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6年8月27日

恩慈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8/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談到愛的真諦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恆久忍耐 (forbearance)是在遭遇對方頂撞或傷害時,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不會立刻暴跳如雷或直接反擊,其目的是積極的給予對方創造出救贖挽回的時空。這種恆久忍耐著重於受頂撞或受傷害者的自我約束,對於頂撞者或施害者不一定會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又有恩慈”緊接在“恆久忍耐”後面,著重在受頂撞者或受傷害者對那位對他頂撞或施害者所表現出來的慈愛表現 (lovingkindness)。

事實上,恩慈不一定只應用在恆久忍耐的場合。恩慈是一種人際關係互動時的態度,會體諒對方的心情 (empathy),關切對方的痛苦 (caring),尊重對方的自主 (autonomy),幫助對方的難處 (helping),保護對方的面子 (respect)。

恩慈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從最淺表的應對禮儀,即社交性優雅 (social niceness),到進一步的口頭關切,即噓寒問暖 (verbal concern),這兩個層次的恩慈一般來說,能夠讓彼此的互動很順暢舒爽,但是前者常會流於不著邊際,沒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關係,後者雖然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但卻只有口惠,會讓對方覺得有口無心。 (參閱雅2:15-16)

真正會讓對方感受到愛的溫暖的恩慈必須超過社交優雅與噓寒問暖的層次,而進到實際行動的層次,因此有人主張“恩慈是行動中的愛心” (Lovingkindness is compassion in action.) 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恩慈就其所帶來的影響又可以再分為三個層次。

當你遇到一位陷於缺欠與苦難 (deficiency and suffering)中的人就生出憐憫之心而向他伸出援手,補足他的缺欠或解決他的困難,這是“利他性恩慈”(Altruistic Lovingkindness)。當一位被社會所排斥拒絕的大痲瘋病人前來求耶穌醫治時,耶穌就動了慈心,伸手摸他,讓他痊癒。(可1:40-42)。

當你遇到一位在不公義的社會架構 (unjust social structure) 下受苦的人就冒犯此不公義社會架構而向他伸出援手,減輕他的痛苦,這是“革命性恩慈”(Revolutionary Lovingkindness)。當一位手枯乾的人在安息日與耶穌相遇時,耶穌立刻使他的手復原,卻因此冒犯了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規條而引起法利賽人設法要除滅耶穌的動機。(可3:1-6)
當你遇到一位對你滿懷仇恨並且處心積慮要將你置於死地的敵人 (antagonistic enemy) 時,你還是向他伸出友誼的手,尋求他的好處,這是“轉化性恩慈” (Transformative Lovingkindness)。當耶穌被猶太人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那些將他釘上十架的猶太人還圍繞他,向他羞辱、漫罵。但是耶穌卻祈求上帝饒恕他們。(路23:34)

轉化性恩慈可以說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中所說的恩慈。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32節也這樣勉勵我們: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愛的系列(十)愛與恩慈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8.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今天要講愛的系列第十講,上一次我們講「愛是恆久忍耐」,但是恆久忍耐還不夠,「…又有恩慈。」這一句話裡面其實講到兩件事,就是忍耐與恩慈。從英文來看是Longsuffering and lovingkindness,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恩慈(Lovingkindness),Lovingkindness是什麼?什麼是恩慈?它跟忍耐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保羅要把這兩個放在愛的最前面呢?我們能夠學到什麼?有一張圖片是一隻很強壯的手,讓一隻很弱小的手握住的一幅圖像,這是要說明什麼呢?

Ⅰ、引言:颶風、太陽、旅人

你記得有一則童話故事嗎?有一天風和太陽比賽,要看誰的力量比較大,剛好有一個人出去郊遊,就不幸的成為他們比賽的對象。他披著一件紅色的斗篷,風和太陽商量,看誰有辦法把這個人的斗篷從他的身上拉下來,那樣就是誰的力量比較大,於是風就說:我先來。他就拼命的吹、拼命的吹,把樹葉吹掉了,把樹枝吹斷了,把什麼都吹走了,那個人的斗篷也幾乎快要被風吹掉了,結果是那個人冷的要命,就把斗篷拉的更緊,人快要被吹走了,可是斗篷就是吹不下來,風沒辦法了。太陽就說:換我來吧。太陽就一直用他的溫暖曬那個人,一直曬一直曬,那個人受不了,就把腳下的鞋子脫下來吊在手杖上,還是熱得受不了,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樹,就在樹底下自己把斗篷脫下來休息了,太陽就笑著跟風說:「其實要影響一個人,用溫暖比用力量來得有效。」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童話故事卻說明了恩慈比暴力有影響力。恩慈的意思就是給他溫暖,讓他自己願意改變,而不是你強迫他改變。

Ⅱ、忍耐到恩慈 (Forbearance to lovingkindness)

1、從自我約束到關心對方

我們上次講愛是恆久忍耐,當對方做不對或是傷害你的時候,你是馬上發脾氣?還是你可以給對方一個時空來做改變?為什麼忍耐需要恩慈呢?為什麼忍耐仍不夠,還要恩慈呢?為什麼Forbearance不夠,還要到Lovingkindness?記得上次我舉了一隻狗對一隻貓很忍耐的例子嗎?當那隻貓在那隻狗的耳邊咆哮的時候,那隻狗把牠的眼睛閉起來,耳朵垂下來,就是忍著不發脾氣,不然發起狗脾氣就不得了,這叫作約束自我,約束自我是為了不要把關係破壞掉。可是另外一隻狗就更好了,牠不只約束自我,牠就乾脆用牠的舌頭去舔那隻欺負牠的小貓,這個叫作關心對方。你知道這兩者的不同點嗎?從約束自我到關心對方,這是從忍耐到恩慈,所以恩慈比忍耐更往前一點。延遲發怒 (Longsuffering),就是一直忍受忍受,不馬上爆發、不馬上報復,這是忍耐的意思。可是恩慈是體貼照顧,是進一步的去體貼照顧那個讓他受傷、讓他痛苦的人,體貼他到底為什麼要讓我這樣子?到底他的需要在哪裡?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2、從等待省悟到溫柔挽回

上一次我也提到,浪子的父親在那邊等等等,等他的孩子醒悟過來,這是忍耐,他給對方一個時空,當這個孩子發現自己不對的時候,他決定要回家,他敢回家是因為父親過去給他的愛,讓他有這樣的動機和動力回家,所以忍耐與恩慈是有關係的,忍耐給對方一個空間和時間可以完成救贖,而恩慈則溫柔挽回對方。

Ⅲ、恩慈的意義

1、舊約Hesed

恩慈這兩個字在聖經裡面,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翻譯不完全一樣。

舊約希伯來文的恩慈叫作Hesed,Hesed的意思很多,希伯來文很厲害,它可以一個字裡面有好多好多的意思,而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有些意思就翻譯不過來,Hesed裡面有盟誓的意思(Covenant)、有那種堅忍的愛(Steadfast堅貞),就是堅持忍耐下去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很溫柔的、很體貼的,讓對方覺得很舒服的那種愛。希臘文就只有把最後的這個溫柔的意思翻譯出來。所以聖經裡面提到:「你憑慈愛領了你所贖的百姓;你憑能力引他們到了你的聖所。」(出15:13)慈愛是為了帶領,這個還沒有辦法讓我們很了解恩慈,聖經中最好的例子是何西阿,何西阿是一位先知,神要他去找一個淫婦作太太,可是他太太就是一直不悔改,何西阿最能體會那種神怎麼樣忍耐等候以色列人,怎麼用愛來挽回關係的感受,聖經中的何西阿書用這樣的比喻:「我用慈繩(慈:原文是人的)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顋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何11:4)這是恩慈的一個很好的表達,原文是人的繩子,而不是綁動物的繩子,英文叫作Humane,就是很有人道和愛心的,但是要用繩子,記得這點,繩子的目的是要在他走錯路的時候把他拉回來,不是就隨便放任他去,那樣就不叫作恩慈了。恩慈是有意要把他導正,要把他帶領回來,可是帶回來的態度,是很溫柔的、是很慈善的,不是把他綁的很緊,而是把他放鬆,並且還給他鼓勵,把糧食放在他的前面帶領著他,讓他可以好好的走回正道上來,這個是恩慈希伯來文Hesed的意思。

2、 新約Chrestos

到新約的時候,表達恩慈的希臘文是Chrestos,Chrestos就沒有辦法把盟誓、堅忍之意表達出來,可是把溫柔的部分表達的很好。這個有關恩慈的經文很奇怪,都跟牛有關係,耶穌基督講過一句話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30)「容易的」意思就是「恩慈的」,My yoke is Chrestos(我的軛是恩慈的),我們中文翻譯成「軛是容易的」,就沒有辦法傳神。仔細去查「軛是容易的」的意思,發現軛放在牛的肩膀上,拉起來會痛,所以做軛的人,就想辦法把那個軛磨的跟肩膀彎的Curves(曲線)部位很像,而且磨的很光滑,所以拉的時候就不會磨破皮,英文叫作chafe,就是不會很粗糙,拉一下就磨破了。記得我們穿的皮鞋嗎?以前早期新的皮鞋,外表很漂亮,可是穿起來腳很痛,沒多久就把腳皮磨破了,現在新的皮鞋很軟,雖然是新鞋,但是穿起來也不會很痛,也不會磨破皮,不會磨破皮就是恩慈,不是很粗糙的,是很光滑的,很貼切的樣子,擔子還是要扛的,並不是說因此擔子就不用扛,軛還是要拉的,可是不要讓你因為拉而受傷,不要讓你穿的那麼痛。另外一個表達很好的字叫作Mellow,聖經說:「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5:39)這個「陳的好」就是就是Chrestos,就是酒放越久越美味、越甘越純的意思,有一位神學家就把它翻譯成Sweet,酒放很久以後,烈嗆的味道沒有了,喝起來就很順很舒服,甘美香醇。從以上的酒和軛來體會它的意思,我們就能夠了解到什麼叫作恩慈。

Ⅳ、波阿斯的恩慈

1、 常與使女一處

在聖經當中讓我覺得最喜歡的,把恩慈表達的最好的,就是田園詩歌裡面的波阿斯,波阿斯是在聖經哪一本書裡提到的呢?路得記。其實路得記很短,回去以後希望每個人可以把它看過一遍,整個路得記要表達的就是一個觀念――恩慈。路得的婆婆對兩個媳婦的恩慈,路得對她婆婆的恩慈,路得對波阿斯的恩慈,還有波阿斯對路得的恩慈,由於這樣,神挑選波阿斯這個家庭,成為大衛王的祖先,這是很特別的,在我們的救恩裡面佔得一席之地。波阿斯的恩慈在聖經裡面至少有幾點,是我們可以向他有所學習的。當波阿斯看見一個外國人(應該算是外勞),而且是看起來是家裡很窮,像乞丐一樣的外國人,她跟在波阿斯田裡收割的工人後面撿拾麥穗的時候,波阿斯問「這個外國人是誰?」,僕人回答說:「那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她的婆婆全家移民到海外去,可是一下子不曉得怎麼了,公公死了,先生也死了,婆媳在那邊活不下去,所以她就跟著婆婆回到婆婆的故鄉來。」這樣一個可憐的、連膚色都不一樣的外國人,可能會被欺負、被排擠的女人,波阿斯對她講了這句話:「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2:8),想到她可能因語言、膚色不同,一個人躲在角落裡,不敢跟人家在一起的那種孤單的情況,波阿斯說:「妳來,我有很多使女,你就跟她們在一起。」這讓路得有了一個支持的團體。

2、 不可羞辱喝叱

波阿斯有很多工人,他怕工人會欺負外國的女孩子,所以就交代他的工人說:「他就是在捆中拾取麥穗,也可以容他,不可羞辱他;並要從捆裡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他拾取,不可叱嚇他。」(得2:15~16)你們不可以欺負她,不可以嚇她,不可以大聲對她講話(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她也聽不懂),不可羞辱喝叱她,這個是波阿斯對他的工人的吩咐。

3、喝水吃餅蘸醋

然後到了他們要吃飯的時候,還特別把她請過來,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9)「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在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餘剩的。」(14節)太陽很大,妳來喝點水,跟大家一起吃便當,然後還給她餅沾醋吃,真的是照顧到她的需要。

4、稱讚安慰保護

他聽到路得沒有改嫁,卻跟隨著年老的婆婆,並照顧她的婆婆,波阿斯也給路得鼓勵和稱讚:「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得2:11)「女兒啊,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得3:11)

5、尊重他人權利

然後路得回家後,她的婆婆跟她說,波阿斯是我們的親戚,妳要請他幫忙。猶太人有一個習慣,當老公死了沒有孩子,就要嫁給最近的親戚,好幫她的老公留一個名,生的兒子要歸她過世的先生,路得的婆婆聽見波阿斯這個人這麼好,所以就跟路得這麼講,因此當波阿斯他們在豐年祭慶豐收的時候,路得就去躲在波阿斯的曬穀場,在他睡覺的棉被下面,波阿斯半夜驚醒,路得就告訴波阿斯說:「我婆婆告訴我需要留名繼後」。結果波阿斯體諒一個年輕女孩子半夜跑到這裡來,若是給人家知道那還得了,波阿斯就交代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讓她回去。這件事情要照規矩來辦,他特別注意到路得可能遇到的困難,然後他也知道自己並不是最近的親屬,有一個比他還近的,他也沒有說:「路得既然喜歡我,就把她娶過來,我就幫他的老公留一個後代。」沒有。他說:「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裡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2~13)當他考慮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到第三者的權利,後來那個親屬不要娶路得,因為他知道生了孩子以後財產歸別人,「那我有什麼好處」,所以那個親屬就把鞋子脫了下來,聖經有一句話叫作:「脫鞋之家」是從申25:10出來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該盡的責任他不願意盡。之後波阿斯就把路得正式娶進門,他們成為大衛的祖先。在這個故事裡面,波阿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在我看起來,都是充滿了恩慈,他考慮對方已經受傷了,對方已經在困境中,不雪上加霜,要減輕他的重擔,照顧他的需要,這就是恩慈。

Ⅴ、主耶穌的恩慈

1、 稅吏罪人同席

在新約我們看見主耶穌基督也是這個樣子,第一個讓我們看到耶穌的恩慈的是在他被邀請當客人的時候。稅吏馬太作耶穌的學生,並且有感動邀請耶穌吃飯,他請了很多的客人,當然他請的客人都是稅吏,在當時猶太人心目中,這些稅吏就是叛國賊、就是壞蛋,是被瞧不起的,可是耶穌接受邀請。這是馬太的一個告別感恩餐會,結果座席的時候,耶穌就挨罵了,法利賽人看見了,就跟耶穌的學生說:「你們的老師很糟糕,他都不會分辨,怎麼跟這種人混在一起呢?」(太9:11)耶穌跟那些人坐席的時候,他就回答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13節)「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12節)。在醫生跟病人的關係裡面,病人最需要的,除了醫生的醫術以外,就是醫德,醫德就是對病人的一種慈愛,對病人的關懷就是恩慈。主耶穌在這裡,為了讓那些稅吏可以有機會改變他們的生活形態、價值觀念,耶穌就先接受他們,跟他們混在一起作他們的朋友,這就是恩慈,因為這樣引起人家的的批判他也願意,祂就是要接近關心他們。

2、 幫助被逮淫婦

耶穌顯出的第二個恩慈就更厲害了,有一個在行淫時被逮到的女現行犯,被帶到耶穌面前,然後法利賽人和文士就跟耶穌說:「這個人是現行犯,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約8:5)因為耶穌一直傳講說要愛別人,他們就故意要來試探耶穌自己會怎麼做,耶穌若是說不要打死她,那耶穌就犯了摩西的律法,他自己就要被打死;如果耶穌說要打死她,那耶穌說要愛別人,自己就沒有做到了,他們要陷耶穌於兩難之中。耶穌沒有回答,耶穌就在地上畫字(6節),他們一直逼他,耶穌就直起身來跟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7節)講完了以後,耶穌就沒有再講什麼,也沒有逼他們回答,耶穌又蹲下去畫字。好多神學家一直在猜測耶穌是畫什麼字,你可以有很多想像的空間,我看到女權運動者他們猜說,耶穌只寫了幾個字:「男的在哪裡?」犯姦淫應該是兩個人啊,又不是手淫,既然犯姦淫,只抓一個這又算什麼嘛,要抓就抓一雙,男的怎麼沒有抓來?怎麼只抓女的來?這個明顯的是欺負女性,這是女權主義者的看法,他們發現耶穌寫的是:「男的在哪裡?」。可是我在準備這篇講道的時候,看到一個更好的解釋,當一個現行犯被抓到耶穌面前的時候,應該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衣衫不整。衣服來不及穿就被歹來了,很多男人就瞪著她看,這個時候耶穌蹲下來,他什麼字都沒有寫,只是蹲下來在地上畫字,很多人就會注意看他在寫什麼,所以就讓那個婦人有一點時間把她的衣服拉好。當我看到這個解釋的時候,我心裡面很受感動,在那樣的情況下,耶穌也給這個婦人恩慈,她的自尊心在那種很為難的情況下,耶穌把眾人的注意力暫時從這個女人的身上移開。耶穌用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問說:「有關性的罪你們都沒有犯過嗎?」就是把他們的注意力反省到自己的身上;第二個,耶穌用畫畫這件事情,讓大家感到好奇:「咦,你在寫什麼?」在大家暫時的把注意力挪開的同時,讓這個女的有時間把自己的衣服弄好一點,有一點喘息的機會,這叫作恩慈。這個在地上畫字的細微動作,正顯出主耶穌對待她的恩慈。

3、 接受罪人膏抹

不曉得這個女人與後來抹膏耶穌的女人是否為同一個人?因為這個女人也被描述成一個罪人。耶穌被邀請;在聖經裡面主耶穌的三個恩慈,有兩個跟請客有關係,這次是他被法利賽人邀請去吃飯,耶穌也願意去,耶穌也希望從法利賽人當中再影響一些人改變。法利賽人西門是很有身份的,他請耶穌來,可是他沒有注意到一些小節,當時猶太人在客人進門的時候,要在門口幫客人洗腳,這是猶太人的一個禮貌,他們有大的水缸,因為一般人都穿脫鞋,腳會很髒,所以他們要把客人的腳洗乾淨,然後再進入屋裡吃飯,而法利賽人西門忘了做這件事情。幫客人頭髮抹油是代表一種祝福,他也沒有做這件事情,結果吃飯的時候,有一個犯罪的女人進來,就在耶穌的腳前哭,用她的眼淚洗耶穌的腳,然後用她的頭髮去擦耶穌的腳,然後用香膏抹耶穌(不是抹頭而是抹腳),洗腳在猶太人來看是最卑賤的,而這個婦人卻這樣做,結果引起法利賽人西門的不高興,「你知道這個是什麼人嗎?你怎麼讓她碰你的身體?你真的不會潔身自愛。」法利賽人西門沒有講,只是心裡嘀咕罷了,耶穌知道了,就回答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路7:44~46)因為她的罪被赦免的很多,她的心裡面充滿了愛,所以她有這樣的表現,你可能以為你沒有什麼罪需要被赦免,你不需要什麼愛,所以你的行為就沒有愛的表現。最後耶穌就對那個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48節),在這樣的對話裡面,你看見恩慈嗎?「耶穌接受這個女人給他的恩慈,這是耶穌對這個女人最大的恩慈。」這句話如果你們聽得進去,會是很棒的。

恩慈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我一開始的時候,用一張強壯的手讓弱小的手握住的圖片來說明恩慈,你知道最高的恩慈是,一個很軟弱的人,他對你很感謝,向你表示一點恩慈的時候,其實你根本不需要對方的這個回報,但是你就是讓他有機會向你表示他的恩慈,這是你對他表現出來最大的恩慈,你曉得那個意思嗎?在生活當中,希望我們可以從耶穌的身上學到恩慈的功課,可能他是一個被排斥的人、他是一個做錯事情的人、他是一個有問題的人,甚至是讓你受到傷害的人,但是當對方要表現出對你有一點好的時候,你沒有一直去針對他的不對,而是你就接受對方對你的關愛,這是對他的一個很大的鼓勵、很大的恩慈。我想這是主耶穌最讓我感動的恩慈――他接受罪人的膏抹。膏抹是一個恩慈的表現,可是耶穌願意這樣的接受,我想是一個更高恩慈的表現。不是自以為義,不是劃清界限,而是願意去接受這些被人家排斥的人,已經做錯事情的人,甚至讓你受過傷的人,耶穌願意照顧到他的自尊心、願意照顧到他的需要、願意給他一個友誼的手,這個就是恩慈,聖經是這樣講的:「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路7:37~38)你知道這個故事成為達文西密碼小說的內容,甚至到今天還有人認為耶穌的道德有問題,祂為了這樣的一個恩慈,付出讓人家有很多想像的空間的代價,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恩慈。

Ⅵ、結論: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吹熄。

最後我喜歡用這句話來作我們的結論:「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這就是恩慈,「…一直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太12:20)一直等到他把神的公義和慈愛傳到萬邦,神的愛是要挽回我們,就好像要把一隻牛拉到正路上一樣,是需要慈繩愛索,但是拉的時候的態度,拉的時候的關係,是甘甜的、是充滿恩慈的。受傷的蘆葦你靠近它,可能會刮傷你的手,你沒有乾脆把它踩扁,你讓它保有一點生機,還可以長好;快要熄滅的火,你靠近它可能會被燒到,你沒有乾脆就把它吹滅,留一點生機給它,這是最大的恩慈。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因為祢不只是恆久忍耐的上帝,祢又是充滿恩慈的上帝。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常常會遇到甚至我們都瞧不起、我們都討厭的人,我們都認為他是不對的,主,在面對這樣的時候,讓我們想起主耶穌基督的恩慈:『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吹滅。』相信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婚姻當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境,主啊!多給我們一點恩慈。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6年8月20日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 陳尚仁 牧師

寫作於2006.08.20
作  者: 陳尚仁 牧師
 
以前在台北橋的橋下,早晨都會有一群做零工的人聚集,他們通常只是一群有勞動力,但是沒有特別工作技術的勞工,也沒有固定的老板。每天清早,他們就聚集在那裏,等候老板來找工人,若是那一天,他們有工作可做,就有收入。若是那天沒有老板要雇請他,那他當天的生活就成問題。這種人力市場的景象在台灣現在是愈來愈少見了,但在北京、上海,在許多街頭巷尾仍然可看到。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耶穌的比喻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況。葡萄園的主人一大早就出去找工人,進去他的葡萄園工作,和找到的工人講好一天一錢銀子,就是一個他連得(a denarius),這是當時一個工人一日的工資。到九點時,主人又看見有人閒閒地站在街上,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意思就是會照他們應該得的給他們。故事到這裡,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切都很平常。但到了十二點主人也做同樣的事情,到下午三點主人還是再找工人,有可能正好是收成的季節,萬一下雨,葡萄就會壞掉,所以要趕時間收成。

但是到了下午五點時,主人再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主人問:「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

這個比喻講到這裡,是第一次被雇的工人開口和主人講話。主人所問的話本來聽起來好像有責備的意思,因為「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但是從工人的回答:「因為沒有人雇我們」由此我們知道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不肯工作,而是因為沒有人要雇用他們。這群人可能看起來比較瘦弱無力,或是年紀比較大,不管是什麼原因,這群人是沒有老板要雇用、失業的一群人。

但是比喻中的葡萄園主人,卻沒有不要他們,又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這一次主人沒有和他們講起工錢的事,他們也沒有問。

到天黑的時候,主人分工錢,由晚來的人先分,下午五點來的人得到一個他連得,輪到那些早上就進來的工人,他們心想一定會得到更多,不過也是每人一個他連得。領了之後,就埋怨起家主來了:「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做十二小時和做一個小時領一樣的錢,這樣公平嗎?這是一個倫理的問題。
「公平」是一個全人類社會普遍都有的道德觀念,但是要定義什麼是公平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簡單說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不同的情況、人或事情,則按其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個原則聽起來簡單,但是問題很多。「什麼是同樣的情形?什麼是同樣的人和事情?」

在後現代,我們常聽到有人主張,要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因為每個人生來就不同。但是,在差異當中,一群人要生活在一起,我們就要問有什麼是大家共同具有的共通性,我們可以照著這個共通性制定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標準呢?

若是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又如何按其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呢?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公平」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有許多時候,我們聽見有人喊:「我們要尊重『他者』」,也就是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但是如果更仔細聽,可能會發現,所謂「尊重他者」的倫理堅持,事實上,是要求別人「尊重他」,因為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也不必守社會所共同制定的規則,他就是他口中的「他者」。

每年五月是報所得稅的季節,台灣的稅負公平嗎?為什麼有些人要繳6%,有些人繳交13%、21%、30%或是40%呢?為什麼所得收入多的人,所要繳的稅率更高呢?為什麼不是全國的人都繳一樣的稅率呢?收入多的人繳交比較高的稅率,公平嗎?

「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這些清早就入園工作的工人,向葡萄園主人抗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主人對抗議工人的回答有兩個很清楚的理由。第一,主人和工人本來就約定了工資是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他的約定;第二,主人給那些晚來的人也是一個他連得,這錢是由主人的口袋中拿出來的,並沒有讓早來的工人吃虧。所以主人講:「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句話也可以譯成,「因為我慷慨,你就嫉妒嗎?」(NRSV,“Or are you envious because I am generous?”)

公平,剛才我有講到一個定義就是,「對待所有同樣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不同的,就有所不同。」但是公平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照原來的約定,主人和工人講定一個他連得,主人就付一個他連得,主人有照這個約定,這就是公平。清早入園的工人會感覺不公平,是因為看見晚來的工人得到一個他連得的工資,所以暗中在想,自己可能會領更多,但是後來的結果並不是照他的期待來發生,令他們大失所望。

所以並不是主人對早來的人失約、不公平,而是早來的人有錯誤的期待,在失望時,就產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感覺。

我們若整體來思考這段比喻,耶穌講這一段故事,他的用意是「天國就是像這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經文的上下文,和經文的教會背景,來得到線索。在這段經文的前一章(19:27),彼得問耶穌:「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有應許他們會得到,但是「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19:30)」接下來在二十章,耶穌就講這個比喻,講完了比喻,耶穌又說:「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然後耶穌預言他的受難。馬上,耶穌的兩個學生,雅各和約翰來求耶穌,將來要坐大位(亦見 馬可10:35)。但是耶穌的回答是:人子來是要犧牲、要服事,不是要得到報償。

計較報償的人,看到是多少錢、多少權力、多少名聲;但是真正認識耶穌、作他學生的人,看到的是耶穌的犠牲受難、上帝的恩典、人的不配、不值得甚至不足夠。

上帝國就是像這樣。有些人,確實是很早就進來、整天勞苦受熱,但是他最後看的是自己的勞苦、不是上帝的恩典;他計較的是自己的利益、權力和名聲。另外有一些人,深知自己是軟弱的,沒有人要雇用的,自己沒什麼長處,會作的工也少。這些人在比喻裡面,只有一句話:「沒有人雇我們。」所以當他們領受上帝的恩典時,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因那是領受上帝額外的恩典,他們感恩在心裡,這樣的人不會埋怨。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的教會,聰明人太多:老實人太少。感覺自己拼命做事的人太多;知道自己軟弱的人太少。清早就進來的人太多;知道自己是沒有人要請的人太少。容易眼紅、計較報償的人太多;感恩、默默服事的人太少。這可能是馬太福音所描述的教會,也有可能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景況。

「朋友啊,朋友!」(etaire)葡萄園的主人稱呼這些早進來、在埋怨的工人。在新約聖經「朋友」這個詞只有出現三次,三次都是在馬太(跟約翰福音的「朋友」不同),一次是22:12,國王稱那些沒有穿禮服來赴宴席的人朋友,另外一次,是26:50,猶大帶祭司長來捉耶穌時,耶穌稱猶大「朋友」。朋友,在當時的話,是用尊敬的口氣,來稱呼不認識的人。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願意因為計較報償,卻被耶穌稱你作「朋友」嗎?

主人問「朋友」:「因為我慷慨,你就嫉妒嗎?」是恩典?還是報償?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我們至少可以反省兩件事。第一、上帝國是恩典,還是報償?在耶穌還沒有上字架前,跟隨耶穌的人中間,有很多人希望將來會得到報償。進上帝國若是一種報償,就應該有論功行賞的觀念。做比較多的人自然得比較多,做比較少的人得比較少。進上帝國若是一種恩典,那麼恩典就是出於主人的意思,主人要給奴僕多少就是多少,我們所有得到的都不是應該得的,因為我們是軟弱、沒用、沒人要雇用的工人。

看「進上帝國是報償」的人,會計較他得多少,因為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看「進上帝國是恩典」的人,不會計較他得多少,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主人的,能得到就是「恩典」,因為本來他就應該是什麼都得不到的人。

在馬太福音的教會,可能有猶太血統的基督徒,後來發現,沒受割禮的外邦人,不但成為基督徒,甚至還漸漸成為教會的領袖。猶太基督徒心中就產生疑問:主啊!這樣公平嗎?

在我們今日的教會,也有信主很久的老基督徒,看見信主以前是作惡的、醉酒的、放蕩的人,在信主以後,卻漸漸在教會中受到敬重,就有人因此產生不滿、心生計較。

當我們將上帝國看成是一種報償時,每個人就會用他自己的標準來量看自己應該得到多少恩典。有人會說:我一年奉獻四十萬,我五十年前就洗禮,我是第五代的基督徒,我牧會四十年,開拓五間教會,替三間教會建堂,或者是說:我讀多少神學。簡單的講,就是「我的功勞比天高」。當我的功勞比天高時,我就應該照我功勞得獎賞。獎賞分不平,教會就起紛爭。

但是耶穌稱這些人:朋友!就像耶穌對他們說的:你們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們。「拿你的,走吧」。

我是我們家的老么,我有一個姊姊,一個哥哥,我爸爸是受傳統教育的人,他常常強調,若爸爸不在時,小的要聽大的。我感覺很不公平。經過長期的抗爭,我爸媽也發現好像有道理。所以後來,他們就儘量公平,我哥中午學校便當有一隻雞腿,我也要有一隻雞腿。可是這種公平有問題,小三和小六吃一樣多!所以感謝主,我本來都是撿我哥的舊制服穿,但是過沒多久,我就穿不下我哥的制服了,所以我就得到新的制服。但是很奇怪,愈是要計較公平,就愈感覺不到自己是公平的被對待。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有很長的時間,一直到有一天,我已經是大人了,我的爸爸也年紀大了,我突然發現,自己為什麼還有這種愛計較的心態,我知道我的父親疼我,他能給我的,都已經給我了,我為什麼還要計較?我也漸漸明白,我和我哥是兩個很不一樣的人,上帝給我們倆人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恩賜。當我親自體驗到上帝對我的疼愛後,又何必要再和我的兄長計較。

我們的天父,是恩典滿滿、慷慨的上帝,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祂賞賜的,祂慷慨賞賜許多給我,也慷慨賞賜許多給其他的人。當祂賞賜恩典給別人時,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減少祂原本要給我的恩典。我若和天父有一種深入又甜蜜的關係,就知道祂愛我,也清楚祂慷慨的本性,所以在我們心裏就不會有嫉妒,也不會和我們的弟兄姊妹計較。

主人慷慨,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你有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上帝對你的愛沒有?如果有,就不會再嫉妒了。

從耶穌的這個比喻,我們還可以再反省另外一件事。由早上就進入葡萄園做工的人來看,可知:我們對「公平」的感覺,有很多時候可能會錯,所以我們需要經過再三的反省。

關羽是中國民間宗教最受到敬重的人物。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面,當關公被孫權抓去、斬首以後,關公英魂不散,常常在玉泉山的空中飛來飛去,叫著說「還我頭來」,後來遇見一位普靜老和尚,勸告他說:你現在要向人討回自己的人頭,但是之前你過五關,所斬的六將,他們要去向誰討人頭呢?

因為我們受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時代、背景的限制,所看到的永遠是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角度,人不可能看見自己的後背,就算你是用鏡子看,你看見的也只是鏡面的反射,不是真正自己的背。

我們對於公平公義的感覺會錯,不但會錯,而且是常常在錯。特別是和自己的利益有關時,我們所講的「公義」「公平」,有可能只是我的「自我主張」的一種偽裝。這就是為什麼,倫理、道德不能只是一種直覺,倫理必須成為一種訓練、一門學問。根據道德發展的理論,一個青少年早期的孩子,當他開始在發展抽象思考的能力時,也應該開始學習,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也要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但是我們很快會發現,很多人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不願意這樣做。我們現今在教會和在社會上,看見的許多亂象,和我們「錯誤的正義」「錯誤的憤慨」有很大的關係。

有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公平公義」才是對的,殊不知其實裡面有我們自己看不見的盲點。我們唯有在上帝的話語面前,謙卑自己,不斷反省,才可能避免錯誤的「正義感」。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讓我們認識到上帝是一位慷慨的主人,每一個在祂園中工作的,都受祂的恩典。我們若清楚祂對我們的恩典,在上帝面前就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當心有不平時,要仔細在上帝的面前省察自己,就會知道是自己的自私、驕傲;或是真正有不公義的事。願上帝賞賜我們每一個人有感恩和智慧的心。

2006年8月13日

恆久忍耐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8/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哥林多前書在描述愛的特質時開宗明義所說的第一句話是:愛是恆久忍耐。中文這四個字在英文是以long-suffering一個字表達聖經希臘文中這個字。是由兩個字根與所組成。前者makros是大與長的意思,後者thumos是熱血與憤怒的意思。兩者合併後所形成的含有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才發怒的意思。

當中文將這個(longsuffering)翻譯成為“恆久忍耐”的時候,有時候會被誤解為“任人宰割、忍氣吞聲” 的含意。這是一種非常消極、悲觀、被動、受害的錯誤解讀。

當年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到西乃山下,耶和華呼召摩西登上西乃山親自將十誡刻寫在兩個石版交給他。可是當摩西在四十天之後下山時,卻發現以色列人要求亞倫為他們鑄造了一隻金牛犢來跪拜。摩西在盛怒之下將手上兩片法版摔碎。耶和華要摩西另外鑿出兩個石版,再一次拿到西乃山上,耶和華再一次將十誡刻寫在這兩塊石版上面。耶和華於再度刻寫十誡之前向摩西宣告祂的性情: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在這當中所提到的“不輕易發怒”,也就是longsuffering。這個不輕易發怒所產生的長期受苦,並不是消極悲觀、無奈被動的受害,也不是埋首沙堆眼不見為淨的駝鳥心態,而是積極主動、自制等候的救贖努力。

彼得後書3章9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寬容的英文也是longsuffering。上帝的不輕易發怒而長期忍受罪人叛逆頂撞的痛苦,最主要的的目的是祂愛惜世上所有的人,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這樣不輕易發怒而願長期受苦的愛乃是為那些造成使祂受苦的罪人們創造出一個蒙恩救贖的時空與舞台,讓我們有悔改得救的機會。

這樣的長期忍耐受苦並不是永無窮盡,而是有一個總結的時刻將會來到。那就是啟示錄所記載的最後審判的白色大寶座,到那一刻來臨之時,所有的人都必須在公義審判的上帝面前為自己這一生的所作所為承擔該受的責任與後果。慈悲憐憫的上帝同時也是公義審判的上帝。但願我們大家能夠把握這個慈悲恩典的時期悔改而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

愛的系列(九):愛與忍耐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8.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可以一起在這裡敬拜上帝,在“愛”的系列中我們講過,如果口才很好,或是很有宗教經驗,對聖經也很熟悉,甚至很願意付出,若是失掉愛心,保羅說,這些都算不得什麼。因此很多人會問:「那麼愛是什麼?」對於“愛”聖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愛是恆久忍耐(Love is longsuffering)。既然愛是恆久忍耐,有人會接著問:「恆久是多久?」「忍耐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的,到底什麼叫作恆久?什麼叫作忍耐?為什麼這個跟愛有關係?它代表的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從英文來看的話,它跟中文就有一點差別,英文叫作Longsuffering,有時翻成Suffers long;Longsuffering裡面就有苦在當中,Suffer是受苦,Long是恆久,中文的“恆久”有把長遠的意思翻譯出來。忍耐和受苦,有一點關係,有時候也不必然有關係,關於忍耐這個字我們來看中文的這個「忍」字,所謂「忍者心上刃」,換句話來講,就是心被插了一把刀,而且插很久的感受,簡單講就是「痛」,而愛又跟痛有關係(以前講過),台語的愛是「疼」,而疼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愛,另一個是很痛,心裡很痛的去愛你所愛的人,這是保羅所講愛的第一個定義。

Ⅰ、引言:猩猩的禱告

而痛是指什麼?為什麼需要忍受痛呢?有一隻脾氣很壞的猩猩,牠沒有辦法忍耐,有一天牠決定要改變,於是牠向上帝禱告,這個禱告很有名,叫作「猩猩的禱告」,它是用英文寫的:「Lord, give me patience and give it to me “Now”.(求主賜我忍耐,並且現在立刻給我。)」在這個禱告裡面,反映出牠的需要,牠沒有辦法等 (你就知道牠實在是需要忍耐)。有一隻狗對另一隻貓相當的忍耐,牠比貓大很多,可是牠眼睛閉起來,耳朵垂下來,讓那隻貓在牠旁邊咆哮。忍耐的一個重點就是等,等什麼?我剛才講過,忍耐這個字,在原文聖經裡面其實有兩個詞,這兩個詞不太一樣,現在我们來談談這兩種忍耐。

Ⅱ、兩種忍耐 (Spiros Zodhiates)

1、忍久υπομονε (Hupomone) 對事盼望 Endurance 約伯

忍耐英文叫作Patience,在新約希臘文聖經裡面則有兩個字可以表達,一個叫作υπομονε (Hupomone),翻譯成中文叫作忍久。它的重點是時間的長度,如果用英文來表達,叫作Endurance(耐力),它的重點是,對於困難的事情或處境的忍,讓他有這個力量是因為他有盼望,他覺得事情終究會過去的,只要我再熬一陣子,聖經說:「忍耐到底的,必然得就。」強調的是對事情不放棄的那種盼望。聖經中提到這樣的一個代表人物是約伯,雅各書第五章11節說:「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這個忍耐就是υπομονε (Hupomone)這個字,就是Endurance,約伯雖然遭遇那麼多天災人禍,但是他不放棄,他說:「我一定要到神面前來問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都跟他說:「放棄了吧,你就咒詛上帝死掉算了。」約伯說:「不要,上帝不是這樣子的!」他不放棄。這種不放棄的堅持和忍耐,有人說,就好比在狂風暴雨中,快要被大水沖走時,抱住了一根柱子,於是死抱著柱子不讓水沖走,直到大水過去也獲救了,這種堅持不放、對事存著盼望就是忍久。

2、忍受 μακροθυμια (Makrothumia) 待人恩慈 Forbearance 大衛

另外一個字μακροθυμια (Makrothumia),我把它翻譯成忍受,這個μακροθυμια (Makrothumia)是由Makros和Thumos兩個字根所組成,合併起來含有經過很長的時間之後才發怒的意思,Makros就是大與長的意思,Thumos就是熱血與憤怒的意思,英文翻譯出來是Forbearance。Forbearance(忍耐自制寬容)的重點不在事情,其重點在人,讓你難過的那個人,你對他忍,忍的主要的力量不是盼望而是Mercy(慈悲)。你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報復對方,但是因為慈悲,你願意咬牙忍住,不報仇,這就是忍受。大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他的孩子叛變要殺他,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一個叫示每的人,落井下石,在大衛逃難的路上咒詛他,罵得很厲害,大衛底下的將軍受不了,就對大衛說:「這個小子怎麼這樣罵我們的君王,容我過去把他的頭一刀砍下來。」大衛說不可,他說:「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2)他沒有立刻把示每的頭砍下來,這是對示每的一項恩慈。如果說忍久是不放棄,那麼忍受就是不報復(Revenge)。如果小孩對父母忤逆,父母可以說:「我馬上處理,我要求的是公義。」然而對這件事沒有馬上處理,卻留給對方一個空間,這就是忍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講的恆久忍耐,不是Hupomone,而是Makrothumia。愛的重點是恩慈,不是指對事情的持久不放棄,而是指對傷害你的人,在難過中,仍舊忍耐不報復,不亂發脾氣,不把事情搞砸。恆久忍耐為的是什麼?要怎麼做到這個程度呢?

Ⅲ、愛與惡之爭

1、愛勇於指出罪惡(不和稀泥)

遇到有人欺負你的時候,你怎麼能不被惡所勝?怎麼能夠勝過惡呢?這是忍耐的目的。你說愛很好啊,可是愛沒有那麼容易,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常常有讓你愛不下去的人,可是那個人又是你周圍最親的人,在這時候你就知道保羅講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了。你知道你一報復的話,整個關係都破壞掉了,可是不報復,就讓他這樣一直欺負下去嗎?,一定要處理的時候,就需要愛,愛的功課就在那裡。所以愛跟惡之爭,愛要如何勝過惡,這是忍耐所要表達的積極意思。我個人覺得第一點,很多時候愛被誤會、被濫用,好像鴕鳥逃避的心態,對於惡本身不看也不講,而把它稱為忍耐,我覺得這不是忍耐。第二點就是根本沒有勇氣去處理,然後就說:「唉呀,我怎麼那麼可憐,嫁到這樣的老公,或是怎麼生出這麼糟糕的孩子,好吧,我只好忍耐。」忍耐變成無奈、消極、受害的心態,我覺得不是這樣。聖經中這個Longsuffering描述的是上帝,上帝對我們每一個罪人這樣做,祂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挽回我們。這是高難度的,祂是積極的要把這個情況處理好,要把這個罪人挽回過來,這樣才叫作忍耐。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或是我們所有的處境,都有這樣的情形,有一個小天使和一個小魔鬼在那裡,在愛與惡之間常常爭戰,當愛遇到惡發生的時候,我覺得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鴕鳥心態,而是必須要面對那個惡,「你這樣罵我打我是不對的」,這個必須要先面對。耶穌就講過這麼一個教導,我覺得要是沒有先面對,就會把鴕鳥心態當作是愛,把鴕鳥心態當作忍耐,其實這不是忍耐,只是「和稀泥」。聖經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18:15)這是不容易的,要指出、要面對這件事情是不對的,這件事情必須要有澄清的機會,否則根本談不上忍耐,若連澄清都沒有,那只是鴕鳥心態而已。「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我想這是恩典,不要讓他的錯誤暴露在不需要的別人面前,但是你又能指出他的錯來,這是很大的勇氣,你需要讓對方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2、愛等待對方醒悟(給予時空)

如果面對事情也指出惡之後,就有另外一個忍耐的功課要學。聖經裡有很多忍耐的例子,我很喜歡浪子回頭的故事,在這裡面可以看到父親的忍耐。第一個忍耐就是對浪子的忍耐,這個浪子向父親要財產,然後到外面浪費貲財花天酒地,最後變得很悽慘,這當中不論是他離開家的時候、是他花天酒地浪費的時候,或是他倒楣的時候,看來這個父親似乎什麼事情都沒做,還是他在等待?等待這個浪子的醒悟?這個父親讓這個孩子自己在當中去體會學習,聖經有一句話說:「醒悟過來」,這點很難,有時候我們看見孩子做錯了,我們恨不得趕快告訴他「這樣錯了」。讓他自己發現他是錯的,和馬上跟他講他錯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忍耐的功夫,這是不容易的――等待對方醒悟。從浪子開始覺得自己很行,到高興想怎樣就怎樣,最後變得很悽慘的時候,這位父親都在那裡等待,盼望他的孩子會回頭,直到他醒悟過來。這個時候對方會受苦,其實孩子受苦時,父親更苦,「我的孩子不需要受這種苦啊」,可是他做錯事情,他必須學習功課,「我需要讓他學習嗎?」愛是給做錯事情的人一個時間,一個空間來做醒悟的工作。聖經說浪子醒悟過來:「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15:17)這個爸爸一直等這個孩子醒悟過來,在這個空間當中,不是要讓他受苦,而是要讓他醒悟,做父親的,付上了那個痛的代價。你有沒有做過這種父親?你的孩子做錯事情,也不聽你的話,你在那邊一直禱告一直禱告,等他能夠悔改,那一段時間裡內心的焦急和難過,是恆久忍耐的第一個功課。

3、愛忍受罪人頂撞(自我節制)

第二個功課,是這個浪子的父親對這個長子忤逆的忍耐,聖經說,當浪子回家時,大兒子很不高興:「哼,你算什麼父親?他這樣放蕩,你還為他設宴慶祝,我這麼聽話,你卻從未如此待我,那我算什麼…」這個長子對父親也真的是很不客氣,在那邊數落父親,父親沒有馬上說:「你算什麼,我是父親啊!不然你就給我滾出去,不要回家!」父親沒有這樣說,他聽老大抱怨完,然後還勸他說:「不要這樣嘛」,這個是很不容易的。聖經說:「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3)「頂撞」這兩個字很好,就像我們做父親的,當你的孩子不諒解你,在那裡大小聲忤逆你的時候,你沒有馬上罵回去賞他一個耳光,那般的忍耐忍受。你比對方大很多,你給他的愛很多,可是他今天一點不高興就在你面前發飆,你可以忍下來嗎?這個是Self-control(自我節制),你有全部的力量,你有全部的資源,可以很快就把這件事情處理掉,但是你忍受,不想把這層關係破壞,你願意讓對方自己去發現,聖經說:「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這是浪子的父親對這個長子的忍耐。

4、愛溫柔挽回過犯(關係復和)

最後,當這個浪子總算回家,他必定事先想好一番說詞,看要對父親怎麼說才好,才能夠回來,可是你仔細看聖經的描述是,他都還沒有開始說出口的時候,父親一把將他抱起來,又吻他,然後就開始給他衣服鞋子等等,那真的是很大的恩慈和寬容。這個爸爸在這個浪子出外流浪之前,給他的愛多到一個程度,讓這個孩子有把握自己回來時會被爸爸接受,「我爸爸不會踢我出家門」,這是用很多的溫柔來挽回過犯,是在孩子離開以前已經做好的功夫,那是另外一個我覺得很深的忍耐,可以讓這個已經被破壞掉的關係,有復和的機會,聖經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溫柔挽回的過程,常常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需要比較多愛心的付出,這也是忍耐的意思。以上四點都是以愛勝惡的過程。

Ⅳ、忍受的界限

1、恆久不是永遠

剛才前面講到說:「恆久是多久?」這個是一個問題,有人說恆久就是永遠,我認為「不是」,如果說,恆久忍耐是用上帝的模式來表達的話,上帝對罪人一直忍耐,希望他們能夠悔改,祂幫我們預備了救恩,在那邊等待。可是上帝沒有永遠的忍耐下去,整本聖經告訴我們,在啟示錄,有一個結束,神有一天要所有不願意接受恩典的人,自己面對他作為的責任。上帝在摩西對以色列人生氣,而把兩塊已經刻著十誡的石版摔碎時,上帝對摩西說,你再鑿兩塊石版,其上的字我要寫在這版上,在那個時候,上帝把自己宣告出來,祂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那個就是Longsuffering。忍耐是延遲公義的來到,不是否定公義的存在。有的人認為恆久就是:「那就一直忍耐下去啊,那就讓我為非作歹,我做什麼你都不要管。」這不是恆久的意思,恆久不是永久,恆久是有一個時限的,那麼時限有多久?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到底神要忍耐這個世界多久?很多人一直在問:「神,什麼時候你要來彰顯公義?什麼時候你要把那些壞蛋解決,讓我們大快人心,現在世界上有很多讓我們覺得不對的事情。」但是神還不答應,說:「再忍耐」。耶穌講過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寡婦被欺負,然後就跑到官府,去跟判官說:「我被欺負我被欺負」,但是那個判官不理她,後來判官被她吵得沒辦法,只好給她處理,耶穌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就說了一句話,上帝比這個不義的官公義很多:「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路18:7)這代表忍耐是會有一個結束的,不是沒完沒了的。

2、忍受不是任憑

忍受的界線到底到什麼樣的程度?忍受是不是任憑?英文有一個字,叫作Doormat(門口的腳墊),腳墊是任何人都可以踩的,有人把忍耐解釋成這樣,就我的瞭解不是這樣,那不是忍耐,而是任憑。忍耐和任憑不同,任憑就是「我隨便你啦,我放棄。」就是消極被害的心態,根本沒有想要積極的把這件事情解決,怎麼處理這件事情。有時候在家庭關係裡面,發生家庭暴力的時候,在基督教常常就會有這種誤解,說:「愛就是恆久忍耐,所以你就是好好忍耐。」那樣的忍耐變成任憑了。忍耐的意思根據我的了解就是,願意為了挽回不馬上報復。不馬上報復,不等於任憑讓對方怎麼做都可以,這個是有差距的,就是說,對方這樣做不對,如果你任憑他,在心理學上我們叫作Enabling(授與權利),你授與對方更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不對,不指出他的錯誤來,不努力的讓他悔改,如果這件事情都沒有做,那不叫作忍耐,叫作任憑。我希望大家能夠分清楚這兩者的差距,否則愛是恆久忍耐這個觀念,真的是會造成更多的苦難,而沒有解決問題,做不對事情的人沒有機會學到功課,這是任憑,這不是忍耐,聖經說:「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1:28) 既然這樣,神有一天就不再忍耐了,祂就任憑他們,任憑不是忍耐。

Ⅴ、忍受的操練

1、學主柔和與謙卑

我們怎麼操練忍耐的功課呢?第一,我們要學習耶穌基督的德行――溫柔謙卑。耶穌基督在世上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忍耐,有一張很有名的圖,所要表達的是,耶穌基督要被定十字架以前,沒有經過公義的審判,就被處罰被打被吐唾沫,之後彼拉多把耶穌帶到眾人面前說:「Eke homo (看,這個人。)」聖經講過這麼一句話:「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2:23)這是一個最高的忍耐,祂可以求上帝差遣十二營的天使來救祂(太26:53),但是祂他為了救世上的罪人,為祂們上十字架,對那些害他的罪人,祂還愛他們,為他們禱告,目的不是受苦,目的是為了挽回,所以忍受積極的目的就在此。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當一個人有柔和謙卑的態度時,他要在這種情況下來忍耐,是比較可能做得到的,所以柔和謙卑是恆久忍耐操練的基礎。

2、蒙主忍耐作榜樣

當保羅被關在監牢,快要被判死刑以前,他回想自己的一生,他有很深的感觸,他體驗到神對他這樣子的忍耐,他也學到這樣的忍耐,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他講了這麼一段話:「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6)主所顯明的忍耐,也讓保羅學到這個忍耐,學到這個Longsuffering,也活出榜樣,為了把耶穌愛的救贖能夠傳給更多的人,他怎麼忍耐?「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林前4:12~13)這是保羅所活出的忍耐。

3、忍耐警戒與勉勵

保羅自己傳福音的時候,他也教導教會這麼一個功課,忍耐本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忍耐只是一個基本的態度,為了創造時間和空間,讓對方悔改之外,還要做警戒勉勵的工作。前面講到說,我們要指出他的錯來,若不能指出錯來而且一昧不講,那就不是忍耐,而是鴕鳥,聖經說:「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5:14),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但是有一個基本的態度,就是忍耐,在忍耐的基本態度下,我們要能看到每一個不對,看到他的軟弱他的需要是什麼,我們要積極的處理,這才是真正的忍耐。不是只有忍耐,應該還要做別的事情,保羅寫給提摩太的建議是說:「並用百般的忍耐…」之後就是「…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4:2)所以忍耐是為那個不對的對方,創造一個救贖的時間和空間,給他悔改的機會,所以忍耐是很積極的,忍耐是要做很多事情的。

Ⅵ、結論:求神賜下愛心,學習基督忍耐。

當愛心足夠,我們的忍耐才能夠做出來,聖經這樣說:「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神,並學基督的忍耐。」(帖後3:5)有時候遇到家中有暴力的情形,姊妹跑來問我:「牧師,我要忍耐多久?我要放棄嗎?」很難回答,最後我只有這樣講,我說:「多久?聖經沒有講,聖經只有說恆久。」沒有說三個月一年或三年,但是要記得,愛不是規定,愛不是多久,愛是一種力量,愛是一個當你要放棄的時候,求神給你多一點的愛,你就願意忍耐久一點,所以你向神要的,不是多久,而是跟神說:「神啊,我已經忍耐不下去,對這個情況我要放棄了,神,祢再多給我一點愛,讓我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持久一點,說不定,對方有機會悔改,說不定有機會挽回。」求神賜我們愛心,學習基督忍耐,在“愛是恆久忍耐”上有所學習。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保羅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當我們把它翻譯成我們在家庭裡面,在日常生活當中,遭受苦難的時候,主,我們的心有時候會淌血,就像是被插了一把刀一樣,主,我們會一直問這個問題:『主啊,要多久?』我們的愛心實在是不夠,有時候我們是以逃避當作忍耐,有時候我們以消極的接受當作忍耐,主,我們曉得祢忍耐並不是逃避也不是消極祢是非常積極的要來尋求挽回,主,給我們這樣的力量,給我們這樣的愛心,特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遇到這樣大的挫折和打擊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這樣的愛,多給我們一點祢的愛,也學習祢的忍耐。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6年8月6日

給 -- 歐又如 牧師

寫作於2006.08.06
作者:歐又如 牧師

聖經的教訓若要全然實踐出來,是非常挑戰人性的。

天父及主耶穌以愛為出發點,為了拯救世人免於沈淪不受罪縛,天父甘願把獨生愛子送給世人,而耶穌甘願把自己掛上十字架。因此,由天父和耶穌的榜樣,可以瞭解聖經的教訓在應用部分是強調:先給後取,先捨再得;甚或是,捨而不得,付出而不求回報。

但人性是貪心、小氣和小信的。若非計算清楚、報酬準確,要從我們的口袋中、時間裡、生命中……拿出來給人、給神,常有剜肉之痛。

因為,一給自己就減少了,這是多麼簡易的算術﹗
所以,獻身者─令人敬佩!(他竟然不為自己的前途,財名著想。)
宣教者─令人肅然!(他竟然連身份、生命都不要了!)
捐獻者─令人吃驚!(他有否為自己留後路?)

從「給」可以查究我們在信仰實踐上的高度、氣度和深度吧!耶穌當年在野地講道,天色已晚,眾人無處覓食,主和門徒共同呼籲眾人,將所攜帶的食物互相分享,卻只有一孩童拿出了屬於他的一份口糧─五條小魚乾、兩塊餅乾,之後,門徒將零碎(食餘)收拾,卻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當時在場的,除了婦女與小孩,光是男性就有五千人!(太十四:12-21)

這是否說明了這一大群人,許多人是備有「乾糧」的,只是他們「不願意」或「不敢」率先拿出來給眾人,深怕最終餓著了自己。光一口飯、些許糧、少數時間給人、給神,都這麼難了。更何況是金錢、時間、專長、生命!
耶穌就是挑戰我們的人性!信仰就是在實踐中經驗聖經的法則大於世界的法則。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十一:24-25)

捐得樂意,為神所愛 -- 歐又如 牧師

寫作於2006.08.06
作  者: 歐又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每一次站在這個講台上,我就覺得時光如梭,一去不復返,回想十五年前我離開台北的時候,才不過是一位三十五歲的少婦,今天回來則已經是典型的台灣歐巴桑,時光真是過得很快。但在這十五年當中,我發現和平教會不但沒有老成凋謝的景況,倒是每一次回來,都看見有許多我不認識的弟兄姊妹、上帝的兒女,從不同的地方來到這裡共同敬拜、共同服事,我真的非常高興。願神真的祝福這個教會,從今時直到永遠。

一、 前言:比爾蓋茲和巴菲特的捐獻

最近假若我們看報紙或媒體,就會覺得心很煩,甚至已經到了很討厭的地步。每一天在我們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在哪一個層面,好像沒有一件是好事。假若你看報紙或看電視,你會覺得我們的國家、社會是不是已經到了分崩離析,快要解體的地步了。記得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的師長、長輩都會告訴我們說,做人就是要隱惡揚善,要把別人的惡放著,然後要張揚別人的善,好叫我們這個社會充滿美善的事情,美善的事情讓它去傳播,別人的惡別人的壞,稍微幫他遮蓋一下。可是我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所聽的,好像跟這個美德、教導是完全相反的。這幾個月我在南部,聽到我很多的會友在說,他們現在日子過得很悠閒,因為他們已經不看報紙也不看政論性的節目,現在耳根清靜,因為他們拒絕了媒體。

但是在這兩個月有一件事情,我覺得它是一件好消息,看了、聽了以後,都讓我沈思許久,這個好消息就是報紙上報導說:「世界第一大富豪比爾蓋茲(微軟的創辦人),他決定兩年後要全部退出微軟的決策權,然後要把他後半生完全投入他所創辦的基金會,要來做公益慈善的事業。」很多人一聽他要退休、他要捐錢,馬上的反應就是:「他今年幾歲?他是不是生病了?」這是我們的觀念。你不要以為比爾蓋茲先生已經年紀老邁,快要回天家,所以趕快補做一些公益,好方便他上天堂。比爾蓋茲先生今年才五十一歲。過幾天又有一個消息出來,就是世界第二大富豪巴菲特先生,他非常的會投資,因投資而致富。這個巴菲特先生就在比爾蓋茲宣布過後不久,他也同時作了一個重大的宣布,他說要捐出他所有財產的百分之八十五,大約三七○億美金,分別給五個基金會,其中比爾蓋茲先生的基金會,獨得三百一十億美元。這兩個人所奉獻的心力和金錢,足以讓這個世界有很大的改變。所以媒體這樣說:「他們年輕的時候,賺了全世界的錢,現在他們要把這些錢,拿出來改變這個世界。」我覺得這是兩個月少見的好消息。

緊跟著這個消息媒體就開始大作文章啦!說台灣也有很多富豪,那台灣的富豪是怎麼做公益的呢?過了不久,我就看到報紙列了一張表,說台灣富豪在公益的事情上面,是怎麼個做法?看了真的覺得非常失望,因為台灣的富豪的確也做公益,也成立基金會,但是他們所成立的基金會,主要是為了避稅。那基金會在做些什麼呢?不是用在救急、不是用在教育、不是用在培育、不是用在醫院醫療,更不是用在關心弱勢,他們的基金會主要是在藝術品的買賣。因為台灣的政府鼓勵文化交流和藝術水準的提升,所以這些富豪就把所買的藝術品掛在自己的公司或事業體上,來表現出自己是有氣質、有水準的。或者是辦很多的活動,邀請大明星、大歌星…等表演團體,美其名說是義演,然後用這個義演的名義來提高自己公司的知名度。

二、捐獻的四種心理

這兩者比較之下,帶給我很多的反省,我常在想:「我會怎麼做?我能夠做到像比爾蓋茲這樣嗎?我能夠做到像巴菲特這樣嗎?」也轉而一想:「信仰要求我們該怎麼做?」對猶太人而言,他們有三種敬虔的操練,為了要達到敬虔的地步,必須操練這三種功課,我想蔡牧師也講過了,就是祈禱、禁食和奉獻,在祈禱和禁食上,蔡牧師都有很精闢的證道。今天我想要用保羅的觀點,思考在捐獻的事情上聖經是怎麼教導我們的。假若我們來注意一般人的捐獻,大概有四種不同的心態:

1、義務型:納稅

第一種就是出於責任和義務。你能夠想到是什麼嗎?你一定要拿出來,卻不是出於你樂意的,而是出於你的責任和義務的,是什麼?就是納稅。誰願意納稅?誰想要納稅?但是你不得不納。我們教會有一個長老常常開玩笑說,我們的天父上帝賞賜萬物給我們,對我們真是無微不至的好,祂只要求我們奉獻十分之一;我們的政府說人民是頭家、人民是老闆,但是我們的政府沒有經過我們每個人同意,就告訴我們,你要繳20%、你要繳30%、你要繳40%,你只要一次不繳,稅捐機關就會找上門,你的薪資、銀行戶頭會被強制扣款。相較之下,我們的天父對我們真是寬容多了。納稅繳錢不管願不願意,都不得不拿出來,這也是捐獻不是嗎?最近還有一個會友跟我講,什麼叫作不得不做的捐獻?他的年紀大約七十歲,他說養兒女好像在繳保險金,按時在繳,你要是繳了二十五年或三十年,到了時間,你就會連本帶利的收回來,因為你的孩子就會養你,你的孩子就會回饋你孝順你啊!他說他很幸運,他是屬於繳保險金那一型的,他說:「牧師,你們這個時代養小孩是繳稅金,你活得越久繳得越多,退稅的機會少之又少。」聽他這麼一說,我也有體會到養小孩像是在繳稅金,這是第一種心態。

2、積善型:民間宗教做法

第二種捐獻,是我們民間宗教很流行的,就是積功德的心態。他們在勸募時的做法,有一個特點是「不是說對方需要什麼,而是我做了這個善行,對我的行善是有積分效果的。」我想在台北,弟兄姊妹的感受可能不是那麼深刻,在中南部我們周圍充滿著很多民間宗教的信徒,他們有時很樂意幫助人。譬如說他們很樂意去捐血,你若問他:「真好,你捐血可以救人一命。」他回說:「不是、不是,我們師父告訴我,每捐一次血,我的點數就累積一分。」所以為了使自己的積分升高,他們就拼命的行善。有人形容說,這種人行善,就好像我們的公教人員,他們很努力、很認真的去參加研習會,可以累積點數,為升遷或調動來做準備。所以這種積善行的捐獻,重點在於我得到了什麼利益,而不在於我幫助了什麼人,重點是不一樣的。

3、求名型:政治人物演藝人員

第三種我們也很熟悉,就是為了得到名聲、博得版面(上報紙、上媒體)。這是演藝圈或政治人物最常有的捐獻動作和狀態。我婆家在南部開一間小型的精品店,在當地還有一點名氣,住在婆家的時候,常常會看到議員、民意代表,或是他們的太太來買東西,我發現他們常常買了東西拿了就走。然後就告訴我們:「過兩天司機會把錢送來」,我就想:「很好,有派頭。」過兩天司機果真的送錢來,咦,可是他送來的錢是約定價格的五成或六成。收錢的是我,就覺得豈有此理,電話拿起來我馬上要問清楚,公公在旁邊就幫我把電話按掉不准我打。我覺得真是豈有此理,明明定價一萬五,你怎麼送七千來呢?後來我才了解到,這是不能講的,為什麼?第一、你講的不一定有用,甚至惹來麻煩。第二個,你也需要他為你作廣告,她穿你的衣服上版面,然後讓你的店更有名氣。過幾天我在報紙的地方版,看到這個議員穿著新的衣服,到附近的孤兒院去探望那些孤兒,然後致送禮金兩萬元給他們加菜,圖文並貌。我就想,政治人物、演藝圈的人,他們的捐獻,恐怕多少都含有這種心態。以上這三種捐獻型態,無論是因為責任義務,因為累積自己的行善積分,或者是為了博得版面得名聲,這三種就人的觀點來看也不盡然都不好,因為至少是你拿出來,並且是給了別人。

4、天父的榜樣:(約翰三:16)

不過,就我們的信仰而言,神對我們有更高的標準和榜樣,這個標準是要求,凡你樂意捐出的,你必須要出於單純的愛,然後才有行動;也就是說,這個奉獻是因為愛、因為你看見對方的需要,內心受到愛的逼迫,願意即時伸出援手,所想的就是他的需要、他的欠缺,而我能夠幫助他。這個榜樣,就是我們的天父及主耶穌基督。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是愛,不忍心我們沈淪、我們滅亡,所以犧牲祂的獨生子給了我們。而耶穌基督,則是更好的榜樣,聖經上說:他愛世人就愛到底(約13:1),甚至為他們釘上十字架,流出寶血,洗淨他們的罪。耶穌愛我們到底,把生命都給了我們,使我們大得利益。對耶穌基督而言,他得到什麼?信仰告訴我們,奉獻的標準和榜樣,是出於甘心樂意,看見對方的需要,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三、保羅的觀點

剛才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它的背景是在當時耶路撒冷地區,連年發生了飢荒,很多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生活在困苦當中。保羅等人就藉著四處傳福音建立教會的機會,也傳遞了這個信息,在哥林多教會的人聽見遠在耶路撒冷教會的弟兄姊妹,生活困苦財務困難。他們想到他們的需要,想到自己多少可以補足這些欠缺,就跟保羅講我們願意為他們有所奉獻。之後這件事情延宕了一年,願意的心是有了,但是願意的錢、願意的動作還沒有出來,保羅就寫了這封信,再次提醒他們。保羅說:「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激勵了許多的人,這個熱心讓更多的人願意在這件事情上面共同付出,你們的熱心加上你們無私的愛願意付出,這是好的,那麼,就應該及早預備妥當,才能夠顯出你們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所以信仰裡面要求我們,假若我們有所奉獻,這個「樂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會裡有一個姊妹告訴我,她說:「牧師,你們每一次都叫人家奉獻,你知道那個奉獻對我們來講,有多麼深的感受嗎?」我說願聞其詳,她說:「那個固定的月獻,對我們來講,就好像蚊子叮一樣,有一點感覺的耶﹗」她又說:「要是特別的奉獻,為了整建,為了救災等等,對我們來講有時候是割肉之痛。」有這麼嚴重嗎?我們確實想想,我們是很願意,我們都有願意的心,對我們而言困難的就是,我們的資源很有限。假若有一個人他的收入是四萬元,那麼他每個月固定月獻是四千元,那他只剩下三萬六千元可以自由運用,我們都很清楚這個算數的法則,多拿出來就是自己的資源減少,以致於我們的心雖然願意,像哥林多教會一樣,在那裡左思右量,難以下決定,總在想:「再延後一點,是不是可以再少一點,再久一點,是不是會聽到遠方傳來好消息,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經度過難關,那我心有餘而力不用出,那真是皆大歡喜。」

1、捐獻如撒種

保羅在這裡給我們提出的觀念不是這樣,我們認為給出去是減少,但是保羅在這段經文裡面,提出一個完全令我們耳目一新的想法,我們來看看保羅是怎麼講捐獻。保羅他首先說:「你拿出來,你自己絕對是不會減少的。」怎麼說呢?他說你拿出來給別人,就如同在撒種,你撒出去的種越多,你將來的收穫越多。第6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可信的。」我想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接受,你不種就不能收,你種一點點就收一點點,你種很多就收很多,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說:「你的種子從哪裡來?」我願意種、我願意撒,可是我的種子從哪裡來?假若我有很多的種子,用不完的種子,我當然拼命撒,假若我的種子有限呢?如同我們的人生有限、資源有限,我們豈能夠多撒、多種呢?保羅在這裡提醒了我們,你不用愁、不用擔心,因為賞賜種子在你手中的是那萬有的神、供應者天父,祂供應你。你撒的越多,祂供應你越多,這是保羅提供給我們的屬靈觀念。你是否一直覺得我們資源有限,所以謹慎使用,特別是要拿給別人,更要多多的思量。可是保羅的觀念不是這樣,保羅說那供應的天父,賞賜種子的,並且使人有糧吃的上帝,必要將多多將種子賞賜給你們,而且給你們有更多耕種的田地。種子不是我們自己拼來的,不是我們自己努力來的。假若是我們有限的努力拼賺來的,我們就要緊緊的握住它,捨不得給別人;可是保羅的觀念不是這樣,保羅說種子是從天上來的。賞賜供應的神,願意你把祂所賞賜給你的種子,多多的撒出去。這個觀念完全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他說只要你撒出去,祂就要再多加給你。他說:「祂不但加給你種地的種子,而且讓你撒出去的種子有功效,能夠結出仁義的果子。」所以保羅認為在捐獻這方面,那賞賜的天父,祂渴望通過我們的手,去撒更多的種子給別人,我們撒出去的種子,祂會再滿滿的放在我們生命中,放在我們的手中。因為神盼望我們的付出、我們的擺上,能夠增添仁義的果子。反之,假若你把上帝賞賜給你的種子,緊緊的握住,你想這個種子會在你手中怎麼樣呢?我想它還是會漏掉,一點一點的漏掉,而且因為你握的太緊,它會發霉,不能生長。我們以為我們的資源有限,所以謹慎使用但保羅提醒我們一個觀念就是,在捐獻的方面,你大可放心,因為神樂意通過我們的手,結出仁義的果子,你要把你的生命、你的時間、你的專長、你的愛,多多的撒出去,那加添給你的天父,會完全無限的供應。

2、 捐得樂意為神所愛

第二個,保羅又講了一個新的觀念,他說:「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台語的翻譯我覺得非常好,他說:「歡喜提出的,上帝疼他。」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悅的。我想我們今日坐在這裡,成為神的兒女、主的門徒,我們都非常的渴盼能夠為神所愛,並且享受神在聖經裡、在耶穌基督裡,所要賞賜給我們的自由、真理、豐富、平安、喜樂,我想我們都很渴望這樣。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這樣?使徒保羅給我們提供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他說:「凡是樂意拿出來的人,你就是上帝所疼愛的。」假若你是神所愛的兒女,你想,你所承受的福氣,是多麼的多呢!有一位牧師說:「你以為這簡單嗎?你以為這沒有神學意涵嗎?只要捐獻,只要拿出來給別人,你就為神所愛?在這個當中,是有很好的神學意涵的。」他舉例說,我們都怎麼形容我們的天父?我們都知道上帝是很慷慨的,聖經上告訴我們說:「耶和華上帝祂厚賜予人,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愛祂信靠祂的人。」所以基本上你看到,神是多麼的眷顧天地萬物,天上的飛鳥,地上的人群,不管是窮人富人,神一樣的眷顧。當你出於愛而拿出來給別人的時候,你這個行為就表明,你的個性跟你的天父是一樣的,有慷慨、有憐憫、有行動的個性。我們想想看,我們作父母的,假若我們看見我們的孩子,在好的品德上跟我們一樣,我們的心會何等受安慰,我們多麼願意把更多的留給他,把更多他需要的加給他,「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因為你所表現的個性,剛好跟那創造你的上帝,在本質的某一些部分是相同的。

3、 使神名得榮耀

第三個,保羅還提到,假若我們捐得樂意,這個捐得樂意不只是說錢財。其實聖經上對我們的金錢要求的很少,但對我們的生命要求的很多。神告訴我們,祂要的是我們的全人,我們的時間、我們的心力、我們的專長、我們的恩賜…等等。祂要的是你的人,不只是你的錢。保羅說,假若你捐得樂意,你所做的,就會讓神得著榮耀。你能夠想像嗎?台灣這二十年來,成長最大的宗教團體,就是慈濟功德會,我想我們大家對它都很熟悉,姑且不論,他們信仰的本質我們贊同或不贊同。但你看,這二十年來,每當台灣的社會有大動盪,如華航空難、921地震以及各種天災人禍,你就會看到慈濟的志工們,穿起他們的制服,走出他們的家園,他們的身影穿梭在每一個貧病疾苦的同胞當中。他們走出來、關懷、協助他人。他們的身影留給台灣社會很美的印象。他們的做法也讓證嚴法師在台灣擁有極高的榮譽。假若這些事情是我們在做的,你想,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別人是不是也把我們的作為歸榮耀給我們的神?保羅說:因為假若我們這樣做,別人會對這樣工作的經驗來歸榮耀給上帝(13節),因為我們這樣做,是讓他們知道,我們承認耶穌基督的教導,並且願意順服在這個教導當中。假若我們有持續的付出,不論是金錢、不論是時間、不論是專業、不論是能力,我們也可以這樣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上帝、奉獻給鄰人,那麼我們所做的就能夠榮耀上帝的名,就能夠真的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信主耶穌,並且遵照祂的旨意來行,我們所做的,豈不就是能夠榮耀在天上的父嗎?

4、 接受者在神面前為你代禱

第四個,保羅在這個奉獻的觀念上,他又提到說,你奉獻還可以得到什麼呢?就是得到別人為你在主前代求,第15節這樣說:「他們會深深的感謝你們,然後切切的紀念你們,在主裡為你禱告。」以前我看耶穌基督說:「施比受更有福」,就一直嘗試在尋找答案,到底有福在哪裡?更有福在哪裡?當我看到這段聖經時,就完全了解,果真是施比受更有福。更有福有幾個方面,一個是上帝愛你,捐得樂意是為神所愛;第二個是天父願意不斷的把種子加在你的手裡;第三個是你所做的,能夠榮耀神;第四個是從人來的,就是你可以得到這個人為你代禱。保羅的書信中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以弗所教會和腓立比教會時,他都怎麼說呢?他說:「我每一次想到你們,就為你們獻上感謝,然後我就想到你們的需要,就想到你們的成長,我就在主前切切的為你們代禱。」因為保羅與他所建立的這些教會心連心,不斷的向神禱告,注意他們的發展,然後為他們感謝,為他們代求。保羅說,假若你是這樣愛人,對那困苦需要幫助的人,無私的為他們奉獻,用你的時間、用你的金錢、用你的生命為他擺上,你會得到這個人給你什麼呢?就是這個人給你的是切切的思念,然後為你代禱。你想,這是何等大的福氣,有人在為你禱告。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在你沒想到的時候,他想念你,紀念你曾經對他伸出援手,紀念你曾經因為主名,幫助他、協助他、關懷他,所以他會用主前的禱告報答你,為你獻上感謝,為你切切代禱。弟兄姊妹,這是何等大的福氣,當我想到這裡我真知道「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我們原本的觀念是說,給別人是減法、是虧本、是不划算,這個減法的定義一直根深蒂固的在我們腦中,但對保羅的觀點或就信仰層面來看,給別人加法,捐得樂意、拿出來,這是恩典滿滿的加法邏輯。

四、結論:路六:38

最後,我們來聽主耶穌基督怎麼應許我們,在路加福音第六章38節,主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上帝也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甚願我們的觀念從保羅得到大大的突破,讓我們時常樂意拿出來,使上帝疼愛我們的心到永遠。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謝謝你,讓我們聽見保羅的觀念,大大的改變我們對奉獻的觀念。我們原本以為奉獻是減法、是虧本、是失去的一種行為。但是通過保羅的教導,我們知道奉獻是一個恩典滿滿的舉動。耶穌基督應許我們,凡來到你面前的,你要賜給他們新的生命,不但是新的生命,而且是更豐富的生命。我們若真的願意照使徒保羅的觀點,順服主耶穌的教導,來就近主,在這個世上遵行主的旨意,順服主的教導來實踐,來操練我們的敬虔,我們就能夠真正的得著豐盛的生命。天父,求你也幫助我們和平教會,和平教會正要準備整建,我們正要平地起高樓,我們正要用我們的捐款、我們的奉獻,向左鄰右舍證明說,我們愛這個教會,神的靈也在這裡激動我們,所以就讓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有好的學習。願保羅的話語改變我們的觀念,願你的聖靈與我們同在,讓我們真願意、也有能力這樣的實踐出來,然後我們便會經歷到,你是如何的愛我們,如何的加添給我們,然後經歷到我們的作為怎麼樣使你得到榮耀,也使那得到我們幫助的人,在主前紀念我們,謝謝你聽我們的禱告,我們這樣懇求,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