2005年6月26日

操練敬虔(八):門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有關個人敬虔的操練我們一起思考過:讀經、禱告、默想、禁食,這四種操練。團體敬虔的操練我們講過敬拜與小組,今天我們要講另外一個題目,就是「作門徒」。「門徒」的英文是Disciple有些翻成(學生),〞學生〝讓我們想到是在學校上課,而「門徒」不是學生,「門徒」是像〞師徒制〝,台語叫作「牽徒弟」,就是師父帶學生。以前徒弟要學東西,要先到師父家裡住,要幫師母掃地清理煮飯,然後師父做什麼,他就在旁邊看,慢慢的就學會那些技術,就像耶穌那個時代帶門徒的方式,與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很有關係。

首先來談談基督徒的幾種分類,第一種基督徒是被牧師受洗過的,我們把他稱作「教徒」,因為他入了教。第二種基督徒是心裡悔改相信,真的是相信耶穌基督,我們稱作「信徒」。第三種基督徒是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跟隨耶穌的腳蹤行的,我們稱作「門徒」。第四種基督徒是被主差派到各個地方去,為主來來帶別的門徒,我們稱作「使徒」。如果我問說:「我們有四種基督徒,你是哪一種?你覺得你是哪一種?」有些教徒作禮拜作久了就變成「叫友」,「叫友」就是有叫就有來,沒有叫就沒有來教會崇拜,打電話叫他來,他才會來,所以把他稱作「叫友」,而「教徒」是願意接受洗禮。我這樣講意思不是說當「教徒」不好,這是好,但是若只有當教徒就不好,他心裡面沒有相信,他只是願意受洗,有沒有這種人?有。他有別的動機理由:「你說要受洗,可以啊!」我知道有很多人,為了要妻子的緣故而受洗,因為他不是基督徒,可是女朋友的父親說:「我的女兒只嫁給基督徒」,他問說:「什麼叫作基督徒」,父親說:「要受洗才是基督徒」,他就說:「沒有問題」,於是趕快報名受洗,受洗完後就說:「我是基督徒」,他也不知道基督徒是什麼意思,什麼都不知道,也照常作禮拜,這是「受洗的基督徒」。如果他心裡面真的承認自己是罪人,也願意相信耶穌基督,他就不只是教徒,而是「信徒」。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相信自己是罪人,我願意依靠耶穌基督寶血的救贖成為「信徒」嗎?我們當中有不少信徒,他們真的這樣相信,比較困難的就是第三種基督徒,就是你除了相信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讓人家看出你是信徒嗎?在你的生活上有耶穌的樣子嗎?如果有,這種叫作「門徒」。「門徒」是在生活上面看的出來,「教徒」是在有沒有受洗來看出來,「信徒」通常沒有人能看的出來,因為那是內心的事情,我心裡面有沒有相信。但若是你當了「門徒」,別人就看的出來,因為是你在生活上表現出耶穌的樣式。還有一些人特別被神呼召,他什麼事都不做,專門到處去傳福音,我們把他稱作「使徒」。

耶穌帶門徒,一生在世傳教給很多人聽,他特別帶了十二個門徒,當中有個3人小組是耶穌帶得特別多的,我們要看耶穌是怎麼帶他的門徒:

曾經有一個叫腓力的人,他遇見耶穌以後,覺得這個夫子不錯,就向他的朋友拿但業說,想不到這個拿但業是有學問的,一聽說耶穌是拿撒勒人,就說:「拿撒勒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好東西」,他是根據他的知識提出這樣的質疑,腓力的答案很簡單,不管拿撒勒不拿撒勒,只說:「你來看」(約1:46),這是耶穌基督呼召人作他的門徒第一步,我稱之為「經驗」。不管你聽過多少關於耶穌的事情,在你決定要跟耶穌以前,耶穌說:「你來看」。換句話說,這不是只有聽說而已,而是你自己看到了,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要有與主相遇的經歷,你才有可能成為「門徒」。他們看了耶穌以後,又看他在哪裡住,於是那天就與他同住,這些學生就問耶穌說:「先生,你住哪裡?」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和他住下來(約1:38~39)。作為門徒是生活上的學習,不是理論上的學習,不只是上課,還要在生活上學習,才能夠當門徒。

接下來,耶穌就呼召他們說:「來跟從我,我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來跟從」我把它稱作「榜樣」,有樣學樣。所以作門徒,是與基督有接觸,看到耶穌的生活讓你羨慕,之後就是與他一起生活,接著是看到他生活中的榜樣,最後學好之後,耶穌就說:「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這是受差遣到各地方去,就是當「使徒」。

我們要向耶穌學什麼呢?大部分的神學家覺得是登山寶訓中的八福,八福是門徒所要學習的,英文叫作Beatitudes。目前考古學家認為在加利利旁邊有一個低的山坡,在那裡有一大片平原,可以容納很多人,耶穌就是在那裡講道給很多人聽。耶穌所講的內容提到下面幾點:

【山上的八福】

(1)貧窮――承認無法進入和諧關係

貧窮(心裡貧窮),其中一個解釋,是有關於和諧關係,也是關係神學所強調的,就是承認自己沒有辦法進到一個和諧關係的人,這樣的人他是心裡貧窮的,是謙卑的,馬太福音第十八章4節說:「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所以能夠進入天國的人,是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辦法進入和諧關係的人。

(2)哀慟―和諧關係破壞情緒反應

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進入和諧關係,在不良的和諧關係裡面的人,會不舒服、會難過,這個叫作「哀慟」。對與神或與人關係不好,而產生哀慟感覺的人,這樣的人神會安慰他,哥林多後書第七章10節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這樣的憂愁哀慟,是在發現與神與人的關係不好的情況下,產生的情緒反應。

(3)溫柔――和諧關係破壞處理態度

溫柔是在和諧關係不好的情況下,你要處理時的態度。簡單講就是,當你與別人的關係不好,別人跟你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時候,你的態度是Defend(防禦),保護自己與人爭辯?還是願意接受人家指正?反過來講,當你與別人的關係不對,他有錯你要告訴他的時候,你的態度是不是得理不饒人,還是你是比較溫柔的告訴他,〞溫柔〝是在處理和諧關係不好的情況下你所持的態度,耶穌基督的態度是這樣:「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3)

(4)慕義――渴望尋求恢復和諧關係

前面三點講的是和諧關係不對不好的情況下,你的態度,你內心的狀況,和你承認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第四點是你渴慕進到這樣的關係嗎?你渴慕解決這個問題嗎?就是我們所謂的「因信稱義」。「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4)

(5)憐恤――恢復和諧關係動機動力

如果您希望藉著改變能夠回到神的面前,與神恢復好的關係,但要進入和諧關係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動機和動力是什麼?耶穌認為「憐恤」,是恢復和諧關係的動力,「憐恤」就是饒恕。「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肯饒恕才能恢復和諧的關係。

(6)清心――恢復和諧關係極致高峰

當你與神之間恢復關係以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耶穌認為是「清心」。「清心」根據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3節:「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清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專一,就是沒有分心,專一在耶穌的身上。第二個清心就是沒有混雜,好比黃金戒指是純金的,裡面沒有摻入銅或混入其他東西,有混雜的就是不清心。

(7)和平――恢復和諧關係使命身份

我們與神的關係,如果可以進到很清心的情況,這種和諧的關係是最高的關係,然後就願意受差遣把這樣的關係,和好的責任,帶到別人的身上,成為使人和平的人,把和平的福音帶到世界各個地方。「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8)逼迫――恢復和諧關係苦難代價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你可能會面臨一些困擾,會有逼迫,會有困境,而你願意為這個付代價。「你們要記念我從前對你們所說的話: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15:20)。這八點,就是所謂登山寶訓的八福,這是作耶穌的門徒要從耶穌學習的,這些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如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社會上與人的關係,登山寶訓是要成為耶穌的門徒所要學習最重要的功課。

【作門徒的代價】

(1)計算代價

作門徒是要付上代價的,剛才講到有逼迫,還有別的代價,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四章25~33節就講到有關代價的事情:「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有很多人聽了耶穌講的,就想跟從,結果耶穌就給他們一個小小的考試:「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他提到第一個挑戰,就是耶穌要的是最高的愛。第二個:「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這是代價的第二個,然後耶穌開始講兩個比喻:「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耶穌提到兩個比喻,一個是蓋房子,一個是打仗,他提到要「計算」,「計算」到底你能不能成功,能夠成功你才去做,不能成功,你就不做了,就不需要遭人恥笑,或是遭到很大的失敗。最後他講到第三個挑戰:「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是有關擁有的挑戰。第一個是關係,第二個是背十字架,第三個是擁有,這三個是所謂做門徒的代價。

有很多時候聽到傳道人講「跟從耶穌」、「當門徒有代價」的時候,講的都是對門徒的要求,一些人會心想:「糟糕,要負那麼大的代價,我願意嗎?我想我當信徒就好,當門徒太苦。」其實讓我們先來想想主所為我們擺上的,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如果有一個人,他是為你,把自己的命都捨了,那麼我今天為他作任何事,實在是報答不上,有一句話說:「祂替我死,我為祂活。」這就是說,對主耶穌的忠誠,是高過其他任何的關係,這是第一個代價。第二個代價,提到要背十字架,跟隨主的腳蹤行。潘霍華牧師解釋說:「這是願意忍受兩個東西,一個是苦難,另一個是棄絕。」潘霍華牧師說,苦難還可以忍,如果你受苦是被大家稱讚,那還不叫十字架,因為是被大家稱許的苦還可以忍受,可是當你受苦時,卻被大家譏笑嘲諷,這個叫作十字架。耶穌的十字架代表兩個,一個是苦難,第二個是在苦難中還被棄絕,不被人支持理睬,這叫作十字架。我們曾講過一個有錢年輕的官,耶穌對他說,要跟從我可以,把財產給那些窮人,你再來跟從我,結果年輕的官算一算,覺得太困難就走了,這是關於擁有的挑戰。

(2)歡歡喜喜

這樣看來做門徒需要愛主,對主的忠誠度要最高,第二要願背起〞受苦及被棄絕〝的十字架,第三在〞擁有〝上願意學習捨棄,這樣的的代價不是太大了嗎?你覺不覺得要當門徒是這樣困難嗎?耶穌曾經講過另外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要與前面的兩個故事一起看,你才會了解。有一個農夫到田裡去挖地,不小心挖到寶貝,你想他會怎麼做呢?他把土再蓋回去,然後不告訴地主這裡有寶貝,趕快去把他全家的東西都賣掉,然後去買下地主的地,其實他不是要買地,因為他知道地裡寶貝,他為了得到這個寶貝,什麼代價都願意花,只要買到這塊地,因為他知道地裡的東西比全家的東西還寶貝,這像是「誤打誤撞」,因為這個人本來不是在找什麼,他只是在挖地,可是卻挖到了寶貝,然後想辦法把自己所有的東西賣掉,為了是要買這塊地,因為地裡有寶貝。這個人是不是花了很大的代價?是。可是他會覺得很苦很可憐嗎?沒有。聖經說他是高高興興的,因為他知道這裡面有更寶貴的東西在其中,雖然有代價,但是比起那個寶貝,算不得什麼代價。(太13:44)

第二種人更厲害,是生意人,不同於農夫(佃農),是識貨的人,他知道有一顆無價珍珠,但是都找不到,他一天到晚上山下海去找,終於有一天被他找到了,就問說要賣多少錢?(賣他的人不一定識貨),賣的人說了賣價,他知道那珍珠不只值那些價格,於是就回去把他的家當賣光了,然後買了這顆珍珠,他知道這顆珠子的價值,遠比賣方的賣價高了許多,但是他覺得划算。聖經中這兩故事,耶穌都說:「…都歡歡喜喜的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土地…買這顆珍珠。」(太13:45~46)

所以對我們來講,當「門徒」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我們沒有看到主耶穌基督的寶貝,或是我們不知道主耶穌基督的寶貝,所以我們算一算就覺得代價太大,對主耶穌不夠認識的人,就不會羨慕當門徒,對主認識夠的人,他就覺得付任何代價都不是太高,因為那是最大的寶貝,問題是在這裡。有些人認為耶穌要求的太過份了,如果我賣掉一半還可以,像撒該一樣,賣掉全部太多了,不要要求的這麼多,因為你不知道主耶穌要給你的,比你要給的差距是大到什麼程度。

有一首詩歌是這樣的:

「每一日我主,我懇求三件事,更深的認識你,更深切愛你,更緊緊的跟隨你,每一日。」

「Day by day Dear Lord of you three things I pray, To see you more clearly,To love you more dearly, To follow you more nearly, day by day.」

這首歌裡有三個步驟,第一個向神要的是,讓我更認識你,越認識就越會愛耶穌,愈愛就愈會跟隨,從認識到愛,再到跟隨,我們之所以不敢付代價,我們之所以不願付代價,是因為認識不夠,可能對主的愛也不夠,所以我們覺得代價太大,就像耶穌講的,那些識貨的人,知道這個寶貝的,他是願意付代價,而且是很願意付代價,是高高興興付代價。

【門徒的傳承】

(1)最大的使命

門徒要怎樣傳承下去呢?耶穌基督要升天以前,跟他的學生交代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The Great Commission (大使命),就是「我們要去使萬民作門徒」,這是主動詞,當中有幾個分詞,第一個是「去」,就是當「使徒」。第二個是「施洗」,這是當「信徒」。接下來是「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個就是活出樣子來,當「門徒」。所以這裡面有「使徒」「門徒」「信徒」,「信徒」不是不好,是好,只是很可惜,就只拿到一半的恩典,恩典裡面,從「信徒」到「門徒」再到「使徒」,你相信你受洗,然後你願意在生活上有耶穌的樣子,我覺得我們基督徒比較遺憾的是,很多人是基督徒很虔誠,可是生活上沒有改變,耶穌的生活和他沒有關係,耶穌生活的樣子對他沒有影響,這是沒有作「門徒」,要作「門徒」是我的生活上要改變,被主的愛來改變。

(2)決志到門徒

有一段時間福音派的教會有一個困難,就是他們一直帶人家作決志禱告,然後讓他們受洗,這我們稱作Decision Making,就是叫他作決定,但是卻沒有叫他做到Disciple Making,幫助他作門徒,這是好人做一半,很可惜,傳到他信了,感謝主,就把他擺在一邊,就開始再去帶另外一個人,等到他信了受洗,感謝主,又把他擺一邊,一直做這個事情,可是這些人沒有變成「門徒」,只是變成「信徒」而已。我們希望我們當中有人願意邀剛受洗的弟兄姊妹,在信仰生活上陪伴他一起討論禱告成長,這是帶「門徒」。歌羅西書第一章28節:「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鼓勵我們當中有這樣負擔的弟兄姊妹,陪伴一兩個信徒,走一段時間,耶穌陪他的學生三年半,也許你陪他走半年兩年一年,大家一起在生活上互相討論切磋琢磨,讓你的生活基督化。

(3)住在主的道

最主要的是把聖經的話活出來,住在我(神)的話裡面,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約翰福音第八章31節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所以這些人是「信徒」,耶穌說作「信徒」不夠,你們要作「門徒」,「…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這些人已經是信徒了,耶穌說你們要怎麼作我的門徒?是常常遵守我的道,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住在神的話裡,所以我們是用主耶穌基督在聖經上他活出來的樣子,與我們生活的樣子作對比,然後我們願意跟隨主的樣子去生活。

(4)巴拿巴榜樣

我覺得帶門徒最好的人是巴拿巴,不是保羅。巴拿巴與保羅的不同在於他很Nice,他帶保羅的時候大家很怕他,但他知道保羅是可造之才,就冒很多危險為保羅作保證,帶領他,給他機會事奉。後來保羅有名了,他們再帶一個名叫馬可的人,「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7~39)可是這個馬可好像軟腳蝦,後來半路就溜了,保羅就把他開除,巴拿巴不贊成,希望再給馬可一個機會,為此巴拿巴和保羅吵了一架,結果兩個人分開,但是巴拿巴就帶著看似無法造就的馬可,把他造就成後來保羅很好的同工。我很喜歡巴拿巴,也希望自己是巴拿巴,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巴拿巴,可以用溫柔的心來帶領門徒。

美國最近流行一個運動叫WWJD,WWJD熱潮變成一個大的事業,這是一個想法,它的英文就是What Will Jesus Do?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自問:「如果耶穌在我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你認為耶穌會怎麼做,你就照耶穌的做法去行。現在變成一個口號或一些裝飾品(有點可惜),他們把它放在手上當手環,放在指頭當戒指,還有很多WWJD的商品,但是它本身的想法是很好的,像是應用在夫妻關係上,如果你和你的妻子意見不同要爭吵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說:「耶穌在這個時候他會怎麼做?」特別在面臨困難及決定的時候,當你常常這樣問自己,漸漸的你這個人就被改變了,滿有基督的形像,也成為主耶穌的門徒了。願我們每位都願意再次立志成為主的門徒,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你在世上到處傳福音,到處醫治病人,可是我們看見你做的另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你帶領了十二位並不怎麼樣的人,成為你的門徒,我們整個教會的信仰,就從這十二個不完全的門徒一直傳到今天,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在信仰的旅程當中,願意學主的樣子,跟隨主的腳蹤行,成為主的門徒,也願意在教會當中,和一些弟兄姊妹,就是比我們慢信主的,陪伴他們一起成長,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