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瓦器中的寶貝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1-12節
主講:鄭仰恩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五月十八日
一、保羅在林後4.1-6談到他傳揚福音的基本態度
林後4.1-6非常特別,是保羅自述傳道者的身份認同與態度,同時進一步討論基督信仰之本質。
1.傳揚真理,絕不喪膽,因為知道所傳的是有關上帝恩典、憐憫的好消息!
第1節到6節,保羅自述傳揚福音的基本態度有三。首先,傳揚真理、絕不喪膽,因為清楚所傳的,是關於上帝恩典與憐憫的好消息。保羅從生命經驗出發,結合生命與信仰,傳達福音。
2.只傳耶穌基督,不傳自己,並因為曾經歷過基督的啟示耶穌基督的緣故,願意為了基督,成為眾人的奴僕!
只傳基督、不傳自己,並且因為曾經歷過基督的啟示,願意為了基督,成為眾人的僕人。
3.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真像,上帝的光照在我們心內,也顯明在耶穌基督身上。那使「世間有光」的創造主上帝就是通過耶穌基督賞賜真理、生命的救贖主上帝。
最後,連結耶穌基督和舊約的上帝。經文提到,那起初在黑暗中的光(上帝),也顯明在基督身上。基督顯明了救贖的上帝。
二、保羅提到我們是「瓦器�的寶貝」
這是保羅自己的生命經驗。「掃羅」是保羅的希伯來名,成為外邦人的使徒後,就改為「保羅」這個希臘名。早期保羅曾參與迫害司提反,司提反與他一樣受希臘教育,是最早傳揚福音的人。經文描述,當司提反被迫害時,保羅替那些人看守衣物,可見他認同這事。後來,保羅在往大馬色城追捕所謂「跟隨基督的道」之人時,經歷了與基督相遇的重要經驗。這個經歷,後來成為歷代畫家們喜愛的題材。卡拉瓦喬橋畫出了保羅自我中心、認為自己在為上帝大發熱心的心態。;在另一幅畫裡,他深刻描繪出保羅落入黑暗,無助的狀態。米開朗基羅則畫下了保羅的無助:,光照下來,他經歷到的卻是黑暗。
從熱心傳揚猶太教,到基督教的外邦人使徒,這過程非常微妙。成了基督使徒之後,保羅沒有喪膽,而是不斷傳揚福音。無論面對的是猶太人,或希臘羅馬人,他都勇敢傳揚信息,成為人們口中的「傳道者保羅」。
第1到6六節裡還提到,有四種的人。,第一種是保羅自己,從上帝領受使命,只傳耶穌不傳自己,為基督成為眾人的僕人。;第二種是那敵對、攻擊基督的人。事實上,保羅清楚表達,他從不以任何欺騙、詭詐、可議的方式,來傳揚福音。他從不扭曲上帝的話語,總是公開顯明真理。所以,人如何攻擊、敵對他,他不隨之起舞。
第三種是那拒絕聽福音的人。保羅說,世人多被世界之靈蒙蔽了心眼,不願看見基督福音的真光,以致於福音被黑暗蒙蔽。;第四種是基督,上帝的光通過他照進人內心,這光就是創造時,讓世界有光的上帝之光。透過基督的生命,成為救贖上帝的光,照在人身上。
本篇裡,最關鍵的經文是4:7,保羅描繪一幅生動的景象,叫「瓦器裡的寶貝」。保羅說,信徒不過是普通的瓦器,但裡面有屬靈的寶物,要證明基督有屬於上帝的無上能力。
「瓦器」跟「寶貝」是兩個有趣的對照。「瓦器」指人,像如保羅這樣傳揚福音、或接受福音的人,承盛載福音。;「寶貝」則指上帝的本相、真光,就是耶穌基督。而帶有莫大能力、發出真光的寶貝,竟放在脆弱、土製的瓦器裡。
改革宗長老會牧師、神學家——Robert McAfee Brown的名著:《新教的精神》裡探討到,基督新教徒的精神為何。布朗援用保羅的瓦器比喻,詮釋了基督新教的精神,以此為十六世紀到如今的傳統、和新教的區別。傳統天主教會,包括東正教會,布朗認為好比將自己當作寶貝的瓦器,擁有寶貝後,忘了自己瓦器的原貌,宣稱自己等同於上帝國,教宗則是基督的代表。看重階級,以層級的高低,來判定與基督的親近多寡。原是瓦器,卻宣稱成了寶貝。
另一個傳統是主張遺世,建立「真教會」,過獨立生活的小派。布朗認為,小派的危險在於,經歷了寶貝以後,便以為不再需要瓦器。許多小派的確過著令人敬佩的純潔生活,信仰屬靈,彷彿活在寶貝的世界裡。,但信徒仍是瓦器,是脆弱的人,活在破碎的世界裡。所有有了屬靈經驗,認為自己擁有寶貝的基督徒,不能忘記自己還是瓦器,是個脆弱有限的人、或信仰團體。
布朗提醒,新教的精神在於,願意維持平衡。表現的方式是,一方面知道瓦器脆弱、有限,沒有寶貝就是敗壞;擁有寶貝,才有屬靈的力量,活出真光。另一方面,也不忘記瓦器的本質。唯有不斷地活在上帝恩典中的人,才能繼續在寶貝的光照啟蒙下,學習走上帝的道。
美國改革宗傳統神學家尼布爾的禱告文,我以為充分表達出「瓦器裡的寶貝」精神。,禱告文說:「上帝啊!賜給我們恩典,讓我們以平靜的心,接受那些不能被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們勇氣,讓我們去改變那些應該被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們智慧,讓我們能夠分辨這二者。」尼布爾的禱告文,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也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三、根據這個精神,保羅指出基督徒應有的信仰態度
第8到第9節裡,保羅說了四句話,它們在精神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卻又各有微妙。以下是台語和華語的版本。
1.凡事受患難,若是無困迫(「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意指「不至無路可行」)
首先,保羅說:「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既成了擁有寶貝的瓦器,就算門都被關起,也不至於無路可走。這句話讓我想起德國宣教師——史懷哲。,他身兼多重角色,是哲學家、神學家、宣教師,也是音樂家,在非洲的蘭巴倫,建立了醫院院區,照顧病患。早期,為了建設院區,他必須到歐洲各地巡迴,演奏募款。,琴還沒運到手邊之前,他就倚著餐桌,用想像的方式練習彈奏。這就是四面受敵,卻不至於沒有出路,總有上帝為他開路,讓他能去突破。
2.(互人)為難,也無(致到)失望
第二句話保羅說:「心裡做難、卻不至失望。」心裡做難、卻不至失望。心頭有千斤重石,彷彿已無路可走;但保羅說,卻不至於失望、絕望。有寶貝的瓦器,就算心已被壓迫到最低,但仍不會落入絕望。
宣教師馬偕,在台灣的工作非常辛苦。從後來跟隨他的學生當中的後來,可以看出端倪。許多人跟著他,覺得太辛苦,幾週後就跑掉了。但馬偕在日記裡常常寫道,他雖遭遇許多困難、迫害,卻從不曾對上帝失落去信心,「因為我的主耶穌,對人的應許,從來沒有不實現過。」作為一個宣教拓荒者,馬偕憑著如此信心,和從不絕望的信仰態度,在當時的台灣進行宣教工作。
3.抵著(人的)窘逐,也無受(上帝)放棄
第三句話保羅說:「遭到逼迫、卻不被丟棄。」遭到逼迫、卻不被丟棄。這句話在原文裡有主詞,意思是:「遭到人的逼迫,卻不被上帝放棄。」。這讓我想到,四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一段故事。,當教會與國家審判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路德時,審判長問路德:「教會已存在一千多年,難道這一千多年中,每個人都是錯的,只有你是對的?」審判過後,路德留蓄長鬚,改名易容,躲到了瓦特堡裡。,有將近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日夜翻譯,將上帝的話語,譯成德文,讓使用德文的人都能閱讀。在此時,他經歷到人生最低潮的時刻。每晚睡前,就會想起審判官的問話,懷疑自己是否正確。但每當他翻譯聖經,回到上帝的話語裡,就感到即便所有人都遺棄他,有上帝的話同在,他就不被上帝拋棄。落魄的改革家路德,在翻譯聖經的孤單過程中,從上帝的話裡找到盼望。瓦器就算行將破碎,裡面的寶貝會撐住它。
4.受拍倒,也無失無(「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有英譯為knock down, but not knock out)
最後一句話是,被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英文有翻譯作knock down, but not knock out,類似拳擊格鬥的情節。雖然拳擊手被打倒了,但卻不放棄,不肯輕易出局。保羅自述,即便信仰受到極大挑戰時,他也不會倒下,不肯輕易放棄、被判出局。
四、保羅的秘密
保羅分享這四句話,並非要以勵志的人生哲學,勉勵兄姊;乃是要以自身的信仰經驗,鼓舞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下分享兩點保羅的秘訣。
1.為什麼保羅能有這種信仰態度?保羅的秘訣是甚麼?我想,就是相信我們是「帶有寶貝的瓦器」,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這是基督徒效法基督復活的信仰態度,是一種「出死入生」的信仰。
第10到12節保羅提到,他的信仰態度是,常帶著耶穌的死,使基督的生顯明在身上。第12節保羅再次重申,讓「死」在自己身上發動,以致於「生」能在信徒身上發動。剛過去的復活節,復活信仰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出死入生,經歷過死,走出來後擁有新的生命。「生死學」告訴我們,人若知道「死」,方能知道「生」;若能面對死,才能面對生命。保羅與基督相遇的經驗,雖然豐富了信仰生命,卻也艱辛痛苦。,但他學習到信仰的秘訣,讓自己身上常帶著基督的死,以致於基督的生能夠顯明。這,就是帶著寶貝的瓦器,信仰的態度。
2.進一步來說,我們更可以學習保羅那種「讓死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的信仰態度。這是非常偉大的信仰實踐精神和宣教態度,也是「瓦器�的寶貝」的精神!
願復活節期過後,我們繼續思考信仰的功課,從保羅撰寫的經文中有所學習。保羅使用「寶貝」和「瓦器」這樣生動的比喻,來描述信仰生命和態度,值得我們共同反省、思考、學習。一起禱告。
禱告
感謝愛我們的上帝,賜下恩典,使人在恩典中與基督相遇,經歷恩典所帶來的莫大力量。懇求上帝以恩典賞賜、繼續帶領,也教導擁有寶貝的我們,本貌仍是瓦器。在瓦器的生命中,雖然繼續經驗挑戰、脆弱與破碎,但深信主的恩典不斷地帶領,在個人、團體、社會中,透過有限的我們,顯露、照耀出光來,見證主寶貴的福音。懇求主帶領保守每位兄姊的信仰生命,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由 Blogger 於 5/31/2014 04:05: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