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相會神學 (Encounter Theology)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5/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猶太裔哲學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於1923年出版的 Ich-Du。在書中他主張人類與周遭的存在之間可以有兩種互動關係,第一種關係稱為Ich-Du (英譯為 I-Thou,我與你),這是人類與周遭存在彼此真實坦誠的對話式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另外一種關係稱為Ich-Es (英譯為 I-It,我與它),這是人類將周遭存在概念化與客體化 (conceptual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之後所產生的獨白式經驗 (monological experience)。

現代實證主義 (modern empiricism) 所強調的就是經由我們感官經驗與理性把周遭的存在經過蒐集資訊、分析歸類、假設推理的過程以獲取量化的客觀知識,並且加以利用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在這種 I-It模式的互動中我們是經驗瞭解對方的主體 (Subject),對方則是可以被我們瞭解、預測、掌控並利用的客體 (Object),主體與客體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是客觀的觀察者(objective observer),不受被觀察對象的影響。這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讓我們可以生存在這世界上。當我們只用 I-It的模式與周遭存在互動時,我們的自我也不知不覺的被這種互動模式所影響而被客體化了。我們會感覺到生活完全沒有意義(meaninglessness),這就是現代人存在的苦悶 (existential angst)。

我們與周遭存在之間還可能有另外一種I-Thou的互動模式。在這種互動模式中,我們並不是只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將對方的部份作客觀的觀察與分析,而是將我們的全人積極的投入 (wholistic active engagement),與對方的整體進行對話式的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這種相會將對參與相會的雙方產生轉化性的影響 (transformation)。當一位藝術家全神投入創造一個藝術品的剎那間,藝術品被藝術家創造而產生,藝術家也被該藝術品所影響。在人類的所有的I-Thou互動模式當中,最容易讓我們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所有人類在世界上所能體會的I-Thou互動常常是很短暫的,因為我們很快的就會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去經驗與分析這個難得的I-Thou相會關係 (encounter relation),而將之轉成另一次的I-It經驗了。

我們人類對於I-Thou相會關係的渴望以及在現存世界間所能體會那稍縱即逝的短暫I-Thou相會關係,將人類指向另一個永恆的I-Thou相會關係的盼望與期待。馬丁布伯認為這個永恆I-Thou相會關係就是我們與上帝之間才能夠產生的。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人類的感官與理性,所以對人類而言上帝是一位永遠的Thou (The eternal Thou),我們沒有能力用我們的感官或理性去把上帝轉化成為It。上帝渴望並願意與人類產生I-Thou相會關係。只要我們願意將全部的自己預備好並且敞開自己,就可以等待上帝降臨來和我們的全人產生I-Thou的相會關係。這個I-Thou的相會關係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來加以描述的,但是I-Thou的相會關係對我們所產生的轉化影響 (transformation) 卻是很明顯而易見的,我們將對周遭的存在更用I-Thou相會的模式去互動。

主耶穌告訴我們說: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可12:30-31) 主耶穌也勉勵他的門徒: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願我們都學習用主的愛來彼此相愛。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