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這一條路


講道內容

這一條路

經文:馬太福音十章17-22

主講:李晶晶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一、前言:MVCOMIDO School 恩典之路」

MV:「十五年來,在神的恩手引領中,COMIDO恩慈兒童學校成為肯亞首都貧民社區的典範與祝福。對當地人來說,這裡是個充滿希望與祝福的地方。自2007年起,謝禮興團長五度帶領醫療福音隊到肯亞,舉辦義診和福音活動;他們看見了貧民區裡的需要,2009年開始拍攝製作桌曆,每年以義賣桌曆來支持高中生學費;也主動為學校的改建熱心募款。

2011年,肯亞「恩慈兒童學校」舉行第一期改建工程落成典禮,新建了教室 圖書舘、廁所和圍牆。2012年,教職員辦公室和停工近七年的兩層危樓教室,終於修建完成;學校也開始供應乾淨的水源。目前兩期改建工程已經完成,但未來的路還很長。後續工程還有禮堂以及操場等需要整修,而電腦教室的電腦社備、高中生的學費和學童的營養餐費需要仍大。貧民區的人們連三餐溫飽都缺乏,更別提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

您的愛心支持,可以幫助這些弱勢孩童,擁有一個安心升學的環境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今天教會在一樓大廳「義賣肯亞桌曆」來支持與關心肯亞COMIDO School 的學生繼續升學讀高中和大學,期盼這樣的支持與正向循環,讓孩子們受教育將來可以回到家鄉來服務,可以漸漸地改變貧民區的生活。一本只要100元,今年特別製作了三種不同款式的桌曆和掛曆,一套三本300元,那可能是我們一餐的費用,卻是貧民區孩子們的希望,邀請您一起參與和支持!

透過桌曆在一年之中被提醒或想起時,可以為他們禱告,透過送桌曆給親友,可以傳遞這個恩典的故事和見證,也多一個禱告的力量和關心!

二、少年官的故事

今天我們所看的這個故事,在聖經裡有三處記載著:馬太福音19:16-22、馬可福音10:18-23、路加福音18:18-23,今天司會所讀的是馬可福音所記載的。說到有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跑來跪在耶穌面前,問他一個問題。「問耶穌問題」這在耶穌時代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很多人都來問耶穌問題。其實,就在這個人來問耶穌問題前,有法利賽人也跑來問耶穌問題,馬可福音第十章一開始說:「耶穌從那裡起身,來到猶太的境界並約旦河外。眾人又聚集到他那裡,他又照常教訓他們。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可10:1-2),不同的是,法利賽人的態度是要「試探耶穌」,而這個人卻是真心誠意想要「問問題」、想要「知道答案」的!

1.個人:一件難得的事

(1)這一個少年官:

首先我們看到17節說在:這一天,耶穌和他的門徒要出發去傳道的路上,突然有一個人跑過來,跪在耶穌的面前。

《馬太福音》記載他是一位少年人(太19:20,22),對猶太人來說24-40歲都是所謂少年人的範圍;而《路加福音》則記載他是一位作官的(路18:18)意思是這是一個「猶太人的領袖」。於是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少年的官,是一個有地位的人,如果再往下看22節「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就知道他還是個有錢人,如此說來,這個跑來跪在耶穌面前的人,並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有錢、社會地位高,又權柄很大的少年官,這樣的人有甚麼不能解決的問題呢?但他卻跑來跪在耶穌的面前,可見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一件難得的事,這一個年輕人他認為耶穌可以幫助他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他自己無法解決的,就是永生的問題。他說:「良善的夫子(good teacher),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eternal life)?」

(2)對耶穌的稱呼

這個少年官對耶穌的稱呼是「良善的老師」,這可看到他對耶穌基督的尊敬。耶穌和他的門徒正朝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中前進,但他的名聲早已經遠播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甚至遠至外邦人地區的泰爾與西頓附近之城鎮(參可378)。而這點也是為甚麼在耶路撒冷那些宗教領袖們很在意之因,他們實在無法容忍一個出身木匠家庭,且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小鎮拿撒勒人,會出甚麼傑出的人物(約146a)。

因此,這個在猶太人社會有名望的領袖,在眾目睽睽之下主動地跪在耶穌基督面前,就是表明他已經顧不了所謂「面子」問題,遠比面子更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想必他被心中鬱卒的生命問題困擾甚久,才會在耶穌行路經過時,迫不及待跑來跪在耶穌面前求問,希望能透過耶穌的解惑而使自己生命獲得釋放。

2.有一個問題:信仰的問題

這個少年官的心中的問題:「我該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承接永活的路)呢?」,這是一個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是一個信仰的問題。人什麼時候會問關於生命意義與信仰的問題?當人面對死亡時、面對自己無能為力時。

接下來耶穌基督就回問他幾個問題,他很清楚地表示:他雖然有錢、有社會地位,年紀又輕還大有可為,這些都是每個時代的人窮盡一生力量所在追尋的,他都有了,並且從小就遵誡命,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可10:20)。卻還認為不夠,也沒有真正填補他生命的空虛。因為這些都與「永恆的生命」沒有關連,現在他所迫切需要的是「永恆的生命」。他想知道「還要做什麼?」才能得到永生!

3.還缺少一件:自身的問題

我想耶穌看到這個少年官有許多可取與可愛之處,經文說:「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可10:21a),耶穌看見他努力認真生活與工作、他謙卑求教,他也遵守規則誡命,他渴慕永生。但耶穌同時也看到他身上的問題,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可10:21b

在這裡非常重要的,就是耶穌告訴這個人,說他「還缺少一件」。耶穌說的是「一件」,不是兩件,不是三件,或四件五件…,都沒有,耶穌只要求「一件」就好。而這「一件」正是牽絆這個人得著永生(永恆生命)最大的阻礙,也是這「一件」,使這位少年官一直感受到生命缺乏的原因。耶穌告訴他:「去(go)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you will have);你還要來跟從我(then come, follow me)。」(可10:21b)要他將所有的產業都賣掉捐給窮人,這樣,就會有財寶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隨他。

其實,耶穌這樣說,已經說出了這個少年官的問題,他雖然從小到如今都遵守了摩西法律誡命,卻仍無法獲得生命的滿足與意義,就是被財富和社會地位所牽絆。但我們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誰不要這兩種東西?

魔鬼也曾以此試探耶穌,路加福音46-7「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魔鬼用世上的財富和權柄作為條件,要耶穌向它下拜,但耶穌回答魔鬼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路4:8),耶穌抵擋了魔鬼的試探。但這個年輕、有錢又有地位的官可不是這樣,他聽了耶穌的回答與建議後,「臉色變了,垂頭喪氣地走了,因為他很富有」。從這裡可以看到這個人失望透頂了,他原本跑來是抱著極大的期望,希望從耶穌基督的話中獲得他所想要的答案。

我們常常也有這樣的問題,自己已經先有了某部分的答案,然後去詢問別人的意見,請人指點迷津,但事實上並不是真要聽對方的建議,而是要聽聽看別人所說的,是否就是我們所想的、所要的。

這個少年官既然相信耶穌是那位能提供「正確」答案的人;而主耶穌也的確給了他一個「正確」的答案。既然找對人問,也得到對的答案,可是,他了耶穌的話,頭更大、氣色更不佳,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10:22),因為他很困難去遵照主耶穌的話去做;所以,他帶著「憂憂愁愁」的心情走了,但是他要走去那裡呢?他要到哪裡找到答案呢?離了耶穌能做什麼?人生有一個可惜,就是與真理擦身而過!

三、耶穌的回應

我們再來看看耶穌給這位少年官的回應。當少年官提出了困擾他心中的問題:「我該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呢?」(可10:17)時,

耶穌並沒有馬上回答他的問題,卻反問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一個是良善的。」(可10:18)。

1.耶穌關於良善的回答

主耶穌之所以這樣反問他,是為了啟發、幫助他「認識神」,要認識「耶穌是神」。就是對於主耶穌身為上帝的兒子,人類救主的身份和使命有正確的認識。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使他從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因為這個少年官對於主耶穌還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僅僅把主耶穌看成是一位「良善的夫子」(好的先生),這是不夠的,不是說耶穌不良善,而是只把耶穌當作一個好老師,向祂學習怎樣作人作事,是不夠的。如果想要做好人好事,然後來得到上帝的拯救,那是錯誤的,因為沒有人作得到。

主耶穌不僅是一個良善的人,也是上帝,被稱為上帝的獨生子;他不僅是夫子(老師),而也是救主;他『道成肉身』降生為人,不僅是作為真理的教師,教導人行善,警戒人作惡,並指明永生的道路,而且也是作為我們的救主,親自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贖罪,為要用自己的寶血和聖靈的大能將我們從罪惡裡救出來,使我們能有屬靈的能力,能夠不斷地面對軟弱與罪、能行善與成聖,能行走進入永生的天路。

因此,主耶穌反問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如果你僅僅看我是一個好人,一個良善的夫子而稱我是『良善』的,是不夠的,而是要認識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主,我們的盼望源頭,因為『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一個是良善的。』

主耶穌這樣的問話,也是為了幫助少年官「認識人」,認識自己本性的敗壞、軟弱和有罪。因為這個少年官,也是一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自以為從小教養品格比別人好,甚至以為靠自己行些甚麼善事,將來就可得永生。

其實在上帝眼中看來,「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23,10)。因此,人人都必須信靠主耶穌的救恩,徹底認罪悔改,才能承受永生。同樣對這個少年官的的要求也是一樣,根本不是像他所求問的那樣『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的問題,而是必須信而悔改,求得主寶血的洗淨和聖靈的重生的問題。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使他從主裡面找到永生之道。

2.耶穌關於得永生的回答

那個少年官聽到耶穌回答他的問題說:「你還欠一件,就是要撇棄一切來跟隨我。」他就憂憂愁愁的走了。

少年官渴慕得到永生,虛心地向主耶穌請教。沒料到天國的入場費,竟是要「去變賣你所有的」,代價之高,令他咋舌,臉面即時變色;深知自己付不起,只好憂憂愁愁的走了。令人不禁惋惜。

但,只是因為他有錢財,就難以進入神的國嗎?門徒看著聽著,希奇得很:這樣,誰能得救呢?

耶穌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27節)這少年官若真認識神、敬畏神,他若能信,就能聽明白關於永生真正的答案;他「還缺少一件」,不是「變賣所有」,而是「信心」。

人不會因為沒有變賣家財分給窮人,而被拒於救恩之外。主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接著說:「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可見使有錢財的人難以得到永生的,並不是他那份雄厚身家,而是他那顆「倚靠錢財」的心。

細心思想主耶穌對年輕的財主所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主對他的要求,其實是個賜福,就是「必有財寶在天上」的應許。那就是說,如果他願意放棄,不再「倚靠錢財」,轉而信靠跟從主,那麼,他將得到的,是天上永遠不朽壞的財寶。主沒有明說天上的財寶是甚麼,是考驗人:「你信得過我嗎?」信得過祂,就跟從祂吧。面對諸多產業與主耶穌之間,這少年官還是難捨所愛的錢財,放棄跟從主。

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觀點,他說一個人生命中最終極的關懷是甚麼,那個終極關懷的對象就是他的上帝。當一個人把上帝看成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關懷,那麼,這個人才是真正在敬拜上帝。用保羅‧田立克所說的這個觀念來看這個有錢有地位的少年官反應出來之情形,就可以清楚看到他是把財富看成他生命中最大的關懷,所以,當耶穌基督要他改變對財富的看法時,等於是在改變他生命的終極對象。換句話說,財富等於是他的神一樣。這樣,他就不是真正地在敬拜上帝,而是在應付罷了。

耶穌講了那些話以後,就對他提出一些衡量生活的標準。我們知道十誡是刻在兩塊石板上的,第一塊石板有四誡,第二塊有六誡。我們主在這裏提出的標準和第一塊石板無關,而是第二塊石板上的六條誡命。祂用簡潔的方式提到了這六條誡命,次序和十誡不同,不過內容並無差別。「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這樣祂總括了後面的六誡。當時耶穌給這個人衡量他生活的標準,是屬於人際的關係,就是關於一個人和他人相處的原則。

你要得救,你需要撇棄一切來跟隨祂。倒也不是說字面上的撇棄了金錢,或者什麼。重點在我們要把耶穌當做唯一信靠、唯一跟隨的對象,祂是完全的、豐富的,這樣才能夠得救。你只是讓祂醫好你的病,讓祂給你吃飽,覺得祂很希奇,那是不夠的。

10:25-28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10:25-28

加拉太書2:16「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

我們要先知道兩件事情,第一什麼是「上帝的責任」、第二什麼是「人的責任」。有些事情,只有上帝能做、人不能做;有些事情,上帝不能做,只有人才能做。

在得救、生命改變、對付罪的問題上,這只有上帝能做得到,人是沒有辦法,只有上帝讓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人只能夠悔改、接受光照、選擇棄絕。祂有權柄、祂有責任、祂必須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人本身毫無除罪的能力。

但什麼是人要做的事,就是接受耶穌基督,要呼求上帝讓祂兒子的靈進入我們裏面,好叫我們能夠呼叫阿爸天父(加4:6)。聖靈來進入我們生命中,使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聖靈來,讓我們得著恩賜跟能力,可以負起各樣角色的責任;保羅說要明白上帝的旨意,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祂:「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

若我們堅持自己,不肯把自己的主權奉獻給上帝,那麼即使上帝跟我們講了很多話,對我們來說也像是鴨子聽雷,聽不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上帝不跟我們講話,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裏面已經做了決定,當人已經定意按著自己的喜好而行,就聽不到上帝的聲音。

四、屬靈的功課

1.我當做什麼:認識人與認識神

這一年輕又富有的少年官來找耶穌,出於真誠的心和認真的態度,來問耶穌有關永恆生命的問題:「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這是否也是我們曾想過的問題呢?「我這一生當做什麼事才是有意義?才是有永恆的價值?才會與永生有關係、有連結?」

謙卑尋求,認識自己、認識神

這位少年官突然衝出來,跪在耶穌的面前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v.17b),這個弔詭與耶穌會遇的開場,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要相信上帝,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

長老宗創辦人加爾文強調「認識」,他認為單憑感受的信仰是不太正確的,因為人無法每時每刻均感受到自己是在神的手中,如果靠意志生活在神的旨意中,則容易變成法利賽人,故此,加爾文認為只有經過徹底的認識才有可能。人應如何才能認識神呢?加爾文指出「認識神與認識自己是互相關連的」。

加爾文指出「只有先認識自己,我們才能真正認識神;只有先認識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Without knowledge of self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God; Without knowledge of God,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self )」。其重要的關鍵是在於人有神的形像,人如果不認識自已,真不可能對神有準確的認識。一個真正認識神的人就是認識了人的「原版」--就是神(人只是影印版而已),與此同時,當我們看見原版時,我們才能看清楚影印版的缺乏。

加爾文的比諭:「一個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不認識光明,若是看到昏暗的東西就以為是光明了,一旦置身午間,才清楚地看見四周一切的景觀,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注視太陽時,在眩目耀眼的體驗中,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能看清楚這一切都是來自太陽的光線。」

當人看到人的美好時,可能會開始認識神,因為當深入認識人的美好時,就是看見神的形像了,也因此開始認識神。認識人的貧乏亦開啟我們對神的認識,在深入看見人的極限時,就更顯出神無限的豐富。

2.缺少的一件:放下與跟隨

「缺少的一件」,是誰需要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跟從主耶穌?對於這個經文的解釋,我們現待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神職人員、第二種:所有的信徒、第三種:只是要信徒盡可能去做,不一定指的是真的變賣、第四種:「變賣所有一切」是指要將生命列為首位的除去、第五種:這是神國來臨之後才需要做的事。

第一、三、五種的解釋是世俗化的,把基督的信仰當成是「宗教」,所以認為這段經文是給神職人員的,只有神職人員才需要變賣所有的一切去跟從神,其他的人就不需要。或是「盡量就好」、「那是將來的事」。

第二種是指「所有的信徒」,這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仍充滿信心的人。第四種是一種提醒:我們生命的主權在哪裡?

或許我們都對少年官沒能通過考驗感到惋惜,他無法放下以致於放棄跟隨主耶穌。但我們可能也會發現在教會中這其實是普遍的現象。

有人用球賽比喻基督徒,一種是當觀眾的信徒,一種是當球員的門徒。信徒和門徒所知道信仰的知識可能差不多,但最大的差異是能不能或願不願意去「行出來」。信徒憑信心得到醫治,而門徒卻是要撇下一切來跟隨。信徒的心態是為了滿足自己,而門徒的跟隨卻是要付出代價。門徒的本質是願意讓主調整他們的問題,讓主改變他們自己的想法,願意順服主的旨意去行。親愛的同學,耶穌對少年官有更深的期許,從做一個好的信徒,到願意放下一切跟隨耶穌。他對我們的期待也是一樣。信徒渴望福音,盼望得到幫助,當然也期待生活在恩典之中。然而,若我們的信仰不願意付上代價,那麼我們永遠只是信徒,𣎴是門徒。

立志要成為耶穌門徒的我們,不能只是懂得很多神學理論,能背誦很多聖經金句,會說很多聖經典故,這些一般基督徒也能做到。真正的跟隨耶穌,必須將知識內化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信仰。也可以說,回應福音的行動就是去走耶穌所走的路,從信仰來說,是一種「委身」,因為知道自己的使命而不怕艱難,不計回報,去完成上帝的心意和託付。有一個人叫做連加恩,在服兵役的時候,他原本可以當個輕鬆的醫官,他卻申請去非洲布吉那法索服替代役,他照顧當地的居民,改善他們的用水與醫療,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一句話這麼說:「身為好命的人,要比別人多做一點,這樣,好命才有意思。」我將他改成:「身為一個基督的門徒,要比別人多做一點,這樣,做門徒才有意思。」

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曾言:「當你注視天,同時也得著地;當你定睛在地,你將失去天,同時失去地。」藉此反思當代神學教育並提醒教會事奉者之服事方向:我們定睛注目重視的是什麼?得著及失去的是什麼?

3.少年官v.s獻身者v.s跟隨者

2011Kyle Idleman牧師所著"Not a Fan: Becoming a Completely Committed Follower of Jesus"這本書的主旨「耶穌不需要粉絲,需要的是門徒,是完全的跟隨者。」

跟隨者必須「真正認識耶穌」。基督徒到神的面前,不能只求耶穌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而必須真正認識神的良善、仁慈。耶穌來到世間,最重要的目的是解決了「罪」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真正認識,神是唯一良善的,而我們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唯有耶穌可以赦免我們的罪。所以,到耶穌面前必須真正認識耶穌的良善,並且確實認罪悔改。

上帝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自己身心一切所有完全獻上。(羅12:1)。只是上帝對各人所要求的獻身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上帝要他直接獻身于傳道工作,(太4:18-22),有的人則要他在一般信徒的崗位上獻身為主作見證。(路8:37-39)。同樣,在人的財物奉獻上也相似。有的人,上帝要他立即變賣所有的去救濟窮人,或捐獻聖工,有的人,上帝則要求他作一個『忠心的管家』,遵照上帝的指引,『接時分糧』給有需要的人。

主耶穌向這少年官他提出這個要求,還包含著更深遠的美意和更偉大的呼召。主不僅是要他變賣所有的去救濟窮人,而且還要他來跟從主。

主在此實際上是呼召他加入使徒的行列,獻身于傳道救靈的大工。正如主當日怎樣呼召彼得、安德列、雅各、約翰和稅吏馬太撇下一切跟從主,現在也照樣呼召這個少年人撇下一切跟從主。

上帝也同樣呼召著我們!

五、結語:

我不知道這一個少年官離開後,後來有沒有再回去找耶穌、跟隨耶穌,但是,在神學院裡,我們可以看見有更多的「少年官」回來了,有的放下高薪、好名聲職業、18%終身奉或是父母的期待、長官的勸說,他們走上獻身之路,爬上陽明山嶺頭預備自己成為上帝的跟隨者、侍奉者。

1.一起關心神學教育

2.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MV「培養神學生讓他們成為好的傳道人」

每年11月第3主日是總會所訂關心「台灣神學院的奉獻主日」,因著上帝豐盛恩典,經由總會及所屬各地方教會的奉獻關懷與支持,使神學院得以推動各項教育事工,在師資、學生、行政、財務等方面均得助益。

位處陽明山嶺頭的台灣神學院,期待:一、藉著教室與圖書館提供接受呼召的神學生做神學思想與教育訓練;二、透過靈性操練和教會實習形塑牧者生命涵養。上帝的話語和神學知識是傳道人的專業訓練,期盼經過裝備與演練,促進每位傳教者不同的學習經驗,呈獻給教會多面向、不同恩賜的服事人才。

宣教師孫理蓮女士昔日所言:「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把我們貢獻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盼望因著眾弟兄姊妹的支持,讓神學教育者積極為上帝國圖謀大事,讓受呼召的神學生能真誠回應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一同投入傳福音直到地極的行列,獻身於生命的終極關懷,即回應耶穌基督打發工人去收莊稼的邀請;跟隨主,成為得人漁夫。

今年台灣神學院奉獻主日的期待:「培育神學生成為優秀的傳道者」,我一起來看他們所製作的影片。


--
由 Blogger 於 12/01/2012 01:48: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