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6年11月30日

創世紀(33) 061130

3:15公義審判中恩典曙光,女人與蛇結盟背逆神,神必須先對付此結盟,才能將人從“罪之綑綁中”搶救出來。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26日

愛與癲狂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11.26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一、前言:

各位兄姊大家平安,今天主日禮拜我們特別要來關心台灣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會總會共設有四所神學院: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玉山神學院,以及新竹聖經書院;總會並且分別訂定紀念主日來使地方教會關心支持並能以禱告和奉獻參與神學教育。

每一個蒙召獻身讀神學院的神學生背後,都有一個為主顛狂的神奇故事。事實上神學院的本身就是一個瘋狂的故事。許多神學生,在蒙召獻身前,各有其夢想、專長。夢想一展長才成為科技新貴領袖、成為音樂家、藝術家、成為富商名人…,有的原是醫生、教授、呼風喚雨的老闆主管、時尚設計師,也有叱剎風雲的神射手、演奏者,但當他們獻身傳道,放下這一切時,不免要被問「為什麼?」「你想清楚了嗎?」「你頭殼壞掉了」「你瘋了嗎?」這真是一個瘋狂的舉動!
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呢?

到底什麼是瘋狂?什麼是瘋狂的作為?

1. 食衣住行都有可以令我們瘋狂之處

2. 最近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空懸吊兩天,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驚險表演使觀眾心驚肉跳。

3. 保羅在大馬色傳福音,地方首長(大馬色革亞里達王手下的提督)要來捉拿他,於是保羅要從窗戶逃跑,坐在筐中從城牆上被人鎚下去。大馬色是他生命翻轉的地方。過去他特地來到這裡逼迫基督徒,現在他在這裡為了福音的緣故而逃跑。過去的瘋狂熱切是為了追捕人,現在的顛狂是為了上帝愛世人的旨意;生命的改變使得為之瘋狂的對象與內容全然不同。

二、保羅的顛狂

今天我們所讀的兩段經文

1. 第一段經文是保羅回答歌林多教會的人『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由於保羅臨時改變去哥林多教會的行程,使哥林多教會的人質疑保羅的動機有問題。因為保羅原來的計畫是先到馬其頓,再拜訪哥林多教會。後來他改變心意,先到哥林多教會,再到馬其頓。這種突然的改變使哥林多的弟兄姐妹顯得措手 不及,引起騷動與議論,認為保羅說話不算話,不是一個使徒的模範,質疑他所傳的道。

  但保羅向他們娓娓道明之所以改變行程的動機,不是要突擊檢查、去驚嚇或審問他們,而是為了他們好,希望能早點解決你們的問題。從過去幾個月在蔡牧師的講道中我們深知歌林多教會的諸多問題,故此保羅承明其心意與熱切實在是為了弟兄姐妹的緣故。同時也解釋有人認為他的顛狂是因為說方言、見異象等行為,他認為若然如此,他真的是顛狂,但那是在神的面前的親密關係與表達。

2. 第二段經文是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申辯,敘述歸主經過,向猶太和外邦人作見證,並懇請亞基帕信主。要亞基帕承認先知預言的可信,接受耶穌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然而一旁的「非斯都大人」從保羅的言詞中聽出他是個有學問的人,但不是猶太人的他無法領會保羅所說的充滿宗教色彩的辯詞。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
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保羅回答:「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在新約聖經中保羅兩次回答解釋他的「顛狂」:

三、顛狂與謹守—兩種生活

1. 在原文裡,「顛狂」,有交出、出奇、驚動等意思,out of mind失去理智;「謹守」( in right mind)就是頭腦清楚,有理性,中文翻譯是「清醒」,台語翻譯是「自在」。這兩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卻是十分「弔詭」的同時出現在保羅的身上。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有兩面的生活,這兩面有明顯的對比,是顛狂又是謹守:若顛狂,是向著神;若謹守,是為著你們。

2. 保羅自己見證,他是個時而顛狂、時而頭腦清楚的人;但無論是顛狂、是清醒,都是有意義的:若果顛狂是向著神,若是謹守自在是為著人。他的生活就是這兩面:

一方面在神的面前會情不自禁,渾然忘我,盡情表達對神的愛慕與渴望;另一面是在面對人的時候,他頭腦清楚,循循善誘與規勸,知道如何來傳福音與建造教會。

他的顛狂,是為了神:他對自己克制謹守,是為人。按顛狂來說,是屬其個人私下的事;按謹守來說,卻是團體公眾的事。

3. 倪柝聲的解釋很好:「謹守的意思就是又謹慎,又自守,有禮貌,規規矩矩。我們在人的中間,要竭力顧念到別人。」

在神面前,我們可以頂自由,顛狂的或跳或唱或躺或滾、說方言唱靈歌,或是流淚吶喊、或是安靜、默想都可以,但在神面前能作的,在人的面前不一定能作,還得為著人來謹守。如同保羅在神面前尋求異象指引,但為弟兄姐妹緣故,按著真理分解規勸、讓人明白清楚。我們在教會中為了未信的朋友亦是如此,不使用習慣性宗教語言,以一般能明白的字詞來分享上帝的愛。這也就是謹守。

4. 保羅在神前『顛狂』,在人前『謹守』,這正是基督徒持平的生活。可惜我們有時在神前顛狂不夠,不冷不熱;在人的面前的謹守也欠缺,過於放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保羅為何能在這兩方面的生活持守呢?

四、保羅的顛狂—領受從那上頭來的異象

1. 保羅為主瘋狂的第一個因素是Vision。他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大光,領受了屬天的異象。耶穌向他顯現:「我差你到猶太人和外邦人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徒26:18)。保羅原本也有自己屬世的理想,從上頭來的呼召與異象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保羅對審問他的亞基帕王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保羅如此分訴,表明了他之所以能這樣的生活的動力來自神。

2. 【見證】Robert Raikes雷克斯(1735-1811)是一位雜誌社的編輯記者,在英國衛斯理大復興時信主的,信主後,有一次前往一個貧民區,在路上被一群魯莽的孩子們,在野蠻地互相以石頭、雞蛋攻擊中,打到他身上;怒氣洶洶的他,正想還擊時,被神改變了,一個異象進入他心中:「你瞧,這群孩子的父母親正因為工業革命緣故,日夜於工廠不停地工作著,沒有機會教育他們,你是否願意,在這個街道上,讓神智慧的道被聽見嗎?」,雷克斯被改變了,每週日下午2:30-5:00他到這條街道來說聖經故事給孩子們聽,將這批小孩帶去教會,成立教英文與聖經的主日學,那群魯莽的孩子們生命改變了.....,在雷克斯死前,英國有四十萬人在教會裏受主日學教育。一個異象的進入改變一個人,一個領受異象的人帶來一個地方的轉化。他的內裡的熱與狂轉向神;為主顛狂獻身在孩子們身上,為孩子謹守,以真理教導帶領。

五、保羅的顛狂—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

1.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14說到「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人,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

2. 激勵,原文的意思是「抓住」、「約束」、「控制」的意思。這個字,照著當時希臘文的通用法,乃是指一個限制的路。只有一條路是你非走不可,別無選擇。消極面,就是你好似被一個東西限制住了,你只能如此一直向前。積極面,其實是指你看見了一個目標,就沒有別的目標了,你再不用左顧右盼,整個人活在這個目標裡。保羅的意思是,他被上帝的愛抓住了,看到了人生真正的方向與目標,有了這個目標,在他裡面就產生了動力,使他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使他向著目標直奔。

「原來基督的愛約束我們」,「原來基督的愛帶領著我們」。

3. 邊雲波,一位甫自中央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峰連天,戰鼓頻催的時刻,遠赴雲南山區傳福音。臨行寫下一首長詩「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他說: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選中這條不自由的道路並非出於無奈,相反地卻正是大膽的使用了自己的自由。

4. 【見證】親岑多夫是十八世紀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創辦人。一七一九年他在美術館看到一幅畫,畫名為「你們看這個人」,畫著頭帶荊棘冠冕的基督。那天親岑多夫深受感動,特別是畫上的題辭這樣寫著:「我曾為你捨命,你捨何事為我?」就在這時,基督的愛抓住他,激勵他活出生命的熱情。他辭去政府的工作,立志向全世界
傳福音,創立了莫拉維亞弟兄會。他非常看重情感在信仰中的表達,創作了許多讚美詩。此種情感是被基督的愛所激發出來的熱情,不是五分鐘的熱度,而是一生之久,甚至是世代相傳的熱情。

六、馬偕的顛狂—最後的住所

「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這份愛激勵馬偕,將他從遙遠的加拿大抓到台灣這陌生的國家、在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的土地上,忍受潑糞被殺的危險定意要將福音傳給台灣人,徒步走遍北台灣、拔牙傳福音、召門徒教學生、募款建學校…,說「這是我福音的責任區」,在台灣這個福音沙漠開啟了恩典的江河;在馬偕牧師人生的末了時他寫下「最後的住家」這首詩歌,令人最感動的是,他毫不保留地說出對台灣的熱愛—就是期盼在他人生「最後的住家」就是台灣。

通過他對台灣的疼惜與熱愛,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在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因為上帝的愛,使他如此瘋狂的愛著台灣,台灣神學院接續馬偕精神,繼續培育工人將耶穌基督的愛傳揚,讓人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生命真正的「最後的住家」。

(1)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2)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一世的快樂攏在此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海的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找到我一生最後的住家為了愛(華語)

1.為了愛,祂來到世界上,離開尊貴天,變成人一樣。為了愛,猶太為故鄉,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為了愛,耶穌來到這地方,給我新生命,自由和理想。為了愛,祂被釘十字架,祂的愛,使我心有盼望。

2.為了愛,祂住在我心裡,你若相信祂,祂也看見你。為了愛,擔當我的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跟隨。為了愛,耶穌向我走過來,生命的花蕊,朵朵為祂開。為了愛,祂永遠在徘徊,祂的愛,人永遠不明白。

七、耶穌基督的顛狂—為了愛背負十字架

  從保羅到歷世歷代如此瘋狂的基督徒,原來是仿效我們的神,他開啟了瘋狂史,瘋狂的愛上我們罪人,甚至為此犧牲他的獨生愛子道成肉身成為贖罪祭(約翰福音三16),使我們有新生盼望。 

而耶穌是史上最瘋狂的人,本來住在尊貴的高天,卻降生在卑微的馬槽;本來是偉大的教師,卻為門徒洗腳;本來是神的獨生愛子,卻成為木匠的兒子;本來是審判全地的君王,卻成了受人審判的囚犯;本來是賜生命氣息給人的神,卻斷氣死在十字架上。

八、結語:

你做過瘋狂的是嗎?你的人生與生活為何而瘋狂追求或捨下?你是否被耶穌基督的愛抓住了?曾否為神而顛狂?曾否為人為福音緣故而謹言慎行?「原來耶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

為愛顛狂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11.26
作者:李晶晶牧師

許多年前一部影片「上帝也瘋狂」(The God must be Crazed),影片中的主角非洲土人歷蘇,他天真無邪、活潑逗趣的思考方式與舉動帶給當年許多人一段歡樂的回憶。

影片中敘述一架銀色大鳥(小客機)從天飛過,駕駛將一罐喝完的可口可樂玻璃瓶從飛機丟出,正好落在歷蘇的部落,土人們從未看過這種東西,沒有人知道這個怪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大家研究了半天起了爭執,一氣之下隨手將它一拋,卻剛好砸破了一個人的頭。於是大家一致覺得這是個對全村不祥之物,一定是上帝丟下來的。

於是,歷蘇決定要走到世界的盡頭,把這個玻璃瓶還給上帝。在經歷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原始與文明的對抗之旅後,歷蘇終於來到了一個他自認為是世界盡頭的峭壁,他奮力將玻璃瓶丟回給上帝,並且心滿意足快樂的回家。

一個不知名的外來物介入原始部落的生活與土人歷蘇的生命中,帶來了衝擊與改變,也豐富了歷蘇的生命,使他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經歷。是的!上帝也瘋狂!God must be crazed! 兩千年前,祂從天也投擲了一個震撼力—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帶來了衝擊直到如今,改變了歷世歷代許許多多人的生命與生活,祂瘋狂地愛罪人到一個地步,用祂的愛子做替贖……

有一首詩歌「為了愛」

(1) 為了愛,祂來到世界上,離開尊貴天,變成人樣。
為了愛,猶太為故鄉,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
為了愛,耶穌來到這地方,給我新生命,自由和理想。
為了愛,祂被釘十字架,祂的愛,使我心有盼望。

(2) 為了愛,祂住在我心裡,你若相信祂,祂也看見你。
為了愛,擔當我的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跟隨。
為了愛,耶穌向我走過來,生命的花蕊,朵朵為祂開。
為了愛,祂永遠在徘徊,祂的愛,人永遠不明白。

這瘋狂的愛的行動由上帝先發動「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

這份愛,光照保羅的生命使他成為外邦的宣教士,福音得以擴展至歐亞地區。

這份愛,介入奧古斯丁糜爛的生活,使他成為最有力的護教者、見證上帝的大能。

這份愛,除去馬丁路德對罪的重擔,堅守因信稱義勇敢抗辯,推動改革運動。

這份愛,激勵馬偕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忍受潑糞生命威脅,宣揚福音建立教會。

這份愛,呼召每一個獻身者,讓這愛繼續在人心間啟動流竄奔騰著,在每一角落。

聖誕節將至,這份愛的禮物早已為你預備,你收到了沒有?你的回應是什麼?身邊誰需要這份愛的禮物?他們聽到了嗎?看見了嗎?讓神的愛激勵我們的心,愛神愛人,熱切地去分享與邀約,勇敢地活出這份愛的生命與影響力。

2006年11月23日

創世紀(32) 061123

3:13亞當不 發一言口吞下時,是否已存此心?
3:14上帝似乎不給蛇答辯機會,立刻宣判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19日

愛的系列(十六):愛與暴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看到的是一隻很自私的貓,牠只自己吃不讓其他的貓有機會吃,我們今天看到的圖片是一隻生氣的猴子。生氣和愛有關係嗎?情緒不好的時候,怎麼處理它呢?今天的經文我把它翻譯成「愛是不暴怒」,在中文翻譯上,並沒有把突然引爆生氣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就變成好像「愛是不可以生氣」似的。如果你仔細查看聖經的話,會發現我們的上帝是會生氣的上帝,也沒有提到不可以生氣。聖經倒是說:「生氣卻不要犯罪…」(弗4:26),所以生氣是可以的,生氣是上帝賜給人的禮物,這樣當我們看到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情時,才可以處理。希臘人對生氣的看法有好幾種,我們中文用的字,生氣就是生氣,只是有幾種不同描述的生氣。剛才司會幫我們唸的:「不輕易發怒(和合本)、不輕易動怒(現中修)」,這是翻譯聖經的人,對於希臘文原文:愛是不「生氣ου παροξυνεται(ou paroxunetai)」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所以就把它加上「輕易」兩個字,這兩個字在1611年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翻譯時第一次出現,在希臘原文是沒有的,其實它本來的意思是「愛是不被激怒」。欽定本聖經是Love is not easily provoked.,“easily”這個字原本沒有,是翻譯者加上去的,他們認為「愛是不生氣」有點奇怪,所以就把「輕易」兩個字加上去,原來的意思直接翻譯是Love is not provoked.,「愛是不被激怒」,這是NAS現代的美國版本的翻譯。還有新欽定本(New King James Version)也把它糾正回來,把之前加上去的“easily”拿走,可是我們的中文譯本還是照欽定本來翻譯,現代中文修訂本也仍留著,只是把發怒改成動怒。NRSV英文修訂本是Love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把provoked用不同的字來讓我們了解,irritable和resentful這兩個字不完全一樣,resentful已經含有一點敵意在裡面,irritable我覺得和provoked意思比較相近,就是「不容易被激怒」的意思。

Ⅰ、引言:發義怒不易 (亞里士多德)

生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我們中間有沒有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生氣過的,請舉手?看來每個人都生氣過。生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教,小孩子一出生就會生氣,這是本能,但是亞里士多德說:「發怒容易,義怒難。」生氣是簡單的事,可是要生對的氣,就不是那麼簡單,生氣是好的事,不是不好的事,問題是我們常常生錯氣。聖經提到生對的氣―「義怒όργή(orge)」則是不容易的,亞里士多德說:「Anybody can become angry―─that is easy, but to be angry with the right person and to the right degree and at the right time and for the right purpose, and in the right way. That is not within everybody's power and is not easy.」,翻譯起來就是:生氣是容易的事,但是要在對的對象、對的時機、對的目標、用對的方式,那就有一點難度了。由於我們常常都做不對,所以我們的生氣常造成傷害,突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冷靜思想這些事情,所以哥林多前書是說:「不突然的生氣」,παροξύνω(paroxuno)就是暴怒的意思。

Ⅱ、兩種憤怒 (義怒όργή與暴怒παροξύνω)

1、希臘文:義怒όργή(orge)

暴怒παροξύνω(paroxuno)

希臘文的生氣實際上不只是兩個,我今天提兩個讓大家看看。第一個生氣的字是法官的生氣,法官看見一個壞人真的那麼壞,他會生氣說:「你該受到懲罰」,這種生氣是經過檢察官仔細了解所有證據以後,他覺得應該這樣做才公道的時候,當法官手上的槌敲下去時,所表達的就是義怒,這個字也表達上帝的生氣,叫作όργή(orge),中文我把它翻譯成「義怒」;其實沒有這個「義」的意思,但是όργή(orge)生氣的重點是為了公義,看到不公義的事情覺得火大,認為不可以這樣,這件事情要有人處理。聖經裡講到上帝的生氣,大部分是用這個字,就是όργή(orge)。聖經說:「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羅1:18)所以對不義所產生的怒氣,我把它叫作「義怒」。但是哥林多前書講的不是這個「義怒」,而是「震怒」,或是氣炸了就把電腦一搥打爛。有些家庭,小孩子太愛玩電動,父母怎麼講都不聽,一氣之下就把它砸爛了,管它是幾千元,砸爛再說,這就是暴怒,突然被激怒的生氣,這樣子就是哥林多前書的「παροξύνω(paroxuno) 暴怒」這個字,在醫學的英文裡現在還有這個paroxysm,就是突然發作的意思,它的重點是「突然的(paroxuno)」,完全不考慮後果。「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徒17:16),我們中文很客氣,是用「著急」,其實就是這個字paroxuno,就是被激動「唉呀,這該怎麼辦!」這種生氣本身並不代表不對,只是他的反應時間太短,突然的就發作,重點在於paroxuno本身,不在於所發的怒氣是義的或不義的,它的重點是被激動以後,沒有時間去作很多的考慮,突然就把憤怒發出來的意思。所以希臘文在哥林多前書是說:「不ου παροξυνεται(ou paroxunetai)」,這個意思就是,不要被激怒以後就突然的發作起來。

2、英 文:is not easily provoked (KJV)
is not provoked (NAS, NKJV)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NRSV)

剛才我們已經講過英文的意思了,上帝會生氣,翻譯的人擔心上帝生氣會壞了神的形象,所以翻譯的人加上easily這個字,其實paroxuno provoked這個字的本身就是突然的發作,上帝不會突然的發作,上帝一定是像法官一樣把所有的事情都釐清楚之後,覺得應該生氣的時候才生氣,而我們卻是常常忘了做冷靜考慮的動作。我們突然被激動或刺激以後就暴跳起來了,是反射性的生氣,就是irritable的意思。

3、中 文:不輕易發怒 (和合本) 不輕易動怒 (現中修)

前面已經講過了,中文的「輕易」這兩個字在和合本或現代中文修訂版都還被保留著。較接近原意應該是說‘不暴怒’。

Ⅲ、哥林多的暴怒

1、結黨紛爭

哥林多教會面對很多真的是會暴跳起來的事情,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講愛的時候,需要把暴怒放進去。教會裡面為了比較喜歡聽保羅講道,或是喜歡亞波羅講道,或是喜歡聽那一個人講道,形成結黨的情形。昨天教會舉辦2007年事工研討會,我們談到小組的事工,教會要如何推行,其中有一件事情被提了出來,小組如果推動的好,教會就成長;小組如果推動的不好,教會就跌倒,所以小組事工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危機在其中。如果以為「我們幾個比較好、我們這組比較好…」,結果就跟所有的人都沒有關係,甚至有的人會競爭,看哪一組比較好,這樣就變成是結黨,保羅在這裡說:「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使那些經得起考驗的人顯明出來。」(林前11:19)暴怒的人就容易挑起爭端,「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箴15:18)結黨常常會造成暴怒的情形。

2、讒謗論斷

另一種容易引起暴怒的情形就是互相批評。被批評的人常常會暴跳起來,而生氣的人也常常會隨便罵別人、隨便批評別人、隨便指責別人,保羅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林前4:3)這句有修養的話是不容易講的,一般的人(包括牧師在內)被人家批評,並且是有失公平的時候,常常會暴跳起來,然後就馬上防衛自己或是攻擊對方。論斷常常是造成暴怒的一個原因,箴言說:「北風生雨,讒謗人的舌頭也生怒容。」(箴25:23)隨便講人家的閒話,會引起暴怒。

3、欺壓虧負

第三種是欺壓虧負。當被人家欺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暴跳起來,或是我們生氣的時候,就會用我們全部的力氣去把對方打倒,「你們倒是欺壓人、虧負人,況且所欺壓所虧負的就是弟兄。」(林前6:8)暴怒的人常常會欺壓人,被欺壓的人也會暴怒,所以欺壓和暴怒是有相當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在社會上要欺負人家比較不容易,因為對方不會讓你欺負,有人說要欺負人,最好到教會去,因為教會的人好像麻糬一般好欺負,若是被欺壓也報復回去,常會被說成是沒有愛心,在教會中常常發生這種互相欺負的事情。

4、滿口怨言

也許我们比較不會犯欺壓的罪,但是我们常常使用抱怨,台語是「碎碎唸」,就是不滿這個批評那個。以色列人在沙漠曠野裡也是這樣做,結果上帝不高興,「你們怎麼這個樣子,不知感恩。」保羅勸他們說:「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10:10)以色列人在沙漠曠野裡就常常發怨言,結果惹上帝不高興,「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耶和華聽見了就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民11:1)你有沒有被你的伴侶唸到發怒呢?對方並沒有欺負你,只是會在你的耳邊一直囉哩囉唆的抱怨,好像蚊子一樣在你旁邊嗡嗡叫激怒你。

5、插嘴搶話

另外一個容易激怒對方的就是搶話。別人講話講到一半,你就插嘴,生氣的時候你不能等對方把話講完,或是當你在講話被人家插話進去,你大概就會暴跳起來,所以搶話和暴怒也有關係。哥林多教會在聚會的時候常常搶著講不輪流說,兩三個人同時講,不知道要聽誰的,大家彼此插話的結果,問題也沒有解決,而且越說越氣,因為你說的人家不聽,人家說的你不聽,「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林前14:27)所以教會就產生很多不高興的事情,聖經說這是愚昧:「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我們常常在生氣的當下做出笨的、後悔的事情,不會好好的讓對方把話講完,當然也就不知道對方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

Ⅳ、聖經裡的暴怒

1、該隱暴怒殺亞伯

聖經裡面有很多神所重用的僕人,可惜在脾氣上被人激怒而失敗了,可見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第一件謀殺案,該隱殺他弟弟亞伯,就是因為生氣,為什麼他生氣呢?因為他所獻的祭物上帝沒有看中,上帝看中亞伯和他的祭物,聖經裡還描述該隱生氣的時候,氣到印堂發黑,「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創4:5~7)結果該隱聽不進上帝的話,第二天就把他弟弟亞伯殺掉了,「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8節)所以生氣是會殺人的,聽過這句話嗎?失手(Lost control),原本你是要管教孩子,結果因為在氣頭上用力過度,把小孩打傷。我們在暴怒的時候,常常做很多令人後悔的事情。

3、摩西暴怒打石頭

聖經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可是有一句話沒有講:「他的脾氣也不太好」。摩西被以色列人惹煩了,神要他吩咐石頭流水出來,但是他拿起棍子就把石頭打下去,水是出來了,可是上帝說:「我跟你說用嘴巴講就好,這次不必用棍子打,結果你還打兩次,這樣你就只能看見迦南,但是不能進到迦南。」(民20:10~12)哇,這下代價可就大了,一生服事主,一生帶領六十萬的人出埃及,結果卻是功虧一簣,就是為了暴怒。詩篇一百零六篇32~33節說:「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原文是他)用嘴說了急躁的話。」所以摩西在這裡生氣,其實他做的事情不是太大的錯誤,就是把石頭擊打兩下,但是因為耶和華上帝說:「我吩咐你的不是這樣,為什麼你一氣之下,就不管我對你說的話呢?你沒有在百姓面前尊我為大,所以你進不了迦南地。」所以看起來生一點小脾氣沒有什麼嚴重,可是有時候影響是蠻大的。

4、乃縵暴怒掉頭走

還有一個是大將軍,他的國家有很寬大的河流,而以色列中有一位先知是會醫病的,所以在這個大將軍得了痲瘋病不曉得怎麼辦時,正好他的家有一個外勞,是從以色列被抓去的,這個外勞還不錯,消息靈通,他對將軍說:「以色列有秘方,你可以去找那位先知。」後來將軍就帶著禮物和大陣仗去了,結果那位先知醫生卻連將軍的臉都不見一面,就派個代表去跟將軍說:「我們這裡有一條小水溝(約旦河),你去那裡洗七次就會好了。」哇,將軍大為光火,「豈有此理!我這樣盛大的來到,你連見我都不見,還叫我到水溝裡去洗一洗,我們國家的水溝比你們多的是,而且還大的多,你們國家的小水溝,又臭又小條,還要我去洗七次,你是什麼意思!」將軍掉頭就走,還好他的外勞還蠻有智慧的,說:「將軍你那麼遠到來此,飛機票也不少錢啊,你現在就跑回家,那不是就白跑一趟了嗎?再怎麼樣,洗七次也不難啊,你就隨便搓洗個七次,若是因此得痊癒,你不就賺到了嗎?如果沒痊癒,再回去也不遲,你何必氣成這個樣子呢?」這個將軍還不錯,比摩西、該隱好一點,他氣歸氣,但是聽進去了,氣完後就去洗,洗完就真的得痊癒了,這是很有意思的故事(王下5:11~14)。這個將軍叫作乃縵,先知以利沙根本看也不看他,只是派一個人去跟他講:「你去約旦河裡洗七次,就可以痊癒。」結果他掉頭就想走,他自己是有一些想法:「先知應該出來看一下我的狀況啊,至少給我診斷一下嘛,看病都不看就開藥,這是什麼樣的醫生嘛。或者也應該幫我禱告吧,聽說他禱告很厲害啊,他也沒有幫我禱告,這就不對啊。」所以乃縵他有既定的想法:「醫生看病應該怎麼樣,他都沒有這樣做,這樣不對吧,這樣不道德嘛。」所以他就不高興了,「那我怎麼可以隨便聽他的話呢?」我們是否常常有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裡面常常有既定的想法,當你的太太或孩子不照你的牌裡出牌、不照你的期待去做時,你是不是就暴跳起來了呢?「怎麼可以這樣子胡搞亂搞」,乃縵就是這樣子,結果他氣憤憤的轉身要回去,還好那個外勞好好的勸他,後來他聽了外勞的勸告留下來洗澡,所以他的病得到了醫治。

5、門徒暴怒降天火

聖經中 有兩個門徒實在不怎麼樣,只因為人家不請他們吃飯,居然要把人家燒死。耶穌來到撒馬利亞,祂以前也在那邊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因為撒馬利亞人看到祂禱告的方向不對,因為祂面向耶路撒冷禱告,表示祂是猶太人,他們既知道耶穌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人,所以就不請祂吃飯,耶穌和門徒們是到各個城鄉隨處傳道的,或許人家不請他們吃飯,他們當天就要禁食禱告啦。可是那兩個學生不高興,說:「怎麼可以這樣呢,太無理…」他們就跟耶穌說:「…我們像以利亞一樣,叫火從天降下,把他們全村都燒光,看他們以後還敢不敢這樣放肆,天地的主來到這裡,你們居然不招待。」耶穌說:「不要這樣,少吃一頓有什麼關係,用不著氣成這個樣子嘛,你們的心怎麼樣,你們都不知道。」(路9:55)這是耶穌的學生喔,跟耶穌學了半天都沒有學到這一點,人家只不過是不接待他們而已,結果他們就不高興,「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作的」字)嗎?」(54節)可是耶穌轉身責備這兩個門徒,隨後他們往別的村莊去了。

6、保羅暴怒就拆夥

最後這個是寫哥林多前書告訴教會說不要隨便生氣的人,咦?他自己也生氣,這個人就是保羅。他生氣跟巴拿巴吵架,「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這段經文如果你去看聖經原文,共有兩次paroxuno的發作,可能是巴拿巴或保羅發作我不知道,他們真的是很生氣,生氣到最後就拆夥,沒有辦法一起同工。在這個解釋上面,有很多神學家想要替保羅抹白,於是說保羅沒有不對,講了很多的理由,「保羅生氣是有道理的,都是巴拿巴不好。」但是我们知道巴拿巴是勸慰子,是很溫柔的,他是把保羅栽培起來的人,所以到底是誰比較兇,這點我們還有待商榷。聖經沒有明白講是誰引起的,只知道他們兩個人意見不同,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就彼此拆夥了,我不喜歡把它說成是巴拿巴不對或是保羅不對。很明顯的,我們在教會也常常是這樣,教會的事情怎麼做,大家意見不一樣時,就火冒三丈的拆夥,基督教變成這麼多宗派,常常因神學觀的不同,或是方法的不同,彼此生氣到不能在一起,最後變成道不同不相為謀。保羅和巴拿巴也是這樣,可是後來結局還好,巴拿巴有把落跑的馬可,帶在身旁盡力栽培,到了保羅年老在監獄裡面的時候,他說馬可在傳道(或作: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摩太後書 4:11)。以前是永不錄用把他開除掉的,後來好像情況有改善,感謝主。

Ⅴ、聖經的教導

1、慢慢動怒

聖經勸勉我們要慢慢的動怒,起碼我们可以向圖片中的小孩學習,你有沒有看到他想要生氣,卻一直忍的樣子,真的是不輕易發怒,「慢一點嘛,不要一下就暴怒發作。」那種要發不發、卡在那裡的樣子,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要很有毅力,不然做不到咧,聖經說:「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1:19),也許因為有這句經文,所以就把哥林多前書的經文加上easily(輕易),但是我覺得這有一點勉強把這段落的經文加到那句的經文內,paroxuno provoked本身就有突然發作的意思,不一定要加上「輕易」兩個字。在這裡指的是不要急躁,台語是「吃緊弄破碗」,你越快,就越辦不了事情。

2、避免犯罪

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會傷害到別人,像該隱殺了人,生氣時講的話、做的動作,要嘛把東西破壞,要嘛把對方傷害,大部分是這樣子。生氣時講不出好話,也做不出愉快的事,所以聖經很明白的說:「生氣卻不要犯罪…」(弗4:26a),生氣不要做錯的事情,這是亞里士多德講的:「你用對的方式,以對的程度,向對的對象,在對的時機,來生對的生氣。」這並不容易,我們常常是在生氣的時候犯罪。所以生氣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生氣的時候說錯話,做錯事,那才是問題。

3、不要久怒

就算你在生氣時沒有做出不對的事情,但是氣太久了也會出問題,聖經說不要氣太久,太久是多久?白天生的氣不能隔夜,隔夜會發酸,「…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b)如果你說:「不行,我一定要氣到日落。」那你的頭就會爆炸(氣炸了)。

4、效法上帝

我們要學上帝的樣子,上帝也會生氣,可是「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30:5)上帝的生氣好像閃電一閃即過。祂會生氣,也會處罰人,但是祂的恩典跟憤怒比起來,恩典是比較長久的。其實整個基督教聖經講到,上帝不是沒有公義,可是祂的恩典常常跨越公義,所以我們還有盼望,如果上帝的公義超過恩典的話,那我們大概只有死路一條,連機會都沒有。

Ⅵ、愛與暴怒

1、親暱常易激怒 (齒咬舌)

愛和生氣其實是很複雜的關係,保羅說:「愛是不暴怒」,其實我們問自己,我們所愛的人讓我們暴怒的機會比我們不愛的人還要多很多,這樣講對嗎?激怒你的人常常是你最愛的人。在今天週報的牧函上我也提到這點,為什麼是這樣呢?保羅為什麼要逆著講?為什麼說「愛是不暴怒」呢?因為暴怒會傷害愛,因為在愛的情況下會被激怒,激怒常常是在愛的情況中。你有沒有遇過牙齒咬到舌頭的情形?為什麼牙齒不咬腳的大姆指,要咬舌頭?他真的比較恨舌頭嗎?其實都沒有關係,因為腳的大拇指離牙齒比較遠,如果你要咬到它,要像嬰兒一樣骨頭很軟,不然就要練軟骨功,想盡辦法拉半天,才能夠咬到腳的大拇指,可是要咬舌頭卻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吃飯不乖乖吃,還想講話的話,「嗑」的一下就咬到了。愛就是親近,親近就容易受傷。

2、暴怒阻斷親暱 (冷或熱)

一旦生氣了,為什麼會出問題呢?因為生氣會讓兩個人之間產生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處理生氣的方式不分兩種,第一種方法就是「冷法」;第二種方法叫作「熱法」。一般來講,過去傳統的社會,女性大部分採用冷法,男性大部分採用熱法,這跟文化和性別歧視是有關係的。什麼叫作「冷」呢?就是用冷戰來對付,簡單講就是台語的「吞忍」,不高興但是不能發作,就只好硬吞(Hold in)下去,硬吞下去就變成冰凍三尺,兩個人之間就變成一道冰河。有的人認為這樣對身體健康不好,會得心身症,所以就把它發洩(Vent out)出來,發洩出來就是「熱」,熱就熱戰發火,就火冒三丈,所以很明白的,熱比冷還厲害,冷才「三尺」,熱已經是「三丈」了,當然就築起一道防火牆,兩個人也不通了。所以不管是冷也好、熱也好,都會讓愛受到虧損,親暱會被冰河或是火牆隔開。所以保羅說,如果你一旦失控,你應該跟神要一個更大的愛,可以把傷害的阻隔修補起來,否則你們的愛就完了。愛就不暴怒,就是不被暴怒勝過的意思。

3、溝通加上饒恕 (牆與橋)

剛才講的冰河和火牆,需要工具才能處理,而我們知道冰河需要搭橋,火牆需要拆牆。很多時候由於溝通不良導致誤會、彼此生氣、甚而怨恨。如何才能夠不被暴怒破壞了我們之間的愛?我们可以用溝通搭橋,跨越誤會的冰河,可以用饒恕當槌,拆毀怨恨的火牆。

Ⅶ、結論:搖牛奶勿扭鼻子

我的結論是從聖經出來的,這個結論你們一定會覺得很幽默,看了之後就生氣不了,結論是說:「搖牛奶勿扭鼻子」,不曉得你們聖經熟不熟悉,這是聖經中的話,聖經有時候有很有趣的話,聖經說:「搖牛奶必成奶油;扭鼻子必出血。」(箴30:33)為什麼呢?因為搖牛奶會產生奶油,扭鼻子會流鼻血,如果對方一直激動、刺激你,一定會吵架的,所以不要被激動,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在愛的關係裡面,避免去激動對方,牛奶一直搖至少還有奶油,一直扭鼻子就會流鼻血,人與人之間,你一直激怒、激怒、激怒對方,他的修養再好也會暴跳起來,所以這是雙方的,不是只說愛就不被激怒,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你知道對方在什麼上面容易被激怒的話,你也不要去激怒對方,所以愛是要互相體諒的。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看見不對的事情我們會生氣,這是祢給我們的恩典,由於有這樣的恩典,我們才能夠處理這世上很多不公義的事情。可是很遺憾的,我們常常無法像祢一樣作很正確的判斷,處理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處理的程度,也常常與實際的情況有所出入,以致於我們的生氣常常不是帶來公義,而是帶來更多的傷害和痛苦。特別在我們所愛的關係裡面,不管是我們的婚姻、我們的親子,甚至是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同事,我們由於常常被激動,我們覺得不對,我們就發怒,結果帶來我們關係的受損。主耶穌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怎麼樣像祢一樣,是不容易生氣的,而且在生氣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向祢支取饒恕的力量來恢復原來的關係。主,特別幫助我們,在愛的關係裡面,也知道如何了解對方敏感的地方,不要故意的去激惹對方生氣。主,讓我們在這個功課上面,學習怎麼樣彼此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愛與憤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憤怒的關係是相當複雜與互動的 (complex and interactive)。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有關愛的詩篇中提到“愛是不輕易發怒”(中文和合本)。我們查考聖經希臘文版本與其他古代譯本就會發現在希臘文版本的聖經中所用的是 ( ou paroxunetai),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愛就不被激怒”。“輕易”這個詞是在1611年英文欽定譯本 (King James Version) 中首度出現 (Love is not easily provoked),可以說是英文欽定本的翻譯者所加上的。重新翻譯近代英文欽定本 (New King James Version) 的聖經學者已經從善如流,把這個多加進去的詞刪除,又恢復遵照希臘原文的英譯 Love is not provoked. 相對來看,中文和合本譯本有受到英文欽定譯本的影響而譯為 “愛是不輕易發怒”。現代中文修定譯本仍然沿用和合本的譯法,只把發怒改為動怒,但是輕易一詞仍被保留。

我們的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有關愛與憤怒關係的另外一個事實:我們最常發怒的場合往往是在相愛的親暱關係之中。因為在愛的親暱關係中,我們對所愛的對象會有所期待,當對方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時,我們便會產生失望,甚至因而發怒。在愛的親暱互動中,我們也比較容易在無意中發生磨擦或碰撞的意外,如果我們誤以為對方是故意找碴來惹我麻煩,我們也會怒目而視、惡言相向而起爭端。在愛的親暱接觸中,我們會暫時卸下保護自我的防衛外殼,與所愛的對象分享自己內心最深處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感受與思想,如此將自己的軟弱赤裸呈現在對方的眼前,這種罩門 (vulnerability) 在兩人間因為其他事故起衝突時,也很容易被對方拿來對付自己。在愛的親暱生活中,由於同處一個屋簷下,同睡一張臥床上,三餐也常同鍋同桌,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與價值優序的出入都可能造成生活細節上的磨擦與爭執。這四種原因使得最親近的人往往卻變成最可怕的敵人。耶穌也說過“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10:36)

過去傳統的階級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對於在愛的親暱關係中產生憤怒情況時有兩種標準的處理方法。居上位的男性丈夫或父親可以很理所當然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發洩出來 (vent out),處下風的女性妻子或小孩則只能忍氣吞聲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硬吞下去 (hold in)。任意發洩怒氣的過程往往對彼此愛的親暱關係帶來二度的傷害,忍氣吞聲的無奈常常在彼此愛的親暱關係築起隔斷的圍牆。

今天已經是走到平等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contemporary horizont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如果我們還是採取過去的發洩法 (vent out) 或硬吞法 (hold in),對於我們的婚姻與家庭關係會產生很嚴重的傷害,離婚率與離家率也不斷升高。就身體健康而言,有人在發洩暴怒時腦血管破裂或心臟病發作而一命嗚呼哀哉,有人因長期忍氣吞聲而氣壞身體產生醫藥難治的長期心身症而終生受苦無窮。我們應當尋找更好的彼此溝通與傾聽來減少彼此誤會所產生的憤怒,我們也要學習更寬廣的互相討論與妥協來處理彼此差異所帶來的緊張,我們還要培養更柔和的接納與寬恕來修復彼此憤怒所帶來的傷害。

主耶穌邀請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讓我們多多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與謙卑以減少婚姻與家庭中的憤怒與傷害。

2006年11月16日

創世紀(31) 061116

3:10“罪惡感”有三層次
3:11耶和華再給亞當一次悔改認罪之機會,而問兩個問題
3:12亞當“顧左右而言他”自衛機轉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12日

愛的系列(十五):愛與自私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圖片中是一隻自私貓,當牠要吃東西的時候,牠把脖子伸得很長,讓旁邊的那隻貓連吃的機會都沒有,為的是自己可以吃得很高興。「不求自己的益處」,照原文聖經,並沒有「益處」這兩個字,這是中文在翻譯的時候把它加上去的,這個加或不加就會引起一些解釋上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經文是「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什麼是益處呢?英文NAS新美國標準版,翻譯為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愛就不求它自己),後面就沒有「益處」兩個字,NRS新標準修訂譯本,則翻譯為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修訂版試著要把這個空缺的部分是什麼意思填進去――「不求自己的『什麼』」,它翻譯成:「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與中譯本的「不求自己的益處」又有出入,是意志的問題,是要照我的方法,「愛就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是修訂版的翻譯。中文和合本加上的“益處”或NRS的“its own way”都試圖要將原文表達的更清楚,結果反而限制了原文較寬廣的本意。

Ⅰ、引言:地獄與天堂

先講一個「地獄與天堂」的故事,什麼是地獄?什麼是天堂?一般來講,我們的觀念是這樣:天堂是有冷氣的地方,地獄是沒有冷氣的地方,那裡很熱;天堂是每天吃飯、跳舞、唱歌很快樂的地方,地獄是每天做工,還被鐵鍊綁起來,很可憐很辛苦的地方。這是一般我們印象中地獄與天堂的情景,是這樣子嗎?有一個人在夢中夢見耶穌,他向耶穌說:「主耶穌,天堂是這樣子嗎?我希望你帶我去看看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在哪裡?」耶穌說:「好啊,我帶你去看。」結果一看呢,他發現有兩個大房間,一間是地獄,另一間是天堂,可是兩個房間的擺設完全一樣,都是一間餐廳,大家都坐在那邊吃飯。在地獄裡面,上帝給他們預備了一鍋很好吃的火鍋,天堂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吃一樣的火鍋,上帝也給他們每一個人預備了一支湯匙,湯匙的柄是很長的,比他們的手還要長的湯匙,並且是黏在他們的手上,不能拔起來的,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支長湯匙。地獄裡面的人都只想到自己,該如何用長湯匙,把食物放到自己嘴巴吃,可是都吃不到,因為湯匙的柄實在太長了,所以吃的很辛苦,大家在那邊搶半天,每個人都氣得要命,互相罵來罵去,誰也不讓誰;天堂的人跟地獄的人卻不一樣,大家學會把東西放到對方的嘴巴裡面,這樣就很輕鬆了,我選一個長柄剛好距離的對方,舀一匙給他吃,別人也舀給我吃。同樣是吃火鍋,一邊是大家吃得很高興,另一邊是大家都沒得吃。所以地獄與天堂的不同,不在於那裡有沒有火,不在於那裡有沒有冷氣,上帝在地獄與天堂都預備了火鍋,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邊是學會了自私,另一邊是學會了照顧別人,這是地獄與天堂的不同。這很有意思,這與“關係神學”有關,有愛就有天堂,如果每一個人只顧自己,那就是地獄了。

Ⅱ、追求自我 (zhtew:zeteo)

1、 希臘文:ou zhtei ta eauthv 不追求自我

我們再把文字稍微分析一下,如果照希臘文「愛是不追求自我」的話,它的希臘文是(ou zhtei ta eauthv) ou zhtei ta eauthv,我們中文的意思直接翻譯起來就是「不追求自我」,很明顯的,和合本在翻譯的時候就加上「益處」兩個字,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曉得「不追求自我的『什麼』」,「益處」是另外加上去的,那就有可能會扭曲了原意。

2、 英 文: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 (NAS)

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NRS)

英文剛才我們看過了,NAS是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這句英文是比較忠於原文,它是原文字譯過來的,意思是「愛就不追求他自己」;修訂本NRS就是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把自我的「意志」加上去了,看起來好像更清楚,其實有可能更狹隘。

3、 中 文:不求自己的益處(和合本) 不自私(現中修)

中文的翻譯,我們的和合本是加上「益處」兩個字,英文修訂版NRS是加上「意志」,這個「益處」和「意志」都不是原來聖經有的,聖經只是說「不追求自我」,後面可以加很多東西的,可是他們加上去以後,意思就有一點被限制了。現在的中文修訂本,我覺得跟NAS一樣比較接近原文,就是「不自私」,這個自私可以指的方面就很多了,你是自私自己的什麼,等一下我們會講,不自私和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同,不自私比較廣,不求自己的利益比較窄,「益處」和「意志」,這兩個都可以包含在“不求自己”的裡面。

Ⅲ、哥林多的自私

1、 自己自由他人絆腳

為什麼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保羅特別要講這些,就是因為這個教會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多,當我們看哥林多教會的自私時,我們同時也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在和平教會,我們有類似的表現嗎?香蕉吃完,香蕉皮要不要丟是我的自由,對不對?我要把它丟在哪裡是我的自由,但是如果我所丟的地方不對的話,別人會因為我的香蕉皮跌倒的時候,我就不使用隨便丟香蕉皮的自由。自己自由他人絆腳這是哥林多教會第一個自私。你若說:「那是我的事情啊,我買了香蕉吃,香蕉皮要怎麼丟隨我高興。」可是你丟的地方如果會造成別人踩到滑跤的時候,你就不用那個自由,你要丟在不讓別人踩到的地方,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要怎樣就怎樣那是我的高興」,這是哥林多的第一個自私,聖經說:「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9)你們要小心,你的自由若是變成別人的絆腳石的時候,你就不要用這個自由。

2、 有的酒醉無的羞愧

上帝給我很多的恩典,讓我賺了很多錢,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這是你的高興,但是如果你吃的讓那沒有得吃的人加增痛苦,那你就不要在他面前吃,哥林多教會有這種情形――有的就酒醉,無的就羞愧。神給我們恩典,當我們享受恩典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我們的享受有沒有對別人帶來傷害,如果有的話,你就小心一點,不是不能享受,是不需要給別人羞愧、是不需要給別人傷害,這個也是一個愛的表現。他們那時候的愛餐(pot luck)是各自帶自己的餐食,「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林前11:21~22)我們主日中午也有愛餐,目前是由教會準備食物,所以大概沒有這種問題,大家都帶自己擁有的來愛餐時,就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因為神給我們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完全一樣,所以如果大家稍微小心一點,就不需要在這種場合之下,讓沒有的人覺得難過。

3、 分門別類排斥弱肢 (林前12:25)

這點是我們教會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分門別類。我們教會分了好多類,有社青、少契、青契、婦女會、成人團契、松年班、各個詩班等等,大大小小的加起來共有十五六個分門別類,再加上小組就更多。分門別類不是問題、不是不好,但是我們只顧自己團契的人,其他的人就不管了,把不在同一團契裡的人排除掉,這就是問題。圖片中的這個人很可憐,他被排除,他不被接受,「很抱歉,你不是我們這組的,請待在旁邊。」如果你說:「我什麼團契都沒有參加,沒有問題」,但是請你記得,禮拜天禮拜完的時候,你跟誰講話?我們在中午吃愛餐的時候,你是不是找與你熟悉的人「嘰嘰喳喳」講得很高興,然後今天第一次來的人就很可憐的站在那邊,你有沒有排擠他?「沒有啊」,但是你所做的就是這樣,你們談得很高興,他卻被忽略了,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卻帶來對別人的影響。教會為了這點,我們還特別請一位執事,找一群同工成立了新朋友招待組,因為弟兄姊妹不會主動招呼那些新來的朋友、不熟悉的人,新朋友招待組還在頭痛「該怎麼辦,每個禮拜新來的人那麼多,可是我們的會友還是習慣找自己熟悉的人講話,不會刻意的找一個不熟悉的人,跟他請安、跟他講話。」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可是你知道嗎?這會讓來到我們教會的人,感到有溫暖,覺得教會是接納我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這點應該是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

4、 造就自己造就教會

在教會裡面,我如何才能親近上帝?怎麼樣我才能進步?哥林多教會有的會說方言,就覺得自己跟神很親近,有的會說地區的方言,就是為了造就教會;有的要講道,有的要說方言,重點不在於要講什麼話,而是在於,是為了造就自己,還是造就教會,「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14:4)有時候我們在崇拜的方式上面,也常常發生這樣的爭執,就是我在那種方式裡面,我可以敬拜上帝的,我就堅持一定要這樣,不管別人怎麼樣,在這一點我們教會是有進步,可是並未能完全的接受不同崇拜的方法,我們是以分堂的隔離法來處理。在教會崇拜時用什麼樂器,也是個問題,有一些聲音我們聽到就無法敬拜,喜歡打鼓的一堂,不喜歡打鼓的一堂,我們並沒有堅持禮拜不可以打鼓,因為打鼓我會受不了,所以和平教會絕對不許打鼓。你知道我們這個鼓,是好久的時間才被允許放到台上的,以前只能放在一旁不能拿上台。我要講的是,你有沒有像新修訂本所寫的,「堅持自己的方式(Insist on its own way)」,「我沒有欺負別人啊,我只是堅持我自己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對我最好。」這是一種自私,哥林多教會有這樣的自私,我們教會是否也還有這樣的自私呢?

Ⅳ、生活中的自私

1、 貪得無厭

教會我們不談,我們來談一般日常生活中,有自私嗎?第一個自私就是錢賺越多越好。原諒我這樣講,如果你是老闆,如果你給員工越多,你自己就賺得越少,對不對?因為公司賺的錢就這麼多嘛,作為一個老闆,他要決定,所賺的錢多少是歸自己,多少是歸員工。如果你說我拿越多越好,當然你的員工就拿的越少,因為公司營收是一定的,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在一般生活當中,你的原則是不是「我能夠拿最多最好」?那樣的話,你會變成貪得無厭,這是一種自私,一定會影響到別人,不可能不影響別人的。在生意場上的托拉斯(Trust),我的公司想盡辦法把你打倒,然後全部的市場都是我的,這也是一種貪得無厭,有一些國家不得不立法,要限制這種托拉斯的行為,因為他們壟斷市場,想辦法把所有其他的企業都打死,剩下的我全都要賺,背後的動機就是自私,「這是自由競爭的世界,大家各憑本事嘛。」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有一個人叫作亞干(Achan),他就是自私,因為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攻進耶利哥城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可拿,結果他拿了,害以色列戰輸,死了好多人,後來他們全家人都因為他被連累,以色列眾人用石頭打死他。這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結果不只自己受神審判,還連累全以色列人和自己的家人,「我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現今藏在我帳棚內的地裡,銀子在衣服底下。」(書7:21)我不過是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還有一些銀子,還有一條金鍊子,我只是拿去藏在我的帳棚地裡下,這個一點點的貪心,卻帶來別人很多的傷害。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教會背過這句台語,叫作「亞干心貪鑽雞籠」,那是主日學的老師為了增加我們的印象所構思的句子。這是一個警告,如果我們貪,很可能會害到別人。

2、 好逸惡勞

圖片中的這個小姐有沒有自私?她不一起抬沙發也就算了,卻還坐沙發上面讓人抬著,並且指揮這指揮那的,有很多人在教會裡面是這樣子的,在日常生活上也是這樣的好逸物勞,勞務不平均,「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法利賽人一根指頭也不動。弟兄們,想想看在你們家裡下班以後,家裡面的事是叫作「家事」還是「媽事」?這個你們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一根指頭也不動,然後還會嫌東嫌西的好逸惡勞,這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家事,我們卻常常把「家事」改成「媽事」,所有家裡面的事都由媽媽做,爸爸就專門負責看電視,電視很重要對不對?一根指頭也不動。你說你有愛心卻只顧自己的利益,只顧自己的享受,這是自私,不是嗎?。

3、 奢華宴樂

上帝給我的,我就盡情享受,盡量的把它花掉,奢華宴樂,「別人貧窮是別人家的事,誰叫他們不會賺錢。」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財主,穿著漂亮的衣服,穿的吃的都是很高檔的,可是有一個討飯的人,名叫拉撒路,「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路16:19~20)你說台灣沒有拉撒路?現在是整個地球都是鄰居,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嗎?有的。非洲骨瘦如材的人群,這是我們現在的真實情況,全世界貧富不均,真的是很可怕。當你每一次快樂享受時,你要記得,你只要少享受一點,就可以多幫那些人一點,你有這個意願嗎?我們可以過的儉樸一點,上帝給我們有餘的部分,我們可以分給別人,若只求自己的享受,那就是自私。

4、 虛榮空名

要名聲,要所有的鎂光燈都照在自己了臉上,所有的麥克風都放在自己的面前,就是希望大家都注意你。聖經的掃羅王,他就有這個問題,他其實做錯了一件大事情,上帝要他殺盡一切亞瑪力人所有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把好的牲畜留下來,把不好的殺盡了,先知撒母耳就跑來跟他說:「掃羅,你有沒有做錯事情?」掃羅說:「沒有啊,我都殺盡啦。」撒母耳說:「我怎麼聞到有羊臊味?還聽到動物在叫?旁邊那些牛羊是什麼?」掃羅說:「沒有啦,那些牛羊是我要把最好的留下來獻給上帝用的。」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撒母耳說完後就要回去了,掃羅急忙說:「不行,你就這樣走了,那我的面子往哪裡掛?我們要去獻祭,你是祭司啊,你要陪我到那邊去,這樣我在老百姓面前才有面子,不然我怎麼獻祭呢?」撒母耳一定要走,結果掃羅王就扯住他外袍的袖子,袖子就被拉斷了。後來撒母耳說:「好,我跟你去。」掃羅王他不在意跟上帝的關係,他在意的是自己在百姓面前的面子如何。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子嗎?我們所做的事情在神面前對不對我們不太在意,我們在意的是我們在教會、在弟兄姊妹的面前,我們的面子怎麼樣,人家覺得我怎麼樣。掃羅王要撒母耳在百姓的面前抬舉他,同他一起去,「掃羅說:我有罪了,雖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擡舉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華─你的神。」(撒上15:30)

5、 一意孤行

這個是NRS翻譯的Insist on its own way,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意孤行,聖經最有名的就是法老王。「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聽從摩西、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出7:13)摩西跟亞倫一再地跟他說:「你要讓我和我的百姓去到三天遠的地方,我們要在那邊敬拜上帝。」可是法老王堅持不要,一定要照他自己的意思做,絕不改變,聖經說:「心裡剛硬,不肯聽從。」在我們家裡有沒有這種情形,我的意見就是絕對,這點我再講一遍,都是因為誤解以弗所書第五章23節所說的,「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丈夫既然是頭,就要做決定,而這個決定就是絕對的決定,這就變成是一種自私,這種自私不是貪錢,不是貪享受,他也很認真,但是他貪的只有一個,就是我的意見是絕對的,別的人都不可以。

Ⅴ、化妝過的自私 (Enlightened Selfishness)

1、 投桃報李

也許我們會說:「前面那些我都沒有,我沒有貪得無厭、好逸惡勞、一意孤行----------。」可是有時候我們有一些私下的、比較善良的自私,它是被化妝過的,表面上看起來是愛別人,可是骨子裡是有一點自私的,這個不是罪,卻是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的,到底是動作的問題?還是動機的問題?你把一顆蘋果給對方吃,可是如果對方也同樣的回以一顆蘋果,這就變成是互相的禮尚往來。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愛心,就是常常請人家吃飯,「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路14:12) 耶穌說,不久對方就回請你了,那這不就擺平了嗎?所以如果你愛別人、如果你幫助別人,你期待的是不久對方就會給你回饋的話,那這個背後就不是真正的愛心了,這算是社交禮數(Social),大家可以快快樂樂的互相報答,這個不是罪、這個不是不對,只是說這種投桃報李的心態不能把它歸類為愛心,因為是互相互惠的。

2、 長線大魚

如果說:「沒有啊,我並不期待對方回報我,可是我希望將來在天堂,上帝給我的火鍋比別人大一點。」如果你現在給人家,而人家不能回請你,將來上帝會回報,這樣好不好?其實耶穌也這樣講過:「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4)這種叫作放長線釣大魚,這個不是不好,因為耶穌也這樣講過,將來上帝會報答你更多,「我現在不要求回報,我希望將來上帝會紀念回報我。」他的主要動機不是因為你沒有,我有我願意分給你,而是存著長期投資的動機,「我不要你回報,但是希望將來得到上帝的回報。」以得到上帝回報為主要動機的,其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愛心也是有瑕疵。

3、 沽名釣譽

捐錢給慈善機構,這看起來很好,可是我希望報紙一定要刊登,如果我捐給寺廟,希望廟的柱子上刻上我的名字;我捐給教會,希望教堂的椅子後面要貼一張牌子,上面寫著:這是某某人奉獻的。你捐了錢,但是你期待留下名聲,這是你主要的動機嗎?如果不貼那張牌子你獻不獻?如果不貼你就不獻,那很明顯的,你不是為了愛上帝,也不是為了愛他人,而是為了愛名聲,為了讓人家知道你捐了錢,堅持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記下來。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勸募專家,大部分是非曲直利用這種心理,他知道人是自私的,所以給你一點好處、給你一點名譽,這樣你就會捐獻,「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6:2) 所以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吹喇叭」,讓大家都知道了,你就很滿意。這種沽名釣譽也是自私的表現。

4、 沾沾自喜

圖片中是一隻狗在攬鏡自照,覺得自己很不錯,這種比前面那種還進步一點,他沒有沽名釣譽,可是在他心裡面會讚賞自己說:「我今天很不錯,我在路上幫助了一個人。」他的主要動機是要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好,這個我把它稱作沾沾自喜。自己看自己越看越美麗,「還不錯嘛,我做的很好。」在聖經裡,耶穌曾經對一個有錢的少年人說:「…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太19:19~20)不曉得這個少年人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不是正想著:「耶穌啊,我不錯吧,我都做了。」耶穌說:「很好,那你把你所有的房地產都賣掉,然後再來跟從我。」那個少年人的臉色就變了,因為他其實以為,他這樣做已經很不錯了,對不對?他沾沾自喜。

5、 輸人輸陣

有一種人他捐錢,不是為了沾沾自喜,而是不甘被人家比下去,台語叫作「輸人不輸陣」;你穿漂亮衣服,我會穿,你捐獻,我也可以捐,我不輸給別人。初代教會就發生這個問題,因為那時候教會有很多人很窮,所以就有一些人把房地產賣掉,拿來教會幫助窮人,亞拿尼亞他就是:「大家都拿來,我也有一棟房子要拿出來,不賣會不好意思。」這叫作群體壓力,所以為了不要被人家知道,他也賣掉房子,「但是要是我老的時候,萬一教會這個制度取消了,那我怎麼辦?」所以他自己就留下一點,可能在給與不給之間,自己有一點掙扎,不幸的是,他就裝作全部給,「彼得對他說:你告訴我,你們賣田地的價銀就是這些嗎?他說:就是這些。」(徒5:8)這是他的不幸,可是基本上讓他要拿出來的動機,就是他不要在別人面前輸給人。我想不久之後我們教會可能會建堂,希望各位弟兄姊妹在這點上面不要作難、不要勉強,不要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奉獻多少錢,大家都要奉獻,那我不獻不好意思吧。」不要有與人家相比的動機,你自己覺得神給你多少,你自己覺得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參與,那時再拿出來,那就會獻的很心甘情願,不會是滴滴咕咕不甘心的奉獻。很多牧師在建堂完要走路,就是因為很多弟兄姊妹是在這種心態下奉獻的,奉獻完不甘心,不曉得罵誰,就罵牧師,「都是你啦,你不建堂都沒事情,現在建堂害我變成這樣,誰叫你要讓我日子難過,不建也不行,獻又難過,那我也讓你日子難過。」建堂就是這樣,田產房屋賣了,才能夠建的起來,不是像每個月奉獻那樣,那樣建堂怎麼蓋的起來,而是要幾億幾千萬的,大家都要拿很多出來才蓋的起來的,那時如果你不是真的愛上帝,存著「感謝主,我有機會參與建堂」時,絕對是奉獻也難過,不奉獻也難過,不然你回去想想看。剛從美國回來時,教會提議要建堂,我說且慢,當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還有這種心態的時候,我不敢建堂,我寧可還是只叫作「茂堂」會比較好,我還想在和平服事,我不想,像一些牧師一樣,建堂完就得走路。我想等到大家都覺得參與建堂是上帝給的恩典,自己甘心樂意參與獻堂的時候,我們再來建堂,不然這種輸人不輸陣的動機,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Ⅵ、愛與自我

愛跟自我的關係是很微妙的,當聖經說:「愛就不追求自己」的時候,我們說追求自己是自私,為了不追求自己,那我們就完全無私嗎?完全沒有自己,從Selfish變成Selfless,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是自私,就是無私,把它二分法(Dualistic dichotomy),一個不自私的人就是一個無私的人嗎?這樣的觀點正確嗎?我覺得不是。正確的是在這兩者中間,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我把它叫作Self care(自愛),因為找不出合適的英文字,所以就用Self care,這三種的不同在哪邊呢?我們來稍微來了解一下:

1、 自私 (Selfish) :只愛自己 (自戀) (Narcissism)

2、 自愛 (Self care):知愛自己 (自愛) (Self Esteem)

3、 無私 (Selfless) :不愛自己 (自棄) (Codependence)

自私的人,他只受不施,他就是「我我我」越多越好,絕對不會給予;無私是只施不受,人家要給,他都不接受,我一拿就自私了;自愛則是有施有受,他也拿,他也給,它是一個平衡雙向的。自私是愛己忘人,只有記得愛自己;無私是愛人忘己;自愛是愛人如己。在「愛人如己」裡面有‘己’也有‘人’,自愛的人是己和人都愛。自私在精神科的專有名詞,我們叫作Narcissism(自戀);無私也是一個病態,在精神科叫作Codependence(共賴現象);自愛就叫作Reciprocity(互相互惠)。這個部份,在今天週報的牧函上我作了稍微的解說。自戀的人,因為只愛自己不愛別人,所以他的自己不會成長,這個我們叫作Stagnation(停滯);無私是一直給,自己都沒有接受,把自己弄得很悽慘,我們叫作Burnout(耗竭),兩種都會使自己垮掉;只有自愛在我給你、你也給我,這樣互動的情況下,這個己是會成長的(Growth)。自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就是「我」;無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叫作「他」;自愛的人的代名詞,叫作「咱」,包含了我與他人。因為神造我們是一個有限的個體,我們需要給,我們也需要領受,我覺得自愛是對自己比較平衡的看法。

Ⅶ、結論:勿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

其實聖經也有這樣的教導,如果你看腓立比書第二章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用這句經文來解釋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我覺得最好,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是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好像是不能求,其實應該是不「只」求自己的益處,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看來聖經不是說不要顧自己的事,自己的事當然要顧啊,但是不要「只」顧,你把這個「只」拿掉,就會變成Codependence(共賴),害了對方也害了自己。所以不要「單」顧,「也要」顧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顧完,也要顧別人的事。所以不要單顧自己,也要顧別人。那怎麼去照顧別人呢?這其中另有文章,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這句是顧別人的事,因為對方擔子很重,你就幫他分擔,可是「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5節),我以前講過,重擔和擔子是不一樣的,互相擔當重擔,叫作Burden(重擔);擔自己的擔子,叫作Load(負載),這兩種如果你分的清楚,你就能夠知道如何適當的不自私、適當的愛別人。擔了自己的擔子,然後再幫別人分擔他的重擔;重擔就是超過擔子的部分叫作重擔。所以當你要愛別人的時候,不能愛到對方的擔子也把它拿過來擔,這樣就是Codependence(共賴),讓對方沒有擔他該擔的擔子。可是當你把自己的擔子擔的很好的時候,別人那個擔子太重,擔不了的時候,你願不願意幫他一把,所幫的部分就是超過對方能夠擔的部分,那樣就是愛別人。所以在自己要負責和大家互相幫助的認知上,那樣的愛人如己,不要只顧自己的定義,在這裡就有一個很好的詮釋。

耶穌基督在這裡有更進一步的教導,當祂快要被賣,要上十字架以前,祂覺得對門徒來講,最重要的學習彼此相愛,祂向學生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記得嗎?當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太22:36)耶穌說:就是「盡心愛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9節)愛人如己就夠了嗎?可是耶穌又說不夠,「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這就是對舊命令來講,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新命令是彼此相愛。這個新命令是新在哪裡?有兩個‘新’,第一個是從「愛人如己」變成「彼此相愛」,這是愛的方向的轉變,愛的方向從單向變成雙向、從單行道變成雙向道;第二個是「怎樣」的問題,本來在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所以我怎麼愛自己,就怎麼愛別人,所以愛自己變成是標準,這是方式的問題,可是耶穌來了,祂說:「不是,你不能以愛自己的方法去愛別人,如果你不愛自己,你虐待自己,你就虐待別人嗎?」不是。標準改變了,是以耶穌為標準,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所以這個新的命令中有兩個新,一個是方向的問題(不是單行道);另一個是方式的問題(不是以我們怎麼愛自己作絕對,而是照耶穌怎麼愛學生的方式。)耶穌說這話是耶穌蹲下來,拿毛巾幫門徒洗腳之後,這是一個謙卑侍奉別人的愛。這正是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的,所以主怎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的彼此相愛。在‘愛是不求自己’中學習不單顧自己的事,也顧別人的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要承認在我們的生活上,雖然我們的口裡常常說要彼此相愛,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的自我在當中,我們常常是只愛自己,只愛自己的孩子、只愛自己的教會、只愛自己的…而忽略別人,主,祢曉得,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問題。可是有時候,我們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變成只愛別人,卻不知道怎麼好好的愛自己,因此我們對別人的愛也是扭曲的,因為我們不曉得什麼是『愛』。主,在這個兩難的功課裡面,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謙卑、讓我們願意付出、讓我們也願意領受、讓我們學會彼此幫助,不是只聽道而已,而是能行出來,求主幫助我們,在愛是不自私中,學習怎樣彼此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愛與自我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自我的關係相當複雜。如果只唸到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記載保羅有關愛之真諦的教導: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我們對愛會有一種嚴苛的標準:真愛必須完全無我。

“不求自己的益處”的希臘原文為ou-zhtei-ta-eauthv,直譯為中文則是“不追求自我”。和合本加上“益處”,似乎是想要將其含意表達得更清楚,但是可能反而限制縮小了原文可能包含的範圍。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直接譯為“愛不自私”,可能會比和合本更接近原文含意。

如果我們將追求自我解釋為自私(Selfish),那麼不追求自我就是不自私,傳統上把不自私解釋成為無私(Selfless)。愛與自我的關係就這樣被自私與無私分割成二元對立的狀況(dualistic-dichotomy)我們只能在自私與無私的兩極端中間作抉擇。

近年來在有關上癮家庭的諮商輔導(counseling-for-addiction-family)中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上癮者自私的上癮行為(selfish addiction)常會帶來愛他的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可惜的是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不但沒有幫助上癮者戒癮,反而促成上癮者陷入更深的自私上癮行為 (selfish addiction)。如此的家庭互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vicious-cycle),讓整個家庭被這樣的漩渦捲入一個彷彿無底洞的深淵中而同歸於盡。這個家庭互動漩渦被稱為“共賴現象”(codependency)。自私上癮者依賴無私幫助者的幫助而得以繼續其自私上癮行為,無私幫助者則依賴自私上癮者的依賴來滿足其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the-need-to-be-needed)。要打斷這個惡性循環則必須在自私(selfish)與無私(selfless)的兩極端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那就是自愛(self-love)。一個自愛的人既不會陷入只顧自己的自私極端,也不會陷入不顧自己的無私極端。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耶穌回答法利賽人有關最大誡命問題的答案: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在這個答案之中耶穌主張最大的誡命應該包含兩大愛心,也就是盡心愛神與愛人如己。其中第二個愛人如己的愛心其實也隱含了愛自己這個所謂第三個愛心。有的神學家主張愛自己是人類的天生本性,因此耶穌並不須要教導我們如何去愛自己,只是接受這個既有事實,並且用這個對自己的愛心來作為愛鄰舍的標準與目標。但是有的神學家則進一步認為,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學習如何真正的愛自己。不管是那一種解釋,聖經並不譴責愛自己。

如果愛是將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奉獻或是分享給對方的行動,那麼愛的前提是一個健全且豐盛的自己,否則一個不健全或貧瘠的自己成為一個自身難保的過江泥菩薩,又如何能夠有力量去愛鄰舍呢?又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好好愛自己的人,又如何知道如何去愛鄰舍呢?所以就從愛的能力與方法來看,我們也須要先學習如何好好愛自己。

腓立比書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由此可見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說的不求自己的益處並不是要我們完全忽略自己或是禁止我們愛自己,而是要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自私自利,也要照顧別人的事。也就是從照顧自己的小我之愛開始,逐漸擴大到也會照顧鄰舍的大我之愛。

2006年11月9日

創世紀(30) 061109

3:8上帝與人類黃昏的約會
3:9耶和華“呼喚”人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5日

成為我的異象 -- 陳文逸 牧師

寫作於2006.11.05
作  者: 陳文逸 牧師

天下雜誌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是兩位美國很有名的企業學者,他們針對了大約一百家的企業,這些企業有些成立了很久,大概有十八家是超過一百年的企業,這兩位學者就用了六年的時間好好的去研究,為什麼有些企業很快就消失,有些企業卻可以存在一百年那麼久的歷史,在當中他們不斷的整理,用六年的時間去研究,後來他們發現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通點,當然每一家企業都有它們的特色,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企業對於它們核心的價值,什麼是它們企業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它們存在的核心價值,他們掌握得很清楚,所以在整個社會的變動當中,在有些削價競爭的過程當中,因為他們很清楚的掌握本身的核心價值,所以他們可以越過很多的挑戰。企業界稱這個核心價值是「願景」,我們基督徒則說是「異象」,有時候我們一談到異象,都覺得那個太屬靈了,只有像保羅那種人有,只有像以賽亞那種人有,但是我想我們從簡單一點來想,如果你有一天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在上帝的手中,在他比較叛逆的時候,或者你覺得你沒有辦法掌握他的時候,你不會為他擔心,因為你覺得他真的是在上帝的手中,那個是一個異象,那個是一個遠遠的看見,就是你相信你的孩子在上帝的手中。我們說,如果你知道某一支股票很不錯,它絕對是一家很信實的企業,很穩定成長的一個企業,突然911來了、突然921來了、突然紅衫軍出現了,你大概不會太緊張,因為前面它還是正常的在成長,我們可以遠遠的看到那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一、 看見神的榮耀

保羅是一位偉大的使徒,我們也知道他實在是受了很多的苦,他遇到沈船,被石頭打的半死,但是其實他生命裡面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直在支持著他,他在使徒行傳第二十六章19節說:「我一生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就是在他苦難的當中,總是有一個方向在帶領著他,總是有一個深深的看見在那裡帶領著他,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實在需要看見異象,需要從神領受異象,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就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就在我們教會當中、就在神在我們生命當中。今天的經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段經文,以賽亞第六章,其實以賽亞是一位很年輕的先知,他非常的優秀,他有一天就在聖殿裡面尋求,他的一位英明的國王過世了,整個國家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那個時候還帶來一個緊張的局勢,不只是一位英明的國王去世而已,還有很多的問題,特別一個更危險的問題是,他們旁邊的一個國家亞述,不斷的在興起,虎視眈眈的想要來吞吃南國的猶大,那時整個國家在風雨飄搖當中,一位英明的國王過世了,以賽亞非常愛他的國家、非常愛他的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他的心裡面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感,他到聖殿裡面去尋求神,神就讓他看到異象,神就讓他看見原來這位他所信靠的神,還高高的坐在寶座上。我們實在不太能夠去描述當時候的情況,但是這樣的一個經歷,更新了以賽亞他對神的認識,他以前就認識神,他也在服事,他也常常在禱告,但是這樣的一個經歷,把很多即將要脫序的狀況,拉回到正軌上,讓以賽亞重新領受使命,繼續奔跑前面的道路。

我想我們從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以賽亞看到神是又真又活的神坐在寶座上;第二個層面是,他很真實的看到罪是在他的生命裡面;第三個層面是,他看到一個時代的需要。我想以賽亞他出入聖殿的次數應該不只是這次,應該以前就有很多次,但是這次的經歷他看到榮耀的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門檻的根基在震動,聖殿充滿了煙雲,天使撒拉弗就在那裡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賽6:3)從理性上,我們實在不知道如何描述這樣的一個現象,但是以賽亞他真的看到了,我覺得有時候人的言語所能描述的有它的限制,我覺得基督徒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真實的要來經歷神,在我們的信仰裡面,可能沒有辦法每一天都像以賽亞一樣,我們沒有辦法每一天像保羅一樣,在路上就被一個大光照住了他,但是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真的要有幾次那麼真實的來經驗到神是又真又活的,神是那樣真實的、高高的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生命真實的在祂的手中,而且不只我們的生命,我們整個人類的歷史也是在祂的手中。

我太太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就跟她很好,她這個朋友後來到美國去唸書,就在美西成為傳道人。這位傳道人說她小時候就不知道什麼叫作家庭的愛,她的父親在學術上有一點地位,她父親年輕時在美國拿學位的那段期間,大概她的母親在台灣就因為過度辛苦(還是怎樣的情況),所以很早就過世了,然後我太太的這個朋友說,從小她就必須在這邊的親戚家住一年,在那邊的親戚家住兩年,就這樣不斷的換地方居住。後來她的父親要續弦,對方開出了一個條件說:「她不要有孩子」,所以她就只好更長的時間待在親戚家住,她說她從小就不知道何謂家庭的愛。後來她當了傳道人,她之前跟我太太很好,我和我太太結婚以後,我們的孩子相繼出生,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跟那些以前的閨房密友打電話聯絡,於是就有蠻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後來我太太想到她,就從台灣寄了一個小包裹到美國給她,我想這個包裹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收到,我太太就錄了一卷錄音帶,把最近的情況用錄音帶錄下來,最後還錄了一首歌,就寄了過去,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那時候她的情況。原來她當時在教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有一天晚上,她就開著車在高速公路(High way)上,在深夜裡,就從這邊開到那邊,從那邊開到這邊,就這樣來來回回的開,不知道開了多久,也不知道時候多晚了,她就跟神禱告說:「主啊,祢一定要給我答案,不然我不要當傳道人了,我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去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真的是夜深了,她也疲倦了,突然間她有一個意念,突然間她隱約聽到一個模糊的聲音,神說:「我以永遠的愛來愛你…」(耶31:3),大概真的也晚了、也累了,她就回家去小睡一下,隔天又到教會去上班。從教會下班回家以後,就收到我太太寄給她的包裹,她就打開包裹一面聽一面吃飯,聽到最後那首歌的時候,她說她嘴裡的水果就掉了出來,那首歌是我太太錄的,是台灣一位音樂家金希文所作的一首歌,歌名叫作「我以永遠的愛來愛你」,靈糧詩選有這首歌,她突然有一個很深的經歷,「是啊,神呼召她就要負責。」她真的覺得神用這麼奇妙的方式來回應她的禱告,雖然她的問題沒有馬上解決,但是她知道,無論她在什麼樣的景況裡面,神依然知道她的光景,然後她就繼續在她原來的崗位上服事。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真的要有一種經驗是,我們的神真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我們來教會如果不是要來經歷這位又真又活的神,我們來教會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教會如果真的能夠讓人家來這裡經歷神,如果真的有愛,再遠人家都要來,我只要在教會可以經歷神,再遠都有人要來,我們如果真的相信我們的神是永恆的主,我們在人生很多的挑戰裡面,我們可以克服的,因為祂正坐在高高的寶座上。我真的盼望我們當中,如果還有一些人還在考慮、還在思考要不要接受耶穌,你就勇敢接受,因為那太寶貴了。以賽亞他看到這樣的一位永恆的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的國家雖然在一個危機當中、在一個飄搖當中,但是他堅定不搖擺,繼續領受使命、繼續往前邁進。

二、 看見深沉的罪

以賽亞看到第二個層面,他看到罪原來是那麼真實的在他生命裡面,以賽亞是一位很年輕的先知,一個愛國的年輕人,我覺得從外在的條件來看,這樣的年輕人太優秀了,沒有什麼可以挑剔了,太優秀太完美了,但是他在神極大榮光的光照裡面,他看到罪原來是這麼真實的在他生命裡,他說:「完了,完了,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賽6:5),其實我不曉得他犯了什麼罪,他可能就講幾句閒話吧,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說:「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那是一個很深沈的呼喊:「完了,完了,禍哉!我滅亡了!」有時候我們都還覺得自己還好、還不錯啦,有時候我們在神的榮光裡面,才能夠看到自己內在真實的情況。彼得在打漁的時候,他整夜勞力,那裡是他很熟習的地方,那個是他的職業、那個是他的專業,哪裡有魚他都知道,但是很奇怪,那天晚上他就是打不到魚,黎明的時候主耶穌就上他的船去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就對彼得說:「你往水深之處打魚」(路5:4),他一下網,那個漁網幾乎拉不上來,魚多到船都快沈了,他就在船半浮半沈中,也不管他的衣服會濕,他就趴在船上說:「主啊,離開我,我是一個罪人。」(路5:8)他就發現眼前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神更深的光照我們。

有一個希伯來的文士,他負責在抄寫聖經,當他第五次抄到利未記第十八章16節時,那一節聖經和合本是說:「不可露你弟兄妻子的下體」,新譯本是說:「不可和你弟兄的妻子亂倫」,他抄寫到這段聖經的時候,他就想到他跟他弟弟的太太發生關係,然後他就非常的痛苦,他禱告了很久,認罪、獻上贖罪祭,他就下一個決心,一定要結束這段感情,然後他繼續的抄寫聖經。不久之後彼此又慢慢的恢復一點感情,等到他第六次抄寫到這段聖經的時候,又發生事情了,他還是很痛苦,但是這次痛苦沒有像以前那麼的強烈,他還是認罪禱告,但是沒有像以前那麼長久,這一次就沒有獻上贖罪祭了,然後他還是想要離開這段感情,但是他內心想說:「不知道能否做得到」,然後他又再抄寫聖經。等到他第七次再抄寫到這節聖經的時候,他就沒有太多的感覺了,他就說:「好吧,抄寫聖經歸抄寫聖經,感情的事歸感情的事。」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內在很深層的一些生命的問題,我們是不是真的很敬畏上帝?我們是不是常常要有一個聖潔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覺得這個也是對我自己講的,有時候我們講這些事情好像都很容易,當我們真實的面對上帝的時候,我們生命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我自己有一個很深的經歷,我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我也花了一些時間修了一些語文的課程,特別花不少時間修一些希臘文讀經的課,我們老師有一次考試,他人很好,考卷發完了他就離開教室,他想說:「反正你們是神學生嘛」。我們的題目有三個大題,最後一個大題是說你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你看你平時用不用功,如果你覺得自己用功,你最少就有三十分;如果你整張考卷都不會寫,你至少因為平時用功還有三十分。我在那次的考試當中,突然有一個單字忘了,是昨天晚上有背,今天出門又背,一個很熟悉的單字,但是不曉得怎麼樣,就是突然忘記寫不出來,我在那裡等了很久,就是要把那個字想出來。後來我不想等了就交卷,剛好我們班有一個姊妹就同時站起來也要交考卷,她大概覺得好玩,她就稍微給我看了一下她給自己打平時成績的那部分,在她給我看的時候,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眼睛的餘光就瞄到那個我想不出來的單字,不是故意的,但是因為很熟,所以只要有一點點線索,我就很快的可以想起來。我們那個姊妹的考卷就放在我的前面,她已經走了,但是我在她的考卷前面掙扎了一段時間,我就想說:「怎麼辦呢?差一個字可能我就可以滿分了。」我就在那邊想,後來我就把它合理化,「嗯,這個字我本來是會的,只是一下子忘記而已,我也不是真的要去看別人的,只是突然的想起來。」後來我就把它補寫上去,之後的一節課,我實在是如坐針氈,後來一下課,我就衝到我們那位教希臘文老師的辦公室,我就跟他說我發生了什麼事情,請他把考卷拿出來,我要把那個字擦掉。但是我覺得在這一件事情當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生命裡很多的事情,平常你沒有遇到機會它是不會顯露出來的,它好好的在那個角落,但是一有機會,試探一來就跑出來了。我就想說,一個神學生,我們說我們與耶穌同釘十字架,但是你說你為了要考高分,竟然還這樣有作弊的行為,我就想說,真的是我們在十字架上還左顧右盼,看看下面有沒有什麼掌聲,我覺得那是一個很深的驕傲,我們需要常常在神的光照裡面來看自己。

我覺得如果我們要服事,我們必須有一個聖潔的生命,必須有一個聖潔的生活,我們才有屬靈的能力。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服事有果效?有些人服事沒有什麼果效呢?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帶人信主?有些人就很難?一生結不出什麼果子,這有很多原因。在鄉下我是最不喜歡談事工的果效,但是我慢慢開始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聖潔的生活,如果我們沒有真的讓神在我們生命中有一個寶座,我們很難有什麼屬靈的能力。有一次我讀到所羅門在列王記和歷代志裡,我從所羅門的身上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醒,所羅門當他年輕的時候,他承接王位,神主動向他顯現,說:「所羅門,你要什麼儘管求。」(王上3:5, 代下1:7)所羅門完全沒有去向耶和華求 (就從聖經我們這樣看到),神主動向他顯現,說:「所羅門,你要什麼儘管求。」神就賜福給他,他的國家就強盛了,後來他把聖殿建好的時候,他在那裡獻殿,獻上了一個很長的禱告,聖經很清楚的說,上帝第二次向他顯現。到了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心就慢慢的偏離了,擁有很多嬪妃,接著拜偶像去了,上帝當初怎樣陪所羅門很堅定的走向以色列的王位,當所羅門的心慢慢偏離出去的時候,上帝也很堅定的從以色列的寶座慢慢的走下來,後來以色列的國家就分裂了。以賽亞的聖潔是上帝用炭火潔淨他、潔淨他、潔淨他,所以他才有能力去服事。

三、 看見時代的需要

以賽亞看到異象的第三個層面,是他看到一個時代的需要,他不只是看到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他也看到自己活在嘴唇不潔的百姓當中;他不只是看到自己,他也看到百姓的光景,以賽亞的時代,在以賽亞第一章3節說:「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那時候的百姓的手是沾滿了血腥,對以賽亞來講,上帝呼召揀選他,把他放在那個時代,不是說他自己好就好了,國家百姓的前途,不能跟他沒有什麼關係,他就是看到原來百姓的光景,他們不只是說可以吃喝,不只是說好像生活過的不錯,他看到他們原來他們是嘴唇不潔的人,他看到他們的生命是走向一個滅亡的光景,我覺得這是一個看見、這是一個異象。我們生活在現在台灣這個時代,當神把我們放在二十一世紀這當中,我想我們社會國家的光景,不能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百姓生命的光景也不能跟我們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有沒有什麼看見?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他們工作的成就可能比我們好,他們的能力比我們強,他們的社會地位都比我們高,他們常常喝紅酒、吃魚子醬,他們都很富有安逸,但是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的生命是真的沒有盼望?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的生命是沒有盼望的?我們看到他們的生命真的是在一個滅亡的光景當中。主耶穌祂走遍各城各鄉,祂看到許多人像羊沒有牧人,祂就動了憐憫的心,祂看到他們,憐憫的心就生出來,我真的是求神把這樣子的心腸賜給我們。我實在發現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有太多的人生命破碎,你不要只看到你的同事好像在工作上都很順遂,我覺得越來越多人在社會上承受太多的壓力、人際關係破碎、在暗夜裡面哭泣,我們真的是需要把他們帶到神的面前,不然他們的生命是走向滅亡的。

我們在鄉下這十多年來,真的看到,我們如果沒有去,他們沒有什麼選擇啦,他們就是在民間宗教信仰的綑綁底下,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我真的是鼓勵我們弟兄姊妹,更勇敢的傳福音,我沒有太多的時間談這個。前幾天我在台南,我們的辦公室在四樓,我們在六樓搭了一座鐵皮屋,我就在上面安靜,突然就有一個電鈴響,對方就說:「可不可以開門?」我聽那個聲音是講外國腔的中文,我就再跟他聊一下,問他說:「你有什麼用意嗎?」對方說:「我可不可以跟你聊幾句?」「我是耶和華見證人」,一樓一樓這樣的按電鈴咧。有一次我去松山機場搭飛機,上飛機的時間還沒有到,我就在那裡拿我的記事本出來整理一些資料,突然有一個大概五十幾歲的人,就突然坐在我的旁邊,他說:「請你看,這是我寫的東西。」我看了一下,他是在寫禪學的書,一個看起來五十幾歲很有氣質的人,我跟他說:「我是基督徒,是傳道人,我對這個沒有什麼興趣。」然後他就到後面去了,那裡有一排的人,我回頭一看,他沒有帶什麼行李,手上就只有那本書,完全沒有帶行李,他就在看下一個誰是他的對象,我突然發現,竟然有人專門去機場宣教,可能他覺得在機場的人大概都是什麼大企業家,釣幾條大魚就夠了。

我有一次還帶我們教會去到嘉義番路鄉的仁義潭,大概禮拜天的下午,我們開著幾部車子到那裡去郊遊,我車子一停,就看到一群人從車子下來,然後「叮叮噹噹」的從車子搬出液晶螢幕,裝上車子裡的直流電瓶,就在那邊播放節目,我以為是有什麼人要來賣什麼推銷的東西,然後慢慢有一群人就開始在那邊打坐靜坐,原來是法輪功的人,法輪功的人就去那裡宣教呢,然後他們放影片介紹,有人就發傳單,一群人就坐在那裡練功 (練功要到觀光地區去練功),練功還要拉一張大布條,上面寫說:「讓幾億人身體健康的法輪大法」,我覺得我們基督徒要更勇敢的傳福音。我看到摩門教徒,遠遠的兩個人來,鼻子尖尖的,你都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如果是我,我真的會跑開,我沒有什麼興趣,我想我們大概都是這樣,但是最起碼的,你會不會覺得他們對他們的信仰很認真、很執著,我覺得我們勇敢的跟人家傳福音,人家拒絕,那就沒有什麼問題,總是有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很多人就勇敢的傳、勇敢的傳,當然更多是需要用愛心,我覺得一定有果效,真的是求神把這樣一個愛人靈魂的心放在我們裡面。

四、 請差遣我

最後我用一個比喻來結束今天的分享。有一位哲學家他作了一個比喻,他說有一群鵝(大概是那種加拿大大雁),那個英文也是鵝(Canadian goose),牠們就從北方要往南方飛去過冬,然後牠們就飛飛飛,飛到中途的時候,發現一個地方的水草豐盛,牠們就停留下來,想說短時間在那裡居住,補充糧食體力,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往目的地出發。但是那個地方實在是太美啦,實在是水草豐盛,然後一天天的過去了,他們越來越喜歡那個地方,真的有一點捨不得走,然後他們又很屬靈,就每個禮拜按排雄的鵝講道,每個禮拜都是如此,他們講道的內容又都很好,每一次講到造物主的偉大,他們就震動翅膀說:「阿門!阿門!」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的過去了,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他們每個禮拜回去以後,都還在等下個禮拜的聚會和很好的講道,然後變得越來越肥胖,一段時間以後,有幾隻鵝就覺得「這樣不對啊,我們要繼續飛啊,這裡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要繼續飛啊。」然後他們就有點飛不起來了,他們就很努力的去飛,然後就衝啊、撞啊,撞倒水塘裡面去,於是羽毛掉了,弄髒了,身體還受一點點傷,大部分的鵝就私下竊竊私語:「唉呦,我們不可以像他們那個樣子,那幾隻不安分守己,把自己羽毛弄掉了,身體弄髒了、弄醜了、弄傷了,不像我們的羽毛光潤、體態豐滿,來見證上帝的榮耀。」弟兄姊妹,我們要飛,我們要真的看見神在我們生命當中的異象,我們要往那裡飛去,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我們把自己都交在祢的手中,求祢開啟我們的心眼,求祢常常提升我們的看見,讓我們看見祢的心意,讓我們看見祢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旨意,主啊,以致於我們願意回應:『主啊,我在這裡,請祢差遣我。』主,求祢也更多的祝福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門!」

重新看重鄉村福音事工 -- 陳文逸 牧師

寫作於2006.11.05
作者:陳文逸牧師

台灣在1960年,有基督徒22萬人。基督徒佔當時人口的2.5%〔杳時傑教授,<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4年推動倍加運動,盼望在來台宣教百週年時,信徒人數及教會都能倍加,那是一個達到目標的成功運動,照常理推算當時基督徒比例應多於2.5%。

史文森牧師在探討80年代台灣教會增長與信徒流失的書──[補網]中提到:〔80年代中期台灣教會,基督徒人數約為50萬,佔總人口2.5~3%〕。

許多資料顯示,40年前就2.5~3%,現在還是一樣,這個數字經常刺痛許多人。

問題在那裡?問題有很多,不過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忽略了鄉鎮的福音工作,過去三~四十年整個產業結構從農業社會轉成工商社會。鄉村產業凋零,靠著傳統的農業,栽培子女教育,存錢買土地的時代,已經遠遠的消逝。許多鄉鎮的居民,為了生活、子女教育,紛紛搬遷到都市,鄉村實在失血過多。鄉的衰微造就了耀眼的大都會,基層教會的凋零,成就了都市中產教會的興盛。鄉村的失血,卻成了都市教會成長的養料。

福音到台灣已經140年了,基督徒的比例還是2.5~3%。如果我們再繼續忽略鄉村的福音工作,可以斷言台灣的復興之路將遙遙無期。福音工作的展望在那裡?路又在那裡呢?

過去許多基督徒搬到都市,在都市重新尋找合適的教會,恢復火熱的信仰,參與教會的建造。在大環境的變遷中,沒有失去祭壇的生活,實在很完美,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不過,整體而言,基督徒還是順著社會的大潮流前進,為了孩子教育,為了更好的生活。鄉村教會的需要,好像抵不過環境的變遷。

當我們因探討台灣基督徒沒有什麼增長的原由,知道需要對鄉鎮基層的福音事工再宣教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這個時代的基督徒,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宣教的負擔,像鮭魚逆流返鄉?

的確,幫助鄉村教會的方式有很多種,奉獻金錢,獻上策略,每個星期派幾個人輪流去參與禮拜……等。這些都很重要,也很需要,但是金錢會用完;社會一直在變,策略也隨時要調整;短期主日參與的人會一批換過一批。鄉村教會建立最根本的需要還是長期人力的投入,而只有基督徒重拾宣教的負擔與屬靈的能力,才能抵擋大環境的潮流,再一次為福音移民到鄉村,用信心看見遠遠的異象。不是說到鄉下就比較屬靈,其實鄉村生活步調較慢,要混日子也很容易。只是,一個有負擔、成熟的基督徒家庭,堅持下去,會讓一間將要死去的教會再活過來。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的子粒。

盼望在下一個台灣宣教的豐收的年代中,有更多的人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行囊,把牛羊趕到鄉下.然後我們就可以用信心眺望,曠野將變為肥田,肥田要看如樹林(以賽亞32:15)。

2006年11月2日

創世紀(29) 061102

3:7犯罪之結果

國語

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