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5年3月31日

創世紀(4) 050331

創造與科學

國語

台語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歌林多後書4:18

我們翻開創世紀第1:1,和合本的聖經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然而「太初」這字用在約翰福音第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聖經講到「起初」,即在開始的時候,當談到in the beginning,這beginning一出現,就有時間的觀念出現。時間就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起頭。介紹大家兩個哲學觀念:永恒(eternity)與時間(temporary)。永恆與時間的關係是什麼? 有一個想法是,把「暫時」(temporary)拉到無限長,這不是永恆(eternal),那只是「沒完沒了」(everlasting)。舉個例子:在以前那個環境不好,健康條件不好的年代,人平均只能活五十歲,那我就向上帝禱告:上帝,讓我多活一點吧!活七十歲,那就比五十歲多二十年了,但現在有人可以活九十歲,所以上帝再給我二十年吧!於是上帝問那你要多少年歲?嗯…讓我一直活下去好不好,就不要死啊?如果上帝說:「好!我就讓你不死。」你會在心裡偷偷感謝上帝嗎?還是說:「等一下,這樣真的好嗎?」把現在的時間無限拉長,不等於永恆。因為我活到五十歲有五十歲的樣子,活到七十歲有七十歲的樣子,活到九十歲有九十歲的樣子。當活到二百歲的時候,走路也不能走路,吃飯也不能吃,花生米也咬不下,眼睛也看不見。上帝說:「我答應你喔…就讓你永遠活下去…」那怎麼辦? 它還是在時間的框架下,當時間過去的時候,我們的生理會變化,小孩會長大,大人會變老。當時間過去,生理隨著一直變化,這免不了的,因此將我活著的時間無限拉長,並不是祝福,應該是咒詛吧!死亡或許是種解脫,所以當一個人人活到很辛苦的時候,安樂死這議題就會被討論。

在我的觀念裡,永恆不是沒完沒了,不是把「現在的時間」拉長,那沒有意義,永恆是在時間以外,永恆不是時間無限長。我講到這裡,再往下就不容易講清楚,因為人是活在時空以下,當你要談論時空以外的事情,我們就找不到對應觀念。英文有一個字beyond,因此永恆我將它解釋為beyond time,在時間之外。當我們說「在創造世界以前」,「前後」這是在時間裡面的觀念,永恆是在時間以外。在永恆就沒有前後,這裡又涉及到一個問題: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說上帝是天父,耶穌是天父的獨生愛子,既然我們在時間之下想事情,那就會認為,天父應該是比獨生愛子「先有」,你知道這觀念嗎? 先有爸爸,才有孩子嘛!先有爸爸,才有孩子出生嘛!先有的一定「卡大仙」嘛,應該比較大,這是我們將時間以下的父子關係,投射到時間以外。在時間以外就沒有先後關係。所以說:耶穌是上帝的獨生愛子,並沒有辦法看出是先有上帝?還是先有耶穌?因為「先後」是在時間之上才有的觀念,在時間之外,這觀念不成立。

這是一個課題,在永恆裡無法分先後。然而,上帝在永恆裡,祂創造了時間,這時間就有一個方向,一有方向就有前後,那時間走的方向是什麼?是一直向前走,還是走到最後,尾巴咬到頭,頭咬到尾巴?一般的哲學或宗教產生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時間是圓形,這是印度教與佛教的標準說法,既然是圓形,那你就不要去問說有沒有起頭,有沒有終點,圓就是everlasting,沒完沒了,因為它是圓,沒有起頭,沒有尾巴,它就一直轉下去。為什麼印度人會這麼聰明想出「時間是圓」的概念呢?因為他們發現晚上過去,白天又來,白天過去,晚上又來…這不是一直重覆嗎?那不是一個循環嗎?不然怎麼會有春夏秋冬,春去夏來,秋去冬來,那冬天完了之後呢?春天就來了,不是嗎?月亮有陰晴圓缺,不也是28天繞就一圈嗎?從月兒彎彎,到滿月,而後又彎掉了滿月,不都證明時間是圓嗎?這是周期的想法。

前幾天,最近這一個禮拜我去探訪一個會友,他喜歡買一些奇奇怪怪的書。他以前的牧師是沈介山(暫譯,待查),他拿給我看沈牧師寫的一本書,很大一本。書名是《當今基督教歷史》,後面有很多參考資料,我覺得這好像是他的博士論文,沈牧師說:歷史就是研究時間,對不對?那麼歷史能不能重覆?歷史是人類經驗的累積,大家要珍惜,因為它不會再來,再來了也不再是原來那一次的機會。如果你的老婆比較囉唆,你應該感謝上帝,她下一次對你囉唆,跟上一次對你的囉唆一定是不一樣喔,不可能她跟你有兩次一樣的囉唆。有時候我們不知道真理,會覺得這些都是老套,那就失去時間的uniquity,獨一無二,那個特有的東西。那麼時間是一直過去的,它有方向的。它有沒有終點?有沒有始點?它是無限延伸的線呢?還是線段?還是射線?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如果是圓的就不用討論,圓的模式(pattern)是春夏秋冬,它可以繞圈子,但是明年的春天與今年的春天已經不一樣,勉強說時間是螺旋。螺絲轉了一圈回到原來的地方,但是已經深一點,或退一點,總之它一定不是站在原點,它轉一圈就進一點,再進一點。所以螺絲有兩個動作,一個是循環,另一個是直線,它會一直往前走。

談到往前走的時間,根據聖經的說法,時間有起點也有終點,所以時間是線段。或許有科學家會認為時間是無限長的,不知道何時會結束。不過最近的研究,也比較支持「一個起點,一個終點」這樣的說法,從宗教的觀點,創世紀1:1「起初,上帝創造天地。」In the beginning這是時間的開始,有一個beginning,如果由天文學家來看,他們發現目前星星之間的關係,隨著每一年一年過去,星球之間的距離是愈來愈遠,而且回不來。所以我們可以回推,時間愈往前,星球之間的距離愈近,推導到最一開始,距離就不存在,到一個程度,質量(mass)也就不存在,只有能量(energy),這是愛因斯坦推導的公式E=MC2。所有的質量,最後會轉換成能量。基督教說,我們的上帝,是全能的上帝。祂可以在「沒有」的當中,提取一部分能量(energy),轉換成質量(mass)。這個質量就是我們所看得到、摸得到的,由科學家認定由原子、分子所構成的宇宙萬物。

因此,從這天文學觀點看,我們的宇宙是有起點的,那麼終點又該怎麼說呢?啟示錄講,天地要過去,上帝要造一個新天新地(啟示錄21:1)。這似乎在說有一終點。化學家發現,整個宇宙的系統,都是趨向最低能量,最大亂度,這是第三熱力學定律,宇宙有一天物質會不見,能量也會不見,而後秩序不見。對照創世紀,上帝由亂中將秩序整理出來,而最後秩序又會亂掉。某種程度看,化學家支持啟示錄說:「宇宙會有一個終點。」那個終點叫「能死」,就是所有的能量都不見了,所以東西都不見了,也就結束了,不需要原子彈爆炸。這是科學家單純在實驗室觀察系統得到的結果,每個系統都是能量愈來愈低。拿水力發電的例子來看,水落到低處轉換成電能,而電能再將水拉高,但每一次轉換的時候就失去一些能量,無法百分之百轉換,就算你回收99.5%,那已是很好了,可是你還是失去0.5%,慢慢到最後能量就不見了。能量轉換只有往下走,沒有辦法往上,也沒有辦法保持不動,也就是會失去變成亂度 (Entropy),能量會轉換亂度。

歸納化學家與天文學家的觀察,創世紀給我們時間的觀念,這宇宙是一個線段,有起點,有終點。起點是阿拉法,終點是俄梅戛,有一點是開始(beginning),也就是創世紀的起初(in the beginning),另一點是結束(end)。啟示錄21:6 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alpha),我是俄梅戛(omega);我是初,我是終。」alpha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the first alphabet),omega是希臘文的最後一個字母。耶穌在說:「我是時間的起初,我是時間的結尾。」我們存在的宇宙,有開始,有結束,創世紀1:1講的是開始。「起初」的希伯來文叫??,表示一段時間的起點,是一段時間,一個period, section,不是無限長,而是有始有終。創世紀第1:1,in the beginning隱含了一個起點,表示一個階段的起點。而時間與永恒的關係,約翰福音1:1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太初就是在時間之前,比起初更早的,在時間之前的,道就是在講耶穌基督,祂與上帝同在,後來道成了肉身,使我們可以接近。

基督教時間的觀念是線性的,是linear,而且有方向性,就是有vector,從創世紀走到啟示錄,有一定的方向。創世紀第二個字,起初,上帝…,中文翻成上帝,和合本有兩種翻譯,「上帝」與「神」,有「神版」與「上帝版」。華人對神或上帝,各有偏好。創世紀2:4寫「耶和華神」,而創世紀1:1寫「神」,新譯本的創世紀2:4翻成「主上帝」,和合本則是有將原來的意思直接翻出來。愈老的版本愈傾向「字譯」,就是有把原來的字翻出來,而新的版本則是「意譯」,把耶和華翻成「主」,其實這是兩個字。希伯來人很尊敬上帝,他不敢叫上帝的名字,因為叫錯了會被雷公打死。十誡: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字。他怕小孩子講話不清楚,於是就把母音拿掉,成了YHWH,G-D,於是講到這個字聲音就自動出不來,但是大家都知道你講的是上帝,YHWH直接翻成「雅威」。第一章叫Elohim,Elohim講的 神是「至高無上的上帝」,很偉大,很聖潔,我們看到祂會發抖,會怕與祂見面,因為祂太偉大了!但YHWH表達的是至親,可以靠近,可以和祂玩的上帝。第二章講的上帝是在水溝邊,拿著泥沙,用手捏一個亞當,還跟亞當聊天,與亞當散步。但是在第一章,上帝是「真人不露面」,沒說祂有手有腳,祂就出一張嘴,創世紀一直重覆,上帝說…有什麼就有什麼。上帝太厲害了, 祂不用動手動腳,只要出聲音就夠了,因此YHWH表達上帝是很偉大的上帝。完全是不一樣的角度。如果我們接受第一章與第二章對上帝的觀念,就會比較平衡,中文叫「敬畏」,否則的話,就會是不夠尊敬或不夠畏懼。有人是很怕上帝,上帝很嚴格,最好是走遠一點,才不會被處罰,這就是畏,不敢亂來,但也不敢親近上帝。第二章是說上帝是可以靠近的,強調上帝的慈悲、赦免,但有時候就有點隨便,反正我做什麼 祂都會原諒。所以Elohim與Yahwah的觀念應當保持適當的平衡,如果偏離了,就變成了害怕或是隨便。有時候,我會覺得舊約的基督徒,神的子民,是比較害怕的,而新約的基督徒,因為談到耶穌的赦免與愛,與神的關係上偏向有一點隨便,少了害怕。

Elohim有一個問題,Elohim是複數,El是神,him是複數,談到上帝不是獨一的神嗎?In the beginning, El….就好了,為什麼會有複數?神學家就要解釋了:一種說法是猶太人的解釋,這說法是him是用複數表示尊敬,如同華人用空格表示尊敬,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碰到蔣公,前面一定空一格,這不是印刷廠弄錯,而是故意的,是為了表示尊敬。而在希伯來的文化中,偉大到單數無法表示,於是用複數來表示。這是猶太教的解釋,也就沒有去面對單複數的問題,但基督教的解釋就不同了,神是獨一的,卻有三位,也就是三合一,一而三的概念,一開始就是三位一體。創世紀第1章1-3節,第1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第2節,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裡出現了「神的靈」。第3節,神說:要有光,就有光。這叫做神的話,神說,出聲音,話就是道,約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In the beginning was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道正是話,話是很特別的,神的話,道成了肉身。就是主耶穌,道成肉身,在我們當中,三一神論的神學家就會說:創世紀1:1就是創造宇宙的「父」上帝,1:2「聖靈」上帝出現了,1:3「聖子」上帝。第1節到第25節,上帝創造都是「說有就有,命令就立」,都不用找別人商量。但到了26節,事情就比較麻煩,神為要創造人,開了一個小小的委員會,大家討論一下:「我們來造人,要造成什麼樣子…」這時候你就不能再用尊敬來解釋了,這裡的複數就隱含了三合一的觀念。因此,我們有兩種解釋為何是用複數(plural),是用Elohim而不是Elo。

接下來我們講「創造」,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個字是特別的字,聖經中有許多字表示創造,但只有這個字表示「上帝的創造」,上帝的創造與人的創造不一樣,這個字barra在創世紀第1章用來三次。第一次在第1章第1節,第二次在21節,第三次在26-27節。如果仔細看,這幾處的創造與其他的創造不一樣。第一次的創造是從「沒有」的狀態中,把「存在」創造出來。也就是由無到有,無中生有,把天地造出來。第二次的創造是在無生命的狀態中,把生命創造出來。第三次的創造是從「沒有靈性中創造出靈性」,也就是上帝在宇宙當中造人,而人與生物不一樣,因人是有靈的活魂,有靈命。所以說「存在、生命、靈命」,這是神創造的三部曲, 神分三次來創造,用barra來表示。無中生有,第1節,無生命到有生命,第21節,沒有靈命到有靈命,人作為萬物之靈,第26-27節。

回到第1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個天是複數,叫作「諸天」,而地就是地。這個天並非太空梭飛行其中的sky,而是heaven,指自然界以外所有的存在,我們稱「靈界的存在」,換句話說:起初,上帝創造靈界與物界。第四天又創造天,那個天就是sky,人在呼吸的天。因此這世界就有兩個存在,一個是三度空間以上,叫做靈界,另一個是三度空間以下,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探求的,稱作「物界」,或叫「自然界」及「可見界」。以弗所書6:12「因我們不是是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這裡提到「天空屬靈氣」的惡魔,就是存在於創世紀1:1的「天」,當我們對抗的是屬於靈界的惡魔,這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是我們所認知之外的。


這裡岔出去講一個概念,有人看過鬼嗎?有沒有人被鬼打到?用幾何學的向量來解釋,靈界與物界為什麼會有這現象?如果說一點是零度,一條線就是一度,有前後的方向,如果有兩條線,就決定了一個平面。有X軸與Y軸,這叫二度空間。這我們都能理解,因為人活在三度空間,可以瞭解二度與一度,但碰到四度就沒有辦法。有人把第四度當作時間。X, Y, Z 三軸座標構成三度立體空間,有前後、左右、上下。因為我們可以懂兩度與三度的不同,我二度、三度講大家都懂,但如果講到四度,我講得不清楚,大家也有聽沒有懂。如果有一度的人要做壞事,警察要修理他很容易,前後各畫一個點,兩點就可以關住一個人。但在二度空間中,點兩點是不夠的,人可以從Y軸跨過去,你必須要畫一個框框把他框起來,簡單畫一個圓圈就可以限制住他。但對付三度空間的人就沒法子了,因為他還有「第三度」可以超越,要在三度空間中關住他,你就得蓋屋頂、牆壁,才可以把他關住,對不對?二度的人如何保護自己呢?他畫一個自己的房間,晚上把門窗關起來,夜裡就可高枕無憂了,但如果一個三度空間的人要欺負他就很容易,從上面就可以偷偷地碰他一下,或是拿一個球,從上面落下,打擊到他。所以這個人就納悶了,怎麼我的房間會出現一個圓點?而且這圓由小而大,又從大變小。這圓點其實就是球與平面的交界。對三度空間而言,這並不是什麼神蹟,只是一個球與面的接觸,但對二度空間的人來說,這叫做活見鬼,怎麼會這樣?突然出現一個圓形,被嚇到了,一下子出現,又一下子不見。耶穌復活的時候,也是這個現象。聖經的記載不就是這樣嗎?約翰福音21:19那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很多民族的報告記載,碰到鬼都是類似的狀況,就莫名奇妙,一下出現,一下消失。但如果你可以接受「度」的觀念,鬼是四度空間,要欺負我們就輕而易舉。那我們基督徒為什麼不怕鬼呢?因為我們有一位存在N度空間的上帝在保護我們,N無限大。如果鬼來擾亂的時候,上帝就把它捏一下,他就沒辦法。現在大家有了「度」的觀念後,如果認為宇宙只有三度,鬼就不存在。如果大於三度,那靈界是有可能存在,民間信仰的報告鬼的存在是合理的,只是我們被限制在三度空間,認為三度以外不存在,然而,接受三度空間以外卻是開放的觀念。創世紀1:1告訴我們:「起初,上帝創造天和地。」天代表靈界,就告訴我們這宇宙不是封閉的,至少是對靈界開放的。如果靈界是三度以外的語,我們無法阻擋它,門窗關閉了也擋不住它。第二,靈界不是封閉的,在它以外上帝。這宇宙有三種存在,一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二是不受時空限制的「靈界」,三是我們在時間空間下存活的「物界」,即自然界。因此,起初,上帝創造天和地,就告訴我們許多上帝要啟示我們的真理,其中一項為宇宙是開放性的,不是密閉性的。自然界並不是封閉排它的系統,自然界也不是自存永存,因為它是上帝創造才有,它是依存的。我不是自己,是有爸爸媽媽才有我。我的爸爸媽媽是依靠我的祖父母。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依存的。宇宙與人都是依存的,靠著上帝而存在。宇宙的開放性與依存性,是本講的第一重點。

第二點是上帝的超然,祂是在宇宙之外,靈界之外的存在。祂對所創造的靈界和宇宙有祂的主權,祂是能力很大的。第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是一項信心的宣告,因為沒有任何證明,我相信宇宙有來源,這來源是上帝。無論有人說:「我不相信,宇宙沒有上帝,宇宙是自己就有的」或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兩種都是信心的宣告。「宇宙有上帝」或「沒有上帝」都是信心的宣告,因為上帝不在證明之下。所以這是一個信心的宣告,我相信有上帝或沒有上帝,人類的能力只有到此,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談到神蹟在理論上的可能性,所有聖經上所有神蹟都是可能的,你根本不會去懷疑。有人會懷疑處女懷孕,不科學,怎麼可能這樣呢?但如果承認創世紀上帝無中生有的能力,處女懷孕就有可能發生。上帝創造的人有四種,第一種是沒有爸爸沒有媽媽,第二種是有爸爸沒有媽媽,第三種是沒有爸爸有媽媽,第四種是有爸爸也有媽媽。亞當就是第一種人,上帝沒有透過任何男人與女人創造亞當。夏娃是第二種人,上帝用亞當造夏娃,拿了男人的一條肋骨,造了夏娃。第一個女人可以說有父沒母,亞當是她的來源。第三種人是耶穌,童女生子。而你我是第四種人,有父有母。如果接受創世紀上帝造亞當,那童女生子跟本不是問題,因為比起無中生有,困難度小太多了。就像英國科學家創造的桃莉羊,人已經有辦法創造有媽媽沒有爸爸的羊,技術上不成問題,問題是倫理學、生物學上的討論。雖然那隻羊活不久,但讓人知道生命的奧秘,顛覆了人對生命的看法,生命的產生不一定是透過兩性交合,這是科學上的突破,但從信仰上來,創世紀1:1,宣告上帝是所有存在的來源,那麼神蹟的存在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問題1:依存性

所有受造物都是依存性,有某個原因而存在,只有上帝是自存。從因果關係看,受造物是因某個原因而存在,上帝沒有原因。如果你問我說,上帝從哪裡來?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問題中的「哪裡」才是上帝,如果祂是從某個地方過來,那就是二帝或三帝。沒有從那裡來的那位,才是上帝,邏輯來看,上帝是所有事物的原因。上帝從哪裡來這問題並沒有意義。我們的上帝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



問題2:動物有沒有魂?

動物有沒有魂?動物好像並不是沒有感覺,有些動物好像有靈性,那是不是上帝也為動物創造靈性呢?從動物心理學來看,就我的觀感,好像是有。但動物沒有語言,我們很難去approach。語言是很重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靈,因為有語言。三位一體的神,第三位道成肉身的聖子,那道Word of God,就是語言。話可以把我們的靈,轉換成可以溝通的媒材,別人可以瞭解。或許從觀察動物是否有語言,可以推論動物是否有靈性。但動物是否有語言,目前還是有爭執。人的語言卻是很複雜的,有象徵,有會意。如果動物的語言可以理解,或許我們可以發現其內心世界。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發現有困難。但研究動物語言的人或許會大膽說:有,動物也有靈性,但動物的靈性與人的靈性的屬性是否相同?又是另一個問題。但我總相信動物不是石頭,牠有感覺也有靈性。

問題3:創世紀是歷史嗎?

創世紀是歷史嗎? 嚴格來說,創世紀在亞當之前,不可能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人活動的記錄。創世紀在沒有文字以前,也不可能是歷史。因為歷史是在文字之後的,在文字之前叫作史前史。所以創世紀一定有一部分不能作為歷史。那從哪一部分開始才算歷史,這就有爭議。華人認為我們有五千年歷史,日本人卻不認為。大禹治水對華人而言是歷史,但日本人認為這僅是傳說。爭議在於哪一段是歷史,哪一段是神話。但沒有人會說創世紀一開始就是歷史。這樣的講法扭曲了歷史,歷史學家定義的歷史是人類有文字留存下來的文化。創世紀絕對有一部分不可能用歷史來研究,這部分也正是相信的人與不信的人所爭議的部分。族譜寫亞當的後裔,華人的歷史也寫黃帝的後裔,但日本人就認為並沒有那麼久,而有巢氏、神農氏並不是歷史,僅是傳說,沒有用所謂「歷史的文字」寫成,意思是說,現有的文字不能被歷史學家用來討論研究,但不能說不是歷史就不存在。亞當是不是歷史?記述亞當這段文字敘述並非歷史學所認可的文字,但不能說亞當不存在。


問題4:聖經沒有講的就沒有嗎?

聖經沒有講的就沒有嗎?上帝只有創造人類嗎?有沒有創造外星人?有的人會說沒有,只有人類,人類就變很驕傲,得天獨厚,上帝就只創造了我。聖經上說,我們的地球、宇宙,是上帝所創造的,地球上的人是上帝創造的,聖經沒有說上帝只有創造人,沒有其他的創造。至少我們相信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天是靈界的存在,祂有沒有可能創造其他靈的存在? 有沒有外星人的存在?科學家現今已經把最小的粒子打成夸克(quark),卻在實驗室發現有「反夸克」的存在,那麼反夸克所組成的宇宙是不是「反宇宙」? 這可能性是有的,即使它存在的時間極短,所以不能講得太武斷。科學家研究宇宙最小的物質單位,當研究到電子的時候,發現了「測不準原理」。因此也沒有人敢講,科學會再有更進一步的發現,科學自己的理論告訴自己,已經走到一個頂端,再走下去就碰不著。不要談靈界,就談物界好了,比光子小的物質就抓不到,即使再發明更好的儀器,也不可能,因為人的眼睛透過光子接受訊息,儀器也靠光子,但碰到比光子小的東西就捉不到了。物理學家已證實這點,所以科學家們逐漸承認科學有其限制(limit)。所以聖經沒有說的,我們不要說一定沒有,常常有神學家說聖經沒有講就沒有,這容易出問題。

這幾天我與一位姐妹談到,過逝的親人,如果沒有聽到耶穌基督的信息,會不會得救?傳統教會的說法是,他們沒有信耶穌,一定下地獄。但一生都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人,神會不會讓他在某個場合,有機會得救?聖經沒有明講。聖經說:「信耶穌的都得救。」但聖經又好像隱約地說,耶穌在墳墓裡的時候,並沒有在休息,而是很忙,忙著傳道,拯救挪亞時代不信的人。(彼得前書4:18-20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但這節要講神學很危險,因為不容講明白,但至少給我一種盼望。我們所知道神的恩典或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窄。但也不能說,喔…你們今天不信耶穌,將來都還有機會,沒關係,我不敢講那麼大聲,只是讓得救的可能性保持開放,我說我不知道,我不能說絕對沒有。如果今天沒聽過福音的不信主,上帝說你就下地獄。換作我是上帝,我不會這樣吧。因為他連機會都沒有,上帝會完全不給機會,然後處罸嗎?但有一些人堅持,信耶穌的都得救,所以推論不信耶穌的都滅亡。是A則B,非A則非B。這樣講對嗎?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天下雨,則打傘,但打傘不一定下雨,可能是出太陽,傘變成了陽傘。

有時候我們會over generalize,聖經講了一件事情,我們就會不斷去延伸、延伸再延伸,然後產生一些結論,讓一些非基督徒感到困擾。可能我們家族比較好命,都是基督徒。少了那麼一些敏感度,所以很自然地就講了。但很少有人一開始信主,全家就跟著都信主了,這沒有嘛!總是會有一代基督徒嘛!如果你很孝順,不會覺得說:是這樣嗎?聖經有些地方不是全部講,我們要很小心去詮釋。

問題5:輪廻

輪廻本身也是種信仰,時間是直線的還是圓的,是兩種時間神話(presumption),印度人會有這樣的信仰,是因為觀察到宇宙的現象。根據一位哲學家說:You never put your foot in the river the same twice. 意思是即使你再到同一條河,那條河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那是在變的,不可能不變。所以同樣的事情不可能再發生兩次,我們不需要經歷所有的事件就可以得到這個結論。這是用河流的比喻,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表示一個不斷流動,不斷改變的狀態,即使再發生,也與先前的事件不一樣。

2005年3月27日

復活節系列(ㄧ):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今天可以在這裡一起敬拜上帝。今天我們要思想一個題目叫作「十字架」。十字架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十字架是上帝最不公義的義,英文是說The most unjust righteousness of God(神最不公義的義)為什麼這麼說呢?聖經說:「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我們所了解的公義是有罪的要受刑罰,無罪的不用受刑罰,如果是有罪的不用刑罰,而無罪的受到刑罰,這怎麼能稱作是公義呢?所以上帝的義是很特別的義,讓那無罪的受刑罰,有罪的卻不用受刑罰,這樣叫作「稱我們為義」。上帝的愛就在這個很奇妙的「義」上表明出來。我們世上的人受苦可以分做三種:

一、犯罪受苦(亞當)

當亞當被趕出伊甸園而受苦,這樣的受苦叫作「犯罪受苦」。亞當是我們的祖先,我們都常常跟他一樣因犯罪、犯錯而受苦(比如小孩子做錯事不乖被父母處罰),犯罪受苦我們稱作「亞當式」的受苦,這是第一種的公義,英文叫作retributive justice(報應性的公義),也是佛教徒所說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就是一種公義,犯罪的人要受苦,所以亞當受了苦。為什麼亞當受苦?因為他吃了禁果。上帝在啟示錄上明白的召示,這樣的公義還是存在的:「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二十二:12)別以為我已經信了耶穌,將來這樣的公義就與我無關,不是的,上帝的公義仍舊存在。很多人信了耶穌就以為可以佔點便宜,總以為自己已經受洗了,就可以行惡依舊,將來上帝也會一筆勾消他的報應,不是嗎?上帝所揀選使用的大衛王,他犯罪後仍然要付上犯罪的代價,所以我們要謹慎,恩典是不能濫用的,我稱作是「人性的尊嚴」,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如果一匹牛作錯了,沒有人會刑罰牠;,如果一顆石頭掉落打死人,沒有人會判它的罪。有一個台大醫生要到花蓮慈濟醫院去看病,在九拐十八彎的北宜路途上,因為覺得很累就在某處停車休息,看一下風景,哪裡知道是停在「小心落石區」,結果不巧被落石打成重傷,台大醫院於是趕快派人去急救,你難道會對那砸傷人的石頭判它為有罪嗎?不會。因為它是石頭,沒有人會判它有罪。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會得到報應性的公義是上帝尊重你的選擇,行善或作惡都要負責,這是人性的尊嚴,有能力可以作選擇的人,要對自己所選擇的負責任。

二、莫名受苦(約伯)

在舊約聖經中描述約伯是個完全正直,遠離惡事的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受的不是亞當的苦,這個人是莫名其妙的受苦,也是約伯記中一直掙扎質疑的一個議題,我稱作「莫名其妙的受苦」。所以約伯向上帝抗議,他的朋友論斷他說:「你一定是像亞當那樣做錯事才受苦」,上帝讓我們知道一件事,世上的人所受的苦不都是亞當式的受苦,有一些人受苦是約伯式的受苦,是莫名其妙的受苦。最近南亞發生的海嘯事件,許多人因為在海邊遊玩因此失去了生命,可能有些人也像約伯受的苦一般,而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我們很難了解為什麼這種人會受苦,有些嬰兒才出生,也沒有做過壞事就得了重症受苦,我把他稱作「苦難的奧秘」。苦難中有一些奧秘的存在,也表示在人的理性中有一些事我們無法理解,約伯自己也說:「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四十三:3)因著我們理性的有限,以致我們無法瞭解這種莫名的苦難。

三、行善受苦(耶穌)

耶穌也受苦,受極大的苦楚,聖經說祂是行善受苦,這很特別。亞當是做錯事而受苦,約伯是莫名其妙的受苦,耶穌的受苦是行善受苦,這叫作救贖式的恩典,聖經說:「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彼前三:18)這是表明上帝的大愛。

十字架的意義:

十字架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第一個意義:耶穌基督在歷史上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救恩」,這是歷史已經完成,我們必須用信心來接受的,「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20)我們因信稱義就是藉著這樣的恩典,很可惜許多基督徒他們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十字架對你有什麼意義?是上帝的恩典,白白的恩典,我用信心接納,我就領受了這樣的赦罪恩典,這是對的,但是只對了一半,還有一個意義我們必須學習,就是耶穌要我們今天仍然效法祂的榜樣。

主耶穌的榜樣:

效法祂的榜樣,這一點比較困難,「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我們要如何跟隨耶穌基督呢?有許多小姐說要跟隨耶穌,就去金飾店打了一只十字架項鍊,掛在脖子上說:「我背我的十字架跟從主」,項鍊很漂亮,上面還鑲了一兩顆鑽石,這個不是不對,這是對,但是我想這不完全是耶穌所講的意義,耶穌在十字架上留什麼榜樣給我們跟隨?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願意跟隨祂?是因為愛的激勵讓我們跟隨祂,效法祂的榜樣,耶穌留下四種榜樣。

一、沒有犯罪(拒絕同污)

主耶穌留下什麼樣的榜樣?第一個榜樣,耶穌沒有犯罪。彼拉多這個審判官對祭司長和眾人說:「我查不出這個人有什麼罪來」。所以我們若要學主耶穌的榜樣,我們就必須先離開自己的罪,我用「拒絕同污」來形容。罪很奇怪,罪是會傳染的,我們常常有這樣想法:「別人都這樣做啊」。我不知道在台灣「逃漏稅」是怎樣的情況,很多生意人都認為:「不逃稅就不能生存」,若問他,你為什麼逃稅呢?他會說:「因為大家都這樣做啊,因為不這樣做就不行啊!」別人說謊,我們為了我們的面子,三不五時也撒一些小謊。如果是夫妻吵架,丈夫大聲的罵太太,妻子也向先生回嘴,若問她:「你為什麼也罵你的丈夫呢?」太太是如何回答?她說:「是因為他先罵我」你這樣罵人家對嗎?「不對啊,但是因為他先罵我啊!」這就成為妳的理由嗎?我們都知道用難聽的話罵人是不對的,但總是認為別人先罵我,我就可以有正當的理由再罵回去,我們這樣罵人就以為自己沒錯,我稱作是「同污」。我們要謹慎,若不注意自己就會和別人一樣,加拉太書第六章1節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二、沒有威嚇(放棄報復)

耶穌基督不僅自己沒有犯罪,祂還做一件事,祂沒有威嚇別人,彼得前書二章23節說:「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祂不想要報復,特別我們被別人欺壓之後,常常會想要報復(至少這是我以前的問題),若是你曾經聽過我的見證,就知道這也是我信耶穌的理由,因為我小時候被別人欺負,發誓一定要報仇,叫我不要報復我實在做不到。最近有一次主日禮拜後,一位姊妹跑來跟我說:「要我饒恕人我做不到,做不到」,不要說你做不到,我從前也做不到,我們都常常陷在「報應性的公義」裡,所以我們要向復活的主說:「求主改變我」若不是復活的主把祂那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我們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如果你認為你自己做的到,那是因你所受到的欺負還算小,當欺壓過大時,是會令人咬牙切齒的,做不到沒關係,復活的主就是要給我們這樣的盼望,老我要變成新我,求上帝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饒恕人,「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到要祝福。」(彼前三:9)

三、只有交託(完全信靠)

耶穌基督除了有以上兩個模範之外,還有另一個榜樣,祂將祂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交託在上帝手中,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的手中」(路二十三:46)完全的信靠。遇到困難時,我們學習耶穌的榜樣,信靠我們的主,詩篇三十七篇5節:「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

四、只有代求(饒恕赦免)

最後一個耶穌所留下的模範非常特別,就是替那些逼迫祂的人禱告,耶穌怎樣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饒恕這個功課,是所有基督徒都要向主耶穌學習的,歌羅西書第三章13節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我盼望大家(至少)從今天向上帝作以上的禱告,我不知道在你的心中還有什麼人是你不能饒恕?求主幫助我們,將復活的生命賞賜給我們,讓我們效法主的榜樣,我們不只用信心來領受耶穌基督在歷史上為我們完成的救恩,我們也用愛心來學習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留給我們的模範,十字架是救恩,但是十字架也是榜樣,讓我們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感謝你,因為你不只在十字架上完成救恩,你也為我們留下榜樣,幫助我們不只是享受救恩,我們也要學習你的榜樣,跟隨你的腳蹤行,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十字架對我們來說至少有下列七個意義:
1.上帝對罪惡公義的審判 (詩98:9)

上帝是公義的上帝,祂對罪惡一定會有公義的審判。詩篇98:9說,因為他來, 要審判遍地. 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 按公正審判萬民。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擔當了全世界的罪而接受上帝公義的審判。

2.上帝對罪人無限的愛疼 (羅5:8)

上帝雖然對罪惡要求公義的審判,但是祂又極為疼愛世上的罪人。因此,祂差遣祂的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 5:8 )。

3.耶穌受苦犧牲賜我救恩 (賽53:5)

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羔羊,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以賽亞書 53:5 )。這是何等大的救恩。
4.耶穌饒恕敵人留下榜樣 (路23:34)

主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要斷氣之前,為那些將祂釘上十字架的人禱告。當下耶穌說,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路加 23:34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留下許多榜樣,彼得前書2:21-23說,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彼得前書 2:21-23)。

5.我相信接受此救贖宏恩 (弗1:7)

保羅在羅馬書10:10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這也就是馬丁路德所強調 “因信稱義” 的真理。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以弗所書 1:7 )。

6.我效法基督而饒恕敵人 (西3:13)

饒恕是一個非常不容意學習的功課。主耶穌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6:15)。馬太福音18:35也告訴我們,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保羅勸告歌羅西教會弟兄姊妹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 3:13 )。我們要求主幫助我們,真的能夠從我們心裡饒恕原諒那些得罪我們的人。

7.我被愛激勵獻上我餘生 (林後5:14-15)

十字架上所彰顯基督對我們蒙恩罪人的大愛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勵我們從此不再只為自己活,而是願意為那位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哥林多後書 5:14-15 ) 保羅在羅馬書上勉勵我們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 14:8 )。

 

2005年3月24日

創世紀(3) 050324

創世記宇宙創造之特色

國語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三講 創世紀引言(三)
主講 :蔡茂堂 牧師
聲音檔 : Genesis 3T


內容摘要

創造與科學
科學的四個神話
科學的四個知識論


創造與科學

科學的起源來自於「歸納法」,它想要接近真理,但不是真理。所謂「接近」,就表示科學與真理之間還存在著距離。因為科學源於歸納法,是歸納大數法則的結果,但無法包含所有的現象,這是科學的限制。科學也有它最基本的觀念與神話(註 ),我們必須接受,否則無法討論科學。
科學的四個主要神話(基本假設)是:

.宇宙具有秩序(cosmos v.s. chaos)
.宇宙是被造物
.宇宙具有依存性
.人具有理性

1.宇宙具有秩序:

  「cosmos」即秩序。我們為何要相信宇宙有秩序?為何要相信某些次序之間有因果關係?不過這兩點卻是科學家必須相信的,雖然還無法完全證明出來,但卻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因此,「宇宙具有秩序」與「次序之間有因果關係」是科學家最基本的「神話」。以後者舉例而言,古印度人絕不相信一頭大象可以站在湖面上而不沉沒,他們認為這是個不真實的。但北歐人就會相信大象能在湖面上站立而不沉沒──因為冬天湖面結冰,可以支撐大象的重量。於是,「大象能站在湖面」的問題對古印度人來說無法以歸納法列入他們的科學認知中,是不真實的「因果關係」,但是對於北歐人來說,是具有「科學的次序因果關係」。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鬼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看不見鬼,這理論本身就是個科學中的「神話」,即──所有東西都可證明,不能證明的就不存在。實際上,由歸納法發展出來的科學是無法證明的,只有演繹法(例如數學)所發展出來的科學才能證明。

另一個神話就是:「顯現給我看」;這說明科學是以眼睛能否看見來判定是否存在。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並不是否定他看不見的事物,而是不談論它們;孔子也說:「不知生,焉知死?」這也是對不明白事物所持的正確態度。

  博士學位的訓練是要知道:自身對於學術了解的限度,因此博士論文要先「設限」(limitation),要說明他的方法論、他的研究範圍,強調他的研究限制,若是超出研究範圍的就無法給予意見(no comment)。而現在中學教育所學所看的教科書,作者往往太自大,對科學不甚了解,因而過度自我膨脹,以為科學是萬能的。

  與「cosmos」相對的名詞,即「chaos」(混亂)。亦即《創世紀》第 1章第2 節中所指的「混沌」。「chaos」相對於達爾文所提出的理論,就是「chance」(機率)。科學裡有一個名詞叫「random」(隨機),在電腦領域裡也有一個函數,稱作「random number」(隨機數),它每一次產生的數字是沒有規則的。有些研究必須使用「random number」,以避免立場偏差。例如:要研究高三畢業生的心理發展,不能只在台大門口發問卷,因為台大學生雖都是高三畢業生,但高三畢業生不都是台大學生,這份問卷就不夠隨機(random),因為這樣的挑選對象不夠客觀,就會造成偏差。
  
達爾文相信生物的進化是「random」,也就是隨機,是沒有秩序的。達爾文也相信生物的演變會愈來愈高等與優秀,故稱之為「進化」。他還相信「天擇」,就是有一股力量使生物的演變愈來愈適應環境,也只有這樣的生物才能存活下來。由此可歸納他的邏輯是:比較優秀的物種會存活下來,而能存活下來的物種就比較優秀(若P則Q,若Q則P),他是想以此想證明自己的前提是正確的,卻犯了邏輯推理上的錯誤。許多神學院教授也犯了這個錯誤。

所有的學問都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絕對」的,不需要理由,我們的信仰也是如此。對前提的認定,就是「信心」,也就是必須相信這個「前提」是正確的。無論前提是來自於科學或是《聖經》,我們都避免不了要先相信它;而「相信」的源頭,就是「神話」的定義。

  在達爾文提出的理論中,第一個神話(理念)就是:他相信萬物都有「規則」(pattern),他可以根據這個規則來「分類」(categorize),分類使事情容易尋找、處理。但是分類也有例外的情形,例如:我們將物體分為生物與無生物,但是「病毒」(virus)卻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體;病毒是一個簡單的DNA結構,它無法像生物一樣繁殖,但當它進到生物體內,又能利用生物的細胞來複製自己的DNA,因此病毒是很難殺死的。病毒是分類學上的異數,是不易分類的。

  人也一樣,人有男有女,但也有介於男女之間的人。醫學發現,當人受孕時,身上會有兩套生理系統 ── 男人與女人的生理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染色體會決定性別,一旦決定後,一套繼續發展,另一套就會萎縮。但也有突變的情形,就是兩套生理系統同時發展,所以可以找到這樣的案例是:人的外部具有的男性生殖器,腹部內有子宮。不過,傳統上大部分的人在「分類」時,相信人只分為男人、女人。而且認為男女生都會喜歡異性,若有喜歡同性的人,教會就稱之為「罪人」。這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就是科學分類的問題。

2.宇宙是被造物:

  宇宙是「實存」(being),而不是「幻象」(illusion)。海市蜃樓就是一種幻象。科學家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這個宇宙是實存的,不是人類想像出來的。這種觀念與印度教與佛教的看法背道而馳,印度教認為宇宙是一個「大梵」(註 )顯現出來的非真實性世界;佛教則認為,整個宇宙是「一真法界」,也是眾生心所顯現的一種夢幻不實之「境界」。


  科學家也有個信念,就是:「宇宙不是上帝」,這信念與許多宗教的信念不同。例如:巴比倫人把宇宙當作神來敬拜(泛神論),這就不是科學家的態度。若有泛神思想,自然界物體被當作神明,人就不敢去研究。為要研究,科學家必須把宇宙物化。

  佛教認為眾生皆為「佛」,又以為任一生物──即使是螞蟻──都是依妄想息氣不同產生的業力而轉世,所以很怕傷害生靈而誤殺前世父母。不過因為科學家不相信佛教的說法,才能分析研究萬物。

  因此,科學家認為宇宙事實存的被造物,是實體的,但又不是「神」,如此才能研究它。

3.宇宙具有依存性(contingency):

這是指「非邏輯的必然性」。所謂「邏輯的必然性」(logical necessity)是指邏輯推論必然會發生。科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發展沒有一定得發生的道理,例如我蔡牧師今天站在這裡,不是一定會發生的,若不是五十六年前我的父母有親密的性生活,就沒有今天的我。因此,今天的我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不僅如此,我小時候還發生過重大的意外,若不是有人來救我,今天也不會有我。有非常多的偶然湊合在一起,才會有今天的我,這就是宇宙的依存性,我必須依賴很多外部的事物,才得以存在。基督徒稱這是「上帝的恩典」;不信上帝的人則稱之為「巧合」。

  (其實婚姻也是如此,一位丈夫會娶一個妻子,也不是必然會發生的,若不是上帝的恩典給兩人一連串的機會,兩人也不會結為夫妻。我們倚靠這麼多的依存性才能有今日的我們,因此應當心存感恩。)

科學家相信「巧合」與我們「感謝的相信」,兩者一樣都是信心的表現,也都無法證明,只能描述。

所有的被造物都是依存的,只有上帝不是依存,是自然存在的。祂是「自有永有」(I am who I am.)的。科學家因為相信宇宙的依存性,就相信其間的因果關係,也盡力找出萬物的因果關係。而且,科學家也相信萬物必須在時間、空間上彼此相近,才能有因果關係。

  再來探討「因果關係」。科學家使用四個定義:independent、 contributor、correlation與causer。例如:一個男士與一個女士在同一公車站牌等公車,他們互不相識,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們可稱為「independence」(獨立事件);但若這男士是要搭公車去榮總探望朋友,女士要去榮總探望父親,兩人就比較有機會在同一處等公車,這叫「correlation」(相互關聯)。也就是:A與C雖然彼此沒有關係,但A與B有關係,B與C有關係,則A與C則有「correlation」。再來,這位男士若是被這女士吸引,本來可以選擇任一時間搭公車,卻總是挑選女士出現的時間搭公車,這是「contributor」(促成因素),這位女士的美貌,成為男士搭定班次公車的部分理由。最後,男士決定追求女士,每天又搭同一班車,這時女士就成了男士搭固定班車的「causer」(肇因)。

  所有的科學就是要把independence、contributor、correlation與causer這四種關係弄正確。許多研究所犯的錯誤,來自於把correlator(關係者)當作causer(肇原)。我們都要清楚知道,同時出現的事物,未必就有因果的關係,可能只是背後有某種共同的原因(如例子中的榮總)所造成的兩個不同的結果(男士、女士搭公車),這兩個結果的形成是因為有共同的肇因,但是相互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同樣,在解釋聖經時也要避免這種錯誤。

4.人類有理性:

  先談一個觀念;亞馬遜森林(Amozon)裡沒有人,有一天一棵大樹被雷擊中倒下,請問樹木倒下來的真實性如何?沒有記錄下來的事物,對人而言,跟沒有發生過的事物是一樣的。這是科學家的最後一個神話,即──人類具備觀察能力,也有知識,可以記錄與了解宇宙發生的事,也因此宇宙對我們才有意義。

  上帝在創造天地的第六天創造人類,又命令人類管理大地。當上帝給人類這種管理能力,「主體」才存在。「宇宙是否存在」這問題,包含「宇宙可被觀察」的觀念,也就是「客體觀念」,以及「人的認知」,即「主體觀念」。科學家研究萬物,是將它們當作「客體」來研究。而人類同時兼俱客體與主體的特質──因為人是萬物之一,是可以被觀察的客體,又有「靈」可以與上帝溝通,與天使、魔鬼一樣,所以也是主體──在宇宙中,得有「物界」(客體)和「靈界」(主體),這樣科學的觀察才有意義。又,因為有了「主體」,才有「理性」的存在。所謂的「理性化」就是──沒有客體,只有主體。
U4無”理性化”此名詞

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人類相信自己有理性,可以思考,因此可以把宇宙分類、研究。也因有著這樣的理性,才能接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另一個科學的基礎,即「眼見為憑」。科學之方法論中的「歸納法」即是透過眼睛的觀察而來。不過又由於人會幻想、會扭曲事實,因此歸納法仍有許多限制,「情人眼裡出西施」即是愛情使人的觀察有了扭曲的證明。雖然如此,但仍可以透過歸納法來研究萬物。


科學的四個知識論:

.樸素實在論 Naïve Realism (教條論,r = R)
.絕對唯心主義 Absolute Idealism (唯心論,r:R)
.批判現實主義 Critical Realism (科學論,r ~ R)
.不可知論 Agnosticism (懷疑論,r ? R)


r:主體的認真
R:客體的實存(Reality)
  
1. 樸素實在論:(教條論,r = R)
  
這理論是說:外面的世界是存在的,不過人內心所認知的世界不等於外面的實存世界。主張「眼見為憑」的學者所持的態度就是「樸素實在論論」。許多科學家就是此理論的信仰者。當我們看《聖經》時,若採用這個論點,認為外面的R與自己的r是相等的,就容易與不同意見(r’)的人起辯論,認為別人有問題。例如:素描雕像本體(R),與從側面畫出的雕像(r)和從正面畫的雕像(r’)所呈現的都不一樣,但(r)不能因此批評(r’)是不正確的。  

  在神學界也有相同的問題,愈保守愈傳統的神學家,愈相信自己的神學觀(r)就是真理(R)。這類把自己的看法絕對話的觀念,就是天真實存論,是教條主義者。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服裝外表有著先入為主的絕對意見,這也屬於教條主義。

2. 絕對唯心主義:(唯心論,r:R)

  這理論是說:外面世界根本不存在,你看什麼,它就是什麼。所謂「萬物存乎一心」,佛教的思想就是屬於這一類哲學,也叫「唯心論」。每個人看法雖然不同,但唯心論學派會認為各種看法都沒有錯,不須辯論。


3. 批判現實主義:(科學論,r ~ R)

  此理論又稱「科學論」,意思是人的認知只能接近實際的真理,但仍容許誤差(r相似R)。科學家相信只有一個真理,人人可以比較哪一種理論比較接近真理。我們在信仰裡也可以採取這種態度,我們都相信上帝,但是人人對上帝的認知有限,也不盡相同。我們應該接受別人不同的認知。「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我們接受自己的認知有限,也期盼主在將來對我們清楚的解釋。

4.不可知論:(懷疑論,r ? R)

  這個理論是由中東的哲學家所提出來的,他質疑:「人怎麼知道自己是個人?」他給自己的答案是:「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

  哲學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本體論」,王陽明就是「本體論」的哲學家;二是「認知哲學」,探討人如何知道自己;三是「倫理學」,討論認知以後又如何去實踐。

  今天所要探討的,是認知哲學部分。宇宙如何形成?人類何去何從?哲學不知論的學者對此一概說不知道。但這又有一個問題──你如何知道你「不知道」?因此「不知論」的理論被自己推翻,已經不存在了。

2005年3月20日

操練敬虔(二):祈禱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弟兄姊妹大家好,今天我們開始講敬虔的操練,敬虔有幾種操練,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禱告」。請大家想一想,禱告的目是什麼?為什麼要禱告?禱告應該要帶來改變對不對?如果禱告之後什麼都沒的有改變,那就是自言自語,就好像沒有禱告。可是問題就在這裡,禱告是要改變什麼人?要改變什麼?這裡有一幅圖,前面畫的是一位小姐跪著禱告,後面的背景畫的是一隻手在做陶器。一般而言,我們認為禱告是要改變上帝。也就是上帝本來沒有想到要做這件事,經過我禱告之後祂做了,「上帝聽了我的禱告」,確實有時是透過禱告改變上帝的心意,但更重要的是,禱告是要改變禱告的人。 

用一個比方來講,禱告就是講話,就是小孩子與爸爸講話,既然是小孩子講話,就會希望爸爸能夠聽,也會滿足他的需要,這是一般小孩子所希望的。可是往往在小孩子與爸爸講話之後,小孩子會被爸爸影響,會被爸爸改變,這是無形中產生的。我覺得後者的重要性比前者還重要,因為小孩子常常不知道什麼對他比較好,他就根據他小小的心靈,認為好的就跟爸爸要,從來沒有一位父親是小孩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有沒有這種父親?小孩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不會的。因為父親有父親的判斷,他知道小孩子懂得有限。今天的經文中有一段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麵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不太了解聖經背景的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講呢?這與猶太當地的背景有關係。他們的麵包和我們的麵包不太一樣,我們的麵包是土司,切成一片一片,他們的麵包是一團一團的,好像石頭。對小孩子來講,麵包與石頭他還分不清楚。沙漠裡有蠍子,蠍子碰到人的時候會捲起來,遠遠看就好像雞蛋一般,小孩子還不懂這不是雞蛋,這是蠍子,所以當小孩子看見了以為是雞蛋,向爸爸要,爸爸絕對不會因為小孩子要就給他蠍子,因為蠍子會把小孩子咬死的,但是小孩子看不懂,不會因為小孩子要麵包,明明不是麵包還給他,很多時候我們跟神要東西要不到,可能是這個原因,我們認為是好的,但是神知道什麼才是對我們最好的,所以他不給我們。經文說:「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當我們領受了聖靈,我們可以明白祂的心意,也能確信神知道什麼對我們最好。

我們今天要講到,到底祈禱要怎麼樣操練?禱告的方法不重要,禱告的動機與內容比較重要,很多人想要學習禱告的秘訣,要知道怎樣禱告才有效?這個並不重要。倒是禱告的動機,你為什麼要禱告?禱告的內容,你禱告什麼?比較重要,這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今天的經文一開始說到:「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看起來是耶穌自己禱告,然後禱告到一定的程度,祂的學生來問祂,「請你教我們禱告」。這是耶穌教導學生最好的一個方法,祂一直做,做到學生感到好奇學生來問。而不是耶穌說:「我們今天要開禱告的課程,你們要好好注意聽講,上課要抄筆記…」不是的。祂是一直做到學生來問祂的時候,祂就教他們禱告,這是一個很好的身教。你想要教孩子禱告嗎?你自己要先禱告,禱告到你的孩子跑來問:「爸爸你在做什麼?你可以教我嗎?」那就對了!你要學耶穌這樣教導的方式來教您的孩子。 

維持生命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就是養分,生命要活著就需要吃東西,我們從食物得到養分,基督徒靈命的食物就是聖經,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吃一點聖經(讀經),鼓勵大家每天靈修就是這樣的目的。第二個要素是氧氣。我們需要有氧氣,才能夠把吃進去的食物燃燒成能量(氧化作用),或是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份,這就是我們的呼吸。所以一個生命一定要有養分和氧氣,而禱告就是呼吸,讀經就是吃東西。吃完要有呼吸,既然叫作「呼吸」,就有兩個動作,一個叫「呼」,另一個叫「吸」。「呼」就是從裡面出來(我們向神說話),我們比較缺乏的是「吸」(傾聽神),我們拼命「呼」忘了「吸」,禱告變成自言自語,在禱告之後有一點安靜的時間,聽一聽神要跟你說什麼?禱告應該是一種對話,而不是演講,一個人拼命講,其他人一直聽,而是有「呼」有「吸」。在醫學上如果有一個人拼命「呼」,忘了「吸」,不久全身會僵硬動不了(有狀況了),猛「呼」或「吸」的不對,不平衡的話,身體會不健康。我最喜歡以小孩子跟爸爸講話來比喻禱告。(我故意不說成父親,對很小的小孩來講「父親」這兩個字太困難,他講不清楚,但他會說:「爸~、阿爸、papa」),從這個比喻我們知道我們並不需要怕禱告。很多剛信主的慕道友很怕禱告,「牧師,請你禱告啦,我不會禱告…」因為他怕不知怎麼禱告(我是指方法)?不知道要講什麼才對?要用什麼措辭,要用什麼姿勢才對?擔心這些而害怕禱告。可是一個不會講話的小孩,台語叫作「臭人呆」,他向爸爸講話時,「爸爸」講成「呆呆」,父親會不會罵他打他?不會,作父親反倒高興的很,「我的小孩會講話了!」文法也不對,發音也不對,什麼都不對,可是他的心對,因為他要跟爸爸講話,爸爸當然高興極了,我們作父親的都是這樣對我們的小孩,更何況天父呢!所以你禱告千萬不要被牧師長老嚇壞,「他一禱告出口成章,那我要到什麼時候才會這樣禱告?」其實您只要如孩子向父親說話,用你自己的話來向神禱告。

禱告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急難救助的禱告: 

我在美國很喜歡一些剛信主的人的禱告,他們的禱告就好像在跟朋友講話:「上帝啊!我還不太會禱告對不起,我要跟你講,我們家的狗生病了,是不是你能幫幫忙…」他們是這樣在禱告,我向他們說,這就是禱告,而不是要依著一定的形式、話語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奉主的名,阿門。」好像沒有這樣講就不是禱告,不一定,重要的是你肯跟天父爸爸講話嗎?如果你肯,那就是禱告。羅馬書第八章15b節::「…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很奇妙父親在希臘文叫「阿爸!」,北京話叫「阿爸!」,台灣話也叫「阿爸!」「阿爸!」好像是全世界小孩共同的語言,不需要特別學的。小孩子跌倒了就會叫「阿爸!」,遇到問題了,不知道怎麼解決,就會叫「阿爸!」這個是急難求助。在新約聖經裡最有名的禱告就是彼得,彼得因為調皮,看見耶穌在海上行走好像在坐風浪板,也想試試看,不曉得他的重量比較重,走一半就沈下去,他就發出一個禱告,那個禱告只有四個字:「主啊!救我!」(太十四:30)這構不構成禱告?構成。所以這是一個禱告,禱告是當你遇見很大的困難時,你就向神呼叫,其實這樣的禱告,不管有沒有受洗,有沒有信教,到很危急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叫出來,不管他的宗教信仰是怎麼樣,都會呼叫求救,呼天喚地、喊上帝、叫什麼神明,這個就是急難時向神發出的一個禱告。

二、感恩答謝的禱告: 

如果你的禱告上帝答應了,你會不會對這樣的經驗有所回應呢?你的要求上帝真的答應你了,你會不會感恩?向神作感恩的禱告。耶穌有一次派七十個學生出去傳道,回來時看到效果不錯,耶穌就很感恩、很高興,祂被聖靈感動就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所以禱告的另一個重要的情況,就是當你感覺到神真的聽你的禱告,真的給你恩典的時候,你會不會有感恩的禱告?還是每次你只有求救的禱告,祈求的禱告,這是禱告的平衡,既然你求救,而神有幫助你,你就應該會感恩。

三、掙扎質疑的禱告: 

還有一種禱告是爭執的禱告,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想過,在禱告中可以與神爭執。孩子會不會跟爸爸吵架?會啊,「你怎麼這樣、為什麼…」因為小孩子搞不懂,這是掙扎質疑的禱告。有時候我很喜歡這樣的禱告,很多人很怕,「神這麼偉大,我怎麼可以…懷疑祂,跟祂爭執。」耶穌有沒有跟神爭執?有的。他在哪裡跟神爭執?在客西馬尼園。在那裡與神摔跤,他向神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如果可以的話),就把這杯撤去(十字架的苦杯),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二十二:42)這是祂掙扎以後的結論,前前後後向神禱告了三次,「可以不可以不需要這樣…」,然後當祂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還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他跟神說「為什麼!」你有沒有向神作過這種禱告?當我在恆春發生車禍的時候,我跟神質問,「我為了你把台大的前途放棄了,我為了你到恆春,我為了你作一個院長,像乞丐一般到處討錢,我這樣還不夠嗎?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個車禍?」各位,遇到像這樣的情況,難道你不會向神發出這樣的呼求嗎?那是一個禱告,神不會責怪我們,因為我們不懂!「遇到這麼大的災難,為什麼…」這是一個禱告,神會聽,所以你不要擔心「神會不會不高興?」不會的。在詩篇裡記載了很多類似這樣的禱告:「神啊!那個人該死,讓他的孩子死掉。」那就是作者當時心中極憤怒所發出的禱告,神不計較,就把它留在詩篇裡面。很多人就拿他來質疑說:「你們的教會很糟糕,你們的聖經怎麼在咒詛別人…」這就是質疑的禱告,到神面前來很掙扎,遇到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向神發出這樣掙扎質疑的禱告。

四、傾心吐意的禱告: 

再來是傾心吐意的禱告。沒有危險,也不是感謝,也不是要爭執,就是喜歡在爸爸身邊說:「爸爸,我要聽你講話,我要與你講話。」我稱作貼心的禱告。就是聊天,沒有什麼需要,沒有別的目的,只是要跟父母講話。有時候作父親的會很傷心,孩子上大學以後,住得很遙遠,很難得回家,以前電話還不普及,就寫信回家,每一次收到孩子的信就很高興,一拆開看,寫的是「獎學金用完了,請再寄錢來。」缺錢的時候才寫信回來,並且除了要錢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內容,如果你是父親,看到這樣,你會不會有點傷心,難道你除了要錢以外,沒有別的話說嗎?有時候我們對天父也是一樣,遇到困難會禱告,生氣會禱告,高興會禱告,而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沒有話說了,你在神面前會向神傾心吐意嗎?「…在祂面前傾心吐意…」(詩六十二:8)在夫妻之間,一般來講妻子最渴望的,就是丈夫願意傾心吐意,先生對太太講話都是有事情才講,沒事情就沒話說,可是太太說:「為什麼要有事情才講話,我就是要跟你聊天啊,你怎麼不會…」這是弟兄和姊妹很大的一個差距,這一方面姊妹比較強,弟兄有軟弱,姊妹要教弟兄,沒事也可以談心。

祈禱的四種扭曲:

一、 沽名釣譽 

有一些人把重點放在怎樣禱告,或是怎麼樣禱告才有效,這是有一點扭曲對禱告的認知了。孔雀看到人就會展現自己美麗的尾巴,一如有些人禱告的目的是希望別人知道他很會禱告,耶穌曾講過,這樣不是不好,而是不夠好,因為別人會說:「唉呀!這個人很會禱告」,但上帝會說:「這樣就夠了!別人已經知道你很會禱告了,你的用意也達到自我虛榮的目的,所以上帝也不用聽你的禱告,因為你的目的不是在向我禱告,而是要加增別人對你的Impress(印象)。」馬太福音第六章5節:「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所以這種禱告不是不對,也不是犯罪,只是很可惜。禱告的目的不是要讓人欣賞你,如果你的目的在那裡,那你也就得到你的目的了。

二、操控上帝 

第二種禱告就更有趣。在迪士尼動畫的「阿拉丁」裡面,有一個神燈精靈的角色,想請問大家,那個精靈是不是很厲害?他什麼都能做,巨大的他看起來就是一幅很有能力的樣子,但是只有一點不行,就是當阿拉丁叫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所以誰比較厲害?小小的阿拉丁還是神燈精靈?當然是阿拉丁。因為阿拉丁能控制這個精靈。有時候我們對上帝也類似這樣子,「上帝雖然很厲害,但是你最好聽我的話,我禱告你就要聽,每一次禱告你都要聽,這樣最好。」以下是耶穌曾講的小故事:「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我的重點不在話多話少,重點在「必」這個字上。這個「必」字就像是掌握秘訣,也就是我怎樣禱告,上帝一定聽我的,當你有這個觀念的時候,禱告就變成一個魔法,好像你學到一個秘訣,唸一句咒語,門就開了,或是神就跑出來,「嗯!請問主人有什麼吩咐?」因為你唸對了,或放對了方向,有時候很多人一直在找這個秘訣,「必」蒙垂聽。經文說:「多唸幾遍(用許多重複話)就必蒙垂聽」。我們台灣人很欣賞這個,所以你會看到電線桿上貼著說:「南無阿彌…」你多唸幾次就有效。有的人在教會也是這樣,以為多唸幾次同樣的話神就會聽,而另外有一些基督教的書籍,特別教導說「你要怎麼禱告,神就一定會聽。」有一首詩歌是這樣唱:「每一次我禱告,我搖動你的手,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唱一唱我覺得不太對,歌詞說:「『每一次』我禱告,『我搖動』你的手…」真的你有辦法搖動神的手嗎?應該是神搖動祂的手,神搖動祂的手有幾種方式?一種是「來!」,另一種是「不!No!」,最後一種是「等一下!」神一定聽我們禱告,但是不是每次都說「OK!來!」我給你糖果。神可能有三種反應,一個是「Yes」,一個是「No」,一個是「Wait」。有時候「Wait」我們就等不住,我們就會向神抱怨:「神啊!怎麼這樣呢?應該馬上用宅急便,怎麼拖了那麼久…」,經文說:「…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這個「必」是有問題的,神有祂的判斷,不會每次都照我們的Order(命令)。

三、貶人抬己 

這樣的禱告是最糟糕的,利用禱告罵人,你有沒有這樣做過?自己的丈夫不聽話,夫妻在一起禱告時,妻子就在禱告中數落丈夫,因為在平常勸告他,就會起衝突,但在禱告時就他就不能跟你吵架,「上帝啊,他又抽煙,下班不回來…」其實不是講給神聽,是用禱告來指責對方。這樣的禱告耶穌不喜歡。有一個法利賽人到聖殿裡面禱告(路十八:10~11),禱告自己的事就好:「神啊,我感謝你…」這個開始很好,但是接下來就開始罵人了:「…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你為什麼提起別人呢?)「…也不像這個稅吏…」站一旁的人也被罵進他的禱告裡,這實在是太過份了。常犯這個錯的是牧師,有的牧師被會友氣不過,就在禱告的時候責備人(特別在主日崇拜是很好的機會),「牧師你怎麼講道罵人」「沒有啊,我只是禱告」,把眾教會的罪都拿出來禱告,求神好好的管教會友,這是不對的,利用禱告來貶人抬己。

四、生活脫節 

還有一種禱告,是禱告愈來愈會禱告,可是生活越來越糟糕,這種禱告沒有改變他,只是想改變上帝而已。「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路二十:47)禱告是進步了很多,但是在他們的生活上面沒有好的改變,所以禱告沒有對他們產生任何改變,這是很可惜的,這樣的禱告當然沒有用。

禱告的內容-祈禱的手

一、讚美 

這裡有一張很有名的畫,是一雙禱告的手,不知你們熟悉不熟悉,我在洗禮班的時候曾跟他們提過,這雙禱告的手可以提醒我們禱告的內容。提摩太前書二章8節:「…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這雙手有幾個部分,第一個是大拇指,當你對人家舉起大拇指,就是在說「你很棒」。這是第一點,對上帝會讚美,你會欣賞就會讚美,詩篇一百五十篇1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祂,在祂顯能力的穹蒼讚美祂!」

二、感謝 

第二個手指頭就是感謝。詩篇一百三十九篇14節:「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當神對我們有作為的時候,我們是感謝;當我們會欣賞神的時候,我們是讚美,所以讚美和感謝是不一樣的,對神的所是,你是讚美;對神的所為,你是感謝。

三、認罪 

第三個手指頭就是認罪。每一次到神面前來禱告,我們會作一種自我反省的工作,詩篇五十一篇4節:「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

四、代求 

第四個禱告的內容就是代求。替別人禱告。雅各書五章16節:「所以你們要彼此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五、祈求 

第五個禱告的內容就是為自己的需要禱告。馬太福音七章7節:「你們祈求,就給你們開門;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從「祈求」然後「尋找」最後到「叩門」,表達一個人的迫切性,有這三個 Step(階段)。第一個就是坐在那邊說:「神啊,我要這個…」,然後就是站起來找看看有沒有,找到了之後就開始敲門,這是跟神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近,然後越迫切的一種表示。簡單來講,他們都是尋找者,如果你是一個尋求者的話,神會答應,但不一定照你的要求給你。

六、聆聽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最常忽略的,我們以為手就是五根手指頭,其實五根手指頭不構成手,還有一張很大的手掌,手掌的面積和五根手指頭的面積,加起來差不多一樣大,這個手掌就代表聆聽。當你知道禱告是一種呼吸,是一種對話的時候,我知道禱告需要有聆聽的時間,所以禱告完後,我們要有一點時間默想安靜,聆聽神對我的感動或回應,這樣你的禱告就是一個平衡良好的禱告生活,詩篇一百四十三篇8節:「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為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但是我倒希望我們每一次唸「主禱文」的時候,每一次想到「主禱文」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問題來作自我反省的工作,相信這樣的禱告會改變你!會改變我們!Our Father 我們在天上的父,這是很簡潔的一句話,代表我們和神有兩個關係,第一,這位神是我們的父,是與我們很親近,是我們的爸爸。第二,祂是在天上,祂是高高在上,是很偉大的,是全能的,是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的,我們跟神的關係就一直在「神是超然的、神是內住的」當中,來尋求我們與神的關係。禱告是可以讓我們與神建立關係的一個很好的管道,但願我們大家可以學習,怎麼樣藉著禱告與神越來越親近,我們如果先求神的國和義,神就會賜下我們所需用(太六:33)。希望大家還記得「想要」和「需要」是不一樣的,神會把「需要」的給我們,但不一定會把「想要」的給我們,因為我們「想要」的常常比「需要」的多很多,我們一起來學習禱告。讓我們成為〝禱告的人〞,與神關係愈來愈親密,也被神改變。

主禱文

(主耶穌教門徒的禱詞,前面三項是「先求祂的國和義」後三項是〝神供應所需要的〞)

1.爾名為聖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您的名為聖,默想:

Our Father, who art in heaven, 我的生活是否榮耀主名?
Hallowed be thy name. 我是否傳福音領人歸主?


2.爾國降臨


願您的國降臨, 我在社會是否作光作鹽?

Thy kingdom come, 我是否彰顯神慈愛公義?

3.爾旨暢行

願您的旨意行在地上, 我是否學習明白神心意?

如同行在天上一樣。 我是否願意順服神旨意?

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4.賜阮日食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我是否對神供應常感恩?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我是否與鄰舍分享神愛?

5.赦阮罪過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一樣。 我是否還不能饒恕人?

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我是否有罪尚未悔改?
As we forgive our debtors;

6.免阮試探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我是否過聖潔的生活?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我是否決心靠主得勝?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您的,直到永遠! 我是否常追求神國和義?
阿們! 我是否將當得的榮耀歸主?

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and the glory forever. Amen

主禱文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主禱文” 是我們禱告的範本。當一個人信主時,我們常常教導他們要把 “主禱文” 背下來。我們也常常在主日崇拜中大家同聲背頌 “主禱文” 作為我們敬拜上帝的一部份。但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是否也會陷入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的情境?

嚴格說起來,我們通常所謂的 “主禱文” 應該是稱之為 “主教門徒禱文” 才較為貼切。聖經中所記載的 “主禱文” 是在約翰福音17章,整章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對上帝所作最長最完整的禱告。但是路加11章1節記載說,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從這一節聖經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一個常常禱告的人。施洗約翰也是一個很重視禱告並且教導他的門徒要如何禱告的一位老師。主耶穌的教導卻是以身教作為基礎。他並沒有叫學生來開一個 “如何禱告” 的課,而是他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到一個程度,他的學生來要求祂教他們禱告。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教學法,就是我們的禱告生活到一個程度讓周圍的人產生羨慕而來請教你該如何禱告。

一般的神學家將路加福音11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的內容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的內容是為神的國與義禱告:第二部份是為我們的需用禱告。馬太福音6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在第二部份後面又加上一個 “三重奏” 的頌榮作為結束。這樣的禱告範本正反應出耶穌基督在馬太6章33節對我們的教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I. 為神的國與義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爾名為聖 2.爾國降臨 3.爾旨暢行。每一個小部份都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沉思默想的空間。我們如何在生活上讓眾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太5:16),甚至讓許多人因此而羨慕並加入我們這被揀選族類的行列,受造就而成為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2:9)。 我們如何對周遭的社會產生作光作鹽的正面影響 (太5:13-14),讓我們所生活的社區享受更多上帝的
慈愛與公義 (詩33:5)。 我們在每天生活中努力學習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學習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 (約7:17)。

II. 為我們的需用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賜阮日食 2.赦阮罪過 3.免阮試探。我們活在世上每天面對三方面的關係。我們與物界的關係、我們與人界的關係、我們與靈界的關係。我們在這三方面都需要依賴上帝的供應、饒恕與保護。當我們每天為這三方面的需要而向上帝祈求或感恩時,也不可忘記耶穌基督是教導我們不只是為 “我自己” 向神祈求而已,而是要為 “我們” 向上帝祈求。問題是我們的 “我們” 範圍有多廣大,是否只有涵蓋我的核心家庭?或是我的家族、鄰舍、社區、國家、甚至包括敵人也在內? 主耶穌基督有關於 “誰是我的鄰舍” 的故事 (路10:29-37) 以及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的挑戰 (太5:44) 都值得讓我們每次唸 “主禱文” 的時候三思。 

2005年3月17日

創世紀(2) 050317

創世記可能的時空背景

國語

台語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二講 創世紀引言(二)
主講 :蔡茂堂 牧師


內容摘要

創世紀寫作的時空背景
創世紀裡的二個創造的故事
創世紀宇宙創造觀的特色
創造與科學

創世紀寫作的時空背景

上週談到:《創世紀》不是歷史文件,也不是科學文件。「科學理論」不是「真理」,只是一個等待被推翻的理論。達爾文的理論最近被推翻,並不是被研究《聖經》的學者推翻,而是被其他的科學家推翻。這推翻的過程是源於科學家有了更新的發現,就是「超級電腦」(註 )。他們以此來與達爾文的理論印證,其結論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所需的時間太長,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世界上為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出現如此多的物種,故進化論的理論被推翻,其假設不成立。目前,現代的科學家正在架構一個新的理論來解釋為何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物種(見上週Q&A)

又,《創世紀》是一個「神話」,是上帝藉著猶太人的神話來啟示祂的真理。神話本身是一個表現人類智慧的文體。

《創世紀》完成的地點應是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也就是在今日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Euphrates)與底格里斯河(Tigris)的兩河流域。猶太文化並非最古的文化,歷史上當地最古老的文化是「索瑪文化」(Shinar),它的首都是索瑪利亞,北方就是巴比倫﹝即今日之巴格達﹞,再北方就是亞述。索瑪利亞西邊是沙漠,往西是巴勒斯坦,再往西南就是埃及。兩河流域含其周邊,又稱作「肥沃月灣」,是最早有文化的地方。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原本住在吾珥,是屬於索瑪文化。亞伯拉罕全家逐漸往北遷移至哈蘭(亞伯拉罕的父親死於哈蘭)。之後,亞伯拉罕再往西南遷移至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上帝賞賜給亞伯拉罕,稱之為「流奶與蜜之地」,但此地遠離兩河流域,在雨量不足時,容易造成飢荒。當大飢荒來臨時,亞伯拉罕又往西南遷移至埃及,因為埃及有尼羅河,有足夠的水源,不易有飢荒。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久了,因政治及其它原因,成了奴隸,上帝又差派摩西領他們出埃及。這就是《聖經》形成的時空背景。

猶太人遷移的主因就是靠近水源。但是水也有其可怕的一面,當雨量太大,當時又沒有水利工程,當洪水一來,地面的一切便毀於一旦。水是當時人類生活之依靠,但水又是那麼可怕,這個觀念形成了《創世紀》中「神話」的基礎。

在《創世紀》第1章第2節中記載:「地是空虛渾沌,淵面黑暗」,這兩句的背景就是在大河邊,水若不氾濫,才有生命,水若氾濫,就沒有生命。聖經裡的「渾沌」英文叫「chaos」,意思是混亂、無秩序。「空虛」是指空無一物。《創世紀》談到上帝創造天與地,目的就是要解決空無一物與毫無秩序的問題, 祂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分隔、分開的策略。舉例而言,家裡衣物亂七八糟,我們就將鞋子放在鞋櫃,衣服吊在衣櫃,這樣家裡就有秩序了。《創世紀》記載上帝在第一至第三日所做的事就是將世界分開u7應該不是世界,而是天地或及它名詞,請與牧師商榷
。分開之後,地上空無一物;在第四日至第七日,創造萬物安置在世界上。經上說:上帝將光與暗分開,在第四日將太陽與月亮分別放在光與暗之中,又將乾與濕分開,然後就在乾地上種植物。我們可稱上帝在前三日的工作叫「亂中生序」,第四至第七日的工作叫「無中生有」。在創造的過程中最美的部分就是「人」,是在第六日造的。

把光與暗分開,把水與地分開,都是猶太人的神話。在索瑪利亞與巴比倫都有類似的神話。這些神話也都有其緣由,並不是憑空想像、東拼西湊而已。猶太人的神話有其特色,與中國人、印度人的神話不相同,但是,上帝使用猶太神話的特點來啟示 祂的真理,是因上帝可以透過這個神話讓我們認識真理。


創世紀裡的二個創造的故事

《聖經》裡有兩個「創世」的故事,第一個記載在《創世紀》第1章第1節至第2章第3節,第二個記載在第2章第4節以後,這兩個故事內容有很多差異,例如在第二個創造的故事中「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 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 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但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遍地…」(創2:4-6),這裡所描述的創造天地必須先有水與霧氣,在沒有水以前,大地沒有植物,也沒有人。這裡的背景,是屬於沙漠氣候。因為住在沙漠的人在思考:人為何能存在,他們認為上帝要創造生命以前必要先創造水。所以第二個創世的故事,就描述先有霧氣有雨降下,才有草木,才有人類。

這塊啟發猶太人思想的地區,在《聖經》中稱之為「示拿」,記載在「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甲尼、都在示拿地。」(創10:10)及「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創11:2)、「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 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但1:2),示拿就是巴比倫,亦即為今日之伊拉克。要研究《創世紀》,必須要了解這地區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它的原意,對它的解釋才不至於誤解。若不把《創世紀》當作猶太神話,而用歷史文件的角度來解釋,就容易陷入無謂的爭辯。例如:亞當若不從母胎生出,到底有沒有肚臍等等,對於《創世紀》的爭辯,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在研讀《創世紀》時,更注重:神話文體的啟示,認識人的起源與罪的由來等等的真理,才是比較恰當的方式。

在古代近東考古學者 (ANE, Ancient Near East) 近年來發掘了一些文物,包含了楔形文字,其中有記載了1,600B.C.的神話《Epic of Atrahasis》(註 ),其中描述了兩個重點,第一,宇宙是神創造的,第二,創造之後有大洪水,人類滅絕。

關於洪水的神話,在埃及文化裡有類似的神話,在中國也有,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到底這是世界真有過一次大水淹沒全世界,還是人類自古就懼怕水?究竟是哪一種原因,不得而知。不過,這個epic(史詩,神話)與聖經的第一個創世的故事相似。

《創世紀》裡第二個創造的故事,則又與巴比倫的神話《Enuma Elish》(註 )類似,它描述了宇宙的起源是混亂無秩序 (chaos)是因為海怪(Tiamat)造成的。有一位「神」(Marduk) 戰勝了Tiamat,Marduk將Tiamat的身體四分五裂,屍體變成了宇宙萬物。而人類的起源又是另一個「神」被殺死之後的身體變成的。此外,巴比倫人非常崇拜光,因此有占星術。他們認為光的來源是Marduk在慶功宴時發射出來的,是神的一部分。巴比倫人將光體當作神來崇拜。

然而《創世紀》與巴比倫神話還是有些不同。第一,上帝創造宇宙沒有戰鬥,第二,光是被造物,其他萬物也是被造物。人雖也是被造物,但有上帝的靈,所以人不需要去敬拜其他的被造物,第三,巴比倫人神話屬多神觀念,而猶太人則是一神觀念。

世界上還有其他的宗教,它們的宇宙觀不盡相同,例如,佛教屬幻想式,他們認為宇宙就是神。 U14此論點完全錯誤.其宇宙觀請見第二講
一些新興的宗教之宇宙觀也與佛教類似。U15因上一句不成立,所以此句也不成立

我們可以看出《創世紀》的特色,其中一項就是「一神論」。全世界的宗教只有猶太人有「一神」的思想。其他地區例如:台灣、希臘等都是多神崇拜。希臘人甚至懼怕沒有將所有神明敬拜完全,又立了一個「未識之神」的牌位來敬拜。

《創世紀》第1章描述這唯一的神,就是上帝,其中所提到的創造,就是這位上帝的創造。 祂先創造天與地,地是空虛渾沌。 祂又把光與暗分開,用「空氣」把水上下隔開,這個空氣我們稱之為「穹蒼」。猶太人的觀念是:天上有很多水,上帝用蓋子把大地蓋起來,上水就流不下來。天降大水的原因就是上帝拿開蓋子,上水流到地上。神學家解釋在《創世紀》中的「天」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屬靈的天 (heaven)(創1:1),另一個是指大自然的天空 sky (創1:3之後),亦即「穹蒼」。在《創世紀》第1章第1節中的包括在「天」裡的靈界有:天使、基路伯(Cherub),還有一群跑到伊甸園來引誘夏娃不安分的天使。「地」則代表物界或自然界。而第1章第3節以後的「天」代表物界的天 (sky)。

《創世紀》裡描述了「墮落」是屬於靈界的背叛。「路西法」(註 )[u18]本來講稿是”早晨之星”,但是英文是"morning star",路西法(light-bearing, light-born)也是晨星,兩者中譯會導至混淆
帶領一群靈界之物與上帝抗衡,引起上帝憤怒,牠們就被上帝趕到地上(自然界)。《創世紀》上記載:「地是空虛渾沌」(創1:2a),也是代表第一次靈界的叛變。保羅曾描述天有「三重天」,但以理也描述天使與魔鬼在第二層天發生戰鬥。而《聖經》對u19是聖經還是創世紀?
這部分省略或是一筆帶過。不過這一部分都是由神學家提出的理論,僅供參考。在《創世紀》中只提到「上帝創造天地」。

當上帝創造天地之後, 祂將光暗分開,將水分開,地就有了次序,這就是科學的來源。科學家在研究科學之前,有一個神話(Theory order in Cosmos),是說世界趨向最大亂度並且滅亡。「cosmos」這個字的意義就是秩序。科學家所努力的,就是把這個秩序找出來。在《創世紀》裡描述上帝是創造宇宙秩序的神,但是科學家認定宇宙的秩序是自然形成。科學的根基在《創世紀》,它告訴我們宇宙是有秩序的,就是根據這個信念,才有科學的研究。(科學的研究始於林奈(Linnaeus,Carolus),他將樹木分類,有針葉樹,有闊葉樹,稱之為分類學。)


創世紀的五個特色


有了以上的觀念,我們可以整理出創世紀的五個特色。

第一,猶太人的一神論,中文稱之為上帝,是在一切之上的神,是造物主(Creator),是一切存在被造物 (creature)的源頭。當我們只在急難時呼求上帝,平時並不尊敬 祂,這樣我們並不把上帝當作至高者來敬拜,是不對的。基督教裡的上帝又更複雜,稱為「三位一體」的上帝。這部分以後再討論。不過猶太人並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認為耶穌褻瀆上帝,遂將耶穌釘十字架是因為耶穌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試想,人的兒子是不是人?上帝的兒子是不是神?在猶太人的觀念裡,上帝沒有兒子,是獨一的神,他們由他們的從神學的角度而將耶穌釘十字架。而,基督教神學家在研究《聖經》後,提出「三位一體」(Trinity)的神學思想。

第二,無中生有的創造(creatio ex nihilo),(「creatio」是創造,「nihilo」是虛無,「ex」是出)即無中生有。中國老子的思想也認為「有」是從「無」而來,也就是《道德經》上所說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註 )u22我自己加的
道家認為掛在牆上的畫,我們在欣賞這幅「畫」時,卻不曾注意到背後的「牆」。若沒地,就沒有牆,若無土,就沒地。U23這一段是說”有無相生”的例子,不是說”無中生有”.

土﹝地球﹞存在太空之間,太空就是「虛無」。因此道家認為最大的東西就是「無」,也就是所有的「有」都來自於「無」,包含生命,也屬於「無」,這與科學界的定律:「所有物體會朝最大亂度 (chaos) 發展」有異曲同工之處。U23太空不是無,不是道家說的虛無,又,”虛無”與”無”是兩個觀念,又,因此段的衍義與思想,對道家的觀點的解釋錯誤的,因此不能推衍到”異曲同工”.


第三,日月星海皆被造。這與台灣的民間宗教很大的不同,台灣民間有的崇拜大型的石頭、樹木,甚至把它們當神明看。

第四,光也是被造物。巴比倫人與一些宗教認為光是神,但是猶太人認為光只是被造物。

第五,上帝照顧人類,而不是人供養神。一般宗教都是說人在供養「神」,用三牲來祭拜,唯恐他們的「神」不滿足而來懲罰人類。但猶太人的觀點是──上帝在照顧人類,並不需要人的供養。

另外,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 (Creator),所有實存之物皆為 祂所造,是被造物 (creature),被造之物永無法與造物主對抗,這是上帝超越物萬物的觀念,也叫「上帝的超越性」。《聖經》u26建議改為創世紀的作者描述上帝居住在極高的天上,人無法去接觸祂,或超越的上帝, 祂的作為讓人看了不自覺會發出讚嘆。這是《創世紀》第1章所描述的上帝。但是到了第2章所描述的上帝與第1章截然不同── 祂時常跟人說話,與人親近,是「以馬內利」(註 ),內駐的上帝。《創世紀》所描述的上帝,一面是具有極崇高的屬性(Majesty),另一面又個是具有難以理解的屬性 (Mystery),讓人無法猜測。猶太人所描述的上帝是又偉大又奧秘的上帝 (Majesty with Mystery),因此我們對上帝的態度是一種敬畏 (awe)。就像我們在欣賞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之後,會忍不住起立鼓掌;同樣的,當我們懂得欣賞被造之物時,也會忍不住讚美造物主的偉大 (Majesty)。這是《創世紀》的作者希望我們對上帝的態度,並且希望我們知道我們無法了解上帝的奧妙,對上帝的作為保持靜默。但我們心中很想去了解這個奧妙,這個動機就是「科學」。所以,「科學」並不能「創造」,而是去發現上帝的創造。即使人類可以發現DNA的圖譜,也可以再造人,但只是應用上帝「創造的原則」而已。人類無法無中生有(creatio ex nihilo),只有上帝才能。

故,《創世紀》第一章的重點不是解釋上帝或是 祂的創造;《創世紀》是一首詩 u30創世紀應並不都是詩,請標明詩的範圍,其重點是要我們懂得讚美創造主的偉大,懂得欣賞被造之物的優美。就好像我們在欣賞一幅畫,不去研究它所使用的元素、材料,而是欣賞它的美。也像我們去馬友友音樂會也不是去分析他的身體或是樂器的結構,而是去欣賞他的演奏藝術。當我們讀完《創世紀》第1章,懂得去讚美上帝,那就是《創世紀》作者的目的了。

《創世紀》第1章的目的是要我們欣賞讚美上帝的作為,而忽略很多細節,例如:創造的過程(HOW),不過,關於宇宙的來源是否為大爆炸 (Big Bang)?宇宙的未來是否繼續膨脹而消失?還有水的來源、魔鬼的來源、光與太陽的來源等等,這些都是「奧秘」,在《創世紀》並沒有描述。

所謂的「奧秘」又可分為「永遠的奧秘」與「暫時的奧秘」;「永遠的奧秘」是人類永遠無法明瞭的,而「暫時的奧秘」會隨文明的發展而被人類了解。「科學主義者」相信所有的奧秘都可藉由科學的方法來了解。不過,近來的科學家發現──若有比光更小的元素,沒有科學儀器可以觀察(因為科學儀器都是靠光來分析)。換句話說,對於比光更小的世界,它恐怕就是「永遠的奧秘」了。科學家將之稱為「測不準原理」。另外,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也是個奧秘,就好像耶穌是人還是上帝?這些都是奧秘。許多很有深度的科學家越深入研究科學,就對上帝更加敬畏,因為他們看見許多奧秘,進而讚美上帝。因此,我們可以說:創造在科學之外,創造乃科學之源。

當我們對上帝的奧秘不清楚時,就用信心來接受,因為「信……是未見之事之確據」(來11:1b),這也是我們研究《創世紀》應有的態度。

2005年3月13日

奉獻最好的 -- 盧俊義 牧師

寫作於2005.03.13
作  者: 盧俊義 牧師

我們如果要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描述亞伯拉罕的故事,可以說亞伯拉罕故事的最中心點,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創世記」第二十二章――把他的獨生子以撒獻在祭壇上為最高峰。我們打開創世記二十二章第1節開始,作者就用了一個很重要的詞彙:「上帝要『考驗』(試驗)亞伯拉罕…」,這裡所用的「考驗」跟「試探」是不一樣的,「考驗」在表達的是一種訓練,「試探」是誘惑,所以「考驗」在這裡講的是上帝要幫助亞伯拉罕的信仰內涵可以昇華,可以提高。上帝不會去誘惑人,雅各書的作者說:「上帝不會誘惑我們」(雅1:13~14),什麼才會誘惑我們?撒但魔鬼是誘惑我們的。所以聖經一提到撒旦魔鬼的時候,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在說「誘惑者」的意思,就是指撒旦或是魔鬼。所以上帝不會誘惑人,只有撒旦才會誘惑人。上帝要考驗一個人,主要的目的是要使這個人的信仰內涵能夠進步、提升。我們來看第2節,這一段經文說:「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燒化祭(燔祭)。』」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以撒是上帝所賜給亞伯拉罕的,上帝賜給他,上帝沒有說「把我賜給你的」帶去作為燒化祭,而是說「你的兒子、你的獨生子」,上帝把禮物送給誰,就是屬於那一個人的,上帝沒有說「那是祂的」,上帝用這樣的話語是要讓亞伯拉罕知道,我已經賞賜給你,但是我希望你能夠奉獻他作為燒化祭。

「燒化祭」在利未記的第一章我們就可以看到什麼是「燒化祭」?「燒化祭」就是要把祭物完全的燒掉。跟我們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在一些廟口可以看到宰殺牲畜或祭牲品擺在那裡的時候,祭拜完後就帶回去,然後大家分著享受。以色列民族在作燒化祭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他是要把牲祭殺死、剖開,然後放在祭壇上,把牠用火完全燒掉,要完全燒掉,這個叫作「燒化祭」。換句話說,他要把牠燒的都不存留任何一件東西,不能燒化的,就要先把它分開來,所以當上帝跟亞伯拉罕說要把你的獨生子、把你所愛的兒子以撒獻為燒化祭的時候,其實上帝是在告訴亞伯拉罕,要把以撒完全的奉獻在上帝的面前。那我們從第3節可以看到,第二天一早,亞伯拉罕就開始準備做燒化祭的工作。聖經的作者沒有給我們很多思考的空間,從亞伯拉罕聽到上帝這樣的呼聲到第二天,這個時間是非常短促的,很多人在探討這一段時間,亞伯拉罕的心境是如何。如果我們把這個角色稍微對換一下,挪到我們的身上來的時候,我想我們大概是徹夜難眠,整個晚上都睡不著覺,甚至會痛哭流涕。不要說是燒化祭,單單是生病就可以讓我們哭的死去活來。那麼上帝跟亞伯拉罕說,把你的兒子,你最愛的獨生子獻作燒化祭給我的時候,祂其實是再跟亞伯拉罕說――我要把這一件東西收回來。上帝有能力賜給你,上帝也有能力把它收回來,這也是約伯在他的經歷裡面所說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回的也是耶和華。」(伯1:21)

我們看第3節說:「亞伯拉罕第二天一早(清早)…」這個意思是在表示什麼?亞伯拉罕毫不猶豫的,因他非常清楚,本來這個東西就是沒有的,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已經超過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當他一百歲,妻子九十歲的時候,才得到以撒,所以以撒的名字叫作「非常好笑」(可笑),因為講給人聽,九十歲的老太婆生一個孩子,大家一聽都會覺得非常可笑,但是他們卻得到了。當他們得到的時候,我們有一種看法,東方的社會,包括台灣人早期的社會(大概最近幾年才改變了),大家都努力生孩子,特別是生男孩子,你會問他說:「為什麼一定要生男孩子?」我們看人的姓名,特別是女人的姓名就非常有意思,比如「招弟」(要招一個弟弟來),如果看到女人的名字有叫作「招弟」的,你可以想像她前面全部都是女的,你會看到「招弟」,就是希望下一胎是男的。或是我們會看到名字「罔市」(台語),我們會看到很多女人的名字「亞男」(不是真的,是準備的),你會看到很多類似的名字,我們覺得生一個男的,你的終身有所依靠。上帝這一種試驗,對亞伯拉罕的考驗,其實是要轉變他的整個思路,讓他知道以撒不是你的倚靠,上帝才是你的倚靠。上帝有能力在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之下,給你最好的一個獨生子,上帝要讓你知道,即使你擁有最好的,也不是你生命的依靠,生命依靠的中心是上帝,而不是在人手上所擁有的東西。

我們來看第4~5節,「他把僕人帶去,把他的獨子以撒帶到獻祭的地方,然後他跟僕人說,你們留在這裡,我跟孩子去獻祭,回頭再來你們這個地方。」為什麼要把僕人和他分開?我相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如果僕人在旁邊,他拿起刀子要殺以撒的時候,大概兩個僕人就會撲上來,會阻礙獻祭的工作,真的要獻祭,就要把所有可能的阻礙都切除掉,有所猶豫,就會阻礙奉獻的意願。我們再看第6~7節,這時以撒有意見,他一直覺得很奇怪,既然是要獻燒化祭,為什麼都沒有準備牲祭?因為燒化祭一定要用動物,如果是蔬菜水果叫作「素祭」,「素祭」就是不用燒的,燒化祭就必須是用動物,那時他就問:「既然有木柴要作燒化祭,那麼要獻祭的動物在哪裡?」亞伯拉罕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只能說:「既然是上帝所講,上帝一定會準備好。」我在讀這一段經文時,就一直在想,亞伯拉罕如果跟以撒說:「那就是你!」他一定逃跑。如果換作是我,我拼死也一定會跑掉,才不會傻到在那裡,還跟著老爸一起走。亞伯拉罕可能有這樣的感想,他不能講,他只能說:「這個是上帝的。」或者他在說:「上帝自己會準備」的時候,其實他也是在說:「你就是上帝的。」「上帝就是準備你作為今天所要用的。」

我們來看第9~11節,亞伯拉罕到上帝「指示的地方」,獻祭在「上帝指示的地方」,而不是到我們所喜愛的地方,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去看創世記第12章1節的時候,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所講的話:「你離開你父親的家,到我指示你要去的地方。」在這裡聖經說:「到我指示你要去的地方,將你的孩子獻為燒化祭。」所以亞伯拉罕去的時候,他就準備好祭壇的東西,他用什麼方式把以撒綁起來,我們不知道,但是當他把以撒綁好,然後準備要獻祭的時候…(12節)天使出現。當我們看到天使出現的時候,他跟亞伯拉罕說:「不可以傷害這個孩子,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沒有把你自己的兒子、你的獨生子留住不給我。」那麼這裡所說的「敬畏上帝」,意思就是――你的生命以上帝為最中心,這個叫作「敬畏」。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在講要敬畏上帝,然而我們的心中卻另有所屬。「敬畏」是在表示,他實在是完完全全的、毫無掛慮的以上帝為他生命的主,上帝說什麼,他完全接受,這個叫作「敬畏」。然後聖經說:「沒有把你自己的兒子…」上帝(或天使)對亞伯拉罕講話的時候,沒有說:「把我賞賜給你的…」而是說:「把你的兒子…」。換句話說,以撒真的是亞伯拉罕的,但是上帝是要他把最好的奉獻出來。整個以色列的民族都有這樣的觀念――要把最好的奉獻給上帝。

我們看13~14節,就在那個時候,亞伯拉罕看見有一隻羊,他兩角扣在樹叢裡,卡在樹上,那麼他就知道原來是羊,可以作為燒化祭來取代以撒的生命。其實整個聖經的作者都在講這裡,他要說出以色列民族,這個揀選的民族跟迦南地的民族、其他的民族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早期的民族,他們的宗教信仰,有把人殺死當作祭品獻給神明,以色列民族被上帝揀選以後,為了要表示他們是被上帝所揀選的民族,跟其他的民族不一樣,就在這個地方。其他的民族用人來作為牲品,但是以色列民族是用羔羊當作牲品,而不再用人當作祭品。我們如果來翻閱早期社會的資料,我們也會發現,有原住民是用殺人當作牲祭,獻給他們所敬拜的神或是祖先。看聖經的紀錄時,可以看到聖經裡面有很多地方,特別是在列王記、民數記、利未記或出埃及記,這些早期的資料裡面,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以色列民族的長子,長子在東方的文化社會裡面也被看成是最重要的。台灣人也是這樣,長子不可以離開父母的家,根據摩西法律上的規定,長子可以多分得一份財產,台灣人雖然不是用長子,但是我們用什麼來多分一份財產?我們用長孫。我們有一句話叫作:「大孫頂尾子」(台語)這個就是跟以色列民族是一樣,以色列民族是長子財產多一份,我們是長孫多一份。那麼第一個長孫,無論是誰,你是排行第幾,如果下一代你生的是第一個男孩子,也不算是長孫,要長子所生的男孩子才算是長孫。比如說我有一個哥哥,他都生女的,我是排行第二,我生男的,那麼我的孩子算是長孫,可是如果我的哥哥他生了一個兒子,比我的兒子年紀還要小好幾歲,他也算長孫,長子所生的孩子叫作長孫。長孫可以多一份財產。很可惜民法修改了,所以長孫也沒有用,他不能多分一份財產,而是男生女生都一樣。我們的文化傳承已經有所改變。我們看到聖經的時代背景也是這樣,最重要是在解釋:為什麼以色列民族用羊不用人來獻祭,就是因為以色列民族是被上帝揀選出來的。

我們來看15~19節上帝因為亞伯拉罕的信心,祂就再一次的宣示,祂要賞賜給亞伯拉罕的,確實是會實現的。弟兄姊妹,我們在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子來了解,若是我們願意奉獻最好的給上帝,上帝絕對不會疏忽我們所做的奉獻。因為當一個人願意把他最好的奉獻給上帝,他已表示確實是敬畏上帝的。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上帝會看顧他。我在鄉下牧會的時候,非常感動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天教會的會計人員來跟我說:「牧師,有一件事很奇怪,我們關山鄉下這個地方,沒有台灣銀行,只有農會,為什麼每個禮拜收到奉獻金,裡面有些鈔票都是新的,整張都沒有扭曲,而且都非常平、非常整齊。」他說:「很奇怪,如果這裡有台灣銀行就可以理解,可是在我們這裡沒有人住在台東,台東才有台灣銀行,難道有人每個禮拜跑到台東換錢?或者他家裡隨時準備了一大堆新鈔?這個不知道是哪一位奉獻的?」因為會友有固定奉獻袋,在那個固定奉獻袋裡面會計突然間發現,有一位姊妹長久以來,她的奉獻袋裡面放的錢,都是嶄新的錢。會計就跟我講,可能是某某人,我就說我知道了。有一天我去家庭訪問,剛好有空,就在閒聊的時候,我問她這一件事情。這一位姊妹是在菜市場開雜貨店的,我就問她說:「你是不是每個禮拜都到台東採貨呢?或是去銀行換錢?你怎麼每個禮拜奉獻的錢都是新的?」她說:「唉呀,被牧師發現了!」他才告訴我她是這麼做的,她說她每天在菜市場做生意,雜貨店來來去去的人很多,錢一直會換來換去、找來找去。每一天晚上關門的時候,她把收進來的錢挑出最新的,然後用水灑一灑,用熨斗燙一燙,把它燙好了之後,放在聖經或聖詩裡面夾著放妥,每一天她取出最新的,淘汰比較舊的,他每天都在比哪一張較新較平,然後她說:「我把最新的、最好的獻給上帝,然後第二新的、次等的,找給客人,最髒的、最爛的送到農會去存款。」「最好的獻給上帝」,聽了這個姊妹分享,我開始從那位姊妹身上學習,若我身上有錢,就把最新的留下來,像農曆過年時我就會準備一些新的錢,放著,每個禮拜奉獻。

我們的很少信徒是這樣的,我們常常都是將最好的獻給自己,把最爛的獻給上帝。因為我們都很會吃定了上帝,覺得上帝是無所不能,垃圾也可以變黃金,所以把垃圾丟給上帝。有一陣子我們的神學生,大部分都是這樣子來的,「既然大學考不上,不如去念神學院好了。」然後我們把最爛的丟給神學院,我們再期待得到最優秀的牧師、傳道者。這是非常愚蠢的看法,所以你會看到今天有很多教會發生問題產生弊端。我們實在要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和平教會有最好的傳道者,因他將最好的奉獻給上帝,我們應該珍惜。我相信因為我們和平教會奉獻最好的給上帝,上帝也會把最好的賞賜給我們,我們應該為此獻上感恩。

2005年3月10日

創世紀(1) 050310

為何要以神話文體撰寫創世記 ?
科學的角色 / 宗教 v.s. 科學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一講 引言(一)
主講 :蔡茂堂 牧師

本期摘要

聖經文體的重要性
創世紀非歷史文件
創世紀非科學文獻
達爾文進化論面臨的挑戰


聖經的文體

(4:27)文體(Genre:Literary Type)是研究《創世紀》重要的一個關鍵。針對《創世紀》文體的研究是屬近代神學的領域。在古典神學領域,如「加爾文神學」都尚未探討到這個問題。當時沒有注意到,當人在寫文章時使用不同的文體,是用來表達不同的內容。以中文為例,在法院所使用的公文與寫給情人的情書所表達的型式很不一樣,就算兩篇文章使用相同的文字,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5:00)同樣地,論文所使用的文體與字句解釋又與情書不同。我本人寫過論文,知道論文有它應有的文體。《聖經》裡的《羅馬書》就像是使徒保羅的博士論文,但是保羅在寫《腓利門書》與《哥林多前書》所使用的文體就與《羅馬書》有很大的不同。在《羅馬書》所使用的文體就像是在法院使用的答辯狀一樣,極力辯護基督教的信仰要義,在《羅馬書》中,首先提到世人都犯了罪,再提到上帝是滿有恩典的,接著討論上帝的恩典如何使人脫離罪,還有人的內心掙扎,最後以信仰基督的人在教會與社會的行為標準作為結束。所以,《羅馬書》是一份經過整理且有完整架構的辯論式文章。

(6:04)保羅所寫的《哥林多前書》就很不一樣;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口氣很像在與人爭吵,例如:指責假使徒的不當言行等等。《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的作者都是同一人,書寫的方式卻捷然不同。就如同一位大學教授寫的講義與家書所使用的口氣與文字都不會相同,這是因為書寫的目的與對象不同。

(6:40)詩歌是裡《聖經》很特別的文體,每一種文化都有詩歌,詩歌是文字裡意境最高的文體,也是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多的意義。當我們要把一篇英文原文的論文翻譯成中文,可行性很高,但是若要把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難度很高,幾乎是不可能,就算可以逐字逐句地翻譯,也恐會失去原意,因為詩歌常用很多抽象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想法。因此,解釋詩歌(文體)中的意義是最困難的。詩歌也常常使用一些象徵手法來表達意境,例如:(7:25)唐朝詩人李白,當他飲酒作詩時提到:「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這裡的「白髮三千丈」,絕不是說實際上有人的白頭髮有三千丈那麼長,有五尺就不得了,哪來三千丈?但是我們讀詩的時候也會知道,這裡不是在描述頭髮的顏色,也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作者的心境。所以我們絕不會拿那這首詩來與李白辯論頭髮問題,因為「白髮三千丈」在詩中是以「象徵」的手法來表述心情。

(8:25) 《創世紀》第一章與第三章是一種詩歌的文體。可惜早期中文《聖經》在翻譯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此,我們從「傳統和合本」的《聖經》看不出《創世紀》第一、三章是詩歌文體。在《聖經》(和合本)中,只把《詩篇》使用詩歌文體編排出來,可以看出它的對稱性。後來聖經公會又出版了「新標點和合本」《聖經》,就將《創世紀》這一段以詩歌文體方式編排。
《聖經》還有許多地方是詩歌文體,例如:《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裡都有很多詩歌。
PS是第一章與第三章是詩歌?還是第一章與第二張是詩歌?

創世紀不是個歷史文件

(9:20)《創世紀》一、二章不只是詩歌文體而已,它又是神話(Myth) 文體。我們先來探討「神的話」與「神話」的關係。關於《聖經》裡神話的研究,起源於德國神學家在研究聖經面臨瓶頸時,因為《聖經》是在近兩千年前撰寫的,幾前年前的環境(尤其是科學方面)與當時的社會差別很大。而「現代科學」大概是從十五世紀開始,當那時的德國神學家發現裡《聖經》有許多不符合科學的部份(10:13),便企圖將這些部份省略掉,以促使福音使一般人易於接納,因此有一些神學家描述耶穌成了一個好人、有崇高的品德,是我們的榜樣,並忽略了童女馬利亞生耶穌的部份……,當時的德國神學家就用這樣的方式重新解釋,強調《聖經》的精神——愛心與赦免。另一方面,他們將裡《聖經》不符合科學的部份,以神話方式來歸類。不過,這樣的神學引起了許多基督徒的反彈,他們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怎可用神話來看待!(11:07)這是「神話說理論」的第一次被人誤會的地方。原本「神話說理論」的目的是要保護《聖經》,使福音容易宣揚,在當時卻被抹黑。

直到芝加哥大學教授依利亞德研究「早期宗教經典」這一項目時,他提出「神話」其實是宗教裡一項很寶貴的資產,並非胡說八道。與「神話說」抗衡辯論是堅持《聖經》是「歷史文件」的學者,這些學者主張:歷史才是真實的,神話是假的。(11:55)不過,後來的研究也發現到,歷史有時候也不是如同我們想像的那樣真實。以作家江南為例,因他寫了《蔣經國傳》,於是在美國被台灣派來的人暗殺。不過他的遺孀也寫了一本書,這時書中有關蔣介石的故事就有兩個版本,一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另一則是江南的版本,我們到底要相信哪一種?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歷史?

(12:33)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就有所謂官方版本的歷史與民間版的歷史,官方版歷史通常都是對執政掌權者的頌讚,他所描述的雖都是事實,但是會挑有利的一面來描述,避開不利的事件,因此官方版的歷史雖不完全是謊言,卻是片面的事實的描述;當然有些官方歷史也有造假的文件。以中國歷史而言,從春秋戰國以來,歷史就是由御用史官寫的文件,由於那時的歷史文件包含著對政治及利益的考量,所以這些通常都不是「全面性」的「真實」歷史。不過後代歷史撰寫學者比較沒有當代史官的包袱,因此由後代學者撰寫前代歷史的歷史文件會相對地比較客觀、正確。故,歷史學家的責任是要把前代的(13:30)歷史事件客觀地陳述。即使如此,歷史還是無法完全地客觀,理由如下:

第一、 歷史事件如此地多,在記錄時,為何要挑此事件,捨那事件?這種「挑選」本身就是一種主觀判斷。再舉一個例子,《水滸傳》到底是一個故事而已,還是個非官方的歷史?《水滸傳》的作者是不是想避開殺身之禍才說此書為小說?反過來說,官方的歷史文件也有故事記載,例如為要美化「皇帝」,就說「皇帝」小時候在河邊,(14:30)看魚逆流而上,就說他立志長大要成為偉人。還有,台灣歷史中的吳鳳,明明是個故事,卻又被列為歷史,用來強調漢人的偉大與博愛。因此,歷史學家雖有將歷史真象還原的責任,卻無法逃避主觀陳述的問題。(15:02)還有,歷史學家有選擇歷史事件收錄與否的權力,這是歷史無法真正客觀的原因。
主觀挑選概念與水滸傳級以上所述的例子皆不符合

第二、 另外,歷史學家也使用片面認知來解釋歷史事件。歷史事件本身應該是中性的,但是有句話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為何亂臣賊子會怕?那是怕孔子會批判他們而讓自己留下惡名。拿現代美國總統布希派兵侵略伊拉克來說,有的歷史學家會批評布希的野心與貪心……。這就是歷史學家的解釋與批判。再談911事件,有的歷史學家會說這事件發生的原因是美國人先到中東去欺侮阿拉伯人,這也是一種解釋與批判。再來看中國政府所制定的「反分裂法」是否是因為擔任總統的是陳水扁?這也是歷史事件的片面解釋層面。


因此,新聞或歷史的報導與記載,都無法脫離主觀判斷與挑擇的問題,也就是從任何一個角度描述歷史事件,皆涉及主觀的意識型態。總之,歷史並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那麼客觀。



創世紀是神話

(16:40)我們現在來討論「神話」。歷史的前提是:有人才有歷史。因為歷史是以文字來記錄人類活動的文件,有了白紙黑字,便可成為證據的一部份。雖然「口說歷史」也屬於歷史的一部份,但是因無文字記載,所以比較會有所遺漏,遠不如文字歷史的穩定及可信。因此,有人、有文字以後,那些記錄人的活動之文字才被稱作「歷史」。(17:27)(在有人沒文字的時候,「口述歷史」又稱為「史前史」,或是「傳說」。)
人類的演化如同孩子成長一樣,開始時連言語都很少,慢慢地有了語言,後來有了文字,才形成歷史。因此,還沒有人類時所發生的事件,不能使用「歷史」來描述當時所發生的事。而沒有人的時代,所流傳下來的(18:20)例如:「磐古開天,女媧補天」只能稱為「神話」。因此,神話並不就是胡謅的,是因為只有神話才能表述沒有人類與文字時的狀況。在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文件當中,有關於沒有人類時代的部份,就叫作「神話」。至於神話到底是怎樣流傳下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到了有人類的時代,例如《聖經》中,在亞伯拉罕出現後,他的活動與事蹟,才被稱為是歷史。不過,中國的黃帝及堯舜時代,日本人就宣稱那一段不是歷史,因為在那時代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只能稱為神話。(19:28)對於在倉頡以前的中國歷史,外國學者的爭議較多,他們認為這一段「歷史」的文件,是傳說,是由孔子時使用的文字記載下來,但不算是一段「歷史」。至於磐古開天以及其他如有巢氏等等的中國遠古事件,都由神話、傳說這樣的方式與文件流傳下來。

不只中國如此,巴比倫人及埃及人等古文化裡都有神話。(20:26)猶太人也不例外,他們也有神話文件。我們不知道為何上帝揀選猶太人的神話文件來啟示人類。上帝為何不選中國人的?不選埃及人的?或是巴比倫人?巴比倫人也有很多寶貴的神話傳說。在所有的文化傳說裡面有上帝的主權, 祂選擇了猶太人的傳說來傳講 祂的救恩。雖然中國文學《詩經》中有描述男女愛情,不過上帝選擇了猶太人的情歌《雅歌》來成為《聖經》中的一卷書。(21:10) 《雅歌》裡有很多男女在密室親密的情話。為何將這類男女愛情的對話放在《聖經》裡面?因為上帝透過男女愛情來啟示 祂的旨意,這是 祂的主權。同樣地,上帝也可以挑選不同的文體來啟示祂的旨意,而成了上帝的話。比如, 祂挑選了一個因為奴隸逃跑的保羅代向奴主求情的《腓利門書》來啟示 祂的旨意,這也成了聖經中的一卷書。因此,上帝有主權挑選任何一種文體與內容(包含神話)成為 祂的話語。

(22:16)這樣的觀念很重要,因為在《創世紀》第一章及第二章有很多問題就不用討論。例如:該隱殺亞伯,上帝說該隱必要流離飄盪在地上。該隱回答:「若有人要殺我,怎麼辦?」試問,當時人類除了該隱外,只剩下亞當與夏娃,父母親豈會去殺而子嗎?或是還有有哪些人會殺該隱?他們從哪裡來?歷史說的學者就解釋:這是因為亞當和夏娃後來生的小孩來追殺他們的大哥。但這也不容易得到合理的解釋。《聖經》裡還有很多地方也出現類似的情形,例如:在《創世紀》第六章談到上帝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等等。這些都是神話文體的記載,若我們將之當作歷史文件,就要大費周章地來解釋並回答邏輯性的問題;要是我們認同這些是神話文體,並不是歷史文件,是上帝藉著猶太神話來啟示,那麼,就不會陷入極大的辯論之中。


創世紀不是科學文獻

「創造論」與「進化論」的爭辯成為基督徒幼兒在學校面臨的困擾,這其中最大的問題也是將《創世紀》第一章當作科學文獻來處理。對我而言,這就是一種不必要的困擾。《聖經》並不是科學,《聖經》也不可科學,因為科學是可能會有錯誤的。「科學」是——人小心地去觀察反覆出現的現象,嘗試歸納、分類這些現象,然後提出假設來說明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期望以後能控制這些現象。這些活動我們稱之為「科學」。所以,科學都是假設,都是猜測的。有的科學家的實驗與研究結果比較準確,有的則是較不準確。若是一位科學家的假設不準確,別的科學家可以依據這個假設再去觀察,如果假設不正確,理論就被推翻。但這些實驗與研究結果比較準確的科學家,其理論既可以撐比較久,可是有一天,還是可能被推翻。因此,科學的性質,就是等待著其它更正確的理論來推翻自己。

(25:06)聖經是真理,而不是科學。聖經也不像科學那樣,等待被推翻,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還有,人是不可能可以推翻聖經的另一個理由是:聖經完成的時代並沒有科學,因為科學思想是在十四及十五世紀才有的。當我們以科學來辯論聖經的內容,這是一種錯誤的解經方式。

那麼,研讀《創世紀》到底要讀些什麼東西?我們先認知《創世紀》第一章到第十一章,是屬於神話(Myth)的文體(Genre),是人類以有限的語言表達來無限的「終極真理」的方式。所謂的「終極真理」包含人的起源、時間的起源及世界的起源等等。也只有神話文體才能表達這種終極真理。

另一方面,歷史是人類描寫特定的事件及意義而記載的文件,存在著很多的主觀態度。而歷史的盡頭或起源,人類只能用「象徵法」來表示「神的話」,這是上帝屈就人類語言的有限性的一種表現。

此外,科學是以觀察自然界看得到的物體為研究對象,對於不可觀察的東西,就不在科學研究範圍內。就像當我研究精神醫學時,曾面臨一個困難,就是精神醫學得去研究看不見的東西。同樣的,「心理學」也常被認為不科學,因為內心的狀態是沒有辦法讓其他人可以觀察的。為了符合科學原則,「心理學」又改為「行為科學」,慢慢地將「心理學」的內心研究範圍改為研究看得見的外部行為。 (28:49)但「心理學」終究還是研究人的內心,例如思想、主觀及意識等都無法帶到實驗室來觀察,心理學家可以推測,卻無法觀察。在人類文化裡,關於人內心的部份,是沒有辦法用科學來描述的。除了心理之外,靈界也無法使用科學來研究。並不是所有無法研究的東西就不存在,若強調無法研究的對象就不存在,稱之為「科學主義」(Scientist)。科學主義者相信「可研究者則存在,不可研究者則不存在」,這句話本身即不科學。因為科學本身即界定研究看得見的現象,所以對看不見的對象應保持沉默的態度,這才是正確的。

既然看不見的對象根本不在科學的研究範圍內,又何必強調它的不存在呢?(30:16)舉例而言,我們看不見X-光,但是看的見X-光影片,當未發明X-光機器時,宇宙中的X-光我們根本就看不到,等到科技進步之後,就能把看不見的轉化成看得見的。世界上還有其他的物體,眼睛還未能看得到,但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些看不見的都不存在。這樣的說法也太自大,我們只能說「看不見」,而不是「不存在」。(30:58)科學有其極限,科學也不是真理。有一個專有名詞 “ “,科學就是如此,是等待被推翻的理論。不能推翻的理論叫做「哲學」,是超越了科學的範圍。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個在科學上等待被推翻的理論。若一件事不能被推翻,就不叫科學,是真理。科學是無法討論真理的。討論真理的學問,是屬於神學與哲學的範圍。

(31:40)我們將科學下一個定義即是——觀察自然現象,歸納其時間次序和因果關係。我們用它來暸解事情發生的前後次序,因果關係。我們用它來了解事情發生的前後次序,前面發生的對後面的事有無影響。舉個例子,有個女子每次在公車站等公車時,就有個男子站在他旁邊,我們可能會推測這個男子可能想追求這位女子,這是合理的推測。但如果這位男子總是但再馬路的另一邊,就不會被如此推測。當時空因素交錯時,時間較早的事件可能被科學家認為是因,後發生的事可能是結果,對於一個事件在時間上有前因後果,必須在空間上有所接觸,這是科學研究的精神,依此精神以時序因果(33:14)預測自然現象,我們又稱之為「客觀的描述」。科學是研究科關物體,但是主觀物體的部份科學無法研究。

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對於超自然的現象,科學也無法研究。因此我們說超自然現象不是不存在,而是超出科學的研究範圍。另外,倫理的部份,談到該不該做的問題,科學也無法研究另外意義的層次。關於價值的層次,科學是無法研究的。宗教正是研究倫理,意義價值的層次。因此科學研究的範圍較窄,宗教的較廣。

(33:57)有一個故事,談到「開水為何冒泡」。這故事描述了一個小學老師到學生家裡訪問。這個學生只有三年級,媽媽知道老師來了,很高興,就到廚房燒開水,準備泡茶給老師喝。這時,這個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個弟弟就讀一年級,與老師都在客廳聊天。這時老師問學生:為何廚房的水壺的嗶嗶叫。(34:40)這時三年級的哥哥就回答,這是因為火在燒,水溫升高,直到沸點,水就成了水蒸氣,體積膨脹,水蒸氣從水壺的孔冒出來,因水壺的孔很小,所以出現嗶嗶的叫聲。老師很高興,連連稱讚哥哥。一年級的弟弟聽了也不甘示弱,雖然他沒有讀過自然,卻也連忙否定哥哥。他回答說:事情不是這樣。(35:27)水壺會嗶嗶叫是因為你是老師,你來我家,我媽媽很高興,就把水壺放在火上燒,所以現在水壺才會叫,如果老師你沒來,水壺也不會叫……。各位,是哪一個解釋才對?老師認為弟弟也對,只是一個「科學」,另一個「不科學」。哥哥回答的是科學的觀點,科學觀點絕對不會涉及人的問題,只會探討如何做,並解釋其過程。科學只研究過程不研究主體。而一年級的弟弟,他所回答的都是主體的問題——你是老師,我媽媽尊敬你,我媽媽把水壺放在火爐上……。這些都對,但是「不科學」。(36:36)《創世紀》都是探討「誰」(WHO)做了那些事,而不是「如何做」(HOW)。達爾文是研究人怎樣來的,沒有主體,因此把《創世紀》以科學方法來解釋或是與科學理論辯論,就是把「WHO」與「HOW」放在一起辯論,這是不妥當的。就如同我們不能把上面例子中三年級哥哥的回答來評斷一年級的弟弟說法錯了,因為一年級弟弟所說的,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要描寫一個現象,有很多層次。(37:05)再提一個例子,一位化學家,他要證明:沒有上帝,且世界上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有一位牧師一直跟他解釋都沒效,牧師最後就問這個化學家:難道所有的事都可以用科學解釋?化學家回答:沒有問題,我的實驗室有最精密的儀器,可分析最細微的分子原子。隔了一週,牧師拿了一小瓶水給化學家分析,再經過一週,化學家對牧師說這瓶水有99.9%的成份是H2 O,有一點點的鹽NaCl,還有一些微量元素。牧師說你分析得很好,可是你知到這裡面還有其他的元素嗎?化學家說:這不可能,我的先進儀器已經把所有元素分析出來了。牧師再問:你知道這瓶水從哪裡來的嗎?化學家說不知道,牧師回答説:這瓶水(38:00)是一個母親為所愛兒女兒流下的眼淚。這瓶水裡面有很多元素是科學所無法研究的。母親為子女流下的眼淚包含了愛是,是屬於人與人的關係,是屬於意義的層次。

很多人受到科學主義的影響,只強調科學,忽略其他的部份,《聖經》所討論的並不是這瓶水裡有多少H2 O,這些留給我們做研究討論的目的是要我們好好地管理世界,但是還有不是科學領域的事物,那是《聖經》要告訴我們的。這是科學與《聖經》的關係。《聖經》也絕對不是科學,因為科學是準備隨時被推翻的,而《聖經》是不會被推翻的。所以我們也不要拿《聖經》做科學方面的辯論,那是無意義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描述進化的過程,並沒有涉及上帝創造與否,因為創造誰做了這事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範圍,《創世紀》是在講述「誰」來創造,是研究「WHO」,並不是研究「HOW」。因此,《創世紀》也不是科學的研究範圍。


Q & A

(41:00)問:在傳統上,《創世紀》是由摩西所寫的,如何解釋?

答:在傳統的觀念上,是摩西寫了《創世紀》。但近來的學者發現,摩西不太可能是《創世紀》的作者;摩西也可能曾編寫《創世紀》的材料,但整卷《創世紀》的作者可能是後代的學者,其主要的證據是:《創世紀》裡有一些東西在摩西時代尚未出現,例如鐵器。摩西生於石器時代,尚無煉鐵技術,而鐵器的使用是在大衛以後才有的。因此,「摩西五經」(含《創世紀》)應該是大衛時代以後的學者所寫的,因為那時候才知道鐵的製造技術。《創世紀》的形成是由傳說演變成為文字歷史,其中經歷了很複雜的的形成過程,近代學者比較傾向「摩西五經」的完成時間應是被擄之後的年代。
大概是因當時的學者覺得應當把當時的傳說保存下來而著作的文件。這些學者沒有注意到一些與時代不符的東西,也都被歸入在「摩西五經」之中。

問:如何證明《聖經》的真實性?我如何相信《聖經》是真實的?

答:相信就無法證明。
證明是近代邏輯的基礎,但是很多東西也無法證明。只有邏輯性的東西是可以證明的,例如:數學。但是觀察性的東西就難以證明。在科學上有兩種方法論,一為「演譯法」(Induction),一為「歸納法」(Deduction)。所謂的邏輯就是「演譯法」——即提出一個前提,我們先接受這個前提,然後透過嚴謹的推理,成了結論。且這個結論是具有絕對性的。若我們不接受其前提,則其結論就對我們毫無意義,但是大部分的科學都是「歸納法」,是透過觀察、統計及分類而得來的結論。科學的觀察並沒有前提,而是觀察大量的個案找到一個原則性,就形成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有三個層次,第一為假設,第二為理論,第三為定律(Law)。

但是定律仍不是真理(Truth),科學的界限在定律,超越了定律叫做哲學。因有的個案,所以只能說大概是這個樣子。最早的科學是物理,因此在物理界有最多的定律(Law),但是生物學較年輕,因此生物學界的定律(Law)並不多。

「進化論」也不是個定律,只是個理論。最近「進化論」被生物界學者推翻,這個新的理論叫「Imp. Design theory」。因為學者使用超級電腦,計算生物演化機率所需要的時間太長,不可能產出在世界那麼多物種,於是達爾文的這項學說不能成立。原來達爾文認為,只要時間夠長,所有物種可經由突變演化而來。但是近代科學利用放射性技術可以推測化石的年代,加上超級電腦模擬突變所需的時間,倒算物種在一定時間演化到了今日的模樣,其機率是零,因此新的生物理論認為,要在一定的時間產生這麼多的物種,必然有一個更高智慧的東西在背後運作。

(54:58)舉例而言,鯨魚原是陸地上的動物,因為牠有肺,當鯨魚要從陸上動物變為海上動物,必須得經過三個突變,科學家計算這三個突變所需的時間後的結論是——到現在的時間仍不夠長,陸上的鯨魚不足以演化成現在的海中的鯨魚,或是陸上的鯨魚不可能存在。再舉一個例子,六合彩的中獎機率很低,若有人連續三期都中了第一特獎,就沒有人會相信這是機率,而是作弊了。鯨魚要從陸上動物成為海上動物,必須有三個重要器官要同時突變,其機率實在太低,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進化論」面臨的挑戰,非來自神學,而來自科學內部,這就是科學。我們要證明達爾文的理論是否正確,不能拿《聖經》〉與神學,而是要用科學來證明,因為《聖經》與科學理論不能放在一起比較。

2005年3月6日

操練敬虔(一):敬虔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弟兄姊妹大家早,關於「教會的見證」系列到上週已經講完了,我們再複習一下,參加敬拜的兄姐應該還記得。教會有幾個見證?五個。哪五個見證?就是有兩個妻子WIFES。第一個W是敬拜(Worship),第二個I是什麼?教導(Instruction)。第三個F是什麼?團契(Fellowship)。第四個E是什麼?宣教(Evangelism)。第五個S是什麼?服侍(Service)。

今天我們開始進入另一個主題,就是講「我們跟神的關係」。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你當一個基督徒是怎麼看待神?有沒有把神當神看?當你把神當神看的時候,那個態度就叫做「敬虔」。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如何操練敬虔」。今天的經文「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操練身體是有益處,只是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表示敬虔是可以操練、可以練習的。到底「敬虔」是什麼?我們要一起來思想,有關「敬虔」的各種觀念。

耶穌基督在聖殿時,法利賽人來問他:「什麼叫作最大的誡命?」你們應該記得吧,最大的誡命有幾條?一條還是兩條?他們問「最大的」應該只有一條,但是耶穌的答案變成兩條(太二十二:37~40)。第一條叫作盡心愛神(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第二條叫作愛人如己,耶穌說這一條和那一條也相仿,所以有兩條。我們要把這兩條誡命的意思再往前思考一下。衛理公會的John Wesley牧師他這樣解釋這一節聖經,他說:「盡心愛神就是Piety to God(對神敬虔),愛人如己就是Mercy to man(對人愛憐)。」他認為這是所有信仰最重要的――對神與對人的關係。對神是Piety,對人是Mercy,把它用中文來看的話,就是拜神要敬虔,待人要愛憐。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觀念:「我們對神的關係怎麼樣,我們對人的關係就怎麼樣。」而且很特別的是,對人的關係和對神的關係是連結在一起,因為耶穌說它們是相仿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人不能有愛憐,你就不能說你是敬神,因為神要我們對人有愛憐,所以這兩樣不能分開。如果你說我對神好就好,對人不管他,那是不行的。這兩樣必須同時一起執行,有一些人和教會把敬虔的意思從這個角度去解釋。

「敬虔」的定義我們從英文來查考,在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2000年第四版中,它認為敬虔至少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叫作「表面敬虔」,我把它翻譯作「道貌岸然」。就好比是牧師,是根據他的衣服,但你怎麼知道他敬虔呢?他所穿的衣服叫作道袍,道袍穿起來就道貌,穿的時候有一條帶子在前面。昨天主持追思禮拜,我也穿一件道袍,也是有一條帶子,不管在哪裡,你看見有人穿著道袍,不管是道教的道袍,還是基督教的道袍,你就肅然起敬,我們穿的衣服有時可以代表我們對神的敬畏,但如果只是表面就有問題了,如果一個牧師他讓人家看到的敬虔只是衣服的話就有問題了。所以道貌岸然本身不是不對,也不是牧師以後就不要穿道袍了,這是一種敬虔,我們一看到牧師這樣穿,我們就知道牧師在主持禮拜,或是牧師在施行聖禮,大家至少不會隨便講話或開玩笑,這是第一個意思的敬虔,這是最表面的敬虔。但是有些人很可惜,他只是維持外表的敬虔,「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到底什麼是敬虔的實意呢?就是剛才我們所提到耶穌講過的兩點「拜神要敬虔,待人要愛憐。」

在對人當中最重要的,我們把它用敬虔這個字是指對父母,我們華人把它稱作「孝敬」,「孝敬父母」,舊約十誡中,摩西拿的兩塊法版上,那邊五條寫著怎樣對待人,這邊五條寫著要怎麼對神,而其中的第五條是「孝敬父母」,請留意孝敬父母是放在待神這邊。所以我們華人的文化說要「孝順父母」,這是屬於敬虔的一部份,特別是對父母的態度。不知各位還有沒有印象,古人孟宗為了他父親想要吃竹筍,冬天挖不到,他就在竹林哭,聽說就長出筍來。另有一個名叫吳猛的人(他名字叫作猛,但心很軟),家裡買不起蚊帳,在夏天裡怕父親被蚊子咬,他就脫光衣服跑到爸爸的房間(不是要裸奔),要讓蚊子先咬他,等到蚊子吃飽了,再讓父親去睡覺。這是我們所謂的二十四孝其中的二孝,說明我們作子女的對父母盡量要表示敬意,其中用上面兩個例子來表示孝敬父母。「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它們先在自己加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提前五:4)這個也是Piety的一個,這是敬虔的第二個意思,就是在人跟人之間,應該學習孝敬父母。

那麼對神呢,則是最終的定義。你可以看到泰國人民拜神明的態度,是用跪拜的。那麼與回教徒比起來呢?他們敬拜時,是將頭上包裹的布打開,舖在地上,然後五體投地的敬拜(含額頭伏地)。那麼我們基督徒是怎麼敬拜?牧師是站著,而會眾是坐著敬拜,所以連姿勢都表現的不太一樣,我們沒有把椅子拿掉,要大家敬拜就是跪在地上聽牧師講道,我們沒有這樣做,那你覺得那個比較敬虔呢?是坐著還是五體投地比較敬虔呢?哪樣比較會打瞌睡呢?是坐著比較容易打瞌睡還是跪著比較會打瞌睡?當然有的很累跪著也會睡著是有可能的。台灣話有一句諺語:「假神真拜,而真神假拜。」這句很妙的話是在諷刺基督徒,我們說他們拜的神是假的,可是他們拜的態度是真的,他們拜的很敬虔,我們拜的神是真的,但卻有點「玩一玩」,也就是我們對神的態度沒有那麼敬畏。有時候我們要看牧師講道講的好不好,講不好則下個禮拜就不去了,我們當作是聽「演講」,不當作是「敬拜」。所以在對神的態度上,我覺得一般來講,佛教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我是指那種態度)。姿勢怎麼做倒是另一件事,當保羅到雅典,看見雅典人在拜神,他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敬畏鬼神…」(徒十七:22),這個也就是Piety,對神的態度,那種把神當神的態度就是敬虔。

關於敬虔,有一位先生,他寫的作品影響全世界,他是貴格會的牧師,貴格會是一個很小的教派,可是這個人在70年代寫了一本書,到現在還在出版,已經出版了20版,全世界都有,包括中文版。我記得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看過那本書,書名叫作「屬靈操練的禮讚」,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它是教我們怎樣操練敬虔,作者的名字叫作Richard J. Foster(浮士德)―校園書房出版社。他也沒有想到一間小教會的牧師,寫了一本小小的靈修書籍,居然對世界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後來他又出了一本書,將貴格會對敬虔的了解,以及各個教派中的敬虔觀,收錄在其中,書名叫作「屬靈傳統禮讚」(Stream of Living water),在書中他提到教會中可找到六種不同的敬虔觀。

第一種,默想禱告。什麼叫作敬虔?就是安靜在神的面前,默想、禱告的靈修生活,這是敬虔派或是神秘宗派的教會所強調的,要操練自己、操練敬虔,就是在神面前安靜,聆聽神向我啟示。我們今天的啟應文所念到的渴慕親近神:「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詩42:1),「渴」、「慕」,這樣的一個態度,希望與神親近,這是第一個敬虔的表示。常常希望找時間親近神。對我們弟兄姊妹來講,我從上個禮拜鼓勵大家,每天花個五分鐘,(這個五分鐘是不好意思的把一點時間留給神)可是為要讓大家容易開始,所以沒要求太久(一小時可能大家不太能接受),至少你每天有撥一些時間來親近神,這是一種態度,願意每天給神一點時間,跟神親近。

第二種,他們認為敬虔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安靜在那裡不做事,是你要讓神不斷的把你改造,讓你的人越來越好,這個叫作道德觀的敬虔。所以他的敬虔是跟他的聖潔、道德有關係。就是一個人的修養越來越好,這是關於品德的問題,在品德上來敬虔,彼得後書三章11節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一個人敬虔不敬虔,看他做人怎麼樣,做人越好,這人就越敬虔。「…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所以敬虔和聖潔被放在一起,這是第二種強調。

第三種強調,敬虔是表現在參加敬拜,不是自己一個人靈修,而是像剛才我們一起唱詩歌,一起禱告,一起在教會敬拜,而且敬拜的時候必須要有聖靈充滿,所以敬虔是與聖靈有關係的。一般來講是靈恩派的教會比較重視這點,他們認為一個人在教會作禮拜,你是在聽牧師演講?還是你真的有感受到聖靈的感動?我常在講道結束時會說:「如果你今天在禮拜當中,聖靈有跟你說一句話(牧師是講很多話),如果有一句是摸到你的心,那是聖靈有感動。但有些教會認為不是,他們認為聖靈感動應該是說方言、唱靈歌。但他們認為在那種狀況的裡面,才是進到真正的敬拜,這是靈恩派的教會所強調的敬虔,一個人有多敬虔,看他能不能進到靈裡來敬拜神,但我們的教會不是靈恩派的教會,所以我比較沒有如此強調。但是我要鼓勵大家,每次當你到教會作禮拜時間跟神禱告說:「主啊!讓我今天在聚會中,會被你的靈所摸著,會被你感動。」能進到聖靈裡的敬拜,而不是只是參加一次的聚會,在聖經中提到:「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五:18~19)這是對敬虔的第三種了解,強調敬拜當中有這樣的屬靈體驗。

第四種敬虔,是走向人際關係。也就是你的敬虔要表現在對人有愛心,不然你前面那些都不算,這是比較注意到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用這樣來看一個人有沒有敬虔。你說你修養很好,但是你沒有愛心,不算敬虔!愛心還與公義,公義有關,公義和關懷。有人沒有飯吃,你就把飯煮好拿去給他吃,這個叫敬虔。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把這個詮釋的最好。雅各書,它是強調行為的,所以雅各書解釋的敬虔也是跟這個有關,「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所以敬虔是關懷和照顧有需要的人有關係的。但另外有人強調,他們之所以成為孤兒寡婦需要你照顧,這是社會制度有問題,應該從社會制度來處理,這是強調公義的問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他一直努力提倡黑人受教育的機會,不應該被白人打壓。(主因是黑人知識水平不足,生活成問題,才造成不斷需要政府補助救濟)他強調的是系統的改變,在美國我們常常紀念他,他是個勇敢的人,後來被暗殺。在這裡是強調公義的問題,敬虔與社會公義有關係,「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詩八十二:3)有人說敬虔應該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說長老教會過去從神領受的比較強調政治的、社會公義的問題,也常接受批評,因為這樣做常常對執政掌權者有負面的影響,對既得利益者有負面的影響,當然會受一些苦難,有人認為這樣才是敬虔。敬虔就是當社會的先知,敢發出聲音,神對你講什麼你就講,這是第四種敬虔觀。

第五種敬虔觀是福音派所強調的。一個敬虔的人應該是熱心傳福音才是敬虔,如果你前面都做得很好,但大家都下到地獄去了,那算什麼敬虔?神有滿意嗎?神的心意是要眾人得救,因此就強調要把我們的信仰分享給別人,要去為主作見證,那就是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樣才是敬虔。這是第五種敬虔觀,福音派的教會他們強調的敬虔,是表現在為主作見證上面。

最後一種也是我覺得最難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讓人看見你是神的信徒(耶穌的門徒),即是「生命的昇華」。如果說敬虔就是默想,除非你24小時都在默想,要不然如果像我說的一天5分鐘默想禱告,那其他的23小時55分鐘的時間你做什麼?你就不敬虔了嗎?(只有5分鐘敬虔),不對!你應該包括刷牙洗臉、吃飯喝水都是敬虔,這樣才是,就是把你的生活一切,都活的讓人家看出有神在你的身上,我把它稱作「生命的昇華」。把你的敬虔融入到生活當中。「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如果你到這個地步的話,那真是做什麼都敬虔,而不是說要去遊行示威才是敬虔,或向人傳道才是敬虔,這樣的敬虔不是不對,可是這樣會把敬虔窄化。有時候我們會取笑某一部份敬虔的敬虔觀,你能不能活出你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讓人家看到會羨慕你作基督徒,會尊敬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人格者」,這種敬虔是融入到你生活的每一部份。

關於〝敬虔〞,在聖經中提到三種扭曲。第一種扭曲就是〝手段化〞,好像孔雀開屏(台語叫作”愛展”)喜歡跟別人比美,看到對方美麗,就把尾巴展開表現一番。有的人把敬虔當作〝愛現〞的一種手段,「我比你敬虔」,敬虔拿來比的,這樣就有問題了,我把它稱作「敬虔手段化」。就是用敬虔來沽名釣譽,或是追逐名利,聖經對這個也有所批判「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用敬虔來賺錢,用敬虔來釣名,這當然是不對的,這個本身就不敬虔,敬虔的動機有問題,敬虔動機在自己不在神。

第二種敬虔的扭曲,我們稱作「偏狹化」。剛才我講的敬虔有六大解釋,如果你不是第六種解釋,都有一個危險,我們稱作「柿子挑軟的吃」。如果我的敬虔觀是每天花一個小時安靜,那這個容易多了,我就每天一個小時不做事只坐在那邊安靜,其他23個小時我就胡搞亂搞,這個不對!這是避重就輕,困難的不做,只挑你所喜歡比較容易做的,就說:「我很敬虔呀!」。或是傳福音,日常生活在家裡很糟糕,跟老婆打架,可是一到外面就帶了本「三元福音佈道法」之類的小冊在口袋裡,遇見人就說:「你給我5分鐘,我叫你信耶穌。」所以我很敬虔,可是你在家裡的生活怎麼樣呢?這也是一個「敬虔偏狹化」。法利賽人在這方面是很厲害的,耶穌也就罵他們罵得很凶,這叫作「避重就輕」。「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太二十三:23)你們做得很重要,禮拜天去你的菜園算算看,一棵、兩棵…第十顆拔起來,再算第十顆拔起來,要奉獻給神(十分之一),而且洗的很乾淨,拿來奉獻。這不是不對,這個很好,但是禮拜一到禮拜六就胡搞亂搞,「…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耶穌說:「這更重的事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這兩種都要去做,不要「柿子挑軟的吃」。這個我把它稱作「偏狹化」,就是自己找一個較容易的,說:「我有敬虔啊,我是福音派,我是敬虔派」而只做那一部份。

接下來的更糟糕,螢幕上的這張照片聽說是亞倫的墳墓,這個墳墓的特點是:「外面很漂亮,裡面是死人骨頭。」外面油漆粉刷的白白淨淨很好看,我把它稱作「膚淺化(表面化)」。他的敬虔就是表面的,就像穿道袍很敬虔,或是神情看起來很嚴肅這樣的敬虔。「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二十三:27~28)這個是第三種扭曲〝表面化〞。

那麼我們怎樣去操練敬虔呢?以後我會每個禮拜會講一種操練敬虔的方法,大部分是指「敬虔派」,其他部分是與社會關懷有關,我會在別的時候再講。

操練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把瘦瘦小小的身體變強壯,這個叫操練。因為我們希望能得獎賞,運動員要操練,操練的目的是改變自己,從瘦小到結實剛強,如此就能比賽勝利得獎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操練),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所以我們要操練,把我們屬靈的生命練壯,如此遇到困難就不容易跌倒,就能夠堅持到底,就能夠轉化老我,以得賞,過一個得勝的生活。

第二種操練就是阿兵哥的操練。阿兵哥為什麼要操練,不只要把他的身體弄強壯,更要碰到敵人的時候不被打死,外面的敵人是很厲害的,阿兵哥就要操練得很好。記得我當兵的時候,要練習在地上爬,上面有機槍掃射,屁股高一點就會被打穿,所以要貼緊地面拿著槍爬行,很苦,但是在打仗的時候就有用了,就能夠保護你。所以敬虔的操練,是當我們到這個屬靈的戰場時,就不會變成傷亡者,對付仇敵可以免掉傷亡,所以敬虔的操練很重要。「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操練敬虔,才不會成為傷亡,被撒旦魔鬼一下子就撂倒。

最後我們操練,因為我們不只是運動員,不只是阿兵哥,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操練的目的是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這是我們操練的目的,我們希望能夠成長,越來越像基督。所以什麼叫作敬虔?就是說,我碰到一件事情,我會問自己說,如果是耶穌今天在這裡,祂會怎麼做?我就那麼做,那就是敬虔。前面提到我們每天安靜一點時間,我們靈修、傳福音,那都是一部份,一個方法而已,不是全部,最終的目的是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操練敬虔,大有益處,但願我們大家立志在神面前說:「神啊!幫助我,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操練敬虔(一):敬虔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弟兄姊妹大家早,關於「教會的見證」系列到上週已經講完了,我們再複習一下,參加敬拜的兄姐應該還記得。教會有幾個見證?五個。哪五個見證?就是有兩個妻子WIFES。第一個W是敬拜(Worship),第二個I是什麼?教導(Instruction)。第三個F是什麼?團契(Fellowship)。第四個E是什麼?宣教(Evangelism)。第五個S是什麼?服侍(Service)。

今天我們開始進入另一個主題,就是講「我們跟神的關係」。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你當一個基督徒是怎麼看待神?有沒有把神當神看?當你把神當神看的時候,那個態度就叫做「敬虔」。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如何操練敬虔」。今天的經文「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操練身體是有益處,只是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表示敬虔是可以操練、可以練習的。到底「敬虔」是什麼?我們要一起來思想,有關「敬虔」的各種觀念。

耶穌基督在聖殿時,法利賽人來問他:「什麼叫作最大的誡命?」你們應該記得吧,最大的誡命有幾條?一條還是兩條?他們問「最大的」應該只有一條,但是耶穌的答案變成兩條(太二十二:37~40)。第一條叫作盡心愛神(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第二條叫作愛人如己,耶穌說這一條和那一條也相仿,所以有兩條。我們要把這兩條誡命的意思再往前思考一下。衛理公會的John Wesley牧師他這樣解釋這一節聖經,他說:「盡心愛神就是Piety to God(對神敬虔),愛人如己就是Mercy to man(對人愛憐)。」他認為這是所有信仰最重要的――對神與對人的關係。對神是Piety,對人是Mercy,把它用中文來看的話,就是拜神要敬虔,待人要愛憐。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觀念:「我們對神的關係怎麼樣,我們對人的關係就怎麼樣。」而且很特別的是,對人的關係和對神的關係是連結在一起,因為耶穌說它們是相仿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人不能有愛憐,你就不能說你是敬神,因為神要我們對人有愛憐,所以這兩樣不能分開。如果你說我對神好就好,對人不管他,那是不行的。這兩樣必須同時一起執行,有一些人和教會把敬虔的意思從這個角度去解釋。

「敬虔」的定義我們從英文來查考,在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2000年第四版中,它認為敬虔至少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叫作「表面敬虔」,我把它翻譯作「道貌岸然」。就好比是牧師,是根據他的衣服,但你怎麼知道他敬虔呢?他所穿的衣服叫作道袍,道袍穿起來就道貌,穿的時候有一條帶子在前面。昨天主持追思禮拜,我也穿一件道袍,也是有一條帶子,不管在哪裡,你看見有人穿著道袍,不管是道教的道袍,還是基督教的道袍,你就肅然起敬,我們穿的衣服有時可以代表我們對神的敬畏,但如果只是表面就有問題了,如果一個牧師他讓人家看到的敬虔只是衣服的話就有問題了。所以道貌岸然本身不是不對,也不是牧師以後就不要穿道袍了,這是一種敬虔,我們一看到牧師這樣穿,我們就知道牧師在主持禮拜,或是牧師在施行聖禮,大家至少不會隨便講話或開玩笑,這是第一個意思的敬虔,這是最表面的敬虔。但是有些人很可惜,他只是維持外表的敬虔,「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到底什麼是敬虔的實意呢?就是剛才我們所提到耶穌講過的兩點「拜神要敬虔,待人要愛憐。」

在對人當中最重要的,我們把它用敬虔這個字是指對父母,我們華人把它稱作「孝敬」,「孝敬父母」,舊約十誡中,摩西拿的兩塊法版上,那邊五條寫著怎樣對待人,這邊五條寫著要怎麼對神,而其中的第五條是「孝敬父母」,請留意孝敬父母是放在待神這邊。所以我們華人的文化說要「孝順父母」,這是屬於敬虔的一部份,特別是對父母的態度。不知各位還有沒有印象,古人孟宗為了他父親想要吃竹筍,冬天挖不到,他就在竹林哭,聽說就長出筍來。另有一個名叫吳猛的人(他名字叫作猛,但心很軟),家裡買不起蚊帳,在夏天裡怕父親被蚊子咬,他就脫光衣服跑到爸爸的房間(不是要裸奔),要讓蚊子先咬他,等到蚊子吃飽了,再讓父親去睡覺。這是我們所謂的二十四孝其中的二孝,說明我們作子女的對父母盡量要表示敬意,其中用上面兩個例子來表示孝敬父母。「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它們先在自己加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提前五:4)這個也是Piety的一個,這是敬虔的第二個意思,就是在人跟人之間,應該學習孝敬父母。

那麼對神呢,則是最終的定義。你可以看到泰國人民拜神明的態度,是用跪拜的。那麼與回教徒比起來呢?他們敬拜時,是將頭上包裹的布打開,舖在地上,然後五體投地的敬拜(含額頭伏地)。那麼我們基督徒是怎麼敬拜?牧師是站著,而會眾是坐著敬拜,所以連姿勢都表現的不太一樣,我們沒有把椅子拿掉,要大家敬拜就是跪在地上聽牧師講道,我們沒有這樣做,那你覺得那個比較敬虔呢?是坐著還是五體投地比較敬虔呢?哪樣比較會打瞌睡呢?是坐著比較容易打瞌睡還是跪著比較會打瞌睡?當然有的很累跪著也會睡著是有可能的。台灣話有一句諺語:「假神真拜,而真神假拜。」這句很妙的話是在諷刺基督徒,我們說他們拜的神是假的,可是他們拜的態度是真的,他們拜的很敬虔,我們拜的神是真的,但卻有點「玩一玩」,也就是我們對神的態度沒有那麼敬畏。有時候我們要看牧師講道講的好不好,講不好則下個禮拜就不去了,我們當作是聽「演講」,不當作是「敬拜」。所以在對神的態度上,我覺得一般來講,佛教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我是指那種態度)。姿勢怎麼做倒是另一件事,當保羅到雅典,看見雅典人在拜神,他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敬畏鬼神…」(徒十七:22),這個也就是Piety,對神的態度,那種把神當神的態度就是敬虔。

關於敬虔,有一位先生,他寫的作品影響全世界,他是貴格會的牧師,貴格會是一個很小的教派,可是這個人在70年代寫了一本書,到現在還在出版,已經出版了20版,全世界都有,包括中文版。我記得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看過那本書,書名叫作「屬靈操練的禮讚」,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它是教我們怎樣操練敬虔,作者的名字叫作Richard J. Foster(浮士德)―校園書房出版社。他也沒有想到一間小教會的牧師,寫了一本小小的靈修書籍,居然對世界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後來他又出了一本書,將貴格會對敬虔的了解,以及各個教派中的敬虔觀,收錄在其中,書名叫作「屬靈傳統禮讚」(Stream of Living water),在書中他提到教會中可找到六種不同的敬虔觀。

第一種,默想禱告。什麼叫作敬虔?就是安靜在神的面前,默想、禱告的靈修生活,這是敬虔派或是神秘宗派的教會所強調的,要操練自己、操練敬虔,就是在神面前安靜,聆聽神向我啟示。我們今天的啟應文所念到的渴慕親近神:「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詩42:1),「渴」、「慕」,這樣的一個態度,希望與神親近,這是第一個敬虔的表示。常常希望找時間親近神。對我們弟兄姊妹來講,我從上個禮拜鼓勵大家,每天花個五分鐘,(這個五分鐘是不好意思的把一點時間留給神)可是為要讓大家容易開始,所以沒要求太久(一小時可能大家不太能接受),至少你每天有撥一些時間來親近神,這是一種態度,願意每天給神一點時間,跟神親近。

第二種,他們認為敬虔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安靜在那裡不做事,是你要讓神不斷的把你改造,讓你的人越來越好,這個叫作道德觀的敬虔。所以他的敬虔是跟他的聖潔、道德有關係。就是一個人的修養越來越好,這是關於品德的問題,在品德上來敬虔,彼得後書三章11節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一個人敬虔不敬虔,看他做人怎麼樣,做人越好,這人就越敬虔。「…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所以敬虔和聖潔被放在一起,這是第二種強調。

第三種強調,敬虔是表現在參加敬拜,不是自己一個人靈修,而是像剛才我們一起唱詩歌,一起禱告,一起在教會敬拜,而且敬拜的時候必須要有聖靈充滿,所以敬虔是與聖靈有關係的。一般來講是靈恩派的教會比較重視這點,他們認為一個人在教會作禮拜,你是在聽牧師演講?還是你真的有感受到聖靈的感動?我常在講道結束時會說:「如果你今天在禮拜當中,聖靈有跟你說一句話(牧師是講很多話),如果有一句是摸到你的心,那是聖靈有感動。但有些教會認為不是,他們認為聖靈感動應該是說方言、唱靈歌。但他們認為在那種狀況的裡面,才是進到真正的敬拜,這是靈恩派的教會所強調的敬虔,一個人有多敬虔,看他能不能進到靈裡來敬拜神,但我們的教會不是靈恩派的教會,所以我比較沒有如此強調。但是我要鼓勵大家,每次當你到教會作禮拜時間跟神禱告說:「主啊!讓我今天在聚會中,會被你的靈所摸著,會被你感動。」能進到聖靈裡的敬拜,而不是只是參加一次的聚會,在聖經中提到:「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五:18~19)這是對敬虔的第三種了解,強調敬拜當中有這樣的屬靈體驗。

第四種敬虔,是走向人際關係。也就是你的敬虔要表現在對人有愛心,不然你前面那些都不算,這是比較注意到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用這樣來看一個人有沒有敬虔。你說你修養很好,但是你沒有愛心,不算敬虔!愛心還與公義,公義有關,公義和關懷。有人沒有飯吃,你就把飯煮好拿去給他吃,這個叫敬虔。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把這個詮釋的最好。雅各書,它是強調行為的,所以雅各書解釋的敬虔也是跟這個有關,「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所以敬虔是關懷和照顧有需要的人有關係的。但另外有人強調,他們之所以成為孤兒寡婦需要你照顧,這是社會制度有問題,應該從社會制度來處理,這是強調公義的問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他一直努力提倡黑人受教育的機會,不應該被白人打壓。(主因是黑人知識水平不足,生活成問題,才造成不斷需要政府補助救濟)他強調的是系統的改變,在美國我們常常紀念他,他是個勇敢的人,後來被暗殺。在這裡是強調公義的問題,敬虔與社會公義有關係,「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詩八十二:3)有人說敬虔應該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說長老教會過去從神領受的比較強調政治的、社會公義的問題,也常接受批評,因為這樣做常常對執政掌權者有負面的影響,對既得利益者有負面的影響,當然會受一些苦難,有人認為這樣才是敬虔。敬虔就是當社會的先知,敢發出聲音,神對你講什麼你就講,這是第四種敬虔觀。

第五種敬虔觀是福音派所強調的。一個敬虔的人應該是熱心傳福音才是敬虔,如果你前面都做得很好,但大家都下到地獄去了,那算什麼敬虔?神有滿意嗎?神的心意是要眾人得救,因此就強調要把我們的信仰分享給別人,要去為主作見證,那就是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樣才是敬虔。這是第五種敬虔觀,福音派的教會他們強調的敬虔,是表現在為主作見證上面。

最後一種也是我覺得最難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讓人看見你是神的信徒(耶穌的門徒),即是「生命的昇華」。如果說敬虔就是默想,除非你24小時都在默想,要不然如果像我說的一天5分鐘默想禱告,那其他的23小時55分鐘的時間你做什麼?你就不敬虔了嗎?(只有5分鐘敬虔),不對!你應該包括刷牙洗臉、吃飯喝水都是敬虔,這樣才是,就是把你的生活一切,都活的讓人家看出有神在你的身上,我把它稱作「生命的昇華」。把你的敬虔融入到生活當中。「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如果你到這個地步的話,那真是做什麼都敬虔,而不是說要去遊行示威才是敬虔,或向人傳道才是敬虔,這樣的敬虔不是不對,可是這樣會把敬虔窄化。有時候我們會取笑某一部份敬虔的敬虔觀,你能不能活出你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讓人家看到會羨慕你作基督徒,會尊敬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人格者」,這種敬虔是融入到你生活的每一部份。

關於〝敬虔〞,在聖經中提到三種扭曲。第一種扭曲就是〝手段化〞,好像孔雀開屏(台語叫作”愛展”)喜歡跟別人比美,看到對方美麗,就把尾巴展開表現一番。有的人把敬虔當作〝愛現〞的一種手段,「我比你敬虔」,敬虔拿來比的,這樣就有問題了,我把它稱作「敬虔手段化」。就是用敬虔來沽名釣譽,或是追逐名利,聖經對這個也有所批判「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用敬虔來賺錢,用敬虔來釣名,這當然是不對的,這個本身就不敬虔,敬虔的動機有問題,敬虔動機在自己不在神。

第二種敬虔的扭曲,我們稱作「偏狹化」。剛才我講的敬虔有六大解釋,如果你不是第六種解釋,都有一個危險,我們稱作「柿子挑軟的吃」。如果我的敬虔觀是每天花一個小時安靜,那這個容易多了,我就每天一個小時不做事只坐在那邊安靜,其他23個小時我就胡搞亂搞,這個不對!這是避重就輕,困難的不做,只挑你所喜歡比較容易做的,就說:「我很敬虔呀!」。或是傳福音,日常生活在家裡很糟糕,跟老婆打架,可是一到外面就帶了本「三元福音佈道法」之類的小冊在口袋裡,遇見人就說:「你給我5分鐘,我叫你信耶穌。」所以我很敬虔,可是你在家裡的生活怎麼樣呢?這也是一個「敬虔偏狹化」。法利賽人在這方面是很厲害的,耶穌也就罵他們罵得很凶,這叫作「避重就輕」。「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太二十三:23)你們做得很重要,禮拜天去你的菜園算算看,一棵、兩棵…第十顆拔起來,再算第十顆拔起來,要奉獻給神(十分之一),而且洗的很乾淨,拿來奉獻。這不是不對,這個很好,但是禮拜一到禮拜六就胡搞亂搞,「…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耶穌說:「這更重的事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這兩種都要去做,不要「柿子挑軟的吃」。這個我把它稱作「偏狹化」,就是自己找一個較容易的,說:「我有敬虔啊,我是福音派,我是敬虔派」而只做那一部份。

接下來的更糟糕,螢幕上的這張照片聽說是亞倫的墳墓,這個墳墓的特點是:「外面很漂亮,裡面是死人骨頭。」外面油漆粉刷的白白淨淨很好看,我把它稱作「膚淺化(表面化)」。他的敬虔就是表面的,就像穿道袍很敬虔,或是神情看起來很嚴肅這樣的敬虔。「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二十三:27~28)這個是第三種扭曲〝表面化〞。

那麼我們怎樣去操練敬虔呢?以後我會每個禮拜會講一種操練敬虔的方法,大部分是指「敬虔派」,其他部分是與社會關懷有關,我會在別的時候再講。

操練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把瘦瘦小小的身體變強壯,這個叫操練。因為我們希望能得獎賞,運動員要操練,操練的目的是改變自己,從瘦小到結實剛強,如此就能比賽勝利得獎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操練),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所以我們要操練,把我們屬靈的生命練壯,如此遇到困難就不容易跌倒,就能夠堅持到底,就能夠轉化老我,以得賞,過一個得勝的生活。

第二種操練就是阿兵哥的操練。阿兵哥為什麼要操練,不只要把他的身體弄強壯,更要碰到敵人的時候不被打死,外面的敵人是很厲害的,阿兵哥就要操練得很好。記得我當兵的時候,要練習在地上爬,上面有機槍掃射,屁股高一點就會被打穿,所以要貼緊地面拿著槍爬行,很苦,但是在打仗的時候就有用了,就能夠保護你。所以敬虔的操練,是當我們到這個屬靈的戰場時,就不會變成傷亡者,對付仇敵可以免掉傷亡,所以敬虔的操練很重要。「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操練敬虔,才不會成為傷亡,被撒旦魔鬼一下子就撂倒。

最後我們操練,因為我們不只是運動員,不只是阿兵哥,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操練的目的是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這是我們操練的目的,我們希望能夠成長,越來越像基督。所以什麼叫作敬虔?就是說,我碰到一件事情,我會問自己說,如果是耶穌今天在這裡,祂會怎麼做?我就那麼做,那就是敬虔。前面提到我們每天安靜一點時間,我們靈修、傳福音,那都是一部份,一個方法而已,不是全部,最終的目的是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操練敬虔,大有益處,但願我們大家立志在神面前說:「神啊!幫助我,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敬虔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浮士德 (Richard J. Foster)是一位近年來被神重用的貴格會 (Quaker) 牧師。他是一位擁有文字表達恩賜的神僕,可以用很淺顯的手法闡釋很深邃的屬靈真理。他從神領受的負擔與異象就是喚醒基督徒操練敬虔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他出版許多有關靈命更新的書。例如:默想禱告 (Meditative Prayer)、先求神國 (Seeking the Kingdom)、出自內心的祈禱 (Prayers from the Heart)、簡樸生活真諦 (Freedom of Simplicity)、屬靈傳統禮讚 (Streams of Living Water)、禱告真諦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屬靈操練的禮讚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其中很多本都有中文譯本上市。

浮士德觀察到當今教會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缺乏恩賜或是知識,而是缺乏深度,基督徒的靈命流於膚淺,無法與上帝建立深沉親暱的關係。當有人發現這個問題而想要努力改善時,卻又受到自己教會傳統的敬虔觀所限制而無法建立較整全 (wholistic) 的敬虔觀;或是掉入個人自我提升的枯井而沒有彼此幫助團契的扶持;或是勇於衝撞嘗試卻沒有紀律操練。因此,他成立了一個靈命更新團契 (Renovare),藉著靈命更新小組、座談會、靈修會來呼籲並鼓勵大家一起來進行敬虔的操練。

根據浮士德的研究,敬虔的操練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1.內心的操練:這是建立與上帝間親密關係的操練:禱告、讀經、默想、禁食。

2.環境的操練:這是委身投入改善世界現況的操練:簡樸、獨處、順服、服侍。

3.團契的操練:這是參與團契生活相互扶持的操練:認罪、敬拜、輔導、禮讚。

敬虔是我們對上帝應有的兩種態度。上帝的慈愛吸引我們敬愛祂並且願意快跑跟隨、與祂親近。上帝的公義提醒我們敬畏祂並且常常自我省察、向祂悔改。敬愛上帝就會常常以天父的事為念、討祂的歡喜。敬畏上帝就會保守自己勝過試探、過聖潔生活。

敬虔的操練是一條不容易走的窄路,一邊是 “道德主義” (moralism) 的懸崖,另外一邊則是 “廢法主義” (antinomianism) 的深淵。但願我們都能用信心抓住主耶穌的十架恩典,彼此幫助、互相扶持,在這條敬虔操練的小徑上步步前行、日日長進,一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與生活上。(加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