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9日

重返家園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07.09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一、引言:上帝家裡的人

1.作上帝家裡的人

以弗所書2: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保羅清楚地告訴外邦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家裡的人。弟兄姐妹!我們都是上帝家裡的人,做上帝的兒女。你確信你是上帝家中的一份子嗎?你在上帝的家裡嗎?你真的在家嗎?

某人有兩個兒子,週末好友打電話來問候,聊天之間問及:「你兒子在家嗎?」這人回答:「在美國的那一個在家,在房間睡覺的這一個不在家」,好友聽得一頭霧水,他解釋:「在美國的那一個常常打電話回家問候我們兩老、分享他的近況,在厝裡這一個,見面不打招呼,都在他的網路世界漫遊啦!」。究竟誰在家?

2.在家要有在家的樣子

保羅接續在以弗所書對每一個在上帝家裡的人如此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又說「所以你們要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弗5:1),意思是:在家要有在家的樣子!所言所行要像上帝的兒女、有上帝形象。親愛的兄姐,你真的在家嗎?

二、誰是浪子?誰要回家?

路加福音十五章是非常經典的經文,它是一個三合一比喻:迷失的羊、失落的銀子和離家的兒子;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回答法利賽人和文士議論他「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同時肯定這些稅吏與別人眼中看為是罪人對真理的渴慕「他們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路15:1)

這三個比喻有其共同特點,都是失去之後又得回時的歡喜快樂;而不同處是,前兩個比喻羊走失了、銀子弄丟了,主人主動積極地將它尋回,然而離家的兒子在外敗壞了,卻是他自己主動「回家」去。

今天的經文路加福音15:11-32就是這第三個比喻,它有一個標準的題目「浪子回頭」或「浪子回家」。

「回家」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與行動;僅管生活忙碌,總在出門一段時間或是一天工作結束之後,每一個人都會「回家」;不僅因為「回家的感覺真好!」,也因為那是一種歸屬,「家」是一般人心中的渴望、是我們生命的根源。但現今許多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造成家破人亡、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幅「浪子回家」的圖畫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回家」這條路對許多人而言不是一條易路。究竟誰需要「回家」?誰又是「浪子」?

1.兩個兒子:離家的小兒子v.s.在家的大兒子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提到三種不同的角色:小兒子、大兒子和父親。小兒子與大兒子是完全不同的個性、不同的人格特質以及思考模式。小兒子顯得叛逆「任意而為」,一心響往在外度日的生活、積極爭取其自主權「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大兒子守成、忠心但不喜樂、自以為義,在家中殷勤服事但心卻離父親很遠!這是一個非常鮮明且強烈的對比。

離家的小兒子

小兒子一取得了「應得」的財產就離家往遠方去,奧古斯丁解釋「遠方」所指的是「忘記神」,跑的太遠了,離家遠、離父親愈遠以致忘記,這是他最大的錯誤;事實證明,小兒子抵擋不過外面世界的險惡、詭詐與誘惑,可能也交上不好的朋友「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產」(13節),當錢用光時,又遇到大飢荒,「禍不單行」經文說「既耗盡一切所有的,又遇到那地方大遭飢荒,就窮苦起來」(14節),每況愈下他只好去「養豬」與豬為伍,這是猶太人認為百業中最低下的工作,不僅如此,在飢腸轆轆下,甚至還想拿豬的飼料「豆莢」來吃。真是一步錯步步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感謝神!人的盡頭往往是上帝的開始;猶太人有句格言:「當以色列人只有豆莢吃了的時候,就是回頭的時候」,經歷過「耗盡一切」,過著比豬還不如的生活後,小兒子「醒悟」了過來,想起在父家中的恩暖與豐富的食物,也可能想起父親的慈愛,使他悔改想回家「父親,我有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1節)一個懂得「醒悟」的人,才有「悔改」的可能性,危機才有可能變「轉機」;一個不懂得「醒悟」的人則會執迷不悟、難以自拔。

環境是上帝用來模塑我們的工具,透過環境認識自己、認識上帝。

悔改後自詡為「雇工」的小兒子返家後,超過他所想的「是兒子不是奴僕」,看看他父親為他所做的:他的父親為他設宴慶祝,因為這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22-23節描述「拿上好的袍子給他穿,為他戴上戒指,使他穿上鞋;並且宰殺肥牛來慶賀快樂」這些細節都是代表有地位和被接納的記號:長袍代表尊貴、印戒表示權柄、為他穿鞋表示兒子的身分、宰肥牛是在特殊場合擺設的表示這是「回家」值淂慶賀的。這是一個「做兒子」的才有的款待。弟兄姐妹,你曉得自己的身分嗎?
美國湖木教會牧師約爾在「活出美好」一書中指出:你必須將自我形象、自我價值奠基於上帝的話語,而非奠基於一些錯誤的善變標準。你對自己的看法及對自己的感受,將會深深影響你生命的走向,或是否能夠實現你的使命。「事實上,你永遠無法超越你自己心中擁有的自我形象。」弟兄姐妹,你知道你是誰?你的自我形象是什麼?

真正的「醒悟」是:悔改並轉向,認識自己的軟弱與過錯,回轉向神。

離家的兒子在環境中覺醒,重新認識自己。不再是那個任意妄為、凡是認為是「應該」,兒是懂得悔改、珍惜感恩的兒子。

在家的大兒子

他是一個聽命、服事父親多年的兒子。當他看見弟弟浪費了所有資財、一身狼狽回到家竟得到父親的寵愛,心裡十分不高興,面對父親為小兒子設宴慶祝的那種場面,他顯得無所適從,因為他心中充滿著不平、憎恨、許多的疑問。人性的軟弱在此顯露無疑(愛比較、愛計較),「大兒子」是拿著自己和「小兒子」來作比較:「你看,我服事你這許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起快樂。但是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29-30節),他無法體會父親的愛,以致埋怨、賭氣不肯進家門。

天主教神學家盧雲「浪子回家」一書中形容大兒子對父親所說的這些話是:充滿了自專、自憐、嫉妒,對父親也充滿抱怨,大兒子所看見和老父不一樣。他看見的是「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的小弟」,他看見的是對方的貪婪、墮落與放蕩、而不是「無災無病的回來了」。在大兒子的心目中,父親簡直是毫無原則可言,他無法了解為甚麼父親還要這樣款待這個忤逆他的人,他也無法體會甚麼是父愛!他看不見父親無條件的接納、赦免與饒恕;更可悲的,他也看不見自己的光景,他滿腹不平;因為,他錯看了自己,也錯看了他人。

面對大兒子激烈的反應,父親並沒有生氣,他溫柔地勸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死而復活,失而又得,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31-32節)。 希望大兒子能夠接受浪子,仍然把他視為兄弟看待,正像祂饒恕了浪子,接納他重新做兒子一樣。

這個比喻之初是說到小兒子的離家,大兒子仍留在家中;但故事的尾聲我們卻看到是小兒子回家,而大兒子卻拒絕進家門。小兒子從遠地返回家中,也回到了父親的心中;大兒子卻排斥弟弟、拒絕了父親,義憤填膺地「不肯進去」不願進家門。聖經最後並沒有提到他是否接受了父親的勸告、改變了態度,進去家裡與眾人一同歡喜快樂。這是耶穌要法利賽人與文士自己做決定,也是天父上帝要我們做的選擇。

弟兄姐妹,你怎樣看你自己?你怎樣看別人?你願意接納和你不一樣的人嗎?

2.兩種浪子:在世界中迷失v.s.在家中迷失

到底「誰是浪子?」一般提到浪子回頭指的都是「小兒子」,但也有不少聖經學者提出其實「大兒子」也是浪子;兩個兒子都是「迷失」的,小兒子是在外、在世界中迷失,而大兒子是在內、在家中迷失;小兒子在外耗盡了錢財,大兒子卻在家中耗盡了生命;小兒子「任意妄為、充滿慾望」,大兒子「自以為義、充滿憎恨」。
盧雲在他所寫的「浪子回頭」這一本書清楚提到:「不僅是小兒子離了家,去遠方尋找自由與快樂而迷失;在家的那一個也成了迷失的人,外表也盡了一切孝道,內心卻遠離了父親。他履行責任,日日辛勤工作;履行一切義務,卻愈來愈不快樂,愈來愈受梏桎。」

小兒子的的迷失顯而易見:濫用金錢、時間、交壞朋友,糟蹋自己的身體;他的「錯」,是眾人皆知,連他自己也知道。然而,大兒子的迷失卻很難辨識,外表看來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工作;大家尊敬他、仰慕他、讚美他,是個模範兒子、無可指摘,可是撞見父親為小弟回來的慶宴欣喜,一股黑暗的勢力從心裡爆發,沸騰於外,一時間,他變得憤怒、驕橫、冷酷、自私,揭然形諸於外;彷彿過去這幽暗的一面深藏於內心、與日俱增至今爆發開來。

弟兄姊妹,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我們該如何定義「浪子」?

我們可以把「浪子」與「迷失」劃上等號,何時我們迷失了,何時我們變成了浪子。浪子是拒絕天父的慈愛、浪費神所賜的恩賜資產、不明白所擁有的恩典與祝福。。子與上帝是有距離的,這距離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上的距離。既使是在家中,如果心離父上帝很遙遠,我們也都是浪子,不能享受與父上帝關係的就是是浪子。

在教會外,是有很多不認識上帝的浪子在徘徊著,是我們可見的事實;但在教會內也有做了很多年的基督徒浪子、是迷失的:有人在教會禮拜、參加聚會服事十年、二十年還是不認識祂、沒有經歷到聖經裡的應許、沒有體會「在我們裡面的比在外面的更大」;如果我們還在罪中之樂,如果我們在行為、口舌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怕得罪神;如果我們心中仍然充滿苦毒…不願受安慰……,弟兄姊妹,我們仍然是浪子!
我們可能像小兒子一樣非常追求世上的歡樂與價值,但也可能像大兒子一樣拼命服事卻不喜樂。一個真正認識父上帝的人應該是一個喜樂的人。關於經文中的這兩個浪子,盧雲的觀點是:「…兩人都需要醫治,得饒恕;兩人都需要重返家園;兩人都需要饒恕的父親擁抱。」弟兄姊妹,我想我們也需要被醫治,得饒恕;我們需要「回家」,我們需要父上帝的擁抱。

三、為父的心、不一樣的眼光

比喻中的父親預表上帝—天上的父親,祂是豐富且慈愛的上帝;祂的愛是不計較的愛,是赦免的愛、寬廣的愛;祂可以接納所有不同類型的人,祂在尋找人,給人機會。祂看事情的角度是獨特,總是與一般人不一樣。

天父的愛使回家的路變得容易、使悔改與更新成為可能。天父上帝就是我們迴轉的地方、旅程的目的地、也是我們最終的憩息處。他沒有拒絕;小兒子要離家遠遊,他沒有強留,當兒子失去所有狼狽回來,牠興高采烈的歡迎祂,這就是我們的天父:給兒子充分的自由意志,選擇他要走的路,她似乎有意但不是故意,允許兒子去經歷苦難,但心中確信祂會回來,他的預備是歡迎祂、接納祂、重新擁有祂,也讓兒子重返家園、重獲新生。

祂看大兒子是「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都是你的」。要大兒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你的價值不應來自你的成就、你的表現,也不在於別人的表現、別人對你的看待;你的價值單單來自於你是至高上帝的兒女。

你是上帝的兒女:上帝知道你的價值。「約爾說::你不能讓你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形象由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決定;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接納我們,縱然全世界的人都離棄我們。(詩篇27:10)他永遠接納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拒絕而放棄你自己。」

四、結語:成為屬靈的父親

1.重返家園、轉化生命

2.成為上帝的兒女、起來做屬靈的父母

要認同這兩個「浪子」很容易,可以很快地做信仰反省,很自然引起共鳴。認知自己像小兒子、大兒子,懂得悔改、回家,但我們不能一直活在這樣的信仰中,單單留在人的失落和迴轉、上帝的愛疼、赦免和接納,我們只會在軟弱中享受上帝的恩典、盼望上帝遠遠就將咱抱緊緊。這個比喻不只是要我們重返家園拾回「兒子的身分」,上帝對我們有更高的生命價值與期待,是要起來做「父親」—一個屬靈的父親、母親。重返家園、歸向父親的最終目標與使命,是要像天父一樣,活出屬神的慈悲。將他所賞賜給我們的憐憫慈愛和接納也施與別人。

自己成作父親,有父親的眼光和心腸—成作屬靈父母的呼召。

你願意成為屬靈的父親、母親嗎?你願意不只是成為被接納的人,更願意成為接納別人的人嗎?不只是受歡迎回家,更願意歡迎別人回家嗎?不只是領受上帝無限不住的的愛與慈悲,也願意饒恕人、施與慈悲與憐憫嗎?

「夜深了,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對有些家庭而言,那盞燈始終點著、等後未歸的浪子。一盞燈象徵家人對浪子的不放棄與接納。

其實,在浪子回家的路上,饒恕與接納是最重要的關鍵。饒恕是指在他還沒有改變的跡象時就赦免原諒他;即使在深沉的傷痛中,仍然去愛。當讓浪子試著要回家時,要以他原本的樣子接納他,因他的生命在上帝手中。

讓我們不要再以兒子的名分作為遠離的藉口,使我們充實地活出兒子名份的意義,跨越所有的障礙,勇於伸出雙手祝福,以最深的慈悲迎接我們屬靈的子女—我們所服事的人—需要愛與回家的人,無論他們對我有何想法,願天父的愛影響我、帶領我們重返家園、成為慈悲的父老,是我們屬靈生命的目標。這個世代需要屬靈的父親、母親來養育有靈性的下一世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