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文: 耶利米哀歌 3:26-27 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默想: 親愛的主啊!我們只有在負軛受苦的時候,才會學習仰望等候的寶貴功課。因此,主啊!是的,人在年輕時負軛,是好的,因為他會比較早學會仰望依靠上主的好習慣。
題目: 根據本段經文,當人遭受苦難時,應當如何自處呢?
2. 魚門(尼3:3):得人如魚、水深之處
當一個人從羊門進到救恩之城裡面以後,第二道門叫作「魚門」,「魚門」是漁夫打了魚以後,拿到耶路撒冷販售的入口,耶穌對這些當漁夫的學生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怎麼樣才能得人如得魚呢?要「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5:4),只有一種魚不必到水裡去捕,就是木魚,其它的魚都要到水裡去捕,在華神禮拜堂找不到需要幫忙的受災戶,一定要到佳冬的災區去,傳福音需要去沒有人信主的地方,才能夠遇到他們,所以耶穌說,你要得人如得魚嗎?那就要到水深之處,要接觸他們才有機會。一個人剛進入羊門得救以後,他第一個反應,會想趕快去找他的朋友,跟他們說這裡有好消息,所以他們馬上就會走到魚門,剛信主的人對於傳福音的熱情,會高過信主許久的人,因為他剛領受得救的經驗,想要與人分享,但是老基督徒當久了,漸漸就麻木不仁,剩下行禮如儀作禮拜。魚門就是帶人信主。
3. 古門(尼3:6):行於古道、基督永同
第三道是「古門」,從「古門」出去要走古道(遠古之路Ancient Way),如耶利米講的「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他們卻說:我們不行在其間。」(耶6:16),因為你要走在裡面。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只有像老鼠會一般,帶人受洗,進了羊門,再帶到魚門,如此循環著。信仰應該不只這樣,信仰一定要走在上帝的道上,不是走在新的東西上,是早就有的真理,就是「你要愛上帝、愛人如己」,這道理不是新的,而是以前就有的,這叫作古道,信仰必須要能夠落實在生活上。耶穌基督的福音也是一樣,「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古道,我們的生活必須照著上帝啟示給摩西和眾先知的話來做,這樣救恩才有意義。
4. 谷門(尼3:13):死蔭幽谷、謙卑束腰
如果你已受洗,帶朋友到教會,也把上帝的道實踐在生活裡面,實在很不錯,可是後面還有很多門要學習。接著是「谷門」,谷門就是困難的處境,如果基督徒只有得救、帶人信主、生活實踐,只要這三個門就好,那這個叫作在天堂的基督徒,但並非如此,我們的經驗是,不久你會走過寬牆、走過爐樓,到谷門,掉到山谷裡面,古門到谷門是蠻長一段的,有的人很快就碰上,有的人是一段時間之後才遇到,但是上帝都會幫助我們走過。大衛王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23:4)人並非一直在山頂上,居然還有死蔭的幽谷,信仰有時也會遇到苦難,好像走不下去,更要依靠主,因為上帝跟我們同在。幽谷的另外一個意思,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謙卑下來,「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所以谷門另外一個意思是願意謙卑。
5. 糞門(尼3:14):除去污穢、萬事如糞
當一個人謙卑下來,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那麼乾淨,還有很多污穢,所以經過谷門,不久就來到糞廠門,「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7:1)不要以為受洗的人就不會犯罪,有垃圾還是需要清理,當人不謙卑時,以為他的人生都是羊門、魚門、古門之間走來走去,不是的。當你遇到困難,願意謙卑下來,才會發現有一些事,是需要處理的。對保羅來講,糞廠門不只是髒的意思,有一些不是很髒,卻會攔阻更認識耶穌,都屬於糞廠門,像得意的成就,讓人沾沾自喜,阻礙繼續成長,這些對保羅來講都是糞土,「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所以保羅所說的糞土,比我們所了解的污穢還多。
6. 泉門(尼3:15):洗淨罪污、聖靈活水
當你願意把這些都丟掉以後,馬上就轉到「泉門」,泉水代表的是聖靈,一個人願意謙卑悔改,聖靈就進來了,這是西羅亞池的門,它可以把我們那些願意丟掉的東西洗乾淨,「那日,必給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洗除罪惡與污穢。」(亞13:1)耶穌在聖殿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約7:38-39)所以當我們願意認罪,聖靈就進來。
7. 水門(尼3:26):遵行神道、成聖的道
泉源所湧出來的,不但有聖靈,還有下一道「水門」,這個水,是指上帝的話,聖靈是透過上帝的話,泉是透過水來把我們洗淨,「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119:9)在以弗所書說:「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6-27)所以洗淨的是聖靈,藉著上帝的道好像水把我們洗乾淨,讓我們沒有玷污。所以基督徒除了信耶穌、帶人信主、生活依照聖經,謙卑順服,願意把罪除掉,我們就會領受聖靈藉著聖經的話,幫我們更新的工作。
8. 馬門(尼3:28):馬為爭戰、白馬戰士
如果當你這樣做,就可以加入屬靈的戰爭,不會成為陣亡者,馬是為了打仗,「馬是為打仗之日預備的;得勝乃在乎耶和華。」(箴21:31)我們一生不只是帶人信主、謙卑悔改,還要面對撒旦,想辦法要摧毀我們的屬靈爭戰。當末日耶穌再來時,會有一場很大的爭戰,而耶穌就是那位騎白馬的戰士,「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著公義。」(啟19:11)
9. 東門(尼3:29):神入封門、橄欖山上
當耶穌基督再來,爭戰勝利以後,就要從東門進到耶路撒冷,東門又被叫作金門(Golden Gate),這道門是被封住的,據說十五世紀回教佔領整個巴勒斯坦時,伊斯蘭教的國王,攻下耶路撒冷城之後,他聽說以色列的神要從那裡進來,於是就用石頭把東門封起來,現在這道門是封住的,可是聖經很有意思,以西結說:「他又帶我回到聖地朝東的外門;那門關閉了。耶和華對我說:這門必須關閉,不可敞開,誰也不可由其中進入;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已經由其中進入,所以必須關閉。」(結44:1-2)結果是伊斯蘭的國王執行了上帝的命令,將它封閉。耶穌基督再來時,「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亞14:4)橄欖山就在東門的城外,耶穌基督就是從這道門進入聖殿。
10. 審門(尼3:31):白色寶座、基督台前
主耶穌進入聖殿後,再來就是審判的門(哈米弗甲門),上帝要審判這個世界,「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啟20:11)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審判,基督徒也不例外。基督徒靠著耶穌的寶血,得稱為義不必受處罰。但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基督徒還有另一個審判,叫作基督台前的審判,「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所有相信耶穌受洗的人,在白色寶座都得赦免,但是所有被赦免的基督徒,在今生今世表現的還是不一樣,有的是邋裡邋遢,除了作禮拜什麼都不做;有的很認真,參加敬拜團…什麼都做,這兩種人將來如果都上天堂,不是很不公平嗎?大家雖然都受洗,可是對信仰認真,帶人信主的人,真的很不一樣,所以耶穌會再處理,末日耶穌基督要分別出綿羊與山羊,這是基督台前的審判,希望我們真心認罪悔改,在白色寶座得到上帝的赦免,將來到主耶穌的台前,主耶穌會對我們說:「你是忠心又良善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不要被主說我不認識你,那就完了。所以基督徒會經歷兩次審判。
11.以法蓮門(尼12:39):雙倍結果、結果更多
十道門都講過了,另外兩道呢?他們完工以後在大慶典時,詩班分成兩隊,有一隊從谷門向北走,有一隊從谷門向南走,走在城牆上,「……在城牆上過了爐樓,直到寬牆;又過了以法蓮門、古門、魚門、哈楠業樓、哈米亞樓,直到羊門,就在護衛門站住。」(尼12:38-39)以法蓮門和護衛門可能因為沒有修理,所以尼希米在紀錄時,並沒有提到這兩道門,可是在慶祝落成時,尼希米就寫到,要走過寬牆,走過以法蓮門,還要經過羊門才到護衛門(Guard)(牢門:監獄門、護衛監牢),所以它的位置我只能猜測,這樣就有十二道門。以法蓮是什麼意思?以法蓮是雙倍的果子(Double fruits),就是他的果樹結的果子特別多,「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就是使之昌盛的意思),」(創41:52)希伯來文就是雙倍的結果,耶穌說:「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15:2)
12. 牢門(尼12:39):為主下監、鎖鍊使者
牢門就是坐監,為主被判刑,信仰的路,不一定很自由,有時為了信仰,可能須付代價被抓去坐牢,「……人要下手拿住你們,逼迫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裡……」(路21:12),保羅為了傳福音,成為帶鎖鍊的使者,「我為這福音的奧祕作了帶鎖鍊的使者,並使我照著當盡的本分放膽講論。」(弗6:20)鎖鍊就是為了信仰,被戴上手鐐腳銬,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個解釋,耶穌來了,在哈米吉多頓大戰,耶穌降臨在橄欖山,審判以後,那些不信耶穌的人,最後也會進到新耶路撒冷,不過是進到永遠的牢裡。
Ⅳ、救恩三步曲
1. 救恩的根基(Foundation):
基督犧牲、門徒傳揚
信徒跟隨、結雙果子。
從救恩的角度來看,我把這十二道門分成三組,第一組我稱作「救恩根基」,包括羊門、魚門、古門、以法蓮門。羊門就是耶穌為我們犧牲,魚門就是門徒把福音向外傳揚,古門就是信徒願意跟隨耶穌的腳步,以法蓮門是結出豐盛纍纍的果子,這四個都很棒。
2. 救恩的經歷(Procession):
苦難謙卑、悔改棄罪
聖靈活水、神道成聖。
再來就是比較辛苦的過程,就是「救恩的經歷」,會在谷門的苦難中學習謙卑,在糞廠門發現自己不好,願意悔改認罪,在泉門得到聖靈來澆灌我們,藉著水門上帝的道,讓我們越來越聖潔。這是另外一組,是我們在今生今世一直在學習的。
3. 救恩的結局(Destination):
屬靈爭戰、基督再臨
最後審判、永遠結局。
耶穌基督再來時,是最後四道門,叫作「救恩的結局」,有一場最後的爭戰(馬門),耶穌再臨(東門),最後大審判(審門),不信的人將來也會進城,不過卻是進入牢門。
Ⅴ、結論:
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城門總不關閉Twelve Gates to the City(Judy Collins)
前面介紹的那首詩歌,很多人改寫,跟大家介紹其中一位,她叫Judy Collins(科琳斯1939.5.1-),是民謠歌手,先把別人的歌詞作修改,後來成為作曲家,最近好像開始寫書,她同時也參加許多社會運動,如60年代的嬉皮運動、反越戰、示威遊行…,是一個很活躍的社運人士,現在仍然活著,這十二道城門都不關,意思是什麼?我們來聽聽她怎麼詮釋戴維思牧師(Rev. Gary Davis)所寫的Twelve Gates to the City(聖城十二道門),她的歌詞較複雜,當中詮釋了十二道門的意涵:
「Three gates in the east(東邊三道門)
Three gates in the west(西邊三道門)
Three gates in the north(北邊三道門)
Three gates in the south(南邊三道門)
That mak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Walk right in, you’re welcome to the city(請進來你被歡迎入聖城)
Step right up, welcome to the city
(請上來歡迎你入聖城)
Walk right through those gates to the city(請走過那門進入聖城)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Who are those children all dressed in red(那些穿紅衣的小孩是誰)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Must be the children that Moses sent (一定是摩西所差來的)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Rich and poor, welcome to the city
(貧與富都歡迎入聖城)
Young and old, welcome to the city
(老與少都歡迎入聖城)
Weak and strong, welcome to the city (壯與弱都歡迎入聖城)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喔,多麼美麗的聖城)
There’s twelve gates to the city
(聖城十二道門)
Hallelujah(哈利路亞)」
新耶路撒冷是四方形的,東南西北各有三道門,「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啟21:12),那些門總不關閉,「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啟21:25)耶穌說將來人們要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到上帝的面前,表示不管什麼文化,東方的、西方的、南邊貧窮的國家、北邊富有的國家,都有三個門,其實每一個人只需要一道門,為什麼要十二道門呢?就是上帝歡迎所有的人,有些人理性主義強,要解釋的很清楚才聽得懂,有的人必須有經歷,他才會進來,上帝給每個人都有機會,不管男女老少、富窮好壞都歡迎,也就是黑人Gary Davis牧師的感受,他沒有註釋,只是一直唱著十二道門,其實每一個人只需要一道門,後來Judy Collins就試著詮釋它。我們如果已經進了羊門,尼希米他的經驗是每一道門有一個名字,在我們信仰的當中會有一些經歷,所愛的人是不是還在城外?要不要幫他挑一道門,是他容易進去的,不一定跟你同一道門。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可以進入的門。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因為尼希米辛苦的把這座城牆造起來,他還把這些門的名字留下來,使我們今天可以從這些城門學到救恩的功課。主,在啟示錄,你為我們預備新耶路撒冷時,它有十二道門,感謝你,要我們進到這樣的城裡,幫助我們,帶我們的朋友找到一道城門,是他覺得最合適的,使他可以從那道門進入,不一定要堅持走我們的城門,因為你預備了這麼多門,就是要讓所有的人可以進到救恩裡面,主,我們謝謝你。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尼哥底母與井旁婦女 (Nicodemus and Woman at Well)
蔡茂堂牧師
自從布郎寧 (Don Browning) 於1986年提出〝全球化聖經詮釋學〞(Globalization of biblical hermeneutics)的議題之後,大家才發現過去被奉為釋經圭皋的傳統歷史批判釋經 (historical critical hermeneutics) 很明顯的具有歐洲中心與男性中心 (Eurocentric and androcentric) 的傾向。大家願意從過去被忽略或邊緣化族群的處境與角度,再度詮釋經文的可能含意,以及經文對被邊緣化族群所面對問題的可能回應。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約翰福音第三章與第四章所記載,主耶穌與尼哥底母以及井旁婦女的兩段對話。這兩段對話被包含於迦拿的兩個神蹟之間。第一個神蹟是主耶穌在一個婚宴中將水變為酒,第二個神蹟是主耶穌為迦百農大臣兒子治病的故事。尼哥底母與井旁婦女被擺在兩個迦拿神蹟之間,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尼哥底母是猶太男性、法利賽官長、在夜間主動來請教耶穌;井旁婦女是撒瑪利亞無名式女性、社會邊緣人、在正午到井旁打水時耶穌向其搭訕。
尼哥底母雖然被耶穌稱為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但是在整個對話過程當中,他對於主耶穌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拉比的尊敬態度。他對於主耶穌所提出的重生議題,或是從水與靈所生 (參閱結36:25-27) 的事情,似乎完全無法領會,只提出兩個很物質性 (physical) 的簡單問題。對於信耶穌得永生的邀請與挑戰,也沒有做出任何正面的回應。尼哥底母在這次與耶穌短暫的面談之後,除了後來有兩次經文提到他之外,我們無法瞭解他對於救恩是否有進一步的回應。這兩次經文的第一次是約翰7章50-51節,他向法庭提醒審判耶穌時應該注意程序正義問題。第二次是約翰19章39-40節,他提供一百斤沒藥沉香幫助暗中作主耶穌門徒的亞利馬太人約瑟為耶穌的遺體安葬。因此,從整個聖經的資料來看,尼哥底母是對耶穌有興趣,離天國不遠,但可能還是在天國門外的耶穌同情者。
井旁婦女的背景與尼哥底母比較之下,好像更不可能對於主耶穌所傳的福音,會有任何正面的回應。故事一開始,主耶穌是一個經過長途跋涉、走過沙漠曠野、忍受烈日曝曬、又累又渴的出外猶太客旅。他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沒有旁人在場之時,開口向一位獨自前來井旁打水的撒瑪利亞婦女開口搭訕,藉口要討一口水來喝。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這個突兀的動作,讓這位孤獨的撒瑪利亞婦女,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他對於主耶穌的第一句話〝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他對於耶穌的認識,只是一位陌生的猶太男子。
但是主耶穌對於這位井旁婦女如此的反應,並不以為忤,反而更進一步向他提及有關活水的議題。井旁婦女從耶穌自己根本沒有打水器具,馬上聯想到自己所屬文化的偉大傳統,向耶穌提出猶太與撒瑪利亞傳統之爭議。耶穌對於這兩個文化傳統之爭議並不回應,而是進一步帶領井旁婦女,從對於水的物質性 (physical) 詮釋轉到心靈性 (spiritual) 含意的瞭解,並且激起這位井旁婦女對這個可以直湧到永生的活水的渴慕與追求。
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也從陌生猶太男子轉為拉比先生。主耶穌並沒有順著這位井旁婦女對於永生活水的渴慕而立刻將天國福音傳給他,反而更突兀的要求這位井旁婦女回去請他的先生也來到井旁。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如此唐突侵犯個人隱私性的問題並不想正面回應,想要四兩撥千斤的輕輕閃過。他萬萬想不到主耶穌並不想讓他就這麼輕易的閃避他生命當中的傷慟與黑暗。主耶穌就更直截了當的指出井旁婦女婚姻生活的挫折與無奈,並且肯定其答話的表面真實性。主耶穌展現出如此超然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於井旁婦女部份真實回答的溫柔接納態度,使得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從凡人的拉比先生,進一步成為神人先知。井旁婦女就將討論的話題從活水再轉到有關敬拜上帝的爭議。主耶穌在此提出一個嶄新的敬拜神學,就敬拜上帝而言,所有的文化、時空的差異都變得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心靈與真誠的敬拜態度。主耶穌並且宣告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從一般的傳達上帝旨意的神人先知,更進一步提升為摩西所曾經提到的 “那一位先知” [參閱申18:15],也就是他們所長遠等候的彌賽亞。主耶穌在此向這位井旁婦女講出他對於自己角色身份最清楚的啟示:egw eimi, o lalwn soi,我們如果從希臘文直接譯為英文,應該是 I am, who spoke to you. 中文則應該譯為:我是,向你說話的。主耶穌不只坦白表示他就是井旁婦女所期待的彌賽亞,他更是與那位差遣彌賽亞降世的耶和華具有相同的位格與尊榮。井旁婦女對於此並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與肯定,但是他的生命整個被翻轉,他把水罐子留在井旁,迫不及待的奔跑回敘加城,毫無保留的把他生命的傷慟與主耶穌給他帶來的轉變與眾人分享,他成為第一位宣道士。
Ⅰ、引言:A-Team
講到團隊,就想到我年輕時很喜歡看一部影集“A-Team”,它是1983到1986年間,在美國播出的動作冒險電視影集,四年共98集,後來也在台灣播放,大為轟動。我們那一代的孩子一定看過,它叫作「天龍特攻隊」。「1972年一個爆破特攻隊,被軍事法庭判決入獄,為了一個他們沒有犯過的罪。他們很快就逃脫,離開防備最森嚴的監獄,躲入洛杉磯的地下社會。他們被政府通緝,他們以當傭兵來求生存。你如果遭遇困難、求助無門,或許你可以聘雇―天龍特攻隊」。裡面的成員有偽裝高手泥巴、創意天才小白、飛行怪胎哮狼、機械專家怪頭Mr.T(他什麼都會做,就怕坐飛機),這四個很奇怪的人,各有專長、各有缺點,組成一個很奇妙的團隊,別人不敢碰的事情,他們敢去碰;別人不能解決的困難,他們都解決了。
接著我們來看尼希米的修建城牆,他的團隊所負責的任務是要把這個俯視起來很奇怪、上寬下窄的城牆重蓋起來,我們以逆時鐘方式走一遍。第一個門叫作羊門,大致是從這裡開始蓋起,再來是魚門,再來是古門,再來是谷門,再來最南邊是垃圾場的糞廠門,從南邊折轉往北再來是泉門,再來是水門,再來有三個門(馬門、東門、哈米弗甲門),這樣共有十個門。其實有十二個門,但是尼希米沒講,以後會提到,下一次我們再講這些門是什麼意思。現在我要講哪些人蓋哪一段,怎麼把這整個牆蓋好。
羊門包括兩棟樓,哈米亞樓和哈楠業樓,從哈米亞樓到哈楠業樓算是一段。接下來,這個牆特別寬,叫作寬牆,往下還有一棟爐樓。再來最南邊是西羅亞池和大衛城(City of David)的台階;大衛的墳墓在城外。在附近他們挖了一個水池,是給城外駱駝飲水用的,因為駱駝不能進入城內。從水門的地方希西家王鑿了一個引水溝(虛線部分),把水引到城裡面的西羅亞池。
他們從羊門開始蓋起。哈米亞樓到哈楠業樓這一段是大祭司與眾祭司負責,還有耶利哥人和音利兒子撒刻,他們三組人蓋這段城牆。一個門一組,因為門比較複雜不好蓋。
魚門由哈西拿的子孫負責。從魚門到古門這段城牆是由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八拿的兒子撒督和提哥亞人負責。可是提哥亞人的貴冑官長不做事,被尼希米記了一筆,遺臭萬年。大家都做事,可是只有這組人不做事,他們想「我們是立法委員,為何要做這些事呢?」
古門由耶何耶大與米書蘭負責。寬牆部分有三組人負責,包括基遍人、米倫人和米斯巴人,他們不是哪一家的人,而是不同族的人。還有銀匠哈海雅的兒子烏薛,他原先的工作是打金子,現在來打石頭。另外一個是製香的哈拿尼雅,這兩個人本來的工作不是泥水師,可是因為要蓋城牆,他們就把自己的工作放下來參與。
再來從寬牆以南到爐樓這段城牆,是由管理一半耶路撒冷城、戶珥的兒子利法雅負責,他是一位官長。還有哈路抹的兒子耶大雅,他的家住在那附近,他蓋自己家附近的城牆。其次是哈沙尼的兒子哈突修造。哈琳的兒子瑪基雅和哈摩押的兒子哈述修造城牆和爐樓。所以從古門、寬牆到爐樓共有五組人負責這段。從爐樓到谷門,這裡是父親與女兒一家人一起蓋,是由管理另外一半耶路撒冷城的沙龍和他的女兒們負責。從谷門一直往南到糞廠門共1000肘長,是由哈嫩與撒挪亞的居民一起合作來建造。最可憐的是被分派到糞廠門的人,那些屍體垃圾排泄物等,都在這裡被焚燒處理。有一個人是長官,他說:「沒關係,我負責蓋糞廠門這一段」,他是管理伯.哈基琳、利甲的兒子瑪基雅所負責。我很佩服他,最髒的地方他願意負責。
從最南端的糞廠門折轉到泉門,包括西羅亞池和大衛的台階到泉門,由管理米斯巴、各荷西的兒子沙崙負責。
從泉門往北到城牆轉彎處這一小段很多人蓋,可能是損壞比較嚴重或困難度較高,是由管理伯夙的一半、押卜的兒子尼希米(此尼希米非彼尼希米),利未人巴尼的兒子利宏,管理基伊拉一半的哈沙比雅,和利未人管理基伊拉另外一半的巴瓦伊,這四組人負責,包括大衛的墳墓、挖池和勇士的房屋。還有,從這裡到管武器的地方,是管理米斯巴的以謝所負責。
從城牆轉彎處直到大祭司以利亞實的府門,由薩拜的兒子巴錄負責。大祭司的房屋範圍很大,由哈哥斯的孫子、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一個人負責這一段的城牆。再來由住在城外平原的祭司負責一段。便雅憫與哈述在他們家那邊蓋一段。亞難尼的孫子、瑪西雅的兒子亞撒利雅也在他們家那邊蓋一段。希拿達的兒子賓內負責從亞撒利雅的房屋直到城牆轉彎和城角。這一段共有六組人負責。泉門和水門本身可能沒有損壞,所以沒有提到誰負責。
從水門往北這裡有一個俄斐勒高地,當中有兩棟樓,一棟是大衛王宮的城上樓,由烏賽的兒子巴拉負責。巴錄的兒子毗大雅負責一段。提哥亞人就蓋凸出來的樓,直到俄斐勒的牆。
過了馬門以後,住在城內的祭司們,就在住家的旁邊蓋一小段。還有音麥的兒子撒督也是蓋自己家附近的一段。守東門、示迦尼的兒子示瑪雅負責一段。
再來從東門到哈米弗甲門這一小段,是示利米雅的兒子哈拿尼雅和薩拉的第六子哈嫩又負責修一段,表示他們共修了兩段。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在他們家那裡修一段。
從哈米弗甲門到角落的樓,是由銀匠瑪基雅負責。最後從角落的樓到羊門,由銀匠與商人負責。他們整個團隊,就把耶路撒冷城牆全部重新修造完成。這裡面有一些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
Ⅱ、建造的團隊
1. 好開始無堅持
首先,如果你仔細讀的話,第一個被提出來的人叫作以利亞實,他是大祭司,是所有的宗教領袖裡面最大的,他開始帶頭負責蓋羊門。「那時,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安立門扇,又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尼3:1)可是這個人晚節不保,當然你得知道聖經的背景,後來到了第十三章時,他和敵人互通,「我來到耶路撒冷,就知道以利亞實為多比雅在神殿的院內預備屋子的那件惡事。」(尼13:7)把耶路撒冷神殿的院內屋子給敵人住,孩子還結為親家,所以尼希米就很生氣,就把他記一筆。這個人怎麼開始這麼好,後來變得那麼爛?他有好的開始卻沒有堅持到底,多比雅是強烈反對他們的敵人,後來他的孫子也是另外去跟敵人結婚,內神通外鬼,結果發生這樣的情形。這個人是大祭司,我想尼希米大概很感嘆,建城牆他是第一個開始的,是帶頭的好示範,可是後來他卻做不好。跟所羅門一樣,開始的時候相當棒,後來亂七八糟,「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王上11:4)加拉太教會也是一樣,開始的時候很不錯,可是不久後就出了問題,「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加1:6)和平教會開始大家也是做的不錯,希望不會變成像以利亞實這樣。
2. 化咒詛為祝福
接下來跟祭司長以利亞實一起同工的是耶利哥人,他們原先是被咒詛的「其次是耶利哥人建造……」(尼 3:2)。耶利哥是約書亞帶以色列百姓進迦南、繞城七圈把他們的城弄垮的那群人,事後約書亞就咒詛那城的人,「當時,約書亞叫眾人起誓說: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他立根基的時候,必喪長子,安門的時候,必喪幼子。」(書6:26)後來果真發生,那座城是被約書亞要求以色列人發誓不再重蓋的,是被咒詛的。可是耶利哥的人卻參加耶路撒冷城牆的重建,而且還是第二團隊,這表示說,不管過去你做的再爛,再怎麼被咒詛,上帝還是可能接受你,只要你願意回頭,上帝還是讓你來參加。「……但我們的神使那咒詛變為祝福。」(尼13:2)所以上帝是可以讓咒詛化為祝福的上帝。
3. 拒絕參與服侍
第一個被尼希米記一筆,偷懶不做事的是提哥亞人守城門的長官,他們不願意參與。「其次是提哥亞人補強;但他們的貴冑不肯用頸項負擔他們主人的工作。」(尼3:5)就像耶穌說的法利賽人,他們很會講話,可是要他做事時「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保羅要我們「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不要穿著西裝很好看,可是都不做事。
4. 上下同心一致
另外一組人就很好,老百姓也做,長官也做,大家一起做,米斯巴這一族人就跟提哥亞人不一樣,「……並屬河西總督所管的米斯巴人修造」(尼3:7)。一個是「管理米斯巴、各荷西的兒子沙崙修造泉門……」(15節),「其次是管理米斯巴、耶書亞的兒子以謝修造一段,對著武庫的上坡、城牆轉彎之處。」(19節)米斯巴人修造城門和城牆,他們修造不同段,表示他們大家一起做,而不是只有一部份的人做,這是很好的一個範例。摩西在蓋會幕時也是一樣,有錢的就把他的寶貝獻出來,沒有錢的就把家裡的山羊毛拿出來,「凡有智慧、心裡受感的婦女就紡山羊毛。眾官長把紅瑪瑙和別樣的寶石,可以鑲嵌在以弗得與胸牌上的,都拿了來」(出35:26-27)。所以不管你是領袖與否,都可以參與這整個建造。腓立比教會也是一樣,不管是長老執事,還是弟兄姊妹,「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是整個一起參加城牆的建造。
5. 騙者成為同事
再來的一組人叫作基遍人,其實他們的名字應該叫作欺騙人。當所有的迦南人都被約書亞殺光,只有基遍人一族沒有被滅種,因為他們是用騙的。他們知道以色列人很厲害,迦南人都被殺光了,所以他們就裝扮破爛,讓麵包長霉,然後就來跟以色列人求情,說自己是遠方來到此地的人,要跟他們簽約,互不相戰。以色列人沒有先禱告就簽了,簽完之後才發現根本就被騙了,其實他們是當地人,可是已經發誓了,所以就不能殺他們。約書亞很生氣,還咒詛他們永遠作奴隸,「約書亞召了他們來,對他們說:為什麼欺哄我們說我們離你們甚遠呢?其實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現在你們是被咒詛的!你們中間的人必斷不了作奴僕,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書9:22-23)可是後來他們也參加重建耶路撒冷城,所以欺騙人的還可以回來重建。「其次是基遍人米拉提,米倫人雅頓與基遍人……」(尼3:7),他們在歷史上的記錄實在是不怎麼高明,可是他們現在被接納來參與重建耶路撒冷城。掃羅王時代就大發熱心,要把基遍人都殺光,「原來這基遍人不是以色列人,乃是亞摩利人中所剩的;以色列人曾向他們起誓,不殺滅他們,掃羅卻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發熱心,想要殺滅他們。」(撒下21:2)上帝就不太高興,後來讓大衛王遇到一場飢荒,大衛求問上帝原因,原來是約書亞已經發誓不殺他們,掃羅王卻要把人家殺光。後來掃羅王的七個孩子被吊死,他有一個媳婦守著孩子的屍體,怕飛鳥來啄屍,那就是基遍人的事件。他們差一點被掃羅王殺光,可是這些沒有被殺死的人,後來參加耶路撒冷城牆的重建。
6. 跌倒可以爬起
還有一個要仔細一點才找的出來,這個人是當中的一個領袖,他曾經做錯事,可是又回轉過來參加重建。「哈琳的兒子瑪基雅和巴哈摩押的兒子哈述修造一段,並修造爐樓。」(尼3:11)瑪基雅這個人是有點背景的,在以斯拉記中提到,「哈琳的子孫中,有以利以謝、伊示雅、瑪基雅、示瑪雅、西緬……這些人都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其中也有生了兒女的。」(拉10:31, 44)他們的婚姻規定是不可以取外國女子,所謂外國就是指當地拜偶像的人,因為通婚以後他們信仰就會混亂,城牆要重建就會有困難。他是當中的一個,就是不小心通婚了,可是這樣的一個人後來還可以參加城牆的重建。換句話說,不管你是耶利哥被咒詛,不管是基遍人騙人家的,或是你曾經跌倒或犯錯的,只要你肯回頭,上帝仍要用你,這些人都被包括在重建城牆之內。詩篇說:「凡跌倒的,耶和華將他們扶持;凡被壓下的,將他們扶起。」(詩145:14)耶穌對彼得也是一樣,你跌倒沒關係,「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所以不要怕跌倒。
7. 全家一起參與
再來是父親帶女兒全家一起來參與的好榜樣,「其次是管理耶路撒冷那一半、哈羅黑的兒子沙龍和他的女兒們修造。」(尼3:12)挪亞也是全家一起參與服侍、參與恩典,「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創6:18)禁卒也是一樣,全家一起得救,「於是禁卒領他們(保羅與西拉)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徒16:34)幾個禮拜以前,幼稚班的小朋友不是拿小撲滿走到前面奉獻嗎?很感謝李晶晶牧師,因為她知道大人要重建需要奉獻,這對小朋友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就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隻小豬,讓他們有一段時間存錢。我相信這些小朋友長大後會記得,「我有參與蓋這個禮拜堂,我曾經拿一隻小豬撲滿來奉獻。」這位父親也是把他的女兒帶來參加,這些女兒雖然是女人家,可是她們會記得城牆的那一小段是父親和我們家一起建造完成的。所以我們在建堂時,也希望父母可以帶著小孩,全家一起來參與建堂的工作。
8. 願意謙卑自己
我覺得最讓我尊敬的就是最髒最臭的地方他願意去,他也是長官,他並不是奴隸,他是「管理伯哈基琳、利甲的兒子瑪基雅修造糞廠門……」(尼3:14)。(整章提到的瑪基雅共有三人,哈琳的兒子瑪基雅、利甲的兒子瑪基雅、銀匠瑪基雅。)耶穌自己在最後的晚餐幫學生洗他們最髒的腳,「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這是彼得學到的功課,他本來不讓耶穌洗他的腳,耶穌升天以後,他寫信給眾教會說:「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5:5)這是瑪基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很寶貴的功課。
Ⅲ、屬靈的功課
1. 好榜樣的領袖
除了這些人以外,建造城牆我覺得還有一些可以學習。就是領袖是要用他的行為來帶領,而不是只用嘴巴來講話。該游泳時他就游,到了不可以游泳時他就用腳走,後面的人就跟著他,這就是好榜樣。當時的領袖包括宗教領袖,「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其次是住平原的祭司修造。……從馬門往上,眾祭司各對自己的房屋修造。」(尼3:1, 22, 28)還有政治領袖,「其次是管理耶路撒冷一半、戶珥的兒子利法雅修造。……其次是管理耶路撒冷那一半、哈羅黑的兒子沙龍和他的女兒們修造。……管理伯哈基琳、利甲的兒子瑪基雅修造……。管理米斯巴、各荷西的兒子沙崙修造泉門……。其次是管理伯夙一半、押卜的兒子尼希米修造……」(尼3: 9, 12, 14, 15, 16)管理者和敬拜者一起帶領百姓們,使得他們就可以很快建造完成。耶穌基督也是這樣告訴門徒:「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彼得也告訴長老們:「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3)
2. 各行業都參與
再來我們發現,參加重建的人什麼行業都有,有銀匠、有製香的、有牧師、有省長。「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其次是銀匠哈海雅的兒子烏薛修造。其次是作香的哈拿尼雅修造。……其次是管理耶路撒冷一半、戶珥的兒子利法雅修造。……其次是銀匠瑪基雅修造……,銀匠與商人在城的角樓和羊門中間修造。」(尼3:1, 8, 9, 31, 32)不管什麼行業都參加,可是裡面卻沒有一個是建築系的。你有沒有發現這點很有趣,要蓋城牆,尼希米找不到一個是讀建築系的,所以都是外行人,可見他們需要再學習,學習水泥要怎麼調配,石頭要怎麼排列。各行各業中沒有學建築的,可是他們卻把城牆蓋起來了,可見他們很認真努力的學習,這些人發揮他們的專業思考學習能力,彼此同心。在蓋會幕時也是這樣,大家都可以參加,「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用以做會幕和其中一切的使用,又用以做聖衣。」(出35:21)保羅在羅馬書說,教會就好像一個身體,把教會建造起來。「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12:4-5)
3. 彼此緊密結連
他們聯繫得很緊密,好像齒輪銜接得很密切而穩固,這章聖經最多出現的字就是「其次」。「『其次』是耶利哥人建造。『其次』是音利的兒子撒刻建造。」(尼3: 2)那個意思就說,他蓋到這裡「接下來」是你,再「接下來」是他,不能中間留下空洞,城牆要接得很好、要緊密的連接非常重要。如果鐵路工人分別在兩端蓋得很高興,最後要銜接時,才發現一方左軌接到另一方右軌,那就是連結的不緊密。「全身都靠他(主耶穌)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連接的東西就是愛心,「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西3:14)
4. 組織分配妥當
不只要連接好,而且哪一個人負責哪裡要非常的有組織,這是尼希米厲害的地方,他把什麼人擺在什麼地方、蓋哪一段,安排得非常好。「哈嫩和撒挪亞的居民修造谷門,立門,安門扇和閂鎖,又建築城牆一千肘,直到糞廠門。」(尼3:13)摩西開始不太會安排,他的岳父業忒羅就跟他建議,「要懂得組織,你一個人負責百姓聽訟的工作太辛苦了」,所以「摩西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有才能的人,立他們為百姓的首領,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出18:25)很好的組織,再大的工作都可以完成。
初代教會的使徒也是出了問題,沒有辦法去處理飯食的事,後來他們就把會眾組織起來,開始分工服侍,「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3)我們今年十月要選長執也是一樣,教會需要有組織,我們現在在建堂,有建築小組、財務小組、行政小組和推廣小組,為什麼?沒有組織規劃的話,建堂工作沒有辦法完成,因為相關的工作太多,你有建築背景,就來參加建築小組;你有財務背景,知道怎麼募款,就來參加財務小組,這個就是一個組織。
特別跟大家報告,最近我們建堂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就是我們開始要找營造廠商。我們的建築和財務小組正籌劃訂規則,看怎麼樣能夠找到一個對我們教會來說是最好又最便宜的營造廠商,這是一個很難的工作。沒有參與的兄姊,你要禱告,特別在這兩三個禮拜,要為這件事禱告。求上帝自己來帶領我們教會的這些同工,他們都要上班,必要時就開會,開會往往從晚上七點半,一直開到十一點才結束。他們已經實地參訪了二、三十家工地,從當中挑選合宜的,再請營造廠商來報告,最後挑選出我們要的營造廠商。這個過程細節我們可以不必知道,但我們要禱告,求上帝幫助這些小組的同工有智慧,可以幫教會找到最好的廠商。請大家記得禱告,這樣我們就有參與了,我們是用禱告來參與。
5. 建造由家開始
另外有一些人(七族)是從他們的家裡開始蓋。「其次是哈路抹的兒子耶大雅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其次是便雅憫與哈述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其次是亞難尼的孫子、瑪西雅的兒子亞撒利雅在靠近自己的房屋修造。……眾祭司各對自己的房屋修造。……其次是音麥的兒子撒督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其次是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尼3:10, 23, 28, 29, 30)有人說要蓋教會先從家裡開始,和平教會如果每一個家都蓋得很健康的話,這個教會就會健康;一個社區如果每一個家都很美滿的話,這個社區就沒有問題。因為一個健全的家就會產生健全的小孩,健全的小孩在學校社會上就不會製造問題,所以任何事情從家開始是沒有錯的。有時教會說要做大事情、開大佈道會,可是這裡說,我們應該先把家庭管理好,家裡面每個人的信仰生命很好的話,每一家都會是個見證,每一家都可以向周圍的人傳福音。耶和華上帝對大衛說:「……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撒下7:11)家建立好,國家就沒有問題;如果家建立不好,教會就有問題,「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3:5)
6. 獻上自己所有
我們說從家裡開始,這裡面有兩種家,當然我們不讀希伯來文就不懂,中文都是寫一樣的家。「其次是音麥的兒子撒督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其次是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尼3:29, 30)這裡提到的「房屋」在希伯來文是不一樣的,可是在中文翻譯是一樣的,並沒有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前者「房屋」的希伯來文是tyb(bayith),它的中文就是房屋(house),後者的「房屋」就不是tyb(bayith),而是hkXn(nishkah),它的中文翻譯是房間(room)。在美國有一種房間叫作studio suite(套房),那裡是吃飯的地方,也是客廳和臥室,全部就是一間,窮學生只能住studio suite(套房),沒有其他房間,那個就是hkXn(nishkah)。這個人是米書蘭,別人都有房屋,他只有一個小房間,可是他就從那裡蓋。有一位神學家說,為什麼人家有三個房間,他只有一個房間,因為他把錢都拿去蓋城牆,所以只好住比較小的,或是說,雖然他住小房子,他有錢應該先把自己房屋擴大,跟大家一樣住大一點的房屋,但他覺得住小一點沒有關係,現在蓋城牆比較重要。所以這個人是比其他人更值得我敬佩,因為他是自己住小小的房間沒有關係,可是在建造城牆上跟大家一起參與,而不是說,我先把自己的房子處理好再說。
在新約裡,有一個小朋友把他的小便當拿出來,耶穌的學生怎麼說呢?「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9)可是耶穌沒有這樣講,他說拿給我,五塊餅兩條魚,禱告以後,就是靠這小便當,餵飽了五千個人。所以不要認為我只有奉獻一點點,因為家裡沒有錢,沒有關係,只要你肯參與就可以。耶穌「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2-4)別人是有餘的拿來奉獻,只要你願意奉獻你所有的,哪怕是一點點,上帝還是會悅納。
7. 願走第二里路
用什麼方式可以把第二里路表現出來呢?有一尊銅像的名字叫作second mile(第二哩路),藝術家用一個女孩子手舞足蹈,雙手張開,風吹裙襬,來傳達第二里路的心情。英文說:「No, We don’t go to heaven. O heaven must come to us. When we open up our hearts and say yes o yes to love.(如果我們對愛說是,我們把自己的雙手打開,我們不是到天堂,是天堂到我們這裡。)」第二里路就是做超過你該做的,是你甘願做的。我信耶穌、我奉獻、我將來上天堂,那個還不夠好,我信耶穌、我奉獻、我愛,結果天堂因我來到這世界,不是我到天堂去,是天堂藉著我來到地上,有愛,就把天堂帶到地上。主禱文不是這樣講嗎?「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第二里路就是,除了自己的部分,如果還有力量,我就多做,多做的部分是心甘情願的,那個不是你的責任之一,而是我願意多做一部份。
在當中有幾組人是這樣做,「其次是提哥亞人補強;但他們的貴冑不肯用頸項負擔他們主人的工作。……其次是提哥亞人又修一段……」(尼3:4, 27)「其次是哈哥斯的孫子、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修造。……其次是哈哥斯的孫子、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修造一段」(尼3: 4, 21)「其次是米示薩別的孫子、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修造。……其次是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尼3:4, 30)「哈嫩和撒挪亞的居民修造谷門……薩拉的第六子哈嫩又修一段。」(尼3:13, 30)提哥亞人值得我們敬佩,他們的領袖拒絕幫忙,結果他們不只把自己的份做完,他們還做第二份,當然還有其他人,包括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比利迦的兒子米書蘭和哈嫩。耶穌說:「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前者是你不得不走,後者是你甘心情願為對方走。保羅把馬其頓眾教會的奉獻態度告訴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林後8:3)
8. 熱心互相鼓舞
所有建築城牆的人,哪些人負責哪一段,只有一個人多了兩個字「竭力」,他是「其次是薩拜的兒子巴錄『竭力』修造一段……」(尼3:20)。尼希米特別用這個形容詞,這個形容詞的希伯來文是hrx(charah),中文是火熱(burn),大家都在蓋城牆,只有這個人一面蓋一面吹口哨,興高彩烈、充滿活力,他具有感染他人一起來參與的熱情,「……並且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林後9:2)這是服侍主的態度,「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
Ⅳ、結論:我們起來建造吧
現在我們就要蓋聖殿,我覺得不只是蓋硬體的禮拜堂,也是藉著這個機會蓋我們的教會。多麼希望我們跟尼希米的時代一樣,我負責哪一段,如果我完成了,哪裡還有需要,我願意再去做。不只我做,也把我們家裡的人一起帶來參與這樣的重建。就像尼希米說的「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作這善工。」(尼2:18),讓我們同心起來重造,奮勇作這善工。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主耶穌,有時候我們讀聖經看到裡面一大堆人名,就想跳過去,覺得裡面可能沒有什麼,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讀,其實裡面還有一些屬靈的功課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從尼希米這一章,他的團隊怎麼樣組成、怎麼樣建造城牆,學習一些屬靈的功課。幫助我們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來重建和平教會的聖殿。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官方努力搶救颱風災情,民間力量也動員起來。台灣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擬定「莫拉克救援行動計畫」,急徵救難物資、救援車隊志工與捐款,集中送往災區。
台灣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陳維智主任表示,南台灣受創災區有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受助童,因此急需向大眾募集防災包、清潔用品、手套、刷子、礦泉水、方型鐵鍬、竹掃把、畚箕、長柄刷子、水管、水桶、垃圾袋、手推獨輪車等清掃工具,以協助清理家園,改善衛生。
「防災救援包」的內容包括:防水布、蚊帳、兒童與成人的衣物、毯子、水桶、炊具等,也急需食用油、飲水、白米、泡麵、奶粉、罐頭、手電筒、簡易收音機等急難物資。
陳維智指出,「莫拉克救援行動計畫」主要是提供南台灣各淹水區居民乾糧及乾淨的飲用水;另外將協助災區居民進行房屋、財產毀損調查,協助災區居民完成學童制服、書籍、學用品毀損供給,並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讓學童順利就學。
企業或民眾若要捐物資,可與展望會高雄辦公室聯絡(07)7223608轉66,告知捐贈物資品名及數量,將視受災戶數及受災情況提供寄送地址,展望會服 務中心會進行配送。或捐款莫拉克救援行動的援救經費,包含復原修繕捐款、急難救助金等,劃撥帳號15752467,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請註明「國內緊急 救援」
2. 敵對的興起(Opposition Arising)
當他到家鄉時,歡迎他的不是在地人,而是附近不歡迎猶太人的敵人―和倫人參巴拉、亞捫人多比雅以及亞拉伯人基善。他們三人是河西總督的官員,與猶太人是世仇。還好尼希米有國王的詔書,他們不得不讓尼希米通過,所以他們想盡辦法要破壞阻止尼希米的計畫,所以看到尼希米就對他很不好。耶穌也是一樣,他沒有按照猶太人的的傳統行事,結果「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可3:6)耶穌說,你們要為我做工也是一樣,「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太5:11)這些都是有心要作上帝工作的人要有的心理準備,會有人看你不悅,也可能會辱罵你。
3. 充足的休息(Complete Recuperation)
尼希米經過長途跋踄,終於疲憊的走到耶路撒冷。但是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做工,而是趕快睡覺,因為有時差,聖經說他睡了三天三夜。出國過的人就知道,因為時差,生理時鐘尚未調整好,到了目的地無法再做什麼事情。所以此時最重要的是休息和睡眠,這也是必要的準備,因為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以利亞也是一樣,當他與四百五十個假先知的爭戰大勝利之後,王后耶洗別誓言要殺他,他就沮喪地逃命到曠野裡求死,上帝就讓他休息,「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王上19:5-6)是完全的休息,等他的體力能夠恢復後,他的頭腦才會清楚。
4. 團隊的支持(Team Support)
充足地休息之後,尼希米親自去實地了解全城的需要在哪裡!他視察城牆損壞的程度,發現西邊和南邊破壞的最嚴重,東邊比較完好。夜半勘查,更需要有伴同行,所以幾名隨從與他一同前往。耶穌基督在最痛苦的時候,夜半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也找學生陪他,「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太26:38)保羅在監牢裡,也是有路加陪他,他也盼望馬可能夠來陪伴他,「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作: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所以我們服侍需要有同工作伴,當我們要從事危險的事情時、要從事可怕冒險的事情時,需要有人可以與我們一起同工。
5. 上帝的託付(Entrustment from God)
尼希米看過整座城的情形,他感到上帝交給他這樣的託付。雖然不見得是他喜歡做、擅長做,卻是上帝交代他做的,所以他是忠於所託,完成上帝交給他的使命。耶穌到最後要離世時,他講一句話:「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17:4)各位弟兄姊妹,在人生的過程中可有這樣的感覺,上帝有託付給你一個使命,你是要盡力去完成它,還是認為那個必須是我喜歡做的?尼希米有那樣的使命感。林後5:19「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你可有這樣的感動?作為基督徒,是只想拿到進天堂的入場券或綠卡嗎?還是覺得活在世上有一個託付,就是要把這個福音與人分享。這是尼希米感到的託付,不是只在書珊城有一份優渥的工作就滿意了,他感到需要回去重建聖殿的圍牆,讓上帝的榮耀不會再被人取笑。
6. 實地的察看(Personal Survey)
在地圖上,現在的耶路撒冷城是淺色區塊,尼希米時代的耶路撒冷城是深色和淺色區塊,所以不太相同,稍微有些交集。聖殿差不多在東側這個地方,這裡有一座山谷,叫作中央山谷(Central body),南方是欣嫩子山谷,東邊是汲淪溪谷,所以耶路撒冷城是在幾個山谷之間的山頭上。尼希米從谷門開始騎馬巡視,騎到龍井,再到糞廠門,接著轉到最南邊,這裡有一個泉門和王池。之後因為路很窄小,馬匹無法通過,他就自己走路過溪。南邊虛線這裡是希西家王建造的排水溝,從山頂匯集泉水到耶路撒冷城,以防被敵人包圍時還有水可用,這裡有一個西羅亞的池,耶穌的時代在這裡醫好一個瞎眼的人。走完後才返回到谷門。當年約書亞進入迦南地時也是一樣,先找探子去耶利哥城探察那地的好壞,好不好攻打,不然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當下,嫩的兒子約書亞從什亭暗暗打發兩個人作探子,吩咐說:你們去窺探那地和耶利哥……」(書2:1),所以一定要了解你服侍的對象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你要先去了解。保羅也是一樣,他要去雅典傳福音時,就到處去遊行,看他們拜的是什麼神明,結果讓他看到一尊可以有切入點的神明,「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神…..」(徒17:23),在台灣人也拜這樣的神明,因為神明很多,有拜才有保佑,所以知道的都去拜,但是沒有拜到就麻煩了,所以乾脆集合所有的神明用一尊替代來拜,這樣就可以安心了。希臘人也是一樣,雅典人造一座廟,所有沒有拜到的都集中在那裡,保羅就運用這樣的情況說「你們所不知道的那尊,我知道,祂叫作耶和華上帝。」他是在了解他們的宗教之後,就他們的信仰將福音帶入,叫作福音接觸點(Contact point)。這對傳福音很重要,要與未信主的人談話,需要先找到他們和我們信仰能夠銜接的地方,先了解才能夠講。不然就會是你講你的,他聽不懂,他們信的你也不懂。所以尼希米讓我們知道說,一定要先去了解,你要做的事情到底情況是怎麼樣,然後你才開始去做。
7. 安全的提防(Security Concern)
尼希米之所以半夜去做,是因為他知道敵人會找麻煩。耶穌也是一樣,法利賽人要殺他時,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裡,他會留意保護自己,時間未到,他不做無謂的犧牲,「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裡……」(太12:14-15)。保羅的外甥聽見有人要殺保羅,他就知道要離開那個危險,保護自身的安全,「保羅的外甥聽見他們設下埋伏,就來到營樓裡告訴保羅。保羅請一個百夫長來,說:你領這少年人去見千夫長,他有事告訴他。」(徒23:16-17)
8. 攔阻的克服(Overcoming Obstacle)
視察時,馬無法通過,他卻不受影響,繼續所要完成的事,面對攔阻他選擇克服。耶穌要上十字架前,彼得成為他的攔阻,同樣耶穌不讓彼得阻擋所要完成的任務,「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3)我們傳福音也是一樣,聽到福音的人會有很多種藉口理由,拒絕聽福音,需要把這些攔阻克服,才有可能把福音傳出去,「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10:5)
Ⅳ、同工們的預備
1. 全體的動員
(Inclusive Mobilization)
尼希米修城牆時,不是只把強壯的找來而已,而是所有的平民、祭司、貴胄和官長全部都找來參與。摩西要造會幕時也是一樣,所有的「以色列人,無論男女,凡甘心樂意獻禮物給耶和華的,都將禮物拿來,作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工。」(出35:29)我們開始要建造禮拜堂時,我們跟孩童說,你們用撲滿存錢,我們也說上帝如果給你很多錢,你就大額奉獻,你要是沒什麼錢,你就細水長流,每月或每週小額奉獻。每個人有不同的奉獻方式,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夠動員來參與,這是尼希米的作法。「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
2. 完全的認同
(Complete Identification)
然後尼希米跟所有人說「我們所遭的難……」,是說「我們」,不是說「你們」,事實上尼希米並沒有住在那裡,他住在書珊城,但是他說話是用「我們」,使用的代名詞很重要,我們要是對台語不是很熟悉的,有時候「咱」和「阮」會分不清楚,意思差很多。「咱」就是把對方包括在內,「阮」就是沒有包括對方,尼希米是用「咱」,我們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共同面對這個困難。摩西也是一樣,他雖然在王宮長大,可是他願意與作奴隸的百姓認同,「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來11:25)耶穌基督也是一樣,跟我們完全的認同,為了要幫助我們,「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7)
3. 真相的面對(Confronting Reality)
尼希米對眾人說:「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他自己有聽見、自己有看見,所以他面對這個問題,不是掩蓋起來眼不見為淨,有的人喜歡這樣,家醜不可外揚,我們自己家知道就好。以西結書說,有些牧師說平安平安,其實沒有平安,「因為他們誘惑我的百姓,說:平安!其實沒有平安,就像有人立起牆壁,他們倒用未泡透的灰抹上。」(結13:10)牆壁外面看起來很好,裡面都沒有處理,這樣是不行的。小孩跌倒後,在傷口處會有一種「金包銀」的狀況產生。就是外面結疤看起來已經好了,事實上裡面還在化膿了,醫生要把那片結疤剝下來,把膿擠出來,這樣傷口才會真的好。同樣的,實際的問題要肯面對,若沒有辦法面對則無法治療。約翰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4. 參與的邀請
(Participation Invitation)
之後尼希米邀請百姓一起來建造,「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邀請眾人一起同工來敬拜上帝,「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彌4:2)聖靈和教會也是邀請世人來喝那生命的活水,「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5. 蒙恩的見證(Blessing Testimony)
然後尼希米跟他們說,我在書珊城,經歷到上帝施恩的作為,「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這對人是很大的鼓勵,因為你有信仰的經歷,你敢作見證。我們的華語堂禮拜都會請弟兄姊妹作見證,那是他們信仰的經歷,對他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記念他向以色列家所發的慈愛,所憑的信實。地的四極都看見我們神的救恩。」(詩98:3)保羅也常常見證他從上帝所領受的恩典,「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15:10)
6. 歷史的經驗(Historical Experience)
尼希米領受上帝的恩典,所以國王對他說恩典的話,出13:8「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是因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行的事。」過去的經歷,成為人往前努力的一個根據和力量。耶穌對學生說,你們「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太16:9)
7. 仇敵的控訴(Accusation of Enemy)
當他們要建造城牆時,對敵立即打電報向國王控告他們說:「你們做什麼呢?要背叛王嗎?」這個控告很嚴重,國王如果接受,尼希米就要被判死刑。保羅被押在該撒利亞時,也受到猶太人的指控,「保羅來了,那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猶太人周圍站著,將許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證實的。」(徒25:7)撒旦從古至今也是不斷在上帝面前控訴基督徒,「……因為那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啟12:10)
8. 信心的宣告(Faith Proclamation)
如果這些會令你害怕,接續就做不來了,因為被人家誤會時,會講不清楚。不過尼希米不怕,他用信心來對付那些控告。「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他僕人的,要起來建造。」尼希米面對那些對敵,他是勇敢面對他們。「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7)「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5:4)
Ⅴ、結論:學習聰明童女
耶穌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十個童女要參加結婚典禮,五個沒有準備油,五個有準備油,當新郎晚到時,她們十個人都睡著了,突然半夜有人喊說新郎來了,她們就要立刻點燈,結果沒有準備油的童女點不著,有準備油的就點起燈,沒油的童女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吧,她們五個說沒辦法,我們的油只夠一個人使用,分給你就不夠用,這樣不行,你們快去買吧,最後點著燈的五個童女就同新郎進去參加婚宴,五個沒有油的就無法進去。盼望我們不是只有點著我們的燈,也有準備好所需要的油,學習聰明的童女,「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太25:4)。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上帝,很多時候我們看見周圍有很多的需要,我們有負擔,我們會憂愁,我們也會禱告,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預備好時,就不能做什麼,求上帝幫助我們可以從尼希米有好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只是屬靈上要預備好,在屬世的事情上也要預備好。讓我們準備好,當那輛救恩的火車來臨時,我們可以跳上火車,領受上帝的大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