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4日

願耶和華的百姓都作先知! -- 林鴻信 牧師

寫作於2007.10.14
作  者: 林鴻信 牧師
 
一、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作先知說話!

二十七至二十九節記載有個少年人跑來告訢訴摩西說伊利達和米達在營裏說預言,摩西的助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摩西卻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11:29 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和合本)

11:29 摩西回答:「你是為我的緣故而嫉妒嗎?我情願上主把他的靈賜給他所有的子民,使他們都像先知一樣呼叫!」(現代中文譯本)
11:29 摩西對伊講,你替我妒忌( - ) ?願耶和華 百姓 做先知,耶和華用伊 神降落 頂面。(台語聖經)

11:29 But Moses said to him, "Are you jealous for my sake? Would that all the LORD'S people were prophets, that the LORD would put His Spirit upon them!"(NASB)

11:29 But Moses said to him, "Are you jealous for my sake? Would that all the Lord's people were prophets, that the Lord would put his spirit on them!"(NRSV)

這兩人不在會場,卻仍然受感說話,對約書亞而言似乎有損領導者與體制的顏面。然而摩西心胸開闊,認為這兩個額外的人還不夠,最好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領受上帝的靈。這個期待繼續反映在約珥書二章廿八至廿九節的預言:「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這預言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五旬節聖靈降臨起開始應驗,然而早在摩西時就如此期待著,上帝的靈降臨在所有的人身上,不分男女、老少、尊卑與貧富,全部的人都受感說話,這是摩西的心願。

二、風隨著意思吹

約翰福音3: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約翰福音3:8風 - 意思來吹,你聽見伊 聲, 知伊 - 來, - 去;見若 神生 亦是 - 。

耶穌基督以風作為比喻,說明聖靈做工是按照上帝的意思,不是人可以全然理解。民數記十一章十六至十七節說到摩西選了七十位長老,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裏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這段記事可能是後來公會有七十位成員的來源,原本這七十個人不是出自人為體制,而是上帝要求摩西招聚,和他一同到上帝面前,上帝要與他們說話,並且將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給他們。

在分賜聖靈的時候,二十五節記載說:「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當聖靈停留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應當是指做先知說預言。這個事件強化了團體的合一與內聚力,因為摩西所感受的靈與長老們所感受的靈一樣,同領受一個力量的來源,雖然必須分工,卻是出於合一,既然是出於同一個靈的感動,領導者與其同工就更加合一了。同樣出於聖靈感動的合一,說起來簡單,可是經歷起來困難,這種合一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體驗與學習,使得眾人的感動能夠整合而方向一致。

從此事件可以學習,對人而言,聖靈的降臨不只是一種體驗,而且是從上帝來的差遣、責任和託付。此外,值得反省的是,組織制度與聖靈工作之間的張力,原先七十位被聖靈感動的長老,後來發展成七十位成員的公會,至此時期,公會已經完全是體制運作了,甚至後來就是這個公會將耶穌基督判處死刑,可見體制甚至可能和聖靈完全脫節。因為體制往往有「自律」的傾向,不待外力自己也會運作,如此的話,組織章程以及團體互動逐漸取代了原先由聖靈帶領的理想。

緊接著二十六節提到有兩個人名叫伊利達和米達當時不在那個聚會裏面,雖然在營裏,卻沒有進到會幕,結果上帝的靈也停在這二人身上,他們就在營裏說預言。此處學者仍在爭議的是,這二人是否在七十位的名單上,二十六節所說「他們本是被錄的人中。」被錄究竟是指七十位長老的名單,或是指七十位長老名單之外登錄在以色列人名冊上呢?:

1.如果在長老名單上的話,受聖靈感動者就是七十位。雖然二人沒有進入會幕,可是仍然同樣領受聖靈感動而受感說話,可見聖靈的工作不受地點所侷限。今天如果有人說,那個地方比較有聖靈感動,這是出於很膚淺的瞭解。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如果有比較安靜的地點,比較好的聚會安排,是比較能預備心領受聖靈的工作,但是不應當將地點視為絕對,比如說一定要上禱告山,才能得到聖靈的感動。聖靈既然是上帝的靈,其工作就不受地點限制。

2.如果不在長老名單上的話,受聖靈感動者不是七十位,而是七十二位。七十位長老全在會幕之內,而那個人不在名單上,也沒有在會幕內,如此的話,不僅表達了聖靈的工作不受地點限制,而且聖靈的工作還不受體制的限制,因為伊利達和米達並不在七十位長老名單之內。

三、和平的異象

教會是聖靈做工之處,隨著上帝的意思,聖靈做工在不同地點,做工在體制內外,因此我們必須隨著聖靈的感動而行,不是靠著建築物而已,也不是靠著體制而已。

教會是宣教的信仰團體,我們因著受呼召而成為相信的人,也因著受差遣而傳揚福音,因此我們必須追隨聖靈的感動而傳福音。

蔡牧師提出和平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其中包括:

1)會友的祝福
2)鄰舍的祝福
3)學青的祝福
4)神僕的祝福
5)友會的祝福
6)地極的祝福

可見和平教會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和平人的祝福,而且是走向社區、學青、社青、其他教會,並且藉由關心傳道人而走向更廣闊的福音工場。最後,還要成為差派宣教士的教會(徒13:1-5),到同文化、近文化、與異文化族群中傳揚耶穌基督和平的福音(弗2:17),從耶路撒冷(大安區)、猶太全地(台灣各地之台語族群)、撒馬利亞(客語族群、華語族群、廣語族群、大陸地區)、直到地極(跨文化宣教事工)(徒1:8)。

馬偕將台灣北部宣教成果歸功於「做門徒」的具體實踐,歸主不是為了自己靈魂得救而已,而且是為了通過見證,將福音帶給更多的人們。馬偕形容,當宣教師看到所栽種的福音果子開始能夠栽種其他福音果子時,喜樂是難以形容的。112年前馬偕引述吳威廉的報告說:「我們盼望時候將到,台灣教會有能力支持本地各種服事,而不再需要國外的幫助,並且有能力幫助這個可憐犯罪被咒詛的世界之其他角落。」他所期待台灣教會的,首先是自立自養,而後就是「海外宣教」。

1895年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六月二日日本開始接收台灣,在各地遭遇激烈抵抗,抗日戰爭大約延續十年,1895年十月十六日馬偕全家從溫哥華出發三度來台,從和平安定的故鄉進入了動盪不安的宣教區,《台灣遙寄》編者麥克唐納形容局勢是「戰雲遮蔽了天空」(the war-cloud darkened the sky.)。

馬偕認為宣揚福音的重點在於「人與人的接觸」(personal contact),通過實際生活見證讓人跟隨基督。馬偕主張,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宣教師(Every Christian is a missionary.),因此他擔心教會只關心自己靈魂的得救:「只有當基督教信仰不只是被相信而已,而且是被活了出來,家鄉的教會或是異地的教會才能成為力量,合乎主對教會的心意。」(Not until Christianity is not only believed, but lived, will the churches either at home or in heathen lands become the power the Master meant them to be.)

和平教會走過了六十個年頭,回顧過去有多多值得懷念而可以感恩的,不過聖靈的帶領還在繼續當中,和平的故事也還在發展當中,如馬偕所說:「然而還有一半未能說完,這些章節只不過是零碎的。並非今日或明日這個故事就可以寫完,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許多章節正要逐一地加上去,這些都是出自上帝那本沒有人讀過的書。」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