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6/08/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談到愛的真諦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恆久忍耐 (forbearance)是在遭遇對方頂撞或傷害時,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不會立刻暴跳如雷或直接反擊,其目的是積極的給予對方創造出救贖挽回的時空。這種恆久忍耐著重於受頂撞或受傷害者的自我約束,對於頂撞者或施害者不一定會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又有恩慈”緊接在“恆久忍耐”後面,著重在受頂撞者或受傷害者對那位對他頂撞或施害者所表現出來的慈愛表現 (lovingkindness)。
事實上,恩慈不一定只應用在恆久忍耐的場合。恩慈是一種人際關係互動時的態度,會體諒對方的心情 (empathy),關切對方的痛苦 (caring),尊重對方的自主 (autonomy),幫助對方的難處 (helping),保護對方的面子 (respect)。
恩慈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從最淺表的應對禮儀,即社交性優雅 (social niceness),到進一步的口頭關切,即噓寒問暖 (verbal concern),這兩個層次的恩慈一般來說,能夠讓彼此的互動很順暢舒爽,但是前者常會流於不著邊際,沒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關係,後者雖然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但卻只有口惠,會讓對方覺得有口無心。 (參閱雅2:15-16)
真正會讓對方感受到愛的溫暖的恩慈必須超過社交優雅與噓寒問暖的層次,而進到實際行動的層次,因此有人主張“恩慈是行動中的愛心” (Lovingkindness is compassion in action.) 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恩慈就其所帶來的影響又可以再分為三個層次。
當你遇到一位陷於缺欠與苦難 (deficiency and suffering)中的人就生出憐憫之心而向他伸出援手,補足他的缺欠或解決他的困難,這是“利他性恩慈”(Altruistic Lovingkindness)。當一位被社會所排斥拒絕的大痲瘋病人前來求耶穌醫治時,耶穌就動了慈心,伸手摸他,讓他痊癒。(可1:40-42)。
當你遇到一位在不公義的社會架構 (unjust social structure) 下受苦的人就冒犯此不公義社會架構而向他伸出援手,減輕他的痛苦,這是“革命性恩慈”(Revolutionary Lovingkindness)。當一位手枯乾的人在安息日與耶穌相遇時,耶穌立刻使他的手復原,卻因此冒犯了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規條而引起法利賽人設法要除滅耶穌的動機。(可3:1-6)
當你遇到一位對你滿懷仇恨並且處心積慮要將你置於死地的敵人 (antagonistic enemy) 時,你還是向他伸出友誼的手,尋求他的好處,這是“轉化性恩慈” (Transformative Lovingkindness)。當耶穌被猶太人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那些將他釘上十架的猶太人還圍繞他,向他羞辱、漫罵。但是耶穌卻祈求上帝饒恕他們。(路23:34)
轉化性恩慈可以說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中所說的恩慈。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32節也這樣勉勵我們: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談到愛的真諦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恆久忍耐 (forbearance)是在遭遇對方頂撞或傷害時,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不會立刻暴跳如雷或直接反擊,其目的是積極的給予對方創造出救贖挽回的時空。這種恆久忍耐著重於受頂撞或受傷害者的自我約束,對於頂撞者或施害者不一定會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又有恩慈”緊接在“恆久忍耐”後面,著重在受頂撞者或受傷害者對那位對他頂撞或施害者所表現出來的慈愛表現 (lovingkindness)。
事實上,恩慈不一定只應用在恆久忍耐的場合。恩慈是一種人際關係互動時的態度,會體諒對方的心情 (empathy),關切對方的痛苦 (caring),尊重對方的自主 (autonomy),幫助對方的難處 (helping),保護對方的面子 (respect)。
恩慈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從最淺表的應對禮儀,即社交性優雅 (social niceness),到進一步的口頭關切,即噓寒問暖 (verbal concern),這兩個層次的恩慈一般來說,能夠讓彼此的互動很順暢舒爽,但是前者常會流於不著邊際,沒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關係,後者雖然有進入個人間的互動,但卻只有口惠,會讓對方覺得有口無心。 (參閱雅2:15-16)
真正會讓對方感受到愛的溫暖的恩慈必須超過社交優雅與噓寒問暖的層次,而進到實際行動的層次,因此有人主張“恩慈是行動中的愛心” (Lovingkindness is compassion in action.) 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恩慈就其所帶來的影響又可以再分為三個層次。
當你遇到一位陷於缺欠與苦難 (deficiency and suffering)中的人就生出憐憫之心而向他伸出援手,補足他的缺欠或解決他的困難,這是“利他性恩慈”(Altruistic Lovingkindness)。當一位被社會所排斥拒絕的大痲瘋病人前來求耶穌醫治時,耶穌就動了慈心,伸手摸他,讓他痊癒。(可1:40-42)。
當你遇到一位在不公義的社會架構 (unjust social structure) 下受苦的人就冒犯此不公義社會架構而向他伸出援手,減輕他的痛苦,這是“革命性恩慈”(Revolutionary Lovingkindness)。當一位手枯乾的人在安息日與耶穌相遇時,耶穌立刻使他的手復原,卻因此冒犯了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規條而引起法利賽人設法要除滅耶穌的動機。(可3:1-6)
當你遇到一位對你滿懷仇恨並且處心積慮要將你置於死地的敵人 (antagonistic enemy) 時,你還是向他伸出友誼的手,尋求他的好處,這是“轉化性恩慈” (Transformative Lovingkindness)。當耶穌被猶太人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那些將他釘上十架的猶太人還圍繞他,向他羞辱、漫罵。但是耶穌卻祈求上帝饒恕他們。(路23:34)
轉化性恩慈可以說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中所說的恩慈。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32節也這樣勉勵我們: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