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8年8月31日

創世紀 35

W1 2008-09-01 (創35:1-35:29)

經文: 創世紀 35:7
他在那裡築了一座壇,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伊勒伯特利(就是伯特利之神的意思);因為他逃避他哥哥的時候,神在那裡向他顯現。

默想: 主啊!當雅各做錯事,沒有面對錯誤做補正,卻一走了之時,你在伯特利向他顯現。感謝主,當我還作罪人時,你就來尋找我。

題目: 當雅各帶領全家,重返伯特利時,會有何感想?

[雅各的石柱]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國語)

 經文:羅馬書15:7

【講道大綱】
I. 引言:甘地的故事 (Mahatma Gandhi, 1869-1948)

II. 接納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proslamba/nw) (proslambano)
1. Acceptance (NIV) 接納:尊重 Respect (羅14:1)
2. Receive (NKJ) 接受:歸屬 Belong (林前12:15)
3. Welcome (NRS) 接待:親切 Cordiality (來13:2)

III. 教會的不接納 (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 Discrimination :對方去人化 (Dehumanization) (加3:28)
2. 壓制異議 Domination :自我偶像化 (Self-idolatry) (林前14:39)
3. 譴責誤失 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 (Self-adulation) (路18:11)

IV. 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路15:21-22)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路19:5, 8)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約8:11)

V. 結論: 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約1:12)

【金句】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 15:7)

【默想】
1. 你對甘地的故事有何感想?
2. 你比較常犯那一種不接納?
3. 你對基督的接納有何心得?

2008年8月30日

無條件接納(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亞伯拉罕馬斯樂 (Abraham Maslow) 認為心理學有三大潮流,第一潮流 (First Force) 是由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主張的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 School);第二潮流 (Second Force) 是由瓦特森與斯金納 (John B. Watson and B. F. Skinner) 發展出來的行為學派 (Behaviorism School);第三潮流則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樂與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等人所推廣的人文主義學派 (Humanistic School)。

人文主義學派強調人性是無法縮減為其成份的 (irreducibility);人性是在人性情境中形成的 (human context);人性是具有與人互動關係中的自我意識 (self awareness);人性是擁有自由抉擇並為其負責的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人性是具有企圖性而會追尋意義、價值與創意 (intentional to seek meaning, value and creativity)。

在人文主義心理學當中,卡爾羅傑斯主張,每一個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都具有朝向將潛能完美發展之驅力 (Self Actualization Tendency),這個驅力讓我們產生機體價值體系 (Organismic Valuing)。在這價值體系中我們最珍惜的是四周人們給予我們的正面肯定 (Positive Regard),這包括愛心、注意力、親暱、養育 (love, attention, intimacy, nurturance) 等等。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可以發展出正面自我肯定 (Positive Self Regard),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形像、自我價值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image, self-worth) 等等,讓我們發展成為真實的自我 (Real Self)。

一個健全發展的真實自我具有下列功能:對真實情感的開放與接納 (open to feeling);對目前實存的生活 (existential living);機體的自我信任 (organismic self trusting);自由抉擇與負責的體驗 (experiential freedom);參與貢獻的創意 (contributing creativity)。

但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文明時,也同時產生各個文明的特別價值體系。為了要栽培下一代以符合這些特別價值體系,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等會用這些特別價值體系的內容做為給予我們正面肯定的條件,這就是有條件的正面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在有條件正面肯定的壓力主導之下,我們逐漸形成有條件的正面自我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我們的人格被扭曲成為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

當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發生不一致 (incongruity) 的落差時,我們便會感到受威脅而產生焦慮 (anxiety) 的精神官能症 (neurosis)。為了減少焦慮,我們便會採取各種防衛 (defenses) 來減輕焦慮,包括否認 (denial) 與扭曲 (distortion)。但是這些減輕焦慮的企圖只有將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間的落差加大,而產生更大的威脅與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獲得緩解,人格便會破裂,陷入精神病的發作。

當面對一位因為有條件正面肯定的成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精神官能症或甚至是精神病患者時,卡爾羅傑斯主張一位心理治療師所能給予個案 (client) 的最佳幫助乃是以真誠 (genuine congruence) 的態度,同理個案的感情 (empathy),並且給予個案無條件接納的尊重 (respect of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這就是有名的個案中心羅傑斯式心理治療 (Client Centered Rogerian Psychotherapy) 的三大特色。

主耶穌在世上面對各式各樣痛苦的人們時,也是先用無條件接納來建立信任的關係,然後對方就產生正面的改變,例如:主耶穌面對行淫被抓的那位婦女時,先對她無條件接納與保護,然後才鼓勵他不要再犯罪。主耶穌看見爬在樹上的撒該時,先對他伸出無條件接納的友誼雙手,隔天撒該的生命發生驚人的轉變。但願我們也會學習主耶穌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來彼此相處。

2008年8月25日

大衛系列 -- 選擇醜陋或美麗

大衛系列 -- 選擇醜陋或美麗(華語)


大衛系列 -- 選擇醜陋或美麗(台語)

聖經中的婦女(四)--抹大拉的馬利亞

聖經中的婦女(四)--抹大拉的馬利亞 (國語)



聖經中的婦女(四)--抹大拉的馬利亞 (台語)


【講道大綱】
一、前言: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約一1:1-3)

二、抹大拉的馬利亞(太28:1-10、約20:10-18)
1.看,這個城市(約1:46)
2.看,這個婦女(約20:18)
3.看,這個生命(路8:1-3)

三、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
1.讓神工作在你生命中(羅8:28)
2.在惡魔纏擾中經歷神(路8:2)
3.在福音事工中供應神(太27:55-56、路8:1-3)
4.在十架受難中跟隨神(約19:25)
5.在絕望洞口中等候神(太27:61)
6.在最後墓園中尋找神(可16:1、約20:10-15)
7.在有主的那裡遇見神(太28:5-10、可16:9)

四、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1.讓神用你生命祝福人(彼前3:15)
2.以軟弱經歷來安慰人(林後1:4)
3.以財物供應來幫助人(林後9:12、提前6:18)
4.以團契生活來服事人(徒12:12、16:40)
5.以積極肯定來影響人(約20:1-2、9:27)
6.以福音喜訊來傳給人(林前9:23、羅16:25)
7.在別人生命中見證神(腓4:1、門6-7)

五、結語:雙足生命的專業(歌1:4、約1:40-42)
有一種專業,讓利他大於利己
有一種專業,幫助別人一時、更幫助別人一輩子
有一種專業,用自己的一輩子、成就別人的ㄧ生

【金句】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 9:23)

【默想】
1. 抹大拉馬利亞如何跟隨侍奉神?(路8:1-3、太27:55)
2. 抹大拉馬利亞如何遇見復活主?(太28:1、約20:10-11)
3. 如何做自己與別人生命的天使?(約12:26、約一1:3)

2008年8月24日

聖經中的婦女(四):抹大拉的馬利亞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8.08.24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I、前言:雙翼的生命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介紹一本書給大家,這是最近蟬聯連鎖書店排行前三的書,書名是「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作者是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書中他嘗試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自己和別人的天使,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活出屬於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然後成為別人的祝福。他用「天使」,天使有兩片翅膀,所以我稱為「雙翼的生命(Two Wings)」:第一片翅膀,是要幫助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使自己活的精彩;另外一片翅膀,是要幫助別人,使人看到希望,可以活在愛中。一個人要有這兩片翅膀,才能夠飛得高,活出生命的活力。他認為關鍵有兩個,一個是要有熱誠,一個是要做對的選擇;在同樣的事上,你有不同的選擇,在每個選擇的後面,你會有不同的生命力。在基督教的書房,也有一本從去年到今年蟬聯暢銷排行榜的書―「活出美好(Your Best Life Now)」,內容提出的是,你有沒有一種積極思想和態度,不論遇到什麼情形,都相信上帝的恩惠同在,在每一個當下都能活出美好的人生。聖經中,神已提到這樣有雙翼的生命:「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我活著是為了主而活,這個活著是使別人與自己同得福音的好處,換句話說,上帝給我們生命,使我們在這個福音的信息裡、在耶穌基督的愛與信仰當中,我們活出生命的色彩,並且使人因著在基督裡、因著這個福音、因著這個信仰,他們的生命也不再一樣。今天我們要看的這個人―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活出了這雙翼的生命,她成為自己生命的天使,也成為別人生命的天使。

Ⅱ、抹大拉的馬利亞

1. 抹大拉(Magadala)

聖經裡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只有十三處經文,但都很關鍵。聖經特別提,她不是別的馬利亞,而是住在抹大拉的馬利亞。抹大拉是什麼意思?它有燈塔守望台的意思。這個城市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岸,離提比哩亞海大約只有九公里,它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叫作馬加丹(太15:39)和大馬奴他(可8:10),耶穌行了讓四千人吃飽的神蹟後,坐船到馬加丹,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家鄉,所以可能這時馬利亞就第一次遇見了耶穌,並且在抹大拉認識耶穌以後,就開始一路跟著耶穌走到耶路撒冷,甚至跟到十字架下、墳墓旁、以及看見祂復活。抹大拉是一個商業重鎮,染織業和漁業都非常發達,但在猶太拉比的法典裡有一段記述,是說這個地方是一個罪惡之城、淫亂之都,因此有此一說:「抹大拉能出什麼好女人」,拿但業第一次聽到腓力跟他講耶穌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然而,拿撒勒出了一個救主耶穌基督,抹大拉出了一個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基督徒。這好像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出生和我們的未來沒有關係,重點是如何活在當下,如何成為自己的天使,也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要從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學習一些功課。

2. 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親眼見到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是第一個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人,並且是第一個受耶穌差去告訴門徒說:「…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在她身上曾有被鬼附的現象:「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可16:9),很多神學家解釋為精神疾病或淫亂等等,總之她曾生了重病,且被困擾很久,而耶穌來到她的鄉鎮,她的病得著醫治,她在這裡遇見神。當她的生命被耶穌改變以後,她做了一個選擇,「我就要跟這個人在一起(Be with him)」,所以她就一路從加利利跟著耶穌,服侍祂、跟隨祂,並且把她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使用,供給他們整個福音、傳道事工的需要,「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太27:55-56),第61節說:「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她看著耶穌的屍體被搬進墳墓中;另一段經文讀到的是:「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太28:1),但她找不到耶穌,天使對她說耶穌不在這裡,要她去告訴門徒往加利利去見主,就在她跑去要報喜訊時,她和耶穌遇見了。在讀這段經文時,我一直在想,這個馬利亞,她到底有什麼生命的秘訣,讓她可以成為自己生命這麼大的一個祝福,也成為別人的天使,在今天的經文中我發現到:「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祂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秘訣是「在那裡(Be there)」,換句話說,只要有耶穌在的地方,她就「在那裡」,她就在有耶穌出現的地方,她的生命也就開始不一樣,好像「在那裡」成為抹大拉馬利亞生命的一個關鍵、一個契機、一個動力、一個改變,也因而能做自己生命的天使,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Ⅲ、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

1. 讓神工作在你生命中

稅吏撒該,他訛詐人,很多人討厭他,當耶穌來時,大家圍著耶穌,撒該無法看到耶穌,他做了一個選擇,「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路19:4),他知道耶穌要在那裡,他就讓自己在那裡。我們看見當他等在那裡和耶穌相遇,他的生命就改變了,他家裡的人因著他的改變就信了主,並且過去受他壓迫的人也拿回他們的錢、得到祝福。可以想像,撒該與眾人的關係就恢復了,他做了自己生命的天使,也做了別人生命的祝福,那個關鍵是「在那裡」,耶穌在哪裡,他就在那裡,這成為他生命改變的契機。

2. 在惡魔纏擾中經歷神

抹大拉的馬利亞也是如此,第一個她所做的「在那裡」,是當耶穌來時,她帶著病痛去到有耶穌的地方。我們是否也會帶著我們的困難、病痛、纏累已久的,「在那裡」與主相遇,將問題、困難「在那裡」禱告中交給神?抹大拉的馬利亞讓神工作在她的生命中,使她的生命得醫治、得釋放、脫離那纏累已久的鬼附問題,「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趕出來」(路8:2)。

3. 在福音事工中供應神

在福音的事工上,她也在那裡。聖經告訴我們,她跟著耶穌一路走,且她看到耶穌與門徒在傳道上有需要,她就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2-3)。在「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這本書裡,後面兩章提到如何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與如何祝福自己,而方法就是能看到有需要的地方,且你就在那裡並成為那需要的供應者、幫助者,你的生命就將不再一樣。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她在福音事工上面供應神。

4. 在十架受難中跟隨神

當她跟著耶穌一路走,到最後卻是跟到十字架,那是一個政治迫害、一個誣陷、一個傷害,但她沒有放棄,她的選擇是繼續跟隨神,即使門徒都走光了,她也沒有離開,「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太27:55-56),不管是靜靜地在十字架下,或是遠遠的看著,耶穌在哪裡,她就在那裡,她跟到底,她做的選擇是即使在苦難中、在無法理解的事情中,她繼續地跟隨神。

5. 在絕望洞口中等候神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屍體被搬下來、被包裹,放到洞裡,洞口也被石頭封住了,聖經告訴我們,「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太27:61),人都死了,已經絕望了,但她還是坐在那裡,看著、等著,在那絕望的地方,已經看不到任何一種聲息,她沒有放棄,仍然在那裡。我們有時遇到環境看來已無盼望,但我們是放棄還是做出別的選擇?抹大拉的馬利亞做了一個選擇,她不放棄,在絕望的那裡等候神。

6. 在最後墓園中尋找神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這是她最後能夠為耶穌做的。安息日到了,她也回去了,但她沒有結束她的跟隨,在七日的頭一天,耶穌死後第三天的一大清早,她跑去最後關鍵的墓園找神,看見石頭被滾開,耶穌不在裡面了,她帶著香膏要找神卻找不到,她哭著問:「我的主在哪裡?」門徒也跑來看,發現耶穌真的不見了,然後經文記載的是,門徒就回家了,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在洞口,一直哭、一直問、不斷在尋找神。當她在尋找、尋問時,她遇見了復活的主,耶穌對她說:「願你平安」,復活的主在那裡向她顯現。也許有些時候,很多的問題你可能已經忘了,但神沒有忘記,而你有沒有繼續再尋找?你繼續尋找,祂要給你答案的。「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我覺得這段經文很美,馬可刻意的寫說,耶穌復活了,「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祂沒有先向特別挑選的那十二個門徒顯現,而是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名不經傳的這個馬利亞顯現,因為馬利亞做了一個選擇―在那裡(Be there):在有耶穌的地方,她讓耶穌工作在她的生命當中,在那裡,她交託她生命中的重擔、困難和病痛;在福音的需要上面,她在那裡供給;在十字架下,在想不透的事件當中,她沒有放棄,繼續跟隨神;在完全絕望、沒有盼望的當中,她繼續的等候神;即使最後的關頭,她仍然問,尋找神,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生命中的秘訣―在那裡。

7. 在有主的那裡遇見神

在那裡等候神,在那裡尋找神、跟隨神、尋求神,神給了一個極大的應許,I am here,主先向她顯現,這是何等大的榮耀,親眼見耶穌復活,親眼看到這個生命是真實的,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的選擇,在那裡做了自己生命中極大的天使。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每個當下你所做的選擇是什麼呢?約翰福音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這樣,她跟隨、服侍、尋求,她得到一個極大的尊榮,遇見那復活的主,她的生命充滿了盼望,帶領她繼續走前面的道路。

Ⅳ、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1. 讓神用你生命祝福人

不僅如此,她也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她活出生命的盼望以外,她讓神用她的生命來祝福人。當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絕望地坐在墳墓前,真的沒有什麼事發生,她們回去,但她不是放棄,「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他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23:56),因為安息日,她回去後就「預備」香料香膏,她覺得那個預備可能是最後一次能為耶穌做的事,她用盡所有來做她最後能做的事,「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路24:1),她們所預備的香料香膏,是要去見死去的耶穌,但怎會想到耶穌給她一個很大的驚喜:主復活了!耶穌給她的不是一個死的耶穌,而是一個復活的耶穌。弟兄姊妹,我們也可以常做預備,「若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告訴對方那個起初的愛。預備、等候、期盼,那個生命就不一樣。抹大拉的馬利亞也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約20:18),因著她預備香膏去找耶穌,反而這個預備換來一個更大的預備,就是她生命裡遇見了復活主,而將主復活的消息去告訴眾人、傳給人。

2. 以軟弱經歷來安慰人

第二,她預備自己的生命去安慰人。我喜歡保羅在這裡的經文:「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前被七個鬼所附,掙脫不了,在一個極大困苦中,在我們今日而言,這可能是一種癮,想戒都戒不掉,而抹大拉的馬利亞在那裡生命被改變以後,就用這個生命成為別人的安慰,成為一個活的見證,見證她的生命如何改變、身上的綑綁如何脫落而得著自由與釋放,成為別人信心盼望的緣由。

3. 以財物供應來幫助人

第三,她用財物來供應幫助人。保羅說:「因為辦這供給的事,不但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神」(林後9:12),抹大拉的馬利亞用她的財物供給耶穌和祂的門徒在傳福音的使用上,保羅後面更加了一句鼓勵我們的話,這些供給不但可以補足人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看見神,使神得榮耀。親愛的弟兄姊妹,當你在需要的上面,你參與、你供應,使人將榮耀歸給神,不僅使人得著祝福,也使神得著榮耀,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用的方式,也是神鼓勵我們的方式。

4. 以團契生活來服事人

抹大拉的馬利亞用團契生活來服侍人,成為別人的幫助。剛剛我們一路看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她都不是一個人,「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路8:1-3),她們一起在福音聚會裡得著醫治,接下來就一起跟隨著耶穌,一起將她們的財物供給整個傳道福音的使用。在我們教會的小組裡,有腓立比小組的彼此相愛,有比撒列小組的一起侍奉、一起激勵,我們有時會軟弱,就彼此打氣,有時會難過,就彼此安慰,有時不舒服,就彼此勸勉。不僅這樣,馬利亞在十字架下也不是獨自一人,「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還有,「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她們也共同見證這位神是真神,一起傳主復活的好消息,「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路24:10)。她們有被鬼附、被疾病所苦的共同經驗,也一起經歷神的大能,她們聚在一起,一起跟隨耶穌、一起去傳福音,在團契當中,她們一起服侍人,彼此建造,互相成為彼此生命的天使。你有沒有小組、團契生活?鼓勵大家,找到一個屬於我們的團契生活,彼此鼓勵、禱告和扶持。

5. 以積極肯定來影響人

在這團契生活中,抹大拉的馬利亞找到一個榜樣-耶穌。不知在你的生命中,有否一個你可以跟隨的長輩、信仰上的長輩,以及一起分享的同儕,和可以帶領的晚輩或需要認識神的人?抹大拉的馬利亞用這樣的方式服侍,並且用積極肯定的態度和行動來影響人,她影響的人是門徒,讓門徒也開始在問「主在哪裡」,她積極的生命帶動了那時經歷耶穌復活的人。在前必在後、在後要在前,門徒是耶穌精挑細選的,但在最後關頭時,他們跑掉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沒有跑,她在第三天的早晨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時,第一個跑去找門徒,「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約20:2),彼得也跑到墳墓洞去看,看完以後他們的反應是就回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卻繼續守在洞口,最後遇見復活的主,然後又再跑回去告訴彼得說耶穌復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他又將主對他說的這話告訴他們」(約20:18)。你有沒有發現,那個早上她很忙,忙著跑來要膏抹耶穌,忙著跑去告訴門徒耶穌不見了,又忙著陪著門徒跑來看耶穌,門徒離開後,她沒有消極的也跟著放棄,而是肯定過去門徒跟隨耶穌的心,她相信他們是愛耶穌的,所以她繼續跑回去告訴門徒說耶穌復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為她的生命做了一個很大的選擇,她選擇積極肯定別人的生命來祝福別人,讓門徒聽見了耶穌復活的消息。巴拿巴對保羅也是如此,「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巴拿巴幫助保羅,接納與肯定保羅的生命,帶著他、教導他,所以整個初代教會的宣教史拓開了。求神也幫助我們成為這樣的人,讓我們有一個肯定和積極對待別人的態度,讓別人的生命得著改變。

6. 以福音喜訊來傳給人

抹大拉的馬利亞用福音的喜訊來祝福人、傳給人,「耶穌對他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她能給別人最好的就是告訴別人耶穌復活了,並且告訴別人耶穌在哪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抹大拉的馬利亞有另外一個使命,是告訴別人在哪裡可以找到生命,在哪裡可以經歷生命的改變,這就是為何我們邀請人到教會來,「在那裡」可以經歷神、可以聽見福音,在那裡有主的生命,人的生命可以被改變、不再一樣。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

7. 在別人生命中見證神

最後,這一路行來,我們看見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別人和自己的生命裡,成為人與己的祝福,這就是雙翼的生命,在那裡,做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主在哪裡,你是否也在那裡?你是否有預備自己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求神幫助我們,在別人的生命中,因為有我們的參與,他的生命不再一樣,神用我們的生命祝福人,我們的軟弱成為別人的見證,在別人的需要上供應與幫助,一起有團契生活並彼此建造,有積極肯定的眼光來影響人的生命,將神的愛、恩典的福音傳給人。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的生命,成為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祝福。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位主已經復活了,祂在這裡,而你在這裡可以遇見祂,你的重擔皆脫落,生命多一點亮光、多一個盼望、多一鼓力量,你可以成為別人生命的一種祝福。

Ⅴ、結語:雙足生命的專業

有一種專業,讓利他大於利己
有一種專業,
幫助別人一時、更幫助別人一輩子
有一種專業,
用自己的一輩子、成就別人的一生

這個廣告文令我感動的是,一個工作可以被賦予這麼高的一個生命價值,成為一個異象、一個使命。我們每天也都在過日子,但有否更高的一個期待與價值,在我們的專業、工作、家庭,我們的參與、使命、與異象?抹大拉的馬利亞讓我們看見,有一種生命,是耶穌基督的生命,讓利他遠大於利己;有一種呼召,是分享耶穌基督的生命,助人一時也助人一生;有一種使命,與他人同得福音,用自己的一生,祝福別人的永生。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祢讓抹大拉的馬利亞第一個看見祢的復活、經歷祢的生命。求神幫助我們,讓祢火熱的生命在我們當中,使我們繼續跟隨祢,在困難中遇見祢。主,她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不是什麼光榮的背景,可是主祢使用她,使她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祝福。主,我們謝謝祢,願祢也如此的使用我們。主,祢在哪裡,我們也要在那裡,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求祢使用我們,讓我們有這樣子的生命,有這樣的呼召,也完成這樣的使命。謝謝主,孩子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新約中的馬利亞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8.08.24
作 者:李晶晶牧師

「馬利亞」Mary是一個極普通的猶太女子的名字,新約聖經中被提到有54次之多,共有六位不同的馬利亞:有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太1:20-21),伯大尼的馬利亞(約11:1-2),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徒12:12),還有在羅馬的馬利亞(羅16:6)。這些被提名的馬利亞都是在耶穌和使徒時代忠心愛主、跟隨侍奉主的婦女。

「婦女」在猶太人的社會裡,是沒有地位的弱勢族群,然而在耶穌基督和使徒們的福音事工中,這些婦女們卻是最忠心的福音工作者,她們從加利利開始一路陪伴、跟隨與服事耶穌和門徒,並且用自己的財物提供傳道事工的所需(太27:55、路8:1-3),雖然她們沒有被列在使徒的名單裡,也沒有在宣教歷史中被記上任何事蹟,但是她們在教會歷史上卻有美好的貢獻;她們是耶穌與使徒傳道事工上最好的同工與良友,更是相挺到底的支持者,在最黑暗之日耶穌基督被釘十架、門徒們跑光時,她們仍然陪伴耶穌到最後(太26:56、可14:50、路24:10)。

一、耶酥的母親馬利亞 Mary the mother of Jesus (太1:18)

她是一位蒙大恩的女子,是新約第一位聽到福音信息的人—彌賽亞將來(路1:30-35),她敬畏神充滿信心、尊主為大以神為樂(路1:26—65、太1:18—25)。童年的馬利亞,領受那不可能的任務「聖靈懷孕」,從「驚慌懷疑」到「反覆思想」,最後「情願順服」照主而行,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 1:38)。爾後歷經奔波生產(路2:1-7)、倉皇逃難(太2:13-14),到養育陪伴耶穌成長(路2:39-52、可3:31、約2:1-3),內心充斥許多的不明白與自我焠鍊的成長過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路2:39-51、可3:31、路8:19),因著那起初愛的呼召而堅持到底;即使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也勇於面對站立在那裡守候著(約19:25、太13:55、27:56),並且接受耶穌為她所做最後的安排,跟著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回家(約19:26-27;20:2、太4:21);這樣的愛與信心並沒有因著耶穌的受難而停止,在耶穌死後升天,她繼續參予在福音事工,與門徒、婦女們恆切地禱告守望(徒1:14)。

二、伯大尼的馬利亞 Mary, the sister of Lazarus and Martha (約11:1)

她是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路10:39-42;約11:19-20),家住在伯大尼,這是一個村莊,位於橄欖山旁,離耶路撒冷約六里,今名拉撒路里(約11:1)。他們一家三姐弟都是耶穌所疼愛的(約11:5)。馬大熱情擅於接待(路10:38-40),弟弟拉撒路曾因患病經歷耶穌的醫治從死裡復活,為耶穌作了美好的見證(約11:1—46),馬利亞喜於陪伴傾聽、懂得珍惜與主同在的時間、靜坐在耶穌腳前聽道,耶穌稱讚她「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沒有人能奪去」(路10:38-42);當耶穌受難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時,她傾她所有的用一瓶極貴的香膏來膏主,耶穌稱讚她所作的一件美事(太26:213;可14:1—9;約12:1—8),因著把握當下機會和盡己所能不計代價地愛主,在無意間馬利亞為耶穌的安葬做了最好的預備(可14:8),參與了主耶穌的救贖計畫的過程。

三、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 the mother of James the less

她是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47),這個小雅各並非耶穌之弟雅各(太13:55、27:56),而是十二使徒之ㄧ亞勒腓的兒子雅各(路6:14、太10:3),馬可福音稱其為小雅各。她是亞勒腓,亦稱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約19:25)。聖經對於亞勒腓(革羅罷)沒有其他的記載。

這位馬利亞從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就跟隨祂、服事祂(可15:41),這一路行來,她沒有離開,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也與耶穌的母親、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幾位婦女站在十字架旁陪伴(約19:25、),並且跟到墓穴看見安放耶穌的地方(可15:47),是個忠心的跟隨者。

四、馬可約翰的母親馬利亞 Mary the mother of John Mark

馬可約翰曾與使徒保羅、彼得同工過。聖經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就是他所寫的。馬可是他羅馬的名字,約翰是他猶太的名字。

馬可約翰的母親馬利亞是一位忠心事奉主的婦女,並且為人所信賴的,當使徒彼得在監獄中被天使救出後,彼得「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徒 12:12-16),由此可知這位馬利亞提供剛出監獄的彼得在危難時一處可安歇隱蔽處。她的家庭生活寬裕,可稱小康之家,在耶路撒冷她有自己的樓房,還有服侍的使女(徒12:13),有許多聖經學者認為主耶穌被賣之前的最後晚餐(路22:7-13)就是在她家中那間樓房舉行的;在耶穌受難後,門徒和好些人也都在那裡聚集禱告(徒 12:12)。

使徒行傳12:12-16雖然只有短短的五節經文記載她的事蹟,卻描繪出這位馬利亞的信心與愛主,熱心事奉主的情形,願意敞開家裡舉辦禱告會,讓許多人在那裡聚會,因著她和她的家,提供了當時福音工作一個重要的聚點,她雖未被列於使徒之ㄧ,卻是初代教會在福音遍傳一位重要的人物。

五、抹大拉的馬利亞 Mary Magdalene, a women from Magdala

在四福音書中有13處提及抹大拉的馬利亞,太 27:56、太 27:61、太 28:1、可 15:40、可 15:47、可 16:1、可 16:9、路 8:2、路 24:10、約 19:25、約 20:1、約 20:18。抹大拉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岸,離提比哩亞(加利利海邊一城)西北約九里,是這位馬利亞所居住之地。

抹大拉的馬利亞經歷神的經驗,是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路8:2、可16:9)。此後,她從加利利一路跟隨與服事耶穌(太28:55)、她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1-3)、並且她親眼見耶穌受死、埋葬與復活(可 15:40、太 27:56、約 20:18)、她是第一位見耶穌復活的見證者(可16:9) 、也是第一位受耶穌差遣傳主耶穌復活喜訊的報信者(約20:18)

六、保羅所問候的馬利亞 Mary, a Christian who is greeted by Paul in Rom

她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信中問安的一位女信徒「又向馬利亞問安;她為你們非常辛勞。」(羅16:6),雖然這位馬利亞只有在使徒保羅的問候信中被提到名字,並沒有留下任何事蹟可供我們參考了解;但從保羅的問候中,可以了解她是一位忠心的侍奉者,為羅馬的信徒多受勞苦。在婦女不受注視的當時,她的名字會被提起與記錄下來,表示她在早期信仰團體中參與活躍,或是在早期教會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看此世間


(請按撥放鍵 開始收看)

詩班:希幔詩班

2008年8月23日

以賽亞書 44/45

W5 2008-08-29 (賽44:10-45:4)

經文: 以賽亞書 44:28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

默想: 感謝讚美主!你是歷史的主宰,君王的心,在你的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題目: 這段經文如何描述偶像呢?

約伯記 33


W4 2008-08-28 (伯33:1-33:33)

經文: 約伯記 33:6 我在神面前與你一樣,也是用土造成。

默想: 親愛的主,當我遇到遭難的人時,求你讓我明白,我實際上與他完全一樣,都是被你用土所造的,有限與不完全,讓我不要因為個人的遭遇不同就沾沾自喜,自以為義。

題目: 以利戶在段經文中主張上帝如何教導世人呢?

士師記 17/18

W3 2008-08-27 (士17:1-18:31)

經文: 士師記 17:6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默想: 親愛的主,但願我這一生尊主為我生命中的王,行事為人遵照你的旨意,不要任意而行。

題目: 你對約拿單在本段經文中的遭遇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6

W2 2008-08-26 (可6:7-6:56)

經文: 馬可福音 6:46 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默想: 主啊!你在用五餅二魚餵養五千男人的成功侍奉之後,往山上去禱告。求主也教導我,在侍奉蒙恩成功時,也不忘保持與神親近的禱告生活。

題目: 你對施洗約翰下監被砍頭事件有何感想?

創33/34

W1 2008-08-25 (創33:1-34:31)

經文: 創33:9 以掃說:兄弟啊,我的已經夠了,你的仍歸你吧!

默想: 親愛的主!以掃以他所有的為足,求主也教導我學會知足感恩的心。

題目: 你對雅各雅各家族在示劍所發生的事件有何感想?

2008年8月22日

教育部同工一日遊

影片 -- 鄉村福音佈道團簡介



(影片資料傳輸中 請等待約 1 分鐘 )

2008年8月21日

長執一日遊與宣關東石教會之旅


2008年8月20日

台灣教會的女性(一)台灣初代女醫──伊利沙伯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8.19
作者:李晶晶 牧師

提起早期來台的宣教士,您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馬偕博士,馬雅各醫生,還是巴克禮博士。或許您和大多數人一樣,腦海中記的盡是男性的宣教士。但是,這並不表示在台灣的宣教史上沒有女性宣教士。

打開台灣教會宣教歷史,也許記載這些較不為眾人所周知的女宣教士篇幅不大,但仔細考查,並不難發現她們所付出的努力,舉凡婦女、兒童的教育事工,甚至醫療事工,莫不是由這些默默付出的女宣教士貢獻的。

「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句台灣俗語,貶低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不知抹殺了多少有才幹的台灣女子,相形之下,浪費了無從計算的女性人力資源。而在民風純樸、婦女受傳統束縛的年代,一位才德兼備、醫術專精的女宣教士—─伊利沙伯醫生出現在南台灣,對台灣的醫療增加一份力量,也是婦科病人的一大福祉。

伊利沙伯醫生(Miss Elisabeth Christie ,1864-1901年),也就是宋忠堅牧師娘(Dr.Mrs. Ferguson),1864年4月出生於蘇格蘭的該內斯城,自幼天資聰穎,性情溫柔,五歲入學,經過小學、中學,十九歲就從大學畢業。品學兼優的她,大學畢業後又進入醫學院研讀五年。當時參加畢業考試男女共有八十人,學有專精的伊利沙伯醫生獨佔鰲頭,那年她才二十四歲。

伊利沙伯醫生於1892年與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 M. A.)在香港結婚,之後兩人便到台灣行醫、宣教。是醫生也是牧師娘的她,在學習台語不久之後,便前往鄉村探訪婦女。有時她與宋牧師一同前往傳道,有時則自己駐在教堂,藉著醫療、分發藥品來傳福音,亦使不少民眾的疾病得到醫治。

伊利沙伯醫生因著精湛的醫術,不論在城市內或是鄉村間,都有很好的醫療績效,也為眾人所周知。因此,民眾希望教士會能設立一所婦人病院,讓伊利沙伯醫生來接掌,母會批准了,但是院地接洽不順而未能成立。雖然如此,愛上帝也愛人的她,仍不辭辛勞的醫治患者,溫柔細心的照顧病人。尤其是為產婦接生的工作,更是不遺餘力,不分晝夜的為人接生,減少了婦女因生產過程處理不當所產生的危險。在民風保守的社會中,身為女醫生的她,可說是婦女疾病患者的一大救星。

1900年12月初,伊利沙伯醫生與子女三人一同前往木柵訪問,不幸在那裡染上疾病,回到台南,臥病四十多日不治,於1901年1月17日安息主懷,享年三十七歲,葬於台南市基督教公墓。

伊利沙伯醫生,將其畢生所學奉獻給台灣的人民,雖然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她是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她在有生之年盡己所能的事主愛人,救治病人無數,實在值得後人敬佩與學習。

面對二十一世紀,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不再被剝奪,女性的發展空間也寬廣了。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女性對宗教、家庭、社會福祉的使命感與行動力,是否也隨著提高呢?伊利沙伯女醫生有精湛的醫術,卻沒有高傲的態度,反而更謙卑的服事上帝,細心的醫治病患,期盼她的生平事蹟成為現代女性的激勵,也喚起男性對女性才能的重視與尊重。兩性相互尊重、支持,將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發揮到極點。

圖、文來源:《新使者》雜誌52 期(作者/潘稀祺)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時間 2008.8.17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當中,一路被迫害而轉進不同城市的保羅來到了人文薈萃的雅典,雖然只是短暫數天的停留,保羅卻刻畫出一個極爲深刻的宣教形象,讓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從中領受宣教的亮光與智慧。保羅把握在雅典城過境的短暫時間,參訪了著名的雅典神廟,並且細細地觀察、分析每一尊他所看見的神像,也站上當時候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匯集的雅典議會:「亞略巴古」。面對當時候斯多亞學派(Stoicism)與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對於宇宙觀和神觀的挑戰。斯多亞學派的宇宙觀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之上,並從中產生「自然即是神」的主張,據此,保羅從希伯來傳統的創造論出發,將位格上帝的概念傳講出來,「我現在告訴你們: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使十七23~24)。

據此,保羅進一步回應了柏拉圖主義中神人關係是放射性流散的説法,當時候柏拉圖主義主張的神人關係,是一種遙遠的,沒有意識的斷裂關係,一切萬物的存在只是從永恒的彼岸流散稀釋的結果,在柏拉圖主義影響下,上帝是一個非位格的存在觀念。然而,保羅卻在此宣告了一位,主動創造世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上帝,並且將人與神的關係緊緊繋在一起:「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使十七28)最後,保羅則是回到福音信息的核心歸結道:「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使十七30~31)

以現代的語言來詮釋當時候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可以說,保羅的福音之愛讓他不僅超越聖俗二分的斷裂,進入行香煙裊繞的天宮參觀,並且也進入誠品書店閲讀當時最暢銷的排行榜書籍,以了解當時影響雅典人最深刻的思想體系,最後更站上立法院議會大廳中,對著立法委員諸公進行電視及時轉播的佈道宣教。在這場扣人心弦的佈道大會中,保羅儘管沒有獲得滿堂彩,卻也深深地影響了多位知識分子信從了耶穌基督的福音真道。沒有一篇完美的講章、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宣教策略,但是卻總是有向上帝負責,向時代承擔的福音態度。保羅在雅典展現了這樣的態度,我們呢?

台灣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缺失已經是近年來最被社會詬病的議題之一,神學院決定在這樣的時刻進入教育部管理的高等教育體系,雖然並不是依循著聯招的入學形式,卻表達出一個重整神學教育、承擔當代福音使命的意志。希望神學教育朝向正規化經營,能夠與所有國際的神學教育接軌。事實上,台灣神學院自從1872年創立之後,就已經扮演了台灣北部高等教育的角色,只是礙於當時許多教育法規的限制(如:大學必須教授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設立教官等規定),神學院拒絕進入教育部的行政系統,而留在内政部的管理之中。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部對於宗教教育進行重新的評估,針對私校法部分條文進行修改,並爲宗教研修學院制定較爲符合現況的條文。台灣神學院決定調整過去自外於高等教育體制的心態,重新面對高等教育在形式與内涵上的挑戰。一方面是讓長期處於禁建狀態的土地得以解禁,並加速學校整體硬體建設的發展,二方面則是讓神學教育重返高等教育機制的正途。

不過,「申請教育部立案」僅僅只是形式上與象徵意義上的行動,歸結到底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質上的更新與突破,神學院需要一群同心禱告,共同尋求上帝心意的教職員團隊,積極地思想上帝要台神在這個末後時代,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衝擊中,扮演怎樣宣教的角色。如何走出傳統神學教育的安逸模式,啓動積極宣教、提振神學研究的機制,是未來台神需要弟兄姐妹不斷關心守望的破口,希望大家在實際的奉獻與禱告中紀念上帝所設立的神學教育機構。

鄉福簡訊 2008.8

2008年8月17日

以賽亞書 42/43


W5 2008-08-22 (賽42:10-43:28)

經文: 以賽亞書 42:18 你們這耳聾的,聽吧!你們這眼瞎的,看吧!使你們能看見。

默想: 主啊!當我塞耳不聽你的話語、閉眼不看你的作為時,我就會逐漸變為耳聾眼瞎的人,求主幫助我,會傾聽你的話語,會注目你的作為,好讓我明白你的心意。

題目: 以色列人的歷史能夠見證耶和華是如何的一位神呢?

約伯記 32


W4 2008-08-21 (伯32:1-32:22)

經文: 約伯記 32:3 他又向約伯的三個朋友發怒;因為他們想不出回答的話來,仍以約伯為有罪。

默想: 慈悲的上主!約伯的三位朋友雖然無法說服約伯,卻仍堅持他們對約伯的論斷。求主保守我,不要每次都想企圖說服對方,也要避免對別人的論斷。

題目: 以利戶在段經文中的自我描述你有何感想?

士師記 15/16

W3 2008-08-20 (士15:1-16:31)

經文: 士師記 15:11 於是有三千猶大人下到以坦磐的穴內,對參孫說:非利士人轄制我們,你不知道嗎?你向我們行的是什麼事呢?他回答說:他們向我怎樣行,我也要向他們怎樣行。

默想: 主啊!參孫雖是你所撿選的僕人,可是行事為人卻與非利士人一樣採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原則。求主保守我,能夠學習你那饒恕敵人的榜樣。

題目: 你對參孫一生之功過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5/6

W2 2008-08-19 (可5:1-6:6)

經文:   
耶穌問他說:你名叫什麼?回答說: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

默想: 親愛的主耶穌!在民主的時代,我們常用多數來作決定。慢慢的,我們會陷入一個迷思,就是多數乃是真理。求主保守我,不要被民主的多數迷惑而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與努力。

題目: 耶穌趕鬼入豬群的事件導致他自己被趕出當地,你對此有何感想?

創世紀 31

W1 2008-08-18 (創31:43-32:32)

經文: 創世紀 31:50 你若苦待我的女兒,又在我的女兒以外另娶妻,雖沒有人知道,卻有神在你我中間作見證。

默想: 主啊!求祢讓我明白,不論我在人的背後做出任何不好的事,你耶和華一直都在天上鑑察。

題目: 你對雅各在毗努伊勒的經歷有何感想?

站在亞略巴谷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8.08.17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感謝教會、蔡牧師還有同工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教會中和大家分享。今天的角色和身份不太一樣,現在我在台灣神學院服侍,我想利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這段經文和弟兄姊妹一起來思想,希望能夠藉由這段信息,和大家傳遞台灣神學院的需要。

Ⅰ、引言:流逝中的等待

我們首先來看經文裡的背景。這段經文是從一個奇怪的等待開始,保羅原本並非預備要去那個地方,而是在那裡等候他屬靈的兒子以及他的同工;在等待的過程中,常是一個令人不耐煩的時間,而保羅在這當中甚至不曉得接下來的行程為何,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旅行佈道即逼迫行程,但在等候時,聖經告訴我們,保羅非常積極,即使他一路被逼迫,也一路不斷傳講福音,從帖撒羅尼迦直到庇哩亞、乃到雅典;逼迫並沒有使保羅灰心喪志,反而讓保羅更加強他要宣揚上帝福音的動力。有時上帝呼召你做一件事情,災難來時未必不是神的心意,像保羅想要去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一去傳福音就被丟到監牢裡,但神永遠在逆境中有祂的工作。

Ⅱ、等候中的福音負擔

保羅要在雅典這個城市裡傳福音,經文告訴我們,第十六節:「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保羅在雅典等候的是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以及第二次旅行佈道帶出去的同工西拉,當保羅在等他們時,他四處遊逛,看到滿城的偶像,就心裡著急。對保羅來說,等候並不是浪費時間,也並非無事可做,乃是把握每一段時間,和所遇到的人互動,並把心中的負擔表達出來。

1. 回應當下的雅典哲學傳統

保羅看到許多的神像,心裡著急,就產生了一個行動,他到了會堂裡,和猶太人以及虔敬的人辯論,但他辯論的方式很不同:第十八節告訴我們,保羅清楚知道誰是他辯論的對象,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現代中文譯本)兩學派的人(合和本是寫伊比鳩魯和斯多亞),伊比鳩魯(Έπίκουρος)學派是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哲學,要及時行樂,所以有縱欲的傾向,斯多亞則是傾向禁欲;保羅勇於和他們對話,在雅典這個猶太人相對比較少的環境中,他選擇去到許多廟裡,觀看他們實際的生活。

(1)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柏拉圖是這城市中非常著名的人,雅典人引以為傲,而保羅的年代當然是在他之後。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強調的是永恆屬於超越的觀念界,所有你現在看到的具體都是變化不定、是暫時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有一個「地洞論」的學說,比喻人在這個世界裡就像活在一個大地洞內,一排人坐著面對牆壁、腳被鐵鍊栓著,而他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就是靠背面較高處的火堆,其火光折射經由通道射向牆壁的倒映,所以他們看見的都是平面、黑白、倒影;直到某天有人掙脫鎖鍊走到後面,看到了立體的實物,就回頭告訴人們,所有人卻譏笑他,認為他看到的是假的,這人不服氣地走回後面,發現山洞上有光線照下,他就爬到地上,發現外面的世界好美,而他的眼睛幾乎睜不開,因為天上有比之前的火光還亮的亮光,那就是太陽的光。

柏拉圖想表達的是,所有人類看到的東西是具體的倒影,而這個具體尚有一個從天上遙遠觀念界所投射下來的,那是最純粹的,也是看不見的;在這思想裡,看不見的、抽象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才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聽保羅信息的人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因而對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必難以理解:這肉身是短暫的,怎可能有永恆住在裡面?

(2)柏拉圖主義的神人關係

並且,對那一代的人來說,那最純粹永恆的真理,隨著時間不斷往外擴散,其神聖的程度就持續遞減,到了最後最微小的神聖,祂就創造了世界;所以他們認為,純度最高的神聖不會弄髒祂的手來創造世界,只有純度最差的神明才會與物質界有所接觸,神和人的關係是非常遙遠的。保羅對這樣的人群傳福音,他堅持、勇敢,人群就帶他到亞略巴古,就是那時知識份子聚集之地,去與他們辯論、對話,而保羅就在那裡向知識份子述說神的道。

2. 深思保羅的福音信息

這些人平常只將過多的資訊當做來來去去,只是說說聽聽罷了,但他們這次卻聽到一個非同凡響的信息(二十二節):「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的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身為猶太人的保羅,有勇氣去跨越自己的信仰傳統對於潔淨和不潔淨的分野,進到寺廟裡去觀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知道他們敬拜的對象為何,他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保羅在這短暫居住的社群當中,同樣花時間心力去觀察,並認真分析與了解他們。保羅看出這些宗教環境對他們而言是伴隨著成長和記憶,是生命的體會,他也進一步留意到這些人所敬拜的其中一尊神明上頭寫著「未識之神」,是雅典人為了避免有什麼神是他們沒祭祀的,就放一個未識之神,這樣就沒有遺漏了。保羅進到他們當中,看到這些人面對整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保羅就決定要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

Ⅲ、充滿智慧的宣教信息

1. 全能的上帝創造

保羅看著他們如此,心裡的負擔很深,感受到他們太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了,所以保羅就採取了接下來的福音行動:二十四節開始,保羅特別從創造論的觀點將耶穌基督的真理帶出來,「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裡,神和人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真正的神和真正的至善是超越的、不會觸碰到物質界,但保羅就從創造論切入,來挑戰他們的認識論,向他們傳講這位創造天地的主,且祂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

2. 親密的神人關係

接下來,保羅也將這位上帝與人的關係作進一步的闡述(二十六節):「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保羅深知雅典人的驕傲,就說到他們不過是這位神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居住的疆界罷了,他挑戰這些自恃甚高的人,讓他們知道這位上帝是遠超過他們、但又在他們當中的。二十七節:「…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嘗試要他們理解這位上帝在創造後仍與我們很親近,這位上帝愛我們,並且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而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認為神明非常遙遠,與人類世界完全脫勾;保羅是這樣挑戰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去深思。第二十八節下:「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保羅可能引用他們那年代中的詩人作品,而他如何得知?必然是遊逛時一直留意著這個城市的各個層面,然後用他們能夠明白的方式,在這時向他們述說福音。保羅面對雅典這個社群時,是這樣的進入他們的宗教人文思想,進到了他們整個城市的精神核心,保羅要讓這一代的人知道,基督教界,還有包括整個基督教所要闡述的福音真理,能夠對應這時代人們的思潮,並且能回應整個時代的挑戰。保羅用他們的語言來向他們說話。

3. 復活的悔改信息

再來我們要看保羅所設立的福音典範。保羅也不會因為在什麼人當中、向什麼人就妥協了福音的審判和福音要求人悔改的絕對性(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保羅挑戰這一代的蒙昧無知,當今天神的亮光照在他們當中之後,他們都要悔改,因為神定了日子要審判,並且保羅將人們覺得好笑的死裡復活的消息,再一次認真嚴肅地傳講出來。保羅在雅典的時間很短,但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留意他們的詩作、他們的廟宇、並進到他們聚集的辯論之地。保羅的典範是,上帝興起環境時,他就把握機會回應,哪怕這個環境多麼短暫,不知自己會在雅典城多久、不知隨後的旅程方向,但上帝給他機會,他就珍惜地在那城市裡傳揚神的福音。我們看見基督徒應有的對神的回應、敏銳,及時時的預備好自己,時時傳講、做見證;並且,我們無法置身於整個時代的挑戰之外,我們的信仰是能夠切入人們的思潮與需要,神的福音是大有能力的。

4、台神的立案挑戰以及為何需要立案

神學院在面對台灣這個上帝給我們的環境和今日宣教的挑戰,也需要這樣的回應神,就像保羅一樣,站上公共領域,用各樣的形式和這個社會、這個世代作對應,因而神學院這幾年來在進行的其中一個服侍就是向教育部立案:

1. 重返教育正途

1872年,台灣神學院創立,在那個年代中,神學院的錄取率比台大低很多,並且師資都是西方宣教士,所提供的神學教育皆與西式教育互相接軌,使其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中的最頂尖。但隨著整個教育制度結構的變化,神學院應繼續由內政部管轄,還是應轉成由教育部管轄,這引起了討論。內政部是用寺廟管理條例來管理神學院,但神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而如今大學設校法第八條延伸出來增修新的條文,作了一個「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案,嘗試要將宗教研修機構轉成正軌。神學院申請立案是重返教育正途。

2. 回歸政府法規

當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條修訂出來後,立案是回歸政府的法規,也使得過去不被教育部認可的神學院的文憑能夠被接受。這是為何神學院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要立案的原因之一。

3. 正視知識挑戰

再來,我們也需要正視知識的挑戰。保羅是這樣回應整個知識界的挑戰,而過去台灣的神學院所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卻僅止受訓於牧會,這樣就只能服侍全台灣百分之三的人;但事實上宣教的挑戰不僅僅是將教會牧養好而已,還要面對整個台灣文化和各樣價值系統的衝擊,而這些也需要藉著和其它學校教育體制的接軌,來作一個更好的對話和互動。每一次我看保羅在雅典宣教的經文時,我心裡總是很感動:上帝給保羅一個很大的挑戰,是面對一個沒有猶太會堂的環境,保羅需要去面對那群思想、宗教和他完全不同的人,而他勇於面對這些。神學院面對整個資訊的衝擊,不能再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而是需要勇於和知識界作學術性及各樣知識性的交流。

4. 修復陳舊校舍

台神有一棟五十幾年歷史的宿舍,但現在無法整修,因為神學院屬於山坡地保護區,不能蓋建。1952年,神學院的這些建築在法規訂定前就都已蓋好,所以建築法規訂出後,它們就全變成違章違建,如今頂多取得合法房屋,若是要整個拆掉重建,該處必須是教育用地。對我們而言,我們走向立案,轉變成由教育部管轄,才能變更我們的土地,將許多不堪使用的校舍、餐廳、及各樣的空間問題解決。

5. 回應教育潮流

目前在台灣較有規模的神學院約有十二間。兩個月前,各神學院的院長、核心同工開了一場會議,基本上都已有了立案的共識,浸信會神學院目前也已經通過,明年就正式招生。請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讓台灣神學院可以快快通過立案。

6. 接軌國際教育  

神學院有許多優良的老師,目前台灣神學院的師資陣容強大,也有許多新的老師要加入我們,並且我們在書籍的更新速度和購買計畫上,是台灣眾神學院中最多最強的。希望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

7. 爭取教育資源

最後我要談的就是爭取教育資源。若在教育部立案通過之後,我們就變成教育單位,神學院希望藉著立案,能將整個神學教育的資源不斷往橫向擴張。保羅生命的典範成為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把握機會向那時代的人傳講福音,即使雅典對保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過了就算了,但保羅卻在那裡留下一篇重要的信息。如果你珍惜這個等候的過程,能看見有上帝的心意,從這個角度去思想,你就發現你不會是徒然平白無故地出現在這個學校、這個公司單位。今天願我們就將保羅的信息放在我們的心中。我也鼓勵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台灣神學院,讓它不僅是成為台灣的祝福,也成為整個世界的祝福,因為台灣神學院有越來越多外籍學生到我們當中讀書,從明年開始也會有一部份的課程是由宣教士用英文來授課。過去上帝差遣馬偕來到北台灣,將福音傳過來,神學院藉由這樣的福音建立教育機構,也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希望台灣神學院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繼續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個能面對時代挑戰、給予回應的教育機構。

Ⅴ、結論:台神在經費上的需要

在面對教育部的立案上,我們有很多經費上的需求:進入教育部必須有不能動的五千萬設校基金;蓋建殘障坡道、人車分道和許多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設施等,這是五千萬的建設基金;神學院還需要有五千萬的捐款承諾,因為每年的經常費是六千萬。這些都是神學院進入教育部立案過程中的需要,但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夠神學院用。希望這間學校能有合一的心,求神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這樣屬靈的智慧,老師、職員和神學生像是保羅一樣,能勇於回應整個台灣福音的需要,讓我們有更好的辦學基礎,來回應上帝給我們的挑戰。我也希望你們聽見了這些台灣神學院的需求,或是立案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的恩典和支持,就請弟兄姊妹在禱告中紀念。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祢獻上感謝,祢在台灣興起了很多不同宗派的神學教育機構,祢也興起台灣神學院來回應台灣的福音需要。我們為了神學院來禱告,謝謝祢讓神學院在這段期間,面對教育部立案的挑戰,我們有共識要來回應,但是,主,我們也需要很多恩典在這間學校裡。我們向祢求,求祢給這間學校的老師和同工們有共同的異象、負擔和感動,在上帝祢所託付給我們的工作上,我們認真地面對,我們也有共同的心彼此相愛,來興起上帝給我們的神學教育。我們也懇求祢興起各個地方堂會的弟兄姊妹,為了神學院的需要,來付上我們的奉獻、禱告和支持。主,我們懇求祢,藉著台灣神學院面對教育部立案的這個回應行動,將更多的祝福放在台灣的宣教禾場上。我們為著神學院仰望祢,也為著弟兄姊妹繼續感動的心來仰望祢,願祢感動弟兄姊妹常常用禱告紀念神學院的老師,也用禱告來托住這個很需要恩典的學校。我們這樣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站在亞略巴谷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8.08.17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感謝教會、蔡牧師還有同工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教會中和大家分享。今天的角色和身份不太一樣,現在我在台灣神學院服侍,我想利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這段經文和弟兄姊妹一起來思想,希望能夠藉由這段信息,和大家傳遞台灣神學院的需要。

Ⅰ、引言:流逝中的等待

我們首先來看經文裡的背景。這段經文是從一個奇怪的等待開始,保羅原本並非預備要去那個地方,而是在那裡等候他屬靈的兒子以及他的同工;在等待的過程中,常是一個令人不耐煩的時間,而保羅在這當中甚至不曉得接下來的行程為何,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旅行佈道即逼迫行程,但在等候時,聖經告訴我們,保羅非常積極,即使他一路被逼迫,也一路不斷傳講福音,從帖撒羅尼迦直到庇哩亞、乃到雅典;逼迫並沒有使保羅灰心喪志,反而讓保羅更加強他要宣揚上帝福音的動力。有時上帝呼召你做一件事情,災難來時未必不是神的心意,像保羅想要去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一去傳福音就被丟到監牢裡,但神永遠在逆境中有祂的工作。

Ⅱ、等候中的福音負擔

保羅要在雅典這個城市裡傳福音,經文告訴我們,第十六節:「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保羅在雅典等候的是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以及第二次旅行佈道帶出去的同工西拉,當保羅在等他們時,他四處遊逛,看到滿城的偶像,就心裡著急。對保羅來說,等候並不是浪費時間,也並非無事可做,乃是把握每一段時間,和所遇到的人互動,並把心中的負擔表達出來。

1. 回應當下的雅典哲學傳統

保羅看到許多的神像,心裡著急,就產生了一個行動,他到了會堂裡,和猶太人以及虔敬的人辯論,但他辯論的方式很不同:第十八節告訴我們,保羅清楚知道誰是他辯論的對象,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現代中文譯本)兩學派的人(合和本是寫伊比鳩魯和斯多亞),伊比鳩魯(Έπίκουρος)學派是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哲學,要及時行樂,所以有縱欲的傾向,斯多亞則是傾向禁欲;保羅勇於和他們對話,在雅典這個猶太人相對比較少的環境中,他選擇去到許多廟裡,觀看他們實際的生活。

(1)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柏拉圖是這城市中非常著名的人,雅典人引以為傲,而保羅的年代當然是在他之後。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強調的是永恆屬於超越的觀念界,所有你現在看到的具體都是變化不定、是暫時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有一個「地洞論」的學說,比喻人在這個世界裡就像活在一個大地洞內,一排人坐著面對牆壁、腳被鐵鍊栓著,而他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就是靠背面較高處的火堆,其火光折射經由通道射向牆壁的倒映,所以他們看見的都是平面、黑白、倒影;直到某天有人掙脫鎖鍊走到後面,看到了立體的實物,就回頭告訴人們,所有人卻譏笑他,認為他看到的是假的,這人不服氣地走回後面,發現山洞上有光線照下,他就爬到地上,發現外面的世界好美,而他的眼睛幾乎睜不開,因為天上有比之前的火光還亮的亮光,那就是太陽的光。

柏拉圖想表達的是,所有人類看到的東西是具體的倒影,而這個具體尚有一個從天上遙遠觀念界所投射下來的,那是最純粹的,也是看不見的;在這思想裡,看不見的、抽象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才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聽保羅信息的人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因而對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必難以理解:這肉身是短暫的,怎可能有永恆住在裡面?

(2)柏拉圖主義的神人關係

並且,對那一代的人來說,那最純粹永恆的真理,隨著時間不斷往外擴散,其神聖的程度就持續遞減,到了最後最微小的神聖,祂就創造了世界;所以他們認為,純度最高的神聖不會弄髒祂的手來創造世界,只有純度最差的神明才會與物質界有所接觸,神和人的關係是非常遙遠的。保羅對這樣的人群傳福音,他堅持、勇敢,人群就帶他到亞略巴古,就是那時知識份子聚集之地,去與他們辯論、對話,而保羅就在那裡向知識份子述說神的道。

2. 深思保羅的福音信息

這些人平常只將過多的資訊當做來來去去,只是說說聽聽罷了,但他們這次卻聽到一個非同凡響的信息(二十二節):「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的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身為猶太人的保羅,有勇氣去跨越自己的信仰傳統對於潔淨和不潔淨的分野,進到寺廟裡去觀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知道他們敬拜的對象為何,他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保羅在這短暫居住的社群當中,同樣花時間心力去觀察,並認真分析與了解他們。保羅看出這些宗教環境對他們而言是伴隨著成長和記憶,是生命的體會,他也進一步留意到這些人所敬拜的其中一尊神明上頭寫著「未識之神」,是雅典人為了避免有什麼神是他們沒祭祀的,就放一個未識之神,這樣就沒有遺漏了。保羅進到他們當中,看到這些人面對整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保羅就決定要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

Ⅲ、充滿智慧的宣教信息

1. 全能的上帝創造

保羅看著他們如此,心裡的負擔很深,感受到他們太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了,所以保羅就採取了接下來的福音行動:二十四節開始,保羅特別從創造論的觀點將耶穌基督的真理帶出來,「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裡,神和人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真正的神和真正的至善是超越的、不會觸碰到物質界,但保羅就從創造論切入,來挑戰他們的認識論,向他們傳講這位創造天地的主,且祂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

2. 親密的神人關係

接下來,保羅也將這位上帝與人的關係作進一步的闡述(二十六節):「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保羅深知雅典人的驕傲,就說到他們不過是這位神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居住的疆界罷了,他挑戰這些自恃甚高的人,讓他們知道這位上帝是遠超過他們、但又在他們當中的。二十七節:「…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嘗試要他們理解這位上帝在創造後仍與我們很親近,這位上帝愛我們,並且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而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認為神明非常遙遠,與人類世界完全脫勾;保羅是這樣挑戰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去深思。第二十八節下:「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保羅可能引用他們那年代中的詩人作品,而他如何得知?必然是遊逛時一直留意著這個城市的各個層面,然後用他們能夠明白的方式,在這時向他們述說福音。保羅面對雅典這個社群時,是這樣的進入他們的宗教人文思想,進到了他們整個城市的精神核心,保羅要讓這一代的人知道,基督教界,還有包括整個基督教所要闡述的福音真理,能夠對應這時代人們的思潮,並且能回應整個時代的挑戰。保羅用他們的語言來向他們說話。

3. 復活的悔改信息

再來我們要看保羅所設立的福音典範。保羅也不會因為在什麼人當中、向什麼人就妥協了福音的審判和福音要求人悔改的絕對性(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保羅挑戰這一代的蒙昧無知,當今天神的亮光照在他們當中之後,他們都要悔改,因為神定了日子要審判,並且保羅將人們覺得好笑的死裡復活的消息,再一次認真嚴肅地傳講出來。保羅在雅典的時間很短,但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留意他們的詩作、他們的廟宇、並進到他們聚集的辯論之地。保羅的典範是,上帝興起環境時,他就把握機會回應,哪怕這個環境多麼短暫,不知自己會在雅典城多久、不知隨後的旅程方向,但上帝給他機會,他就珍惜地在那城市裡傳揚神的福音。我們看見基督徒應有的對神的回應、敏銳,及時時的預備好自己,時時傳講、做見證;並且,我們無法置身於整個時代的挑戰之外,我們的信仰是能夠切入人們的思潮與需要,神的福音是大有能力的。

4、台神的立案挑戰以及為何需要立案

神學院在面對台灣這個上帝給我們的環境和今日宣教的挑戰,也需要這樣的回應神,就像保羅一樣,站上公共領域,用各樣的形式和這個社會、這個世代作對應,因而神學院這幾年來在進行的其中一個服侍就是向教育部立案:

1. 重返教育正途

1872年,台灣神學院創立,在那個年代中,神學院的錄取率比台大低很多,並且師資都是西方宣教士,所提供的神學教育皆與西式教育互相接軌,使其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中的最頂尖。但隨著整個教育制度結構的變化,神學院應繼續由內政部管轄,還是應轉成由教育部管轄,這引起了討論。內政部是用寺廟管理條例來管理神學院,但神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而如今大學設校法第八條延伸出來增修新的條文,作了一個「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案,嘗試要將宗教研修機構轉成正軌。神學院申請立案是重返教育正途。

2. 回歸政府法規

當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條修訂出來後,立案是回歸政府的法規,也使得過去不被教育部認可的神學院的文憑能夠被接受。這是為何神學院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要立案的原因之一。

3. 正視知識挑戰

再來,我們也需要正視知識的挑戰。保羅是這樣回應整個知識界的挑戰,而過去台灣的神學院所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卻僅止受訓於牧會,這樣就只能服侍全台灣百分之三的人;但事實上宣教的挑戰不僅僅是將教會牧養好而已,還要面對整個台灣文化和各樣價值系統的衝擊,而這些也需要藉著和其它學校教育體制的接軌,來作一個更好的對話和互動。每一次我看保羅在雅典宣教的經文時,我心裡總是很感動:上帝給保羅一個很大的挑戰,是面對一個沒有猶太會堂的環境,保羅需要去面對那群思想、宗教和他完全不同的人,而他勇於面對這些。神學院面對整個資訊的衝擊,不能再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而是需要勇於和知識界作學術性及各樣知識性的交流。

4. 修復陳舊校舍

台神有一棟五十幾年歷史的宿舍,但現在無法整修,因為神學院屬於山坡地保護區,不能蓋建。1952年,神學院的這些建築在法規訂定前就都已蓋好,所以建築法規訂出後,它們就全變成違章違建,如今頂多取得合法房屋,若是要整個拆掉重建,該處必須是教育用地。對我們而言,我們走向立案,轉變成由教育部管轄,才能變更我們的土地,將許多不堪使用的校舍、餐廳、及各樣的空間問題解決。

5. 回應教育潮流

目前在台灣較有規模的神學院約有十二間。兩個月前,各神學院的院長、核心同工開了一場會議,基本上都已有了立案的共識,浸信會神學院目前也已經通過,明年就正式招生。請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讓台灣神學院可以快快通過立案。

6. 接軌國際教育  

神學院有許多優良的老師,目前台灣神學院的師資陣容強大,也有許多新的老師要加入我們,並且我們在書籍的更新速度和購買計畫上,是台灣眾神學院中最多最強的。希望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

7. 爭取教育資源

最後我要談的就是爭取教育資源。若在教育部立案通過之後,我們就變成教育單位,神學院希望藉著立案,能將整個神學教育的資源不斷往橫向擴張。保羅生命的典範成為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把握機會向那時代的人傳講福音,即使雅典對保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過了就算了,但保羅卻在那裡留下一篇重要的信息。如果你珍惜這個等候的過程,能看見有上帝的心意,從這個角度去思想,你就發現你不會是徒然平白無故地出現在這個學校、這個公司單位。今天願我們就將保羅的信息放在我們的心中。我也鼓勵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台灣神學院,讓它不僅是成為台灣的祝福,也成為整個世界的祝福,因為台灣神學院有越來越多外籍學生到我們當中讀書,從明年開始也會有一部份的課程是由宣教士用英文來授課。過去上帝差遣馬偕來到北台灣,將福音傳過來,神學院藉由這樣的福音建立教育機構,也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希望台灣神學院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繼續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個能面對時代挑戰、給予回應的教育機構。

Ⅴ、結論:台神在經費上的需要

在面對教育部的立案上,我們有很多經費上的需求:進入教育部必須有不能動的五千萬設校基金;蓋建殘障坡道、人車分道和許多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設施等,這是五千萬的建設基金;神學院還需要有五千萬的捐款承諾,因為每年的經常費是六千萬。這些都是神學院進入教育部立案過程中的需要,但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夠神學院用。希望這間學校能有合一的心,求神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這樣屬靈的智慧,老師、職員和神學生像是保羅一樣,能勇於回應整個台灣福音的需要,讓我們有更好的辦學基礎,來回應上帝給我們的挑戰。我也希望你們聽見了這些台灣神學院的需求,或是立案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的恩典和支持,就請弟兄姊妹在禱告中紀念。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祢獻上感謝,祢在台灣興起了很多不同宗派的神學教育機構,祢也興起台灣神學院來回應台灣的福音需要。我們為了神學院來禱告,謝謝祢讓神學院在這段期間,面對教育部立案的挑戰,我們有共識要來回應,但是,主,我們也需要很多恩典在這間學校裡。我們向祢求,求祢給這間學校的老師和同工們有共同的異象、負擔和感動,在上帝祢所託付給我們的工作上,我們認真地面對,我們也有共同的心彼此相愛,來興起上帝給我們的神學教育。我們也懇求祢興起各個地方堂會的弟兄姊妹,為了神學院的需要,來付上我們的奉獻、禱告和支持。主,我們懇求祢,藉著台灣神學院面對教育部立案的這個回應行動,將更多的祝福放在台灣的宣教禾場上。我們為著神學院仰望祢,也為著弟兄姊妹繼續感動的心來仰望祢,願祢感動弟兄姊妹常常用禱告紀念神學院的老師,也用禱告來托住這個很需要恩典的學校。我們這樣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8月15日

應當單單仰望主

1.全心全意渴慕神慈愛的人 全心全意仰望神平安的人
創造天地萬物和我們的主 祂是多麼地深愛著你

2.全心全意敬拜讚美神的人 全心全意渴望學像神的人
創造天地萬物和我們的主 接納你為神的兒女

(副歌)

神用祂慈愛的雙眼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看顧你
神用祂仁慈的雙耳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傾聽你

在黑暗處祂以光明照耀著你 極微小的呻吟 祂都細心的垂聽
無論你在何處何方應當仰望主 應當單單仰望主 應當單單仰望主

<<詩歌欣賞>>

使命

主耶穌走過的十架路 我也願跟隨
流出寶血犧牲的道路 我要跟隨到底
險峻的山嶺也無所謂 天涯海角我也願跟隨
為了拯救失喪的靈魂 我願捨棄寶貴生命

1.父啊 求祢差遣我 我要奔走十架路
不惜犧牲我寶貴生命 求祢差遣我

2.世界雖無理的仇恨我 我仍然以愛相對
拯救世間靈魂的十架 甘願走上這路

3.甚至為了我犧牲生命 祢愛我竟愛到底
求祢接納這微小的我 獻上我的愛情

<< 詩歌欣賞 >>

2008年8月10日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國語)

 經文:約翰福音13:34-35

【講道大綱】
I. 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約壹4:12)。

II. 教會的特徵 (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 (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約12:34-35)
2. 特土良 (Tertullian) :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155-222AD)
3. 潘霍華 (Boenhoffer) :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1906-1945)

III. 教會的比喻 (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1. 上帝的家 (提前3:15):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 (羅8:29; 約壹3:1) 彼此親暱
2. 基督的身 (弗1:23) :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 (西1:18; 林前12:27)互相依存
3. 聖靈的殿 (林前3:16):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 (弗2:20; 彼前2:5) 同被建造

IV. 教會的彼此 (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1. 彼此的態度 (attitude) :接納 (羅15:7); 包容 (西3:13)
2. 彼此的服侍 (service) :規勸 (西3:16); 恩賜 (彼前4:10)
3. 彼此的關係 (relation) :親熱 (羅12:10); 認罪 (雅5:16)
4. 彼此的禁忌 (taboo) :論斷 (羅14:13); 吞咬 (加5:15)

V. 結論: 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約15:10, 12)

金句:約13:35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默想:
1. 別人如何認出主耶穌的門徒?
2. 聖經中有那三個教會的比喻?
3. 教會中彼此的態度應當如何?

以賽亞書 41/42

W5 2008-08-15 (賽41:1-42:9)

經文: 以賽亞書 41:9 你是我從地極所領(原文作抓)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且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默想: 感謝主!你從眾人之中揀選我成為你的僕人,並且應許我你要一直與我同在,並不棄絕我你還願意使用我,主我滿心感謝你。

題目: 賽42章所描述耶和華所揀選的僕人有那些特點與使命?

約伯記 31

W4 2008-08-14 (伯31:1-31:40)

經文: 約伯記 31:35 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在這裡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

默想: 主啊!約伯雖然遭遇三位朋友善意的誤解而更為痛苦,但是他還是不放棄向神尋求答案。求主讓我在遭遇苦難且被人誤會時,也不放棄對神的指望。

題目: 在本章中約伯如何自白他沒有犯過的罪惡?

士師記 13

W3 2008-08-13 (士13:1-14:20)

經文: 士師記 13:12
瑪挪亞說:「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

默想: 親愛的主!感謝你賞賜給我子女,求主讓我也能像瑪挪亞那樣,關心子女的前途,並且願意謙卑學習如何對待與教養你所賞賜給我的子女。

題目: 參孫娶非利士女子為妻的故事你有何看法?

馬可福音 4

W2 2008-08-12 (可4:1-4:41)

經文: 馬可福音 4:9
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默想: 主耶穌!感謝你,你不厭其煩的對我耳提面命,希望我能夠注意傾聽你對我所說的話語與啟示,不要馬耳東風,聽而不聞。

題目: 耶穌在這段經文用了三個撒種的比喻,你對此三個比喻有何看法?

創世紀 31

W1 2008-08-11 (創31:1-31:42)

經文: 創世紀 31:12b
凡拉班向你所做的,我都看見了。

默想: 親愛的主!我感謝你,因為我在世上所遭受的委屈與心酸,你都看見了,你也都看顧了。到了適當的時刻,你也會帶領我從當中得到釋放。

題目: 你對本段經文中雅各與拉班之間的互動有何感想?

生命共同體 Life Together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在準備有關小組系列的講道時,我學到一個新英文單字 (Oneanothering)。根據史密斯 (R. Cody Smith) 的解釋,one•an•oth•er•ing (wun-e-nuth’er-ing) v. To fulfill New Testament Biblical instructions for Christians regarding activities to be done to, for and with one another. –one•an•oth•ers n.  

我嘗試將這段英文翻譯成為中文如下:“彼此”是一個新的動詞,意思是基督徒遵行新約聖經中有關基督徒彼此之間為了對方、給予對方、陪伴對方所做的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人稱為“彼此者”。

主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因此,我們可以說,彼此相愛的關係與互動是基督門徒或是教會的主要特徵。這些因為相信主耶穌的救贖恩典,接受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於心中的基督徒們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將這樣的愛活出來的關係就是“彼此”(Oneanothering)。

顧立 (Anthony Gooley) 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叫作“去教會與是教會”(Going to Church and Being Church)。我們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但是彼此之間並無任何實質上的互動關係,我們只是“去教會”(Going to Church)。但是如果我們除了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以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有彼此相愛的互動,那麼我們就成為“是教會”(Being Church)。今年初開始,我們在和平教會開始推動小組事工,就是盼望和平教會的兄姊們能夠從“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進一步成長為有彼此相愛互動關係的“是教會”。

在德國納粹時代,由於反抗希特勒而被判處絞刑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對於這個問題有他獨到深入的研究。他在192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題目為Sanctorum Communio: eine Do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r Soziologie der Kirche. 英文譯名為 Sanctorum Communio: A 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hurch。我嘗試將其譯為中文如下:聖徒的相通:教會社會學的神學研究。潘霍華認為我們的“我”( I ) 是產生於和另外一個相對個體“你”(Thou) 的互動當中,而所有的“你”(Thou) 都是具有上帝的形象。當我們的“我”和三一真神的“祢”(Thou) 以及反應上帝形象的別人的“你”(Thou) 以真誠的彼此相愛互動時,我們的“我”( I )才得以健全的形成與成長。這些“我” 與四週的“你”所形成的結連團體可以區分為:彼此沒有互動關係的“群眾”(mass)、彼此有理性互動的“社會”(society)、以及彼此有生命互動的“社群”(community)。教會應該是社群的一種。自從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罪之後,我們的“我”( I ) 被罪惡所扭曲了,因此,包括教會在内,所有的社群都會有其中成員彼此意志與利害衝突所帶來彼此互動關係的扭曲與傷害。教會是被基督救贖罪人所形成的社群。

潘霍華牧師於1935年被聘請成為在Finkenwaldel一間地下神學院的院長。半年後這間神學院就被希特勒關閉了。潘霍華把這半年的經驗寫成一本1938年出版的書,稱為 Gemeinsames Leben (Life Together) ,中文譯名為: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我個人覺得翻譯為“生命共同體”可能更為貼切。在本書中潘霍華強調教會乃是基督第一次降生與第二次再臨之間,基督在這世界的具體表現。這是基督信徒所形成的社群 (community)。基督是這個社群的根基、媒介、與中心。這個不完全的社群是上帝在基督裡面所親自設立的,並不是由任何個人的異象或理想所號召形成的。這是上帝所賜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滿感恩來領受,不論是剛強或是軟弱、是聰明或是愚拙、是順服或是叛逆,每一個肢體都是上帝所安排在我們的基督社群 (Christian Community) 中 (林前12:18-27),都有上帝的美意以及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的。但願我們的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是教會”的基督社群,是依靠基督恩典以及聖靈恩賜而彼此相愛的生命共同體。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 Oneanothering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題是Oneanothering,就是one-another-ing(彼此),因為彼此的關係是基督徒之間很重要的黏合劑。上次我們提到重擔和擔子,重擔要彼此擔當,擔子則是需自己背起,於是我們就知道,在信仰當中,「彼此」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Ⅰ、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一只熱水筒裡有多少水,我們無法從外面看見,聰明的人就在外安裝了一條玻璃管,在玻璃管上我們就能看見裡面還有多少水,玻璃管裡的水有多少,熱水筒裡的水就有多少。我們信仰中最重要、最大的誡命就是盡己愛神和愛人如己,耶穌說還有一條新誡命是彼此相愛,一個是對神的愛,一個是對人的愛,而盡己愛神就像熱水筒,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就像玻璃管,換句話說,你愛神有多少,人們看不到,但人們看得見你如何愛人。聖經這樣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當然更沒有人看見你怎麼愛神,所以愛神是可以從愛人中看出的;當一個人愛神愛人時,我們能從他如何愛人來看出他如何愛神。

Ⅱ、教會的特徵(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2. 特土良(Tertullian):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3. 潘霍華(Bonhoeffer):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教會的主要特徵(Cardinal Sign)是什麼呢?如何認出一個教會?建立教會的人是耶穌基督,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好像我愛你們一樣」。在第二至三世紀,北非的古教父特土良(155-222AD)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用拉丁文寫基督教著作的神學家,有人稱他為「拉丁教父」,我們現在所說的「三一真神」的三一(Trinity)是由他首先提出的;那時有許多人在攻擊教會,而他寫了很多為教會辯護的書籍,提到當時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如何認出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看哪,他們何等相愛(Look!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根據他們彼此相愛來認出是否為基督徒。到了二十世紀,德國的潘霍華(1906-1945)批判當時德國的教會,因為教會在希特勒的監管之下選擇了妥協、贊同納粹政權;他是教會的批判者,但他認為一個人如何被認出是基督徒呢?是在彼此相愛中彼此結連,生命產生轉變。所以不管是教會的創立者、捍衛者或批判者,他們對教會的認知是一樣的,你如何看出這群人是教會與否,就看他們有無彼此相愛,這也就是今天的經文:「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所以教會的主要特徵是彼此相愛的關係。

Ⅲ、教會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該怎麼看教會呢?有人將教會看成是一個公司企業(Business),有人看成是一個比賽團隊(Team),也有的人認為是一個上帝的家庭(Family)。如果看成是企業,那是用商業的模式(Commerce)來看教會;若看成是團隊,則是用競賽的模式(Competition)來看;若我們將教會看成是家庭,那是用合作的模式(Cooperation)來看教會的。如果是經商,當然就是唯利是圖,因為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營利(Profit making);如果是競爭,就是看它的成績如何(Performance),用它的表現來評估一個教會;如果是一個家庭,就是看大家參與的情形(Participation),不是賺錢、不是表現,父母子女參與的越多,就越像一個家庭。一種是賺越多越好(Earning),一種是贏越多越好(Winning),一種是彼此越親越好(Relating)。所以用不同的模式來看教會、評估一個教會時,你也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估它。若將教會看成公司企業,長執會就是董事會,牧師就是總經理,會友就是客戶消費者,公司服務的不好,會友就跑光了;如果看成是團隊,長執會就是經紀群,牧師就是總教練,會友就是參賽者,這就沒有消費者了,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但為了要贏,就是挑選最優秀的去比賽,其他人就被忽略;如果將教會看成一個家,長執會就是家裡的服侍團,牧師就是牧養者,會友就是一家人,不去管富強優秀,反倒是對於軟弱的要多加關顧。然而,在聖經中,是用家庭的比喻來看教會的。

1. 上帝的家: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彼此親暱

聖經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3:15),這個家是永生神的教會(God’s Family)。如果是家,基督就是長子,「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而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約壹3:1),所以我們常常將上帝稱作天父,我們彼此稱作弟兄姊妹,這個來源就是我們視教會為一個大家庭。

2. 基督的身: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互相依存

在聖經另一處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Christ’s Body),「…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從「家」變成「身體」。如果是身體,基督就是頭,「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我們就是手腳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

3. 聖靈的殿: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同被建造

再一處說教會是聖靈的殿,「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3:16),那麼基督就是房角石,是聖殿最下面、最重要的那塊基石,「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2:20),我們是蓋這殿的每一塊小小的石頭,「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大家一起慢慢地將聖殿蓋起來。

上帝的家,讓我們看見彼此是一個親密的關係;基督的身體,代表著我們互相依存、互相依靠,因為若沒有別的肢體就無法存活,是一個很緊密的關係;聖靈的殿,是讓大家一起被建造,這些石頭會蓋成一棟房子,需有水泥將石頭一塊塊黏合起來,水泥就是我們彼此的關係,就是彼此相愛的彼此(Oneanothering)。聖經給教會的圖像,就是上帝的家、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

Ⅳ、教會的彼此(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祂的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我們如何了解這個彼此相愛呢?在新約聖經中,用了很多的彼此來描寫何謂彼此相愛,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準備這次講道時,我總共找到了七十個經文:

「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10)
「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4)
「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9:50)
「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路23:12)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路24:14)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13:34)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
(約15:1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
「吩咐他們從公會出去,就彼此商議」(徒4:15)
「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
(徒7:26)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徒15:39)
「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對告。」(徒19:38)
「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21: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徒28:25)
「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2)
「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羅1:24)
「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羅15:24)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羅16:16)
「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林前6:1)
「你們彼此告狀。」(林前6:7)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林前7:5)
「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林前11:18)
「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林前11:33)
「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
「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前16:20)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林後13:11)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後13:12)
「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
「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
(加5:17)
「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6)
「用和平彼此聯絡。」(弗4:3)
「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弗4:16)
「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弗4:32)
「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
「不要彼此說謊。」(西3:9)
「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
「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帖前3:12)
「蒙了神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帖前4:9)
「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4:18)
「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5:11)
「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帖前5:15)
「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1:3)
「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多3:13)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來10:24)
「倒要彼此勸勉」(來10:25)
「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4:11)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雅5:9)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
「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
「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彼前3: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8)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
「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彼前5:14)
「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1:7)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3:11)
「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4:7)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
「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約貳1:5)

約翰福音提及彼此相愛的次數最多,並且在約翰壹書中,作者又寫了許多彼此相愛,而其餘的經節,就是試著將是否為彼此相愛做個分別與闡明,而不是變成一個理論,是我們真的能夠去實踐出來的。

1. 彼此的態度(Attitude):接納、包容

我將以上的彼此相愛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彼此的態度。海中藍色的魚全都向右游,只有一隻紅色的魚向左游,這叫作接納(Acceptance),牠仍在那群魚當中,只是方向和顏色與眾不同。一隻貓讓一隻老鼠在牠頭上玩,這叫作包容(Forbearance)。彼此的態度要接納、要包容;接納是在彼此有差異時就需要接納,聖經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羅15:7),包容是在彼此有冒犯(Trespass))時就需要包容,「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西3:13),這是第一種態度,彼此接納、彼此包容。

2. 彼此的服侍(Service):勉勵、扶助

在我們互相的服侍當中,要彼此勉勵(Encourage)、彼此扶助(Help)。當一個人可以跳卻不敢跳時,你要鼓勵他跳,但是當他不能跳也不能走時,你就要將他抱起來、幫他一把;當他灰心(Despondent)時需要你的勉勵,當他軟弱(Weak)時需要你的扶助,所以應區分他這時是灰心還是軟弱。若是將灰心當作軟弱,就是將他的擔子當作重擔,你幫他擔了不應替他擔的;他若是不能動,你當作不敢動而一直鼓勵他,這也不是愛他。「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3. 彼此的關係(Relation):親熱、認罪

在彼此的關係裡,平常便應彼此相愛(Affection),萬一做錯事情,應當認錯(Confession)。一個是平時要培養好的關係,「愛弟兄,要彼此親熱…」(羅12:10),一個是當不小心讓對方受傷時,能勇於向對方說對不起,「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 彼此的禁忌(Taboo):論斷、吞咬

彼此的關係若有裂痕時,不要論斷(Judging),也不要吞咬(Biting)。論斷是在倫理上(Ethical)傷害對方,「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羅14:13),吞咬則是在物理上(Physical)攻擊對方,「…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這些都是互相傷害。以上是四種彼此的關係。

Ⅴ、結論: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因此,教會或是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記號,就是彼此相愛,這當中包括有彼此的態度要接納包容、彼此的服侍要鼓勵扶助、彼此的關係要親熱認錯、彼此的禁忌是論斷吞咬。我們若能這樣整體來做,我們就常在主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15:10),因為主給我們的命令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來看,若我們「遵守主的命令」,我們就會「彼此相愛」;若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就會「常享受主的愛」;若我們「常享受主的愛」,我們就可以「遵守主的命令」,所以這是在愛裡的三個循環過程。我們對神的愛,及我們彼此相愛,這兩者是有關係的,就好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是一個熱水筒,筒裡的水有多少,外面的玻璃管應該就有多少,玻璃管是可以被看見的,熱水筒裡則是人們看不到的。但願我們在和平教會能夠學習這個功課,所以大家都應有參加小組的需要才是,因為若沒有參加小組,就難有機會認識彼此,更別提彼此有關係、能互相幫忙了。不知道你的信仰在彼此這關係上還有空間可以成長嗎?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教會裡,你有和哪些人真的有彼此的關係?或者,只是禮拜天來作禮拜,而沒能真的作一個基督徒,因為根本不認識神,信仰根本無法落實在生命當中?潘霍華寫一本小小的書叫作Life Together,那是他在被抓去坐牢以前,那六個月當中的體會,他說基督徒不可能單獨作基督徒,基督徒一定是在彼此的關係當中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與教會任何人都尚未有任何認識的關係,你可以向神禱告說:「讓我至少認識幾個人,可以真的有彼此的關係」,因為這是耶穌說的,「眾人因為你們彼此相愛才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只有作禮拜是不能作基督徒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祢在最後晚餐離開門徒之前,為門徒洗腳,祢對門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你們如果真的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句話從那時到今日還是一樣。主,這是祢最後交代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命令,祢也說,若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們就會常在祢的愛裡。但許多時候,我們把作基督徒演變成只是參加禮拜,求祢再一次提醒我們,讓我們將祢的命令,真的能夠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既然每個禮拜天到祢的教會一起來作禮拜,就讓我們所作的禮拜能幫助我們在其他時間當中、在生活裡,不論與我們的家人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真的能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讓我們真的努力,在教會當中能找到幾位弟兄姊妹,可以發展彼此相愛的關係,將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在生活上彼此的態度是接納包容,在服侍上能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在彼此的關係裡能學習如何相愛親近,若有傷害也能認錯,也請幫助我們不要彼此論斷、彼此吞咬,好讓我們在生活中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奇異恩典


(請按撥放鍵 開始收看)

詩班:長執詩班

聖靈之歌

讓神的兒子以祂聖靈和祂愛來圍繞你,
讓祂充滿你心,使你靈滿足。
讓祂擔負你一切掛慮,賞賜平安的聖靈,
降臨在你生命中,使你完全。

副:耶穌,主耶穌,求充滿我們;
  耶穌,主耶穌,求充滿我們。

哦!揚聲歡呼歌唱讚美,讓你心充滿喜樂,
舉起雙手甘願順服祂的名,
將你的憂傷破碎心靈,痛苦歲月交給祂,
你將靠著祂的名,進入永生。



大提琴:趙涵潔姊妹
鋼琴:黃慧娟老師

2008年8月4日

以賽亞書 40

W5 2008-08-08 (賽40:1-40:31)

經文: 以賽亞書 40:1 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默想: 親愛的神!感謝你是一位安慰我們的神。你的安慰使在苦難中屬你的百姓得到盼望的亮光。

題目: 報好信息給錫安的人帶來那些好信息呢?

約伯記 30

W4 2008-08-07 (伯30:1-30:31)

經文: 約伯記 30:19 神把我扔在淤泥中,我就像塵土和爐灰一般。

默想: 感謝主!你沒有將我扔在淤泥中,你的手環繞保護我,使我飽得你的慈愛。

題目: 約伯在遭遇眾友的善意規勸 (後來演變成為惡語相譏) 時,如何堅持他的苦難神學?

士師記 11/12

W3 2008-08-06 (士11:1-12:15)

經文: 士師記 11:3-31耶弗他就向耶和華許願,說: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裡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什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

默想: 主啊!求你保守我,不在你的面前隨便許願。如果許願,也求主保守我,會遵照所許的願去行。

題目: 耶弗他可以說是以色列士師中的悲劇英雄,你對他的一生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2/3

W2 2008-08-05 (可2:13-3:35)

經文: 馬可福音 2:27
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默想: 親愛的上帝!感謝你,為了我們,你在創造天地時就設立了安息日,讓我們在經過一週的忙碌工作之後,有一天的安息,可以與家人好友相聚歡樂,更可以在敬拜中與你相親。

題目: 新酒裝在新皮袋有那些可能的意義呢?

創世紀 30

W1 2008-08-04 (創30:1-30:43)

經文: 創世紀 30:27
拉班對他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請你仍與我同住,因為我已算定,耶和華賜福與我是為你的緣故

默想: 親愛的主!但願我也像雅各一樣,讓我周圍的人也因我得蒙上帝的祝福。

題目: 雅各與拉班之間的工資爭議你有何看法?

2008年8月3日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台語)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國語)

經文:路加福音6:2, 5

【講道大綱】
I. 引言:阿布若的故事 (John Abruzzo)。

II. 兩種負擔
1. 重擔 (ba/rov)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 (fortiðon) [pho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III. 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太23:4)
2. 勿袖手旁觀 (路10:31)
3. 勿沾沾自喜 (路18:11)
4. 勿沽名釣譽 (太6:2)

IV. 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出3:7)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約壹3:18)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詩55:22)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加6:1)

V. 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帖後3:8)
2. 成長的取捨 (林前13:11)
3. 人生的選擇 (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約3:16)

VI. 結論: 完成基督律法 (約13:34; 太11:29)

金句:加6:2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默想:
1. 我們常遇到那些人生的重擔?
2. 我們當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
3. 什麼是自己應該擔當的擔子?

界線 Boundary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界線 (Boundary) 是近年來在心理學被廣泛探討的熱門題目之一。有兩位基督徒心理學家 克勞德與套森德Henry Cloud 與 John Townsend 於1992年出版一本這方面的書,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2)

根據克勞德與套森德的說法,界線原來是房地產的分界線 (property line),在該界線以內的房地產之處置權與照顧責任應該是屬於該筆房地產所有者所擁有。界線將屬於自己的房地產與不屬於自己的房地產作出清楚的區隔。克勞德與套森德將這個原用於區分房地產權責歸屬的界線觀念,轉而應用到個人的自我認同 (Self Identity) 以及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互動的研究。適當清楚的自我界線當有助於促進建全的人際互動關係。

I. 責任關係 (Responsibility): 

當自我界線很清楚且適當的區分自我與非我 (me and not me) 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擁有自我並為自我負責。我們也會避免去侵犯別人的自我或為其行為負責。

II.自由抉擇 (Freedom):

我們對於界線內之自我相關事務可以自由抉擇如何處置。同時,我們對於屬於他人自我界線內之事務則須學習尊重其自由處置權責。

III.愛的關係 (Love):

當我們對於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以及自由抉擇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對別人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與自由抉擇會予以尊重並避免侵犯的情況下,我們才有能力與對方建立成熟、互惠的相愛互動關係。

IV.保護作用 (Protection):

在愛的關係中如果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 [例如:語言暴力、肢體暴力、壓迫管制、或是操控玩弄]、或傷害你們關係的行為時,清楚的自我界線會幫助你勇敢的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避免受到對方的侵犯。清楚的自我界線也會幫助你智慧的婉拒承受對方不當行為所帶來的惡果,並且不會背負不恰當的罪惡感。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不會去侵犯對方行為抉擇的自由。你會讓對方自己去承受其惡行所帶來的惡果,讓對方有自我反省、改過向善的機會。

V. 接受現實 (Accept Reality):

當我們採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建立愛的關係,並且在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或是傷害愛的關係時,我們使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保護自我,免於對方的侵犯,或是讓對方承受該惡行所帶來的惡果,給予對方反省改變的機會。但是,對方不一定會因此就痛改前非、回頭是岸。有時候,我們會遭遇對方不可理喻,或是變本加厲。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並接受對方拒絕改變之事實。在這樣的時刻,適當的自我界線會幫助我們做出兩害取其輕的困難抉擇,將這個無法挽回愛的關係做一個結束。我們不會讓自己陷入只要我再努力,一定可以挽回這個愛的關係的錯覺而無法自拔。

在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與5節,保羅談到彼此分擔重擔以及個人自負擔子的看似矛盾的人際關係互動建議。如果從克勞德與套森德的界線理論來看保羅的建議,個人自負的擔子應該是指在自我界線以內的自由抉擇與擁有權責。彼此分擔重擔則是指在健全自我界線下所建立成熟的彼此相愛關係之下的互惠互動。

求上帝幫助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來接受上帝所賜給我們這寶貴的自我界線。智慧的使用自由抉擇,並且願意為這些自由抉擇負責。我們也同時學會尊重別人的自我界線,不侵犯別人的自由抉擇或是剝奪他為此自由抉擇所帶來的後果負責。我們也要祈求上帝,不要讓自我界線扭曲成為將我們自我孤立的高牆,攔阻我們與別人建立互相擔當生命重擔的彼此相愛關係。

小組系列(十九):重擔 Burden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已將教會的四個小組介紹完畢,從這週開始,我們要來認識小組的功能與重要性。小組主要的重點就是彼此關心、彼此扶持,然而,當小組中有人遇到重擔時,大家都應與他同背,還是讓他自行承擔?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Ⅰ、引言:阿布若的故事(John Abruzzo)

提到重擔,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在2001年9月11日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有十九個人劫持了四台客機,撞向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北棟被撞上不久後,南棟也被撞擊,這是阿拉伯賓拉登所組織的阿凱達al-Qaeda對美國不滿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稱作恐怖主義,這事件引起美國後來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與阿凱達組織有關的國家,至今還未結束這戰爭。但在911的事件中,有個很感人的故事,大廈被撞,人們要逃生,在被撞樓層以上的人很少能逃出來,因為樓下已經起火,而在被撞樓層以下的人就想辦法要逃,其中有一個人卻無法自行逃生,因為他在十七年前跳水時撞斷了第五六節的頸部脊椎(Cervical Vertebra),造成四肢癱瘓(Quadriplegia),只有頭部可以動,他叫John Abruzzo(約翰阿布若),那時在南棟六十九樓上班,從事會計工作,以電動輪椅行進的他,座位的窗戶正面向北邊,親眼看見飛機撞上北棟,但他行動不便,只能看著人們逃離,後來才發現,竟有十個同事留了下來。原來,當時大廈裡有一個像雪橇的逃生椅,是在電梯無法運作、人本身也無法行走時,可以用逃生椅放在樓梯一層層往下而逃生,這十個同事就四個人一組,輪流從六十九樓帶著他用逃生椅往下逃,直往一樓;九點零二分,南棟也被撞,頓時一片漆黑、慌亂擁擠、煙霧瀰漫,他們繼續往下,在逃出南棟大廈十分鐘後,南棟崩塌了。當他十七年前跳水造成癱瘓以後,他的身體就變成他的一個重擔,因為他不能自由的行動,而遇到九一一事件,他幾乎是只能等死,但這十個同事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為他扛這個重擔,從六十九樓扛到一樓。事後他說:「是這十個同事,還有逃生椅,讓我今天還可以與你們說話,而對這十個同事我能說什麼呢?我找不到話,無法用一句謝謝就可以表達我對他們的感受。」這個故事讓我們感覺到何謂重擔,何謂替人扛起他的重擔。這十個同事抬起四肢癱瘓的他,將他從死亡中救出來。

Ⅱ、兩種負擔

我們今天的經文只有兩節,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所以是互相擔當、互相幫忙,可是第5節卻說:「各人必擔自己的擔子」,保羅所說的意思究竟為何?若是各人都擔自己的擔子,就不需互相擔當,而若是是互相擔當,又何需擔自己的擔子?有人認為保羅的說法是否互相矛盾,但我們仔細看,中文的翻譯是有一些分別的,第2節是「重擔」,第5節是「擔子」,這兩者有何不同?它們分別是指什麼呢?

1. 重擔 βάρος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φορτίον (phor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重擔的希臘文是βάρος (baros),擔子的希臘文是φορτίον(phortion),所以這是不同的兩個字。英文將baros翻譯成burden,phortion翻成load,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更可翻成boulder(巨石),後者則翻成backpack(背包),若以此來看,巨石的重擔是我們要互相擔當的,背包的擔子則應是自己挑起。這兩種負擔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 

生命有哪些重擔呢?前面提及的John Abruzzo,他的重擔就是跳水受傷造成四肢癱瘓。疾病傷害殘廢等都是一個重擔,而有的人是身體健康、內心卻煎熬,他焦慮憂鬱憤怒嫉恨,但不論何種,都使人痛苦難過,需要別人的扶助,這就是為他擔重擔;有些人則是內心背上良心的重擔,又或者是「癮(addiction)」,抽煙喝酒磕藥賭博等;即使是婚姻和家庭也可能因為夫妻失和、父母子女關係不融洽,而成為一個重擔;還有的是社會大環境下的重擔,貧富不均,造成一種經濟的欺壓;更大的重擔是天災人禍,使人們失去親人與家園,而以上這些都使人需要周圍的人用愛心來幫助與陪伴,來走過這擔重擔的過程。

Ⅲ、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當你看見別人背負重擔時,你要注意什麼事情呢?第一,不要雪上加霜,例如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約伯的三個朋友也像是這樣,雖然他們其實很有誠意、好心想幫助約伯,但對於苦難中的約伯,他們所說的卻是苦難發生原因必來自約伯本身的犯錯。安慰陪伴的說話,若不同理或不留心,只會給痛苦的人帶來更重的擔子,這是我們當避免的。

2. 勿袖手旁觀

有些人雖未雪上加霜,但懼於重擔的重量,為了自保,就當作沒有看見而走過,「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受傷者)就從那邊過去了」(路10:31),若祭司如此做,也難怪利未人跟著學,「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反而是後來經過的慕道友,對教會不熟,也沒探究當下的情況,只是單純地停下來幫忙,這慕道友是一位撒馬利亞人。我們不該看見別人有困難時只是視而不見的袖手旁觀。

3. 勿沾沾自喜

第三種是看見了,卻以為自己沒那重擔是因自己表現不錯,也就是用別人的苦難來顯出自己的好,這叫沾沾自喜,耶穌舉例說:「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我們不用以為只有法利賽人如此,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在別人的重擔痛苦上,我們不需以別人的痛苦來顯出自己的清高,不需做這種無意義的比較。

4. 勿沽名釣譽  

有的人則是真的有幫忙,但幫忙時故意想讓人知道,這是沽名釣譽,「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2),施捨就是幫人背起重擔,吹號是故意要得榮耀。這四種是我們要避免的,不在他的重擔上再施加痛苦,不是看見了卻裝作沒看見而繞過去,也不是看見了卻喜於自己沒問題,更不需在幫助時藉這機會來高抬自己。

Ⅳ、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呢?第一件事,是能陪著對方一起憂傷:當人在哀痛時能有人以同理心陪著,進入他的苦、感受到他的痛,他的重擔就似乎減輕了大半,因為發現別人好像感受到他的痛苦了。這就是與對方分擔重擔,體會對方的憂傷,一起承受痛苦。「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不是一同哀哭就好,若是你發現他的困境是可以被處理與解決的,別只用言語而已:「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英文叫作Lip Service,就是擦口紅,將它裝扮的很漂亮,中文應該叫作耍嘴皮。當我們看到人們有困難,我們給予安慰、為其禱告是很好,但不要只有這樣,一個人的痛苦,需要的應該不只言語安慰,如果上帝給你很多,你能按著神給的在行為和誠實上幫助對方嗎?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能做到以上這些,我們可以說這人是人道主義者(Humanist),他有愛心,常幫助人,而這也不一定是基督徒。基督徒和人道主義者的不同在於,幫忙擔重擔以外,基督徒知道所相信的主耶穌也可以幫忙。我們不是只幫忙挑重擔,更應陪他一起將重擔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得到主的鼓勵、主的恩典。詩篇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彼得前書第五章7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大部分的重擔是外面加諸的,然而有一種重擔是自取其咎,就是自己做錯事情而痛苦的承擔後果,好比騎腳踏車不小心摔車受傷,這時你幫助他可能會因為要給予告誡而粗魯些,但請記得,當一個人的骨頭跌斷時,你需要很小心,盡量不動到他受傷的地方,保羅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在幫助別人時,要溫柔、要謹慎,同時也要自我反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跌倒。

Ⅴ、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什麼叫作自己的擔子呢?各人的背包指的是什麼?第一種擔子,叫作「生存的擔子」,保羅說:「(包括傳道人)也未嘗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帖後3:8),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應盡己所能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而不是以為要互相擔當重擔就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

2. 成長的取捨

第二個就是選擇的問題。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自己去經歷,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要捨棄一些事情,但也取得另一些,我稱它作「成長的取捨」,聖經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成長到最後,就是能將自我捨去,這是我們要一起學習的,這個過程因為經歷到慢慢放下而存有痛苦,但生命也因此慢慢地成長,生命可以說是由這樣的選擇慢慢累積起來的。人的一生有許多的取捨,我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去學習,那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是我們的小背包,是自己要背的。

3. 善惡的選擇

在作決定時,常常會出現該如何做才對的問題,而別人不能幫你做決定,那是你自己的背包,這是善惡的選擇,「我們當選擇何為是,彼此知道何為善」(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最後,最重要的選擇是關於永生。上帝讓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每一個人都要決定要不要這個救恩。這是你的一個背包,是你關於永生的選擇,將來在神的面前,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這是你的擔子,沒有人可以幫你承擔,「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Ⅵ、結論: 成全基督律法

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尾還有一句話:「…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有律法嗎?基督的律法是什麼?耶穌要上十字架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祂為祂的學生洗腳,然後對他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這叫成全基督的律法,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扶持」,相愛的標準是「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怎樣愛我們呢?要我們學習祂什麼樣式呢?是用柔和謙卑來服侍別人,「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想到的是心理學的一個觀念,叫作界線(Boundary),我在牧函中有介紹一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Boundary的意思是這樣,上帝給每個人有一個Boundary,在這個界線裡的人的選擇權,是不應被剝奪也不可能被剝奪的,我認為這就是你的擔子,是上帝給你的,你必須自己使用這界線來做決定,並且自己承擔結果,我想這就是保羅說的每一個人要背自己的背包。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背包當作巨石,例如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又或者父母會為孩子承擔其造成的後果,對我而言,這兩種都是將擔子當作重擔。求神給我們智慧聰明,讓我們能分清楚何為應自己承擔的擔子,何為應互相幫忙的重擔。創世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了亞當、夏娃和萬物,包括那棵分別善惡樹,上帝對亞當說,什麼都可以吃,但這棵樹有毒,不要吃,這是上帝從那時起到今天給我們的背包,是一個禮物,我們叫作自由選擇,但自由選擇的背後帶來的是需承擔的後果,那就是擔子,是我們生命成長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一定要走的路。有一種心理上的病症叫作Codependency(互賴),就是你為對方將所有的責任扛起來,對方就無法面對他自己錯誤的選擇,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成長。我們若懂得區分擔子與重擔,才能知道什麼是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創造人類的時候,就給亞當夏娃這樣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是很寶貴的禮物,但也是一個擔子。主,祢讓保羅在加拉太書告訴我們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可是保羅也說:各人的擔子要自己擔當。幫助我們,在人生一連串的選擇當中,讓我們學會如何善用這個禮物,並且學會如何承擔使用禮物所帶來的擔子。但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很多不是因我們的選擇而臨到的重擔,讓我們實在有些扛不起來。主啊,幫助我們,當看見周遭存在這樣的重擔時,我們不會獨善其身,會知道如何幫助他,幫助我們教會小組的弟兄姊妹,能互相學習如何擔這個重擔,也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讓每個人練習挑自己的擔子,好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上可以長大成熟,幫助我們在這兩方面能學習的好,也能夠清楚的辨別,哪些是重擔,哪些是擔子。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8月2日

創世紀(86) 080802

Part 1

Part 2

Part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