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10年10月31日

拿1/4 -- 躲避耶和華的先知

Jonah Ra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5  2010-11-05 (拿1:1-4:11)
 

經文: 約拿書 1:3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

默想: 約拿是神的僕人,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要差遣他前往尼尼微城去警告他們,耶和華將要對尼尼微城進行公義的審判。約拿對於尼尼微城並沒有負擔與愛心,因此,他決定要躲避耶和華。耶和華對於這樣一位不忠的僕人,竟然大費周章的興風作浪、派遣大魚將約拿專程送往尼尼微城。這是何等大的恩典。求主幫助我,讓我對於失喪的靈魂會有負擔與愛心,讓我對於上帝的託付,會有順服與忠心。

題目:你從約拿的故事學到什麼屬靈的功課呢?

箴26 -- 如何與愚昧人相處

Without Wood A Fire Goes Out

W4  2010-11-04 (箴26:1-26:28)
 

經文: 箴言 26:4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默想: 親愛的主啊!要如何與愚昧人對話呢?不要照他的樣式回答他,以免被他同化,或是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愚昧人發現自己的矛盾而學習成長? 如果是愚昧人,照他的樣式回答是否就能夠讓他醒悟呢?主啊!求你保守我,不要成為一位不受教的愚昧人。

題目: 根據本章經文,我們當如何與愚昧人相處與互動呢?

拉4 -- 所羅巴伯拒絕接受當地人民共同建造聖殿

Jerusalem Reconstruction Was Forced to Stop

W3  2010-11-03 (拉4:1-4:24)
 

經文: 以斯拉記 4:2 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默想: 親愛的主,所羅巴伯當年拒絕接受當地人民共同建造聖殿,以致於當地人民上告波斯王亞達薛西,波斯王下詔停止聖殿重建。這件事記載在聖經中,是要作為我們的榜樣?或是鑑戒?或是只是陳述一件歷史事件呢?如果根據後來事件的發展來看,這些當地人民所提出的參與聖殿重建的請求,可能並不是真心要來歸向耶和華,而是想要混進來攔阻聖殿的重建。主啊!幫助我在處理這方面情況時,能夠得到你的帶領與啟示。

題目: 你對於所羅巴伯拒絕讓當地人民參與聖殿重建有何看法呢?

來12/13 -- 萬靈的父管教我們

Our God is a Consuming Fire

W2  2010-11-02 (來12:9-13:25)
 

經文: 希伯來書 12:10 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

默想: 我們為人父母,在管教子女上面,難免會有錯誤。我們的天父管教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在聖潔上面得以成長,獲得屬靈的益處。求主幫助我,讓我在管教子女時,也以他們的聖潔成長與屬靈益處為目標。

題目: 祭物的血帶入聖所,身子被燒在營外,對我們有何屬靈的教導呢?

申10/11 -- 要憐愛寄居的

Rebellion of Dathan and Abiram

W1  2010-11-01 (申10:12-11:32)
 

經文: 申命記 10:19 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默想:這一句經文,今天在台灣的情境,是要我們台灣人,應該善待憐愛在我們當中服侍我們的外勞。我們付給他們偏低的工資,也沒有給他們當給的休假。求神感動台灣百姓,能夠在這方面悔改歸向耶和華。

題目: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在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之後,要如何教導他們的子女呢?

2010年10月30日

禱告系列 (二十三):主禱文 (八)Lord Prayer.8賜阮日食 (Give Us Our Daily Bread )

禱告系列(二十三)主禱文8:[][] ( 蔡茂堂 牧師 )




禱告系列 (二十三):主禱文 (八)Lord Prayer.8
賜阮日食 (Give Us Our Daily Bread )
經文:馬太福音第六章11 節
時間:二0一0年十月十七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你覺得今天還需要作「主啊,求你把今天的食物賜給我們。」這個禱告嗎?這個禱告與生活在豐衣足食台灣的我們,似乎有點不搭調。各位大概沒遇過沒飯吃的年代,我小時候經歷過得靠美國寄來的麵粉和奶粉才能生活,否則就會餓肚子,台灣曾經那麼辛苦過。但現在還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大都不在台灣。那麼,今天的主禱文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今天的主題我用台語「賜阮日食」四個字來表示,希臘文和英文都是六個字,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其中相同意思的字出現兩次:Us(Our)和Today(Daily),所以是重點的所在。首先Give(賜)指出:是上帝賞賜恩典照顧全球所有的人類。我們知道全世界還有很多人在挨餓中,所以聯合國才有千禧年發展計畫和2010年彌迦運動的挑戰。只要地球上還有人吃不飽,我們就要繼續替他們禱告,但不能只用嘴巴說,要有實際行動。Today(Daily日)代表我們每日都要信靠、仰望上帝的賞賜才能夠存活,是直到死前的每一天都這樣的信靠、仰望上帝。最後是Bread(麵包、食物),我們需要飲食才能保存生命,表示上帝很在意我們飲食的問題。有人認為吃不是那麼重要吧?!上帝是管理大事的,飲食的問題上帝為什麼這麼在意?為什麼放在主禱文?為什麼在「願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這些為神國的事情禱告後,為人禱告的第一句居然是飲食的問題?這很重要嗎?華人說「民以食為天」,當你沒東西吃時就知道那很重要!不然活不下去,會死得很難過,上帝在意這點,所以主耶穌把這句話放在主禱文裡,作為我們為自己禱告的第一句,就是「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

         耶穌基督出來服侍時,撒但試探他的第一個方式就是用麵包,代表撒但也知道這點很重要。當你沒有東西吃時,你什麼事都不能做。撒但對耶穌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麵包。」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這不是說人活著不必靠食物,人是需要靠食物,但不是單靠食物。麵包很重要,可是還有一項是上帝的話也很重要。上帝造人時,賦予人有身體,還吹了一口氣使他有靈魂,肉體和靈魂這兩部分每天都需要上帝的供應,我們才會活得好。有幅畫把耶穌所說的表達出來,畫中的長者要吃早餐時,桌旁也擺放著一本聖經。麵包是身體的食物,聖經是靈魂的食物,並非東西吃飽了就能像人,靈魂的部分也需要從上帝得到供應,這樣活得才能像人。

Ⅰ、引言:食物的恩典
      如果上帝每天供應我們食物,我們應該對上帝表示感謝。很多基督徒父母在他的孩子很小時,就教導他們要謝飯禱告。來看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她怎麼謝飯(Meal Grace)的短片:
母:「What do you say when you pray for your food?
妳吃東西之前如何禱告?」
女:「God is good, let us thank Him for our food.
神真好,感謝賞賜我們食物。
By His hands we all are fed.
他雙手餵養萬物,
Give us Lord, our daily bread. A-Men!       
求主賜日用飲食。阿們!」
這小女孩只是洗完澡想吃點甜點,媽媽就問她:「妳吃東西前要說什麼?」她就說了上述的禱詞。她懂得要跟上帝感謝和祈求。希望我們也有孩童用的簡易中文禱詞,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要感謝上帝的供應。 

Ⅱ、麵包的意義(The Meaning of Bread)

1.生存所必須(Physical Bread)
          關於麵包,首先是我們物質上的麵包(Physical Bread),是我們要生存所必須的(Survival Necessity),聖經說:「各人吃大能者(上帝)的食物;他賜下糧食,使他們飽足。」(詩78:25)

2. 上帝的話語(Spiritual Bread)
          此外我們還有屬靈的生命,上帝每天供給我們屬靈的麵包(Spiritual Bread),就是他的話(Words of God)。耶利米說:「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15:16)所以我們每天要吃兩種食物,因為我們有兩個生命,一個是身體,一個是靈魂。

3. 耶穌的身體(Salvation Bread)
          可是基督徒還有一個食物。耶穌說:「我的身體就是食物,賜給你們。」不是聖經喔,是耶穌的身體,就是每一次在領聖餐時,我們用信心領受耶穌的救恩,我把它稱作救恩的麵包(Salvation Bread),是主耶穌為我們犧牲的身體(Body of Christ)。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就是主耶穌的身體),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6:51)基督徒每一次在領受聖餐時,也會感謝上帝給我們救恩的食物。


Ⅲ、賜阮日食(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
 

1. 上帝供應身體的需要 
          接下來我們要談「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上帝賜給我們今日所需的飲食)」這句經文的意思。上帝創造萬物以及亞當、夏娃以後,對他們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接著就說「我給你們東西吃」,所以上帝很在意人身體上的需要。上帝首先對人講的話:「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創1:29-30)那時候大家都是吃素的。根據聖經的說法,大洪水以後,才開始有吃肉的變化。上帝在意我們的生存,包括人類和動物每一天都需要食物,所以上帝就供應我們的需要。

2.我們領受上帝的恩典 
          在台灣有些年輕基督徒受洗以後,會在上帝面前謝飯禱告說:「感謝天父,賜給我每天的食物。」因他的父親還沒有信主,聽了就頗不以為然的說:「是我辛苦賺錢讓你有飯吃,你沒感謝我,反倒感謝天父?」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難題?到底吃飯時要怎麼謝飯?後來我想到應該這樣禱告:「感謝天父賞賜我父,讓我父身體健康,讓我父有工作,讓我父愛我,所以我今天才有飯吃。」知道這意思嗎?上帝賞賜給我們食物,確實是上帝的恩典,可是他是透過周圍很多人的愛心,把食物賞給我們。當我們在謝謝上帝時,也應該同時謝謝他們,這樣禱告就比較合理。未信主的父母聽了也會比較舒服一點,不然你每次都只有謝謝天父,好像他們就算不得什麼。

       我再多說一點,要知道你碗裡的飯,真的是粒粒皆辛苦。沒有農夫,光靠你父親工作賺錢也沒法度,如果沒有人去種稻的話,根本連米也買不到啊!光有農夫還是不夠,還要有人把稻穀送到碾米場做處理,之後還需要分類、包裝、運輸、銷售……當中經過很多人的付出。除了父親辛苦工作賺錢,當然還有媽媽買米回來煮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們今日有這口飯可吃該感謝的,所以我們要感謝的其實有很多人。可是這些人之所以可以這樣,仍是上帝的恩典。因為即使大家都在工作,例如農夫耕種等等,如果上帝不讓太陽照射,我們每個人還是沒飯吃,因為光合作用不是靠任何人能做到的。稻穗所結的每一子粒,是因為上帝讓陽光照射稻葉,稻根從土壤吸收水份,還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形成葡萄糖,轉化成澱粉,累積在稻穀裡面,這個過程中上帝做多少事?所以仔細想想,真的每一粒米放到我們嘴裡,有很多事是人做不了的,我們跟上帝感謝是應該的!也有很多是上帝讓人參與的,我們都應該一起跟上帝說感謝。「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每一次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都充滿著感謝的心來領受。

3. 我們分享上帝的恩典 
             前面講過,如果地球上還有人瀕臨餓死邊緣,我們還是需要為他們作這個禱告。如果你身邊有很多食物,你應該跟上帝說:「讓我有機會把多餘的食物送給那些快要餓死的人」,這應該包括在我們的禱告裡,如此禱告才是真誠的。不然你的東西在冰箱長霉了,而在非洲卻有人餓死,當你禱告「今日的飲食賜給我們」,不覺得很諷刺嗎?他們真的是在跟上帝哭泣哀求,而你是擁有很多食物、多到長霉,你有沒有想到要用什麼管道去幫助他們?所以我覺得,對台灣人來講,這個「今日的飲食賜給我們」是我們的一個挑戰,看我們的愛心夠不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需要,「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將食物分給窮人。」(箴22:9)

4.一生依靠上帝的供應 
        再來講到Daily。 Daily就是我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倚靠上帝的恩典,「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詩37:5)意思是,如果我相信活著的每一天,上帝會給我那一天的飲食,那今天我看見別人快餓死時,我就不會為我的明天或下個月要吃什麼而把東西貯存起來,所以Us和Daily是有關係的。當我確信上帝每一天會供應我的需要,我就不需要為我的明天,或下個禮拜,或下個月來擔心,因為上帝每一天會供應,這叫作我對上帝的信心。如果對上帝的信心夠,那麼今天只要我有兩份食物,又看到有個人快要餓死,我是自然可以把多的這份送給對方,因為明天要吃什麼上帝會供應。我對上帝明天仍會供應的信心,會影響我對今天就要餓死的人的愛心,所以Us和Daily是有關係的,一個是講到你信心的問題,一個是講到你愛心的問題。

Ⅳ、曠野的嗎哪(Manna in the Wilderness)

1.出埃及與進迦南之間 
          講到每一天的供應,我就想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時,上帝賜給他們嗎哪吃。以色列人在埃及是吃梅干扣肉,到了迦南地是喝牛奶,只有在他們出埃及到進迦南之間的曠野,什麼食物都沒有時,上帝才從天上降下嗎哪。在埃及時不需要嗎哪,因為有肉吃,「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出16:3)你有肉鍋,就不會想吃嗎哪。進入迦南地後也不需要嗎哪,因為他們有奶與蜜,「你過了河,可以進入耶和華―你神所賜你流奶與蜜之地。」(申27:3)你有奶與蜜,也不會想吃沒有味道的嗎哪。可是在曠野沙漠的那四十年,他們既沒肉鍋,也沒有奶與蜜,上帝就給他們鵪鶉和嗎哪,讓他們有一點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出16:13-14)嗎哪的意思就是「那是什麼」。換句話講,上帝都給我們有東西吃,在埃及有埃及的食物可吃,在迦南有迦南的食物可吃,在什麼都沒有時上帝給我們嗎哪吃,上帝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處境下都有供應。

2.上帝寬容困苦之怨言 
          你知道嗎哪怎麼給的嗎?因為以色列人肚子餓了就抱怨,「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埃16:2)在抱怨的情況下,上帝居然賞賜給他們恩典,吃鵪鶉肉和嗎哪,上帝是寬容人在困苦時心裡對他的抱怨。以色列人可能會想說「這樣發怨言就有東西吃,不錯哦!」所以他們就一直發怨言。有一句英文:「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意思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會抱怨的就有人去處理你的問題。你家的門如果沒有發出聲音,你不會去管它,如果一開門就嘎嘎作響讓你覺得很吵,就會拿針車油去潤滑它的樞紐。以色列人就這樣在曠野一直抱怨,到曠野的路已經走完要進迦南時,他們還在抱怨。上帝說:「夠了吧,你們真的太會抱怨了。」「這惡會眾向我發怨言,我忍耐他們要到幾時呢?以色列人向我所發的怨言,我都聽見了。」(民14:27)結果所有抱怨的人都不能進迦南,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兩人可以進去。換句話講,當我們遇到困境而抱怨時,上帝會賜恩典,但請記得,你不要因此食髓知味,埋怨成性,一直抱怨下去。因為到最後上帝說「夠了」,你的抱怨就要自己承擔。

3. 每日早晨要出去收取
         摩西跟他們說,要吃嗎哪,你們不能睡懶覺,當太陽一出來時,嗎哪就消失了,因為那東西是見光死。所以天還未亮就要出去撿拾嗎哪,「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出16:21)如果你每天要從上帝得到靈命的供應,我會鼓勵你早上上班以前先讀聖經,因為太陽出來聖經就融化了。你會開始忙碌而無法專心在上帝話語的面前,傍晚是最糟糕的時候,因為已經很累,一天的精力都被公司取用光了,如果那時候才讀經,能吸收的程度就很少。詩篇說:「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詩143:8)這是我們可以從以色列人清晨撿拾嗎哪上有一點學習。
        
4.不許留到隔天的早晨 
         接著摩西說,不要將嗎哪留到明天,一天撿拾一天的份量,明天上帝會再給,這就是信靠上帝會供應。不知道你會不會這樣禱告:「今週的飲食今日賜給我」,這樣一個禮拜只要禱告一次就好。或說「今月的飲食今日賜給我」,這樣一個月禱告一次就好,最好是「今年的飲食今天賜給我」,我們多麼希望是這樣,如此我就不需要天天依靠上帝,一年一次就夠了。可是上帝的意思不是這樣,耶穌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以色列人中有人自作聰明,偷偷地將嗎哪藏起來,結果第二天就不能吃了,「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出16:19-20)耶穌也跟我們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今天知足就好,明天我還是繼續的倚靠你。

5.多收無餘少收也無缺 
        有一點很奇怪,有人多拿一點,結果回家一量,卻沒有多,有人少拿一點,回家也沒有少,不知道上帝怎麼變這個魔術的?「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出16:17-18)保羅就用這個來講均平的原則,多的人應該分給少的人,這樣多的就不會剩下(剩下會長霉生蟲),少的人就不會餓肚子,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則,「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4)我想這個叫作「基督教社會主義」吧!不是用強迫的,而是心裡面有愛,對上帝有信心,所以願意把多餘的食物,分給那些今天真的是沒有東西吃的人。我再強調一次,我所講的都是指「食物」,不是指「約翰走路」或香菸,那個不在禱告之內,是專指為生存必要的食物。2010彌迦運動他們在計算全世界的糧食生產量,實在是足夠全人類食用,有人沒得吃是因為有人擁有太多,所以其他

Ⅴ.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 上帝是一切恩賜源頭 
         這經文中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屬靈的功課。第一個功課就是上帝是賞賜者,「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雅1:17)以弗所書說:「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弗2:7)

2. 我們將憂慮交託上帝 
       既然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一切的憂慮交託給他,因為他會照顧,甚至我們每一天要吃的食物,他都在意,「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1-33)在主禱文我們不是先求「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嗎?接下來上帝就會把我們需要的賜給我們。「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5:7)經文裡的憂慮和顧念在英文是同一個字cares,中文就沒有這樣的字,英文說:「Casting all your cares on Him, For He cares for you.」,第一個cares是顧慮,把你的憂慮卸給上帝;第二個cares是顧念,因為他顧念我們。上帝顧念我們,所以我們就把憂慮交給上帝。
有一位福音女歌手Kelly Willard,在1978年寫了一首詩歌Cares Chorus:
I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將憂慮全交給你
I lay all of my burdens down at Your feet. 我將所有的重擔放你腳前
And anytime I don't know what to do, 無論何時我不知如何處置
I will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要將憂慮全交給你。
I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將憂慮全交給你
I lay all of my burdens down at Your feet. 我將所有的重擔放你腳前
And anytime I don't know what to do, 無論何時我不知如何處置
I will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要將憂慮全交給你。
I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將憂慮全交給你
I lay all of my burdens down at Your feet. 我將所有的重擔放你腳前
And anytime I don't know what to do, 無論何時我不知如何處置
I will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要將憂慮全交給你
I will cast all my cares upon You. 我要將憂慮全交給你。」
    很簡單的詩歌,但我覺得有很深的信仰意義在裡面,你只要抓住一點:上帝連你今天要吃什麼他都在意!他關心我們,所以你可以把你所有的憂慮交給他。我想在你一生的路上,會碰到很多的憂慮,你跟上帝說:「主啊,我把我的憂慮全交給你,因為你顧念我。」 我們要是學會把憂慮交給上帝,就不用自己一直背著重擔,我們是否相信上帝也同樣關心我們所在意的嗎?

3.學習會知足不可貪心 
         再來,我們要學會知足不要貪心。因為耶穌說:「Give Us Today Our Daily Bread.」,他不是說:「Give Us Today Our Daily Cake.」,耶穌說的是一種白麵包,就是為了活下去我們需要的基本碳水化合物,不是精緻昂貴、吃起來軟綿綿地蛋糕。這表示上帝是照顧我們最基本的需要,不是讓我們想要花俏、享受或浪費的,所以是Pray for Bread, not Cake.(祈求麵包而非蛋糕),因為上帝是Care our Need, not Greed.(照顧缺欠而非貪戀),你要貪,上帝不會照顧你。「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當有人跟你說他肚子餓,請問你要給他麵包還是新台幣?答案是你要給他麵包。為什麼不給他錢?因他不一定會把錢拿去買麵包,可能去買蛋糕、或更糟的是去買菸酒,那麼你就不是照聖經所說的做。聖經從來就沒有說,窮人來你就給他錢,因為給錢你無法掌握是否滿足了他最基本的需要。耶穌說:「我餓了,你給我吃;我渴了,你給我喝;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這幾點都是一個人要活下來的基本生存需要,這些基本生存需要我們應該照顧,不管那人是多好、多壞或如何,仍舊應該照顧他,但我們不應該讓他濫用,這點希望我們記得,雖然有時候比較麻煩。我在美國當牧師時,教會辦公室一定會庫存乾糧,就是阿兵哥吃的,有營養但不太可口的餅乾,吃了會飽,放很久也不會長霉。因為有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會跑來跟我們說他肚子餓,但我們絕對不給錢,因為你給錢,就沒有把握他會去換他真正所需,或是他根本肚子不餓,或是有別的意圖。和平東路教會旁邊不是有便當店嗎?你可以陪他去便當店買便當給他,陪他在那邊吃,雖然會花費我們的時間,但這樣我們的愛心就不會被濫用。掏鈔票比較容易,覺得這樣就沒事了,可是我覺得這不合聖經的教導,不是負責任的愛心,有可能被濫用。我們對自己是這樣,對別人也應該這樣,「……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4:11)保羅提醒:「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

4.領受恩典會向神感謝 
          我們既然領受恩典,就要懂得感恩,向上帝說感謝,「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9:15)並且用感謝為祭來榮耀上帝,「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50:23)

5. 見人缺欠要願意分享 
           看見別人有缺欠,願意跟他分享,「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上述這些是基本的照顧,是我們應該給的。不要只用嘴巴跟對方說「上帝祝福你」,講這句話最容易的是牧師。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只講這句話,要講可以,講完之後就要給他所需的,如果他肚子餓而你只為對方祝福或禱告,他也不會飽啊!「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2:15-16)所以我們的愛心和我們實際的行為,必須要配搭。
   
Ⅵ、結論:亞古珥的真言(Oracle of Agur)

       在舊約有個人跟上帝說「請把我日用的飲食賜給我」。這人的禱告有兩個理由,一是怕我太多就忘了倚靠你,一是怕我太少就可能去偷竊。這人叫作亞古珥,他在箴言裡有一段真言,他禱告說:「……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30:8-9)所以亞古珥很知道人性的軟弱:當你擁有很多時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當你不夠時就會做不該做的事,因為肚子餓真的很難過。換言之,人類弱點就是:富足就會狂傲,貧窮就可能會褻瀆。如果上帝每天給我足夠的話,我既不會驕傲,也不會犯罪、去做不該做的事情,這是亞古珥跟上帝的一個祈求。如果擁有太多的人去幫助不夠吃的人,使他不必去偷竊的話,這樣對兩人都好。所以前面講到的「我們(Us、Our)」,使多的可以分給不夠的,這樣每個人的禱告上帝都應允了,因為上帝常常是透過人的愛心,讓這些沒有飯吃的人得到上帝的供應。

       可是在新約有一個比亞古珥更棒的,他說不管怎麼樣,都學到了祕訣,「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經文這裡有兩個祕訣,一個是靠著主,一個是知足。亞古珥擔心如果太多我就會驕傲,如果太少我就會胡作非為,保羅說我學到祕訣(Secret of Paul),上帝給我太多,我知道怎麼感謝、分享和運用,我不會驕傲;如果給我太少,我也知道持守自己,不會因為太少就胡作非為,所以他說自己已經學到祕訣了:靠主和知足,學到上帝賜給他日用飲食的祕訣。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你在創造亞當和夏娃時跟他們說,我把這一切的果子和菜蔬給你們作食物。你關心我們的生命,關心我們每日的飲食,謝謝主的恩典。不只這樣,還把你的話語賜給我們,你關心我們屬靈生命每天的需要。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要到你面前來領受這樣的恩典,請你讓我們明白,不是我們吃飽,人就可以健康快樂,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你的餵養,幫助我們每日願意花一點時間到你的面前,領受你要賞賜給我們屬靈生命的靈糧。主耶穌,你還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把你的身體賜給我們,讓我們得著救恩的食物,讓我們用信心來領受你的身體,使我們的靈命得到強健,感謝主。主耶穌,幫助我們,你知道我們人性的軟弱,或許因我們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所以當我們在誦讀主禱文『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時,我們不覺得真的需要到你的面前來向你懇求每日的飲食,求你幫助我們看清楚,不是「我」,而是「我們」,不只包括我們的家人,而是包括全世界的人。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會覺得更需要迫切的禱告說:「主啊,今日的飲食賞賜給我們。」或許你要我們這些富裕中的人能夠伸出愛心的手,幫助那些在飢餓中沒飯吃的人,讓我們的愛心跟信心能夠配搭。主,也幫助我們在軟弱時,至少能像亞古珥一樣向你禱告,求你給我們夠用就好,甚至我們盼望像保羅一樣,不管是有餘或缺乏,幫助我們學會知足和依靠你的心。讓我們每天能夠相信你、依靠你,帶著感恩的心來享用每日的飲食。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宣道年會有感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感謝主的恩典以及宣道部曾牧師與宣道部長執的努力與安排,十月23日(六) 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姐,有這個寶貴的機會,聆聽十九個和平教會所支持的宣道團體或個人以及和平短宣隊同工的分享。

今年參加宣道年會的兄姐,看起來人數比去年稍微增加。感謝主的恩典,當教會正在進行教堂的重建,和平兄姐對於宣道事工的關心與投入,不但沒有降低,而是持續成長。我內心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繼續賜下宣道的靈給與和平教會,當新堂重建完工時,和平教會可以更進一步的投入參與普世宣道的事工。

        我坐在會眾中間,聆聽著這十九位來自各地的宣道士分享他們從上帝所領受的宣道異象與使命,發現後現代的宣道工場真的變得非常多元化。從英國遠渡重洋,前來台灣宣道已經三十五年的內地會宣道士石安莉姐 (Angela Symonds),一直忠心從事大學福音工作,特別是帶領歸納法查經。鄧開福、蘇恩惠宣道士夫婦則在台灣神學院任教並帶領神學生配偶的小組,他們還認養一位可愛的愛滋寶寶。鄉福與工福都長期從上帝領受在台灣從事基層福音事工。鄭君平牧師與林熙皓傳道則分享針對大專學生的福音事工。林愛翎姐與陳毓豪兄分別分享網路福音事工。陳怡真牧師在崙上教會推動客家福音事工,Apin傳道則是在紅葉教會推動布農族福音事工。路加傳道會從事醫療傳道事工,勵友中心則關懷中輟生青少年的福音事工。莊信德傳道專心推動有關青年奮興運動的研究,林焜煌傳道則分享學園傳道會要到日本與穆斯林地區開拓福音工場的計畫。賴毅穗傳道分享基督精兵協會到緬甸短宣的計畫,李晶晶牧師則從今年前往肯亞與泰國之短宣經驗分享在台灣北部地區尋找和平教會可以長期投入扶持的弱小教會的感動。吳雅真姐分享橋頭福音隊、李依龍兄分享好茶福音隊、張世娟執事分享台大愛心晚會的福音事工。

        我似乎看到上帝再一次打開我的眼界,並擴大我的心胸,讓我看到拓展上帝國度可以從事宣道事工的多樣性與多元化。但願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弟兄姐妹,能夠打開心靈的眼睛,看見普世宣道的廣大禾場;打開內心的耳朵,聽見馬其頓的呼聲以及上帝在我們內心的呼召。讓我們懷著謙卑感恩的心,對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010年10月29日

【勵馨電子報第559期】勵馨提供專業 柬埔寨「少女豐榮之家」成立

 2010.10.29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請勿直接回覆本信件,如有任何問題請寄至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勵馨電子報第559期】

勵馨提供專業 柬埔寨「少女豐榮之家」成立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詩篇第19篇第9節)

本期目錄

【海外服務】勵馨提供專業 柬埔寨「少女豐榮之家」成立

◎圖文/趙佳音(勵馨總會研發部專員)

  在紐約勵馨董事長李吳淑儀女士大力推動及眾人促成下,勵馨基金會與「美國角聲佈道團」及「基督豐榮團契」,明年初將於柬埔寨金邊成立「少女豐榮之家(Pleroma Home for Girls)」,協助在柬埔寨遭受性剝削的不幸少女。勵馨基金會在安置庇護及兒少性侵害服務深耕多年,責無旁貸成為提供專業訓練給柬國「少女豐榮之家」的最佳選擇。

  9月23日的深夜,來自柬埔寨的四位夥伴風塵僕僕抵達桃園機場,其中包括三位柬埔寨在地的工作人員,以及一名來自美國的宣教士,他們是「少女豐榮之家」工作團隊的主要成員,這些工作人員分別來自神學、法律、醫學等不同專業背景,同樣都有心投身於這份榮神助人的事工,他們在台灣接受為期兩週的專業社工及諮商專業訓練。

柬埔寨工作人員到勵馨總會學習如何運用媒材帶領團體活動
柬埔寨工作人員到勵馨總會學習如何運用媒材帶領團體活動。

  台灣勵馨所規劃的密集專業訓練包括心理諮商技巧、社會工作三大專業工作方法,及安置服務與性侵害性剝削防治兩大主題,由總會研發部及各區資深專業同工擔任講師,並安排至北區蘭心家園及南區路得學舍參訪實習。另外為體會在多元環境中工作應有的文化敏感度,柬埔寨同工們也到位於中壢的希望職工中心參訪;並且參訪台北市社會局兒童及少年服務科,了解由政府的角度提供並監督兒少安置服務,對於其返國後的服務事工甚有助益。

  參加訓練課程的四位工作人員不曾有過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在經過一連串密集的訓練課程後,雖仍對於返國後即將要展開的服務有些惶恐不安,但在台灣勵馨所接收到的專業知能與溫暖接待鼓舞了他們的心。雖然語言的限制讓柬埔寨的學員和講師們不能盡情暢所欲言,但知識的交流和微笑卻能化解語言文化的隔閡,更重要的是,我們體會到彼此同樣從事著助人的工作,無論是台灣的女孩或柬埔寨的女孩,都是我們要幫助、要充權的對象。

  除了給工作人員的專業訓練課程外,也在9月24日召開了第一次的聯合董事會,來自美國紐約、舊金山及台灣的董事們難得齊聚一堂,確立了工作方向與目標,也為共同的柬埔寨事工祈禱。10月4日訓練進入尾聲前,勵馨基金會陳宇嘉董事長及紀惠容執行長與柬埔寨學員們餐敘,學員們對於勵馨的專業與熱忱深表肯定與感謝,期待他們能帶著在台灣的學習與感動投身於柬埔寨事工的耕耘,也讓勵馨的精神宣揚海外。

柬埔寨工作人員與勵馨董事長陳宇嘉及執行長紀惠容合影(左)。
柬埔寨工作人員與勵馨董事長陳宇嘉(前排中)及執行長紀惠容(左)合影。
柬埔寨同工與勵馨董事們合影。
柬埔寨同工與勵馨董事們合影。

回本期目錄

【人生劇展】受暴兒妮可悲傷的靈魂 誰能幫她「渡」過?

公視死神少女抓住青少年內在世界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 執行長)

  公視嘗試奇幻電視偶像劇,讓很多基本盤的觀眾有點吃不消,但它卻開展了新的青少年收視群。因為它的奇幻手法讓成長中的青少年有了投射、休憩的空間,它抓住了青少年的幻想、內在世界。

  妮可是一位遭受家暴,進與從娼的少女,她沉重、悲傷的在世界,在小小年紀就被迫成為『過不去』的靈魂,劇中透過妮可叛逆的行為語言,細膩勾勒出她創傷、寂寞的內在世界。

  台灣每年超過十萬位目睹家暴的孩子、青少年,就像妮可一樣,他們承受許許多多大人的暴力與無能,想逃離這樣的困境,卻無力處理這樣的沉重的家庭關係與負擔,最後可能成為受罪羔羊、犧牲者,甚至像妮可一樣,以為只要賺錢就能脫離此枷鎖,可是一位尚無專業能力的少女能做甚麼呢?在沒有任何成人的奧援之下,成為雛妓只是匱乏情境中的選擇結果而已,她讓人心疼。

  小唐是劇中的男主角,善良、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他就是心疼妮可的同儕,可是他與妮可是兩個不同的世界的人,小唐想給予妮可的協助,在妮可看來都是太傷自尊的事情。可是相較於劇中的成人世界,包括父母、老師的威權與距離,在青少年的眼中可能都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無法了解他們,至少小唐算是溫暖的,小唐能協助妮可「渡」過這樣的難關嗎?

  其實,只要有人願意成為妮可的重要他人,也就是生命中的貴人,拉她一把,或一個通報電話,她都有可能「渡」過這樣的難關,有機會重寫故事。例如,她的老師、她的鄰居、她的親戚若能更敏銳、更體貼一點,發現她母親受家暴的事實,通報社會局、警察局,讓公權力、社工即時介入,都有可能終止暴力與她的家庭經濟困境,妮可也不用在匱乏之下選擇援交。

  在此勵馨也要建議,青少年本身要記得社會資源,不管你家或別家有家暴,不管是妮可或小唐,都可及時拿起電話撥113或110通報,讓受害者或自家的家庭的生命有轉彎的機會,有「渡」過難關的可能性,你也可以撥打勵馨基金會的電話02-2367-9595來諮詢。

回本期目錄

【國際瞭望】性別平等評比 北歐女性勞動參與率全球居冠

  世界經濟論壇十二日公布性別差距指數報告,北歐諸國在縮短性別平等差距的評比稱雄。在一百三十四個國家中,冰島、挪威與芬蘭分別位居前三名,性別平等差距最小;葉門則排名最後。

  報告中以兩性公平分配收入、資源與機會,作為評估指標。發現北歐國家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全球最高,有充分機會升遷至領導地位;並且,男性薪資差距最小。冰島的女性部長增加,國會接近性別平等,因而評比較優。在領導全球走出經濟危機上,北歐國家的女性扮演重要角色。美國在縮短性別平等差距評比上,首次擠進前20名,從去年的第三十一名進步到第十九名。

  在亞洲方面,中國大陸因為勞動力參與率和工資評等的分數較低,通報女嬰出生人數較少,下滑一名降為第六十一名。日本對女性的平權仍有待加強,排名第九十四名。(綜合取材自2010年10月18日國語日報及外電報導)

回本期目錄

【媒體報導】勵馨協助就業 讓弱勢婦女經濟獨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近剛出爐的性別差距指數報告,發現北歐國家女性在領導全球走出經濟危機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關鍵出在北歐國家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全球最高,有充分機會升遷至領導地位;並且,女性與男性薪資差距最小。這項評比結果,呼應了勵馨基金會在今年初引述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投資婦女就業是21世紀最聰明的經濟學。尤其是幫助弱勢婦女就業,等於為其全家人找到了經濟資助。以下是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日前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記者問:弱勢婦女的處境應該如何改善?台灣婦女運動下一階段目標?

  紀答:政府應該多關注家暴、單親、老年婦女,以及未婚懷孕少女,協助她們在經濟上獨立,是改善弱勢婦女處境的最重要一步。不能因為有些弱勢少女還沒有投票權,就被政府刻意忽略。

  根據勵馨過去的統計,弱勢婦女離開中途之家後,大約有一半會重新回到夫家,其中又有將近半數會再度遭到家暴。這些婦女之所以一再陷入惡性循環,除了放心不下孩子,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無法獨立。

  政府過去只是以殘補式、救濟式的方法協助弱勢婦女,但弱勢婦女更需要的是就業。

  舉例而言,勵馨正在推動的「甜心工坊」(準備就業工作坊)是以半年為期,由勞委會、勵馨共同投資,平均一個婦女投資二十萬到三十萬元,半年後就可以穩定就業。弱勢婦女找到工作後,這項投資大約一年就可以回本,這樣子政府不但可以節省福利投資,這些婦女更將從原本福利依賴人口的「負產值」變成「正產值」,除了養活自己還可養活家庭,所以協助弱勢婦女就業的確是最有效益、最聰明的經濟學。

  至於婦女運動的目標,短期內是協助婦女經濟獨立,長期則要讓婦女在意識到集體處境後「為自己發聲」。當台灣婦女不必再透過別人代言,而能夠集體為自己發聲,才算是達到婦女運動的重要目標。

勵馨推「甜心巧克力工坊」,將巧克力製作技術轉移給受暴婦女,幫助婦女經濟獨立。圖為弱勢婦女認真製作巧克力,每一顆巧克力都是她們未來的希望。(取材自中國時報/劉宗龍攝)
勵馨推「甜心巧克力工坊」,將巧克力製作技術轉移給受暴婦女,幫助婦女經濟獨立。圖為弱勢婦女認真製作巧克力,每一顆巧克力都是她們未來的希望。(取材自中國時報/劉宗龍攝)

  記者問:台灣社會應該如何對待外籍配偶、「新台灣之子」等新移民?

  紀答:台灣社會不夠了解外配的辛苦處境,剛開始也不願了解這些新移民背後的多元文化,事實上,勵馨基金會近年受理的受暴婦女案例中,很多是外配,證明台灣社會必須重視外配受到的不平等對待與歧視。

  我認為,台灣社會應該像沙拉碗一樣,讓所有文化都能多元並存,而不是以「文化融爐」之名,硬要外配抹去自己的文化,更不應該以歧視的態度對待「新台灣之子」。所幸,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服務團體在協助新移民,有助於外配與下一代盡早適應台灣主流社會。

  台灣婦女運動也應致力於此,同為女人,應該努力讓女人更多樣、多元,如果沒辦法平等對待新移民,一定不利於台灣的未來。

回本期目錄

【社工的話】受暴婦女就業規劃 應被重視並加以整合

◎杜瑛秋(勵馨研發部研究專員)

案例:
  陳小姐,今年37歲,與案夫結婚一年多,案夫常年酗酒,心情不好便會辱罵案主或對案主施暴,案主想離開案夫獨自生活,目前尚未離婚,住在庇護所,孩子才十個月大,案主擔心離開庇護所後,需經濟獨立,急需找到合適工作,但更擔心找不到合適的保母,且現在可以找到的工作常常都需要輪班、假日也不一定有休假,薪資又不高,支付完托育費及房租水電等基本開銷後,所剩不多,這些阻礙讓案主重返職場的道路比一般婦女更加艱辛。

  根據台灣內政部家庭暴力通報被害人統計資料(見下圖),2007年通報被害人有68421人,處在勞動年齡(18-65歲)被害人有47885人(70%),其中36871人(77%)為女性被害人。2008年通報被害人有75438人,處在勞動年齡(18-65歲)有51727人(69%),其中39312人(76%)為女性被害人。去年,2009年1-6月通報被害人有39447人,處在勞動年齡(18-65歲)有27983人(71%),其中21267人為女性受害者。

去年前半年,通報被害人中處在18-65歲勞動年齡,有27983人(71%),其中21267人為女性受害者。製作巧克力,每一顆巧克力都是她們未來的希望。(取材自中國時報/劉宗龍攝)
▲去年前半年,通報被害人中處在18-65歲勞動年齡,有27983人(71%),其中21267人為女性受害者。

  家暴法通過實施後,勞政單位開始重視受暴婦女的就業需求,並在各縣市就業服務站配置就業個管員,期待透過社政單位轉介機制,協助受暴婦女就業及職業訓練。但實務發現,各縣市就業服務站就業個管員的業務量繁雜,家暴婦女就業只是其中一項,加上其要求就業媒合率,而非就業能力提升,導致就業個管員選擇較容易達成就業媒合率的失業者服務,而不願意選擇問題繁多的受暴婦女服務。

  政府雖然有發展許多創業鳳凰、微型創業及創業貸款及利息補貼、短期擴大人力進用計畫或雇用獎助津貼等方案,但上述方案受暴婦女只是對象其中之一。對於創業相關資源,家暴婦女考量經濟穩定性,只有少數使用創業資源。

  勵馨基金會2006年進行無固定專職受暴婦女就業需求調查,發現受暴婦女就業意願很高,但就業阻力也多,導致其就業困難。就業阻力首當其衝就是子女托育、照顧問題。同時也提出政府應該提供階段性、支持性及多元性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2007年起民間團體要求勞政單位應重視受暴婦女就業需求,希望勞政能設置專職專業就業社工員專職協助受暴婦女,並強調要協助受暴婦女就業應搭配子女托育、照顧需求,但勞政單位不願意採納,認為子女托育為社政單位責任,但卻不願意有配套措施。反而,社政單位增加家暴婦女就業支持性酬勞,協助解決職前經濟問題及托育問題,但也突顯出整體上勞政單位仍缺乏對受暴婦女就業整體性的規劃。

  2008年勞政單位在民間單位倡議下,終於有釋出多元就業家暴專案,願意有臨時保母的提供,因委託條件不佳,承接民間單位很少數。民間團體也透過社政單位補助,設置專業社工員協助受暴婦女的就業問題,家暴婦女就業媒合率高於勞政單位,也提升家暴婦女就業能力,降低對社會依賴。

  台灣政府對於家暴婦女服務雖有法令規定,但福利無整體整合規劃,每個縣市對於受暴婦女服務需求規劃不一,導致家暴婦女就業服務一直受阻無法前進。協助家暴婦女就業,有無子女托育資源的有無確實會影響婦女就業動機與就業能力,因為婦女的托育問題獲得解決,即能安心工作。目前社會上的托育資源不僅不足、昂貴,而無考量就業市場的型態(服務業為主流)。如果更平價或免費托育機制或是提供足夠的托育補助,解決其托育問題,進而才能真正促進婦女就業。

回本期目錄

報報馨活動

線

小花365國際反性暴力海報展

◎勵馨總會國際組

  365天,我們反暴力;365天,我們尊重對方的身體和權利。

  11月25日是聯合國的「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為了響應國際行動、主張婦女人權,勵馨基金會將於11月7日(日)至18日(四),邀請愛爾蘭策展人Mr Colm Dempsey來台舉辦「國際反性暴力海報展」,展出世界68國的的反性暴力海報,將種種避諱不言的角落事件,呈顯在你我眼前。

  展期中也將舉辦一系列的音樂創作晚會、主題影展、婦女充權成果、專題演講等等,透過多元形式的展現,呼籲社會大眾關切此一議題:終止暴力、迎向和平。

展出時間:11月7(日)-18日(四)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開幕茶會:11月7日15:00-16:00
策展人導覽:11月7日16:00-17:00
歆馨之夜:11月7日18:00-20:30
(音樂創作與婦女處境的親密對話,音樂藝術創作者—羅思容小姐,勵馨基金會-紀惠容執行長)
主題影展:與愛無關(11/13, 17)
     最遙遠的愛(11/8, 11, 14, 18)
     神祕肌膚(11/10, 12, 14, 15)
     北國性騷擾(11/9, 16)
專題演講:11月13日10:00
創意市集與手作體驗:11月14日
展出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0號「信義公民會館」A館
主辦單位: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
指導單位:內政部、外交部、文建會
聯絡電話:02-23679595*213 (李小姐)
活動海報:下載

至活動列表

回本期目錄

 報報馨活動13則

活動列表

  1. 365國際反性暴力海報展 NEWS
  2. 甜心巧克力工坊,好康第二波
  3. 捐款885助目睹兒 公益悠遊卡送給您
  4. 性創傷成年婦女—─關係工作坊
  5. 捐款資助「蒲公英飛揚計畫」,守護孩子遠離性侵害的威脅
  6. 歡迎索取「兒童性侵害之重要他人陪伴手冊」及「性侵害倖存者自我陪伴手冊」
  7. 『愛馨零錢箱』一塊做公益 一塊救幸福
  8. 召集千位助養人,齊來守護小腳ㄚ
  9. 歡迎免費索取《大野狼看招!》兒保手冊
  10. 幫助勵馨手機捐款直撥518008
  11. 搶救受性侵孩子 555個部落格同聲疾呼「缺我不行」串連行動
  12. 蒐集愛心撲滿鞋 幫助受暴婦女走出一片天!
  13. 勵馨少女圓夢工程『把咪咪帶回家•給少女一個家』《咪咪和六個鐘》紀念郵票傳愛行動

回本期目錄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發行
總編輯:紀惠容 主編:曾清嫣 網編:陳昱志 
郵政劃撥帳號:1217497-8 電話:(02)2367-9595 傳真:(02)2367-3002
1064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5號7樓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0年宣道年會 -- 和平教會橋頭福音隊

 和平教會橋頭福音隊

報告人:吳雅真姐妹

        橋頭村,是雲林縣麥寮鄉的第二大聚落,也是距離六輕工業區最近的商業中心。從臺北到橋頭需要3個半小時的車程,但上帝親自用祂的愛,來縮短了這趟距離!就在2007年暑假,上帝帶領了本會的謝宇琪姐妹到橋頭國小教書,一開始只是單純地透過橋頭教會郭世宗牧師幫忙尋找房子,到後來因為看見了教會孩子們的需要,而開始有了兒童主日學與週間英語教學的服事!雖然宇琪在一年後回到了臺北教書,但她對於橋頭孩子們的愛依然沒有中斷,從2008年的9月份至今,仍每個月一次和賴佳琳姐妹一起到橋頭教會參與兒童主日學的服事!若不是神的愛,是無法讓這兩位姐妹能這樣持續地服事,並且帶領更多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一起投入事工中!在神國的事工中,1+1的力量不僅只於2,而是更多、更大的祝福!

        我們在橋頭地區的服事,除了宇琪、佳琳每月一次的兒主事工外,再來就是已經連續舉辦兩年(2009、2010年)的暑期福音隊了!這兩屆的福音隊都是採取和平與橋頭兩間教會一起同工的模式:和平教會主要是負責活動安排與課程設計,而橋頭教會則是在營會的各樣行政事務上來協助配合。這兩年來福音隊所服事的對象基本上是以橋頭國小的學生為主,也會有些附近地區的兒童或是教會弟兄姐妹的孩子一起參加,而橋頭國小校方也非常樂意地出借場地供福音隊使用,讓所有的營會活動安排與行政事務規劃上,有更多的便利性和熟悉感!福音隊的活動內容除了詩歌、遊戲、品格教育及簡單的英語與數學課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將「耶穌的愛」介紹給孩子們!所以,我們在課程及活動設計上,會透過小組討論、戲劇呈獻等方式,把耶穌的故事或比喻,用「說」的或「演」的,介紹給孩子們;不過,更「強而有力」的方式,就是所有福音隊同工們滿滿愛的付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大部分的同工雖都需要請假或是犧牲暑期時光投入福音隊服事中,而每每卻從參與服事中,得到更多的收穫與神恩典滿滿的同在,況且能夠分享耶穌的愛給孩子們,實在是件喜樂無比的事情了!

        我們在橋頭的服事即將要邁入第四個年頭了,期盼每一年的服事,都能越來越進步,並且能為橋頭地區帶來更多的祝福!宇琪和佳琳的橋頭兒主事工,仍會持續進行,並從今年的10月份開始,也會和虎尾教會一起合作針對「非基督徒」為主的「周末主日學」,求神賜下願意一起同工的弟兄姐妹們,無論是透過實際參與,或是禱告奉獻,可以來幫助並關心這方面的事工。而暑期福音隊之後的學生跟進工作,一直是同工們放在心中但卻未嘗試過的部分,或許也可藉著特別聚會的舉辦,讓孩子們有機會能與教會再接觸,並有更多機會聽到福音!最後,應該就是更多地支持在「第一線」服事的橋頭教會,特別是郭牧師與師母的擺上,求神賜下更多恩典與他們同在,不僅讓他們更有力量能服事這個地區的需要,也興起更多的弟兄姐妹一起關心、投入其中!

        感謝上帝讓我們在這份傳福音的事工上有份,讓我們可以帶著神的愛,去分享、傳揚給更多橋頭地區的人們!求神繼續使用我們,讓我們這一小群人,可以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崙上教會

  崙上教會
 報告人:陳怡真牧師

       崙上教會在倍加運動期間設立,一開始即定位為「客家教會」;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向長治地區的客家族群傳福音。教會早期,有經歷過「麵粉教」時期,也開設過「佳音幼稚園」向幼兒撒種,並得著少數忠心的客家信徒、和搬遷至此的外地基督徒,但教會人數始終不多(約略二三十位)。1999年,老牧師陳暄谷靠著家族成員和轉籍會員勉強將教會升為堂會;但在2008-2009的紛爭軟弱中,陳牧師的兒子及其家族和跟隨者離開教會,其他成員多在傷害中轉往其他教會,教會遂成為一空殼教會。屏東中會與五位堅守教會的信徒會談,決定將教會降格支會,並派遣傳道人重新開拓。中會覓得三間教會~屏東、彌迦、民和做三年(每月一萬)的經濟支持,並請託鹽洲教會成為崙上教會的母會。
  
        怡真在離開花蓮南埔教會、遷往屏東後,近一年時間在滿州長樂、牡林國小兼課並建立當地教會主日學及課輔班。在屏東中會綢繆崙上教會前途之際,怡真也正尋求前面事奉道路;雖有多間教會同時邀請,但在上帝「離開本地、本族、本家」的呼召下,決定以「非客家人」的身分,踏進客家宣教的禾場。怡真自2009年8月1日開始在崙上事奉,11月1日正式就任,在眾教會支持下正式展開崙上重新開拓的服事。

        為了在客家硬土破土,初步的開展以兒童開始,用「週末品格才藝班」的方式吸引社區的孩子進到教會;有熱心的基督徒老師贊助我們的紙黏土、英語及節奏樂教學,怡真自己教繪畫,慢慢有二十名左右孩童固定聚會。下學期課程簡化才藝課程,並納入品格分班,孩子也增加到近三十名。在學校部分,透過與低年級老師建立關係,成為一二年級的「故事媽媽」;國中部分則以「得勝課」進入校園;也藉此認識孩子,邀請他們進教會。下學期,分出高年級及國中的同學,另外成立「青少年成長班」,有老師教作文和數學,怡真教生活主題和聖經,也有十幾位少年固定參加。

        在成人部分,我們以關懷兒少家庭、外籍配偶(開「同鄉成長班」)、社區貧困家庭、社區掃街服務進入社區;教會也在每個月的福音主日邀請這些朋友參加聚會,以音樂饗宴、愛餐來款待慕道友。福音主日安排不同的教會、團體見證與獻詩,期待人心柔軟回應神。目前主日禮拜約有8~16名信徒及慕道友聚會。長治客庄的福音工作剛剛起步,需要弟兄姊妹的切切祈求;求整個屬靈空氣改變、求人心的翻轉,也為怡真的靈性與身體健康代禱。事工費主要靠外來奉獻,也請兄姐支持。

劃撥帳號: 4226382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屏東中會崙上教會】。

勵友中心


我們的使命
本著『基督的愛心』,學習『耶穌道成肉身,進入最小弟兄中間的精神』,運用專業的輔導知能,協助適應不良與弱勢的兒童及少年,重建身心靈,使成為健全的個人。

我們所關懷的孩子—三不管的孩子,我們來管
十至二十歲的弱勢兒童青少年及其家長

我們在做的事


從法院來的少年(法院保護管束及假日生活輔導少年輔導服務)

對曾經迷失被家長、學校、社會放棄的一群,我們期許自己澄清他們混亂的價值觀、矯正他們的偏差行為,本著基督的精神成為他們的生命導師及成長的同伴,陪伴他們走過青澀動盪的青春歲月。這些孩子們即使不可愛,依然是我們的鄰舍、我們最小的弟兄,無論花了多少的心血與代價,都要使每位迷失的少年透過我們的輔導工作,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出發。

學校老師頭痛的孩子(台北市北區、西區學校社工專案委託)
患有亞斯伯格症的文志、過動的育銘、網路遊戲沉迷的建旗、行為偏差的凱翔,越來越突顯整個教育體系僵化的問題,面對這些需要更多社會資源介入的孩子,學校往往束手無策,又這些孩子多半處於低功能的家庭,透過訪視、家庭工作、與孩子會談、諮商、資源連結整合,讓這些孩子可以繼續留在學校或家庭系統裡面,協助孩子們適應學校生活,並建立學習的良好經驗。

中輟、逃家在社區遊蕩的罪犯高危機的少年(台北市北區少年服務中心)
當孩子脫離學校體系、父母管教無力,這些中輟、在社區遊蕩的孩子們往往是高危機的一群,為了接觸他們,社工員必須主動出擊,到公園、撞球間、青少年常聚集的地方提供外展服務,發掘更多的危機少年,透過建立關係、個別輔導、群組工作、舉辦相關少年活動、長期陪伴,降低他們犯罪機率,適應所處的環境,並使其可以獨立成長。

貧窮、隔代教養、親職疏忽導致的高風險兒童青少年(社子弱勢家庭兒少關懷站)
針對資源匱乏、低社經地位的社區家庭,我們提供課後照護,不僅教導這些弱勢兒童懂得注重身體的衛生習慣、情緒管理、人際社交技巧,也試著以數位學習、手工藝製作、休閒活動來提升他們學習的動機及成就感,嘗試讓這些長期處於經濟、學習、休閒各種弱勢的孩子們,有更多建立自信心的機會,讓他們也有快樂成長的經驗。

進入原住民部落,依靠神奇妙能力叫受綑綁的人有重生的契機(原住民部落戒酒計畫)

自九二一地震之後,中心一直不間斷的投入人力進入部落從事直接的關懷工作,從人員訓練、原住民母語及親職教育的推廣,到現在持續推廣的戒酒輔導工作,及原住民失學少年的追蹤輔導工作,在在顯示勵友契而不捨的精神,在各種資源很有限的情況底下,依然仰望神的供應,為要與這些受綑綁的同袍一起經歷生命被釋放的奇妙恩典。

屬於少年人的創意數位學習園地(英特爾數位遊園地)
與Intel基金會合作成立台灣英特爾數位遊園地,提供弱勢兒童青少年一個安全、創意的資訊學習環境,將自己的鮮活點子,以科技為工具展現無遺,協助他們培養科技技能,建立自信心,每年的少年高峰會更是讓許許多多的少年朋友透過『創意、合作、學習』的態度培養,經歷自己美好的學習成果。

福音工作是我們存在的最終目的(每週不間斷的品格下午茶)
除了必備的專業背景,從董事到每個社工員都是神親自呼召,進入這個團隊事奉,我們相信沒有人能靠自己在這樣低成就、多挫折、耗費心力的工作領域裡多做一天,乃是因著神愛我們,也愛這群孩子的緣故,我們被激勵,為要回應神在這世代青少年身上的心意,我們無論在個別工作及相關的少年活動,都注入信仰的價值與福音的信息,為要叫這些少年人早早地被神所得著,與我們同享福音的好處。

青少年團體輔導方案暨少年個案工作手冊研發
因著機構長年的實務經驗,工作人員親自研編各種主題性團體輔導活動教案及少年個案工作手冊,藉由各種形式的研習及推廣,協助第一線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及教會團契輔導人員,在輔導少年所遭遇困境。目前集合成冊出版作品如下:
1.認識自我  2.兩性教育  3.生涯初探   4.家庭關係
5.人際關係    6.情緒管理    7.少年個案工作手冊

本土神學研究室

報告人:莊信德傳道

一、研究計劃主旨
「本土神學研究室」隸屬於臺灣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的學術研究機制,致力針對臺灣教會的實況做出切合本土實際處境的神學反省。研究室計劃從2009年10月始至2012年9月止,為期三年,針對臺灣教會青年奮興運動現象作出神學的觀察與反省,用以切實回應今日多數教會正嚴峻面對的「青年流失問題」。為了讓研究能夠兼顧教會實際的需求與學術研究的深度,並且避免過於學術抽象或是流於讚揚複製的兩極化現象,本研究計劃分別從神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牧養經驗四個不同的領域出發,探討目前臺灣青年復興運動的信仰現象。以期讓教會從研究成果中,重新定位青年奮興現象的信仰意義,並提供建構青年牧養策略的實質建議。

二、研究計畫摘要

本研究嘗試從三個軸線出發對臺灣青年奮興運動進行宗教社會學分析,首先是臺灣社會運動史、其次是宗派/機構之發展史、最後則是該運動/活動發展史之間的相互關聯。以這三個軸線構成立體座標,將台灣青年奮興運動的進路體現三幅圖像,分別是「神學」、「宗教與社會學」、「實踐」,來作為我們認識青年奮興運動的內容,研究方法敘說如下:
1. 神學進路:以改革宗神學傳統為架構,深入研究歷代基督教奮興運動的個案,以及當代奮興運動的現象,提出具體的分析與評價。
2. 宗教社會學進路:計劃分別以齊美爾、彼得伯格與布爾迪厄之宗教社會學概念入手,佐以田野調查為參照,研究當代青年奮興運動的風潮現象。
3. 實踐:邀集實際從事青年奮興運動之牧者,從9個不同主題出發,提出青年奮興運動的策略與方法。

三、研究計劃執行階段總表
由於本研究計劃涉及層面較廣,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需要至少為期三年方能完成。2009年下半年度為計劃籌備階段,主要任務為確立各組之研究成員、研究焦點與研究策略,並且募集所需之75萬元經費。2010年至2012年之相關研究進度總表如下:

四、研究計劃執行說明與成果分享
本研究計畫每主題皆分為四個階段,說明如下:
(一)經典閱讀與禱告:三年三領域有三大主題:神學、社會心理、牧養,預計每月一場對神學概念進行核心討論,交換閱讀文本、分享訪談學者等經驗收穫,並彼此禱告代求。自2009學年起聚集校內神學生與校外牧者,從歷史時間與空間展開對奮興現象的探討。今年改規劃為「青年奮興新思潮講堂」,邀請具備媒體背景、出版文字背景、實踐神學背景等牧者前來分享,
(二)團體座談會:三年內所邀請與談的對象包含學界與教界,包含教授與實踐的牧者。目的是針對「出走青年」進行質性訪談以搜集更多深入的信仰經歷與心理反應現象。今年3月26日及4月30日兩次所舉辦的「青年牧養的藍海策略」系列座談中,邀請靈糧堂、行道會、長老教會的牧師,以及校園團契、學園團契、長老教會的大專工作者,分享青年牧養的領受與模式,發現各典範間的關係其實是共存卻非競爭的位置。
(三)年度研討會:研討會分三個主題—神學研究組、社會學/心理學研究組、牧養實踐組,將各發表人的研究成果,每年度以研討會形式向公眾發表與分享。延續3-4月青年奮興系列座談會的觀察與思考,今年8月28日於校園團契舉辦【青年奮興現象研究之神學視域】研討會,邀請來自不同宗派、神學傳統訓練的十三位學者牧長聚集,針對奮興現象進行神學反思的探討,從聖經、歷史的軸線展開,認識各宗派的神學傳統與思潮,盼能共同思想上帝對於各種典範所預備的心意。這是台灣基督教界首次針對該議題進行跨教派神學對話交流的嘗試。現場有神學生、大專生、牧者同工、青年輔導等約七十位共同關心與參與。
(四)研究出版:預定未來將三個主題之座談會對談記錄、研討會文章彙編成冊,共預計出版《從本土神學看青年奮興運動在台灣》系列三本書或雜誌、影音等形式,以寄能為現今的多元社會的牧養景況中。做些記錄與反省,並期待能與更多人深刻思想探索上帝對各時代青年牧養的心意。

台灣工業福音團契

2010年台灣工福宣教的目標與挑戰
台灣工福

蔡國山 工福總幹事

敬愛的守望代禱同工!回顧2009年直到如今,台灣工福宣教事工,因著您們的代禱與忠心扶持,我們實在經歷神的同在與祂奇妙的作為!我們的喜樂也是您們的喜樂,我們的得勝也是您們的得勝;願主紀念並祝福您們為祂的名與台灣工福宣教所擺上的一切。
根據台灣工福同工的觀察與宣教總部的統計,我們發現過去一年來,台灣工福宣教各項事工,包括異象傳遞、總部培訓、各區探訪關懷與佈道、門徒栽培事工、弱勢家庭事工、外勞事工、短宣事工與文宣事工,都經歷主特別的憐憫與恩典。
最令我們欣慰的是在台北萬華區的弱勢家庭、台北縣新莊泰山一切的勞工社區、桃竹苗區的印勞、泰勞、越勞、外籍配偶家庭,以及台中潭子豐原區的工廠勞工朋友,悔改信主受洗的人數增加,而且工福各區的團隊,也提供各種栽培跟進的課程;包括初信成長班、門徒查經班、志工訓練與靈修會。
    我們明顯看見這是主的恩手與聖靈在台灣800萬勞工家庭、37萬外勞與40萬外籍配偶家庭當中施行拯救的工作。一方面藉著各種艱難預備他們飢渴的心,另一方面藉著生命的見證與福音的大能吸引拯救他們!
面對2010年,台灣工福宣教將面臨更大的信心目標與挑戰。因為主的莊稼更成熟了!我們需要更迫切懇求主打發祂的工人,出去收割祂的莊稼。我們也必須憑信心靠主的恩典,推展新年度工福宣教的目標與計劃;包括加強關懷接觸與文宣撒種,落實多元化佈道行動、深化弱勢家庭歸主、加強門徒栽培、推展外勞宣教網絡與進行短宣事工建立國度宣教夥伴。

我在此特別列出2010年台灣工福宣教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 加強工福宣教的接觸面與撒種事工
針對台灣800萬的勞工與家庭,40萬外籍配偶家庭與37萬分別來自印尼、泰國、越南與菲律賓的外勞。台灣工福宣教特將加強探訪關懷、福音中心、季節活動、以及文宣的接觸面。主要的目的是盼望更廣地撒網,擴展未得之民的接觸面。因此工福預計將發行「工福之友」文宣140,000份,以及外勞文宣60,000。

二、各區進行多元化的佈道事工與聚會
為了順服主的大使命:「將福音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台灣工福將落實向社區的勞工與家庭佈道,並加強進行社區福音中心的福音茶會、親子福音聚會、生活廣場福音聚會、夜市、公園、醫院與學校的佈道事工。另外針對各種外勞族群、也將藉著印勞、泰勞與越勞的不同團隊,進行工廠、收容所、火車站與公園的佈道。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將福音傳給更多的勞工、家庭、外勞與外籍配偶家庭,並對他們作見證。

三、推廣並深化弱勢家庭歸主事工
    目前在台灣的勞工家庭,正面臨嚴重失業、貧困、婚姻、家庭、疾病的危機與民間信仰的捆綁。但是主也正預備這些勞工與弱勢家庭兒童、青少年、婦女與家人接受關懷與福音的心。台灣工福於各區的團隊將結合各種人力資源包括大專生、婦女與弟兄志工,進行兒童課輔、學生品格營、家庭探訪、婦女查經、親子聚會,盼望更多弱勢勞工家庭能夠全家歸主!

四、加強栽培訓練使勞工作主門徒
於2010年,台灣工福各地區的團隊將花更多時間針對慕道友、初信者勞工信徒與志工進行栽培訓練。台灣工福同工將視對象的狀況,採取一對一陪讀、小組帶領、家庭聚會或開班的方式,進行對慕道帶領、初信造就、門徒查經與志工訓練。訓練最終目標是要帶領更多勞工作主門徒,在自己的家庭與職場作主的見證並傳福音!

五、推動宣教網絡,連結眾教會
台灣工福為了落實國度宣教的使命、將積極推展:「教牧宣教交流會」「外籍配偶與外傭宣教網絡」、「國度宣教夥伴」,連結眾教會的人力,鼓勵教會與弟兄姊妹認領,同心承擔萬民宣教的責任,台灣工福將同時建立守望禱告網,並提供眾教會勞工與外勞福音性材料,並提供諮詢與輔導。  

六、發揮短宣事工探訪與配搭功能
台灣工福宣教於2010年,將安排短宣隊在各地的宣教禾場探訪家庭,觀摩並配搭台灣工福宣教事工。盼望主親自使用工福宣教成為祂手中的器皿,配合神國度與萬民宣教的目標!

台灣工福宣教代禱事項
1.懇求主親自在台灣工福宣教掌權並施行奇妙的救恩;使台灣更多的未得之民;包括勞工、弱勢家庭、外勞與外籍配偶家庭蒙恩得救。
2.懇求主以祂的恩手保守並指引所有台灣工福同工與宣教夥伴;於宣教的服事中有神的同在與恩典,出入經歷主賞賜的平安。
3.特別為台灣工福2010年的宣教目標,以及各項事工的進行都能配合神國度的目標,與祂救恩的計劃;使台灣工福同工與宣教成為主手中的工作,凡事榮耀神。
4.因為台灣宣教的人力與事工不斷在擴展中,懇求主繼續藉教會弟兄姊妹忠心的守望代禱與經費奉獻扶持工福宣教。

和平教會台大愛心晚會

和平教會台大愛心晚會

報告人:張世娟執事



和平教會自2004年開參與台大醫院愛心晚會服侍,至今將滿7年。

台大愛心晚會是台大愛心團契發起,目的是為讓住院的基督徒雖然住院,仍有一個參加敬拜的機會,也為住院的慕道友有一個認識神的機會。

愛心晚會活動的時間是每週一晚間7~8時,在愛心團契的外面,台大醫院新大樓D棟的電梯間。主要的工作是:由認領的教會到各病房邀請病人和家屬,或將不方便行動的病人帶到晚會現場,帶領會眾一起敬拜,分享見證,牧長短講,到最後分別為病人或家屬禱告。

感謝和平教會許多弟兄姐妹在這七年來配搭服侍,讓許多病人和家屬深受感動。各位長執、成契、社青、提摩太敬拜團的參與、代禱,讓病人得安慰。

由於參與服侍的人必須趕在下午六點半到達現場,可能時間上有些緊迫,近幾年參與服侍的人相對有減少的跡象。邀請的工作不足,病人或家屬參加愛心晚會的人數也略微減少,需要更多的人關心與代禱。

鄧開福牧師

報告人:鄧開福牧師



我們的異象: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給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
-- 提後2:2
我們的事工:
1. 教導Teaching:
我們的主要責任是教導和訓練將來的牧師(道學碩士班M.Div)
除了這個之外,我也有別的教導機會:
- 神學系(平信徒訓練)
- 台神研究部(碩士班,博士辦)的主任
- 臺灣大學(哲學係 – 希臘文)
- 地方教會基督徒訓練(今年在台東)
2. 輔導Counselling:
我們盡可能想幫助學生和他們的家人
- 鄧開福:除了上課之外,來認識學生的需要,跟他們討論問題,禱告
- 蘇恩惠:認識學生的家庭,特別關心他們的妻子(以斯帖團契)
3. 好客Hospitality:
我們歡迎人到我們家裏,分享我們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們常常有客人來我們傢拜訪,吃飯。
這兩年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小客人:晴晴。她是愛慈基金會的Baby,從5個月到快兩嵗做我們的寄養女兒。
4. 做朋友Friendship:
我們嘗試跟非基督徒做朋友,爲了能夠有機會跟他們分享主耶穌的愛

我們的家庭情況:
1. Desiree(鄧禮欣):我們的老大已經囘瑞士讀書。她現在在Zurich大學讀神學二年級。她常常參加和幫助跟亞洲有關的宣教活動。
2. Nadia(鄧孟欣):他現在是高三(最後一年)在臺北歐洲學校。她每個禮拜四在愛慈基金會當義工。她希望將來也可以做這種工作:照顧有問題的小寶寶。

未來計畫:
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在臺灣神學院服事主。
我們希望明年可以有一個安息年。我們從1991年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機會好好休息,讀書,學習新的事情!

花蓮大專學生中心

 花蓮大專學生中心

報告人:林熙皓傳道




花蓮為台灣「美麗的後花園」,這裡有群如含苞待放花苗的大學生,期待在這屬天父的「花園」成長茁壯!

~源起~
總會在十年前設立「花蓮原住民大專中心」,服事原住民大學生。平地大專事工則長期以校內基督教社團為主。這些社團通常有基督徒老師擔任輔導,老師們非常盡心盡力地輔導團契、推展福音,不過身兼學校的教學、行政、研究等工作的他們,很難全時間投注其中。
另一方面,地方教會因須顧及教會內的各項事工與群體,難以全心牧養大專生。東部中會財力又較薄弱,無法像西半部各中會能自立自養學生中心,聘派全職工作者,於是總會於2008年成立花蓮大專中心。因上帝恩典與帶領,熙皓成為首任工作者,與真理一起到花蓮服事。

~中心運作情形~
本中心事工三大方向:傳揚分享福音、造就深化信仰、成為愛的家庭。
目前已參與、輔導的大專院校團契有:

大漢技術學院(學生)
慈濟大學觸愛團契
台灣觀光學院
芥菜種團契
大漢技術學院(老師)
東華&大漢花美團契

跨團契活動
大專中心研經班
GN(Good News)
工作坊
聖經與神學講座
大專基督徒教師聚會
教育生活體驗營

~需要大家齊呵護的後花園~
截止2010年1月,花蓮總人口三十五萬,設有或鄰近大學的新城、花蓮、吉安及壽豐,合計約二十二萬人口,大學生佔了近兩萬,相當於10人中即有一人為大學生。可見在人口外移嚴重的花蓮,大專事工乃值得發展之宣教領域!願上帝持續地帶領我們走入校園,帶領大學生來到上帝面前,幫助他們在此重要階段找到人生目標與方向;陪伴從小在教會長大、對信仰迷惘的夥伴找尋自己的上帝!

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報告人:鄭君平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1954年美南長老會在台北(總會事務所現址)設立學生聯誼所(Friendship Corner)開始從事大專事工,初期以寒、暑假營會、座談會及查經班為主,此時尚無團契組織。 
1961年,總會在青年處之下,成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並分北、中、南三區開始活動,於此期間,學生工作者主要以宣教師為主。
1963年,台北、七星二中會分別設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1964年,莊文生牧師在北區從事大專工作,是第一位本地全職大專工作者。1968年,台北中會與七星中會合組「北區輔導委員會」,亦即目前「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之前身,並設立「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早期的學生團契事工推展不易,因此以開設英語班、茶會、吉他班等,作為傳福音的預備工作。1968年成立銘傳團契,1970年成立大家團契(大同工學院與實踐家專),1972年成立文化團契,團契的組織及形態才逐漸穩定。
1970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陸續發表三個宣言:1971年「國是聲明」,1975年「我們的呼籲」,以及1977年「人權宣言」。1979年年底發生「美麗島事件」,長老教會和政府的關係也日漸緊張,學生在校園活動的空間備受壓制、監視,當時參加團契聚會的學生也常受到教官約談。因此,在困難和受壓制的環境中,長老教會青年勇敢告白自己的信仰,各地區的長青團契也紛紛於1980年代由陳美蕙牧師帶領成立。
五十多年來,北區歷任的大專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大專校園中從事學生福音工作,更期許將關懷層面擴展至校內的教職人員。台北地區的長青團契多成立於1980年代,亦有近十年內陸續成立的。學生中心目前輔導十九個長青團契,分別為士林(東吳、大同、銘傳)、政大、台師(台大、國北師)、師大(師大、市北師)、海洋、實踐、淡江、輔大、文化、干豆門(台北藝術大學、北台灣科技大學)、陽明(陽明、北護)、科大(台科、北科)、世新、台藝大、致理、明志、北大、馬偕羽翼、真理(與校牧室合作),範圍涵蓋台北縣市與基隆地區超過二十五所大專院校。這些長青團契平日大多都在學校附近的教會或團契學舍聚會,聚會時間多於週間,週日則回到自己的母會,或至鄰近教會參與禮拜、服事。
目前中心共有五名全職工作者(三位牧師、二位傳道),以及一名行政助理。中心所推動的事工,以各校長青團契輔導、學生信仰培育、義工輔導的招募與訓練,以及推動大專校園宣教事工為主。今年暑假更是第一次為高中學生舉辦營會(長青大學生活體驗營),期待透過這個營會,可以使長青團契的事工延伸到高中的學生,不只使他們認識長青團契以及大專事工,更期待透過這個營會和事工,讓這些尚未進入大專世界的青少年,有機會體驗具信仰生命的大學生活,並鼓勵他們探索信仰,建立與神同行的靈性,更在團契的造就與陪伴下,使生命愈顯成長、豐盛。

基督精兵協會

基督精兵協會

報告人:賴毅穗傳道



        當面對台灣許多令人眼花撩亂的亂象,再回頭看看我們基督徒的整體表現時,彷彿走入了一場沈睡中的噩夢:老態龍鍾的信徒結構、行禮如儀的聚會內容、暮氣沈沈的團契氣氛、有氣無力的講壇資訊,實在不禁令人擔心,如何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播在千瘡百孔的台灣,又如何將上帝國的好消息帶給心靈遲鈍痲痺的人們?

        誕生於一九九二年一月的基督精兵營,正是這「信仰覺醒運動」的緣起,一群不願意再沈睡下去的台灣神學院學生,期待透過營會,喚醒台灣的青年基督徒,一起將耶穌基督的福音落實於人與土地,宗旨是站在「對上帝有信」的基礎上,追求「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自1992年以來,這個「信仰覺醒運動」陸續發展出適合大專生參加的精兵營、適合國、高中生的戰鬥營、社青營、神學營、原住民營、培訓課程與課程團體、音樂事奉者團契、短期宣教隊…等各式營會。我們除了鼓勵覺醒者在各行各業成為基督精兵之外,其中已有七十餘位同工、學員錄續投身全職事奉,成為傳道人、機構同工。我們期待,透過各樣營會、宣服事教、成長團體,發展宣教異象,開啟信仰視野,激發獻身心志,成為教會的服事者,耶穌基督福音的見證者。也邀請你與我們一同覺醒!並請您繼續關心與支持「信仰覺醒運動」所凝聚而成的「台灣基督精兵協會」。

紅葉教會

紅葉教會

報告人:Apin 傳道




一、 部落的形成及地理位置
紅葉村是屬於Isbubukun(郡社群)是花東區布農族最南端的布農族部落,位於鹿野溪上游溫泉帶上方,地處標高325-375公尺谷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便於管理,大部份的居民是由中央山脈祖居地:內本鹿將族人強迫遷移,移居下來至現址。「紅葉」部落按布農族的傳統命名為「dahdah」 所以紅葉村部落的命名為dahdah它的意思為溫泉。紅葉部落原本為卑南族人的領城,因當時布農人與卑南人互為仇敵,據口述歷史當時布農族人曾殺了一位名叫akangan 因此布農族人以vakangan的名稱為紅葉部落沿用至今。
二、 教會沿革
基督教福音在布農族的部落展開是在1948年2月開始,當時由漢人胡文池牧師和隨身翻譯木下先生(kinosita istanda)開始進入山區延平鄉傳道。 同年在台東縣延平鄉傳教時大都利用夜間傳道,到紅葉部落時,他們利用國民學校的教室作為傳道的地點,當時在紅葉佈道兩晚有四十人參與、當時當地青年邱德明牧師(Aziman Takisvilainan)感動於他們所傳的福音,回應呼召獻身前往玉里教會參加於1949年1月29日一連五天的「布農文字及基督教教理講習會」、講師是胡文池、駱先春、江天順、陳惠昌等四位牧師。學成回來後,天天向村民傳道。於1949年3月在紅葉部落初次設立茅草搭建而成的聚會所(位陳勝源長老(umas Isbabanaz)住家);而第二次建堂則是在1951年遷移同地點隔避入口處、改建為鐵皮屋教堂,至於教會第三次建堂,遷移至由邱德義長老(anu Takisvilainan)所奉獻的土地山坡上之小坪台,當時信徒以人工方式挖平擴大土地的活動空間,並且發動信徒到溪床取沙石徒步背負做為建堂材料,於1961年3月30日獻堂,沿用至今,已無法容納加增的信徒。於2007年1月21日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成立建堂事工委員會。來進行第四次建堂之計劃。
三、 教會現況
紅葉教會信徒是由老人、小孩子組成,每週平均聚會人數約為45-55人。由於我們信徒大部份是老人及在學生,信徒的工作不是作農,就是打臨工,因此教會的收入不穩定,再加上小會議決要建堂,所以沒有能力負擔二個牧者的基本謝禮。在外人的印象裡,通常會認為原住民部落的原住民若不是基督徒就是天主教徒,但是在紅葉村就不是如此。在總共有140戶548人,其中長老教會信徒只有26戶,大多數是無神論及民間傳統宗教信仰,是部落唯一的一間教會,沒有天主堂及其他教派的設立。這個情況與基督徒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徒的其它布農族部落相比實在是懸殊很大。由於本教會信徒老年化的比例很高,青壯年人口外流的也很嚴重,教會的宣教異象是要培養下一代基督徒,因此本教會在數年前開始跟總會申請「我愛台灣宣教營」(從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及少數的社青團契),期盼藉由這個營會讓國外的青年來到部落帶動部落的青年與孩子,願意進入教會認識上帝。感謝上帝每一年都會有3-5位慕道友開始固定參加禮拜。
四、 重建教會
首先由於本教會近年來慕道友有些增加,教會的座位已不夠使用。接著是因為本教會的建築已近五十年,且是以空心磚建造的,為安全考量,所以決心建堂(已請建築事務所,目前申請建築執照,等待動工)。不過,這幾十年來累積的建堂基金只有近四佰萬元,而最近第一階段的擋土牆工程就花了七十萬。我們要建的教堂不是華麗的,是要讓教會更多小組聚會空間;我們只要建比現有教會更寬、更長一點的二樓層的教會,樓下是各團契小組教窒、樓上為禮拜堂、總經費預算需七佰多萬元。當教會要建堂時,青少年團契共同想法,我們可以為教會做什麼?於是請牧師寫信給平地教會可否接納我們青少年團契,利用寒、暑假到平地教會為教會建堂獻唱(四部合唱)募款。感謝上帝今年暑假期間走訪了幾間平地教會、明年要繼續寫信給平地教會,希望接納我們過去,用募款的方式,建堂一定要完成的信心。
結論
感謝上帝、感謝和平教會,幫助我這二年來的勞建保的費用。雖然完全沒有謝禮,但讓我可以毫無顧慮的投入教會的服事,因為有勞建保。謝謝和平教會的愛心,特別是和平教會正值建堂中,你們的關懷、接納、幫助弱小教會的牧者仍然不變。謝謝和平教會、願上帝大大的賜福教會的事工。謝謝Uniang!


哇咧星樂園


報告人:林愛翎姐妹




內地會石安莉傳道

報告人:石安莉傳道




Angela Symonds


These last few weeks we have been reflecting on our experiences in being missionaries in 台灣 over the last 35 years. We came to台灣 when we were 28 years old, began learning 華語 in 台中 where we lived for just over a year. OMF is always short of people to do administration, so, after just one year we moved to 台北, where we continued to study華語 and attended a church in 景美. Here we learned more about how to do Chinese church work as we worked under a very fine pastor who gave us many opportunities to relate to the young people in his church as we attended the church YPF. Actually we could do very little as our 華語language was very limited.
In our second term, we began by living in 師大路, and attended a the 聖教會大專團契. By now our 華語 had improved somewhat so here we had our first opportunities to lead Bibl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groups. Once again after about 2 years OMF again moved us to台中to look after new workers. Living near the language school where we had learned華語 gave us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台語. Although we only had one year we worked as hard as we could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time available.
During our Home assignment, we managed to fit in attending a Christian counseling course, the content of which has been immensely valuable ever since. When we returned to Taiwan for our third term we came to 和平長老教會 taking over the 青年團契 from 林鴻信. Praise the Lord, the numbers did not fall too much, and we enjoyed our service with both the青年團契 and the 社青。 I also enjoyed attending the 婦女查經班 which I gather still continue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as being in 和平, I was also one of the 台北醫學院團契的服導(現在的 台北醫學大學).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worked either with 校園團契, and the first time we had been in the 長老教會. The first week we were at和平, 王偉華弟兄 was short of people to teach the recently started 成人主日學, and he asked me to lead a course on 舊約概論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artin and I became part of the regular team of成人主日學 teachers, and taught a range of course usually either Bible studies, or on 出信造就班.
We were very happy at和平, and I was very happy working in 北醫, Martin was just beginning his long textbook writing career, and we expected to return to “more of the same” after our home assignment, but OMF again changed our plans for us, because once more we were needed in 台中, again we were asked to look after a large group of new OMF workers.
台灣 had changed too, as Martial law had been lifted, and a new feeling of political freedom pervaded. 校園團契的台中地區負責人 had just given birth to twins, and he now asked me to take on 中興大學的學生團契. The group met off campus at a local church as did most Christian groups, it was very difficult finding new Christians each year as we had no official presence in the University. But that was shortly to change as 李登輝 became總統, and for the first time Christians were allowed to establish a 中興大學校內的社團. By now there were four unofficial Christian groups at中興. As we were only allowed to have one Christian society, we decided to combine to form one college society called 信望愛社。We held meeting after meeting of the four groups committee representatives, and eventually, after much prayer, we wrote a constitution that was acceptable to us all, and acceptable to the college authorities.
Life changed, meetings could be on campus and we had a space among all the other college societies. Contacting new students was easier, and the Christian groups had a new lease of life.
Church wise, we had moved to from 和平to 民族路長老教會,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和平的朋友郭俊雄. Once in the 長老教會, it is very hard to change- and anyway we did not want to. We enjoyed being involved with the 社青, and were thankful not to have to lead it as it was in the very capable hands of an old 和平朋友宋賢德. We tried to get an 成人主日學started on the lines of 和平, but it never really got off the ground.
I was getting more adept at inductive Bible Study with the passing years. I found my own Bible study exciting, and began to be a key contributor to 大靈班, C 組, leading groups of students through Romans, Ephesians, and Hebrews. 石哥 too was being used at大靈班, B 組, and was beginning to be involved with 中國醫學院大學(now 中國醫學大學)
The next really significant event was 921. While the church was not seriously damaged, parts of 中興大學 were unusable and had to be 重建. 我們的社團辦公室was in one of the沒有損害undamaged buildings, but the college took it back to use as a classroom building, and we were moved in with the 橋藝社cards club and the 棋藝社Chinese chess club - this is still the situation today.
Students arrive and graduate, and the Christian group continues much the same (except for the music)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 am always focusing on training in 查經班, and learning to live the 基督徒的生活觀. Every day is different, but the pattern is the same - -dealing with students problems學生的問題,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My life is spent on the two Campuses I am now responsible for. Is it easier today than in the past? I think so, just slightly. The issues faced are different – today we seem to face mores許多異端, and more complex sex related 與性關係有關relationship problems- but students have the same potential to be the leaders of the future學生是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