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要怎樣傳承下去呢?耶穌基督要升天以前,跟他的學生交代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The Great Commission (大使命),就是「我們要去使萬民作門徒」,這是主動詞,當中有幾個分詞,第一個是「去」,就是當「使徒」。第二個是「施洗」,這是當「信徒」。接下來是「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個就是活出樣子來,當「門徒」。所以這裡面有「使徒」「門徒」「信徒」,「信徒」不是不好,是好,只是很可惜,就只拿到一半的恩典,恩典裡面,從「信徒」到「門徒」再到「使徒」,你相信你受洗,然後你願意在生活上有耶穌的樣子,我覺得我們基督徒比較遺憾的是,很多人是基督徒很虔誠,可是生活上沒有改變,耶穌的生活和他沒有關係,耶穌生活的樣子對他沒有影響,這是沒有作「門徒」,要作「門徒」是我的生活上要改變,被主的愛來改變。
最主要的是把聖經的話活出來,住在我(神)的話裡面,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約翰福音第八章31節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所以這些人是「信徒」,耶穌說作「信徒」不夠,你們要作「門徒」,「…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這些人已經是信徒了,耶穌說你們要怎麼作我的門徒?是常常遵守我的道,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住在神的話裡,所以我們是用主耶穌基督在聖經上他活出來的樣子,與我們生活的樣子作對比,然後我們願意跟隨主的樣子去生活。
美國最近流行一個運動叫WWJD,WWJD熱潮變成一個大的事業,這是一個想法,它的英文就是What Will Jesus Do?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自問:「如果耶穌在我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你認為耶穌會怎麼做,你就照耶穌的做法去行。現在變成一個口號或一些裝飾品(有點可惜),他們把它放在手上當手環,放在指頭當戒指,還有很多WWJD的商品,但是它本身的想法是很好的,像是應用在夫妻關係上,如果你和你的妻子意見不同要爭吵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說:「耶穌在這個時候他會怎麼做?」特別在面臨困難及決定的時候,當你常常這樣問自己,漸漸的你這個人就被改變了,滿有基督的形像,也成為主耶穌的門徒了。願我們每位都願意再次立志成為主的門徒,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有一個名叫Scott Peck的人,他寫了一本書,書名是The Road Less Traveled(心靈地圖),他是基督徒精神科醫師,這本書我記得在神學院的時候要念,這次在準備講道的時候,又看到他的另一本書(The Different drum),就是關於小組的研究,研究的結果及過程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說一個真正的小組要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第一個階段叫作Pseudo Community(假的社群),Pseudo就是表面看是,實際上不是,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大家都很客氣,客氣可以說是這個階段的特點,大家在一起,我也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好你好,今天天氣真好,你家小狗怎麼樣…」,我們不會故意去講到什麼東西,也不會去惹起一些爭議的題目,大家的關係是很淺的,可是很和善很客氣,這個階段因為是大家第一次見面初步的互動,總不好意思講一些難聽的話,而是講一些好的、高興的話題。之後如果大家還是在一起,彼此不同就會出現不舒服的東西也會跟著來,開始會互相抱怨,開始會責怪,因為有一些期待,作者把這個階段稱作「衝突期」或是「混亂期」(Chaos)。就是在大家不舒服,大家很緊張的狀態,有一些小組在這個階段就會「死掉」,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你不高興我不高興,那算了,我不來了,結果就解散。如果說這群人他們可以熬過這個階段,前面講的「彼此接納」就是幫助我們度過這個比較艱難的時期。昨天在少契的小組裡面也聽到一些輔導說:「在什麼時候和哪位輔導吵得很厲害…」小組正經歷這階段,經過這個階段之後,大家的關係會比原來那個客氣更僵硬,彼此不講話到了最低點,好像Empty空掉了,人是在一起卻沒有什麼交集,連本來的禮貌也不講了,這階段叫emptiness可是如果沒有離開的話,再往前就進到真正的小組。每一個人在衝突過程當中,會發現自己的某些黑暗面,發現自己是有一些問題,也願意來改變,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下一個階段就是真正的小組(true community),在此小組中彼此可以講出心裡面的話,負面正面的話都可以很安心的講,而且在小組裡感到被接納被瞭解和關心。我剛才講的「彼此勸誡」,就是可以彼此指出對方有什麼不對,願意彼此饒恕,這是最後的階段。作者提到小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或是說一片水面,讓你更看清楚自己,也能夠讓自己更成長,我想這是最好的「彼此相愛」的詮釋。
在這邊 神有一個特別的動作,就是「賜福」,神就賜福給生命。所以生命是 神賜福給宇宙的一個禮物(A gift bless by God),這在倫理學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創世記第一章第20及21節提到上帝第二次的創造,是創造生命。而且這創造是帶著祝福的創造。 神就祝福那些生命,要他們生養眾多。所以這個「生養」跟「生命」是受祝福的。
把這觀念發揮到最好的就是「史懷哲(Schweitzer Albert)」,他提到倫理的最高原則,不是「尊重人命」,而是「尊重生命」。有些倫理學提到「尊重人命」,而「不尊重狗命」。而史懷哲提到的所有的生命,不是只有人類。所有的生命我們都需要尊重,因為那是從上帝來的禮物。那這個觀念生命是個禮物「life is a gift」,一個上帝祝福的禮物「bless gift by God」。若是這樣的觀念被接受,那就代表生命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就沒有權利決定要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