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

初信造就班 6-4 教會歷史

中世紀教會

教皇興起時期(590-1517AD)

社會概況
西羅馬帝國雖亡於條頓族,但在宗教上,蠻族陸續皈依基督教。而東羅馬帝國卻因阿拉伯人的入侵,許多教會幾乎被推毀。自此以後,中世紀的教會史幾乎就是關於西方的教會歷史。

約 有數百年之久,羅馬帝國在西方教會內的制度影響了入侵西歐的蠻族。另一方面,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羅馬教皇是義大利舊政權的最高權力代表。尤其在入侵義 大利的東哥特政權滅亡之後,羅馬教皇成了義大利的實際的統治者,之後教皇又被贈與拜占庭帝國(今日之土耳其)的領土。教皇搖身一變, 成了屬世世界的統治者。有一位法蘭克(法國)帝國國王查理曼,為要鞏固他在西方全體基督徒的地位,而央求教皇為他行加冕禮。

在800AD聖誕節,教皇利歐三世(Leo Ⅲ),把金冠加在查理曼頭上,並立他為皇帝,這就是中世紀羅馬帝國的起源,又稱神聖羅馬帝國。教皇職位在歐洲維持了一個約150年的國際勢力平衡點。

教會概況
在 所有的教皇裡,大貴鈎利(590-604AD),是羅馬最大的教皇,他供養軍隊以樹立教皇的根基;他是神學家,產生了許多著作,包含了煉獄、善行、彌撒與 聖體之教理。600AD,當教會獲取了政治權利,基督教在靈性與知性上都很不好,在700AD以後,情況變得更糟。一些基督徒產生了厭世的觀念,遂有了修 道院。有一些設立於異教地區內的修道院變成了對外的宣教中心。這個時期教會對外來侵略民族的宣教多半有賴於修道士的熱心與敬虔。甚至有些修道院已成了農業 發展中心,基督教接待客旅中心,美術與技術推廣中心,與手抄卷聖經中心等。修道院曾幫助確定拉丁語為教會之語言。語言之統一,促使了文化與宗教上更進一步 的融合。


教皇權威全盛時代(1050-1294AD)

在此時期,由於文化上的差異,東方教會(以希臘為首)與西方教會(以羅馬為首),自692AD常有爭論。直到1054AD,雙方教會正式分裂,直到如今。

在 西方教會裡,貴鈎利七世於1073AD被選為教皇,他相信一切基督教國家應組成一個帝國,而由教皇擔任元首,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因為一連串政治鬥爭 中,教皇與皇帝於1122AD協議主教與修道院歸教會管理,但由皇帝監督;而皇帝為屬世最高政治的領袖,但由教皇的王杖一觸實行受衣禮,授與皇帝政治領袖 的權力。貴鈎利七世的教皇終極大夢終於實現。




十字軍東征(1096-1270AD)

社會概況


雖 然耶路撒冷陷入阿拉伯人手, 但是自從第四世紀以來,已陸續有朝拜聖地的活動。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也一直給朝聖者一些特別的禮遇。直至1073AD,土耳其的塞爾柱政權攻下聖地,一反 常態,阻止朝聖者到聖地。一些基督徒求救於教皇貴利鈎七世,貴利鈎七世因此發動了十字軍東征的行動,以達到2個目的:(1) 將土耳其人逐出巴勒斯坦,(2)並且企圖將希臘的東方教會與拉丁的西方教會重新聯合。神職人員大聲疾呼,力勸百姓加入十字軍,監獄裡的囚犯只要願意加入十 字軍的人都得釋放。許多人響應教皇的呼召,這期間共發動了三次主要及六次次要的十字軍戰役,耶路撒冷曾有過一個88年的拉丁王國(1099-1187)

十 字軍東征使教皇變成西歐最高的統治者,諸侯都聽他的領導。十字軍運動也破壞了封建的貴族體系,促進了君主政體的成長,因為陣亡或留在聖地的貴族領地被君王 接管。另外,大規模的行動也促進了新智識的興起,思想自由的增進,商業與製造業的發展,強而有力的各國政府。越來越多人對教皇興起十字軍戰爭動機的猜疑, 最後導致教皇專制制度的動搖,而趨於衰微。十字軍戰爭是一個悲劇,但不完全有害,也不完全有利。

教皇的權利與日俱增,當印諾森三世在位之 際(1198-1216AD),它已達到最高點。印諾森三世宣稱教皇不僅是上帝的代表,也是基督的代表。因此,教皇可以廢立君王,以達到地上政權之和平與 正義。印諾森在制度上設立了教皇直接指揮的總行政機關,在政治上利用巧妙的手法使德國完全歸教皇管轄,在宗教上促使了教會內部有效的改革,尤其是教牧奢侈 的生活,衰微的修道主義與破除迷信等。雖然印諾森教皇實現了教皇最高權力的理想, 可惜他的繼承者無法要維持他曾經獲得的權利,80年後, 波尼法修8世在位時(1294-1303),教皇權利開始衰弱。

教會概況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商人彼得瓦勒度主張 (1)教會必須恢復純粹的聖經教訓(2).沒有煉獄 (3).教會並非無誤 (4).平信徒有資格講道 (5)基督徒應變賣物資賙濟窮人。

在1179年他們開會,並要求教皇承認他們的生活,並准許他們繼續講道。教皇亞力山大三世不同意他們的主張,革除了他們的會籍,並開始迫害他們,許多人被殺害。現今義大利依然有這個教派。

本時期教會的生活特別反映於禮拜堂與宗教美術之中。禮拜堂以哥德式建築,長方形底層,尖形拱門,交叉的圓屋頂,高大的禮拜堂是本建築之特色。宗教美術的靈感都是經由哲學士對聖經的教導而來。另外崇拜聖物與童女瑪麗亞變的更普遍。


教皇權利的衰弱(1294-1517AD)


1234AD, 教皇創立幾個行政職位,包含最高教會法院及財政部,以維持教皇統治世界權利及行政費用。為此產生的籌款活動,演變為售贖罪卷,對教會傷害很大。不僅如此, 教會的職位與決議也可用金錢買通。法國國王曾被教皇革籍,惱羞成怒, 遂逮捕教皇波尼法修八世入獄,1303AD教皇死於獄中。之後的100年,教會更加混亂,1409AD期間甚至出現了3個教皇互相咒詛。這個混亂直到 1414AD君士坦丁會議同時廢除了3個教皇,選立馬丁五世為新教皇而結束這一段可恥的分裂。

中世紀的教會因教皇制與修道主義使人民都期 望一種道德與心靈上的改革。1314AD馬爾西留斯與央登約翰兩人合著了一本書”維護和平者”,這是中世紀論教會與國家極重要的一本書,強調教會與國家應 各司其職,教會著重為人謀求屬靈福利,國家應以統治公民為重。人民可在教會與國家裡透過選舉選出合適的神父與行政、立法人員來執行教會或國家使命,人民負 有監督之權。之後法國與德國一些學者陸續發表改革教會的主張。在英格蘭與歐洲其他地區也漸漸出現改革運動,威克里夫是這個活動的領導者。教皇利用教會的權 勢,將接續威克里夫的改革領導人,如約翰胡思,薩沃那柔拉等,一一處死。

文藝復興始於義大利,約有一世紀之久(1333- 1443AD),除了藝術之外,紙與印刷術引入使聖經與靈修書籍更容易流傳,到了1520年,聖經已有德文18種,荷蘭文2種,義大利文11種,波希米亞 文4種。人們也開始研究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當聖經被重新研究與了解,造就了未來路德,慈運理與加爾文等偉大改教運動者的思想基礎。不過在當時, 翻譯聖經仍是一種禁忌,主事者要被判死刑。

當教會違反耶穌的旨意”我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時,人們從歷史可以看出這種罪的累積有多可怕的結果。當教會太過注意政治權勢時,中世紀的教會發展值得我們深思。等到”時候滿足”,偉大的宗教改革已經來到。

繼續閱讀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