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6年7月30日

宣揚福音 -- 蘇德桑 牧師

寫作於2006.07.30
作  者: 蘇德桑 牧師

Ⅰ、引言:

a、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他說:「存在或不存在那是人生的一個問題」, 意思是提醒我們活要活得有意義。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到貴教會,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神的話語。首先恭喜貴教會有一位優秀的傳道人,在這裡與大家同工,這是我們很大的福氣。盼望我們能夠同心同工,一起來復興我們的和平教會,讓福音可以遍傳在這個社區。今天我們要思考的主題就是「宣揚福音」。莎士比亞在他所寫的哈姆雷特短篇故事中,有一個兄弟,他的父親被他的叔叔謀殺,那時這個兄弟正面臨一個關鍵的問題,決定是要自殺或是繼續活下去,當時他就講了一句話:「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存在或不存在,那是一個問題。)」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當他存在的時候,他就要去思考「我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和目的到底是什麼?」各位弟兄姊妹,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都需要來思考這個問題。

b、而人生最重要的是為主而活,為榮耀上帝而活,為宣揚福音而活。 

很多人活在世上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為了物質的享受。可是我們知道,當這些東西被我們追求到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那些是很空虛的東西;有很多人說,我活在這個世上就是為了工作、為了專業。可是我們看到亞歷山大帝,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將他的手伸出棺材外,要向世上的人說:「我沒有辦法帶什麼離去」;有的人是為了他的願望、為了他的理想而活在世上,可是當他走到人生的盡頭時,才發現那些也是虛空。我們基督徒實在很幸運,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就是要為主而活,為榮耀上帝而活。

c、 因為這是與耶穌同樣的人生目的,也是生命最長久的事,更是世上 最偉大的事。

最要緊的是,我們是為了宣揚福音而活,如此,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就非常的有意義有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一個人開始在宣揚福音的時候,他就是在做和主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一樣的工作,主耶穌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找尋那些失喪的靈魂。所以若是當我們宣揚福音的時候,就是和主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有同一個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是最有意義、最有目的的。再來很重要的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中,當我們在傳揚福音的時候,就是在做比生命還要久遠、還要長久的事情。威廉雅各曾經講過一句話:「使用生命最有價值的方式,就是做能夠比生命還要長久的事情。」傳福音給別人,就是在做比生命還要長久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傳福音給別人時,福音的種子會一代傳過一代,一代又傳過一代。幾千年來,許多人就因為這個福音而得到幫助,我們若注意了解一下現今我們所活的這個世界,有很多人的生命當中,就是以傳福音為最重要,很多人就因為他們所撒的福音種子,在那裡被一直傳揚下去。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的飛機在波蘭轟炸,有一位農夫在那裡撒種子,人家問他:「為什麼在這個烽火連天,這麼危險的地方,這麼危險的時刻在撒種子?」他回答說:「因為種子若扎根在地裡就能夠長久,能夠發芽成長,放在倉庫裡,有可能會被炸彈炸到而全部燒光。」沒錯,我們若注意看到聖經說,在這個末世來臨的時代,「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甚至有飢荒地震等等的事情發生。」(太24:7)「一切不法的事情增多…」(太24:12)我們覺得活在這個時代,看到社會有許多的亂象,有很多飢荒、地震的事,漸漸在世界各個角落發生,在這個末世將要來臨的時候,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把福音的種子傳給別人。因為只有扎根在人心中的才能夠長遠、才能夠長久。今天有很多人想要將他們的名字流芳萬世、名垂千古。我們注意來看,在過去很多羅馬帝國所建設的地方,現在只剩下亂石殘壁在那裡。從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他每到一處就把西班牙的花種在那裡,到現在非洲地區有很多西班牙花在那裡成長。讓我們能了解到,當時哥倫布經過的地方,因為撒種子的緣故,花就能夠在那裡生長,傳播下去。曾有一個人要去調查一種名叫芬丹絲的花,因她的名字叫芬丹絲,她想要了解芬丹絲這種花,就要去認識芬丹絲這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之後她到了以色列的一個地方,訪問一個老人,問他是否認識一個名叫芬丹絲的人?老人回答:「我不知道這個人,不過山邊有一種叫作芬丹絲的花,你可以去看一看。」結果當他去找的時候,看到整個山邊都是那樣的花,在那邊她也找到了芬丹絲這個人。


弟兄姊妹,我們看到一件重要的事,我們傳福音就是在做比生命還要更長遠的事。一代傳過一代,讓許多人透過福音得到幫助。不只如此,傳福音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件事情。我們一起來思想一下,假使你的隔壁鄰居他得了癌症,是醫生沒有辦法醫治的絕症,但是你有一種藥可以醫治他、幫助他,要是你沒有把這帖藥拿給他們,那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不是這樣嗎?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永生之道,我們已經得到了救恩,而我們的隔壁鄰居他們還沒有得到這個永生之道,他們的心中還沒有得到從天而來的平安,因此傳福音給他們,不正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嗎?我們傳福音就是在做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情,因為那是救靈魂的工作,是要讓人得到永恆生命的救恩。

Ⅱ、宣揚福音那麼重要,那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傳呢?

親愛的弟兄姊妹,傳福音既然是我們每一個人最要緊最要緊的事 情,那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傳福音呢?

一、要有一顆憐恤的心

第一項,我們傳福音的態度要有一顆憐憫的心。弟兄姊妹,你每天是向著天堂的方向在走,而你的隔壁鄰居和親友,他們每天是向著地獄的方向在走,所以每一次當你看見他們的靈魂要滅亡,我希望你有一顆憐憫的心,要趕緊想辦法怎樣拯救他們、幫助他們。聖經雅各書第五章19~20說:「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這是何等要緊的事情,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真的要好好反省,看見我們的隔壁鄰居時要有憐憫的心,使他們轉回歸向真神。

a、佈道家慕迪能力的來源

慕迪牧師是一位很有名的佈道家,有一次他到英國的某地方佈道,佈道完後回到他下榻的旅館大樓(旁有一座公園),一些英國的牧師想要來請教他,為什麼他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而他的佈道卻非常有力量。所以就到他住的旅館當面請教他這個問題,慕迪就跟這些牧師講:「請你們來看窗外,你們看到了什麼?」很多人從窗外看,有人說他看到一些老人坐在公園裡談話,有人說他看到很多小孩子在那邊玩耍,又有人說他看到一群青年坐在那裡聊天,大家講完之後,慕迪走到窗前(他的眼淚掉下來),他說:「我看到一堆失喪的靈魂在那個地方。」他看到一堆失喪的靈魂在那個地方,他說這就是我傳福音佈道有力量的原因。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捨不得一個靈魂的失喪時,我相信我們會迫切、會願意、會花時間傳福音,來幫助那些還未信耶穌的人。

b、英國—死刑犯的提醒

有一次倫敦舉行了一場死刑犯要被弔死的處決,因為英國是基督教國家,所以就派一位牧師來和死刑犯談話,那位牧師告訴他:「你要趕緊悔改認罪,免得遭遇地獄之火。」死刑犯聽到所牧師講的,起先都沒有應答,但是到了死刑台上要吊死處決的時候,那個執行官問他說:「你有什麼要交代的事嗎?」他說:「有,請你將剛才那位牧師找來,我有問題要請教他。」之後那位牧師來到那個將要被吊死的人面前,那個死刑犯問牧師說:「剛剛你所說的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就算倫敦的大街小巷上全都是破酒瓶碎片,即使我走了鞋破、腳傷,我也要向大街小巷所有的人說,要避免將來審判的地獄之火,要悔改認罪來得到永生,為什麼到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才來跟我講這件事情呢?!」弟兄姊妹,也許有一天你的親朋好友也這樣對你說:「你所信的是能夠讓你得到永生之道的,為什麼我已經得到絕症,要離開世間時,你才來跟我說這件事情呢?」如果是這樣那不是件何等可惜的事嗎?盼望我們每一個人,在平時都有一種心志,有一顆憐憫的心,不願一條靈魂的喪失。

二、要有一種已經被基督的愛激勵的心

第二項,我們最要緊的,就是要讓主耶穌基督的愛來激勵我們。在聖經提到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他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若我不傳就有禍了,那個激勵的意思就像是婦人生產之時,若沒有吶喊出來,就沒有辦法生產。因為耶穌基督已經激勵了我們,祂的愛顯在我們身上是那麼的大。所以因著主耶穌基督的愛,我們就願意將福音宣揚在我們四周圍的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如馬偕博士、馬雅各醫生、史懷哲博士,他們到非洲、到台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那邊宣揚福音,不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已經激勵了他們,他們就願意喜愛去傳揚福音。

a、保羅即是被基督的愛激勵

我們來看看初代教會的使徒,彼得、保羅、多馬、約翰,他們去世界各個角落傳福音,不管在東西南北,他們沒有問說:「不知道我這次去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不知道我這次去,我的命運會如何?」他們只要能夠去就心滿意足了。這是什麼原因?乃是主耶穌基督的愛已經激勵了他們,若不傳,他們就覺得自己有禍了。所以他們就很積極的傳揚福音。特別是保羅,我們看他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被人家用石頭丟、被人關監牢、逢遭遇盜賊的危險及海上的危機,許多次的苦難和危機發生在他的身上,他仍然盡一切的力量來傳揚,那是什麼樣的原因?是因為主耶穌基督的愛已經激勵了他們。

b、早期的宣教師即是被基督的愛激勵

有一次一位神父坐火車要到一個地方傳福音,剛好在他旁邊坐了一個青年人,於是他們就聊起來,談著談著,這個年輕人知道神父是要到一個危險的地方傳福音,隨時都會有生命的危險。所以這個年輕人就跟神父說:「性命不需要這樣的犧牲,不值得,你最好另外找別的地方去傳福音。」在那邊不斷的勸告這位神父,可是當這個叫作史密斯的年輕人要下火車的時候,這位神父把他身上掛的十字架拿下來,對這個年輕人說:「主耶穌為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愛是何等的寬、何等的深,我怎麼可以背叛我所愛的耶穌基督呢?」他仍舊去那個危險的地方,繼續宣揚福音,這是為什麼原因呢?乃是基督的愛已經激勵了他,他就願意奮不顧身去傳揚。

三、如何傳?

a、確認教會的大復興皆是平信徒的興起

第三項要說的就是,既然傳福音是這樣的要緊,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傳福音呢?其實我們若了解教會的大復興,都是從平信徒興起,然後才造成教會的大復興。傳福音絕對不是只有牧師傳道及長執的責任,是所有弟兄姊妹的責任。傳福音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我們要一人帶一人,這樣教會就能夠很快的興起,所以傳福音的重要的觀念,就是一個傳給一個。

b、設定對象並開始費時費力的關懷與代禱

盼望我們能夠立定心志,告訴自己也去帶領一個人信主。在今年裡,我要設定某個對象,我要來傳福音給他,然後全教會所有的人,都能夠這樣的一個傳一個,我相信教會就能夠很快的復興。柏林圍牆的倒下時,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只有幾個人和一位牧師在那裡查經,當他們在那裡查經有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他們的社會需爭取自由,所以他們就在那裡約定,每一天的某個時刻要去分發蠟燭,叫那些被發到蠟燭的人再去分發蠟燭,共同約定到了某年某月某時,大家一起站起來爭取自由,結果真的就在那一天二、三十萬的東德人就站起來爭取自由,最後他們真的得到了自由。一個傳給一個,那個的力量是何等的大,如果福音也能夠一個傳給一個,絕對不允許傳福音的種子在我們手上失落,福音的燭火也不可以在我們的手上熄滅,我們需要廣傳,開始設定一個對象,然後我們需要不斷的去關心他。

今天的經文馬可福音第二章1~12節,給我們看見一個不斷傳福音的重要精神。四個人把一個癱子擡來到耶穌面前,這是需要費時、費體力的事,我們要傳福音把人帶到上帝的面前,也需要費時、費力,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常常邀請對方來,而且不是你邀請一次、兩次他就願意來,你可能要常常關心他。當他軟弱不願意來的時候,你要去引領他,甚至還要不斷的扶持他,幫助他來接觸這個福音。那四個人要將癱子擡到耶穌面前,當他們來到迦百農的時候,看到很多多人已經聚集在耶穌那裡,根本就沒有辦法把那個癱子送到耶穌面前,他們在那裡想出什麼辦法?他們想到把耶穌所在的房頂拆掉,然後把這個癱子垂到耶穌的面前,所以就要費精神費心思。我們要帶領人到耶穌的面前,也是這樣要費精神和心思,我們也要想辦法如何去幫助他們,我們看他的困難是什麼,我們看他的興趣是什麼,甚至有時候我們還要請他吃飯,帶他去爬山,陪他做許多他喜歡做的事情,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帶領這個人到上帝的面前。他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在那裡聽耶穌講道,雖然耶穌的講道很吸引人,可是他們這四個人,為了幫助這個癱子沒有辦法專心來聽耶穌的講道。弟兄姊妹,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帶領一個人來到耶穌面前,我們可能要放下自己手邊的事情,目的就是為了帶領一個人到主耶穌面前。所以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就要設定一個對象,需要有關懷的行動,在適當的時候,要對他佈道。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在這裡一一的說明怎樣佈道,如果你們有興趣進一步的了解,可以進到新興教會的網站,三月份有一連串的講道,是談如何帶領一個人來到主的面前。

Ⅲ、結論

a、要起來行動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群討海人,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捕魚,甚至請了博士來探討該如何捕魚,甚至蓋了討海人大樓,很多人一起在那裡面研究該如何捕魚,可是這些研究的人都沒有真正的出海捕魚。假使有一天有人說:「沒有出海捕過魚的人,要怎麼稱作是討海人呢?」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今天很多人信耶穌,有的二十年,有的三十年,也可能是宣教的博士,或是宣教的碩士,假使有一天有一個人來問你說:「你信耶穌那麼久,你對你的信仰很了解,請問,你可曾帶領一個人來信耶穌?」要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時,那豈不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嗎?盼望我們可以立下志向,立下決心:「我要帶領人信耶穌」,我開始要設定一個對象,然後向他宣揚,向他傳福音,來幫助他。

b、要依靠牧者的裝備與訓練

很高興也恭喜我們和平教會,因為和平教會今天要開會員和會監選蔡牧師。在今天的經文裡面,我們特別來看最後以弗所書第四章11~12節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目的是要做什麼呢?目的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什麼叫作成全聖徒?成全的意思就是要來裝備信徒,要來裝備弟兄姊妹,讓我們有力量站起來傳福音。所以牧者的角色,牧者的職責,就是要來造就信徒、成全信徒、裝備信徒。讓許多人都知道如何來宣揚福音,來建立教會,來榮耀上帝。所以如此,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要和牧師同心同工,互相支持,同有一個心志,宣揚福音興起上帝的國。希望我們今天的選舉能夠非常的順利,恭喜和平教會有一位盡忠、很有才能、上帝所重用的僕人,盼望通過他的帶領,讓我們整個教會越來越興望,得救的人數日日增添,為了福音一起建造上帝的國。請我們低頭一起來禱告。

「愛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我們感謝你,因你極大的恩典,賞賜和平教會一位盡忠的僕人、一位盡忠盡職的牧者,要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求你幫助我們的弟兄姊妹都有合一的心,和蔡牧師一起同心同工,使福音遍傳整個社區,讓得救的人數日日增添在我們的中間。主,這是你給我們的使命,懇求你幫助我們,使我們一生一世,都為這個目標來奔走,求你幫助我們,我們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尊名祈求,阿們!」

2006年7月23日

一杯冷水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是誰,就算拿一杯冷水給門徒中最微小的一個喝,只因那個人是我的門徒,一定會得到獎賞。(太10:42)(現代中文修訂版)

從前後文背景我們知道這句話是主耶穌差遣祂的十二位門徒到各城各鄉傳道事奉前的行前交待與鼓勵。這些門徒的傳道事奉可能會遭遇逼迫,也須要接受當地人民的接待與供應。上帝與主耶穌完全認同這些門徒並且關心他們生活上最基本的須要,主耶穌說:誰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太10:40)

水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對一位於第一世紀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遊行傳道者而言,在烈日下經過一整天的傳道事奉之後,其乾渴脫水的情況是可想而知。這時候如果有人拿一杯水來給他喝,這是何等美好的事。在炎熱的夏天,這一杯水如果是沁涼的冷水,當門徒將這口水喝下時,他會覺得何等的舒服與感恩。清水是生命所必須,沁涼是體貼與恩慈。

在今天家家戶戶有冰箱的情況之下,要從冰箱中倒出一杯冷水是舉手之勞,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要給人一杯冷水可能就須要徒步到城門外的井邊去打水才能拿到。主耶穌就曾在雅各井旁向一位撒馬利亞婦女要一杯水喝而把福音傳給她。

主耶穌只提到一杯冷水,這是最簡單的供應,並沒有提到可口可樂或約翰走路,主的門徒須要學習過簡僕的生活。主耶穌不許門徒自備錢囊口袋,主的門徒須要學習謙卑領受別人愛心的供應。

主耶穌不只是關心他的門徒,祂更是關心這些門徒中最微小的一個。在和合本中文聖經的翻譯只提到 “這小子裡的一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社會中的邊緣人與弱勢者。馬太25章主耶穌提到最後審判的標準時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我們的主耶穌稱呼這些社會邊緣人與弱勢者為我的弟兄。我們也應該關心這些社會邊緣人與弱勢者的生活須要。主耶穌要我們給予的是一杯冷水而不是一個銅板,今天我們比較方便的是用金錢給予那些邊緣弱勢者,但是往往沒有想到他們會用那些金錢去購買生活的必須品或是消費品。

在這個短短的句子裡有陶土作的杯子,有裝在杯子裡的冷水,還有奉主耶穌的名(只因那個人是我的門徒)。如果冷水是上帝所賜下的恩典,杯子就是裝盛冷水的器皿,奉主的名是給予冷水的動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用土所造的瓦器(林後4:7),心中被主耶穌犧牲的大愛所激勵(林後5:14),願意將上帝所賜給我們那豐盛的恩典 (林前4:7),與我們周遭那些邊緣弱勢者一起分享上帝的恩典。

愛的系列(八):愛與施捨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愛的系列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開始談起,如果很會講話,卻沒有愛,就像鳴的鑼、響的鈸一樣,聲音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內容;如果在宗教上有特別的恩賜,很會講道,像牧師一樣,或是有奧秘的經驗,和上帝有很親密的經歷,或是很能替別人禱告,無論什麼事情都因此得到解決,只是如果沒有愛,那也沒有用。今天我們要講的更特別,不是口才很好,或是你有宗教的經驗而已,而是你真的活出一個讓人家感到很有愛心的生命,就是你願意施捨。施捨有可能沒有愛嗎?如果照聖經來講是有可能的,經文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所以這裡有兩件事情,一件是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另一件是捨己身叫人焚燒,但是保羅認為愛還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愛,既使這些看起來很像是愛的行為表現,那可能也沒什麼,因為你的動機不是出於愛心。這裡提到兩種行為,一種是將所有的賙濟,另一種是己身的焚燒,從英文來講,一個叫作Possession(財產),另一個叫作Person(人身)。我們很清楚,你把所有的給窮人,你自己還仍然是存活著,如果你連自己都給了,那真的是完全的付出,這樣還不算愛嗎?這樣也有可能是沒有愛來做這種事情嗎?當年越戰的時候,有一個人真的是捨己身叫火焚燒,1963年6月11日越南籍七十三歲的老和尚Thich Quang Duc,在西貢繁忙的街頭,當眾叫兩個小和尚在他身上潑上汽油,他自己點火自焚,這件事在當時曾引起很大的震撼,也讓越南的總統下台。所以世界上真的有捨己身叫火焚燒的例子,他為了抗議越南政府對佛教的壓迫,他把自己犧牲掉了。這樣的犧牲、這樣的施捨,跟愛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呢?

Ⅰ、引言:威廉斯紀念橋 (Arland D. Williams Memorial Bridge)

另外有一個捨己的故事,這個故事跟剛才所說捨己自焚不太一樣,不過類似的是把自己擺上。這是發生在美國的華盛頓DC特區有一條河流叫作The Potomac River,這條河流繞過華盛頓特區,上面有很多座橋,其中一座橋是經過第十四街(14th St. Bridge),在1982年1月13日,發生一件不幸的事情,就是佛羅里達航空公司的第90號班機(Air Florida 90),從國立機場(National Airport)起飛的時候,由於不知名的原因,飛機爬升不起來,所以就摔下來,剛好落在這座橋上,砸毀了四部車,整架飛機斷裂在河流裡面,那時是一月,正是冰天雪地的時候,整台飛機裡有79位乘客,都困在飛機裡沒有出來,只有6位乘客被噴出來,這6個人就在河流裡面上下漂浮著,剩下半截飛機的尾巴還浮在水面上,整台飛機前半部已經沈到水裡。急救的直昇機放下救生繩索,希望能夠把這6個人救起來,其中有一位看起來四五十歲的人,最清醒反應最快,他馬上抓到那條繩索,大家以為他會是第一個被救起來人,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抓住那條繩索,游到一個受傷的人旁邊,把那條救生繩索綁在那個人身上,讓直昇機先把他拉上去,第二次救生繩索再降下來,他又抓到那條繩索,可是他仍然把繩索綁在第二個人身上救了上去,等到五個人都拉上去了以後,直昇機再回來拋繩索時,機尾沈了下去,把這個人也一起拖下海裡,這個人就從水面上消失了,很久以後人家才撈到他的屍體。他其實是最有機會得救的,因為他的反應最好,是第一個拿到繩索的,但是他一個一個的把那條救生繩索給其他已經受傷的人,那些根本沒有能力去拉繩索的人,一個一個的把他們救上去,大家紀念他這樣犧牲自己的愛,就把這座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作Arland D. Williams Memorial Bridge(威廉斯的紀念橋)。如果你以後有機會到華盛頓去玩的話,可以請你的朋友帶你去看看這座橋,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47歲的他就這樣過世了,是為了救其他五個他根本不認識的人,只因為搭乘同一班飛機,由於他覺得他的情況還好,另外其他人無法拉救生繩,所以他就先幫助他們,結果反倒自己犧牲了,「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

Ⅱ、宗教與施捨

全世界的宗教都強調愛(上一次我們講過),而且強調愛當中的施捨。給予是愛的表現,是生活表現,不是宗教行為,而是倫理上的表現,我們從佛教開始來看:

1、 佛 教: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佛教講一個人要得救,必須要修八正道(The Eight Fold Path),這八個正道是指什麼呢?八正道是指:正見(Right-View)、正思(Right-Intentions)、正語(Right-Speech)、正業(Right-Action)、正命(Right-Livelihood)、正勤(Right-Effort)、正念(Right-Mindfulness)、正定(Right-Concentration)。正道是從正見開始,然後依序繞一圈,繞到正定的時候,你就有機會進到涅盤(Nirvana),進到涅盤就得救,這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方法,而第六正道----正勤,提到要佈施,就是要給予窮人,佛教把他放在第六個重要的地位。

2、 回 教:五基柱 (認信、禱告、施捨、齋戒、朝聖)

伊斯蘭教(回教),他們有五大基柱,叫作Five Pillars of Islam,他們覺得你這一生要作一個回教徒要得救,這五個你一定要做,這五個第一個叫作認信(Shahadah)、禱告(Salat)、施捨(Zakat)、齋戒(Sawm)、朝聖(Hajj)。認信就是你要從心裡面相信,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上帝,這個上帝叫作阿拉,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這是他們的認信;第二個是要禱告,禱告是一天要面向麥加禱告五次,回教徒比我們更虔誠,時間一到,就把頭巾拿下來舖在地上,還要對準方向,要禱告五次來表示虔誠;第三個就是施捨,他們對施捨規定的很清楚,不論賺多少,年收入的2.5%,一定要捐出來給窮人。第四個是一年有一個月,就是九月的The Ramadan(齋戒月),要禁食要禱告、要做很多儀式、要潔淨身體、要去參加敬拜,這是齋戒;最後一個就是朝聖,一生當中如果可以的話,至少要到麥加朝聖一次。五個都做的,才算是虔誠的回教徒,其中第三根柱子就是施捨。

3、 猶太教:三敬虔 (懺悔、禱告、顧貧)

猶太教很特別,他們強調有三大敬虔(Three Piety of Judaism)。一般來講我們說過年的時候是最快樂的日子,其實猶太人過年的時候是最害怕的日子,他們認為過年是上帝來算總帳的時候,你今年一年犯多少罪,上帝在過年初一,會一一計算,所以他們過年叫作Yamin Noraim(敬畏日),台語叫作「皮皮剉的日子(發抖的日子)」,因為在過年的第一天,叫作Rosh Hashanah(年初一),他們要吹羊角(Shofar),這個背景是他們在西乃山的時候,聽見天上有羊角的巨大響聲。他們有十天的過年,到了最後一天,叫作Yom Kippur(贖罪日),在這十天當中,他們只有在年初一和最後一天會吹山羊號角,聲音非常的宏亮,大家是嚇得要命,用意是要大家悔改,到上帝的面前過敬虔的生活。在吹羊角的時候,他們要做三件敬虔的事,希望罪能夠被上帝赦免:第一件事就是要懺悔(Teshuva),真心的回轉;第二件事就是要大家虔誠的一起禱告(Tefilah),不是獨自禱告, ;第三件就是要做慈善(Tzedakah),這是他們三大敬虔當中在生活上要表現出來的。他們的慈善很特別,回教是說要把你收入的2.5%要給窮人,他們的慈善不是把你的錢給窮人,這樣做還不夠慈善,需要讓窮人有機會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困難,所以他們的作法不是把錢捐給教會,這樣的話窮人就好像是拿了你的錢,好像他比較可憐,你比較偉大,這樣就不夠慈善。他們的作法是,你在收割的時候,不可以趕盡殺絕採收盡淨,一定要留下一些東西,然後你收割完後回家,窮人就開始來收他能夠收的,「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9~10)這很有意思,它不是說收割全部收完,然後將所賣的拿出一些分給窮人,不是,而是我沒有收割完,所以窮人必須自己去拾取,所以施捨的人並不知道施捨給誰,被施捨的人也沒有特定從誰得到好處,他也是自己用雙手拾取的,因為他沒有田地,而且有困難,所以你讓他有機會可以活下來,它甚至講得很清楚該怎樣施捨。現在已經不是農業時代,若給對方錢,別人又不知道,這是層次最高的,如果別人知道,這是次高的層次,你給他錢不如給他工作等等,他們規定的很詳細什麼叫作慈善,這是猶太人他們講的慈善。

4、 基督教:一標準 (最小弟兄)

至於我們基督教,就不是八正道,不是五個基柱,不是三個敬虔,而是剩下一個(One Criteria of Christianity),耶穌基督把它訂定到最少,最重要的只有這一條,就是照顧需要的人。在最後審判的時候,憑藉的不是是否禁食,是否禱告而是:「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這些就是照顧貧窮,這些就是施捨,「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你有沒有滿足他,如果做了的話,這樣在最後審判時就會得救,「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10:42)這是耶穌基督所講的一標準。

Ⅲ、施捨的動機

1、 放債取利

施捨的動機不一定都是以愛為出發點。施予或捨己,可以有很多的動機,我們剛才讀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已經講到,我若做這些動作,如果沒有愛的話,那會是什麼樣的動機讓你願意給予呢?第一個是因為要賺錢,這個我們叫作放高利貸。高利貸就是有錢的把錢借給沒有錢的,但是要利息,放債取利,聖經說:「我民中有貧窮人與你同住,你若借錢給他,不可如放債的向他取利。」(出22:25)所以第一種把錢給予貧窮人,他的動機不是對貧窮人有愛,那個動機是藉這個機會可以賺一點利差,我把它稱作趁火打劫,就是你窮我有錢,我可以先給你錢,但是你以後要連本帶利的還我。

2、投桃報李

第二種是比第一種好一點,我把它稱作同舟共濟。我現在很好,你有困難,我給你錢,萬一以後我有困難,而你好的時候,你也要給我,這就沒有提到利息的問題,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在聖經裡也這樣講:「…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4)這等於是我們今天全民健康保險的作法,我們健康的人每個月繳保險費,我們都沒有計較,也不曉得是誰用掉了,那些生病的人可以就用這些錢,這個應該叫作風險分擔。這個和愛也沒有關係,反正大家用得著,或是你用或是他用,大家一起出一點錢,分擔這個風險,這種可稱為投桃報李。

3、 沽名釣譽

第三種是沽名釣譽,他施捨的目的不是為了窮人,而是為了自己,希望明年政府好人好事表揚時,他會被選出來。沽名釣譽的動機,耶穌說這樣不好,「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6:2)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政府如果有那種好人好事的表揚,那其實是對那個施捨的人不好,因為他已得到他的好名聲了,聖經說這樣上帝就不紀念,因為他要的他已經得到了。所以他施捨的目的,台語叫愛展,國語叫愛現,他只是要表現他很有愛心,以得到好名聲。

4、 循規蹈矩

再來這一種,他並不一定要愛現,他是要自己能對自己說:「嗯,我做的不錯,因為我照規定做。」猶太人最容易這樣做,就是照規定:「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2)自己為自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依照聖經講的去行,回教徒也有像這樣的情形,「我2.5%都拿出來,所以我很不錯。」窮人的需要可能是5%,可能是7%,可是你根本不在意窮人要多少,我只在意我該給的,我有給就好了,因為我盡了我該給的部分,這個重點是在於自己有沒有這樣做。

5、 借給上帝

有一些基督徒則是存著投資的動機,因為他的回收是從天上來的,不管是今生來世,他認為施捨是借給上帝。這種動機不是不對,這種動機聖經也給予鼓勵及肯定。像保羅在歌林多後書 8:14建議 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這個不是不對,可是這個的動機不是因為愛一個有需要的人,聖經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19:17)所以你看,如果說憐憫貧窮的,是借給耶和華上帝,那借給耶和華上帝,耶和華上帝會還,所以有借有還,我給窮人,是看在耶和華上帝要不要還,如果耶和華上帝不還,那下次就不借上帝了,這個動機是看耶和華上帝怎麼還。上帝還的很慷慨,祂的利息很高,聖經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6:38)很多人很喜歡給,他不期待被表揚,也不期待怎麼樣,他只期待神會紀念,神會報答,這個不是不對,可是我們知道這樣的動機不是因為愛那些沒有錢的人,他關心的是,我是為了神的緣故把這個錢給你,我希望神紀念我,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動機,我們希望神紀念我們的施捨,所以我把它稱作投資牟利,我施捨是看神回我多少。

6、 慈悲憐恤

最後一個是慈悲憐恤,不管神紀念與否,也不管人家是否知道,施捨只是因為這個人有需要,我就盡我所能的幫助他,我想這是聖經所講的給予,他的出發點完全是因為愛,沒有其它的動機,是因為慈悲憐恤。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所講的一句話就是:「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3)我喜歡這四個字『動了慈心』,他的動機就是慈悲憐恤。因為別人有需要,所以他就不計較該給百分之幾,也沒有去算自己有沒有盡了責任,也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也不在乎神將來會不會報答,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現在有困難,我要幫他,就是這樣而已。這個就是路加福音第六章36節說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其實這一句話在馬太福音第五章48節是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父完全一樣。」我們不可能像天父一樣完全,但是我們有可能學習天父的慈悲憐恤,人家有難的時候,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願意給予、願意幫忙,別的動機不是沒有,但是不重要,不因為那些來計較。如果你是因上帝會報答,而今年上帝給的很多,但明年你的事業沒有賺很多錢,或是甚至事業失敗了,有一些人可能以後就不施捨了,因為我給予了,耶和華上帝卻不紀念。如果你你給的動機是因為他有困難,我願意幫助他,我就不會去計較明年上帝會不會回報,有回報很好,沒有回報也沒有關係。所以你的動機裡面,如果有愛在其中,我想這個才是效法上帝的施捨。

Ⅳ、最高的施捨

1、 基督為罪人釘死

一開始我就講到,施捨錢還是小事,把自己擺上,這個是很困難的施捨,把自己都給予了,我想基督教所講神的愛,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把他自己給我們,這個叫作最大的愛,基督為世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羅馬書第五章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這顯明的愛,就是主耶穌把自己的命給予我們。

2、 有人為朋友捨命

耶穌甚至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這句話如果你在耶穌被出賣的當下,聽見耶穌所講的另外一句話,你就會很震驚,耶穌對那個出賣他的猶大說:「朋友,你要作的事,就作吧。」(太26:50)所以耶穌是把那個害他的人稱作朋友,他甚至還為這種朋友捨命。

3、 丈夫為妻子捨己

耶穌認為捨己的愛是最大的,他用這樣的愛來愛教會,他也希望在我們的婚姻中,所有作丈夫的,能夠用捨己的愛,來愛他的妻子,這是基督教對婚姻的一個很高的期待,「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這種捨己的愛,是所有的愛當中,表現最為崇高的。

Ⅴ、捨命的動機

可是我們也知道,在人類歷史當中,捨命的人很多,他們不一定是對某一個人,或是某一個對象的愛,他愛的對象有可能是他的信仰,有可能是他的政治理念,也有很多人敢捨己,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動機不對,我想有時候動機的出發點不純然是為了愛,還有別的動機。

1、 犧牲殉道

第一個聖經講到為了信仰把自己生命捨掉的第一個殉道士,就是司提反。他為了堅持信仰,被大家活活的用石頭打死,「你的見證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時候,我(保羅)也站在旁邊歡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徒22:20)這是為了殉道而犧牲自己。

2、 宗教聖戰 (申1:41)

今天讓我們很害怕的是,也有這樣的殉道士,可是他的殉道和司提反不一樣,司提反是活活被打死,另一種是我死也要你們死一些人,這個叫作回教聖戰(Jihad)。聖戰是他們從小孩子就被訓練要犧牲,他們敢犧牲,可是他們不白白的犧牲,不像司提反被打死沒有影響任何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戰爭,所以我可以犧牲我的生命,為了我的神阿拉我可以死,但是我死的時候,你們一定要有一些人跟我一起死,這個動機就不純然是愛,他是愛上帝,可是他有敵人,他要戰爭,他要拉下一些人,所以我們說這是恐怖份子,對他們來講則不是,他們叫作烈士,是聖戰的烈士。所以在這裡就出現一個緊張的關係,他不純然的把自己犧牲掉就好,因為他把自己當作炸彈,一定要帶走一些人的。其實在舊約也有這樣的情況,「情願照耶和華─我們神一切所吩咐的上去爭戰。於是你們各人帶著兵器,爭先上山地去了。」(申1:41)這個為了愛神,就帶來要讓一些人死掉這樣的動機,在今天很多時候,宗教界讓我們害怕的事情,像是十字軍東征,大部分都是屬於這個觀念,就是為了我的信仰,我不怕死,但是我死,也要讓你們死一些人,不可以我白白的死,這個叫作聖戰的觀念。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願意這樣的犧牲。

3、 政治烈士 (約18:36)

再來這個跟宗教無關,這是為了政治要獨立,你不讓我獨立,我可以犧牲,車臣的叛軍領袖,他曾經帶領一批人到蘇聯把整間學校兒童綁架,後來他自己被蘇聯的警察射死,他是為了國家獨立,為了政治理念,為了愛國家。這個國家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我敢為之犧牲、為之死,像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一樣,國家成為一個至高奉獻的對象。台灣過去到現在也有很多人為了這個敢把自己擺上,這也是一個動機,這個擺上也是一樣,他很少只自己犧牲,他犧牲一定要把他的政治理念講的清楚,就像前面講到的越南老和尚,他在大街上把自己當眾燒掉,他是要講話,並不是說我沒有意見,我只是要犧牲,不是,他要講很強烈的言論,要抗議政府的不公,我們台灣也有很多人這樣把自己犧牲掉的,他是為了他的政治理念,願意把自己犧牲掉。耶穌也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當希特勒很殘酷的殺掉那些猶太人,而那些幫希特勒殺人的,他們是為了國家做那些事情,他們為了國家什麼都敢做、什麼都敢犧牲,所以這個也是一個政治理念下的犧牲者,可是這種犧牲者,也會帶來一大群無辜的人被犧牲掉。

4、 牧人為羊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羊和牧人的關係,羊是在軟弱的、迷失的、危險的處境,牧人為了救這些羊,他願意把自己捨了,這是最大的愛,這樣的愛,也會引起這些羊有愛的回應,這是基督教所講的最崇高的愛。所有的捨棄,金錢的捨棄,身體的捨棄,動機可能有很多,其中讓我們最感動的,就好像Potomac的Arland D. Williams,他沒有要伸張什麼,他沒有要人家紀念他,他只是因為有人有難在水裡,雖然自己也有困難,他願意把那條救命的繩索先給別人,這樣的愛完全就是為了要幫助人,願意把自己付上成為代價,這樣的愛會引起我們的回應。所以我們信基督教,我們為主願意把自己擺上,是因為基督的愛激勵了我們,讓我們願意用這樣的愛來回應,我們也願意像基督一樣,把我們自己捨去,把我們所有的捨去,來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Ⅵ、結論:獻上自己作活祭 察驗神純全旨意 (羅12:1~2)

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這樣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喜歡這兩個字「活祭」,司提反為了神把自己犧牲了,被石頭打死,可是神要我們的是比這個更困難,不是死掉,而是活下來。這一生就是努力去查驗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來過你一生的生活,神在哪裡,你發現人有需要,你願意為了神的緣故,把這個愛活出來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祢為我們犧牲在十字架上,祢愛我們,祢也把這樣的愛賜給我們,雖然我們在給予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其實是很複雜,我們有著各式各樣的動機,我們只求主,在我们施捨或捨己時,不要讓我們失去了愛。主,讓我們是用愛來回應祢給我們的愛,我們這樣跟祢禱告祈求,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6年7月16日

先知巴蘭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先知巴蘭的故事在一般信徒的心中印象較深的是那一頭會與人對話的驢子。到底這是一件歷史上發生的事實或是以色列民間的傳說故事?

1967年考古學家在約旦戴爾阿拉 (Dair Alla) 挖掘出土一間地震中倒塌房屋的牆上發現一段約有五十行有關比珥兒子先知巴蘭 (Balaam son of Beor) 災難警告預言的約119片殘片。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該地震可能是發生於烏西雅王與先知阿摩司時代,約是760BC年間 (摩1:1; 亞14:5)。這些殘片是根據巴蘭書的記載,提到先知巴蘭看見異象而向百姓提出神將審判的警告並且與百姓引起爭辯。這個出土殘片所記載的巴蘭預言與舊約聖經中民數記22-24章的記載有許多相通之處。民數記巴蘭事件發生時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東耶利哥城對面的摩押平原搭帳篷。戴爾阿拉位於在此北邊約25英哩雅博河(Jabbok)流入約旦河的地方。考古學家威廉示亞 (William Shea) 根據另外一件出土物的考證主張戴爾阿拉就是巴蘭的故鄉,當時稱為毗奪(Pethor) (民22:5)。在此殘片中兩次稱呼神為“全能者”(El Shaddayin)與民數記的稱呼一樣 (民24:4, 16)

我們如果仔細讀先知巴蘭的故事便會發現巴蘭是上帝所使用的外邦人先知。他要預言之前一定先到神面前等待神親自給予他的話語啟示。他也知道要築壇獻燔祭給神。他對神所啟示他的話語忠心耿耿、隻字不改的照本宣科。雖然巴勒國王不斷的提高給他的酬金與壓力,他也絕對不妥協或屈服。這是值得我們尊敬並學習的態度。
先知巴蘭的缺點在於神已經很清楚地向他啟示神的心意之後,巴蘭還是三番兩次到神面前,企圖硬柪神的旨意。如此的結果導致神對他的企圖採取“任憑” (參閱羅1:24, 26, 28) 的回應。先知巴蘭居然財迷心竅的一個地步,把神的任憑視為神的旨意而立刻騎驢往巴勒國王那裡去要咒詛以色列人以賺取其高額傭金。神派天使在半路攔阻他,甚至讓驢子開口警告他,先知巴蘭竟然一意孤行、一錯再錯。最後他甚至誤用他對神本性的認識而教導巴勒國王如何去引誘以色列人犯罪而惹動神的怒氣、失去神的祝福、帶來神的審判。最終先知巴蘭也得到他自己當得的處罰。彼得後書2章15節認為巴蘭是貪愛不義工價的先知,在啟示錄2章14節主耶穌給別迦摩教會的警告中也提及先知巴蘭如何濫用他對神的認識而教導巴勒國王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使他們跌倒。
讓我們學習先知巴蘭認真尋求上帝啟示並且完全遵照上帝啟示宣講的忠心態度。同時也讓我們從先知巴蘭的缺點與失敗中學習,不要企圖硬柪神的旨意以導致上帝任憑的回應,也不要濫用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而成為別人信心旅途中的絆腳石。

愛的系列(七):愛與宗教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我們講到愛與溝通的關係,今天我们要講到保羅所說的第二種與愛有關的東西---宗教。全世界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它們跟愛都有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其實這兩者的關係是相當的矛盾,在這些宗教裡面,以2005年的統計來講,全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改革宗),佔33%,差不多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是信基督教;第二多的是伊斯蘭教,佔21%,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信回教;第三多的是沒有信仰的,就是他不信任何宗教,佔16%,可是其中有一半8%的人相信有神,但是他們不相信神是在基督教或回教佛教裡,他們不相信神在任何一個宗教裡,他們認為宇宙有神,所以在這16%裡面,有8%是認為有神,可是他們不相信任何宗教,這個佔8%;再來印度教佔14%居第四位;其次另外三個都是少少的,原住民的信仰差不多佔6%,就是傳統的、原來的住民的信仰;佛教佔6%,我們會很吃驚,全世界佛教徒只佔6%,很明顯的在台灣是偏高,台灣幾乎90%是佛教徒;還有中國傳統信仰(道教儒教)佔6%,這些是2005年的統計。有這麼多的宗教,他們講的是什麼?有一張張圖片外圍是圓圈圈,中間好像火箭的記號,你們知道這個是什麼記號嗎?這是全球和平反戰反核的記號,是英國的一位藝術家畫出來的,現在如果你看到和平示威活動,他們都會畫這個圖案(一個圓圈中間有一條三叉線),這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含意?它是用童子軍的旗語A和N來組成,也就是Antinuclear(反核)。

現在不是全世界有核子武器的國家不准伊朗有核子武器,正對伊朗施壓嗎?對我來講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我有核武你不可以有,擁有核武的國家,成立了核子委員會,卻規定所有其他國家都不能擁有核武,但是我們可以有,為什麼你們不可以有呢?因為核武很危險。伊朗反駁說:「以前印度要發展核子武器時,你们不准後來印度不理會,發展出核子武器後,你們就接受他們成為核子俱樂部的一員,為什麼以前印度可以有,我就不可以有?如果你們說不可以有核子武器,那你們為什麼有而我們不可以有?」所以伊朗很不服氣:「因為你們有,就規定我們不能有嗎?」所以全世界包括英國在內的國家認為,要沒有大家都沒有,大家都把核能核彈廢掉,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矛盾,目前這個壓力還很大。現在北韓,不只要有核能,還要有飛彈,所以日本美國都很不高興,大家很怕,怕如果沒有好好的處理,有一天地球會被人類自己毀掉,核武不會只傷到一個國家,因為核武的破壞力太大了。

Ⅰ、引言:我們擁有足夠的宗教讓我們憎恨,卻不夠讓我們彼此相愛。

We have just enough religion to make us hate, but not enough to make us love one another) (Jonathan Swift)

而宗教是不是有愛的能力,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呢?幫助我們把這個核武,或是全世界那些毀壞性的危機減低,或是把它消滅,有沒有這個可能呢?這些宗教的共同點在哪裡?有人找出了一個共同點,就是這句話:「要向別人做,你要他們向你做的事情」,一般來講,我們把它稱作Golden Rule(黃金律)。各種宗教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像儒教是以負面的,我們都會背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將心比心,基督教是說,你要人家對你怎麼樣,你就要怎麼樣對待別人。幾乎所有宗教的經典,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觀念,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如果我們要引用聖經的話就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這是所有律法先知的總綱(就是宗教),總結起來就是黃金律。或許再簡單一點來講,我們可以說,你要愛你的鄰舍好像自己,你愛你自己,你也希望人家愛你,你就這樣去愛別人,所有宗教都教導我們要愛別人,至少像我們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可是歷史上告訴我們,很遺憾的,全世界有一年的和平,就有十四年的戰爭,這是戰爭與和平的比例,一比十四,所以和平的日子只有十五分之一,而這些全世界發生過的戰爭,百分之九十與宗教有關(宗教引起的),這不是很諷刺嗎?所有的宗教都教導要怎樣愛人,可是百分之九十的戰爭,卻是與宗教的動機有關,像現今地球上與宗教有關的戰爭還是持續著,所以Jonathan Swift說:「我們有足夠的宗教讓我們憎恨,但是卻不夠讓我們彼此相愛。We have just enough religion to make us hate, but not enough to make us love one another .」所以宗教是要大家彼此相愛,可是很遺憾的,我們沒有彼此相愛,卻是彼此憎恨。

Ⅱ、宗教與愛

1、 儒教:仁「仁者人也」(禮記中庸)

到底宗教的教導是怎麼樣的愛呢?最接近於我們可以了解的就是中國的儒教,雖然宗教都講愛,但它講的內容不完全一樣,有一點點強調上的不同,儒教強調的是這個「仁」字,它很少用愛這個字,「仁」就是兩個人,強調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一種和諧的關係,互相接納、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關係,這樣活出人與人的關係,是作為人的一個特點,所以儒教有一句話叫作「仁者人也」,就是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這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性,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黃金律:「你怎麼樣待人,人就怎麼樣待你。」人與人的關係是以這樣子來表達的,這是禮記中庸所寫的。

2、 佛教:悲「慈悲,佛道之根本。」(大度智論)

釋加牟尼講的又不太一樣,儒教講的是我與你的關係,我們能維持一個禮義忠恕的關係,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人性。釋加牟尼講的是我跟一個不幸的人的關係。處境不同,我很好,你很可憐,我怎麼樣去體諒你那種不幸,所以他強調的不是仁,他強調的叫作「悲」,悲天憫人,這是佛教的經典講的:「慈悲,佛道之根本。」所以你要修佛,你要有這個「悲」,「悲」和「仁」不一樣,「仁」並沒有說對方是怎麼樣的處境,可是「悲」是說,對方有難、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我能體恤對方的困難,我會去幫助你的困難,所以這個在程度上已經區分出來了,這是大度智論的經典裡面提到的慈悲。

3、 基督教:愛「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那基督教呢?基督教講的也不是仁也不是悲,它講的叫作「愛」,這個愛很特別的,這個不是別人有困難,而是別人造成你的困難,對方是讓你難過、逼迫你、殘害你,你要愛他嗎?耶穌說:「要」,「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5:44)所以如果我們這樣比較起來,基督教講的是比儒教佛教講的更難,儒教是你跟我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們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忙,這是人與人的基本關係;佛教是說,你有困難我應該愛你,我應該幫助你;基督教說,你造成我的困難,我還是要愛你,你就知道主耶穌所講的,有時候我們想一想,真的很難做到。不管是仁也好,悲也好,愛也好,所講的就是,你不加害別人,你要幫助別人,不管對方是有困難,還是造成你的困難,我們都要幫助他,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宗教的一個教導。

Ⅲ、宗教現象

今天的經文中提到四種宗教現象,聖經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林前13:2)在這一段經文,保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第一,他提到一種宗教現象,叫作先知講道(也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情),牧師講道,強調的是講,強調講的內容是道,以我們的信仰來講,道就是聖經,而且你有能力可以解釋聖經。另外一個宗教現象是明白奧秘,所強調的不是道,所強調的是奧秘,奧秘常是講不出來的。第三種宗教現象,強調的不是講解聖經,也不是奧秘,最重要的是要有知識,要能夠把信仰解釋清楚,要有很多方面的知識來讓人家了解你的信仰,所以他強調的是各樣的知識。最後一種宗教現象強調的是全備的信,能夠移山,要顯出能力,台語叫作「誰比較顯靈」,就是看哪一個神比較厲害,要顯出能力,如果我有辦法移山倒海的話,那你就不得不承認我所信的神很厲害。所以照保羅當時的想法,當時的哥林多教會有一些問題,有的人強調講道,有的人強調奧秘,有的人強調知識,有的人強調信心,這個信心不是得救的信心,是有超自然能力的信心。底下我們將依序來看這四種宗教現象。

1、 先知講道:解說講明,聽從遵行。(基要派) 聖經話語

第一種就是先知講道之能,講道最主要就是要解說講明,要把道講明,道被講明的目的是要讓聽的人能夠聽從、能夠遵行,那是講道最主要的目的,如果沒有辦法使講道可以生活化,這個講道就是白說的了。尼希米記中講到文士以斯拉,以色列人亡國以後回來重建聖殿,結果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前我們就是沒有好好的照上帝講的話去做,我們才會落得今天這個地步,所以現在我們要好好的講上帝的話,好好的教導。」這是文士以斯拉做的工作,「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8:8)律法書就是道,講明意思就是講解明白,不只明白,在申命記第六章3節裡面說,你要謹守遵行才可以享福:「以色列阿,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正如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應許你的。」所以強調這樣的宗教,包括我們改革宗,如果你了解改革宗加爾文開始講的,我們有一句口號,叫作Sola Scriptula,就是「唯有聖經」,我們所有的一切就是要把聖經講明,你怎麼知道改革宗很強調講道呢?從講台擺在最中間就可看出來。講台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擺在最中間的,天主教擺在最中間的不是講台,而是聖餐桌,我們聖餐桌設在講台下,從這個擺設就看得出來,各宗派強調的是什麼。我們改革宗長老教會的重點,就是要把聖經的話講得讓弟兄姊妹都能夠明白,不只明白,還要能夠在日常生活上照著去做,這是一個宗教的經驗沒有錯,這很重要,重點強調的是聖經的話。有的強調到一個程度,就是說其他的書都不必讀,讀聖經就好,那就變成聖經主義了。強調聖經話語一般來講是基要派的教會所強調的。

2、 明白奧祕:見神榮光,受神差遣。(神秘派) 神秘經歷

第二種宗教現象是明白奧秘,你對奧秘有經驗有明白嗎?你知道什麼叫作奧秘嗎?你曾經有過這個經驗嗎?在聖經裡面有一些人有這個經驗,直接看到神,這是講不出來的,無法以話語表達,可是他有這個體驗。我們看到神以後,是要接受神的差遣。在舊約有一個人叫作以賽亞,他在聖殿敬拜的時候,他看見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有天使在那邊敬拜祂,「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看的真是令他神魂不附體,然後就聽到神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8節)他就受差遣,出去做一種明之不可為而為之的工作,你去傳道人家不聽你的話,神說,你還是要去傳,這是以賽亞他有這個特別的經驗以後,他所得到的。耶穌有三個學生,特別帶他們到山上,也是讓他們看到耶穌顯出榮耀,「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他們看見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嚇壞了,耶穌跟他們說,不可以在這邊搭棚子住,因為下面有人需要我們,我們還是要下去,不能就停留在這裡。這強調的是要有神秘的經歷,這個是神秘派,在我們教會裡面也有這樣的派別,我們叫作Mystic(神秘主義者),他們強調是個人要有宗教體驗,跟神直接Encounter(相遇),跟神面對面的宗教經驗,這樣你的信仰才是真的。當年我在台大當醫生的時候,有一個叫作錫安堂的教會,他們強調的就是比較偏向這樣,他們作禮拜可以大家坐在那邊安靜,最主要的是要去體驗與神相親的甜蜜,可以安靜兩個小時都沒有人講話,大家敬拜的很高興,如果在我們長老會,你們從一開始進來到現在都沒有人講話,大家會奇怪今天怎麼了,我要來作禮拜的,怎麼牧師不講道?我們強調的不一樣。神秘經驗一般來講是神秘派教會所強調的。

3、 各樣知識:智慧知識,牧養服事。(自由派) 博古通今

第三個是強調知識,你講聖經沒有用,人家根本不信聖經,你要用各種的知識,然後把你的信仰講出來,讓人家聽懂這才有用,這是強調知識,既不強調神的道,也不強調奧秘的經驗,強調要有各樣的知識,在聖經當中得到這個最有名的就是所羅門王。還有在舊約當摩西要做會幕的時候,神把這樣的恩賜給一個叫作比撒列的人(出31:2),聖經這樣說:「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3節)所以知識的目的是要做工,所羅門他跟神要求智慧要求知識的目的,是可以判斷百姓,可以幫百姓解決問題,「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王上3:9)所以各樣的知識能夠博古通今,目的是為了能夠牧養,好像所羅門一樣;或是為了服事,像比撒列一樣。對一般教會來講,自由派的教會比較強調這點,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話,把我們的信仰講清楚,你講聖經,人家根本不信聖經,所以沒有用;你講神秘,你也講不清楚;所以最主要你要用各種知識來讓人家能夠了解,能夠接受基督教真的是好的宗教,這是自由派他們所強調的。

4、 移山的信:分海降火,拯救悔改。(靈恩派) 超然能力

最後一個宗教經驗強調的是能力,不是話語、不是知識、不是你的神秘經驗,而是你要移山倒海,能夠把海移開,能夠把火叫下來,這樣人家就沒有話講了。摩西在出埃及的時候,就曾經有過這樣的信心,神跟祂說沒關係,「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乾地。」(出14:16)你把柺杖舉起來,向海指下去,海水就會分開,海水真的分開,埃及人想跟下來就被淹死,這個向海伸杖,需要很大的信心,後有追兵前有紅海,他照這樣做,神真的顯出這樣的神蹟,目的是拯救百姓。另外有一個先知以利亞,老百姓已經都拜別的神了,他為了要挽回百姓,他跟神說,你從天降火下來,對方四百五十個假先知,禱告半天火沒有下來,他一個人禱告一下,火就降下來,老百姓一下子整個都悔改了,有這樣的現象,真的是讓人家沒有話講,這個是強調超然的能力,「到了獻晚祭的時候,先知以利亞近前來,說: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18:36~37)我們可以說今天教會成長最快的是這種教會,你會講聖經,人家不管你;你有奧秘的經驗,那是你家的事;你很有知識,算你書讀得比較多,可是我的問題你能解決嗎?我家裡的問題,我孩子生病,你可以幫我禱告讓我的孩子病好嗎?醫生說沒有救了,你禱告讓我好,我就信你。希望我們體會到神超然的能力,也體驗我們的神是又真又活的,這是靈恩派的教會他們所強調的。

Ⅳ、宗教乏愛

1、 巴蘭的驢子:利己害人

可是這些宗教現象都可能沒有愛,因為保羅說:「如果沒有愛,就算不得什麼。」我們看到第一個強調上帝的話,卻沒有愛的人,在聖經裡最有名的是這個先生,他姓巴,單名一字蘭,巴蘭先生,他不是以色列人,可是他是上帝的僕人,你仔細看,你不要先笑他,他是所有牧師當中最忠於神的話的牧師,當有人請教他,他會說等一下,我要去禱告,問神說有什麼話,沒有的話我不敢亂講,所以他是不亂講的,他一定要跟神問清楚,神告訴他什麼他就講什麼,一字不加,一字不減,他是很忠於神的話。為什麼他會出問題呢?因為他心中對神對以色列民沒有愛。結果到最後,他騎的驢子,為了逃避天使的追殺,弄傷了他的腳,他很生氣打驢子的時候,驢子開口講話,跟他說:「我救你命三次,你還打我。」巴蘭說:「你這匹死驢子,我要趕快上班你不好好跑,給我歪來歪去的。」驢子說:「你知道嗎?這裡有天使拿刀要砍你的頭,我往那邊閃,最後閃不了。」神讓巴蘭開了眼睛,他看見真的有一位天使拿一把刀,「當時,耶和華使巴蘭的眼目明亮,他就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裡有拔出來的刀,巴蘭便低頭俯伏在地。」(民22::31)這個故事很有趣,他去跟上帝說:「巴勒給我重金,要我去咒詛以色列人,我可以去嗎?」上帝說:「不可以。」不可以就結了,不可以就不可以,拉倒算了吧,他就跟巴勒說我不去,巴勒心想:「大概是禮金不夠,給你兩倍這樣夠吧。」巴蘭看到禮金變成兩倍,他說:「等一下,我再去問一下。」問題出在這邊,因為他一直要確定神答應他他才要去,不然他不敢去,可是神有沒有跟他講不要去?神清楚的話跟他講過了。然後他不死心的說我再問一次,上帝竟然回答說可以,「咦?上帝昨天說不可以,今天再問一次,上帝說好!你去,但是小心,不要咒詛。」而巴勒是要他去咒詛,現在上帝說可以去,但是不可以咒詛,巴蘭心想:「這樣至少好一點,本來都不能去,現在可以去。」所以他就一大早備了驢子趕快過去。很明白的,他向上帝「要」,要到上帝「許」(你知道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嗎?)上帝「要」你做這件事,跟上帝「許」你做這件事,我們硬跟上帝講:「我要我要啦!」上帝說:「好吧。」父母對小孩子有時候也是這樣,小孩子一直要一直要,父母說:「好吧」,那個「好吧」其實不是很好。

如果你知道上帝的意思,第一次已經跟你講清楚「不要去」,那就不要去,也就沒有問題了,他遊走在邊緣,就是跟上帝硬要,要到上帝說「好吧,你一定要就去吧。」他就把這個當作:「上帝這是你說的喔,好,那我就去囉。」你知道那種感覺嗎?我們想一想,我有沒有當過這種基督徒?就是你知道上帝說這個不要做,你就跟上帝講很多的理由:「上帝啊,這個是這樣那樣,有很多特殊的情形,你應該要體諒我…」到了最後上帝說:「好吧。」你說:「呵,這是上帝你講的喔,那我就去啦!」結果上帝馬上派天使跟他說:「其實我不要你去。」天使已經擋他,這樣夠清楚了,他還是問天使說:「到底我要不要去嘛?第一次你講不去,第二次你講去,現在你又派一個警察在這邊攔我。」那位天使對他說:「你可以去,但是要小心,不可以咒詛。」又是同樣的話,巴蘭有沒有去?還是去了,但是他沒有咒詛,他就祝福,當然巴勒不高興:「我加三倍禮金,你為我咒詛他們!」巴蘭實在是沒有辦法,這個錢拿不到,因為他不敢咒詛,他對上帝的話很遵守,可是他想了辦法,他知道以色列人如果犯罪,上帝就會咒詛他們。所以這個巴蘭就獻計給巴勒說:「你怎麼怎麼弄,那我就有辦法咒詛以色列人。」他還教巴勒怎麼讓以色列人犯罪,後來真的他成功了,結果不幸最後他也是被殺掉了,這個是驢子的事件。後來聖經到新約的啟示錄還講,說這個巴蘭教導巴勒,把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啟2:14)這樣子他才達到咒詛以色列人的目的,所以他的目的不是要愛這些人,而是要以色列人被神咒詛,想盡辦法要賺錢。雖然他很忠於神的話到這個程度,這是一個對神的話抓的很緊,可是卻沒有愛心的人的表現。

2、 彼得的棚子:自得其樂

再來是彼得的棚子。巴蘭有驢子,彼得有棚子,當彼得看到耶穌、摩西、以利亞在山上時,他實在是很高興,說這裡好棒,可是卻沒有地方遮風避雨,他就跟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路9:33),聖經說他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這很明白的,搭棚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就在這裡住下來,「我和雅各約翰住在門口就好,你們三位比較大住棚子,我幫你們搭棚子。」耶穌沒有答應,耶穌說:「我們要下去,因為山下那些值班的門徒遇到一個急診病患醫不好,我們要去幫助他們。」我們有一句話說:「每一個基督徒要到神的面前來領受恩典,領受以後就要把神的恩典帶到人間。」這兩個如果沒有平衡,你只會到神的面前,領受神的恩典,可是沒有把恩典帶到人間去的話,你的宗教信仰就是一個沒有愛心的信仰,你自得其樂,你享受得很高興,可是對別人沒有什麼幫助。

3、 偶像的祭物:自高自大

第三個是關於知識的問題,保羅提到祭偶像的祭物的問題,「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我沒有想到到現今還有這個問題,我以為這是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我們現在沒有了。禮拜五社青團契到我家聚會,有一個當醫生的弟兄提到,,他說在他們科裡,現在不是七月嗎?醫院就怕病人死在醫院,病人多少一定會死,可是最好死在別的醫院,這樣講懂嗎?死在我們醫院搞不好被告或怎麼樣,總是不好,七月就是大家很怕,因為那些好兄弟出來了,病人出狀況的機會比較大,所以他們整個醫院的科裡要拜拜。大家要捐錢拜拜,他說我怎麼辦呢?你想他向同事說我是基督徒不參加,這樣好嗎?還是怎麼樣回答?這是個問題,還是這不是問題?反正那是他們的信仰,都可以?不是很容易喔。後來這位弟兄他自己的答案很有趣,他說:「我禱告了以後,我就跟他們說,對不起我是基督徒,但是我可以捐錢給科裡,而科裡要怎麼用,我沒有意見,我不捐錢拜拜,但我可以捐錢給科裡。」後來聽說那個負責主持的醫生,知道科裡有一個傳統,知道基督徒都不拜拜,所以基督教徒免了,這件事情是這樣結束的。想不到與宗教信仰有關,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帶出來的問題到今天還存在。對台灣人來講,最困擾的不是拜過的東西能不能吃,而是全家族裡面若只有你是基督徒,有一位長輩過世了,你要怎麼處理?你要怎麼處理這個喪事?這是我們很多人不敢受洗的一個很痛的原因,到底怎麼辦?有人說:「沒有關係啊,要怎麼做都可以。」有人說:「絕對不可以。」有時在我們的信仰上,我們有知識知道要怎麼樣做,但是若沒有以愛心來考慮周圍的人,我們這樣做,可能會讓他們跌倒。

基督教在台灣傳不開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我來看,就是在這點的處理上沒有學好。因為基督教是由宣教士傳來的,宣教士在他們國家並沒有這個所謂孝順和拜祖宗混在一起的問題,對他們來講,那個算什麼,只是一塊木頭、偶像,就把它剖開燒掉「燒了他,你看我沒有怎麼樣」,證明那只是一塊木頭。可是你知道對那些還沒有信主的那些親戚,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沒有錯那只是一塊木頭,但是你的知識、你的驕傲,彰顯出來的結果,使得更多的人對基督教更憎恨,更不要來信基督教,這個叫作“叫人跌倒”。保羅說這樣做就是沒有愛心,這在今天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喜歡這句話“Knowledge puffs up, Love builds up.”,知識讓你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們都不懂,那只是一塊木頭,我最知道。」可是當你在愛心裡面,你會很小心的用你的知識,不會用這個來讓別人跌倒,來讓別人跟神的關係更遠。保羅說,只有愛能夠拉別人一把,我這樣講的意思不是說那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並不簡單,但是我們用這個角度去看,我覺得是比較對的,用愛的角度來處理宗教信仰不同之間,造成的緊張的關係。在台灣百分之九十幾的人還是佛教徒,基督徒佔百分之二點多,所以我相信我們當中大部分的弟兄姊妹,還要學習怎麼樣處理這個問題。

4、雅各的性子:濫用權力

最後一個是有超自然的能力的。耶穌有一些學生跟隨耶穌久了,也學到一些秘訣,可以從天上降火下來。有一次他們去一個村莊,人家不請他們吃晚餐,不招待他們,學生很不高興,就跟耶穌說:「耶穌啊,我叫天降火把他們全部燒掉怎麼樣?看以後下一個村莊還敢不敢這樣對你無理,不招待你。」這個叫作雅各的性子。所以有巴蘭的驢子,有彼得的棚子,有雅各的性子,耶穌說:「唉呦,我給你們這個能力,不是要叫人家請客的啦,你們這樣不對吧。」「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路9:55)耶穌就責備他們。有超然的能力,是用來服事別人,不是用來彰顯你很厲害,你隨時可以怎麼樣,不是這樣子的。

Ⅴ、結論:盡心愛神 愛人如己 律法先知 道理總綱

保羅說:「好吧,就算你這些宗教的經驗都有,但是如果沒有愛,那就算不得什麼。」這個“算”是很客氣了,其實我們看聖經中有很多例子,有這些經驗的人如果沒有愛,不只算不得什麼,還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就是我們所說,宗教沒有讓你帶入愛的時候,帶出來的不是沒有關係,而是會傷害別人的,以致於宗教本身成為一個高危險的東西。耶穌基督對這些向著宗教很熱心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說,其實最重要的只有兩個,「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就是宗教。宗教,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愛上帝、愛別人,這是所有宗教最重要的內涵――盡心愛神,愛人如己。這是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耶穌,我們已經都歸信了你,我們對神的話也渴慕,或許我們當中也有一些人跟你有親近的寶貴經驗,也許有一些人也有禱告得到你的應許,顯出你能力的經驗,或是有很多的知識。但是主,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這些宗教的經驗,宗教現象的背後,我們真的有從你那裡而來的愛,而不是拿這些來自誇,拿這些來自大,或是自我享受,幫助我們真的是愛祢也愛人如己。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祈求。阿們!」

2006年7月9日

浪子回家之路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07.09
作者:李晶晶 牧師

「回家」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與行動;儘管處於生活忙碌、職場競爭、課業追求,在一天工作結束或是出門在外一段時間之後,每一個人都會「回家」。那不僅僅是休息加油站,更是一種回歸,是歸屬的終站與再出發的起站。

「家」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地方,是一切關係的起點、是認知自我的開端,我們的生命來自於家庭,也深受家庭的影響;即使環境、社會型態不斷地變遷,家庭結構與功能受到極大的破壞與不斷地轉變,「家」仍然是人心中最深的渴望。

「浪子回家」是一幅天人歌詠的圖畫,是讓許多家庭為之動容與羨慕,是一個家庭團圓和重建的新契機。但是,「浪子」回家卻不是一條易路,是充滿艱辛與漫長的過程。

在浪子回家的路上,愛、饒恕與接纳是最重要的關鍵:「愛」是再給一次機會,使人除去心中的恐懼,勇敢地回轉走向回家的路上;「饒恕」是在他還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時就決定赦免他;「接纳」是當浪子嘗試回家時,以他原本的樣子接納他、承認他,因他的生命在上帝的手中。「…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8-10)。

「夜深了!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這是孫越叔叔在一個廣告的口白。這一盞燈象徵著家人對在外遊子的期待與等候、也代表著對浪子的不放棄與接納。親愛的兄姐:你願意也為別人留一盞燈嗎?你願意不只成為被接納的人,也成為接納別人的人;不僅是受歡迎回家,更願意歡迎別人回家;不單單領受上帝無限的愛與恩典,也能夠憐憫饒恕人,讓這條回家之路更顯容易。

重返家園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07.09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一、引言:上帝家裡的人

1.作上帝家裡的人

以弗所書2: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保羅清楚地告訴外邦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家裡的人。弟兄姐妹!我們都是上帝家裡的人,做上帝的兒女。你確信你是上帝家中的一份子嗎?你在上帝的家裡嗎?你真的在家嗎?

某人有兩個兒子,週末好友打電話來問候,聊天之間問及:「你兒子在家嗎?」這人回答:「在美國的那一個在家,在房間睡覺的這一個不在家」,好友聽得一頭霧水,他解釋:「在美國的那一個常常打電話回家問候我們兩老、分享他的近況,在厝裡這一個,見面不打招呼,都在他的網路世界漫遊啦!」。究竟誰在家?

2.在家要有在家的樣子

保羅接續在以弗所書對每一個在上帝家裡的人如此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又說「所以你們要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弗5:1),意思是:在家要有在家的樣子!所言所行要像上帝的兒女、有上帝形象。親愛的兄姐,你真的在家嗎?

二、誰是浪子?誰要回家?

路加福音十五章是非常經典的經文,它是一個三合一比喻:迷失的羊、失落的銀子和離家的兒子;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回答法利賽人和文士議論他「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同時肯定這些稅吏與別人眼中看為是罪人對真理的渴慕「他們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路15:1)

這三個比喻有其共同特點,都是失去之後又得回時的歡喜快樂;而不同處是,前兩個比喻羊走失了、銀子弄丟了,主人主動積極地將它尋回,然而離家的兒子在外敗壞了,卻是他自己主動「回家」去。

今天的經文路加福音15:11-32就是這第三個比喻,它有一個標準的題目「浪子回頭」或「浪子回家」。

「回家」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與行動;僅管生活忙碌,總在出門一段時間或是一天工作結束之後,每一個人都會「回家」;不僅因為「回家的感覺真好!」,也因為那是一種歸屬,「家」是一般人心中的渴望、是我們生命的根源。但現今許多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造成家破人亡、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幅「浪子回家」的圖畫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回家」這條路對許多人而言不是一條易路。究竟誰需要「回家」?誰又是「浪子」?

1.兩個兒子:離家的小兒子v.s.在家的大兒子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提到三種不同的角色:小兒子、大兒子和父親。小兒子與大兒子是完全不同的個性、不同的人格特質以及思考模式。小兒子顯得叛逆「任意而為」,一心響往在外度日的生活、積極爭取其自主權「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大兒子守成、忠心但不喜樂、自以為義,在家中殷勤服事但心卻離父親很遠!這是一個非常鮮明且強烈的對比。

離家的小兒子

小兒子一取得了「應得」的財產就離家往遠方去,奧古斯丁解釋「遠方」所指的是「忘記神」,跑的太遠了,離家遠、離父親愈遠以致忘記,這是他最大的錯誤;事實證明,小兒子抵擋不過外面世界的險惡、詭詐與誘惑,可能也交上不好的朋友「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產」(13節),當錢用光時,又遇到大飢荒,「禍不單行」經文說「既耗盡一切所有的,又遇到那地方大遭飢荒,就窮苦起來」(14節),每況愈下他只好去「養豬」與豬為伍,這是猶太人認為百業中最低下的工作,不僅如此,在飢腸轆轆下,甚至還想拿豬的飼料「豆莢」來吃。真是一步錯步步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感謝神!人的盡頭往往是上帝的開始;猶太人有句格言:「當以色列人只有豆莢吃了的時候,就是回頭的時候」,經歷過「耗盡一切」,過著比豬還不如的生活後,小兒子「醒悟」了過來,想起在父家中的恩暖與豐富的食物,也可能想起父親的慈愛,使他悔改想回家「父親,我有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1節)一個懂得「醒悟」的人,才有「悔改」的可能性,危機才有可能變「轉機」;一個不懂得「醒悟」的人則會執迷不悟、難以自拔。

環境是上帝用來模塑我們的工具,透過環境認識自己、認識上帝。

悔改後自詡為「雇工」的小兒子返家後,超過他所想的「是兒子不是奴僕」,看看他父親為他所做的:他的父親為他設宴慶祝,因為這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22-23節描述「拿上好的袍子給他穿,為他戴上戒指,使他穿上鞋;並且宰殺肥牛來慶賀快樂」這些細節都是代表有地位和被接納的記號:長袍代表尊貴、印戒表示權柄、為他穿鞋表示兒子的身分、宰肥牛是在特殊場合擺設的表示這是「回家」值淂慶賀的。這是一個「做兒子」的才有的款待。弟兄姐妹,你曉得自己的身分嗎?
美國湖木教會牧師約爾在「活出美好」一書中指出:你必須將自我形象、自我價值奠基於上帝的話語,而非奠基於一些錯誤的善變標準。你對自己的看法及對自己的感受,將會深深影響你生命的走向,或是否能夠實現你的使命。「事實上,你永遠無法超越你自己心中擁有的自我形象。」弟兄姐妹,你知道你是誰?你的自我形象是什麼?

真正的「醒悟」是:悔改並轉向,認識自己的軟弱與過錯,回轉向神。

離家的兒子在環境中覺醒,重新認識自己。不再是那個任意妄為、凡是認為是「應該」,兒是懂得悔改、珍惜感恩的兒子。

在家的大兒子

他是一個聽命、服事父親多年的兒子。當他看見弟弟浪費了所有資財、一身狼狽回到家竟得到父親的寵愛,心裡十分不高興,面對父親為小兒子設宴慶祝的那種場面,他顯得無所適從,因為他心中充滿著不平、憎恨、許多的疑問。人性的軟弱在此顯露無疑(愛比較、愛計較),「大兒子」是拿著自己和「小兒子」來作比較:「你看,我服事你這許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起快樂。但是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29-30節),他無法體會父親的愛,以致埋怨、賭氣不肯進家門。

天主教神學家盧雲「浪子回家」一書中形容大兒子對父親所說的這些話是:充滿了自專、自憐、嫉妒,對父親也充滿抱怨,大兒子所看見和老父不一樣。他看見的是「你這個兒子」而不是「我的小弟」,他看見的是對方的貪婪、墮落與放蕩、而不是「無災無病的回來了」。在大兒子的心目中,父親簡直是毫無原則可言,他無法了解為甚麼父親還要這樣款待這個忤逆他的人,他也無法體會甚麼是父愛!他看不見父親無條件的接納、赦免與饒恕;更可悲的,他也看不見自己的光景,他滿腹不平;因為,他錯看了自己,也錯看了他人。

面對大兒子激烈的反應,父親並沒有生氣,他溫柔地勸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死而復活,失而又得,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31-32節)。 希望大兒子能夠接受浪子,仍然把他視為兄弟看待,正像祂饒恕了浪子,接納他重新做兒子一樣。

這個比喻之初是說到小兒子的離家,大兒子仍留在家中;但故事的尾聲我們卻看到是小兒子回家,而大兒子卻拒絕進家門。小兒子從遠地返回家中,也回到了父親的心中;大兒子卻排斥弟弟、拒絕了父親,義憤填膺地「不肯進去」不願進家門。聖經最後並沒有提到他是否接受了父親的勸告、改變了態度,進去家裡與眾人一同歡喜快樂。這是耶穌要法利賽人與文士自己做決定,也是天父上帝要我們做的選擇。

弟兄姐妹,你怎樣看你自己?你怎樣看別人?你願意接納和你不一樣的人嗎?

2.兩種浪子:在世界中迷失v.s.在家中迷失

到底「誰是浪子?」一般提到浪子回頭指的都是「小兒子」,但也有不少聖經學者提出其實「大兒子」也是浪子;兩個兒子都是「迷失」的,小兒子是在外、在世界中迷失,而大兒子是在內、在家中迷失;小兒子在外耗盡了錢財,大兒子卻在家中耗盡了生命;小兒子「任意妄為、充滿慾望」,大兒子「自以為義、充滿憎恨」。
盧雲在他所寫的「浪子回頭」這一本書清楚提到:「不僅是小兒子離了家,去遠方尋找自由與快樂而迷失;在家的那一個也成了迷失的人,外表也盡了一切孝道,內心卻遠離了父親。他履行責任,日日辛勤工作;履行一切義務,卻愈來愈不快樂,愈來愈受梏桎。」

小兒子的的迷失顯而易見:濫用金錢、時間、交壞朋友,糟蹋自己的身體;他的「錯」,是眾人皆知,連他自己也知道。然而,大兒子的迷失卻很難辨識,外表看來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工作;大家尊敬他、仰慕他、讚美他,是個模範兒子、無可指摘,可是撞見父親為小弟回來的慶宴欣喜,一股黑暗的勢力從心裡爆發,沸騰於外,一時間,他變得憤怒、驕橫、冷酷、自私,揭然形諸於外;彷彿過去這幽暗的一面深藏於內心、與日俱增至今爆發開來。

弟兄姊妹,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我們該如何定義「浪子」?

我們可以把「浪子」與「迷失」劃上等號,何時我們迷失了,何時我們變成了浪子。浪子是拒絕天父的慈愛、浪費神所賜的恩賜資產、不明白所擁有的恩典與祝福。。子與上帝是有距離的,這距離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上的距離。既使是在家中,如果心離父上帝很遙遠,我們也都是浪子,不能享受與父上帝關係的就是是浪子。

在教會外,是有很多不認識上帝的浪子在徘徊著,是我們可見的事實;但在教會內也有做了很多年的基督徒浪子、是迷失的:有人在教會禮拜、參加聚會服事十年、二十年還是不認識祂、沒有經歷到聖經裡的應許、沒有體會「在我們裡面的比在外面的更大」;如果我們還在罪中之樂,如果我們在行為、口舌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怕得罪神;如果我們心中仍然充滿苦毒…不願受安慰……,弟兄姊妹,我們仍然是浪子!
我們可能像小兒子一樣非常追求世上的歡樂與價值,但也可能像大兒子一樣拼命服事卻不喜樂。一個真正認識父上帝的人應該是一個喜樂的人。關於經文中的這兩個浪子,盧雲的觀點是:「…兩人都需要醫治,得饒恕;兩人都需要重返家園;兩人都需要饒恕的父親擁抱。」弟兄姊妹,我想我們也需要被醫治,得饒恕;我們需要「回家」,我們需要父上帝的擁抱。

三、為父的心、不一樣的眼光

比喻中的父親預表上帝—天上的父親,祂是豐富且慈愛的上帝;祂的愛是不計較的愛,是赦免的愛、寬廣的愛;祂可以接納所有不同類型的人,祂在尋找人,給人機會。祂看事情的角度是獨特,總是與一般人不一樣。

天父的愛使回家的路變得容易、使悔改與更新成為可能。天父上帝就是我們迴轉的地方、旅程的目的地、也是我們最終的憩息處。他沒有拒絕;小兒子要離家遠遊,他沒有強留,當兒子失去所有狼狽回來,牠興高采烈的歡迎祂,這就是我們的天父:給兒子充分的自由意志,選擇他要走的路,她似乎有意但不是故意,允許兒子去經歷苦難,但心中確信祂會回來,他的預備是歡迎祂、接納祂、重新擁有祂,也讓兒子重返家園、重獲新生。

祂看大兒子是「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都是你的」。要大兒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你的價值不應來自你的成就、你的表現,也不在於別人的表現、別人對你的看待;你的價值單單來自於你是至高上帝的兒女。

你是上帝的兒女:上帝知道你的價值。「約爾說::你不能讓你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形象由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決定;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接納我們,縱然全世界的人都離棄我們。(詩篇27:10)他永遠接納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拒絕而放棄你自己。」

四、結語:成為屬靈的父親

1.重返家園、轉化生命

2.成為上帝的兒女、起來做屬靈的父母

要認同這兩個「浪子」很容易,可以很快地做信仰反省,很自然引起共鳴。認知自己像小兒子、大兒子,懂得悔改、回家,但我們不能一直活在這樣的信仰中,單單留在人的失落和迴轉、上帝的愛疼、赦免和接納,我們只會在軟弱中享受上帝的恩典、盼望上帝遠遠就將咱抱緊緊。這個比喻不只是要我們重返家園拾回「兒子的身分」,上帝對我們有更高的生命價值與期待,是要起來做「父親」—一個屬靈的父親、母親。重返家園、歸向父親的最終目標與使命,是要像天父一樣,活出屬神的慈悲。將他所賞賜給我們的憐憫慈愛和接納也施與別人。

自己成作父親,有父親的眼光和心腸—成作屬靈父母的呼召。

你願意成為屬靈的父親、母親嗎?你願意不只是成為被接納的人,更願意成為接納別人的人嗎?不只是受歡迎回家,更願意歡迎別人回家嗎?不只是領受上帝無限不住的的愛與慈悲,也願意饒恕人、施與慈悲與憐憫嗎?

「夜深了,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對有些家庭而言,那盞燈始終點著、等後未歸的浪子。一盞燈象徵家人對浪子的不放棄與接納。

其實,在浪子回家的路上,饒恕與接納是最重要的關鍵。饒恕是指在他還沒有改變的跡象時就赦免原諒他;即使在深沉的傷痛中,仍然去愛。當讓浪子試著要回家時,要以他原本的樣子接納他,因他的生命在上帝手中。

讓我們不要再以兒子的名分作為遠離的藉口,使我們充實地活出兒子名份的意義,跨越所有的障礙,勇於伸出雙手祝福,以最深的慈悲迎接我們屬靈的子女—我們所服事的人—需要愛與回家的人,無論他們對我有何想法,願天父的愛影響我、帶領我們重返家園、成為慈悲的父老,是我們屬靈生命的目標。這個世代需要屬靈的父親、母親來養育有靈性的下一世代。

2006年7月2日

愛的言語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認為最大的誡命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上帝,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給他的門徒一條新的命令,要他們彼此相愛像主耶穌怎樣愛他們一樣來彼此相愛(約13:34)。從愛人如己到彼此相愛之間有何不同呢?從愛的方向來說,前者強調愛的付出面(proactive-perspective),後者則強調愛的互動面(interactive-perspective)。從愛的方式來說,前者似乎是以自我的愛為基準,後者則是以耶穌的愛為基準。

我們這一生最高興的並不只是在社會上能夠功成名就,而是可以和我們所摯愛的親友一起來慶賀並分享這些成就或是互相分擔並扶持在這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與挫折。我們都須要有人可以讓我們表達愛也可以向我們表達愛。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與我們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像夫妻或親子關係,我們常常會碰到一種讓我們覺得十分困惑的現象,就是我們盡心盡意向我們所摯愛的配偶或子女表達我們最真誠的愛,但是對方卻似乎總感覺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心。這是由於我們愛的程度不夠,或是對方得了愛的無感症呢?

婚姻家庭諮商專家蓋瑞巧門博士(Gary-Chapman) 於1996年將他幾十年臨床經驗分析整理出來人們五種不同愛的表達與感受方式,並將此成果出書發表出來。書名為“The-Five-Love-Languages:-How-to-Express-Heartfelt-Commitment-to-Your-Mate”該書已經於1998年由中國主日學協會譯為中文出版,書名為“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

巧門博士發現我們最常用的愛的語言有五種:肯定鼓舞(Words-of-Affirmation)、時間相處(Quality-Time)、獲贈禮物(Receiving-Gifts)、體貼服侍(Acts-of-Service)、身體接觸(Physical-Touch)。雖然我們五種都須要,但是每個人對這五種愛的語言的須要性卻有很明顯的差異。每個人都有一種或兩種最須要的愛的語言。因此如何去發現自己與對方最主要愛的語言,然後以對方最須要的愛的語言來表達對他的愛才會讓對方感到被愛的幸福。這五種愛的語言的表達方式如下:

肯定鼓舞:鼓勵、讚美、安慰。

時間相處:專注、分享、隨即。

獲贈禮物:驚喜、興趣、慶賀。

體貼服侍:須要、付出、幫助。

身體接觸:溫暖、恰當、接納。

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一起學習去瞭解我們的配偶、子女、親友的愛的語言,也能學會這五種愛的語言的表達方法,好讓我們所愛的人能夠真正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如此我們才不會只停留在愛人如己的誡命,而能夠進入到能夠享受彼此相愛的幸福。

愛的系列(六):愛與溝通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7.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很高興,因為保羅曾經提到樂器,而我們今天第一堂也有八重奏的獻詩,我注意了一下,還好今天沒有用鈸也沒有用鑼,因為這兩件樂器被保羅拿來比喻為:沒有愛的溝通,就好像鈸跟鑼一樣。學樂器的人都知道,負責敲擊鑼或鈸的人,在整個樂團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可是又不能從頭到尾的演奏裡面只聽到鑼或鈸的敲擊聲,如果整場演奏中,只有鑼或鈸的敲擊,實在會聽不到什麼(也聽不懂),因為沒有旋律。雖然它们的聲音很大也很重要,但是它们沒有辦法產生美妙的旋律來。同樣的,人會講話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溝通的時候,沒有愛心,恐怕也會像鑼或鈸一樣。這也是保羅在這句經文所要表達的,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就是「溝通與愛」的關係。我們在愛的系列開始時,曾講到愛有四種情,不曉得大家還記得嗎?有親情、友情、愛情和恩情。當你愛一個人你會很痛苦,愛一個人不是很快樂,所以愛的台語叫作「疼」,愛裡有疼痛在其中。愛的基礎是什麼?愛的基礎是尊重。愛的目標是什麼?愛的目標是合一。愛的過程是我們上週所講的,就是擔當。這些是我們之前所講過的愛的系列。

今天我們要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這個被大家稱為愛的詩篇的第一句話開始講,其實整章都是講到愛的方法,而要表達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溝通。談到溝通,一定會提到說話,其實人與人的溝通是比說話還要多很多,剛才司會幫我們讀的聖經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這兩種都是講話,一個是言,一個是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1節)這裡講到兩種話,一種叫作萬人的方言,一種叫作天使的話語。這也是現今天教會間常引起爭執的一個原因,就是所謂方言的問題。靈恩派的教會強調,如果神給你恩典,你應該會講方言,那麼方言是什麼?我以前小時候在學校規定不可以講方言,就是不可以講台語,方言就是地方話,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腔調,叫作方言。可是後來,在教會發展一出種話,不是人間的話,是聽不懂的話,沒有人聽得懂的話,那種就叫作天使的話語。所以談到溝通,一種是人與人的溝通,另一種是人要與靈界溝通,如果一個人可以跟人講話流利,也可以跟上帝講得很通的話,這個人應該是很棒的,他的溝通能力很好,但是保羅說,如果他沒有愛,那麼他的溝通就像鑼和鈸一樣,鑼和鈸他們都是用銅做的,可是不同的是,鑼只有一個,鈸一定是兩片(當然現代的鈸也有用一片的)。在廟裡面通常是用敲鑼來引導人進入與靈界的溝通,進而可以講靈界的話。鑼雖然很單調,可是它有把人的心靈帶到天使的話語的輔助功能。鈸和鑼不一樣,鈸是兩片,所以我們說人與人講話不能只有一個聲音,應該要有對話,要有相對的互發聲音才是(如果鈸是代表萬人的方言,鑼代表天使的話語)。不管哪一種溝通,只要一旦失去愛心,溝通就會變質;只有溝通能力而沒有愛心的話,就像鑼和鈸能發聲但失去美妙的旋律。

Ⅰ、愛是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愛。

Love is communication.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is a lack of love. (Surayah Fair)
現在我要引用一句話,有人這樣講:「愛是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愛。Love is communication.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is a lack of love.」 這是Surayah Fair所講的話,是嗎?愛是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愛嗎?

Ⅱ、從伊甸到五旬

1、伊甸園的溝通

我們從聖經來看,人類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就是亞當看到夏娃時所講的第一句話,他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因為他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創2:23)我們說這是一首情詩(歌),亞當看到夏娃,要向她表達愛,所講的第一句話就是用這樣的言語表達出來,我講過這是話、這是溝通,你想一想,在一般坊間上我們看到的詩歌,最多的是愛情的詩歌,這表示透過音樂、詩歌、話語可以把我們內心愛的感覺表達出來。可是這個講話的能力,在亞當夏娃出了事情以後,它變調了,它不再是用來表達愛情,而是拿來推卸責任,拿來傷害對方。所以當他們出了事情,上帝問他們的時候,亞當所說的話就不一樣了,同樣是談到他的配偶,他可愛的妻子,他卻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連稱呼都改了,甚至於把責任推給她,是她拿給我吃的,我今天才會搞成這個樣子,不曉得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之前亞當是講話,之後亞當也是講話,同樣是講話,可是已經不一樣了,之前有愛,之後沒有愛。你也可以想一想,在你们家裡面(如果你已結婚),你和配偶之間的對話,是「骨中骨肉中肉」的溝通?還是「都是你讓我…」的溝通?講話裡面有多少是表達愛的語言?或是有多少是讓對方傷心、讓對方難過的語言?所以問題不在溝通,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愛,沒有愛的話語就失去溝通。

2、巴別塔的不通

根據聖經的說法,後來人類的愛少到幾乎都沒有的時候,產生的結果是,連話也不通了,這是巴別塔的故事,「…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11:9)大家沒有辦法在一起工作就四散了,當人與人完全不能溝通,不能建立任何的關係,那更不要講愛了,關係已經不可能了,大家就各走各的路。現代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與人講話不通,語言不通。當人失去愛以後,人只顧自己,互相傷害,後來就連話也不講了,沒有話講,也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

3、 五旬節的溝通

一直到五旬節的時候,神才解決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之前大家講的是同一種語言,在巴別塔以後大家講不同的語言,到了五旬節上帝沒有讓大家又回來都講同一種語言,仍舊是講不同的語言,可是神讓耶穌的門徒有能力,如果你講台語我就用台語跟你講,如果你用客家話我就用客家話跟你講,這個是很特別的喔,這個溝通的能力,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萬國的方言,就是我可以講不同的語言,可以把上帝的愛表達出來,就是五旬節的故事;當時聖靈好像火燄一樣,降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就開始講,講什麼?講各國的方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這個各國的方言,就是在巴別塔的時候產生的,那個時候大家的語言不通,現在藉著上帝兒子的愛,把這個不通的溝通,又串連起來,讓大家可以溝通。後來聖經哥林多前書還講到,這個方言不只是人與人溝通,還可以是人與神溝通,就是天使的話語。「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祕。」(林前14:2)但是很可惜,這時候教會成立了,大家用話來傳講上帝的愛,然而慢慢的教會當中有人又失掉愛心,這個溝通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又失掉愛心了。

Ⅲ、缺乏愛的語言 (James)

1、 盛怒的快語

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講的,如果你有那麼好的溝通能力,但是沒有愛心,會變成怎麼樣?從雅各書我們看到,至少有五種看起來是沒有愛的溝通:第一種就是生氣的時候所講的話,這種話的特點就是講的很快,雅各書第一章19~20節說:「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我們常常生氣,就是因為不公平,為了要成就義,可是往往我們事後都會後悔,因為生氣的時候,常常會講錯話,不曉得你有沒有那樣的感覺,等到氣消了以後,才說:「唉呀,其實剛才那句話我不應該講。」目的是要解決問題,結果問題沒有解決,反而造成傷害,這是當我們愛心失去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講的話。

2、 歧視的羞語

第二種話呢?不是生氣,而是瞧不起別人。講那種嘲笑別人、岐視別人讓人家很難過的話,雅各書在這裡提到說,「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雅2:3)在教會裡面,看到有錢的人,我們就講巴結的話,看到比較沒錢的人,我們就隨便講一些話,懶得理他,這個是很傷人的,當失去尊重,對別人用岐視的語言來表達,你的口才再好,可是岐視、羞辱人家,這是缺乏愛心的語言。

3、 空洞的虛語

第三種叫作吹噓(膨風)的話。就像一隻青蛙,牠吹了一個很大的泡泡在脖子上,可是當你把它刺破以後,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空氣,在教會裡面這種話也不少,我们常會說:「上帝祝福你呀,你平安吧。」可是人家的困難你一點都不幫忙,聽的人明顯的知道,「你說這些有什麼用,你講是講了,可是我的困難還是一樣。」這種叫作空洞的虛語,話講的很好聽都是祝福的話,可是你真的去幫助他解決問題嗎?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沒有用,聖經說:「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2:16)這是沒有愛心的另外一種話,我們叫作講空話。

4、 苦毒的咒語

當一個人不高興的時候,開始會罵人,最常聽到的就像:「你去跳海好了,你去死吧!」你有沒有講過這種話?這些就是咒詛的話,就是要對方遭到不幸,要對方遇到不好,在我們很氣的時候,會講這樣的話,這個叫作苦毒的咒語。保羅說這樣是很奇怪的,剛才在教堂的時候還在唱「哈利路亞…」,唱得很高興,大家聽的很歡喜,禮拜一完,一到外面就開始罵她先生,保羅說為什麼一個舌頭可以讚美神,也可以來咒詛按照神形象造的人,有時候我們基督徒不覺得這樣有什麼矛盾、有什麼困難,可是保羅覺得這樣很奇怪,因為怎麼可以一種舌頭講出兩種話呢?「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雅3:9)為什麼你可以讚美神不可以讚美人呢?如果有人對你不好,難道你不能寬容他嗎?一定要咒詛他嗎?

5、 誇口的狂語

最後一種話,這種話是不傷人也不講空話,他只講自己的話,不管別人,只看自己,覺得自己不錯,我們叫作誇口的話。他一講話就是直往自己臉上貼金,說自己有多好有多棒,完全沒有考慮到對方的需要,也不會鼓勵對方,這叫作張狂。雅各說「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4:16)以上是五種沒有愛心所可能講出來的話。那我們要怎麼樣才好呢?有一位基督徒的心理學家叫作Gary Chapman(蓋瑞巧門博士),他提出五種愛的語言(Five Languages of Love),我覺得可以跟這五種缺乏愛的語言相對,他的這本書已經翻譯成中文,是中國主日學翻譯的,書名叫作「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1996年整理出書,1998年出中文版),他本來是做婚姻家庭的協談工作,從臨床中他發現其實每個人所表達及所期待愛的語言都不一樣。如果堅持照自己的方法來表達愛,對方不一定會領情,因此就產生沒有被愛的感覺,其實對方是很愛你。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有這樣的問題,沒有一個父母不愛孩子,可是表達的不是孩子需要的,所以Gary Chapman認為我們要多了解自己及對方愛的語言是什麼進而以這種溝通方式來表達愛。

Ⅳ、五種愛的語言 (Gary Chapman)

1、 肯定鼓舞 (Words of Affirmation)

這五種愛的語言只有第一種是用嘴巴講的,其他四種不是用嘴巴講的,我們叫作非語言溝通,第一種愛的語言就是鼓勵、肯定的話(Words of Affirmation)。在台灣或是華人的世界,父母給予孩子最缺乏的大概就是這一類,孩子成績好是應該,拿99分是該打,父母往往不容易給孩子鼓勵,父母總覺得:「我一旦給他鼓勵,他會驕傲,為了不讓孩子驕傲,所以不可以鼓勵。」現在可能好一點,在我們那個時代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少聽到父母給孩子肯定或鼓勵的話語,有的父母什麼都給孩子,就是不給他肯定、不給他鼓勵。耶穌基督對那些服事的人給予鼓勵,他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是用讚美來鼓勵他的僕人。

2、 時間相處 (Quality Time)

第二種表達愛的語言,最重要是要花時間,後來就被講成是一種口號叫作Quality Time,這個Quality Time是當父母很忙沒有時間的時候,用來逃避責任的一個藉口,就是說,我每一分鐘跟我的孩子相處都是Quality Time,就是因為Quantity(量)太少了,所以只好強調Quality(質),強調我的每一分鐘的品質都是頂級的。反過來說,其實所有的品質,都需要先有量的存在,才有可能達到品質的效果,所以千萬不要用Quality Time,來除掉你不能給孩子應該有的 Quantity(量)。夫妻也是一樣,你有時間陪對方講話嗎?特別我要對弟兄說,你有時間聽你妻子囉唆嗎?下了班很累,正要看足球賽,然後她就跑過來開始要講話,你可以聽她講話嗎?你可以陪她嗎?可以專心的陪她嗎?這是愛的一個表達。很多男孩和女孩之間的不同,就是男孩子是用做事情來表達,女孩子是需要相處的時間,需要有人陪在身旁講話,談話的內容不重要,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意我,他在意我要跟我講話。耶穌基督找了十二個學生來,我們會覺得說,他找那十二個學生就是要訓練他們啦,然後派他們去工作,其實馬可講的很好:「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這個相處的時間比較重要,然後再差他們出去,所以相處是出去的一個重點,或是說,當你跟一個人的關係建立很好的時候,你要叫他出去工作,也就比較容易了。

3、 獲贈禮物 (Receiving Gifts)

再來一個表達愛的方法就是贈送禮物。一講到禮物我們就想到去SOGO買禮券,這是很可惜的,這是禮物被商業化的結果,禮物常是用買的,其實致贈禮物讓我們最感動的,不在金錢,而在心意,禮物常常是生日時,或特別的紀念日或特殊成就的時候,我們為了表達高興,表達跟對方慶賀的意思,最好的禮物不是最貴的禮物,最好的禮物是你最想要的,或是你最需要的,對不對?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很感動,也許你也聽過:就是在聖誕節的時候,有一對窮夫妻一直想要給對方禮物,妻子有一頭很漂亮的長頭髮,可是就是沒有錢買髮簪,所以這個丈夫就一直想,我怎麼買一個髮簪給她當禮物,可是他沒有錢,他只有一隻他祖父留下的祖傳金懷錶,他想一想,於是在聖誕節前夕把它拿去當掉,就用那些錢去買一支漂亮的髮簪,要送給妻子。這個妻子也想給他丈夫買禮物,可是她沒有錢,她想到她先生的祖父給他的金懷錶,上面缺了一條鍊子,所以她就去把她的頭髮剪掉,賣掉她的頭髮,然後買了一條金鍊子,把它包裝得很好。到了聖誕節,兩個人就把很寶貴的禮物送給對方,這個丈夫嚇壞了,雖然他買了髮簪,可是妻子沒有長頭髮可以使用它,因為頭髮剪的很短,妻子把金鍊子拿出來,丈夫說:「妻子對不起,我把那隻懷錶賣掉了,為了買這隻髮簪給你插頭髮。」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很生氣還是會很感動?你拿到的禮物其實沒有用,因為你用不上,但是你知道對方為了愛你,知道你有這個需要,他願意犧牲,願意想辦法滿足你的需要,這個就是禮物重要的地方,重點不在什麼東西,不在多昂貴,而在於你的心意。想想看,我們多久沒有這樣送禮物了?耶穌基督出生的時候,第一份收到的就是三位博士送給他的禮物,是黃金、乳香、沒藥,「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太2:11)這些是耶穌一生所需要的,耶穌死的時候,需要用沒藥來抹他的屍體,很奇妙的,當一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居然把他這一生所需要的,就用這三件禮物當作代表送給他。不曉得你知道嗎?耶穌要死以前,還有一個人送他禮物,就是一個女人,她把她最珍貴的真那達香膏打破了,耶穌說,這是全世界傳講福音的時候都會提到的,「因為她知道我要死了,她體貼我的心意,她把最寶貴的獻給我當禮物。」這是耶穌和禮物的關係。

4、 體貼服侍 (Acts of Service)

我想在台灣的人,最麻煩的是傍晚的時候,就要抓緊廚房的一包東西,然後跑去追垃圾車,倒垃圾就是體貼服侍。愛的表示不是用嘴巴講的,而是在對方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有事情需要做的時候,你願意幫他分擔。耶穌基督幫他的學生洗腳,洗腳也是一樣,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髒的動作,可是他願意去做,因為每一個人穿脫鞋走過很長的路,腳上有泥巴黏著,吃東西會不舒服,耶穌願意幫他們服務,「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基本上來講,在我們家庭裡面,父母跟孩子,很樂意的幫忙做家事,這是一個愛的表達,有時候我們常常認為,家事就是媽媽的事,其實家事是家人的事,媽媽的事應該叫作“媽事”,可是我們常是這樣,以為做家事是幫媽媽的忙,媽媽其實是很忙的,可是家裡面有些事,需要小孩子做時,他就擺著一張臭臉,心不甘情不願的,讓媽媽覺得很難過。其實要表達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願意體貼服事,知道哪裡我可以做什麼,我願意幫忙願意做一點事情。

5、 身體接觸 (Physical Touch)

當嬰孩出生的時候,最能夠感受到的愛,其實只有一種,就是擁抱。因為小孩子你要給他禮物他也不懂,你跟他講我愛你他也聽不懂,只有一個,就是當媽媽把他抱在懷裡,那種被抱的感覺,讓小孩子開始感受到愛,這種叫作Physical Touch (身體的接觸)。難過的時候有人拍拍你的肩膀,有人握握你的手,讓你覺得很溫暖很感動,人都需要這樣,不只是小孩才需要這樣。當然在身體的接觸上需要注意避免不適當的接觸。耶穌基督看到一個痲瘋病人,沒有人敢碰他,耶穌其實可以說一句話就讓他痊癒,可是聖經特別講這句話:「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可1:41),在醫治上,這是不需要的動作,但卻是這個痲瘋病人所缺乏的,當他得了痲瘋病,人家連靠近都不肯靠近他,好像他是一個傳染源一般的很怕接近他,可是耶穌是去摸他。以上是五種愛的語言,感謝神,祂賜給我們溝通的能力,但願我們每一個人不是用語言傷人,而是善用各種方法來表達愛。

Ⅴ、善心發善語 閒語受審判

在耶路撒冷外面的山上有一種植物,這種植物遠看葉子還不錯,可是仔細看的話,就會看到長長的刺,它叫作「棘藜」。如果有一天你去那邊看到「咦?怎麼裡面長了葡萄?」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棘藜是不長葡萄,棘藜只長刺,耶穌講過一句話:「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太7:16)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生命沒有愛的話,你就講不出好聽的話,講不出讓別人得到好處的話,棘藜是長不出葡萄的,所以重要的是,你是棘藜還是葡萄樹?「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5)如果不發出善而是發出惡,這些惡就叫作閒話。當我們的心裡面有愛,講出來的話,或是各種溝通,是會讓人家得到溫暖得到鼓勵和幫助,如果沒有愛的話,就算是你隨便講出的一句話,都可能讓人受傷,這叫作閒言閒語,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看來神也把這樣的話句句錄了下來,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在表達的時候,在溝通的時候,求上帝先把愛放在我們的心裡面,不管在跟你的配偶、子女、同事、朋友講話的時候,都是以愛為出發點來溝通。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耶穌,我們看到聖經裡亞當講的第一句話,是充滿愛的話語,很遺憾的,當他開始講第二句話的時候,卻失去了愛,雖然亞當還是在講話。主,有時候我們在婚姻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互相所講的話都是愛的言語,但是很可惜的,當我們結婚以後,我們開始失掉那樣的愛心,我們所講的話是讓彼此傷心、失望、受傷。主,幫助我們,讓我們不只是用嘴巴講話,我們也可以用各種管道,把這樣的愛表達出來,讓我們先接受主耶穌的愛,充滿在我們心裡,好讓這樣的愛能夠轉化為我們的溝通,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