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8年9月30日

使徒行傳第22-23章


9/30(二) 讀經:使徒行傳第22-23章

一句話:
他又說:『我們祖宗的神揀選了你,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又得見那義者,聽他口中所出的聲音。因為你要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萬人為他作見證。現在你為甚麼延呢?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 22:14-16)

一個禱:
親愛主,感謝祢,在我還偏行己路的路中,即時攔截我、尋回我;懇求祢,幫助我能學習不再耽延,願意起身、開口求告、洗淨污穢。謝謝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一點想:
22:21-30 為什麼猶太人聽到保羅提到外邦人就憤怒敵對保羅?對於我們有何屬靈的提醒?

2008年9月29日

使徒行傳第21章


圖片自網路下載

9/29(一)讀經:使徒行傳第21章

一句話:
於是保羅帶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
(徒 21:26)

一個禱:
親愛主,謝謝祢讓我們看見,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一種人,有所堅持也有彈性;求祢教導我如何以福音的眼光看待人事物。謝謝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一點想:
21:17-26對於猶太信徒仍然守舊約的習俗,以及保羅的態度與回應,你有何看法?

2008年9月28日

使徒行傳第19-20章


圖片下載自網路
9/28 (日) 讀經:使徒行傳第19-20章
一句話: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徒19:4-6a)

一個禱:親愛主,謝謝你,藉著每次聖禮典提醒我們,祢的愛與恩典,再一次在祢面前悔改與重新立志;願我們所領受的杯與餅,讓祢復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更新,使我們得以在生活中有新生的樣式,懇求聖靈幫助。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一點想:保羅在以弗所為何引起騷動?對於我們有何屬靈的提醒與教導?

2008年9月27日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 -- 曾昭瑞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曾昭瑞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主日學中,我們常常聽見大衛的故事,多是敘述大衛如何的好,但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卻似乎不是如此。要了解這段聖經,我們需要回顧前面的經文,就是關於大衛與那群跟隨他的人。

一、大衛與跟隨他的人:一群活不下去的人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二章1~2節告訴我們說:「大衛就離開那裡,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弟兄和他父親的全家聽見了,就都下到他那裡。凡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大衛就作他們的頭目,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看似因為大衛表現的好,所以很多人要跟隨他,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那時掃羅王已在追殺大衛,而跟隨大衛的這四百人很可能是害怕被掃羅王所殺,即使他們不喜歡大衛,但也只好投靠他。聖經形容這些人都是窘迫、欠債、心裡苦惱,而在這個過程中,聖經並沒有提及他們的屬靈光景如何,但我們也很難想像他們在逃難中如何繼續信仰生活。第二十三章9節說:「大衛知道掃羅設計謀害他,就對祭司亞比亞他說:將以弗得拿過來」,大衛知道只能常常來倚靠上帝的帶領,就請祭司將以弗得拿過來,要求問上帝。這裡沒有提到跟隨的人問大衛這麼做的理由,也沒有提及大衛告訴他們為何要求問上帝,因此我們推測,他們已曾聽大衛教導過,要向上帝禱告,在惡劣的環境下,要倚靠神。

二、亡命在敵境:我要活下去的掙扎

第二,我們看見大衛與這群人面臨到的掙扎。大衛為了逃避掃羅王的追殺,就逃到非利士地,投靠迦特王亞吉:「那日大衛起來,躲避掃羅,逃到迦特王亞吉那裡。亞吉的臣僕對亞吉說:這不是以色列國王大衛嗎?那裡的婦女跳舞唱和,不是指著他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嗎?大衛將這話放在心裡,甚懼怕迦特王亞吉,就在眾人面前改變了尋常的舉動,在他們手下假裝瘋癲,在城門的門扇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鬍子上。亞吉對臣僕說:你們看,這人是瘋子。為什麼帶他到我這裡來呢?我豈缺少瘋子,你們帶這人來在我面前瘋癲嗎?這人豈可進我的家呢?」(撒上21:10-15)當時為了生存,大衛裝瘋賣傻,但這次他又跑去找亞吉王,求他保護。這個亞吉王是非利士人-猶太人的宿敵-的王,而曾經打敗他們、成為英雄的大衛,竟投靠這敵人。大衛承受這一切,為了活下來而淪落至此,但卻活著一點尊嚴也沒有,對他而言,這或許是人生中一個很悲慘的經驗。

三、高明卻不光明的手段:結盟與欺騙

大衛不僅請求亞吉王的保護,甚且與他結盟,後來還欺騙亞吉王:「大衛和跟隨他的人上去,侵奪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之地。這幾族歷來住在那地,從書珥直到埃及。大衛擊殺那地的人,無論男女都沒有留下一個,又奪獲牛、羊、駱駝、驢,並衣服,回來見亞吉。亞吉說:你們今日侵奪了什麼地方呢?大衛說:侵奪了猶大的南方、耶拉篾的南方、基尼的南方。無論男女,大衛沒有留下一個帶到迦特來。他說:恐怕他們將我們的事告訴人,說大衛住在非利士地的時候常常這樣行」(撒上27:8-11),我們來看一下地圖:

大衛告訴亞吉王,說他去猶太人的南方,那是在偏東邊的位置,但大衛是去到西南方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之地,並為了生存而屠城,因為害怕那些人回去告訴亞吉王實情。他讓亞吉王以為招攬了一個英雄勇士,這只有好處而無壞處,卻不知從頭到尾大衛都是在欺騙他。大衛和亞吉王結盟,只是因為需要保護,並沒有想要效忠亞吉王。弟兄姊妹,我們如何來看待大衛在洗革拉的生活呢?

我們的回應

一、 道德的教會,不道德的信徒

一般人看這段聖經節時,也許可以做出三種解釋:第一種就是將這段經文道德化,第二種就是用世俗的方式來看,或者是想辦法將這段經文合理化。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有很多人譴責大衛的墮落,他既知自己是上帝的受膏者,卻去投靠以色列的敵人,根本是在違抗上帝給他的召命,在生命最困難時選擇倚靠敵人;若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大衛很聰明,知道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方面可以免去掃羅王的追殺,一方面又得到亞吉王的信任,他的技巧手段高明,以此保護了家人,並累積了東山再起的政治資源;也有人說,大衛其實沒有違背上帝,他雖然欺騙了亞吉王,但沒有對不起以色列人,所以他是站得住腳的。那麼,連續欺騙敵人十六個月,這樣沒有道德上的爭議嗎?其實,我想我們不需將大衛絕對的道德化,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完美的人。其實大衛的故事並非與我們不相干,那不是三千多年前的一個故事,也不是我們閒來無事聊聊大衛的為人,而是在這其中有一個上帝要我們學習的重要功課。

我們要先來談談以色列人的概念。以色列人相信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他們也相信有時所遇到的事情不是出於我們意志能夠決定的,甚至不是我們能夠相抗衡的。我們面對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發生許多困難和問題是我們即使想表現好也做不到的,好像沒有什麼選擇,只好向神禱告祈求,但可能發現上帝好像沒有回應,在那個時刻,我們要知道,上帝仍然是歷史的主宰,上帝仍然在掌權。弟兄姊妹,不是因為我很順利、我被上帝祝福了,所以我就相信有上帝,而是我在困難危險、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我仍然要倚靠神,相信上帝會救我們,即或不然,若上帝真的不救我們,我們也要相信上帝是上帝。當我們有這樣的概念,再來看這段經文時,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上帝是沈默安靜的上帝、是隱蔽的上帝、是看不見的上帝,可是在這個隱蔽看不見的上帝當中,我們相信上帝仍然掌權,我們若這樣相信,我們就能與大衛這個故事對話──這個故事就和我們生活在困難的經驗中是一樣的,能在困境中遇見上帝。大衛是不得已才做這些事情,也就是一般人在所謂不屬靈的狀況下求生存,寫這段經文的人並非是要告訴我們大衛這樣做是對的,而只是忠實的記載下來,並沒有做評論。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大衛躲掉了掃羅王的追殺,能忠於他所立下的誓言「我不殺上帝的受膏者」,也躲掉了面對與攻擊以色列人的可能性,不用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命而被迫去殺以色列人。所以這段經文的重點,不是在於大衛做了什麼事情,而是上帝如何保護了大衛。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我們在說我們的信仰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關注是,不在乎我們為上帝做了什麼,而是上帝為我們做了什麼。大衛和亞吉王的故事不是說我們要對腐敗的勢力和文化來妥協,相反的,上帝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從這個世界分別出來,我們不應認同他們的錯誤,上帝的話也教導我們,要抗拒這個世界腐敗的文化,所以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當你堅持抗拒,卻到了一種境地是沒有辦法、沒有選擇、似乎走到絕境時,上帝仍然在保護你。上帝在幕後為我們工作,為我們成就我們不能成就的事情,這就是這段故事的重點。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想過,有一些人實在是活在亞吉王的保護之下,有時生活在這樣的景況中真的很痛苦、很無奈,卻不知如何是好;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所遇見的困難,就好像是大衛一樣,可是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當我們完全無能為力時,上帝仍然在我們的生命裡暗中的保護我們。

二、 罪人大集合的教會

第二,我們要一起來看的是,教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教會?我們把這個場景拉到一個更寬闊的地方,就是上帝要救那些屬祂的子民,可是祂的子民卻往往是問題很多的人,我們看到那些跟隨大衛的人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這些人就是教會嗎?這些人就是我們今天在這裡彼此相愛的人嗎?弟兄姊妹,或許有時你來到一間教會時會發現,怎麼人們口裡講的是一套,做出來的都是另一套,讓我們失望與不滿;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當你聽到這樣的話,你或許感覺很美好,但卻發現教會裡實際上不是如此的好;或許你也讀到這節經文:「你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詩34:8),你認為這裡就是你可以經歷上帝的地方,然後你決定加入教會,卻發現並非如此,竟有數不清的服侍希望你投入,不久你感到身心俱疲。大衛在亞杜蘭洞時,這些跟隨他的人是一群欠債、沮喪不滿的人;耶穌在世上時常與稅吏、妓女等人們眼中很差的人一起吃飯;保羅說的更清楚:「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26-31)弟兄姊妹,這就是教會啊。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做的多好,上帝才揀選了我們,乃是因為上帝的恩典,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揀選。有時在教會裡,說真的,有些人不太好相處,但上帝就讓我們這群不是義人的人組成了教會,讓我們這群罪人在這裡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從大衛、從耶穌、從保羅的時代到今天,都是如此。

三、 靈性生活與洗革拉

那我們如何看這群人在一起的狀況呢?我們要說,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有一種新的感受。當我們在教會出入越久時,也許會發現不一定我們做的好,就得到上帝的祝福。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信仰呢?有時我們遇見種種的困難和挫折,不知道上帝為何要讓我們遭遇這些,但我們相信上帝仍然在掌權。弟兄姊妹,大衛這樣做真的不足取,可是這就是他的生活,是他真實的處境,也可能就是我們的生活,是我們會遇到的處境。我們祈求上帝祝福我們,卻發現我們好像一直活在絕境裡,只能掙扎的問:「上帝祢還在嗎?」當我們這樣問時,這是一個相信的掙扎,我們和大衛的確是挺像的,我們可能在困難中尋求「上帝啊,什麼時候祢要來幫助我?」洗革拉是大衛的基地,這裡就是他與士兵們的教會,那麼,難道在這個教會中,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為了符合上帝的要求,為了做出我們以為上帝認為正確的決定,而上帝做了什麼反而已經不重要,反而我們就慢慢掉入了律法、道德主義嗎?

洗格拉是聖經裡一個很重要的地方。當我們想要對我們的基督信仰認真時,我們就會被丟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叫作教會,然後我們就會跟著一群我們也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相處。在這個團體裡,你會聽到一些人的信仰故事,許多人都說自己是那受窘的、欠債的、心裡不滿的人,他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湊在一起似乎變得更複雜,但我們不能避開這些,我們與這群人同行,一起尋求上帝幫助我們,祈求上帝的恩慈,而有時卻看不見神有同在;有時我們也或許會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好行為即可,然後就想到底要如何才是活出一個好的信仰生活。當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純潔的靈性,誠實面對自己時,我們就會認真的讀聖經、聽牧師講道,然後或許會發現,你做不到聖經裡的那些要求;而我們又知道,我們無法一個人在自己家裡就讓信仰增長起來,我們需要夥伴,所以我們需要來到教會。當一切看起來都如此混亂時,我們卻開始發現,如同大衛在洗革拉這個地方,他服侍亞吉王,帶著一群道德敗壞的人在那裡生活,在那個過程中,我們看見有一道曙光,不知從哪裡出現,照在我們這群人身上,使我們那被罪惡蒙蔽的眼睛,彷彿可以看見我們以前所看不到的,在我們軟弱的生命中,我們再一次的被上帝的話語來塑造,然後我們看見自己很敗壞軟弱的生命在上帝的聖靈中被更新改變了:以前很自私的人,不知什麼原因,漸漸變得願意犧牲,有種無法想像的勇氣,願意付出;以前做事看起來不怎麼高明的人,漸漸產生一種類似英雄的格局,活出那種純潔的生命,雖然在受苦當中,卻漸漸有那種喜樂的生命,在軟弱中能不住地禱告。弟兄姊妹,就是在這一群亂七八糟的人當中,會發現這一群人生命在改變,這就是教會。我們要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見的就是上帝的恩典,沒有了恩典就不是教會,這就是大衛在洗革拉、在亂七八糟的日子中,我們看見的他仍可以依靠神,而在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教會也仍然是這樣。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彷彿活在洗革拉,我們必須去侍奉一個我們不太願意侍奉的亞吉王,甚至有時我們必須做一些看起來違背我們的信仰、道德、生活的事情,可是父神,祢知道大衛所遇見的困難,祢知道他所面對的問題,在他處境最危險的時候,祢仍然在掌權。父神,祢幫助我們,我們在生活中面對我們的家人、我們的上司、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朋友,有時我們好像沒有什麼可以選擇,有時我們在教會中面對這群罪人,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夠做什麼,可是就在這個過程中,主,祢改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自私、我們的軟弱、我們的敗壞、我們的罪惡被消除。求祢幫助我們,堅固我們每一個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收成 (Harvest)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對每一位農夫而言,收割是一年辛苦耕種過程中最歡樂的成果回收。許多農耕社會都會在豐收的收割期舉行豐年祭 (民28:26),一面向賞賜風調雨順、讓農民享受五穀豐收的上帝獻上感恩的祭,一面也和工人鄰居一起盛宴慶祝豐收。

上帝在撒種與收成之間定下一些相關的自然律。我們可以從這些自然律當中,學到屬靈的功課。

第一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植物基因遺傳學的定律。 “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 (創1:12)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特有的基因組合,因此,現在種下的是什麼類種子,將來收成的也是同類的農作物。在屬靈的世界,上帝也設下相同的因果律。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第二律,此時撒種、彼時收成。這是植物成長的定律。從撒種到收成一定要經過一段相當固定的時間,好讓所撒下的種子,可以生根發芽、抽苗吐穗、開花結實。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傳3:2) 在這段農作物成長的期間,農夫所能作的,是忍耐等候。 “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雅5:7)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一樣,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加6:9)

第三律,撒種量少,收成倍增。這是植物繁殖的定律,是上帝所賜的祝福。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1:28) 這也是農夫耕種的動機與期盼。主耶穌所講的撒種的比喻中那撒在好土裡的種子, “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太13:8)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是我們的舌頭,更是這樣。 “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雅3:5-6)

第四律,少種少收,多種多收。這是投資報酬的比例原則。撒種時,農夫似乎是將已經收藏在倉裡的穀物拿出來丟散到各處,但是這些彷彿是失去的種子,卻在上帝所賜的陽光與雨水的供應之下,結出多倍的收成。撒種的農夫,是存著這樣的信心與盼望,才會在沒有確切保證回收的情況下,勇敢的將手中的種子撒出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11:6)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保羅勸哥林多教會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6-8) 當我們將上帝所賞賜給予我們的物質施捨給那些有須要的人時,彷彿我們所擁有的就減少了。但是,這些我們所撒出去的善種,經過上帝的祝福與奇妙的帶領,往往帶給我們意想不到更大的恩典與豐盛。

第五律,這人撒種,那人收成。這是蝴蝶效應的原則。我們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原則。我們每個人的抉擇與行為,常常會對周遭的人們,產生各種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傳到下一代。 “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 (結18:2)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民14:18) “耶和華你的神,他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 (申7:9)

但願我們大家不要順著情慾撒種,以免從情慾收敗壞;我們如果順著聖靈撒種,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大衛系列 -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 (華語)



【講道大綱】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撒母耳記上二十七1-12
一、大衛與跟隨他的人----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撒上二十一2-3)
二、亡命在敵境---我要活下去的掙扎(1;4-5)
三、高明卻不光明的手段----結盟與欺騙(6;8-12)

我們的回應
一、道德的教會,不道德的信徒(太十六10)
二、罪人大集合的教會(林前一26-31)
三、靈性生活與洗革拉(路加十八11-13)

【問題討論】
1. 你為什麼來到教會,從過去到現在,你內心有什麼需要讓你來到教會?
2. 從洗革拉到今天的教會,你看到教會的人是怎樣的人?有人說教會的人都是好人,你對這句的看法為何?
3. 大衛在絕境中怎樣想辦法活下來,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我們遇見困境時該怎麼辦?

【金句】路加福音18章13節
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大衛系列 -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 (台語)



【講道大綱】

活在黑暗中的靈性生活----撒母耳記上二十七1-12
一、大衛與跟隨他的人----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撒上二十一2-3)
二、亡命在敵境---我要活下去的掙扎(1;4-5)
三、高明卻不光明的手段----結盟與欺騙(6;8-12)

我們的回應
一、道德的教會,不道德的信徒(太十六10)
二、罪人大集合的教會(林前一26-31)
三、靈性生活與洗革拉(路加十八11-13)

【問題討論】
1. 你為什麼來到教會,從過去到現在,你內心有什麼需要讓你來到教會?
2. 從洗革拉到今天的教會,你看到教會的人是怎樣的人?有人說教會的人都是好人,你對這句的看法為何?
3. 大衛在絕境中怎樣想辦法活下來,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我們遇見困境時該怎麼辦?

【金句】路加福音18章13節
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2008年9月26日

以賽亞書 53/55

W5 2008-10-3 (賽53:1-55:13)


經文: 以賽亞書 55:1
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

默想: 感謝上帝!你為我們世人預備了白白的恩典,要給予一切願意的人。求主幫助我,願意到你的面前來領受這白白的恩典。


題目: 以賽亞53章與主耶穌受難間有那些對應之處?

約伯記 38



W4 2008-10-2 (伯38:1-38:41)


經文: 約伯記 38:2 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默想: 親愛的主!求你保守我的口,不任意妄言,使你的旨意更加暗昧不明。


題目: 上帝一開口,便向約伯發出一連串問題的目的為何?

路得記 3/4

W3 2008-10-1 (得3:1-4:22)


經文: 路得記 3:9
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

默想: 主耶穌,路得尋求至近親屬的遮蓋,也得到波阿斯的恩典。我也要像路得一樣來到你的施恩寶座前,尋求你恩典的遮蓋。


題目: 你對於波阿斯處理路得需要的過程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12

W2 2008-09-30 (可12:1-12:44)

經文: 馬可福音 12:17
耶穌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他們就很希奇他。

默想: 親愛的主!在該撒與上帝之間,我當如何自處才能合你的心意呢?所有地上的執政掌權者的權柄,都是來自萬軍的耶和華的。可是當他們濫用這些神賜的權柄時,作為你的僕人,我應當如何反應呢?求神指教我,會清楚區分屬該撒與屬神的事情,而不會混亂。

題目: 你對於耶穌與撒都該人有關復活的對話有何感想?



創世紀 40

W1 2008-09-29 (創39:1-40:23)


經文: 創世紀 40:23
酒政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


默想: 主啊!人會忘記我,但是神你永遠不會忘記。 “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賽49:15) 感謝主的恩典。


題目: 你對波提乏夫人事件有何感想?

2008年9月22日

以賽亞書 52

W5 2008-09-26 (賽51:1-52:15)

經文: 以賽亞書 52:7 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默想: 感謝主!那些報佳音傳喜信的人不只是嘴唇有美好的信息,他們也留下佳美的腳蹤。這佳美的腳蹤成為他們口中所傳報佳音的最好見證。求主也讓我的腳蹤與信息同樣的佳美。

題目: 先知以賽亞給耶路撒冷的錫安城帶來那些好消息呢?

約伯記 37

W4 2008-09-25 (伯37:1-37:24)

經文: 約伯記 37:24 所以,人敬畏他;凡自以為心中有智慧的人,他都不顧念。

默想: 親愛的主!是的,你的作為奇妙,人類不可測度。你的旨意高超,人類無法明白。讓我在你面前使用你所賜我的智慧來認識你,也讓我在你面前存敬畏的心對於我的智慧所無法明白的,在你面前俯伏敬拜。

題目: 以利法這段經文所描述的上帝觀為何?

路得記 1/2

W3 2008-09-24 (得1:1-2:23)

經文: 路得記 1: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默想: 主耶穌,路得雖然是摩押的女子,但是他從婚姻生活中認識你,並且對年老的婆婆滿有愛心,堅定要一生敬拜神,並侍奉照顧年老的婆婆,這樣的信仰表現讓我敬配與學習。


題目: 你從這段田園詩歌般的美麗文學當中是否看出拿俄米、路得與波阿斯人格互動之美?

馬可福音 10/11

W2 2008-09-23 (可10:28-11:33)

經文: 馬可福音 10:31
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默想: 主啊!我們常常在彼此比較或是計較,我們常常爭奪前後上下的地位。求主幫助我,讓我明白,在前的可能會變成在後的,求主讓我學會欣賞與尊重,不斷的虛心尋求長進。

題目: 對於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的事件你有何想法?

創世記38

W1 2008-09-22 (創38:1-38:30)

經文: 創世記38:26猶大承認說:他比我更有義,因為我沒有將他給我的兒子示拉。

默想: 親愛的主!猶大開始在別人的錯誤中看到自己的責任。這是猶大生命開始轉回的起步。求主也幫助我,讓我不要急於指責別人,而忘記自我反省。

題目: 你對他瑪的遭遇與作為有何感想?

2008年9月20日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 Encouragement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課題是勉勵,什麼叫作勉勵?所有的父親在教小孩騎腳踏車時,不能一直拉住他,最終必須要放手,不然他就學不會,這就是勉勵。能夠放手,代表你對他有信心,並且即使放手,你仍一直在他身旁,必要時扶他一把,這個叫作勉勵。

Ⅰ、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播放一首歌給大家聽:「Home on the Range(山腰上的家)」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順流漂下
Oh, give me a home where the buffalo roam,
喔 給我個家 水牛自由倘佯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me, home on the range
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w often at night, when the heavens are bright
無數的夜晚天空閃耀光芒
With the lights from the glittering stars,
繁星點點將黑夜照亮
Have I stood here amazed and asked as I gazed
我佇立凝視內心充滿驚奇
If their glory exceeds that of ours.
星光豈可與我家相比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Where the graceful white swan goes gliding along
白色天鵝優美的滑游其間
Like a maid in a heavenly dream
像那夢中美麗的天仙

And I would not exchange my home on the range
我不願交換那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我們常常說要勉勵我們的孩子,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勉勵,而是不要洩他們的氣,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1970年代有一對很有名的歌手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哥哥Richard是1946年出生,妹妹Karen是1950年出生,妹妹從小就很會彈鋼琴,哥哥會打鼓,兩人的歌聲都很好,但這個妹妹在年輕時就因為一句話:「That’s Richard’s chubby sister(那是理查胖胖的妹妹)」,從此一生都在神經性厭食症中掙扎,不到三十三歲就過世。事實上,特別東方的父母總不管孩子做到如何,都覺得還不夠好,給予的總是洩氣而非勉勵。

Ⅱ、勉勵的意義(The meaning ofπαρακαλέω and 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παρά(para)besides 陪在身旁

2. kαλέω(kaleo)call 高聲鼓舞

3. μυθος(muthos)say 輕聲安慰

怎麼做才是勉勵呢?今天的經文:「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這裡提到三種處於不同情況的人,我們幫助的方法也不一樣,相似的經文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11節,保羅說:「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兩句經文中「勸」和「勸勉」的希臘文都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而「勉勵」和「安慰」則是另一個相同的希臘字,叫作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παρακαλέω(parakaleo)翻譯成英文是exhort(激勵勸勉),這是當孩子開始在學習時所用的勉勵方式;但若他失敗跌倒時,你用的是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mutheomai),翻譯成英文是comfort(撫平安慰)。這兩個希臘字首都有一個παρά(para),意思是陪伴在他身旁(besides),就如同剛才提到的教小孩騎腳踏車,你放手卻沒有離開,這可能比之前還辛苦,陪在一旁顧著也擔心他,但你又隨時出聲鼓勵他;kαλέω(kaleo)是當對方做的好時,給予高聲鼓舞(call),但當他做的不好時,你是μυθέομαι(mutheomai),其字根μυθος(muthos)是輕輕的說(say),也就是輕聲安慰。因此,不論對方做的如何,我們都能勉勵他,或者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或者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陪在身旁、出聲鼓勵,就是勉勵的意思。

Ⅲ、巴拿巴是勸慰子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

我們以前提過巴拿巴,他的本名是約瑟,而因為他總是勉勵人,使徒就稱他作勸慰子(Barnabas),「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徒4:36)。這個名詞就是勉勵者,希臘文是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它的字根就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他如何勉勵人呢?對於一些有困難的人,他願意付代價來幫助他們,「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4:37),這是實質上的勉勵。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而對於一個聲名狼藉、卻決定要改變的人,巴拿巴就接納他、鼓勵他;當所有人都不敢與這樣的人來往時,巴拿巴去幫他(掃羅)作保證;當掃羅真的悔改時,全耶路撒冷的信徒都不敢相信他,巴拿巴卻是第一個敢冒險先相信對方的人,「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當我們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我們要有勇氣冒險去相信他做得到,即使明知他可能會跌倒,但願意先相信他。做一個勉勵者,就是對於曾經犯錯或表現不佳的人,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巴拿巴便是這樣勉勵著掃羅,而如今我們也才會有許多保羅寫下的重要書卷。

3. 欣賞肯定初學者

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你是高興於他成功地將食物塞進嘴巴,還是你嫌他弄的滿嘴都是、到處髒兮兮?初代教會在安提阿開始成立時,可能存在許多問題,使徒們差派巴拿巴去關心,結果巴拿巴看見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對焦於正面的部分,並以當時他們的表現來勉勵、勸勉,這個教會後來是越來越好。對於初學者而言,其努力及些微的進步能被看見、被肯定,這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4. 發掘栽陪潛能者

巴拿巴之後又到大數找掃羅。掃羅在大馬色時,人們要殺他,到了耶路撒冷、被接納了,仍然有人要殺他,所以掃羅就躲回大數,巴拿巴卻知道他的潛能,就去找他、鼓勵他,帶著他到安提阿一起服侍,「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5-26)。對於一個有潛能的人,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鼓勵他、給他一個機會,使他的潛能可以發展出來,這就是勉勵。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對於一個剛學習騎腳踏車的人,你一放手時,他就跌的全身是傷,你是責備他的不小心,還是勉勵他下一次會做的更好?對於一個失敗的人,巴拿巴勉勵他。保羅和巴拿巴為著半路離開的馬可,兩人的看法不同,「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給予馬可一個機會,不因他的軟弱就放棄他。巴拿巴是如此會勉勵的人。

Ⅳ、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頗遲疑(Falter)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需要勉勵呢?第一,剛開始學習的人,也就是新手上路,他也許顫驚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當約書亞要從摩西手中接下重任時,想必心中很擔心,英文應該叫作Falter,這樣的人很需要我們給予勉勵。摩西就對約書亞說:「摩西召了約書亞來,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申31:7),摩西知道如何勉勵要接重任的約書亞。

2. 困難艱鉅生恐懼(Fear)

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窺看,其中十個探子回報的是洩氣的內容,只有兩個說勉勵的話,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困難,「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0-31)當困難太大時,很多人看見困難就心生恐懼,但迦勒和約書亞能夠勉勵安撫以色列百姓。在困難之下,勉勵能帶來極大幫助。

3. 激情過後陷憂鬱(Fatigue)

以利亞與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較量以後,耶洗別王后派人追殺他,以利亞「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初學者在成功後,也有一個危險,我們叫作「激情過後的憂鬱」,就是在想盡辦法完成事情以後,突然洩氣地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努力。這時對方同樣需要勉勵,上帝就派天使來勉勵以利亞。

4. 一敗塗地爬不起(Fail)

最後,失敗者也需要勉勵。彼得原本誇口同主下監、受死也甘心,但後來是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事後他沮喪痛悔至極。但耶穌復活以後告訴他:「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耶穌對於一個失敗的門徒,給予很大的勉勵。

Ⅴ、結論: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有一本小小的書叫作「Beyond Ziklag(跨越洗革拉)」,我們用這個故事來作今天證道的結尾。大衛曾在洗革拉遭遇一件極大的挫敗。他打敗非利士人以後,掃羅王因嫉妒而追殺他,大衛就帶著跟隨的六百餘人逃難,後來投靠了亞吉王,住在洗革拉;當非利士人要與掃羅王打仗時,大衛為了表示對亞吉的忠心,就帶著他的人到亞弗一同列陣,這引起非利士人的爭議,亞吉王只好叫大衛回洗革拉,然而,回去才發現,整座城竟已被亞瑪力人搶劫並放火燒掉,跟隨大衛一路逃難的六百人再也撐不住,近乎崩潰放棄,決定要拿石頭將大衛打死。一個團體出事時,眾人常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領袖的頭上。這時,聖經記載的是一句短短的話:「大衛甚是焦急,因眾人為自己的兒女苦惱,說:要用石頭打死他。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撒上30:6),「心裡堅固」的英文應該是「勉勵自己」:Encourage himself in the Lord(在神的裡面勉勵他自己)。他就去找祭司亞比亞他求問耶和華,得到的是正面的回答後,就帶著這六百人繼續追趕亞瑪力人,到了比梭溪(加薩走廊南邊),已是從亞弗到洗革拉、再一路下來,六百人中有兩百個跑不動了,大衛就讓這兩百人留在比梭溪,帶著四百個人繼續追,結果遇見一個落難的埃及少年人,大衛給他吃喝,並問他是哪裡人,他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因病被撇棄;少年人因大衛給予的照顧,就領他們去找亞瑪力人,而亞瑪力人正慶賀著成功的擄掠,疏於備戰中,大衛就輕易地將其整個擊殺,並搶回及奪走所有財物。回到了比梭溪,大衛將報酬分與整個部隊,而不是只有前往的四百人。在這裡,我看見大衛不只會幫助、勉勵別人,也會勉勵自己。當我們軟弱害怕時,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但即使人們都在責怪你時,你還是可以得到勉勵,因為我們有神,祂永遠會幫助我們,祂是願意勉勵我們的神。我們可以倚靠上帝,讓祂勉勵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在聖經當中告訴我們,聖靈就是一位勉勵的神。主耶穌基督,祢也常常用祢那無比的愛來勉勵我們。祢在聖經當中留下巴拿巴這個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彼此都是在成長。我們有時對自己沒信心;有時對前面的困難感到害怕;有時我們做的很好,但隨後就整個垮下;有時我們不小心失敗了,但不論處境為何,我們仍可以互相勉勵,而就算所有的人都拋棄我們、都敵對我們,我們還是可以抬頭仰望神,因為祢是用笑臉看顧我們,祢是不斷要勉勵我們的一位神。不管我們的處境如何,求祢讓我們可以互相勉勵,也可以因祢而勉勵我們自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流亡洗革拉 -- 曾昭瑞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曾昭瑞 牧師

對以色列人歷史了解的人,大都認為掃羅王對大衛所做的事不甚高明,很清楚的,當大衛贏得了名譽與地位(撒上十八13),掃羅兒子約拿單的友誼,和掃羅女兒米甲與他的婚姻。使得後來當他的功績聲望大大地超越了掃羅時,掃羅便不能忍受下去。他害怕百姓會立大衛為王,所以堅決地與大衛為敵,一心一意地想要致他於死地,以致於大衛不得不逃亡。也許大衛是有野心,但是他卻沒有實際的行動、計畫去反對掃羅。掃羅猜忌的心太多,以致於思路不清,使他自己蒙受無可挽回的損失,他瘋狂的行徑讓許多人懷疑他是否適任,特別是祭司們遭到集體的屠殺。這是非常嚇人的事件,連掃羅的侍從都下不了手的事。(撒上廿二17-18)掃羅把自己與支派同盟秩序的關係切斷,並且,使得祭司階級投入了大衛的陣營。

大衛沒辦法只好逃回自己本鄉的野地去,他的族人,連同一切受窘迫、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他那裡。從這一群流亡失意的逃難群體中,不久就出現一支為數四百人的戰士。有一陣子,大衛是以一個賊黨之首的姿態去維持一種不穩固的生存。他兩面做戰,有機會便去襲擊非利士人(廿三1-5)但是也必須不斷地逃避掃羅的追殺。(廿三19-廿四22;廿六)。同時向一些可以拿得出的富人索取保護費來維持自己與族人的生活。在這期間,大衛結婚兩次,(廿五42,43)很可能是希望通過與比自己有勢力的家族結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過,事實上,他的地位是難以保持的。他在非利士人與掃羅和一群民眾之間,四面受敵(這些民眾,有許多把他視為逃犯或連逃犯都不如,也有可能是他們不喜歡大衛索取保護費,當然也有人是忠於掃羅,或害怕掃羅的報復。)因此大衛經過長久的考慮,決定險中求生,便帶著自己的人馬,投奔迦特王亞吉為他效忠服務去了。

非利士王歡喜這種出乎意料的情勢轉變,很客氣地接待大衛,看他是一個藩屬來招待他,將洗革拉城賜給他作為分封的領土。亞吉王自然希望他從那裡盡量去騷擾以色列人。但是大衛的本心並不是要當賣國賊,只是出於情勢所迫。他不想他的同胞認為他替仇敵打仗,所以大衛必須兩面討好,並且使用詭計取信於亞吉王。他一方面藉著偽報,使亞吉相信他是進入猶大城鄉去襲擊以色列人;實際卻是致力於劫掠亞瑪力人和南方沙漠中的其他部落。這樣的洗劫活動常常使得鄰近的對敵,因以色列勢力受到極大打擊(撒上廿七8-12),又把擄來的財物放在猶大涅革比的重要家族與市鎮中作明智的分派(撒上三十26-31)大衛竟爭取到人民的信服與支持,他們相信大衛是他們忠實的保護者與朋友。

大衛在險境中使用一些不甚光明的手段,欺騙了亞吉王,讓他轉危為安。在這個過程中大大的削弱猶大家族的對敵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的勢力,使南方猶大族的生活安定,而大衛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地增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與經濟實力。不過大衛對亞吉王的欺騙行為,也為他埋下了日後進退惟谷的危險處境。

2008年9月14日

以賽亞書 49/50

W5 2008-09-19 (賽49:1-50:11)

經文: 以賽亞書 49:15 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默想: 親愛的主!感謝你永遠不忘記我,感謝你懷抱乳養我,感謝你憐恤我的軟弱。主啊!求你讓我也學習你的榜樣,願意用慈愛的心來栽培養育屬你的百姓。

題目: 這段經文中有那些可能是預言將來的彌賽亞呢?

約伯記 36


W4 2008-09-18 (伯36:1-36:33)

經文: 約伯記 36:15
神藉著困苦救拔困苦人,趁他們受欺壓開通他們的耳朵。

默想: 神啊!你有奇妙的作為,是我所無法測度,也不能完全明白。你可以藉著困苦來救拔困苦人,你趁著他們受欺壓時開通他們的耳朵。親愛的主,當我陷於困苦欺壓時,求你來救拔我,並且開通我的耳朵,好讓我能聽清楚你要給我的教導。

題目: 本段經文中上帝與世人間有何種互動呢?

士師記 21


-->
W3 2008-09-17 (士21:1-21:25)

經文: 士師記 21:2 以色列人來到伯特利,坐在神面前直到晚上,放聲痛哭。

默想: 親愛的上帝!以色列人在這個事件中,反覆來到神面前放聲痛哭。他們做了許多自己後來都覺得後悔的衝動事,但是不管情況變得多麼糟糕,以色列人還是願意回到上帝的面前痛哭。求主也幫助我,在這一生當中,不論是處境如何,或是自己犯了多大的錯,還是願意到神的面前來傾心吐意,放聲痛哭於神的施恩寶座前,來得神的憐恤與幫助。

題目: 你對以色列人解決便雅憫支派絕種的方法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10


-->
W2 2008-09-16 (9:30-10:27)

馬可福音 10:21 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默想: 親愛的主!你所愛的人,你就對他發出挑戰與邀請。求主幫助我,當你向我挑戰時,讓我能夠順服你,當你邀請時,讓我能夠跟隨你。

題目: 這段經文中耶穌對於我們跟小子的關係有何教導?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國語)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講道大綱】
I. 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II. 勉勵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paraklevw and paramuqevomai) [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parav [para] besides 陪在身旁
2. kalevw [kaleo] call 高聲鼓舞
3. mu'qo" [muthos] say 輕聲安慰

III. 巴拿巴是勸慰子 (paravklhsi") [paraklesis]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徒4:37)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徒9:27)
3. 欣賞肯定神恩典 (徒11:23)
4. 發掘栽陪其潛能 (徒11:25)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徒15:39)

IV. 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缺自信 (faint) (申31:7)
2. 困難艱巨生恐懼 (fear) (民13:31)
3. 激情過後陷憂鬱 (fatigue) (王上19:4)
4. 一敗塗地爬不起 (fail) (路22:32)

V. 結論: 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撒上30:6)

【金句】
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帖前 5:14)

【默想】
1. 誰是你一生中最大的勉勵者?
2. 我們要如何去學習彼此勉勵?
3. 無人勉勵時要如何勉勵自己?

創世紀 37

W1 2008-09-15 (創37:1-37:36)  
經文: 創世紀 37:34 雅各便撕裂衣服,腰間圍上麻布,為他兒子悲哀了多日。

默想: 主啊!雅各年輕時欺騙了他年老的父親,等他自己年老時,被他十個兒子同謀欺騙。同樣的罪在雅各的家族中代代相傳。求主施恩,在我們這一代中將這樣代代相傳的罪切斷。

題目: 你對流便與猶大在這個事件中的角色有何感想?

勉勵 (Encouragement)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在所有的心理學家當中,阿弗瑞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所發展的個人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最強調勉勵 (encouragement) 對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性。阿德勒主張,每一位小孩出生時,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助、與依賴,這是原發性自卑感 (primary inferiority feeling)。我們的一生,都是從這個原發性自卑感中出發,經過學習與成長,往心目中的自我理想 (self ideal) 去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周遭的重要人物 (父母、師長、兄姐、同儕) 對於我們表現的不完美與缺陷,給予負面批判或冷落。對於我們表現的努力與進步,卻不給予肯定與勉勵,我們的人格就會陷入次發性的自卑情結 (secondary inferiority complex),並且會導致各種過度補償作用 (overcompensation) 所產生的社會退縮、吸引別人注意力、對別人過度批判、奉承諂媚討好等人格異常現象。阿德勒主張,教育應該鼓勵孩童,使其保持與社會同儕的接觸,並且能夠面對生活的實際問題與挑戰,而不要讓孩童洩氣 (discourage) 以致於陷入幻想的自傲情結 (fictitious superiority complex)。適當的勉勵可以提高孩童對於失敗的忍受度。個人心理學的中心精神就是給予無限制的勉勵 (limitless encouragement)。各種心理疾病的症狀都是洩氣的表現 (expression of discouragement)。所有心理治療的成功都在於是否能夠給予患者適當的勉勵。

美國精神科醫師盧朵夫德瑞庫斯 (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 將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詮釋青春前期孩童的不良行為成因與改善的方法。德瑞庫斯認為,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主要是為了爭取同儕團體的重視而採取的四種手段:吸引注意、權力鬥爭、尋求報復、自暴自棄。改善青少年不良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並不是傳統心理學的獎勵與處罰 (reward and punishment),而是勉勵與後果[邏輯與自然] ( encouragement and consequence [logical and natural])。德瑞庫斯認為教養兒童發展健全的專業成就與人際關係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最重要的技巧是勉勵。

勉勵是把注意焦點集中於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善的程度 (effort and improvement) 而不是在於最後的成果展現 (outcome performance)。勉勵是對於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孩童本身給予正面的接納、承認、與相信。孩童並不須要得到榜首才會被稱讚與表揚。勉勵者在基本上認定每一位孩童在本質上是擁有想要與教導者合作來學習的動機。

勉勵基本上並不是使用讚美或獎勵 (praise or reward) 來取得孩童的聽話 (compliance)。讚美基本上是建立於外在、掌控、評斷、階級關係上面 (extrinsic, controlling, judgmental,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在獎勵的互動下,孩童必須不斷的討好權威並且競爭過同儕 (please the authority and beat the comrade)。讚美只在比賽結束後給予最終獲勝者,勉勵卻是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給予每一位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而且顯出進步者。

勉勵並不是一種教導孩童的特殊技巧。勉勵是一種教導者對學習者的基本關係與態度。勉勵的態度會有下列六種表現:

1.關係比成績重要。
2.彼此尊重對話。
3.每天給予勉勵。
4.參與共同決定。
5.妥善處理衝突。
6.常常享受歡笑。

勉勵者對人性充滿盼望;相信行為有目標;動機來自內在;影響卻不掌控;彼此地位平等;溝通專注傾聽;認定接納欣賞;激勵挑戰成長;邀請給予選擇;協調合作互助;鼓勵獨特創意;看重努力進步;勇於面對缺點。

天父是那位發慈悲的父,賜給我們各樣勉勵安慰的上帝 (林後1:3);耶穌基督的愛也常常激勵我們 (林後5:14);聖靈更是被稱為 “保惠師,也就是“勉勵安慰者”。但願我們也學習成為一位很好的勉勵安慰者。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 Forbearance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07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的第一個課題──「接納」,接納是當人與人之間若互相傷害時,我們選擇原諒,而後再將對方抱起,恢復原先的關係。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當關係出現裂痕時,是因為包容,才讓對方能較容易地看見自己不對而道歉,並且,今天我試著要將包容、饒恕、接納連結在一起。

Ⅰ、引言:艾比克泰杜斯名言(Epictetus, 55-135CE)“Bear and Forbear”

介紹一位哲學家Epictetus(艾比克泰杜),他的出身是個跛腳的奴隸,但他不灰心喪志,努力地讀書,後來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斯多亞派(Stoic)哲學家,他精通兩國語言(希臘文及拉丁文),將亞里士多德的想法發揚光大,並影響到奧古斯汀,而他的哲學歸納起來主要只有一句話,希臘語是Anechou kai Apechou,拉丁語是Sustine et Abstine,英文則是Bear and Forbear,翻譯成中文就是忍受與包容;他所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觀,他認為我們在這世上所遭遇的事情有兩類,一是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事,我們無法控制,就用忍受接納來處理,另一種是外面加諸給我們的傷害,我們內在所產生的反應則是我們可以處理的,我們或可以選擇報復,但這只是讓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糟,我們也可以選擇包容,是指願意將裡面的反應做妥善的處理,這是對自我掌控的一個學習。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這個包容Forbear,處理的是我們內心的負面感受。

今天的經文:「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2:13),包容是在饒恕的前面,而上週我們提到接納是在饒恕的後面,因此順序就是包容、饒恕、接納:包容造成一個可能被饒恕的機會,饒恕以後再營造一個接納的後續。我們之所以有能力學習這個功課,是因為經文中我標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因為神揀選了我們,讓我們與別人能有所分別,「聖潔」就是分別為聖;並且神讓我們先接受了耶穌基督包容、饒恕、接納的愛,我們經歷如此後,就能開始學習用耶穌這樣的愛來愛周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如何去做?經文提到「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這可以被分成兩部分,一是內在的心態,一是外在的行為,Epictetus說的就是處理內在的部分,因為內在態度會影響外在的行為,若內心是憐憫(Mercy),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恩慈(Kindness),以弗所書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若內在是謙虛(Humility),外在的表現就會是溫柔(Meekness),「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若內在是忍耐(Patience),外在所表現的就是包容(Forbearance)和饒恕(Forgiveness),「…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3:25)。

Ⅱ、包容的意義(The meaning of αjνεςχομαι)(anechomai)

我曾在「愛的系列」中講過「凡事包容」,那時我用希臘文去看,今天讓我們用希伯來文來了解,因為在希伯來文中,單獨一個字常有多種含意。「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包容的希伯來文就是άνεξομαι(anechomai),它含有哪些意義呢?

1. רמם(damam)閉口不言 Keep silent

第一個叫作 רמם(damam),就是將嘴巴閉上,這個字是出現在以西結書:「只可歎息,不可出聲…」(結24:17),保持安靜,這是包容的第一個意思。

2. חרל(chadal)住手不做 Stop doing

第二個叫作 חרל(chadal),就是將手收起,這個字是出現在耶利米書,巴比倫統治以色列,立一個省長基大利,他被以實瑪利所殺,卻有一群人尚未知情而進來要見省長,八十個人被殺到只剩十個,「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耶41:8),這個住手不做就是包容的另一個意思。

3. חשך(chasak)攔阻傷害 Refrain, Spare

第三個叫作 חשך(chasak),是攔阻不使其受傷害,出現在箴言:「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箴24:11),意指保護他而不讓他受到傷害,這是包容的第三個意思。

4. משך(mashak)展延期限 Postpone, Defer

第四個叫作 משך(mashak),就是讓對方可以延後再還的意思,給對方多一些時間來處理,這個字是出現在尼希米記:「但祢多年寬容他們,又用祢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他們仍不聽從,所以祢將他們交在列國之民的手中」(尼9:30),這個寬容的動作,是在時間上給予對方包容,不咄咄逼人,而將要求暫時延後。

5. כול(kuwl)包納吞忍(彼後3:9)Contain, Endure

最後一個叫作כול (kuwl),就是包住、忍住的意思,同樣出現在耶利米書:「我(耶利米)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這個含忍就是包容的意思。

以上這五個意思都是對自我的控制,就是當受到傷害而想出口、動手、攻擊、或對方的償還已到期、或自己隱忍不住時,就將這些情緒都先包起來、先等待,給對方一些時空來好好處理彼此之間的傷害,這就是包容的意思。「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3:25-26),包容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上帝的忍耐和包容就是為了救贖,而營造一個能將已破裂的關係來挽回的可能性。彼得後書第三章9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耶穌第二次再臨並不是因為祂忘記或者拖延,而是因為祂包容、不希望任何一人沈淪被審判,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悔改、都能夠得救。所以包容的意思就是暫時緩住,給對方一個機會和空間來處理彼此之間的不愉快。因此,我的了解是,包容營造了悔改的契機,之後才有接納而能恢復關係。

Ⅲ、上帝的包容(The Forbearance of God)

1. 亞當:審判後延緩執刑
在聖經中,我們或許會看見一些包容是我們不理解的。第一個包容發生在亞當的身上,上帝跟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當他聽了夏娃的話而吃了那顆禁果以後,上帝卻沒有馬上執行他的死刑,上帝展延時間,讓他有機會悔改、來恢復這個關係,上帝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

2. 該隱:執刑時給予保護

亞當的兒子也是如此,該隱殺了弟弟亞伯,上帝給他的審判是漂流,「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4:12),該隱說:「凡遇見我的必殺我」,上帝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創4:15),上帝保護一個做錯事情的人,讓他不會馬上被殺,這看似怪異,上帝沒有欠該隱什麼,他做錯事情就受到處罰,這是上帝的公義,但祂也給該隱包容,讓該隱還有機會悔改。

3. 雅各:摔跤中轉化品格

雅各做錯事,欺騙父親和哥哥,上帝沒有馬上處罰他,而容許他逃難,讓他體驗被騙的痛苦,回鄉時,又畏懼哥哥會否報仇,這時上帝派一位天使來和雅各摔跤,「…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32:24),摔到最後,讓雅各知道依靠自己是無用的,上帝才跟他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 28)。上帝要改變一個人,祂寬容、延緩處罰,慢慢地磨雅各,為的是要成就一個神的王子、一個燦爛的個性,上帝和雅各耗了很久的時間,這是包容。上帝為了改變他,從他靠自己的雙手抓自己要的東西,到後來完全依靠上帝,神用頗長的時間來經營這個可能性。

4. 大衛:指責賜悔改機會

大衛王仗著自己的權位,為了要強奪別人的妻子,就用計殺了那位丈夫,上帝卻沒有馬上給予懲罰,而後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見大衛似乎仍未認為自己錯了,最後上帝就派先知拿單去對他說,「你就是那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膏你作以色列的王,救你脫離掃羅的手。我將你主人的家業賜給你,將你主人的妻交在你懷裡,又將以色列和猶大家賜給你;你若還以為不足,我早就加倍地賜給你。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下12:7-10),結果大衛悔改,上帝就包容大衛,神的目的是希望大衛有機會可以認錯悔改,這是上帝對大衛王的包容。從大衛做錯事情開始,上帝都悶不吭聲,就是希望大衛有機會自己認錯,可是大衛沒有,到最後上帝還是不死心,就派先知拿單去,而這次拿單一說完,大衛終於知道自己有錯,「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大衛這才得到赦免。所以從大衛犯錯的那時,直到大衛認錯的時候,這段時間是上帝給大衛一個知錯認錯的機會,而大衛王也因此留下了一篇很寶貴的詩篇(五十一篇),是他在了解到上帝的包容後,從心裡的認錯而寫下的禱告,也就成為後來許多人在認錯時的幫助。

Ⅳ、彼此的包容(Mutual Forbearance)

1. 耶穌的教導

保羅說我們要彼此包容,並且用上帝對我們的包容來彼此包容,我們應如何做?耶穌基督對這個包容有講過一段話:「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當有人得罪你,先不要馬上處理,而是要找一個機會,在沒有第三人在場時,向對方說他所做的傷害了你,這是包容,不讓其曝光,讓對方有台階下,但我想這是最難的,我們常想造成輿論壓力來讓對方可以認錯,但耶穌說不要這樣的咄咄逼人,要考慮給對方一個機會,私下去說,讓對方可以選擇向你道歉,這樣事情就結束了;但對方也可以選擇不認錯,耶穌說,這時也不要馬上張揚,再給對方一個機會,你可以去找一個大家都尊敬的人,一起來溝通看看,再不行,就對教會說,還是不行,那就原諒他、看他像外邦人一樣。後來彼得問耶穌說,這樣饒恕要幾次呢?在饒恕之前,這個過程是一個很辛苦的包容,慢慢地經營那個可能性,這是耶穌的建議。

2. 保羅的勸告

保羅關在牢裡寫信時說道:「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2-3),包容的結果會帶來和平、合一。昨晚的洗禮班,我對上課的同學說,弟兄姊妹在教會裡彼此得罪傷害是免不了的,耶穌是找一些罪人來成立教會,我們承認我們不完美,我們願意接受耶穌的恩典,但我們不是受洗後就變成不會得罪別人的基督徒,那麼,若關係出現裂痕時該怎麼處理?就是包容,用包容的方法來處理自己內心負面的反應,讓對方可以有一個機會對你道歉,你就原諒他,在問題處理好之後,就是接納,而恢復原先的關係。所以從得罪、包容、饒恕、接納,經歷這樣的過程,你會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包容,就是浪子的父親在孩子做錯事時,聖經所說的,他每天早上都會踮著腳尖,站在那裡舉目望向遠方,看著、等待著孩子回來,這種期待孩子回來的開放態度,就是包容。這位父親先經營一個環境,讓這做錯事的孩子有勇氣認錯,父親保留也創造這悔改的契機。浪子回來後就跪下來認錯,父親放棄了報復的權利,原諒他,且馬上將整身髒兮兮的孩子抱起,這就是接納,是重建親暱的關係。在這些過程之後,這個孩子就開始改變,將髒破的舊衣脫下,換上乾淨的衣服,他的生命有了一個新的開始,這個生命被轉化了。

Ⅴ、結論:主站在門外叩門 快開門與主坐席

啟示錄有一句經文:「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祂在等,即使祂其實能夠開啟任何一間房門,但祂忍耐等候,這是包容,祂不馬上處理你的錯誤,祂等你打開門請耶穌進來,然後祂才因著你的願意,來改變你的生命。所以「站在門外叩門」,在我認為是神的包容,是展延時間,讓你可以決定邀主進來。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感謝祢,祢是一位包容的上帝,從亞當開始,祢讓我們看見祢對罪惡是公義的審判,但祢對這些犯罪的罪人,祢為了要挽回、為了要救贖,祢真的是一忍再忍,一直在等我們開門,等我們能夠回頭,就像浪子的父親一樣,祢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是我們也看見,不是每一個人都抓著這樣的機會來悔改,有一些人就讓這個機會過去了。我們看見大衛王,他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抓住那個機會向祢悔改,祢就饒恕他。主耶穌,祢到今天還是一樣在等著我們,祢用包容的心等著我們悔改,而且祢也勸我們,當我們在與弟兄姊妹相互來往時,若有得罪的事情發生,讓我們也學會這樣一個包容的態度,讓我們不是理直氣壯,讓我們理直卻柔和,我們等待、營造一個氣氛,好讓對方比較容易來處理這樣的傷害,好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能互相道歉、互相原諒、再互相接納、互相擁抱,好讓我們能在傷害當中,再度回到一個和平、合一的關係。求主幫助我們,更加學會彼此包容。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9月8日

【信望愛電子報】2008.09.07

《信望愛電子報》本期新文章 2008.09.07

孔雀魚 文◎許媛如
深夜體驗即時通訊的威力 文◎李良達
湧流不息的恩典之河 文◎AMELIE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 文◎徐敏雄
幻想曲 文◎潘慕蓉
成長、生命,才是最大的奇蹟 文◎工友小片
【相約星期二】之十二「寬恕」 文◎張吳國儀

戲語心鄉》 【相約星期二】之十二「寬恕」◎張吳國儀

週二課程:特別的一科,學生只有一個,沒課本,沒作業,沒評分,沒考試,沒畢業典禮,卻有葬禮,只因為這是授課老師墨瑞(Morrie)一生的最後一科,只有十四堂的課。當然,我盼望你可以成為這科的學生,並且也能修畢全程!

上一課墨瑞與米奇論「婚姻」;婚姻重要是宜家宜室,也是因為在乎,才會好好的經營一個家。今天,第十二課是談「寬恕」!

■ 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墨瑞說:「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寬恕自己沒去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身抱憾,等你到了我的年紀,就知道這樣不行….」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總主教圖圖強調,如果受害人堅持加害人必須先道歉,才願意寬恕,反而讓自己成為被主宰的一方;主動寬恕,意味你有自主權。能夠先寬
恕,受害人就成為自主的主體,不再是受制於加害人的客體。真是談何容易!圖圖主持南非「真相暨和解委員會」,他說這委員會成功是因為那些願意到委員會陳述
自己故事的人;如果他們不願出席,或出席時哭喊堅持「我要報復」,委員會就無濟於事。

■ 寬恕那沒要求的「寬恕」

北非出生的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在北大演講專題《寬恕》中,我引述其中一段與你分享:「….我們總是把給予和寬恕作爲一種機制,而不把它作爲要意識的東西。因此不存在沒
有寬恕的給予,也不存在不給予的「寬恕」。但是這二者尤其不能是同樣的東西。…….所以給予和「寬恕」在字面上的關係在英語和德語中間也存在。比如英
語:give, forgive等等。……第一個問題就是寬恕在只有在被要求的時候、明確和暗含被要求的時候才能被接受,或至少才能去考慮去同意寬恕。這就意味著人們永遠
不寬恕不悔罪、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明確請求「寬恕」的人。」

  「同意寬恕和要求「寬恕」之間的關連,在我看來並不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寬恕」的宗教和精神團體的要求,我要自問這種相互性的不對稱性的鍛煉,甚至在
被要求「寬恕」,與被同意去「寬恕」之間,在嚴格意義上講並不針對著名副其實的寬恕。如果你犯下的罪惡過於嚴重,它超過了罪惡的極端,當它變得慘絕人寰,
那就根本談不上「寬恕」。…..」

  「另一本書《寬恕》……我在其中從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倫理關係研究了寬恕本身,我得出的可被命名爲誇張的倫理學。我相信寬恕的無限,相信它的超自然性。而誇張的倫理學恰恰相反,它要求寬恕在既沒有被要求也不值得的地方給予寬恕。」

■ 寬恕那不可「寬恕」的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繼續說:「如果存在寬恕,那它就只應該寬恕那些不可「寬恕」和「不可補救」者,也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寬恕可以原諒,可以補救,那
這樣的事情人們是永遠可以做的,它不是寬恕。正如我不斷重復的,寬恕,如果它存在的話,前提就是它不可寬恕,即不可救贖的、非人性的無限制的尺度。」

 「 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家Jankelévitch)2自己強調不可補救這個詞,而他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而凡有「不可寬恕」
的地方寬恕就變爲可能。這就是寬恕和寬恕歷史的總結,…
第一:寬恕是人的問題,是人固有的,是人的一種權力,或者是上帝具有的、是經驗的,或者是存在對超越性的一種開放。第二,這個界限不同於其他界限:如果存
在寬恕的話,是對「不可寬恕的寬恕」,因此寬恕如果存在的話,它並不是可能的,它並不作爲可能而存在,它只有在脫離可能的規律之外,在被不可能化、作爲無
限不可能之不可能的存在。」

■ 一體兩面的愛與恕

  你可能覺得,那基督信仰的要求豈不難以達至?首先,你我都不相信理論可以改變世界。理論問題變為生活的問題的時候,你要持守的理論就只能成為你的重擔。

  於是宗教信仰就成為較具權威的生活行為標準,以基督信仰為例,基督的降臨,為罪人受苦受死,這歷史的事實就已清楚闡明了愛的真諦,捨己的精神。於是,
這成了人類向著愛追尋的標準與規範!而上帝因著愛,對人付出了寬恕,所以,在愛中,寬恕是不會單獨出現的,寬恕與愛,是一體兩面的。

  聖經記載的神,並不單是愛與恕的神,更是公義的神,這見於衪對不義的懲治;正正由於祂的公義,懲治了耶穌才有救贖,愛與恕就完整地體現於人世間,因著
愛這不單是慈愛憐憫的神,也是公義的神。毫無疑問,聖經要求信徒彼此相愛互相寬恕,是倫理上的必須,更加是出於信仰上的要求。

■ 違反情理的愛與恕

  我相當同意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的看法,能被「寬恕」的,就一早應被寬恕,那它不是寬恕。而被要求去寬恕,那一定是一些無法被「寬恕」的事,於是中人被要求去寬恕那些不
可「寬恕」和「不可補救」的人及事,也就是在被要求做人性限制的事,即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不合情理喇!正如一個名句:「容之能容未為容,忍之能忍未為
忍」一樣的異曲同工!

  在聖經中,被寬恕的人先決條件是,他必須有要求。那是說,他有知罪悔罪之態度,才會請求寬恕。基督信仰的寬恕不是誇張的倫理學,更不是被要求我們,在沒有被要求、也不值得的地方給予寬恕。

  在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21 –
35節中,耶穌說比喻:一個君王寬恕了一個欠了他好幾萬塊金幣又沒錢還的人,因他的哀求,並承諾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還清。王免了他的債並把他釋放了。

  那人卻對一個欠他幾塊錢的同伴,掐住他的喉嚨不放,對他的哀求無動於衷,更把他下在監獄裡。王知道大怒說:『你這個惡奴,只因你向我要求,我免了你所有的債,你不該寬容你的同伴,像我寬容你一樣嗎?』把他關進監獄裡受刑,等他還清全部的債。

  耶穌說:「如果你們各人不肯從心裡饒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可見主耶穌也認為,無限的寬恕,不等同姑息、縱容罪人。寬恕是帶有制約性及糾正行為的目的,要使傷害減低甚至終止。這樣的寬恕,是不姑息不縱容的寬恕,是基於愛而有的全面性的寬恕。

  愛與恕是必須與悔改吻合;那欠人者求饒,是悔悟,而他的殘酷卻顯示出他對被寬恕並無任何感動,才大刺刺地把人下監。這也是揚克裏維其所期待的,就是凡有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於是本來被寬恕因不可補救的地方就有不可寬恕。

■ 恕己饒人釋此生

  『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1
 -(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

要學會寬恕,別讓自己有任何遺憾,首要是要寬恕自己!我們難以寬恕的不只是別人,其實最要寬恕的是自己,不要再活在自悔自恨中。基督信仰帶來四度的復和、
與神復和、與人復和、與自己復和、與大自然復和。寬恕自己就是與自己復和﹗寬恕不是懦弱,需要有勇氣和力量才能寬恕。不再被過去的痛苦傷害;亦惟有能寬恕
自己的人才能真正的寬恕他人。

有人令你快樂也一定有人令你痛苦!在生命無常中去學習為過去感恩、珍惜現在,更企盼將來。

■ 結語:不需刻意的愛與寬恕

  一位憂鬱症的女士來到一位心理治療師面前,痛苦的訴說她的艱辛。女士面對家暴,丈夫酗酒,長久失業,她要工作賺錢養家,工餘有幹不完的家事,三個小孩
要她照顧,她身心俱疲,更每天活於恐懼中又擔心家暴影響孩子。公公婆婆偏袒兒子,反指責她激怒她丈夫,其他親友也怕惹是非而明哲保身,於是,本來是受害
者,反成為一切問題的元兇。她被虐卻是因為她不賢,令丈夫生氣;她不斷受傷又不斷被指責。

教會的人都很關心,但大家勸她寬恕他們才可以有平安,愛他們才可以喜樂,她無法去寬恕又很罪疚,怪自己沒有那包容又能寬恕的愛。

心理治療師問了她幾個問題:

「妳的鄰居怎樣說?」「我沒問過他們。」女士搖搖頭。
「妳有什麼生活嗜好或娛樂?」女士搖搖頭。
「妳若被趕出家門能自己活的下去嗎?」女士搖搖頭。
「妳仔細想一想,關心妳的人多還是傷害妳的人多?」女士想了很久。「其實關心我的人比較多。」

「好,那妳花多少心思在那些關心妳的人身上?」女士搖搖頭。

心理治療師說:最愛妳的先是妳自己,妳要多為自己著想。關心妳的人妳要在心中提升他們的地位。傷害妳的人要在心中把他們降級。妳別追問:他們為什麼;也無需去分辨他們好不好,這些評價留給上帝去做判斷。」

「妳要做的,只是減低他們在妳心中的份量。丈夫打妳,妳跑,要不,報告警方。他們一罵妳,妳就逃離現場。該妳做的事情妳就做,不該妳做的事情就讓放手,別心軟。」
「但這樣我一定會被罵死的。」女士搖搖頭。
「妳這是專注他們的反應,仍在乎那些傷害妳的人。而且,妳迎合他們,就可以改變他們的態度嗎?」
「那教會不是要我寬恕,愛我的我的敵人嗎?」女士疑惑地,「你慢慢就明白了。」

之後,女士再回來,臉上有笑容,衣著亮麗,很難想像這就是幾個月前那個即將瀕臨自殺的憂鬱症婦人。

心理治療師問:「這個月來怎樣?」

「我發現我身旁有這麼多人默默關心我!我的鄰居、教會的姊妹,我以前根本不在意。丈夫發瘋我乾脆不理他,他喝醉了竟然去打婆婆。我除了必要的工作其他事情不管了。我把精神時間都放在教會、孩子、朋友、鄰居。而我的心情卻越來越好,小孩也感染了我的情緒越來越開朗。」

「妳覺得妳先生為什麼會打妳?」

「他缺乏自信吧,父母保護太過,他發現自己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他會將旁邊的拿來出氣,我倒楣成為他的洩氣袋。」

「所以妳挨打,是在助長他惡化,他永遠學不會處理情緒。你以為你寬容他,其實是縱容他。縱容是懦弱,寬恕卻是勇氣。人如果不會愛護自己、愛護所有愛護他的人,他就不會有勇氣對抗暴力;而浪費精力去討好傷害他的人,懦弱與縱容是雙生子,他是衰人你是受害者。你以為寬恕就是自我犧牲,寬恕與勇氣才是一對,因為寬恕背後是獲取,是取得強大的力量;那是上帝的愛及良善的強大力量,你能先對自己與他人有愛,你就被那股力量所包圍,寬恕就會毫不費力自然地活出
來。」

「哦,那愛敵人呢,就是先去愛所有愛護我的人,同時不要浪費精神在敵人身上,所以不理不管敵人;才能不讓敵人有傷害我的機會,為不值得的人辯論更是多餘。愛與寬恕的力量就是如此活在我生命中;怪不得今天的我,原來已能寬恕而我竟然不知道。」


1『遭際平生怨毒深,「繁華事散逐香塵」;循環天理豈無報,恕己饒人釋此生!』
(根據杜牧詩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改寫)原刊於0212期【加傳影音】之《一筆勾銷》,並蒙陳耀南教授斧正。
2揚克裏維其(法國著名哲學家Jankelévitch)


回本期目錄


【 心靈小語】

「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墨瑞~


【贊助方式】郵政劃撥帳號 22605871 戶名:財團法人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
信望愛信仰與聖經資源中心|台語信望愛|客語信望愛|思羅安信望愛(盲人點字)
信望愛圖片資源中心|信望愛音樂網|信望愛手機上網
--
This message has been scanned for viruses and
dangerous content by MailScanner, and is
believed to be clean.

以賽亞書 47/48

W5 2008-09-12 (賽47:1-48:22)

經文: 以賽亞書 48:9 我為我的名暫且忍怒,為我的頌讚向你容忍,不將你剪除。

默想: 親愛的主!感謝你對我的寬容與忍耐,求你讓我知道把握還可以回轉的機會,悔改歸向你。

題目: 耶和華用那些方法來帶領以色列人呢?

2008年9月7日

約伯記 35

W4 2008-09-11 (伯35:1-35:16)

經文: 約伯記 35:9-10 人因多受欺壓就哀求,因受能者的轄制便求救,卻無人說:造我的神在那裡?他使人夜間歌唱。

默想: 親愛的神!當我遭遇強權欺壓而得不到釋放時,讓我學習安靜等候,甚至夜間歌唱,不要讓我在痛苦中就妄自論斷上帝。

題目: 以利戶如何詮釋人的公義與罪惡和上帝的關係呢?

士師記 20

W3 2008-09-10 (士20:17-20:48)

經文: 士師記 20:28 那時,神的約櫃在那裡;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默想: 親愛的上帝!以色列軍隊每次出戰前,都尋求你的旨意,你也都贊同他們出戰,你卻讓他們兩次受挫敗。但是以色列軍隊沒有因為兩次的挫敗就離棄耶和華,他們反而更虔誠的求問耶和華,而獲得最後的勝利。求主幫助我,在遭遇挫敗時,仍堅持仰望等候你的帶領。

題目: 你對以色列與便雅憫之戰役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8/9

W2 2008-09-09 (可8:14-9:29)

經文: 馬可福音 8:24
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默想: 主啊!求你開我的眼睛,從每一個人身上看到你創造的榮美以及救贖的恩典,而不是只有看到好像會行走的樹木。

題目: 你對耶穌與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村莊中的對話有何感想?

創世紀 36

W1 2008-09-08 (創36:1-36:43)

經文: 創世紀 36:7因為二人的財物群畜甚多,寄居的地方容不下他們,所以不能同居。

默想: 親愛的主啊!以掃與雅各不能同居是因為二人的財物群畜甚多,寄居的地容不下他們。求主讓我在得到你豐盛的恩典時,不會容不下你的兒女,求主讓我有更寬廣的心。

題目: 你對以掃的後代族譜有何感想?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國語)

 經文:歌羅西書3:12-13

【講道大綱】
I. 引言:艾比克泰杜斯名言 (Epictetus, ca.55-135) “Bear and Forbear”
II. 包容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ajnevxomai) (anechomai)
1. 閉口不言 (結24:17) keep silent
2. 住手不做 (耶41:8) stop doing
3. 攔阻傷害 (箴24:11) refrain, spare
4. 展延期限 (尼9:30) postpone, defer
5. 包納吞忍 (耶20:9) contain, endure

III. 上帝的包容 (The Forbearance of God)
1. 亞當:審判後延緩執刑 (創2:17; 3:19)
2. 該隱:執刑時給予保護 (創4:12, 15)
3. 雅各:摔跤中轉化品格 (創32:25, 28)
4. 大衛:指責賜悔改機會 (撒下12:7, 13)

IV. 彼此的包容 (Mutual Forbearance)
1. 耶穌的教導 (太18:15-20)
2. 保羅的勸告 (西3:12-13; 弗4:2-3)

V. 結論: 主站在門外叩門 快開門與主坐席 (啟3:20)

【金句】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 3:13)

【默想】
1. 你對艾比克泰杜斯名言有何感想?
2. 上帝在舊約的包容還包括那些人?
3. 無法包容對你傷害者的主要原因?

馬切羅雙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雙簧管:吳雅真姊妹
鋼 琴:張以利姊妹

2008年9月6日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 蔡茂堂

2008.08.31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次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而這其中有許多課題,第一個就是彼此「接納」。表現接納的最好例子,我想是耶穌講述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因知錯、認錯而回到家中,他期待的是被饒恕,希望父親能不因他的錯誤而讓他受苦,所以他求的是赦免,但沒有想到,當他回到家時,父親不只赦免他,還一把將他抱進懷中,這個擁抱就是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進一步,是又一層的恩典。

Ⅰ、引言:甘地的故事(Mahatma Gandhi,1869-1948)

在印度,曾有一位到當地傳福音的美國牧師瓊斯E. Stanley Jones(1884-1973),他看見當時甘地常常引用登山寶訓來教導印度人,他感到好奇而上前詢問:「甘地先生,你如此崇敬基督,為何你不受洗成為基督徒?」甘地回答:「Oh, I don’t reject your Christ. I love your Christ. It’s just so many of you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我並不拒絕基督,我熱愛你的基督,奈何太多基督徒活的太不像基督。)」因為甘地曾在英國修讀法律並取得律師執照,隨後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南非謀求工作,那時許多人向他介紹基督,他也覺得很好,而想做基督徒,就在一個主日鼓起勇氣去禮拜堂,在門口正要進去,卻有個白人長老站在那對他說:「喂,黑炭,你今天要做什麼?」他說:「我來作禮拜」,長老說:「這裡沒有黑炭坐的位置,你最好自己離開,否則我的助手會把你丟到街上去」,就這麼一句話,讓甘地想著,若基督徒是這樣,他決定不當基督徒。一個教會卻有種族的優越,無法接納不同膚色的人。

Ⅱ、接納的意義(The meaning of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

到底什麼是接納?今天的經文:「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保羅既然說了這句話,就代表我們彼此並不接納,或者,我們彼此接納的程度不像基督接納我們一般。這個接納和佛教闡述的接納不太一樣,佛教的接納概念是人們應該坦然接納所遭遇的現況,這樣心裡就會平靜,基督教講的接納則非對處境的接納,而是對人的接納。接納在聖經的希臘文是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λαμβάνω(lambano)是接受,προσ(pros)是進來,就像浪子的父親將孩子抱起、接受進來的意思,英文則在不同版本用了不同的字,我想這個字在希臘文可能有很多種含意,所以只用一個英文字並無法完全表達它。

1. Acceptance(NIV)接納:尊重 Respect
2. Receive(NKJ)接受:歸屬 Belong
3. Welcome(NRS)接待:親切 Cordiality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在NIV(新國際版聖經)翻譯成Acceptance,NKJ(新欽定本)翻譯成Receive,NRS(新修訂標準版)翻譯成Welcome,不同版本試著用不同的英文來表達同一個希臘字,同樣的,我們將這三個英文字試著用中文來翻譯,可看出它們的差異:Acceptance是接納,Receive是接受,Welcome是接待。接納應是一種尊重(Respect),「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對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時,應互相給予尊重;Receive是一種歸屬(Belong),「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林前12:15),彼此是有歸屬、有關係的;Welcome是有客人來時,我們歡迎他,代表我們與他是一個親切(Cordiality)的關係,希伯來書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讓對方在這裡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我想尊重、歸屬、親切這三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希臘文字所要表達的含意吧。

Ⅲ、教會的不接納(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Discrimination):對方去人化(Dehumanization)

為何保羅勸我們要彼此接納?教會裡有不接納的表現嗎?首先,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就不接納,這稱作歧視(Discrimination),就是欺壓與自己不同的,而後就能將其排除。加拉太書第三章28節說: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都不應有劃分排斥,但這三種劃分卻一直是教會的問題,反倒是社會常比教會早先採取接納的態度,例如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南方篤信基督的保守福音派浸信會(我們稱南方為Bible belt聖經地帶)認為黑人是被咒詛的、是奴隸,他們所根據的經文是創世紀第九章25節,挪亞醉酒後所發的一個咒詛:「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當整個美國的大環境都認為應該釋放黑人時,卻只剩南方的教會在反對;「…自主的、為奴的…」,社會階層高的瞧不起階層低的,在雅各書說:「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雅2:3),許多人說基督教是中產階級俱樂部,別的不提,單就禮拜天我們所穿的服裝,就可以令許多無法穿漂亮衣服的人自慚形穢;「…或男或女…」,許多教會仍無法接受女性成為牧者傳道,還有些教會根本不許女性講道或主領,所根據的是提摩太前書第二章12節:「我不許女人講道…」。盼望在我們教會裡,互相之間的接納程度,不會因為膚色、種族、社會階層、貧富和性別不同,就產生不一樣的待遇。這是接納的第一個意義,而教會在這方面還不完全成熟。

2. 壓制異議(Domination):自我偶像化(Self-idolatry)

再來是對於意見不同的,會壓制異議(Domination),這是將自我偶像化,將自己對聖經的解釋絕對化的結果。保羅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林前14:39),可見當時在哥林多教會禁止人們說方言,而這就代表教會存在一股勢力,對於別人在聖經的一些了解和解釋有所不同時,不接受不一樣的想法。這是對異議的一個箝制,也是一種不接納。

3. 譴責誤失(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Self-adulation)

第三,當發現有人做錯事時,就窮追猛打地指責對方,好顯得自己清高,就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前面提到的浪子,父親並未將他踢開,與其劃清,而我們是否卻有時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是另一種不接納。

Ⅳ、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保羅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基督怎樣接納我們呢?浪子回家時期待的是父親的饒恕,「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他沒有期待會被接納為兒子,只期待在家裡能當個工人就很好了,但父親的第一句話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路15:22),這些動作就是將他當作兒子,而擁抱就是接納。這就是基督的接納,祂不僅饒恕,並且擁抱接納我們。請大家想一下,我們是否常只願意饒恕,卻不願意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難,是願意與傷害你的恢復其關係,是饒恕以後加上的恩典,可說是恩上加恩。饒恕是放棄報復的權利,接納是恢復親暱的關係,我個人認為,耶穌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不只願意饒恕我們,祂還願意接納我們,接納是比饒恕更進一步的恩典。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接下來是撒該的真實故事,這也是一個接納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接納能帶來一個生命的改變。我們或許常以為是等對方先改變再將其接納,但耶穌的做法不同,是先接納,並在接納的關係裡,讓對方有一個空間來成長與改變,耶穌先對爬在樹上的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祂先接納撒該作祂的朋友,經過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撒該主動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這是撒該在根本上的改變。這個順序是饒恕、接納、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不是對他窮追猛打,而是先饒恕他,再來接納他,讓他在安全溫暖的關係當中,開始從心裡想要改變,這是一連串的過程。有的人或許會擔心,認為對方既然做錯事了,還饒恕他又接納他,他不就得意忘形且繼續做錯事,應該是以公義的懲罰來使他知錯悔改才對,但其實饒恕不是不處理,更不是放任,耶穌是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才來處理撒該的問題:接納是建立關係,而關係才帶來改變。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最後我們講一個姦淫被抓到的女人,她被人們抓到耶穌的面前,但耶穌讓我們看見對於錯的行為和做錯事的人,祂可以同時分開處理。英文有一句話說:「No condemn, No condone」,有的人擔心若不定罪對方就是包庇他,但這是將罪人和罪惡放在一起處理,也就是以為接受(Accept)等於贊同(Approve)。耶穌面對這個女人時,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不定你罪」是對這個人先給予接納,「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是表示耶穌卻不接納罪,所以耶穌將罪惡和罪人分開處理。不定罪是保護罪人,不包庇是挑戰罪惡。接納的目的是要對方改變,不是要對方保留原狀。饒恕和接納所強調的目的,是在這樣的關係下希望對方能改變,之後的部分就是要處理罪惡的問題,而不是利用處罰他、排斥他,來讓他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的接納,不等於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贊同,但如何去處理這樣一個微妙的關係,卻是我們一起要學習的。這個女人將要被一群人用石頭打死,她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耶穌做的第一個動作是先接納她、保護她,讓她活命,接下來就是要她有機會能改善,對她說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了。接納罪人並非包庇罪惡,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在時間、在關係上拿捏的好,接納做錯事的人,最後再期待他改變。

Ⅴ、結論: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上帝對我們就是如此,祂讓耶穌上十字架,先為我們的罪死了,若我們願意到祂面前來接受耶穌基督時,上帝不只會饒恕我們,還將我們稱作祂的子女,上帝的恩典比饒恕還要多,祂再加上了接納,「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弗1:7),祂給我們的第一個恩典是赦免,而恩典不只這樣,當我們用信心來接受這個恩典時,上帝甚至進一步的賜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這是接納。這週五、週六,我們教會開洗禮班,而很多人雖然想作基督徒,卻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想等自己改好、夠資格後再來受洗,以為這樣上帝才會接受、赦免,但這其實是不了解上帝的恩典,上帝是先赦免、先接納,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改變。所以赦罪是第一個恩典,接納是第二個恩典,神不只要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祂還要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獨特不同,我們的膚色、我們的身高、我們的很多特徵是不一樣的,可是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比別人高一等,以致於我們產生很多的歧視。主,幫助我們在對待不同的人們時,不論在言談、態度之間,沒有有形無形的種族歧視。主,有時對於經濟能力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只沒有愛他們,還有形無形的讓他們覺得受歧視。在教會當中,特別對於女性傳道人的接納,我們其實還有空間可以成長。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有人犯錯時,我們有時卻扮演法利賽人的角色,態度是撇清、是譴責,可是主祢讓我們看見,其實要讓一個人悔改,不是用這種方法,而是像浪子回頭的父親一樣,先赦免他,再擁抱他、接納他,最後再期待他的改變。主,幫助我們,在彼此的關係上,不要因為意見不同或是神給我們的特點不同,又或是有做錯事,我們就互相排斥、互相歧視、或是互相譴責。幫助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在饒恕之後會接納,在接納之後會期待大家一起來成長和改變。我們這樣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忍耐與包容 (Longsuffering and Forbearance)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09.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關於忍耐與包容的關係,有些聖經學者主張,兩者都有延長時限與忍受痛苦的含意,可以視其為同義詞來處理。羅馬書三章25節提到,上帝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馬書9章22節也說,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由此看來,上帝對罪人的忍耐與寬容應該是同義詞。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節勸告我們,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也有很緊密的關係。歌羅西書1章11節保羅為信徒的禱告內容包括:照主榮耀的權能,可以讓信徒力上加力,好叫信徒能夠在凡事上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被並排在一起,應可視為同義詞。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12-13節,更清楚的勸告上帝的選民,在彼此有嫌隙的時候,要用忍耐的心來互相包容。

赫克塞瑪牧師 (Rev. Herman Hoeksema) 對上帝的忍耐與寬容有一個很有趣的見解。他的主要根據是羅馬書9章22-23節, “倘若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又要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赫牧師認為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在末世要彰顯祂的忿怒權能在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上帝也要在末世彰顯祂那豐盛的榮耀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上帝就在今世歷史中,寬容可怒的器皿,同時為蒙憐憫的器皿忍耐。赫牧師這種將聖經中放在一起的忍耐與寬容硬生生的拆成寬容罪人與為蒙恩者忍耐的解經,看來似乎相當勉強。但是他的看法相當有趣,值得在此向大家介紹。赫牧師主張,寬容 (Forbearance) 是上帝對於罪人公義審判的延後,忍耐 (Longsuffering) 是上帝對於義人施恩拯救的延後。在這個罪人與義人混居的時代,罪人的惡常常讓義人受苦 (例如:法老王的暴政讓以色列民受苦,彼拉多的不公義審判讓無辜的耶穌受苦。) 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呼求,耶穌也求天父將這苦杯挪開。但是,上帝為了達到祂操練以色列民族的信心以及為了要完成拯救世人的救恩,就忍耐 (longsuffering) 地看著以色列與主耶穌受苦,而忍住沒有立刻施行拯救,同時,上帝也就要寬容 (Forbearing) 法老王對以色列民的虐待以及彼拉多對耶穌的不義審判過程,而忍住沒有立刻對法老王與彼拉多施行審判。上帝忍心看著並且很痛苦的陪著義人受苦稱為忍耐 (longsuffering),上帝忍心任憑罪人加害於義人,而不立刻介入,拯救義人並審判罪人稱為寬容 (Forbearing)。

個人對於赫牧師這種對於忍耐與寬容的區分解釋雖然不一定很認同,但是也覺得是很有趣的一種區分。但是個人對於赫牧師所主張如此區分的理由是為了在末世義人能夠獲得公義的冠冕,以及惡人得著公義的審判卻不能茍同。個人認為,上帝對義人受苦而不立刻施行拯救,像聖經中所記載的約伯與耶穌的故事,耶穌的受苦很明顯的是要完成普世的救恩,約伯受苦的理由可能也是要教導我們人類理性的有限以及苦難可能是一個人類理性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秘。另外,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最主要的目的應該不是要讓這些罪人在世上惡貫滿盈,將來在白色大寶座前審判時,只有啞口無言的接受上帝的公義審判。個人認為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就是要給惡人創造出悔改而蒙救贖恩典的時空與舞台。羅馬書3章25-26節說,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保羅在羅馬書2章1-5節就很清楚的警告那些沾沾自喜隨便論斷別人而自以為義的人說,上帝並沒有馬上審判他們的罪是彰顯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希望祂的恩慈可以帶領這些自義者悔改。這些自義者如果不知把握這個上帝寬容的恩慈而悔改,就會在末世經驗神在震怒中顯出祂公義的審判。

當我們知道上帝的忍耐與寬容都是為了要向世人彰顯祂那豐盛的慈愛,讓我們在苦難中存著盼望學會忍耐,也要趁著上帝還對我們的罪寬容的時候,把握機會悔改歸回。

創世紀(87) 080906

Part 1

Part 2

Part 3

2008年9月3日

鄉福台北區禱告聚會

各位關心鄉村福音的同工:平安!

 

有一件事需要您的協助及代禱!

 

幾年下來,參加過鄉福雙語營及體驗營的同工,再加上對鄉村福音有負擔的兄姊已有一定的人數。

不論在禱告或實際的投入,盼望匯集這股關心的力量,在未來能為台灣鄉村福音事工帶來突破。

因此計劃在十月開始,每月一次。在台北有一個鄉福傳遞及禱告的聚會。

我們正積極尋找一個合乎以下條件的地點。

一.               時間:每月一次,週一晚上7:00~9:00

二.               最好是離捷運站走路五分鐘以內

三.               20-30人聚集

四.               可以免費使用

 

若有,懇請介紹,並與鄉福辦公室黃紀華傳道聯絡。

電話:06-2358440

傳真:06-2358441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vgm.org.tw 

 

鄉福總幹事

陳文逸牧師

2008年9月2日

【信望愛電子報】2008.08.31





fhl
leftlogo

《信望愛電子報》本期新文章 2008.08.31

 

 

信望愛閱讀》 奇異恩典,奇異改變◎Hapiru

   

《奇異恩典》這部電影已經在台灣上映。讀過張文亮老師寫的《兄弟相愛撼山河》的,對電影主人公絕對不陌生,就是孜孜不倦帶動英國廢止販奴的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1807 年英國正式通過法令,禁止販奴。威伯福斯與他的友人在雪花紛飛的街道上,像孩子般手舞足蹈。當天晚上,在他的書房裡,威伯福斯望著他的老友 Henry Thornton 多年來努力推動廢奴而滿面風霜的面容,眼中盈滿笑容說:「亨利,我們接下來要廢止什麼?」(註 1)

講了這句話至今正好兩百年,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販賣人口的行為依然沒有消失。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目前世界上有兩千七百萬人,大多數為婦女與兒童,過 著與當年非洲奴隸無異的生活。如今,每年依然有八九十萬的人被交易買賣,是繼毒品、非法軍火之後的第三大宗生意。每年有十二萬的婦女與兒童偷渡進入歐盟各 國家,大多數淪入出賣肉體的火坑。(註 2) 東南亞有些國家,更是有戀童癖的西方人士的天堂。你會發現十歲以下的男童女童,供這些人洩慾。

住在喬治亞洲的 Zach Hunter第一次看到這些資料,還是個十二歲的男孩。他個性內向、害羞,最怕的就是上台。每次有這種場合,他就會產生莫名的焦慮,想要嘔吐。然而,當他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兒童身陷奴役,覺得這是上天給他的使命。他發起了「零錢,零捆鎖」(Loose Change to Loosen Chains) 的運動。

 

據估計,散落在美國家庭中的零錢高達百億!!Zach Hunter 呼籲青少年,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小,什麼也不能做。他們至少可以捐出零錢,襄助推動阻止販賣人口或虐待勞工的慈善機構。Zach Hunter 的訴求引起熱烈迴響,不僅在青少年中間募得十萬美金,當《奇異恩典》這部電影決定發起「奇異改變」(The Amazing Change) 這個活動,繼續傳遞威伯福斯的精神,他們請 Zach Hunter 作該組織的發言人。當年想到上台就會想吐的少年,如今以當代廢奴運動者自居,在美國各地演講,有時聽眾高達一萬多人,卻侃侃而談,身為一個少年人,可以在 全球販賣人口的問題上有何貢獻。現年十五歲的他,出版了一本書《成為改變》(Be the Change),以淺顯的文字道出他自己投身廢奴運動的心路歷程,並且提出一些實際的方法�¼! �讓其他人知道如何參與。


1994 年,在美國司法部工作的 Gary Haugen 外借給聯合國,去盧安達調查令人髮指的大屠殺。他在一個城市看見好幾千具屍體橫陳當地的大教堂與運動場裡。當他走過這些腐朽的無名身體,卻想起這些人也曾 經是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兩天後,他回到安靜美麗的維吉妮雅郊區。搭車上班的時候,他突然有股莫名的衝動,想要對著車中通勤的人大喊:「喂,不好意思, 可是你們知不知道,四十八小時以前,我在一個叫盧安達的非洲小國,看見了好幾千具屍體?」

這位哈佛畢業的律師沒有真正喊出來,卻將吶喊化為行動,在同一年發起了「國際正義使命團」(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集合律師、外交與犯罪調查人員,為世界各地沒有正義的社會中被壓迫的人發聲、抗議、採取行動。Zach Hunter 的小書就舉了一個在肯亞被警察勒索不遂,手因槍傷切除,並且被誣害坐牢的年輕人,因著「國際正義使命團」介入,洗刷了他的莫須有罪名。

「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你我容或沒有 Zach Hunter 或是 Gary Haugen 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最起碼總是可以在咒詛黑暗的漫罵聲中,多點亮幾枝蠟燭,維繫些許清醒中的尊嚴吧……


註 1:這段插曲引自 Charles Colson 寫的Kingdoms in Conflicts。很可惜,中譯本《當代基督教與政治》刪除了不少精彩的實例與故事。不知威伯福斯的故事可有保留?

註 2:2006 年世足賽在德國舉行,賣淫集團臨時「進口」額外的女子,提供球迷「服務」。
   
 

心靈小語

     「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

 
【贊助方式】郵政劃撥帳號 22605871 戶名:財團法人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
rss 信望愛繁體版 信望愛簡體版 信望愛介紹 捐款方式 技術公告 信望愛作者群

--
This message has been scanned for viruses and
dangerous content by MailScanner, and is
believed to be clean.

2008年9月1日

以賽亞書 45/46


W5 2008-09-05 (賽45:5-46:13)

經文: 以賽亞書 45:5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

默想: 親愛的上帝!你不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你也是全世界的人的上帝。你也施恩給不認識你的人,感謝主的恩典。

題目:這段經文如何描述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呢?

約伯記 34

W4 2008-09-04 (伯34:1-34:37)

經文: 約伯記 34:21 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

默想: 主啊!你鑑察每一個人的思想言行,沒有人可以在你面前躲藏。求主讓我這一生行走在你面的光中。

題目: 以利戶在段經文中如何攻擊約伯?

士師記 19/20

[利未人前往伯利恆找他的妾]
`
W3 2008-09-03 (士19:1-20:16)


經文: 士師記 19:12
主人回答說:我們不可進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過到基比亞去。

默想: 主啊!這位利未人遵照你的吩咐,沒有住進外邦人的城,住進以色列的城,卻遭到凌虐欺負。求主保守你的教會,不要成為互相凌虐之地。

題目: 你對基比亞事件有何感想?

馬可福音 7/8

W2 2008-09-02 (可7:1-8:13)

經文: 馬可福音 7:28
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

默想: 親愛的主!讓我能夠學習這位婦人的信心,不管在什麼處境與困境之下,仍舊緊緊的抓住主不放。

題目: 你對各耳板的爭議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