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說:『我們祖宗的神揀選了你,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又得見那義者,聽他口中所出的聲音。因為你要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萬人為他作見證。現在你為甚麼延呢?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 22:14-16)
一個禱:
親愛主,感謝祢,在我還偏行己路的路中,即時攔截我、尋回我;懇求祢,幫助我能學習不再耽延,願意起身、開口求告、洗淨污穢。謝謝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一點想:
22:21-30 為什麼猶太人聽到保羅提到外邦人就憤怒敵對保羅?對於我們有何屬靈的提醒?
孔雀魚 文◎許媛如
深夜體驗即時通訊的威力 文◎李良達
湧流不息的恩典之河 文◎AMELIE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 文◎徐敏雄
幻想曲 文◎潘慕蓉
成長、生命,才是最大的奇蹟 文◎工友小片
【相約星期二】之十二「寬恕」 文◎張吳國儀
戲語心鄉》 【相約星期二】之十二「寬恕」◎張吳國儀
週二課程:特別的一科,學生只有一個,沒課本,沒作業,沒評分,沒考試,沒畢業典禮,卻有葬禮,只因為這是授課老師墨瑞(Morrie)一生的最後一科,只有十四堂的課。當然,我盼望你可以成為這科的學生,並且也能修畢全程!
上一課墨瑞與米奇論「婚姻」;婚姻重要是宜家宜室,也是因為在乎,才會好好的經營一個家。今天,第十二課是談「寬恕」!
■ 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墨瑞說:「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寬恕自己沒去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身抱憾,等你到了我的年紀,就知道這樣不行….」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總主教圖圖強調,如果受害人堅持加害人必須先道歉,才願意寬恕,反而讓自己成為被主宰的一方;主動寬恕,意味你有自主權。能夠先寬
恕,受害人就成為自主的主體,不再是受制於加害人的客體。真是談何容易!圖圖主持南非「真相暨和解委員會」,他說這委員會成功是因為那些願意到委員會陳述
自己故事的人;如果他們不願出席,或出席時哭喊堅持「我要報復」,委員會就無濟於事。
■ 寬恕那沒要求的「寬恕」
北非出生的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在北大演講專題《寬恕》中,我引述其中一段與你分享:「….我們總是把給予和寬恕作爲一種機制,而不把它作爲要意識的東西。因此不存在沒
有寬恕的給予,也不存在不給予的「寬恕」。但是這二者尤其不能是同樣的東西。…….所以給予和「寬恕」在字面上的關係在英語和德語中間也存在。比如英
語:give, forgive等等。……第一個問題就是寬恕在只有在被要求的時候、明確和暗含被要求的時候才能被接受,或至少才能去考慮去同意寬恕。這就意味著人們永遠
不寬恕不悔罪、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明確請求「寬恕」的人。」
「同意寬恕和要求「寬恕」之間的關連,在我看來並不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寬恕」的宗教和精神團體的要求,我要自問這種相互性的不對稱性的鍛煉,甚至在
被要求「寬恕」,與被同意去「寬恕」之間,在嚴格意義上講並不針對著名副其實的寬恕。如果你犯下的罪惡過於嚴重,它超過了罪惡的極端,當它變得慘絕人寰,
那就根本談不上「寬恕」。…..」
「另一本書《寬恕》……我在其中從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倫理關係研究了寬恕本身,我得出的可被命名爲誇張的倫理學。我相信寬恕的無限,相信它的超自然性。而誇張的倫理學恰恰相反,它要求寬恕在既沒有被要求也不值得的地方給予寬恕。」
■ 寬恕那不可「寬恕」的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繼續說:「如果存在寬恕,那它就只應該寬恕那些不可「寬恕」和「不可補救」者,也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寬恕可以原諒,可以補救,那
這樣的事情人們是永遠可以做的,它不是寬恕。正如我不斷重復的,寬恕,如果它存在的話,前提就是它不可寬恕,即不可救贖的、非人性的無限制的尺度。」
「 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家Jankelévitch)2自己強調不可補救這個詞,而他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而凡有「不可寬恕」
的地方寬恕就變爲可能。這就是寬恕和寬恕歷史的總結,…
第一:寬恕是人的問題,是人固有的,是人的一種權力,或者是上帝具有的、是經驗的,或者是存在對超越性的一種開放。第二,這個界限不同於其他界限:如果存
在寬恕的話,是對「不可寬恕的寬恕」,因此寬恕如果存在的話,它並不是可能的,它並不作爲可能而存在,它只有在脫離可能的規律之外,在被不可能化、作爲無
限不可能之不可能的存在。」
■ 一體兩面的愛與恕
你可能覺得,那基督信仰的要求豈不難以達至?首先,你我都不相信理論可以改變世界。理論問題變為生活的問題的時候,你要持守的理論就只能成為你的重擔。
於是宗教信仰就成為較具權威的生活行為標準,以基督信仰為例,基督的降臨,為罪人受苦受死,這歷史的事實就已清楚闡明了愛的真諦,捨己的精神。於是,
這成了人類向著愛追尋的標準與規範!而上帝因著愛,對人付出了寬恕,所以,在愛中,寬恕是不會單獨出現的,寬恕與愛,是一體兩面的。
聖經記載的神,並不單是愛與恕的神,更是公義的神,這見於衪對不義的懲治;正正由於祂的公義,懲治了耶穌才有救贖,愛與恕就完整地體現於人世間,因著
愛這不單是慈愛憐憫的神,也是公義的神。毫無疑問,聖經要求信徒彼此相愛互相寬恕,是倫理上的必須,更加是出於信仰上的要求。
■ 違反情理的愛與恕
我相當同意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的看法,能被「寬恕」的,就一早應被寬恕,那它不是寬恕。而被要求去寬恕,那一定是一些無法被「寬恕」的事,於是中人被要求去寬恕那些不
可「寬恕」和「不可補救」的人及事,也就是在被要求做人性限制的事,即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不合情理喇!正如一個名句:「容之能容未為容,忍之能忍未為
忍」一樣的異曲同工!
在聖經中,被寬恕的人先決條件是,他必須有要求。那是說,他有知罪悔罪之態度,才會請求寬恕。基督信仰的寬恕不是誇張的倫理學,更不是被要求我們,在沒有被要求、也不值得的地方給予寬恕。
在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21 –
35節中,耶穌說比喻:一個君王寬恕了一個欠了他好幾萬塊金幣又沒錢還的人,因他的哀求,並承諾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還清。王免了他的債並把他釋放了。
那人卻對一個欠他幾塊錢的同伴,掐住他的喉嚨不放,對他的哀求無動於衷,更把他下在監獄裡。王知道大怒說:『你這個惡奴,只因你向我要求,我免了你所有的債,你不該寬容你的同伴,像我寬容你一樣嗎?』把他關進監獄裡受刑,等他還清全部的債。
耶穌說:「如果你們各人不肯從心裡饒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可見主耶穌也認為,無限的寬恕,不等同姑息、縱容罪人。寬恕是帶有制約性及糾正行為的目的,要使傷害減低甚至終止。這樣的寬恕,是不姑息不縱容的寬恕,是基於愛而有的全面性的寬恕。
愛與恕是必須與悔改吻合;那欠人者求饒,是悔悟,而他的殘酷卻顯示出他對被寬恕並無任何感動,才大刺刺地把人下監。這也是揚克裏維其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於是本來被寬恕因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
■ 恕己饒人釋此生
『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1
-(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
要學會寬恕,別讓自己有任何遺憾,首要是要寬恕自己!我們難以寬恕的不只是別人,其實最要寬恕的是自己,不要再活在自悔自恨中。基督信仰帶來四度的復和、
與神復和、與人復和、與自己復和、與大自然復和。寬恕自己就是與自己復和﹗寬恕不是懦弱,需要有勇氣和力量才能寬恕。不再被過去的痛苦傷害;亦惟有能寬恕
自己的人才能真正的寬恕他人。
有人令你快樂也一定有人令你痛苦!在生命無常中去學習為過去感恩、珍惜現在,更企盼將來。
■ 結語:不需刻意的愛與寬恕
一位憂鬱症的女士來到一位心理治療師面前,痛苦的訴說她的艱辛。女士面對家暴,丈夫酗酒,長久失業,她要工作賺錢養家,工餘有幹不完的家事,三個小孩
要她照顧,她身心俱疲,更每天活於恐懼中又擔心家暴影響孩子。公公婆婆偏袒兒子,反指責她激怒她丈夫,其他親友也怕惹是非而明哲保身,於是,本來是受害
者,反成為一切問題的元兇。她被虐卻是因為她不賢,令丈夫生氣;她不斷受傷又不斷被指責。
教會的人都很關心,但大家勸她寬恕他們才可以有平安,愛他們才可以喜樂,她無法去寬恕又很罪疚,怪自己沒有那包容又能寬恕的愛。
心理治療師問了她幾個問題:
「妳的鄰居怎樣說?」「我沒問過他們。」女士搖搖頭。
「妳有什麼生活嗜好或娛樂?」女士搖搖頭。
「妳若被趕出家門能自己活的下去嗎?」女士搖搖頭。
「妳仔細想一想,關心妳的人多還是傷害妳的人多?」女士想了很久。「其實關心我的人比較多。」
「好,那妳花多少心思在那些關心妳的人身上?」女士搖搖頭。
心理治療師說:最愛妳的先是妳自己,妳要多為自己著想。關心妳的人妳要在心中提升他們的地位。傷害妳的人要在心中把他們降級。妳別追問:他們為什麼;也無需去分辨他們好不好,這些評價留給上帝去做判斷。」
「妳要做的,只是減低他們在妳心中的份量。丈夫打妳,妳跑,要不,報告警方。他們一罵妳,妳就逃離現場。該妳做的事情妳就做,不該妳做的事情就讓放手,別心軟。」
「但這樣我一定會被罵死的。」女士搖搖頭。
「妳這是專注他們的反應,仍在乎那些傷害妳的人。而且,妳迎合他們,就可以改變他們的態度嗎?」
「那教會不是要我寬恕,愛我的我的敵人嗎?」女士疑惑地,「你慢慢就明白了。」
之後,女士再回來,臉上有笑容,衣著亮麗,很難想像這就是幾個月前那個即將瀕臨自殺的憂鬱症婦人。
心理治療師問:「這個月來怎樣?」
「我發現我身旁有這麼多人默默關心我!我的鄰居、教會的姊妹,我以前根本不在意。丈夫發瘋我乾脆不理他,他喝醉了竟然去打婆婆。我除了必要的工作其他事情不管了。我把精神時間都放在教會、孩子、朋友、鄰居。而我的心情卻越來越好,小孩也感染了我的情緒越來越開朗。」
「妳覺得妳先生為什麼會打妳?」
「他缺乏自信吧,父母保護太過,他發現自己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他會將旁邊的拿來出氣,我倒楣成為他的洩氣袋。」
「所以妳挨打,是在助長他惡化,他永遠學不會處理情緒。你以為你寬容他,其實是縱容他。縱容是懦弱,寬恕卻是勇氣。人如果不會愛護自己、愛護所有愛護他的人,他就不會有勇氣對抗暴力;而浪費精力去討好傷害他的人,懦弱與縱容是雙生子,他是衰人你是受害者。你以為寬恕就是自我犧牲,寬恕與勇氣才是一對,因為寬恕背後是獲取,是取得強大的力量;那是上帝的愛及良善的強大力量,你能先對自己與他人有愛,你就被那股力量所包圍,寬恕就會毫不費力自然地活出
來。」
「哦,那愛敵人呢,就是先去愛所有愛護我的人,同時不要浪費精神在敵人身上,所以不理不管敵人;才能不讓敵人有傷害我的機會,為不值得的人辯論更是多餘。愛與寬恕的力量就是如此活在我生命中;怪不得今天的我,原來已能寬恕而我竟然不知道。」
1『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
(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原刊於0212期【加傳影音】之《一筆勾銷》,並蒙陳耀南教授斧正。
2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家Jankelévitch)
回本期目錄
【 心靈小語】
「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墨瑞~
【贊助方式】郵政劃撥帳號 22605871 戶名:財團法人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
信望愛信仰與聖經資源中心|台語信望愛|客語信望愛|思羅安信望愛(盲人點字)
信望愛圖片資源中心|信望愛音樂網|信望愛手機上網
--
This message has been scanned for viruses and
dangerous content by MailScanner, and is
believed to be clean.
有一件事需要您的協助及代禱!
幾年下來,參加過鄉福雙語營及體驗營的同工,再加上對鄉村福音有負擔的兄姊已有一定的人數。
不論在禱告或實際的投入,盼望匯集這股關心的力量,在未來能為台灣鄉村福音事工帶來突破。
因此計劃在十月開始,每月一次。在台北有一個鄉福傳遞及禱告的聚會。
我們正積極尋找一個合乎以下條件的地點。
一. 時間:每月一次,週一晚上7:00~9:00。
二. 最好是離捷運站走路五分鐘以內。
三. 可20-30人聚集。
四. 可以免費使用。
若有,懇請介紹,並與鄉福辦公室黃紀華傳道聯絡。
電話:06-2358440
傳真:06-2358441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vgm.org.tw
鄉福總幹事
陳文逸牧師
| |||
信望愛閱讀》 奇異恩典,奇異改變◎Hapiru | |||
《奇異恩典》這部電影已經在台灣上映。讀過張文亮老師寫的《兄弟相愛撼山河》的,對電影主人公絕對不陌生,就是孜孜不倦帶動英國廢止販奴的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據估計,散落在美國家庭中的零錢高達百億!!Zach Hunter 呼籲青少年,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小,什麼也不能做。他們至少可以捐出零錢,襄助推動阻止販賣人口或虐待勞工的慈善機構。Zach Hunter 的訴求引起熱烈迴響,不僅在青少年中間募得十萬美金,當《奇異恩典》這部電影決定發起「奇異改變」(The Amazing Change) 這個活動,繼續傳遞威伯福斯的精神,他們請 Zach Hunter 作該組織的發言人。當年想到上台就會想吐的少年,如今以當代廢奴運動者自居,在美國各地演講,有時聽眾高達一萬多人,卻侃侃而談,身為一個少年人,可以在 全球販賣人口的問題上有何貢獻。現年十五歲的他,出版了一本書《成為改變》(Be the Change),以淺顯的文字道出他自己投身廢奴運動的心路歷程,並且提出一些實際的方法�¼! �讓其他人知道如何參與。 1994 年,在美國司法部工作的 Gary Haugen 外借給聯合國,去盧安達調查令人髮指的大屠殺。他在一個城市看見好幾千具屍體橫陳當地的大教堂與運動場裡。當他走過這些腐朽的無名身體,卻想起這些人也曾 經是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兩天後,他回到安靜美麗的維吉妮雅郊區。搭車上班的時候,他突然有股莫名的衝動,想要對著車中通勤的人大喊:「喂,不好意思, 可是你們知不知道,四十八小時以前,我在一個叫盧安達的非洲小國,看見了好幾千具屍體?」 這位哈佛畢業的律師沒有真正喊出來,卻將吶喊化為行動,在同一年發起了「國際正義使命團」(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集合律師、外交與犯罪調查人員,為世界各地沒有正義的社會中被壓迫的人發聲、抗議、採取行動。Zach Hunter 的小書就舉了一個在肯亞被警察勒索不遂,手因槍傷切除,並且被誣害坐牢的年輕人,因著「國際正義使命團」介入,洗刷了他的莫須有罪名。 「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你我容或沒有 Zach Hunter 或是 Gary Haugen 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最起碼總是可以在咒詛黑暗的漫罵聲中,多點亮幾枝蠟燭,維繫些許清醒中的尊嚴吧…… 註 1:這段插曲引自 Charles Colson 寫的Kingdoms in Conflicts。很可惜,中譯本《當代基督教與政治》刪除了不少精彩的實例與故事。不知威伯福斯的故事可有保留? 註 2:2006 年世足賽在德國舉行,賣淫集團臨時「進口」額外的女子,提供球迷「服務」。 | |||
【 心靈小語】 「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 | |||
【贊助方式】郵政劃撥帳號 22605871 戶名:財團法人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