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6年4月30日

以利沙的肯德基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6.04.30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歡迎今天第一次來到我們當中的弟兄姊妹。常常有機會跟一些朋友們談到基督教的信仰,特別是一些未曾接觸過基督教信仰的朋友們談基督教信仰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對基督教信仰,或是對宗教的想法,大體不脫幾個典型的思考:一種是宗教都差不多,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勸人為善,那我信回教、佛教、道教都可以,為什麼一定要信基督教呢?也有一些朋友是基督徒,他們在教會裡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離開了教會,這些人離開教會也有一些想法,這些人覺得基督教如果真的是長得這樣,那可能我也不見得很有興趣,他們總覺得基督教似乎比我以為的還要有別的味道,不過到底是什麼味道?他們也不知道。這幾年在服事的時候常常會接到一些電話,這些電話都是從中南部打來的,要我們這些在北部工作的傳道人去關心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到北部讀書,都不去教會,也不去團契,當我去關心這些孩子們、這些年輕人的時候,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理由,理由有一些可能你自己都聽過,就是說:「我以前在國中高中、在團契,被爸爸媽媽逼去教會,很痛苦,現在來台北可以自己作主,我又何必再自投羅網,飛蛾撲火呢?所以我就決定不要去教會了。」

到底這些人為什麼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教會,會覺得教會不是他們要的呢?那我們來看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廣告影片,因為這段影片裡面有一些標準答案和一些重要的線索(肯德基廣告懇親篇、死囚篇)。剛剛翠玲姐在分享見證的時候說,見證有分兩段,如斯斯有兩種,一種是給外來人,一種是給內行人,那麼我們今天的信息也要分兩段,今天早上我已經講給一、二堂會友聽的,叫作「給以利亞的肯德基」。那麼我們在座都是比較年輕的,所以我要從以利沙的角度來談,還要分兩個部份,第一個部分是給今天的新朋友聽的。到底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宗教?可能我們當中剛剛有些自我介紹的朋友,他們說很少接觸,有人第二次接觸,不管你是第幾次接觸,在我們讀書的過程當中,我們大概對基督教的信仰都不太陌生,因為基督教講的是那位叫作耶穌的,然後又講到釘十字架,又講到一些模模糊糊,大概你知道聖誕節的時候是慶祝耶穌的誕生等等這些東西,但是我為什麼要選擇基督教?最明顯的發現,有一些稱之為基督徒的朋友,這些人賺得錢不比你多,這些基督徒的同學書讀得沒有你好,你可能會有疑問,到底我為什麼要選擇基督教?就像今天,你可能是你的同學三託四請電話MSN騷擾不得不來,那麼你來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不是我選擇來,如果不是我選擇去信耶穌,你們今天基督教講的什麼信耶穌得永生,如果不是我信,我給你面子,你怎麼可以把永生給我?所以說到後面是誰最大?我最大。是我把功德做給你,要不是我來相信耶穌,這個一切操之都在我的身上,基督教的信仰到底談的是什麼呢?到底基督教的信仰談選擇,基督教的信仰怎麼看?

我們要看一段小小的聖經故事,是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這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一位很有名的叫作施洗約翰的以色列老師,他有很多的學生,他們在聊天的時候,忽然間這位叫作施洗約翰的老師,看見耶穌走過去,就跟他的學生說:「看啊,這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師,是上帝的僕人。」突然間他的學生就有人當場跳槽,不再跟著這位老師,而跑去跟耶穌,其中有一個學生的名字叫作安德烈,這個去跟耶穌的人,他先回去找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叫作彼得,他對他哥哥說:「哥哥我跟你講喔,我今天遇到一位很特別的人,聽說他是上帝的兒子,這樣子我們來跟他好不好?」於是這個彼得和安德烈就懷著某一種期望,要去看一看這位叫作耶穌的是什麼。可能就像是我們當中第一次來到教會的朋友,要看看基督教的感覺是怎麼樣,到底基督教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於是他們就去了,那一天彼得和安得烈去見了耶穌,就跟耶穌住,但是聖經接下來就沒有講發生了什麼事情,故事一跳就跳到路加福音第五章,路加福音第五章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有一天彼得,就是前面那個跟耶穌的彼得,他是漁夫,這個漁夫有一天晚上他在捕魚,捕了整個晚上都捕不到魚,天亮了,耶穌走到了岸邊,走到岸邊之後呢?這個彼得他們捕了整個晚上都捕不到魚,身體很疲累,就在岸邊洗網。突然間耶穌哪一艘船不挑,就偏偏挑了彼得的船,耶穌上了這個年輕人的船,跟這個年輕人說:「年輕人啊,把船開到稍微離岸的地方,我要坐在那裡,跟岸上的眾人講話。」這個彼得就心不甘情不願的把船撐離開到岸邊,在那裡聽耶穌講道,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彼得,他整個晚上沒有睡覺,這個時候的彼得坐在耶穌旁邊,你想他在想什麼?這時候的彼得看著眾人在岸邊聽耶穌的講道,你想這時候彼得的心裡面在想什麼?這時候彼得的心裡面可能在想,這些人很可能是被耶穌騙了,「我當初好幾天之前,就是和我弟弟興高采烈的去跟著這位耶穌,但是沒想到,我們沒有看到我要看的。」我們期望基督教應該是怎麼樣怎麼樣的基督教,我們期待這位耶穌應該是一個高頭大馬的耶穌,我們覺得耶穌應該有馬英九的風格,馬英九的語言表達的能力,或長的很帥,或著說耶穌應該有怎麼樣怎麼樣的能力,結果居然發現,他們去跟的耶穌,並沒有他們想像的,於是彼得和安得烈就離開回去捕魚了。耶穌那天出現在彼得面前,二話不說,就邀請彼得把船撐開很遠,坐在船上。

這個故事的焦點不是耶穌要彼得聽他講道,這個故事的焦點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因為究竟耶穌講了些什麼聖經沒有說,但是耶穌講完道之後,轉身和旁邊的彼得說:「年輕人,把網撒到水深之處。」哇,哪壺不提提哪壺,你竟然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竟然在漁夫面前教他捕魚,在漁夫面前跟漁夫說哪裡有魚,這漁夫很想吐耶穌槽,又暗暗的笑說:「我昨天整晚捕魚都捕不到,然而你在這麼多人面前,我不好意思讓你出糗,好吧,既然你這麼說的話。」網就拋下去,結果沒想到這一拋一撒網的結果是怎麼樣?滿滿的都是魚。忽然間,這個自以為是的年輕人,馬上在耶穌的面前說了一段很奇怪的話,這個人不是說:「耶穌你好厲害!」這個人不是跟耶穌說:「咦?奇怪,你不是漁夫,你是木匠,你怎麼懂打魚的事情?」這個年輕人乃是跟耶穌說:「主啊,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這個年輕人為什麼認為他是個罪人?那麼對這個年輕人來說,他認為什麼是基督教?在他的心中認為的基督宗教,很可能有一些腐化,這些腐化跟他過去的記憶有關,跟他的經驗有關,他按著他過去的期望來認識這個宗教,來認識這個宗教的教主,赫然他發現,這個宗教的教主,遠遠比他所想的更有Power,這個宗教的教主,遠遠比他以為的更有深度;於是這個年輕人,赫然發現他過去誤會了這位他所輕看的耶穌基督,正是在這個誤會當中他發現,原來耶穌他不像其他宗教的教主,要展現他的權力,不是,或者是展現他的控制的力量,也不是,耶穌乃是風塵僕僕的走到這個年輕人生命的深處,和他說話,和他對話,建立關係。

你說什麼是基督教?如果我今天講很多抽象的教義,說實在的,看不見摸不著,很多還沒有認識耶穌的朋友,對他們而言,什麼是基督教?不過是看得見的。什麼東西看得見?教會看得見,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看得見,而耶穌基督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別人認識他呢?耶穌來到這個世上,所做的整個服事,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留給今天的教會,一個非常重要的,讓別人認識耶穌基督的關鍵是什麼?就是帶門徒。耶穌教門徒,耶穌來到這個世上服事的時候,他開始四處尋找門徒,在這個耶穌尋找門徒、揀選門徒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基督教的選擇觀,帶有一種非常矛盾中的哲學,它是一種惡意背叛的狀態,它是一種矛盾的弔詭,理論上是我選擇基督教,但是為什麼聖經說是上帝揀選人呢?是上帝揀選我們呢?理論上是彼得去跟從耶穌,但是如果我們從人去選擇耶穌的行動來看,其結果必然是失望的離開,如果你覺得是你選擇了基督教,很多的基督徒他們會憂憂愁愁的離開教會,就像廣告中的「這不是肯德基一樣」,很多人去教會一段時間,他覺得教會應該是彼此相愛,他覺得教會應該是怎麼樣怎麼樣,不過後來發現,教會有很多的缺點,超過他以為的,於是他就憂憂愁愁的離開,到底你要看的是什麼?如果是你選擇了基督教,如果我們覺得是我選擇了接近上帝,那我們恐怕需要重新理解,如果是我選擇,其結果是我離開他,但是聖經卻讓我們看見的是,上帝選擇了我們,是耶穌基督在我們失望之後,他重新用一種新的方式,與我們相親近。

今天我們要和弟兄姊妹一同深入思想的經文,是在舊約聖經列王記下第二章這一段的經文,剛剛有很棒的OS旁白,和很精彩的演出,這段故事經過這個演出之後,大家都熟悉知道了:就是有一個人叫作以利亞,他要離開他的徒弟以利沙,然後他的徒弟捨不得,總歸來說就是這樣。在這段故事裡面,我們看見什麼樣互動的關係?表面上看起來,是兩個大男人之間的故事,但是這兩個大男人之間的故事,卻隱隱的透露出非常多重要的基督教信仰裡面不可缺少的環節。就像我剛剛開始談到的,就像信仰裡面看不到教義,看不到耶穌基督的愛,需要一些看得到的一些門徒和師傅的傳承,來把基督教的信仰表達出來,那麼在舊約裡面,我要問一下基督徒,你知道舊約有哪些先知你講得出名字的嗎?哪一些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阿摩司、約拿、約珥…,舊約裡面有很多的先知,可是誰是先知的代表呢?有一天在新約的時候,耶穌帶門徒去到登山變相,耶穌變了容貌,變了榮光,這時候他的門徒有一位叫作彼得的,心情很High,就跟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太好太棒了,我們搭三座棚子,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另外一座給誰?以利亞。舊約那麼多先知,你怎麼不給耶利米,你怎麼不給以賽亞,以賽亞寫的書那麼長,耶利米那麼愛哭,安慰他一下,那給耶利米呀,為什麼要給以利亞呢?這麼多先知你不挑,只挑以利亞,這背後總有原因吧?總有一些這個先知跟人家不一樣的地方。更特別的是,這位先知並沒有著書立說,這個先知並不像以賽亞、耶利米,這些成為先知他們有書寫的,上帝給以利亞的託付是沒有書寫的,那麼這位沒有書寫的先知,何以會成為先知的代表呢?

今天我們的經文可能會給我們一點點的線索,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利亞生命最後最後的一個階段,他作了什麼樣的選擇?這件事情使得後人深深的紀念著他。

你想到以利亞,你想到這位先知的什麼故事?很多人想到以利亞,就想到這位大有能力的以利亞,他曾經在一座山上,跟其他宗教的先知在禱告,看上帝聽誰的禱告,記不記得那個故事?然後以利亞就說:「我先讓先讓你們四百五十個先知禱告」,他們這四百五十個人,從早上禱告到傍晚,他們禱告一件事情,求上帝降火下來把祭物燒掉,看誰的上帝是真的,如果誰的上帝是真的,誰的上帝就會把那個祭物燒掉。其實是因為以色列有一段很久的時間三年零六個月沒有下雨,他們希望求雨,這些四百五十個先知禱告了很久,上帝都沒有降下火來燒滅祭物,唯獨以利亞,不只是他禱告上帝降火,在降火之前,他甚至用水淋濕了所有祭壇上的祭物,以利亞禱告,上帝降火下來。這就讓我們看見這位先知是一個人禱告,比四百五十個人更有效,聖經讓我們看見這位以利亞先知,他是大有能力,這位非常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亞,起得很快,聖經告訴我們,他跌的也很快。這位忽然間得到眾人注目的以利亞,他服事大有能力,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當王后耶洗別恐嚇他說:「我要殺你」時,這個以利亞就開始逃跑,他逃跑之後跟上帝賭氣,不做了,然後就跟上帝說:「你看,整個以色列只有我最忠心。」上帝對這個以利亞說什麼?上帝對以利亞說:「沒有,我還留下七千人,是沒有向巴力下拜的。」聖經要我們看到一個非常特別的以利亞,這個非常特別的以利亞,他是一個大有能力的人,但是這個大有能力的人,卻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這個以利亞和以利沙用什麼樣式說話?他有沒有講很多的話?他沒有。他反反覆覆的只跟他的學生說:「我要去哪裡,你在這裡等候。」然後他的徒弟就跟跟跟,他又說「我要去哪裡,你在這裡等候。」這一點都看不出,這位先知是大有能力的先知,一點都看不出,這位先知是非常有權柄的先知,到底這位先知是一位怎麼樣的先知呢?其實在整個事件的發展當中,我們發現這位以利亞,他從過去那個以自我為中心服事的人,慢慢的調整成,他願意陪伴年輕人,他陪伴這個年輕人以利沙,陪著他一起走。

以利沙獲取肯德基的秘訣:

一、 選擇師傅

那麼這位以利沙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看見一個非常特別的舉動,這位年輕人以利沙,他一直跟著這個師傅。我剛剛說,這位師傅一定有一個說不出來的魅力,讓這個徒弟非得要吃肯德基不可,他一定要吃肯德基,如果肯德基要走,他就是不讓他走,就在那裡陪他拼,所以以利沙絕對不讓他的師傅走,他要走他一定要師傅的密笈對不對?武功密笈,怎麼樣能夠炸出薄皮炸雞、薄皮嫩雞,所以對以利沙來說,他要從以利亞那裡得到一些秘訣,可是這個以利沙到底到底有興趣的事情是什麼呢?剛剛在故事裡面我們看見,以利沙要跟著他的師傅,他選擇了一個師傅要跟隨他(安德烈vs.耶穌,以利沙vs.以利亞)。當他要跟隨他師傅的時候,簡單的複習是說,看起來好像是以利沙選擇了以利亞,事實上是以利亞選擇了以利沙,因為當以利亞的生命被上帝大大的扭轉之後,列王記上第十八章,以利亞就挑了一個徒弟,就是以利沙。

二、 專注師傅

然後我們跟著以利沙的足跡往前走,這位以利沙就專注看著這位師傅(超越時空的專注、超越旁人的專注),他看著這位師傅就一路從吉甲到伯特利,從伯特利到耶利哥,從耶利哥到約旦河,兩個大男生話不多,幾乎是沒什麼話,就一路這樣走,你可以想像這兩個男生沒有講什麼話,走了那麼遠的路,那個氣氛應該怎麼樣?你有沒有跟你不熟悉的姨丈姑丈,或姨丈的朋友,然後假設你是二十幾歲,對方是六十幾歲,你們從基隆一起坐車到高雄,你可以想像那個車上的氣氛是怎麼樣?你假裝睡都睡飽了,都已經不能再假裝了(睡到腰酸背痛)。那個氣氛是有一點特別,那如果兩個人都是男生,那個氣氛又更特別了一點,聖經告訴我們說,這兩個男生一路這樣走,話不多,而且這個話是很特別的,我們會在那個不多的話語裡面看見,以利沙說了三句話,三句話都一模一樣,台詞都一樣:「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王下2:2)別的話沒有,只有這句話,而師傅也不會說一些安慰的話,每次都說:「你在這裡等,我要走了。」男人之間的話感覺是不多的,不過你知道,沒有說話,其實在這個時候比有說話來的更深刻,他們之間有一個很深刻的關係,已經幾乎沒有辦法用言語能夠表達。在聖經第2、4、6節我們看見,以利沙起誓,可是在第2、4、6節的當中,夾雜著兩段先知的門徒你有沒有注意到?夾雜了兩段先知的門徒跑出來跟以利沙這個年輕人說:「嘿,你知不知道,耶和華上帝今天要接你師傅走。」以利沙的反應是什麼?「我知道啦,你們別說話。」很有趣,面對同一個事件,怎麼會有兩組不同的反應,一組的反應是:「你師傅要走了,你要預備心。」另一組是心中有盤算的以利沙:「你們不要吵,我還沒有求到最後的密笈,那個最後的秘訣我還沒有拿到。」但他沒有講,他只說:「你們不要吵,我知道。」這兩組人的反應,構成了在今天教會的裡面,很多人對基督教的看法。

很多人覺得「什麼是基督教?什麼是服事?」他很可能認為基督教就是服事;「怎麼樣愛上帝?」愛上帝就是某種特定的行為,慢慢的我們會覺得(假設我們用服事來作一個例子),你會覺得服事是什麼?服事就是我有一年的工作,我完成了這一年的工作,我可能是聯絡,可能是招待;「什麼是教會?」教會就是我可能是在門口幫忙發週報的,教會很可能是我要作長老執事的位置,要幫忙作一些服事,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從這些角度來切入、來理解信仰的話,我們就像是先知的門徒一樣,他們也認識到以利亞最後要去的地方,他們的認識是正確的,但是他們所認識到的以利亞,和以利亞與他們之間,彼此是沒有關係的。怎麼說?你可以認識一個很複雜很豐富的教會生活,但是這些豐富的教會生活跟你之間有沒有生命連結的關係?跟你從這個很豐富的教會生活當中有沒有跟生命有關係的期待?這些事情決定了你會在這裡的生活得到了多或少,決定了你對基督教的經驗是多還是少。有人覺得「什麼是基督教?」基督教就是有好的道德行為;「什麼是基督教?」基督教就是禮拜天會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奉獻袋傳來錢投進去的一群人,這個叫作基督教徒,或是吃飯之前會禱告並不會偷滷蛋的一群人,他們叫作基督徒,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認識,我們很可能認識的也對,沒有錯,基督徒就是會去作禮拜的,基督徒就是會禱告的,可是這樣的認識有沒有帶來祝福的結果?沒有。先知的門徒們都認識以利亞要走,但沒有一個人覺得我們可以從以利亞的生命裡面學到功課。每個人都知道,我要來到教會熱心的服事上帝,但是我們僅僅只是把服事定位在一個工作層面的話,那麼當工作的角色職份結束的那一天,很可能就是我們覺得「我好像和上帝距離比較遠的開始」。

在先知的門徒另外一個對照組裡面讓我們看見的是,專注閱讀著師傅的以利沙,這個專注閱讀著以利亞的以利沙,我們看見他有一個非常不同於旁人的,不同與別人的一種專注力,這個專注力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他們一路走了好多好多的距離,到不同的城市,也經過許許多多人跟他說:「信耶穌不用信的那麼虔誠」「基督教不是這樣玩的」,但是對這個年輕人來說:「不,我要一個很深刻的東西。」到底這個年輕人要什麼東西呢?到底這個年輕人要像這位以利亞尋求什麼東西呢?

三、 效法師傅

我們接下來在往下看。這個年輕人在跟他的師傅作一個很特別的祈求,這個師傅跟年輕人說:「你一直跟我一直跟我,跟了這麼久,不然你要什麼?在我走之前你要什麼?我可以給你許願。」那這個徒弟就要許願了,這個徒弟許什麼願?「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王下2:9)這個徒弟許了一個願望,他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很特別,很多時候我們擔心,如果我們看人的話,會跌倒,我們常常會覺得「人看人都會跌倒」,我們在教會裡面,我們都鼓勵人,不要看人,要看上帝,但是上帝看不到對不對?上帝看不到,你看來看去還是看到一堆人啊,難道我們真的不應該看人嗎?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1節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保羅很真實的讓我們看見說,其實基督教的信仰是看上帝沒有錯,但是這位上帝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藉著我們的彼此相愛,藉著我們如何把信仰實踐出來,讓別人看見,所以這種看人,或是學習特定的對象本身並沒有問題(你不要覺得說是偶像崇拜),重點不是我們崇拜一個人,重點是你效法這個人的什麼東西。以利沙不是跟以利亞說:「以利亞,我要效法你那殺四百五十個先知的那雙手,把你的手留下來給我。」以利沙也不是跟以利亞說:「我要你那一件衣服,因為那件衣服會讓河水分開。」以利沙求的都不是那些外在的,好像師傅你很會彈鋼琴,或者是師傅你很會插花,或者是師傅你很有口才,不,以利沙對以利亞所求的都不是這些,因為這個年輕人知道真正深刻的是什麼,是他師傅生命的裡面有一個耶和華的靈,所以他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

弟兄姊妹,以利沙若沒有一路的從吉甲到伯特利,從伯特利到耶利哥,耶利哥到了約旦河邊,就不會有接下來發生的故事,也就是說,其實以利沙不斷的纏著以利亞,希望跟在以利亞的身邊,從以利亞的生命得到祝福的這件事情。反過來,也讓以利亞的生命向我們見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就是生命的傳承。這意思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說,當我們在我們的教會生活當中,如果你願意尋找一位長輩,願意像以利沙跟著以利亞的態度,常常的希望他給你意見,常常希望他給你祝福,常常希望他為你禱告,如果你願意打開你的心,其實你是在促成這一位、被你跟的這一位他的成長,你促成了以利亞的成長。其實很多以利亞,他不是不願意分享,他只是像聖經裡面的以利亞一樣,當兩個大男人在一起的時候,他不知道該講甚麼話,或許話不多,但是沒有關係,只要你持續的跟著他。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看見他生命裡面,不是他的外在會做什麼樣的服事,他是大學的老師,他會賺很多的錢,他是一個很會投資的人,或者他是甚麼樣甚麼樣社會性的角色,你重要要看的是,他生命的深處有上帝的作為。那麼我們會發現,這樣生命的眼光,也會影響著你在教會的裡面信仰的成長,如果我們常常是用生命的眼光彼此閱讀的話,那你會赫然發現,在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會遠遠超過我們過去你所以為的,遠遠超過你過去所經驗的。(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再從以利亞的角度來看。)

最後我要邀請弟兄姊妹來看一段經文,是列王記下第十三章,以利沙從以利亞學了功課,那這個功課學的完不完全呢?列王記下第十三章是以利沙他要死了,剛剛我們看的是以利亞要走了,現在是以利沙要走了,14節:「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俯伏在地,在他的面前流淚禱告,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這句話熟不熟悉?這句話是不是當初以利亞要離開的時候以利沙的話,是的。當以利亞離開的時候,以利亞留了一個很棒的門徒以利沙,然而當以利沙要離開人世間的時候,他有留下什麼呢?他留下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約阿施王。接下來有一段的互動,這段是這個王很可惜沒有足夠求對東西,這個王沒有按照以利沙的期望,求到一些以利沙認為他應當要求的,問題出在誰的身上?其實問題很有可能是出在以利沙的身上。但不管怎麼看,我們要對弟兄姊妹說,我們的生命裡面有很多很棒的屬靈長輩,像以利亞一樣影響著我們,我們願不願意學習這麼棒的、像雲彩般的見證,像我們剛剛唱的詩歌,這麼多棒的見證影響著我們。我們的信仰願不願意傳承呢?你會不會覺得,信仰是我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情,還是你願意像今天很多同學邀請他的朋友來,基督教的信仰是一個不斷分享的信仰,讓他們加入我們的當中,與我們一起認識這位上帝。以利沙沒有辦法像以利亞一樣,完整的把生命傳承下來,當然這背後還有很多複雜和重要的細節,但是要弟兄姐妹思考的是,如果我們願意像以利亞一樣,開始把我們的信仰有所傳承,而在我們的教會裡面,你也認定一兩位屬靈的長輩,像是你的以利亞,你學習以利沙的榜樣,向他們有所學習的話,當有一天你離開和平教會去到別的地方,或是出國留學,或是回到中南部你的家,你都繼續可以在跟和平教會所認識的那位以利亞,保持生命的關係,不管你有沒有從吉甲到伯特利,從台北去到台南或高雄,生命的關係會繼續的在那邊。願上帝讓在讓我們當中的以利沙都在和平教會遇到以利亞。

「親愛的天父,巴不得每一位來到和平教會與我們一起成長的、在這裡的弟兄姐妹,沒有一個人會憂憂愁愁的離開教會說:這不是基督教,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願親愛的天父你讓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遇到他們生命中的以利亞,願意栽培他們,鼓勵他們,與他們的生命同走一里路。孩子懇求你,激動我們當中每一位資深的同工們、弟兄姐妹們,讓我們的生命願意學習像以利亞的樣式,打開我們的生命,帶領年輕人定睛在上帝的面前。願親愛的天父你在我們教會裡面成就奇妙的事,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我們一起來領受上帝的祝福,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從今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2006年4月23日

愛的系列(一):愛是什麼?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Ⅰ、引言:愛是一個靈魂住在兩個身體 (亞里士多德) Love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soul inhabiting two bodies. (Aristotle)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已講完管家系列,從這週開始我們要花一些時間一起來思想,到底聖經中所教導的愛是什麼?今天我用一個大問號來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到底愛是什麼?亞里士多德講過一句話:「愛就是一個靈魂住在兩個身體。」這句話很有意思,雖然是兩個身體,可是他們的靈魂好像一個,靈魂是聯合在一起的,不是連體嬰,是連靈嬰,他們的心靈契合到一種程度,好像只有一個,雖然他們是兩個人,是兩個身體,所以很明白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愛是心靈的關係,比身體的關係來的重要,是心靈的契合。

Ⅱ、三種關係

1、貪 Greed 客體之擁有Object Possession

在愛的關係當中,有時候已經出了問題我們卻不自知,比方說:有人很愛錢。如果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愛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契合的話,錢是不可能愛的,因為錢沒有靈魂,人是不可能愛錢的,因為錢沒有靈魂跟你契合。錢不能愛,但你能貪,所以第一種關係我們要小心的就是貪,貪不是愛,有人說:貪愛貪愛。有時候我們會分不清楚貪和愛,貪是把對方當作物,是可以佔有的,是當作可以擁有的東西來處理,很多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用貪來處理,所謂的佔有慾,把對方當作一個東西,當作一個物品來擁有,我要霸佔你,不許別人擁有你,這樣的關係不是愛而是貪,是把對方當作一個客體來處理,在聖經彌迦書第二章2節就提到以色列人他們很貪:「他們貪圖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他們欺壓人,霸佔房屋和產業。」房屋田地是可以貪,但是不可能愛的。人若把對方當做物擁有,這種關係是貪而不是愛。

2、慾 Lust 感官之滿足Sense Satisfaction

再來就是慾,有時候愛和慾我們也分不清楚,慾並不是愛,慾的英文叫作Lust,不是Love。什麼叫作慾呢?慾是感官的滿足,如果你對一個人只有慾望的話,那麼你是把對方當作工具(Instrument),利用對方來滿足你的需要。那麼你並未把對方當作主體,而是當成工具,只是為了達到你的慾望能夠滿足就好。約翰壹書第二章16節就提到:「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些都是感官。上帝造我們是有感官的,我們需要滿足,但是如果你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只是為了感官的滿足,那麼你們之間沒有愛,因為沒有靈魂與靈魂的契合,只是慾望的滿足。若二人結婚,但二人只滿足對方需要,變成是兩個互相利用的關係,那樣也沒有愛在其中,因為靈魂沒有契合,他們之間的關係只是慾望的滿足,雖然慾望可以得到滿足,但是這種關係只能稱為慾,不能稱為愛。

3、愛 Love 主體之親暱Subject Intimacy

什麼叫作愛呢?愛並不是把對方當作東西佔有;也不是把對方當作工具,來滿足自己感官的需要,當然在愛的關係裡都會有這兩者,但是不應該只是這樣。重要的是,對方是一個主體,不是一個客體,也不是一個工具,他是一個跟你一樣有需要有想法的一個存在,是一個主體,你願意跟他在心靈和心靈之間產生親密的關係,這才叫作愛。希望大家瞭解,貪和慾和愛是不一樣的,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常常是混雜著這三者,但是要看你的重點是哪一個,如果重點是心靈與心靈有親密的關係,那樣就是有愛;如果重點是擁有,那就只是貪;如果重點是感官的滿足,那就是慾而已,在雅歌書第一章4節說:「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二個主體間吸引和跟隨的關係,這就是愛的關係。

Ⅲ、四種人間情 (Four Loves:by C.S. Lewis)

對於人間的愛,有許多人曾努力想要去瞭解,其中有一位是英國愛爾蘭的作家,大家應該都認識他,有的人把他的名字翻譯成魯益師,我把他翻成路易士(C.S. Lewis)。他是一位文學家,他比較出名的書是為兒童所寫七本一套的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這本書也被拍成家戶喻曉的電影。他是1950年開始寫的,寫到1956年,把七本都寫完。我看他的傳記才知道,他年輕時其實對小孩子沒什麼負擔,他寫的作品幾乎都是為成人寫的。可是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倫敦被轟炸了,有很多孤兒被送到鄉下去,也送了四個小孩到他那裡,他沒有結婚,不曉得如何照顧他們,他發現這些小孩們,沒有故事書可看,就自己提筆寫故事給他們看,這是為了寫給那四個小孩看的,到最後卻寫出七本令人愛不釋手的故事書,就是「納尼亞傳奇」。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他另外一本書,不是那麼有名,但是如果唸過ㄧ點神學的,大概都會知道,在1960年他寫了這本書,書名叫作「四種愛」,我今天就根據路易士這本書來介紹這四種愛。當我在準備講道的時候發現,愛如果只是用講的,變成純理論並不太理想,有時候也可以用唱的,所以每一種愛,我會讓大家唱一首歌。讓大家從詩歌中來體會這四種愛。我也發現中文不太容易表達“愛”這個字,所以我把“愛”這個字,改為“情”,也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有四種情:

1、親情 Storge:血緣關係Kin Relation

第一種情,我們一出生就在這個情裡面,我們叫作親情。Lewis是用希臘文Storge,Storge就是親情,因為你是我的親人,所以我就愛你,這叫作親情,是因為血緣的關係。在動物中,有血緣的猴子會成群結隊,互相照顧,這群猴子就被稱作Kin(同類),我們則說是同宗同鄉的,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種叫作親情。有句諺語說:土是故鄉親。因為有血緣關係,你就照顧他,這樣的照顧常常不只是一兩個月而已,而是一生都照顧他,即使已經長大了,還是會想要照顧他,覺得這是應該的,我們所謂的孝順,及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屬於親情這一類的,是我們覺得該做的。舊約的雅各逃難逃到到他舅舅家,他只講了一句話:我是你的外甥,他舅舅就照顧他,一個月住下來都不必繳房租伙食費(創29:12~14),因為你是我的外甥,這麼一句話就夠了,不需要講別的,只要有血緣關係,就得到照顧,這就是親情。把親情講的最好的就是這首天韻的歌“愛我們的家”:

「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

我想這首詩歌把親情表達的很好,在歌詞裡面提到:大家願意付出、大家願意珍惜、大家願意寬恕,不只是我愛你、你愛我;我照顧你,你照顧我,,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家,就很溫暖。

2、友情 Philia:嗜好興趣 Interest

除了親情以外,我們還需要別的情才能夠生活,第二種情就叫作友情,希臘文叫作Philia。Philia就是友誼友情。朋友和朋友之間本來沒有關係,他們為什麼會變成朋友?根據Lewis的說法,因為他們興趣相同,他們就變成朋友,只要是志同道合的都可以成為朋友,所以朋友是一個半開放的關係,並不會因為你和我作朋友,就不可以與別人作朋友,朋友是可以慢慢增加的,這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關係。在聖經當中,約拿單和大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撒上18:1)約拿單甚至把他的配刀送給大衛作紀念,就是他和大衛很契合。主耶穌與我們的關係也常常以朋友的關係來表達,讓我們跟著賴鴻毅牧師所唱的CD一起來唱台語聖詩275首“至好朋友就是耶穌”:
1.至好朋友就是耶穌,擔當罪過與煩惱。真正咱有大大福氣,萬事攏可對祂討。心肝常常失落平安,沓沓掛慮艱苦事,這是對咱未有深信,未有放心交托主。

2.撿采遇著憂悶試煉,抑是甚麼大煩惱,的確不可常常失志,當將各項來祈禱,豈有朋友到此盡忠,甘願體貼萬災禍,耶穌知咱心的軟弱,將這苦事來祈禱。

3.設使倦懶攏無氣力,親像挑擔將跋倒,至大救主咱可親近,萬事攏可對祂討,朋友若有看輕厭賤,可將這事來祈禱,主能用手遮截保護,心可安然免煩惱,阿門。

從歌詞中我們知道,朋友是可以互相分擔困難,彼此分享快樂,特別是因著共同的興趣,大家高興的聚集在一起,這是朋友。朋友有時會離離我們而去,但耶穌稱我們為朋友,祂永遠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3、愛情 Eros:異性相吸Attraction

我們除了親情、友情以外,一般來講,我們講到愛,最常想到的,當然就是愛情啦。這個愛情,希臘文叫作Eros,愛情的目標就不是共同的興趣,愛情的目標是對方這個人,他注意的對象是人本身,一般來講,是異性相吸,是他這個人對你產生吸引力,所以你就對他有興趣,希望跟他靠近,跟他要好,這在雅歌書中提到,因為他的興趣在人,因此他跟對方有很多的接觸,「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歌1:2)主耶穌也說,他是我們的新郎,我們是他的新婦(啟19:7),是用愛情的方式來表達祂對我們的愛。以下是唐崇榮牧師所寫,由奚秀蘭姊妹所演唱的歌曲“雅歌”:

「主啊,你吸引我我就快跑隨你,我心深深與主密契,縱然南風吹來,雖然北風興起,卻溢出我園中香氣,我主全然美麗,我主滿我心意,主你屬我主我也屬你,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不能淹沒,我必我必愛主到底。」

這個就是Eros的愛,是你屬我我屬你,重點是這個人,不是他的能力,不是他的擁有,不是他的興趣,是這個人本身,是我們愛的對象,這是Eros的愛。基督與我們的關係到了新天新地時,聖經說:「…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啟19:7)所以祂也用這樣的愛來表達神對我們的愛。

4、恩情 Agape:慈悲憐恤 Compassion

除了有親情、友情、愛情以外,我們還需要一種情,這種情是Lewis覺得最重要的,Lewis在書裡面說到,前面三種都是人的愛,只有第四種才是神的愛,可是我讀了後的感覺不是這樣,神的愛很豐富,祂可以有這四種的表達,並不是只有一種,可是Lewis特別強調第四種,第四種我把它稱作恩情,叫作agape。在神學上稱神的愛為Agape,其實Agape就是憐憫,英文叫作Compassion。這個人跟你非親非故的,這個人跟你沒有什麼相同的興趣,也沒有什麼共同的嗜好,這個人也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你的優點讓你喜歡他,但是因為這個人有問題,這個人遇到困難,這個人有需要,所以你就對他產生一種愛,你要幫他解決困難,這個神學上也稱作救贖的愛。這是神對我們一種很特別的愛,其實在我們人與人當中,有時候也會這樣,你看到一個人和你非親非故的,你看他很可憐,你會有一種想要幫助他,那種所謂的惻隱之心,就是agape的愛,是完全付出的,不要求回饋的,也不要求別人要怎麼樣做的,就是完全的幫助他,這個叫作恩情的愛,是慈悲憐恤的愛。耶穌所講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因為撒馬利亞人和那個被強盜打傷的人也不是同族的,甚至是被他岐視的,但是因為他被打到快要死掉,撒馬利亞人就產生那種愛的心來幫助他,「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路10:33) 所以這是第四種愛。在台語聖詩453首「天父疼咱世間眾人」裡,所描述的愛(救贖的愛)就是Agape的愛:

1.天父愛咱世間眾人,賞賜獨生聖子,拯救贖回顯明愛疼,天父實在是愛。

2.雖然我有罪過極重,悖逆天父聖名,做主對敵是我此人,尚且祂亦是愛。

3.聖子耶穌釘十字架,替咱受苦慘死,是為著咱贖咱罪債,祂愛親像按睨。

4.天父愛疼即深即大,眾人應該識祂,當緊緊來大家近倚,得救當趁此時,

(和)天父上帝真正是愛,連我亦得愛,赦我一切污穢罪過,天父上帝是愛。

所以在這裡我們看到四種愛,第一種是親情的愛,是接納關心照顧的愛;第二種叫作友情的愛,是大家可以一起快樂,可以一起分享、分擔的愛;第三種是愛情的愛,是互相吸引,互相親密的愛;第四種是恩情的愛,就是幫助、救贖、挽回我們的愛。其實我覺得神對我們的愛是這四種都有,不像Lewis所講的,神只有第四種,前面三種是人的愛,並不是這樣,我們可能是四種都需要。

Ⅳ、耶穌的挑戰

1、 恩情無界限

這四種愛,耶穌都有給我們一些挑戰,特別是親情的愛和恩情的愛,耶穌給我們相當嚴厲的挑戰。耶穌自己在十字架的時候,祂替那些釘死他的人禱告,祂教他的學生說,你應該在你的敵人有需要的時候愛他。所以我要說的是,恩情的愛不應該有界線,親情的愛有界線,親情是關乎你我是親人與否,這個界線是由染色體的DNA劃出來的;友情的愛是由興趣來劃分,如果你我的興趣不相同,話不投機半句多,要交朋友要有共同的話題和興趣,這個本身也會劃下界線;而愛情所劃界線更小,我們既然要跟對方完全結合,我們就不容許第三者打擾,這個排他性很高,這是愛情的界線;只有恩情的愛,耶穌說不能有界線,甚至連敵人你都要愛,連一般人認為最不可愛的你都要愛。那樣的愛不是前面三種,是最後這種,他有需要的時候,你就要愛他,所以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耶穌自己這樣做,所以這對我們是一個很難的挑戰,一般來講我們都會想要劃界線,我們常問「誰是我的鄰舍?」我們希望我們關心到一定的界線就好,其他的就可以不管,耶穌卻挑戰我們說不是的,恩情的愛是沒有界線的。

2、 親情非絕對

親情是有界線的,我們常常以為照顧親人是天經地義的事,親情就是不管怎麼樣,就是要照顧他,但耶穌說不是,「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 這個也是不容易,前面說恩情沒有界線是不容易,親情是有界線,不是沒有界線,那個界線就是,當你與親人的關係影響到你與 主的關係時,這裡就有一個很大的掙扎會產生,這也是耶穌向我們所提出的另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親情有可能成為我們要作 主門徒的攔阻,這點我們要知道。

3、 愛主遵主命

主耶穌基督快要離開學生的時候,他特別教導學生說:「你們要彼此相愛。」怎樣才是愛主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23節)所以愛耶穌的人,就會遵守祂的命令。

4、相愛如主愛

那我們就要問,耶穌的命令是什麼?耶穌的命令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其實主耶穌強調的就是愛,耶穌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這就很清楚了,所以基本上就是,耶穌對我們的愛,祂既是我們的弟兄,是親情的愛,又有友情的愛,祂是最好的朋友,又有愛情的愛,又有恩情的愛。我們也要學習主的愛去愛我們周遭的人。

Ⅴ、結論:愛主學主愛

在我們和弟兄姊妹當中,我們要怎麼樣學習,像耶穌那樣愛我們來彼此相愛呢?今天司會幫我們讀的聖經是很有趣的,耶穌快要離開學生的時候,這個大弟子彼得,可以說彼得從耶穌學的功課最多,失敗也不少,所以耶穌要離開以前特別交代他要學習愛的功課。耶穌幫他準備BBQ,準備烤魚和早餐,他前一個晚上抓不到魚,耶穌幫他捕了一些魚,然後耶穌請他吃早餐,這些民生問題都解決了以後,耶穌開始問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21:15)他要彼得回答這個愛的問題,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第二次又問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6節)第三次又問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連續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這很有意思,這位很強壯的漢子彼得居然被問三次就憂愁,他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7節)你知道嗎?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是這樣的愛,他要彼得為羊捨命,所以耶穌說他年老的時候要為了 主的羊被綁起來,是要為主犧牲的,這樣的愛是那樣崇高的愛。但是其實彼得不敢講他可以這樣愛,所以耶穌一直用agape問他,他一直用Philia回答。這段聖經中,希臘文是用不同的愛字(agape、Philia),中文都是用“愛”字。我們剛才講過,Lewis說愛有不同的字,聖經在這裡就使用不同的字。看的出來,主耶穌也瞭解,其實我們就和彼得一樣,我們愛主的愛是有限的,我們實在是沒有辦法像 主這樣愛我們,我們可以坦白的向主說:「主啊,我…我只能這樣愛你,像朋友這樣還可以,要說完全犧牲,我…有困難。」後來耶穌就說好吧,那你就按照朋友這樣的愛來愛我,但是你要餵養我的羊,像我為羊犧牲一樣,你要學作牧人。後來彼得真的是被倒釘十字架,真的把命擺上,他本來要跑離耶路撒冷的,後來想一想,羊還在耶路撒冷,他還記得主問他的這句話,他轉身回耶路撒冷去,這個就是愛。愛主就要學 主的愛來彼此相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到世上來,把神對我們的愛活出來,祢不只教導我們,也挑戰我們,祢還活出榜樣讓我們學習,我們也相信,當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怎麼樣用 主的愛來彼此相愛,雖然我們承認我們實在軟弱,我們有我們的困難,像彼得一樣,但是主,祢會體諒我們的軟弱,祢還是鍥而不捨,一而再再而三,就是要問我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祢要挑戰我們。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斷的學習彼此相愛的功課,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6年4月16日

路易士與四種愛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路易士(Clive Staples-Lewis常被簡稱為C.S.-Lewis)是愛爾蘭人,他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是他坎坷的一生讓他對上帝充滿了憤怒以致於成為無神論者。四歲時他的愛犬Jacksie被汽車壓死,他從此將自己改名為Jacksie,長大以後才慢慢改為Jack。他所最摯愛的母親Flora在他十歲時因病身亡,雖然他拼命為母親禱告,上帝似乎無動於衷。後來他被送到管理嚴格的宗教寄宿學校,使他對上帝更加深惡痛絕。十五歲時輟學而私下拜師學習。

路易士從小就很有想像力與表達天份,立志成為一名詩人。十八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深造。隔年被徵入伍並被送往法國前線投入戰爭。他的好友Paddy喪命戰場,路易士也受傷遣返休養,Paddy的母親Jane-Moore給路易士很好的照料。戰後路易士與其兄Warren甚至與Jane三人集資合買一屋且住在一起許多年。

路易士與一些牛津大學的學者辯論信仰的結果又讓路易士在三十三歲時重新拾回他在青少年時期所唾棄的基督教信仰。他把這個心路歷程寫成一本書“驚喜”(Surprised-by-Joy)。後來他很長時期在劍橋大學任教職,與一些好友組成一個稱為Inklings的小組,對當代科學主義所帶來對人性的摧殘持反對態度,嘗試以寫小說(Space-Trilogy)方式來表達他的觀點。

在他又成為基督徒以後,他就運用他的文學才華寫出許多信仰有關的小說The-Chronicles-of-Narnia,The-Screwtape-Letters,護教學作品Mere-Christianity,-The-Problem-of-Pain,Miracles. 他也逐漸成為家戶皆曉的作家與電台名嘴。路易士對耶穌最有名的論證被稱為“三難”(Trilemma),當代有許多人願意承認尊敬耶穌為道德的老師。但路易士強力反對這種見解。因為在聖經中耶穌很清楚表明他是上帝的兒子。路易士主張,我們不能逃避耶穌基督這個自我宣告。如果耶穌自知不是上帝而宣告如此,那麼耶穌是一個騙子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自以為是上帝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則耶穌應是一位精神病患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而如此宣告,那麼他就是上帝,而不只是一位道德老師。所以不論如何,耶穌都不可能只是一位道德老師而已。

路易士一直到五十八歲才跟一位離婚婦女Joy結婚,半年後Joy被診斷罹患骨癌。經過禱告與治療後癌症消退,讓他們可以小渡蜜月,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癌症又復發,而且一路下坡到婚後四年Joy去世。路易士將這錐心之慟的經歷寫成A-Grief-Observed.

從路易士這坎坷的一生來看他在這本“四種愛”(The-Four-Loves)對親情、友情、愛情、與恩情的描述實在令人有很深的感觸。路易士認為在人世間由於血緣而來的親情,由於興趣而產生的友情,以及由於兩性相吸所迸出愛情的火花都是上帝給予他所創造人類的寶貴禮物。但是這三種愛都有他的限制與被扭曲的危險。只有第四種愛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愛。這種恩情是完全無私的愛,是付出的愛,是讓被愛者生命更豐盛的愛。只有這種愛可以讓前面三種愛更成熟,也更不會被自私的動機所扭曲與變質。

但願我們都能夠從神領受這種恩情的愛,也能夠學習主耶穌基督以這種恩情的愛來彼此相愛。

以馬忤斯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以馬忤斯是一個在聖經中只出現一次的一個耶路撒冷附近的小鎮。根據路加福音的描述,以馬忤斯距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路24:13),但是路加並未標明它是位於耶路撒冷的那一個方向。聖經考古學家提出六個可能的地點(http://en.wikipedia.org/wiki/Emmaus),但是都無法取得進一步的共識。

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以馬忤斯事件是發生在兩位耶穌的門徒身上,其中一位名字叫作革流巴(Cleopas),有些聖經學者主張他就是那位站在十字架下的馬利亞的先生革羅巴(Clopas)(約19:25),另外有聖經學者認為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中一位稱為雅各的父親亞勒腓(Alphaeus)(太10:3)。 早期教父優瑟比烏斯(Eusebius)甚至聲稱革流巴是耶穌世上父親約瑟的弟弟。但是革流巴的真正身份則在聖經學者間也尚無法取得共識。另外一位門徒則一直是無名氏 (anonymous),他們兩位也都不是列於耶穌十二使徒之中。

以馬忤斯事件告訴我們,復活的主耶穌也關心十二使徒以外的門徒,在他復活之後的第一天居然發了大半天的時間陪這兩位對聖經認識不清、對耶穌復活的好消息信心不堅的門徒,從耶路撒冷一路走到以馬忤斯,從日正當中走到日頭平西。主耶穌先以請教者的態度傾聽兩位門徒訴說他們在過去一週中所經歷的痛苦、失望、與混亂。耶穌並且還為這兩位以前上課不專心或是理解力不佳的門徒特別加開了一個下午的舊約詮釋學密集班,從摩西五經到先知歷史書,將其中有關彌賽亞必須先受苦犧牲之後,才能進入榮耀的經文都再詳細為他們講解一遍,而且講到讓這兩位學生心裡火熱。可惜這兩位心裡火熱的學生對於這位陪他們走半天路的復活的主耶穌,居然還是視而不見。

當他們終於走到以馬忤斯小鎮時,耶穌基督並沒有要求這兩位門徒再決志或要他們作任何改變,而是給予這兩位門徒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這個下午的路上神學院(seminary -on-the-road)所開舊約詮釋學密集班的課程內容。聖經說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還好這兩位對聖經瞭解不清,對耶穌也認不出來的門徒還緊記住主耶穌基督的教導: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他們看天色已經晚了,耶穌看來又像是外地人,因此,他們就勉強耶穌留下來與他們一起晚餐。他們作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所留下來招待一頓晚餐的陌生出外人,居然就是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

當耶穌基督跟他們一起在餐桌邊坐下時,祂居然反客為主,拿起麵包、將其擘開、為之祝謝、並將其分給兩位門徒(take, break,-bless,-give)。這兩位門徒就在主耶穌作這四個動作時,眼睛被打開了,他們才認出這位陪他們一個下午一路從耶路撒冷走到以馬忤斯的陌生人,竟是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他們的生命整個被這個發現所徹底改變,從以馬忤斯又跑回耶路撒冷,從傷心失望的門徒成為分享快樂的見證人。

親愛的兄姊,當你遭遇挫折失望時,那裡是你的以馬忤斯呢?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我們自己的以馬忤絲路上遇見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也深願我們能夠用感恩與信心的雙手來領受我們的主耶穌那為我們被舉起、被擘開、被掛在木頭上捨命並為我們帶來祝福的犧牲大愛,讓我們屬靈的眼睛被這樣的大愛所打開好看清那從死裡復活的主所給我們帶來的盼望,我們的生命也被轉換成為充滿盼望與喜樂的讚美與見證。

以馬忤斯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以馬忤斯”是我們今天要一起思想的主題,有三個人一起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剛才司會幫我們用河洛話讀一遍,現在我們用北京話再讀一遍,讀的時候請大家想一下,到底這段經文和你自己有什麼關係?它主要是在講什麼?我把它濃縮一下:「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二十五里到以馬忤斯去,在他們談話當中,耶穌親近他們,但是他們看不出是耶穌。」這是第一個重點,耶穌走到他們身旁,但是他們卻認不出耶穌來,經文告訴我們什麼?他們面帶愁容,耶穌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他們聽了有點錯愕,其中一個人說:「你是客人嗎?難道不知道這幾天發生了一件大事嗎?」耶穌說:「什麼事情呢?」他們回答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他是先知有大能力,但是我們的長官卻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事情已經三天了,奇怪的是,今天我們有一些婦女們到墳墓去,卻找不到他的身體,說是看到了天使,還說他復活了,我們其中的一些人也跑去那裡看,也是沒有看到他的身體。」耶穌說:「唉呀,你們怎麼那麼無知,先知已經向你們講了很多次,基督要先受害,然後才進入榮耀,不是這樣子嗎?」然後耶穌就幫他們開了一堂神學課,從創世紀開始講起,直講到瑪拉基書,告訴他們聖經裡面有關於自己的事,都對他們講解明白。快到村裡的時候,太陽已經快要下山了,他們看這個出外人(還認不出來是耶穌),就說:「不好意思,你一個人出門在外,天又晚了,請來我們家過一夜,明天再趕路吧。」他們就邀請耶穌與他們一同住下,請耶穌作他們的客人,他們吃晚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祝謝,擘開,遞給他們。奇怪?拿到餅以後,他們的眼睛亮了。你仔細想一想,在講解聖經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沒有亮,而是當他們請耶穌作他們的客人,耶穌把餅擘開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才亮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眼睛亮了就認出耶穌來,然後耶穌卻不見了,奇怪?在一起的時候沒有認出來,認出來後耶穌又不見了。他們就很高興,趕快跑回耶路撒冷,本來是離開耶路撒冷要到以馬忤斯,現在是不去以馬忤斯了,而是跑回去告訴其他人說:「那是空墳墓,我們看到耶穌了,他還與我們一同吃飯。」他們回去才知道說,其實西門彼得也已經看到耶穌了,這是耶穌復活以後的一段記事。

在講道以前要先向大家道歉,道歉的事情就是兩個禮拜以前,我們在唱詩歌的時候,我提到「平埔族」,印象中他們是原住民和平地人結婚的後代,會後有兩個姊妹告訴我:「牧師你說錯了,不是這樣子,平埔族是平埔族,他們是平地的原住民,有別於山地的原住民,平埔族有十個族。」這一點我要跟大家更正的,這是我的資訊不對,平埔族並不是山地的原住民和福建來的福佬人結婚,所生下的後代。這是我要跟大家更正的。其實牧師所知有限,若有缺失之處, 希望你们向我提出,可以有所修正。

今天我要講的是三個人去以馬忤斯。講到三個人,我想到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三個人中必有老師,我們要講的是:「三人行,必有我 主焉。」是嗎?有三個人就有 主在他們當中顯現嗎?他是一個陌生人,你認得出他嗎?

Ⅰ、引言:你看見什麼? (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not what you look at.)

我現在要給小朋友一點點考試,看你們認不認得出來?小朋友,你們看這張圖,哪一個紅圈圈比較大?(視覺測驗)這二個紅圈圈看起來大小不一樣,其實是一樣,可是我們的眼睛覺得不一樣。再來要考大一點的朋友,你看到什麼?花。沒錯,這是花,除了花以外,你還看到什麼?葉子。好,除了有花有葉以外呢?你有沒有看到…人的臉呢?有。幾個?一個…二個…五個。乍看之下看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只注意到花,就沒有注意到人,這種情況就是說通常我們只會看到你想看的。英文有句話說:「You see not what you look at, but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有時候我們遺失東西,比如說汽車的鑰匙找不到,明明放在桌上,但就是找不到,看了半天就是找沒有,因為你以為鑰匙是放在那裡,這叫作視而不見。復活的耶穌就是這樣,他來到我們當中,雖然我們想要看到耶穌,我們看的卻是別人,我們認不出祂來。現在要考考大朋友了,今天是什麼節?復活節。復活節如果你要看耶穌,你看得到嗎?看不到,不管誰到墳墓去都看不見耶穌。請問上主日是什麼節?棕樹節。你們看這張圖片裡面,有幾位耶穌?一位,其實是兩位。一位是大的耶穌,一位是小的耶穌(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城,旁邊的人都拿著棕樹枝。)在這一幅耶穌像裡,同時也隱藏著耶穌進城的一幅畫。問題是你怎麼看呢?你的焦點在哪裡?接下來的這張圖,你看得到圖中的耶穌嗎?(隱藏在墨色中的上半身像)。這張比較容易,另外的一張比較難,是3D立體的耶穌像(隱藏在花紋中雙手攤開的大半身像)。今天沒有時間讓你們慢慢看,有興趣的人可以E-mail跟我拿這張圖回去練習看,你若是看不出來,那你可能是在以馬忤斯的路上。

Ⅱ、耶穌顯現 (Epiphany)

1.道成肉身 Incarnation:既往歷史事實 由伯利恆到各各他

耶穌顯現全部有幾次?他第一次顯現在什麼時候?祂第一次顯現,我們稱為道成肉身。就是祂降生的日子,在該撒亞古士督(凱撒奧古斯都)作羅馬皇帝的時候,降生在伯利恆城,當時祂就顯現啦,有牧羊人看到祂,博士看到祂,還很多人都看到耶穌。這位道成肉身的耶穌三十三年半以後呢?祂被判死刑,在巡撫彼拉多手下被釘十字架,死在各各他。這是祂第一次的顯現,這是個既往的歷史事實,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祂那次顯現的目的是要降世為人,為世人捨命犧牲。

2、榮耀降臨 Parousia:將來永恆盼望 永遠統管宇宙萬有

耶穌是否會再顯現?什麼時候再顯現?耶穌再顯現,就是歷史結束的時候,英文叫作Parousia,稱作耶穌再臨。祂的再臨,不再為我們受苦受死了,這次再來,祂要成為我們的相信和盼望,祂來的時候要統管宇宙萬有直到永遠。

3、 微服出巡 Incognitus:當今信心經歷 認同社會邊緣族群

那麼從祂第一次以道成肉身顯現,祂被釘十字架,到祂第二次再來作王掌權之間,耶穌還會不會顯現?耶穌在被釘死、復活以後,跟再臨之前,至少曾向以馬忤斯的門徒顯現,祂還向很多人顯現過。今天還會不會再顯現?如果顯現的話是以什麼樣子顯現呢?祂第一次是以嬰兒的樣子顯現,第二次是以榮耀的君王降臨,那這當中的顯現是以什麼樣子來的呢?你認得出來祂嗎?耶穌復活以後,第一次顯現,看見他的人是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叫作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有沒有認出耶穌?她沒有。她以為耶穌是園丁,所以耶穌是以園丁的樣子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這是耶穌死後第一次的顯現。第二次顯現所記載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以馬忤斯的這兩個人,一個名字叫作革流巴,另外一個沒有名字,他們不是使徒,他們只是學生,耶穌復活後向他們這兩個心情不好,有depression的學生顯現,陪著他們從白天走到傍晚,還跟他們吃晚餐,結果這兩個學生一直到耶穌擘餅時,才認出祂來,整個路程中都沒認出耶穌,他們一直以為祂是客人,以為祂是陌生人。對他們來說耶穌是陌生人,這種耶穌顯現卻不被認不出來的主題很重要,很多人也以此主題寫故事,其中一位最有名的就是蘇俄的作家托爾斯泰 ( Leo Tolstoy, 1828-1910),他寫過很多很感人的小說,其中有一個故事你們應該聽過吧――鞋匠馬丁。

這個鞋匠有一天耶穌對他說:我明天要來看你。他等了半天,並沒有看見耶穌來,這一天當中,他看見一個清掃雪地的老人,在外頭冷的半死, 鞋匠馬丁就請他進來喝一杯熱茶暖暖身;後來出現一個年輕的媽媽背著一個嬰孩,沒有飯吃也沒有奶水給嬰兒吃,小嬰孩哭的很厲害,所以鞋匠馬丁就請她進到家裡,熬了湯給她喝,把自己逝世的妻子的大衣拿給那個婦人穿,然後再送她上路;第三個出現的是一位賣蘋果的老太婆,有一個小朋友偷了她的蘋果,被老太婆抓住要把他交給警察,結果鞋匠馬丁就來調停,告訴老太婆小孩子不懂事,請她不要這樣做,也告訴小朋友要道歉,要幫老太婆幫忙抬東西作補償,因著馬丁的說情,小孩沒被送到警察局。結果一整天下來,直到黃昏的時候,耶穌還是沒有來,馬丁納悶著為何耶穌爽約不來看我呢?鞋匠馬丁只好點起油燈,開始每天的讀經作息,結果你知道嗎?他意外的看到聖經裡面這麼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40節)所以耶穌變成一個最小的弟兄,變成一個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的人,這些可憐的邊緣族群,被社會所不喜愛的人,耶穌在這當中顯現。當這兩個以馬忤斯的學生,看見他是個出外人,動了慈心,請他到家裡住時,這兩位學生才認出是耶穌。因著他們有一顆愛心,在他們接待耶穌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那是耶穌,以為他是出外的客旅,晚上不曉得要住哪裡,這跟托爾斯泰的故事很像,而且一樣。耶穌可能是在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也許是這個人,也許是那個人,都有可能,在耶穌再臨以前,耶穌會以各種人物出現在你、我的周圍,這樣的耶穌叫作 Jesus Incognitus,是你認不出來的耶穌,什麼時候你認得出來?當你有愛心接待人的時候,你就會看出來,其實那個就是耶穌,耶穌認同社會的邊緣族群,他認同那些軟弱的,那些被社會忽略的。耶穌復活的時候,向以馬忤斯這兩個學生顯現,是因為他們的愛心,所以他們才認出耶穌來,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信仰歷程。

Ⅲ、以馬忤斯

1、 革流巴與同伴的家鄉 archeological interest

以馬忤斯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嗎?「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路24:13),以馬忤斯是革流巴和他的同伴的家鄉,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找不到聖經裡面所寫的以馬忤斯在哪裡?聖經只寫到「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不知道是指東邊、西邊、南邊或北邊,雖然到今天有六處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地點,但仍舊沒法確實的肯定它的位置,迄今沒有人知道以馬忤斯是在哪裡,這是考古學要研究的問題。除了他是革流巴與同伴的家鄉外,以馬忤斯其實還有其他的涵意。

2、 傷心絕望療傷的地方 psychological escape

以馬忤斯也代表我們傷心喪志時,我們會去躲藏的地方,因為耶路撒冷是他们傷心的地方,他们辭了工作,跟隨耶穌三年半,結果耶穌被釘死了,似乎他们的前途也完了,他们只好回家去。你有你的以馬忤斯嗎?比如有一些人出國讀書,或是到外地上班,忽然失業了,他想回家去。有的人回到他的老本行,有的人跑去喝酒,有的人跑去看電影,不知道當你難過傷心失望的時候,你會跑去哪裡?你會做什麼事?其實那就是你的以馬忤斯,我們叫作psychological escape,遇到傷心、絕望、挫折時,在心理上會逃避,而傷心絕望時要去療傷的地方,就是你我的以馬忤斯。不只是革流巴與他的同伴有他們有以馬忤斯,我們也有我們每個人的以馬忤斯。

3、遇復活主生命被翻轉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而且以馬忤斯還不只這樣,依這個故事來說,他們在那裡遇見復活的 主,他們的整個生命就被 主所改變。當西門彼得在耶穌死掉以後,他的希望破滅了,他回去補魚,「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約21:3)但是什麼都沒有抓到,心裡更難過,可是復活的 主向他顯現了,於是他整個生命被改變,所以以馬忤斯也代表生命被翻轉的地方,耶穌對他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21:15)耶穌又一次給彼得一個使命,就像以馬忤斯的這兩個學生,本來要逃回家鄉去,後來又跑回耶路撒冷作見證一樣,所以以馬忤斯也是一個生命轉變的地方,你希望你有以馬忤斯靈命被更新的經歷嗎?

Ⅳ、門徒的困境

1、自我中心期盼的落空

為什麼耶穌的學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呢?難道是耶穌有問題嗎?我想應該不是耶穌的問題,我們當中很多人信主信很久了,到底你信主是怎麼信的呢?有一種對耶穌的相信是自我中心的相信,以自我為中心的信心,英文有句話說Man Centered Godliness,這句話可翻譯作「以人作中心的敬虔」。這種人很敬虔,可是他是看到對我自己有好處時就虔誠,沒有好處時就不虔誠,如果上帝讓我有很多的好處,那我就繼續的虔誠,這種虔誠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耶穌的學生也是這樣,他們向耶穌說:「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獨立呢?。」當時他們被異族所統治,很是痛苦,看到耶穌時覺得有希望,就跟隨祂,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他們還問耶穌說:「主啊,祢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個時候嗎?」(徒1:6)這是他們的想法,他們跟隨耶穌的動機不對。請問你信耶穌的動機如何?可能是「耶穌啊,我兒子有問題,你來幫助我,讓他乖一點。」你有沒有存著要求期待呢?「信那麼久我的兒子還是不乖,我不要信了,信了也沒有用,上帝也沒有聽我的禱告。」這些是我們信主,我們以自我中心所存的期盼,但是耶穌有時候並不按排理出牌,我們就會因此不高興,傷心失望了,「枉費我一直相信祢」,耶穌的學生是這樣,你也是這樣嗎?

2、 選擇性消費者的信仰

另外有一種信仰,他們相信聖經,可是他們是挑著自己喜歡的相信,不是全部都相信,英文叫作Cafeteria Believer。就像吃飯時桌上有很多菜,但是你只吃你想吃的,有句諺語叫作「柿子挑軟的吃」,聖經裡面有很艱難的,不易了解也不易接受的,如果只挑輕鬆的部份,你的信仰就不平均了,我們有時候卻是這樣。「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8:17)耶穌的學生彼得,期中考考的不錯,一百分,所以耶穌就給他一個獎品,就是鑰匙一支,而且是天國的鑰匙,耶穌說:「你答的不錯,我就是彌賽亞,但是我要受死要被釘死。」彼得馬上說:「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祢身上。」(太16:22)如果祢被釘死,我還要這支鑰匙作什麼?結果他想阻止耶穌。因為他跟隨 主是有條件的跟隨,如果祢是萬王之王我就跟隨,如果被釘死,那我可要考慮,是否要跟隨了,彼得是這樣子跟隨主的,我想這兩個以馬忤斯的學生也是一樣,如果耶穌被釘死了,那還有什麼值得的,不如回家去。信耶穌是必須付代價的,有時會遇到艱難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承受、付出代價。

3、遭遇挫折打擊的絕望

舊約裡有一位先知,他遇到了很大的打擊,於是跟上帝說:「我乾脆死了吧」,他就是先知以利亞。frustration despair,因為他很成功的擊敗450個巴力先知,但是之後耶洗別卻要殺他,他很傷心的逃走,逃到了曠野,然後在一棵羅騰樹下求死,「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小樹名,松類;下同)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3~4)有時候你會不會這樣?當你遇到大挫折的時候,就像以利亞一樣,或像耶穌那兩個學生的情形,你有這樣的情形嗎?活著沒有意思,走了算了,這就是以馬忤斯二位學生的困境,他們跟隨三年半的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他們頓時失去了信心和盼望。「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4:13)有時我們會在挫折打擊中絕望,甚至於失去信心、盼望。

Ⅴ、耶穌的親近

1、耶穌親近憂傷的心靈

當他們的生活遇到困境,耶穌就親近他們,不是他們找耶穌,是耶穌找他們,耶穌找到這兩個要回以馬忤斯的人,所以耶穌是親近憂傷的人。不知道我們當中今天有多少人是憂傷的,耶穌會親近你,你相信嗎?聖經這樣說:「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可能你認不出祂來,但祂要親近祢。

2、 耶穌傾聽訴苦的聲音

當你被欺負想要訴苦的時候,耶穌會聽你的訴苦,這兩個學生就向耶穌訴苦,耶穌還問他們說:「為何愁容滿面呢?」耶穌聽你訴苦,聽你抱怨。耶穌一直聽他們講。舊約中有一個婦人,因為她不能生育,就被她先生的姨太太譏笑,她很難過,就去聖殿抱怨,她的名字叫作哈拿,她抱怨到一個程度,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祭司以利還以為她喝醉了,她就回答祭司說:「主啊,不是這樣。我是心裡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撒上1:15)「…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16節)上帝聽我們的訴苦,你相信嗎?你抱怨沒關係,遇到難過、不如意的事情,耶穌會聽你訴苦的聲音。

3、 耶穌將聖經奧秘解明

耶穌不只聽他們的抱怨,耶穌還幫他們把聖經再講一遍,「你不懂我再講一次給你聽,讓你聽懂。」耶穌會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我們當中是不是有人讀聖經讀了半天也讀不懂,雖然你每天讀聖經,但是你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以後你可以用一個方法,就是在讀經以前先向神禱告說:「耶穌啊,求你幫助我明白祢的話語,打開我的眼睛,讓我明白聖經裡是在說什麼?不是只看到我想要看的部分,不是只是讓我看自己的解釋,而是看出到底你要跟我說什麼?」當我們願意這樣做的時候,耶穌真的能讓我們看到聖經裡面要講的意思,「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約16:13)

4、 耶穌等候我們的邀請

不只是這樣子,當耶穌已經到他們家的時候,耶穌並沒有說:「我費了那麼多唇舌跟你們講解聖經,也許你們應該送我什麼,或是請我吃一頓飯。」沒有。聖經說:「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徒24:28),耶穌必須往前走,直到你跟他說:「不好意思,請你住下來。」耶穌等你邀請,耶穌很客氣,耶穌從不勉強人接受祂,耶穌說:你邀請我才進去。我很喜歡 一幅畫,耶穌敲著門,而這扇門沒有門把,裡面的人都在家,耶穌沒有踢門,耶穌也沒有撞門,耶穌站在門口敲門,然後等在外面,耶穌是等待我們邀請祂,你不邀請祂,他不勉強你,「我不跟隨你了,不跟隨你了。」沒關係,但是我給你機會,我等你開門,啟示錄第三章20節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以馬忤斯也是一樣,他們邀請耶穌與他們一同作席,你會覺得奇怪,他是客人耶,為什麼作席到一半變成主人呢?飯都擺好以後,耶穌就在那裡拿了大家的麵包祝福,擘開,分給別人,他們就認出耶穌來了。耶穌一到家裡面就反客為主,這很奇怪?他在外面不是很客氣嗎?你不開門他不進來,你一邀祂進來,祂就說:「我要作主人」,而這兩個學生讓耶穌作主人以後,他們的眼睛就打開了。有人說這是另外一次的聖餐。今天在準備講道的時候,我很希望今天我們可以有聖餐,但是我知道我們的代議長,也要在他自己的教會主領禮拜,希望明年復活節,可以帶大家一起守聖餐。

5、耶穌為我們犧牲捨命

從耶穌所做的動作,就可以認出祂來。「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14:22~24)耶穌用麵包和葡萄酒,代表他為我們犧牲,這是基督教很特別的一個儀式,這兩個學生就在耶穌這樣做的時候認出他來,這裡有四個動作:拿起Take,祝福Bless,擘開Break,遞給Give,這四個動作很特別,耶穌基督為我們來到世上,讓上帝把他擘開,祝福,然後再把他分給我們,這是很特別的儀式,拿起,祝福,擘開,遞給,主耶穌是在這四個動作當中被認出來,「唉呀,這不是復活的主嗎?」

Ⅵ、結論:陌生路人、旅途伴侶、家裡貴賓、生命主宰

以馬忤斯有三個人,有一個是陌生人,但是他們有需要,耶穌幫他们解決,漸漸的他們三個人走在一起,講到他們心中的痛苦,陌生人變成了他們旅途中的人生伴侶,也變成了好朋友可以聊天,可以談一些心事,然而不久之後他們說:「請你到我們家來住」,再進一步變成貴賓,然後耶穌進入家中,耶穌拿起餅來,祝謝,擘開,變成他們的主宰。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學生和耶穌的關係改變了,從陌生人變成好朋友,再變成家裡的貴賓,最後變成是生命的主宰,「我說:主啊,我當作什麼﹖主說:起來,進大馬色去,在那裡,要將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訴你。」(徒22:10)這些是很重要的過程。不知道對你來說,你坐在這裡,這位復活的 主跟你的關係是陌生人嗎?還是好朋友?還是你家的貴賓?還是你生命的主宰?一直到你把耶穌當成生命的主的時候,你就會認出這位 主來。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感謝主,當你的學生很喪志絕望,跑去躲藏的時候,主,你主動去親近他們,你親自聽他們說話,聽他們抱怨,還幫他們講解聖經。主,你接受他們的邀請,進到他們的家裡,不只這樣,你自己將餅,拿起,擘開,祝福,分給他們,開了這兩個學生眼睛,讓他們看出你是復活的 主。親愛的上帝請你幫助我們,在復活節,可能我們的人生正和這兩個學生一樣,遭遇困境艱苦失志絕望,求上帝你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夠學習用愛心來招待,來幫助那些軟弱的有需要的人。讓我們在生活當中,眼睛能夠打開,看見復活的 主在我們中間,活出一個有愛心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從傷心的自我中心,轉變成能夠關心別人,能夠愛別人的人,我們在你面前這樣的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6年4月9日

耶穌與政治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的一生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耶穌出生時,東方來的占星學博士們迢迢千里、風塵僕僕的趕到耶路撒冷要來向他致敬。結果卻引起了一場血腥的政治風暴。當權多疑的希律王為了防範未然,居然下令將伯利恆附近兩歲以下的小孩全部屠殺。耶穌的父母在慘案發生前漏夜潛逃國外,幼兒耶穌才保住一條小命。但是在伯利恆小城卻充滿了自己的無辜幼兒死於非命而哀慟逾恆的母親。(太2:1-18)

耶穌被羅馬外來政權法院判為唯一死刑定讞的罪名就寫明在那片釘在他頭上的那塊木板上面:猶太人的王。他的死刑罪名也是政治性的內亂罪。在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伏法之前,他還經過很複雜的宗教法庭預審定罪,再轉送政治法庭審理,當中又發生管轄權不確定所產生的踢皮球插曲。(路22:54-23:38)

耶穌一出道,他所傳講的中心信息是: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可1:15) 這個信息在當時處於被羅馬外來政權軍事壓制下痛苦難當而先知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喧囂雲端的猶太人來講,正是久旱盼甘霖,群起跟隨。耶穌有一次為了解決廣大群眾的晚餐問題而用一個小孩五餅二魚餵飽群眾,甚至導致有人要強力抬他上轎,逼使耶穌只好夜遁山上,甚至施展輕功、涉水過岸。(約6:1-21) 耶穌的學生當中也有隨身攜代匕首主張武裝革命的短刀黨員。(太26:51-52) 甚至有一些聖經學者猜測:猶大是因為對耶穌在騎驢進城所造成的群眾運動中,沒有把握良機、揭竿起義、一舉趕走羅馬政府的外來政權而感到灰心失望,因此想要採取像水滸傳的激將法把耶穌逼上梁山,卻萬萬沒有想到預估錯誤,將自己的恩師送上十字架。因此,後悔莫及,雖然將髒款退回,最後還要以一死來明志。(太27:3-10) 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們所關心的問題還是以色列國何時被復興的政治議題。 (徒1:6-8)

耶穌在面對彼拉多法官的審問時很清楚的聲明: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約18:36) 但是耶穌的許多教導卻是與政治有關。耶穌接受該撒的統治權柄 (可12:13-17),但是又加上了上帝在該撒之上的絕對權柄。耶穌也以非常激進的方法重新詮釋猶太人奉為圭臬的摩西律法。(太5:1-48)耶穌很清楚教導他的門徒有關天國的人際關係倫理與規範。(路6:26-49)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政治觀是革心的(regenerative),而不是革命的(revolutionary)。他們引用耶穌的比喻說他的國像麵酵一樣,開始時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在整個社會發揮它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太13:33) 這個社會力與主耶穌再臨時新天新地那個永恆國度間之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較樂觀的前進主義者(progressivism) 認為這個影響力終會改造整個世界成為新天新地,比較悲觀末世論者(pessimistic-apocalypticism) 則相信我們還是要仰望主耶穌再度親自從天而降才能真正建立新天新地的上帝國度。

管家系列(二十):政治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想我們管家系列要結束了,這是最後一講,你知道為什麼我要把政治放在最後才講呢?因為我最怕談政治。記得從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常警告我,不要去碰觸政治,這就變成我對政治的一個印象。從小到現在據我的觀察,不論台灣或美國的政治,確實也讓人覺得可怕。那麼宗教呢?宗教也是很可怕,因為政治及宗教所談的都是價值觀、信念影響人類很大,今天我們要從宗教的角度來談政治,哇,這個更可怕,是兩個影響人類很大的事情,不容易講但是又不能不講,因為如果我們要作管家,一定要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屬於政治的範疇。特別在民主的時代,大家都必須參與,你不去投票也是參與,因為你沒有選擇權可以說:「我不管政治」。如果這變成不是一個Option(選擇)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到底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聖經,對於基督徒跟政治的關係是怎麼樣?有什麼樣的教導我們可以學習的呢?

Ⅰ、引言:政治是權力的擁有與分配 (Benjamin Disraeli):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Lord Acton) 

有一張莫斯科的雕像照片(這個當然是代表共產主義),他們用鐮刀與斧頭的雕像,來表示一種力量,政治是一種很大的力量。首先我要引用Benjamin Disraeli 所說的話,他說:「政治是權力的擁有和分配」,他是英國第一任猶太人的總理,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英國政治家,以英文來說政治就是「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後來他另外又講一了句話,這個權力是作什麼用?「Power to pursuit the greatest social benefit.」,這點很重要,人類一起生活,為了要追求共同最高的利益,就必須讓某些人擁有權力,而且讓他做合適的分配,所以權力包括擁有和分配。如果你被分配,或是擁有這種權力,你要記得英國另外一位歷史學家,在他觀察的結果中發現,權力對人會產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就好像一顆蘋果一樣,你一旦有了權力,就會開始腐爛,他說:「權力傾向腐化,絕對的權力會讓你絕對的腐化。」我把它翻譯成「極權必然腐化」,這個就很可怕。權力本來是要追求大家的利益,結果變成不是追求大家的利益,而成為追求擁有權力者的利益,這個就是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這是英國有名的歷史學家,名叫Lord Acton (1834-1902)所講的一句很有名的話。你可以去觀察,擁有權力者不被權力腐化的,真的是很不容易找到,我們不能說絕對的沒有。為了要防止這個絕對的權力,所以John Locke(1632-1704)提到一個想法,他說:「權力不能集中,要分散。」這個我們叫作分權,當然他提到是三權分立,我們的國父說要五權分立,現在五權又不太通了,好像又要回到三權分立。總之這個想法就是說,權力不能集中,不管是集中在誰的手裡,因此Check and Balance (制衡)的觀念就被提出來,但是就算這樣已經分權制衡,像台灣、美國、英國,已經是這樣子做了,也已經實施Check and Balance,有沒有腐化呢?我們不得不說,還是有腐化,人自私的本性,讓人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怎麼樣讓他們不腐化,實在不容易啊。

Ⅱ、政治體制 

1、君主 Monarchy 獨裁 Tyranny 

最早期的權力,最簡單的就是找一位最英明、最聰明、最善良的人,把權力都放在他身上,這樣是最好,對不對?我們大家看看,那一個人是最聰明,而且最善良的,權力都給他嘛,他會追求大家的利益,因為你給其他人都是比他笨,或是比他壞的,那沒有什麼好處,這個叫做英明的君王,古代都是這樣子,這個叫作Monarchy(君主政治),就是由君王來作主,我們叫作君主,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很可惜,這個人一旦腐化了就很可怕,就像尼錄皇帝一樣,變成暴君(Tyranny),暴君統治之下,大家就受苦,因為他只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一般人的生活是怎麼樣。 

2、貴族 Aristocracy 寡頭 Oligarchy 

既然君主政治演變成獨裁,實在不行。所以希臘人認為不要讓一個人,要讓一群人來管理。他們的想法是這樣:要找那些最聰明、最善良的一群人來管理比較好,因為不是大家都一樣聰明,你給愚蒙的人來管,一定管得亂七八糟,這個就叫作貴族統治,其實就是小群統治,英文叫作Aristocracy(貴族統治)。這在希臘時代做的不錯,希臘羅馬他們設有參議院,這一群人大家一起商量討論,皇帝不是什麼都可以決定的,可是如果這一群人討論的結果是,「我們來追求我們最大的好處」,那老百姓又可憐了,這樣就變成像一些國家,所追求的只是政黨最大的好處,這個就叫作Oligarchy(寡頭政治)。 

3、民主 Democracy 暴民 Anarchy 

Aristocracy本來也是很好,但是也會腐化,既然少數人不行的話,那就大家一起來管,不論聰明的愚笨的或怎麼樣的,這樣最好吧,這樣就不會產生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大家覺得最好的,就是一個人一票,這個叫作民主(Democracy)。民主好不好?是不是最好的?這個是一個問題,如果是民主,大家都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時候,可憐的還是老百姓。而且在我看來是最可憐的,像最近的伊拉克和法國,強調每個人都可以做主的民主情況下產生的是暴亂、暴動,因為大家都追求個人自己最大的好處,不管集體,結果就是Anarchy(暴民)。而Tyranny、Oligarchy、Anarchy(獨裁、寡頭、暴民) 這三種,以Anarchy為最可怕,因為Tyranny他還要考慮把大家搞垮了,對他自己也沒有好處,但是到了Anarchy的時候就很悽慘,因為這個社會變成無法無天,沒有任何的法律,大家都是自己作決定,這讓我們看見權力的可怕。所以現在大部分的國家,不管用什麼體制,大概都考慮兼具這三種,有一句英文我想它講得很好:「大家都參與,讓一些人作代表,有一個作首領(總統)。」「Participant by all, represent by some, and Preside by one.」,你要對外講話總要有一個代表吧,我們今天的政治體制,大部分不是絕對一個,或是少數,或是全部,好像把三個混在一起,希望能夠把政治處理的好一點。

Ⅲ、舊約與政治 

1、 出埃及與西乃約:上帝統治  

在舊約與政治的關係裡,有留下什麼紀錄嗎?是記錄還是教導?那是要講什麼呢?到底舊約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教導?首先,以色列國成立的時候,當時因為他們在埃及作奴隸,就是被外面的政權統治的很辛苦,上帝就把他們帶出埃及,之後與他們在西乃山立約,神向以色列人說:你們要作我的國民,在那個時候我們叫作神權(Theocracy)。神權就是神藉著祂的僕人摩西來傳達命令,可是都是神直接講的,神跟摩西交代十誡,摩西就跟老百姓說:你們要守十誡。就是這樣很直接的關係,這個叫作西乃約,以色列國開始的時候是這個樣子。出埃及記第十九章5~6節說:「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所以在這裡表達的就是上帝的統治。 

2、撒母耳與大衛約:君王統治  

可是在上帝統治時期,繼摩西之後,擁有權力的人常常青黃不接,那時是士師時代,以色列人覺得:「人家外國都有國王,他們的國王有軍隊有權柄等等,那樣比較好…」因為他們有十二個支派,不曉得什麼時候神要挑選哪一個支派、哪一個人起來來帶領他們,大家都感到不確定,於是以色列人就跟先知撒母耳要求說:「我們要國王,我們要把權力集中在國王的身上。」要求要建立王朝,撒母耳的講話就有一點酸酸的,這當中也有一些過程,可是後來神還是祝福這個王朝,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大衛王朝。然而神向大衛交代得很清楚,因為權力一旦不是直接由神來掌管,已經交給一個人來掌管,這是在先知撒母耳為少年大衛膏抹作國王的時候,神就清楚的講說:我讓你作王的目的,是要你作牧者,就是以牧者的心態來作王,「耶和華也曾應許你(大衛)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撒下5:2)所以意思是,讓你有權是要照顧全體的以色列民。很可惜,大衛王也腐化了,他用他的權位去欺負一個小老百姓,搶了人家的老婆,又設計把她的先生烏利亞殺了,很明白的,雖然神已經警告他說,制度不是問題,集中在一個人不是問題,但是要小心,如果君王不是以牧養以色列民為原則的話,還是會腐化。由於腐化了,神就讓他們的國家亡國了,又回到出埃及的時候,讓波斯和巴比倫統治他們,由外國人來到管轄,百姓就很辛苦了。 

3、但以理與彌賽亞:帝國統治  

慢慢的,以色列人活在被管轄的情況下,就存著一個盼望,那是在但以理的時候,他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夢見大像),他從神得到一個異象,就是外面極強的世界,有一天會有一顆大石頭從天上飛下來,打到這座像的腳,然後這座像會整個粉碎,這顆石頭會變成一座很高的山,就是神的國,這個我們叫作彌賽亞的夢(但2:31~45)。所以以色列人直到今天他們還持守著這個夢,就是神管理會比任何人來管都好。當一定要有人管理的時候,又看起來沒有什麼人可以管得好,因此我們期待有一天神會派一個這樣的人來,他是不會被腐化的,他是真的可以追求我們最大利益的,那個人就是耶穌基督。他為了拯救我們,他願意把自己犧牲掉,這是舊約讓我們看到的,「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2:44)。

Ⅳ、新約與政治 

1、 耶穌與凱撒  

新約時代與政治的關係如何呢?我們就要先了解,新約的背景是在亡國奴的情況下,是受羅馬帝國統治的時代,他們是被統治者,那麼在被統治者的情形下,老百姓怎麼看政治呢?我們知道在耶穌的時代他們有四個黨(跟台灣一樣),第一個叫作沙漠黨,就是躲到沙漠裡面去,像鴕鳥一樣眼不見為淨,把自己修行修好,這個叫作以色尼黨(Essences);第二派主張,你要跟當政者合作,你才會被他祝福,你才可以傳福音,你才可以做事情,這群人強調要跟執政掌權者合作的,叫作撒都該黨(Sadducees);第三派主張,執政者並沒有按照神的方法來做,所以應該要批判他他們,應該要告訴他们那裡不對,這群人叫作法利賽黨(Pharisees);第四派認為批判沒有用,他们是不會改變的,要用武力來解決,然後才可以出頭天,這個叫作奮銳黨(Zealots)。所以耶穌的時代是很複雜的,就是各種想法都有,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兩個黨是針對耶穌來的,一個就是法利賽黨,另一個就是撒都該黨。撒都該黨那個時候支持的是當政的希律王,所以又叫作希律黨。兩黨的代表一起來問耶穌,因為耶穌已經在老百姓當中有一股名氣,有一群人跟隨他,讓他們兩個黨感到受威脅,於是想要逼迫耶穌,於是原本立場不同的兩黨卻聯合起來,他們問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可12:14~15)這一段記載很短卻很有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讀的經文,如果要講耶穌的政治學的話,這一段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關鍵就是這個銀幣,這個小小的銀幣就是這個故事的高峰。我們要了解那時代的背景,當時以色列人認為聖殿是最聖潔的,所有的偶像都不能進聖殿,不幸的,羅馬人他們的錢幣是把羅馬皇帝的頭像印在上面,銀幣的反面寫說他是神,偶像入聖殿是絕對不行的,這是褻瀆上帝。以色列人他們在做生意,要用羅馬的Denarius(古羅馬金銀幣)來交易。可是要到聖殿奉獻的話,這種銀幣不能拿到聖殿,因此聖殿外面就有兌換錢幣的,以色列有聖殿幣,那種聖殿的錢才可以進聖殿,因為這種錢幣上面沒有像,而羅馬銀幣不能帶進聖殿,那怎麼辦呢?你要敬拜的時候就到外面換錢,換好的錢才可以拿到聖殿裡面去。

然而以色列人還是有一些會不小心帶進去,「只要奉獻不拿出來就好了嘛,反正放在口袋裡沒有人會知道。」有某些法利賽人就帶了一些銀幣在他的口袋裡,他們去向耶穌挑戰的時候,就忘了這一點,他們問耶穌說:「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很聰明,耶穌沒有回答可以不可以,耶穌說:「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15節)重點是在這句話,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的話。結果法利賽人馬上拿一個銀幣出來,所以是誰褻瀆聖殿?是法利賽人。他們把這個不應該拿進聖殿的銀幣拿進來了,耶穌就說:「上面是誰的像?上面寫誰的名號?」(16節)法利賽人回答:「是凱撒的」,那表示法利賽人已經接受了凱撒的統治,因為你用人家的錢,就代表你受他的保護,你受他的統治,你已經接受這樣,當然你要繳稅啊,因為你要支持他嘛。可是耶穌也沒有這樣講,他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接著耶穌講一句話,就讓那些法利賽人啞口無言,「…神的物當歸給神。」(17節)這個當然得解釋囉,誰有上帝的像?就是我們(包括凱撒)。在創世紀第一章不是說,上帝用祂的形像造人嗎?銀幣上面有凱撒的像,所以就要歸凱撒,我們每個人有上帝的像,我們就要歸上帝,包括凱撒也要歸上帝,所以耶穌的回答很妙。這兩黨的人想要抓耶穌的把柄,耶穌如果回答應該繳稅,那麼法利賽人就可以說耶穌是叛國,因為凱撒是外來政權,不應該向他繳稅;如果耶穌回答說不該繳稅,那希律黨的人就可以把他通報到調查局,他就會被抓起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想不到耶穌這樣的回答,他不是要脫險,他是要教導我們一個很難的真理,基督徒是雙重國籍。我們一面在凱撒的下面,一面在上帝的下面,你怎麼區分什麼是屬凱撒的,什麼是屬上帝的,那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掙扎的功課。

2、 保羅與執政  

那什麼叫作屬凱撒的?什麼該交給凱撒呢?保羅對此有進一步的詮釋,這段聖經比較長,保羅在寫羅馬書的時候,就有更進一步的解釋,在羅馬書第十三章1~7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嗎﹖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的佩劍,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我把他的重點找出來,給凱撒的包括:順服,就是他所定的法律要聽從;還包括,你要做好,他就會稱讚你,因為他有處罰的能力,他有配劍,所以如果你作惡,他會處罰你,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追求我們的好處的;還有包括:納糧、上稅、懼怕、不要被他處罰,以及恭敬,以上是保羅所講要給凱撒的部分。你知道在我們的教會歷史上,對這一段經文有很不一樣的解釋,有的人認為:「只要是掌權的,你就當乖乖牌。」我們可以說台灣的長老教會以外的教會,就用這段經文來批判長老教會,「你不順服啊,國民黨掌權你就聽國民黨,民進黨掌權你就聽民進黨,誰掌權你就乖乖的聽他的,你只要傳道,叫人家信耶穌就好,不然你講什麼都一樣是不對,都是干涉政治。」這個叫作政教分離,所根據的聖經也是這一段。那長老教會是怎麼樣解釋這段聖經呢?他們認為如果掌權的是追求我們全體的利益,如果他是賞善罰惡,我們就聽他;如果他不是這樣,我們就不聽他,這個就不在此限,我們就應該批判他,讓合適的人來做才對。你看看,同樣一段經文,可以有剛好相反的解釋,所以解釋聖經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功課。基本上大家同意說,一個國家要存在,必須要某種程度的凝聚 /共識,大家要支持執政黨,大家要願意聽從那些規定,規定若有不合理,則需要去改變及處理,但是基本上還是需要大家遵行,國家才能夠存在,否則就變成剛才所提及最可怕的暴民(Anarchy),誰都不服誰,那種情況其實是最可怕的。 

3、約翰與怪獸 

在聖經新約裡面關於政治,除了耶穌講過凱撒的錢,以及保羅講的,還有約翰也提到,不過約翰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講,那就比較不容易解釋及了解。約翰說:政治像是一隻七頭十角的怪獸,頭戴十個冠冕,很可怕,會吃人的,牠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右手上或額頭蓋印記,蓋一個六六六,不然你就沒有辦法做生意,沒有辦法生活,所以約翰至少給了我們一幅圖像,就是政治其實要很小心,因為牠會吃人,牠很兇殘,這是約翰所要講的。政治不是只有單純的說,「你就乖乖的聽牠」,不是這樣,我們跟政治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因為牠有權柄,「又任憑他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他,制伏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啟13:7)所以有人說,這個是指美國嗎?這個是指聯合國嗎?我們不曉得,但是一旦全世界政治的權勢都集中起來,而且牠又腐化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真是很可怕的。

Ⅴ、基督徒與政治 

1、 先知:體制外批判 (以利亞)  

基督徒怎麼面對和政治的關係呢?從舊約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例子,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神給每個人的恩賜不同,我們可以各自有不同的角色來參與政治。先知以利亞扮演的是體制外的批判,亞哈王實在是不好,先知以利亞常常去罵亞哈王,指責他的不對,「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王上18:18)我想長老會過去採取的是(或是從神領受的是):我們應該扮演(以利亞)這樣的角色。但是很可惜的,當他的角色這樣扮演完以後,黨外的現在執政以後,我就比較少聽到長老教會繼續扮演這個角色,這是很遺憾的。如果從神領受的,是體制外批判,那就不管是民進黨、是國民黨、不管是誰當權,你要用同樣的原則,就是聖經的原則批判他,執政黨如果做了不合聖經的原則,就應該同樣的提出建言。當然擔當這樣的角色,要記得,當權者不能接受你的批判時,你會受到迫害,以利亞曾經對付過四百五十個對手,還有亞哈王的老婆放風聲要殺他,就是這樣的迫害。所以要作這個角色不容易,過去長老教會也為這樣的角色付上蠻慘重的代價,這是我們曉得的。 

2、祭司:體制內牧養 (亞比亞他) 

以利亞是其中的一個角色,另外一個角色,神要一些基督徒,就是去幫助輔佐執政掌權者,這個是大衛王的祭司,叫作亞比亞他,大衛王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就請教他,「大衛對亞希米勒的兒子祭司亞比亞他說:請你將以弗得拿過來。亞比亞他就將以弗得拿到大衛面前。」(撒上30:7)然後他幫大衛王解決問題。我想上帝會呼召我們當中一些人,去做體制內牧養的角色。我覺得美國的Tony Compollo牧師,就是這樣的角色,他是一個很好的基督徒,也是一位社會學家。當柯林頓總統不曉得怎麼辦的時候,就打電話請教他,他會給柯林頓總統一些建議,這也是一個基督徒可以參與政治的角色。 

3、君王:體制內掌權 (但以理)  

而有的人上帝賜給他政治方面的恩賜,但以理就是個執政者,甚至是在敵國下面執政,他在體制內掌權,「因這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所以顯然超乎其餘的總長和總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國。」(但6:3)神給他有這樣的機會,他也小心持守他的信仰,也為此付上代價,被丟到獅子穴裡面去。如果我們有基督徒在台灣的政治上被神重用,有機會來處理這個權力的使用和分配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好好為他們禱告。第一個是他們要面臨腐化的危險;第二個是他們要面臨其他的政治力量角逐者的攻擊,像但以理這樣的危險。我們真的是要以敬畏神的心來面對這個不容易的政治。

Ⅵ、結論: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神同行  

基督徒怎麼看政治呢?最好的是彌迦書所說的,彌迦是預言在伯利恆會有彌賽亞降生的那位先知,他寫的也不多,可是這句話我很喜歡,他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這個「與你的神同行」,如果以今天來講,耶穌基督已經作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跟著耶穌的榜樣走,要行公義,但是在公義之上要有憐憫,當你真的又公義又憐憫時就要記得,不要驕傲,因為驕傲就會帶來腐敗,所以彌迦書提到這三樣是很重要的:公義、憐憫、謙卑,然後小心的求神帶領你應該怎麼做。神給我們不一樣的呼召不管你是扮演體制外批評的角色,或是扮演體制內幫助的角色,或是體制內掌權的角色,我們大家都要謹守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與神同行這樣的精神,使我們成為政治上的好管家。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祢在聖經上告訴我們,那人獨居不好,亞當被造的時候才一個人,可是當你開始造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時,我們發現也不是那麼好,夫妻兩個人也會彼此的推卸責任、彼此的攻擊,甚至兄弟也會互相殘殺,我們就活生生的看見,從創世紀一開始,當人在權柄上面、在利益上面有衝突的時候,實在是不容易處理人與人間的關係。我們從整個人類的歷史中也看到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主,我們不能沒有政治,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讓政治真的是追求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真的是求 主耶穌祢來幫助我們,讓我們每一個人,不管神祢給我們的角色是什麼,讓我們存謙卑、行公義、好憐憫,小心的跟隨祢的腳蹤來行,這樣禱告祈求,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6年4月2日

垃圾神學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考古學家挖入地層下為我們發現了許多上古文明的真相。聖經考古學家更為我們發現許多與聖經相關的古代語言與生活。最近由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illiam-Rathje推展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去挖掘當代人們所產生的垃圾,由此發現我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他們被稱為垃圾學家(garbologist)。由此發現而探討我們的信仰的就是垃圾神學(garbage-theology)。

美國是世界上製造垃圾最多的國家。美國每人每天製造兩英磅的垃圾,約是印度的五十倍。在垃圾堆中我們發現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方便與偷懶,忽略他人與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人類貪婪浪費,為了追求完美的水果將毒藥灑進大自然。有關衛生、健康、安全的廣告與包裝成為垃圾堆中主要成分,表示我們對此的迷表示我們對此的迷戀。紙張佔垃圾的百分之四十,其中還包括許多保護地球生態的出版品。這在紙張可以輕易回收再利用的情況下實在需要大家更進一步的努力。為了追求整齊劃一,我們發明許多機械定時割下大量的樹枝草葉。

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賞賜給我們好生活的上帝,但現代人認為好生活就是方便、奢華、享受、安全。我們相信人類的科技可以解決這世界所有的問題,包括我們為追求方便舒服所造成的問題。管家的成效是以國民生產毛額來衡量。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是供給我們任意消費的。

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沒有垃圾的。那些富有者視為垃圾的可能是拾荒者的寶藏。人類對自己所產生的垃圾必需負責,不是任意的拋棄在自己眼不見為淨的地方。愛鄰如己應該包括垃圾的分類回收與掩埋焚化地點之考量。

台灣最近在推動的垃圾分類是值得我們大家積極投入的。我們的冰箱角落也常常是垃圾產生的地方。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豐盛食物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是我們可以互相鼓勵學習的功課。台灣是福爾摩沙的美麗寶島,我們應該珍惜不要讓她淪為垃圾之島。不久前曾唸到一篇網路上的文章,是一位參加台灣高山山谷垃圾清除的志工所寫的。他描述他們怎麼冒跌落山谷的危險小心翼翼的以繩索將自己墜下山谷,然後很辛苦的把那些被拋棄在山谷中的垃圾拉上來。結果發現大部份的垃圾是那些路邊販賣水果食物的攤販所丟棄的。因此他呼籲大家上山時,自己攜帶水果食物,拒絕向那些攤販購買,希望如此可以減少攤販丟棄垃圾污染我們的美麗島。但願我們都成為上帝所賜予我們這美麗寶島的好管家,讓福爾摩沙永遠美麗乾淨,讓我們的代代子孫孫也可以在在這個美麗島上享受上帝所為我們創造的美麗世界。

管家系列(十九):地球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Ⅰ、引言:地球日 (1970/03/21 John McConnell, San Francisco)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帝給我們很多環境,讓我們居住在其中,其中最大的環境,可以說是天地宇宙地球或是自然,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的,以後我們會講到人的環境,比如政治、社區等等。在我們和所處的環境之間,應該保持怎麼樣的關係才是好的管家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如果用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是我們最靠近的環境,在物質界,包括地球以外所有的星球,我們把它稱作宇宙,而聖經是稱作天地,用天地代表宇宙,地球則常常是用大地或是土地來代表。不知道你們曉不曉得日曆上有一天被稱作「世界地球日」?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個運動吧?世界地球日的緣起是因為發現我們人類把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破壞了,為了提醒大家不要繼續的污染糟蹋地球,因此訂定了「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是1970年由美國的一位先生,名叫John McConnel所發起的,他現在還活著,大概八九十歲吧。他特別把它訂在3月21日,就是所謂入春(春天的第一天),像是在北美冰雪融化,從完全死寂當中又開始長出生命來,如同看到一個生命的盼望,一個地球更新的意思。1970年第一次舉辦世界地球日,是選在San Francisco(舊金山),為什麼選擇San Francisco呢?因為Saint Francis of Assisi是我們知道最疼愛地球的古代神學家,聽說他會向小鳥講道,他疼愛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非生物,他是所有我們看到的神學家裡最疼愛自然的人,所以特別選擇San Francisco這座城市來開始世界地球日,結果第二年1971年,聯合國的秘書長烏坦(U Thant),就宣布全世界以這天為世界地球日一直到現在,我不曉得效果怎麼樣,但是至少提醒我們應該努力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Ⅱ、人類與土地

1、土地是人類的源頭與歸宿 adam vs. adamah

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根據聖經的說法,我們人是從土造的,所以土是我們的源頭,聖經這樣說:「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所以我們是從地來的,這個亞當Adam就是土,希伯來文的土叫作Adamah,完全是相同的母音,所以人是從土來的,我們和土地有密切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講,植物動物也是從土而生,我們和植物動物礦物其實有一個共同性,人類在人文主義以後,因強調人的特殊性,忽略了這個共同性,其結果就是土地遭殃。還有我們不只從土而來,我們將來也要回到那裡去,聖經很清楚的說到:「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你們世人要歸回。」(詩90:3)所以將來我們吐出最後一口氣以後,我們整個身體又歸回到大地,不管用什麼葬,土葬水葬火葬等等,到最後我們的身體又回歸到土地上,這本來就是生態循環必要的一個動作。

2、土地供人類的食物與居住

不止我們的生命是從土而來,我們死也歸回大地,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靠著土地所出產的東西生活,它是我們食物的來源。另外我們也住在這裡面,詩篇一百零四篇14節:「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我們是住在土裡面,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水泥也是從土而來,我們住的房屋,其鋼筋木頭也都是從土出來的,所以我們是吃土住土,這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賽45:18)「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1:29)

3、土地受人類的牽連與欺負

可是很遺憾的是,我們卻欺負土地,從創世紀第三章的故事一開始,土地就被我們牽連,「…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7~19)地為了亞當夏娃的緣故受到咒詛,咒詛的結果地就長蒺藜,不只這樣子,我們把土地弄的實在是不能住了,目前世界上所面對的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垃圾的問題,在以賽亞書第二十四章5節提到:「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因為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污穢這個字在英文聖經是翻成Pollution(污染),地被居民弄髒了,沒能好好的愛護它,把它破壞到不能居住,我們對土地是如此的糟蹋。它是我們的來源,是我們的歸宿,它供給我們的吃、住,真是所謂的衣食父母,可是我們卻沒有好好的愛護它,我們去欺負它、濫用它,這是我們所看到的情形。

Ⅲ、上帝與天地

1、上帝創造天地

上帝跟宇宙及整個大地的關係是怎麼樣呢?祂是所有存在的來源,是創世紀第一章1節說的:「起初,神創造天地。」

2、上帝托住天地

祂不只創造天地,我們相信祂還托住天地,根據希伯來書第一章3節:「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個托住很有意思,就是不要讓它掉下去,不要讓它壞掉,換句話講,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上帝不是創造完畢就跑去休假不管它了,祂是要確定這個宇宙是好好的運轉,所有的東西都好好的正常運作,因為上帝一直是關心著我們。

3、上帝更新天地

我們把土地破壞得很糟糕,但是上帝要再來把它處理好,祂不把它毀掉,祂要再把它弄好,在啟示錄說:「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啟21:5)很有意思,上帝很珍惜祂造的宇宙,不容許人把它毀掉,祂將來要把它更新,這是上帝與這個宇宙的關係。

Ⅳ、生態與神學

1、上帝所創造一切都美好 Shalom

從聖經裡面,我們學到哪些與自然的關係呢?目前我們重視的是有生命的東西,所以就被強調叫作生態Ecology,特別是地球裡面所有的生物之間的關連,從聖經我們看到什麼呢?第一,創世紀第一章31節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這個「甚」是very,「好」是good,所以不只是好,而且還是很好very good,聖經強調的是一切都「甚好」,這有一個意思是說,一切本身很好,大家在一起也很好,我要強調的是,大家在一起很好這一點,這一點就是像希伯來文講的Shalom(平安),彼此的關係是很美好的,是很和諧的關係,彼此之間沒有緊張傷害的關係。

2、由管理治理到修理看守 radah vs. shamar

但是這樣好又和諧關係被人類破壞掉了,本來上帝造人類,神也要人類管理治理這地,似乎人類成了老大,可是到了第二章神告訴人類,不只是管理治理而是要修理看守,修理是服務而看守是保護的意思,我們常常讀到創世紀第一章28節:「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卻沒有繼續讀到創世紀第二章15節:「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裡提到的管理,希伯來文叫作radah(統治管轄),英文翻成Dominate(支配),好像人類成了總經理或總管,可是到創世紀第二章15節就講得更清楚,人要怎麼去管理和治理呢?聖經說是修理和看守。中文翻譯成這樣子,修理其實是Serve(服務),你是用服務來管理,而看守是保護,大概是這樣的意思,這個看守希伯來文叫作shamar(看守護衛)。所以當今的神學家強調,我們應該從shamar的角度來了解radah,過去特別在宗教改革的時候,他們忽略了shamar這個角度,他們一直強調radah,強調我們想要怎樣就怎樣的管理觀念,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其實在聖經創世紀第二章15節就講得很清楚,是要以服務它、保護它,來作管理和治理的工作,這樣的話管家的觀念就產生出來,就是我們上頭還有老闆,我們不是最後的老闆,我們只是神所造萬物的管家。

3、產菜蔬水果長荊棘蒺藜

可惜人類沒有把它管理好,反而把它弄壞了,但是土地還是繼續的幫我們出產水果,但是它也長出荊棘蒺藜,所以土地和我們的關係成了很緊張的關係,一方面來講,它繼續的供應我們的需要,另一方面來講,我們會受它的傷害,我們傷害土地,這個蒺藜也會刺傷我們,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大地會反撲」,當你任意對待土地,可是你還活在大地上,當大地被你搞的沒辦法的時候,你會遭受到自己任意對待土地的惡果。但土地並不因人類的任意破壞就只長棘藜,如果土地只長蒺藜那人就會餓死了,地還是繼續的長菜蔬水果供給我們,所以現在我們和土地的關係成了很矛盾的關係,創世紀第三章18節就這樣描述:「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所以這裡面看出來,土地繼續供養我們,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們對土地污染,土地也對我們產生傷害。

4、從欣賞優美到敬拜讚美

聖經講到大地或大自然,我們除了從它得到供養以外,它還帶來一樣東西,我們稱之為「美學」。上帝沒有造完全一樣的東西,你見看過兩片樹葉完全一樣的嗎?沒有。包括下雪的雪花都沒有兩片完全一樣,上帝造很多不同的樣式、大小、顏色、形狀等等,讓我們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文化中藝術的部分,就是從大自然來的,當我們能用眼睛去欣賞上帝所造這一切的美,接下來我們的嘴巴就會發出讚美,這是自然而然會有的流露,所以每次我們禮拜的時候會唱詩歌讚美,最主要是從這裡來的,於是我們會說:「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詩8::1)當我們能夠看到美的時候,就會產生敬拜讚美,在詩篇一百四十八篇1~4節這裡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從天上讚美耶和華,在高處讚美他!他的眾使者都要讚美他!他的諸軍都要讚美他!日頭月亮,你們要讚美他!放光的星宿,你們都要讚美他!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你們都要讚美他!」在大自然裡,如果懂得欣賞,你也相信這是上帝為我們所造漂亮的宇宙的話,你心裡面會不由自主的發出讚美。我還很懷念在恆春上班的日子,我們那時候醫院有一個班,就是每個禮拜有一個半天是不必在醫院工作,是去訪問出院的病人,我們叫作「福音班」。每個月有一次福音班,不用去探望出院病人,而是到國家公園,那個時候還不叫作國家公園,那時候還沒有那麼的人工化,那裡很漂亮,我們有半天的時間開車到海邊,自己找一個的地方坐在那邊,就只是單純的欣賞大自然,你可以看到那些小熱帶魚的美,看到上帝所造的高山和大海,真的打從心底就發出讚美來,上帝創造這個美麗的大自然,帶給我們藝術的發展,也讓我們學會懂得欣賞。

5、可學習智慧也承認奧祕

不只這樣子,我們還可以去研究它。所以人對於大自然,不只是說好美,還會說「為什麼會這樣子?」會好奇(Curiosity)、會探究,這個是什麼?這就是科學。神創造大自然放了很多奧秘在其中,透過科學,我們可以去發現、發掘這些奧秘,「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伯12:7~8) 所以聖經鼓勵我們,大自然也是我們研究的對象,讓我們了解他們之中的關係是怎麼樣。但是在研究大自然當中,我們也必須承認,大自然裡也有一些奧秘,是我們怎麼研究也研究不清楚的,這兩者是一個緊張的平衡,可以探究,但是也有不可以探究的部分,這是奧秘的部分。有一些科學主義者,他們不接受後者,他們認為大自然都可以研究,都可以被了解,相信科學萬能,這我們稱為科學主義;另有一些人認為,既是神造的,我們就不該碰,這是神秘主義,不能碰DNA,因為DNA是上帝隱藏的,你研究你就該死,就是不准碰,這是神秘主義。我覺得我們應該是走在科學主意和神秘主義之間,我覺得神讓我們有可以研究的部分,我們就研究,我們沒有辦法研究的部分,我們知道那是奧秘,也不必勉強「我們一定有一天要全部都瞭解」這樣的態度,約伯記裡面提到:「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所以承認自己有所不知,也願意去知道自己可以知道的部分,這是我們對大自然可以持有的一種態度。

Ⅴ、我們的錯誤

1、地球中心主義 Geocentrism

很可惜人類犯了一些錯誤,第一個錯誤就是人類以為他所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個叫作Geocentrism。有張圖很有趣,圖中顯示的是地球在中間,而星星月亮太陽其它一切的星體都繞著地球旋轉,這些是以前的科學家,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所畫出的一幅圖,本來這是科學界一個探討的題目,提出這個理論最具科學代表性的人是埃及的天文科學家,名叫Ptolemy(托勒密),他提出「地中心說」,可是後來波蘭的另外一位科學家叫作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他看來看去覺得不是這樣,而是太陽才是中心,並非地球,所以就從Geocentrism(地球中心說)到Heliocentricism(太陽中心說),也就是變成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是地球在轉,不是太陽在轉。很可惜的,當時的教會投錯了票(包括教皇),他們不接受哥白尼的理論,而接受Ptolemy的理論,於是他們從聖經裡找出兩節經文來支持Ptolemy的理論,第一節是太陽是從東邊到西邊,「他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他的熱氣。」(詩19:6)所以是太陽在動,不是地球在動;還有第二節是地不動,「將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動搖。」(詩104:5)上帝把地立在根基,所以地永不動搖,因此說地球在轉是錯的,地永不動搖,是太陽在轉,地球不轉,當時的教會就用這兩節經文來支持地中心說。後來有一位義大利的老先生名叫伽利略,他磨玻璃,製作望遠鏡,看來看去,「咦?我看是哥白尼先生講的比較正確,那個Ptolemy托先生講的不太對。」結果被教皇抓去,差一點被判死刑,也留下了一個歷史上的公案。從這點可以看出來,聖經不是科學的書,特別是詩篇,它是詩歌,詩人用詩歌體來描述他的感觸,很可惜有人卻把它當作科學的著作,拿來作科學的討論,到今天還有人犯同樣的錯誤,其實聖經一點都不科學,直到今天還是有人說聖經是科學的,在聖經的時代根本沒有科學,人類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歷史上以地球為中心,既以地球為中心,宇宙其它就成為配角了,這是我們最先犯的錯誤。

2、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

若以地球為中心,那地球裡面誰是中心?當然是人類了。哇,這下更嚴重了,上帝在地球造了很多東西,但改革宗,強調人是上帝最愛的,他們說Humam is the crown of Creation(人是創造的冠冕),這個叫作人類中心,從地球中心變成人類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不重要了,人最重要,耶穌上十字架是為了救人,他不是救別的,「你叫他比天使(或譯: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8:5)所以人類是以榮耀尊貴為冠冕,人類成為中心以後,其他的就倒楣了,其他的就被抓來利用、濫用及屠殺,並且被當作財產,今天地球其他生物被破壞(每一年約有五萬種生物遭滅種),完全是在人文主義興起的時候,以人為中心所帶出來的可怕情形。基督教也買入這樣的錯誤觀,特別是福音派,強調人的靈魂得救,其他的都不重要,人類中心主義本來和宗教沒有關係,跟聖經也沒有關係,是哲學思想的一種,遺憾的是教會也買入這樣的錯誤。

3、個人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更可怕的是繼理性主義之後,個人主義興起,人類變得不重要了,「我」才重要,全世界「我」最重要,「我思故我在」,這種哲學觀在十六十七世紀的影響,比人類中心主義更可怕,『我』才是中心,其他的只是幫忙拍手的配角,這個就叫作Egocentrism(自我中心主義)。哇,從地球中心到人類中心再到自我中心,由此看得出來人性的墮落和演變,什麼都只想到自己,聖經說:「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提後3:2)自己以外的都是利用和手段而已,自己最重要,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到今天很多基督徒也是這樣子,信耶穌,但是信耶穌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將來可以上天堂,就是這樣子,沒有其他的目的。如果有別人做錯事情,我因為和他接觸,結果上不了天堂,那我才不做呢,沒有保羅那種「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的想法,想到的只是自己將來要上天堂,所想的就是我我我最重要,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也蠻嚴重的影響基督徒。

Ⅵ、上帝愛世界

1、上帝愛世界神子成肉身

這次在準備講道的時候讓我很吃驚,有一節聖經我們從小就會背,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句話英文的翻譯是God so love the World,在希臘文, World叫作Cosmos,直接翻譯應該是神愛宇宙、神愛天地,或是神愛地球。God so love the World應該翻譯成神愛世界,我們中文到今天的新譯本還是翻譯成神愛世人,這個就是我們所謂人類中心的想法,英文沒有用Human或是Man,聖經是用World,我們就把World翻譯成世人,這是我們翻譯的問題,這個字的希臘文是Cosmos,Cosmos不是人,Cosmos是世界或宇宙,就是神愛祂所造的世界,所以讓耶穌降生,我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信仰,我們看的是世人的靈魂而已。

2、萬物在呻吟等候得救贖

今天讀經文時,不知道你是否感受到,整個宇宙都在等救贖,「咦?上帝不是只有救人的靈魂嗎?難道還要救宇宙嗎?」萬物都在嘆息,這個是包括物喔,「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享:原文是入)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1~22)不只是人,包括萬物,都在等待救贖,在等什麼?等十字架來臨,可以把人的罪除掉,萬物可以被更新,萬物可以被救贖。

3、耶穌捨命萬物與神和好

在耶穌掛在十字架的圖畫中,大部分畫家在十字架下所繪的是人,或是耶穌的媽媽或是其他人,從來沒有用大地做為圖畫中的角色,只有達利所畫的圖,很特別,十字架下面沒有人,下面是整個宇宙、河流、山川,他的意思是說,神愛的不只是人,神要拯救的不只是人,是整個世界。耶穌捨命的目的,是讓萬物與神和好,這個有聖經的根據,可是我們讀的時候,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其實救恩是包括自然、包括宇宙,「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所以萬有藉著十字架跟神和好,這種觀念他們叫作Cosmic Christ(宇宙的基督),過去被我們忽略,特別是改革宗以後,我們強調是人人人,耶穌為了愛人的靈魂,結果宇宙對我們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好像只是背景而已。

4、最終天地在基督裡合一

當基督再來的時候,不只是把人帶到天上去,他還要把這一切都更新,這是在以弗所書講的,這也是Cosmic Christ(宇宙的基督),「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神在聖經裡很多地方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了,可是一般來講,在我們的信仰裡卻忽略了,神是這麼愛祂所造的天地宇宙或是地球。

Ⅶ、結論:我要向山舉目

詩篇一百二十一篇第1~2節說到:「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這個舉目的意思就是尊敬的意思,我要抬起我的眼目望山,「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所以這句話提到兩點,一點是造山造天地的耶和華,一點是祂所造的山,向山是舉目的,但是知道山不是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所以在這裡我們學到兩種態度:一種是上帝是我們敬拜的對象,但是自然是我們該敬重的,這樣的態度現在大家比較可以接受,就是Revere Nature but Worship God,我們要敬拜上帝,也要敬重、愛護神所造的宇宙。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向你承認,過去我們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基督徒,我們不管別人,我們更不管別的生物,我們當然更不管那些無生物,我們任意糟蹋,求神原諒赦免我們,讓我們知道祢賜給我們的這一切,是為了讓我們居住、讓我們生存、讓我們欣賞、讓我們學習、讓我們在裡面可以享受祢給我們的恩典,而且不只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也一起享用這個宇宙和自然,幫助我們學會輕輕的來享受,就像英文說的Live it lightly輕輕走過,而不是任意的踐踏,幫助我們以敬重自然的態度來敬拜祢,我們這樣向祢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