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7年1月28日

愛的系列(二十):愛與包容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愛與包容」,談到包容,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像一位媽媽對待一個無理取鬧(Temper tantruml)的孩子。媽媽是怎麼處理?是打他罵他嗎?還是用雙手把他抱在懷裡,希望他的脾氣發完後能夠安靜下來?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會拳打腳踢,然後媽媽的皮肉就要忍受這樣的傷害,這是包容嗎?隨便他發脾氣、隨便他鬧,但是就把他抱起來、把他容納起來,是這樣的意思嗎?中文翻譯成包容,現代中文修訂本把「凡事」改成「一切」,我想差別不大,基本上還是包容,台語是「凡事忍受」。英文的翻譯你就會發現他們在兩個字中間掙扎,較多的版本使用bear這個字,包括新欽訂本(NKJ)、現代美國標準版(NAS)、新修訂標準版(NRS)都用bears all things,bears跟包容的意思比較相近,只有一個新版本往另外一個方向去想,我覺得它翻譯的最好,它是現代國際版聖經(NIV),它是用always protects,這個protects和bears的意思就不完全一樣,protect是保護,bear是忍受,忍受和保護,到底哪一個比較能夠傳達希臘原文στέ γω(Stego)這個字的意思呢?

Ⅰ、引言:從劍龍(Stegosaurus)談起

講到στέ γω(Stego),如果我們當中有小朋友喜歡恐龍的,就會知道有一種恐龍叫作劍龍(Stegosaurus),中文我們把它翻譯成劍龍,其實正確的意思是屋頂龍(背著屋頂的恐龍),因為牠的背上帶著屋頂跑來跑去,牠的特點是背上長有很多很大片好像盔甲的骨版在上面,可以保護牠不要被攻擊,因為牠是草食性恐龍,很容易被攻擊。劍龍的名字就叫作Stegosaurus,這個Stego就是希臘文的包容(στέ γω),Stego它本來的意思是屋頂στέ γη(roof),屋頂是做什麼用的?屋頂的功用主要是保護屋子。它為了要保護,就得忍受各種天氣,下雨也好、颱風也好、雷電也好,忍受不是目的,忍受是手段,是為了達到保護的目的。所以本來的意思是保護,可是為了要達到保護的目的,它必需要忍受一些外面的攻擊,所以有人就把它翻譯成忍受的意思,但是我覺得忍受是其次衍生的意思,它原來基本的意思是保護。屋頂忍受雷打風吹雨淋日曬,為的是要保護房子裡面的人及物。

Ⅱ、凡事包容

1、 希臘文:包容στέ γω(Stego)

凡事包容希臘文就是στέ γω(Stego),這個字就是剛才講的劍龍Stegosaurus,Stego是動詞,它的名字是來自於名詞στέ γη(roof),στέ γη(roof)就是屋頂,屋頂是為了要保護。所以經文是「愛是凡事遮蓋、凡事保護」的意思。

2、 英 文:bears all things(NKJ)(NAS)(NRS)
always protects(NIV)

我們剛才談到過英文翻譯,我覺得protect翻譯出它原文的意思,bear只翻譯出衍生的意思,為了保護它必須忍受,愛就是保護。

3、中 文:凡事包容(和合本)

包容一切(現中修)

中文是把bear翻譯出來,bear就是忍受。在哥林多前書九章12節有跟這個類似的字:「…然而,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凡事忍受」就是στέ γω(Stego),忍受不是目的,保護才是目的,保羅要保護什麼?保護福音。他怕福音被阻隔,為了要讓福音可以傳開,所以保羅才忍受,而不是為了忍受而忍受,是有一個特別的目的,能夠讓福音傳開,所以他忍受。

Ⅲ、三種包容 (Thayer’s and Smith’s Bible Dictionary)

當我們想查新約希臘文字典時,通常我们會使用Thayer’s and Smith’s Bible Dictionary,在這希臘文字典中,你可以看到這個字στέ γω(Stego)有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剛好是表示三種包容,或是三種保護。

1、 母雞的包容:免受攻擊

第一個意思如同母雞保護小雞。我們都曉得老鷹要來抓小雞的時候,母雞用什麼保護小雞?用牠的翅膀。把小雞藏在牠的翅膀下,趕快把牠們保護起來,所以有包起來的意思,可是目的不是要忍受,目的是要保護小雞,所以母雞就要忍受面對老鷹的攻擊,是為了保護小雞,這個我把它稱作「母雞的包容」。目的是讓小雞免於受到敵人的攻擊。詩篇第十七篇8節說:「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這是第一種包容,保護不要受到敵人的攻擊。

2、 方舟的包容:擋風蔽雨

第二種包容我們看到的是「方舟的包容(大船的包容)」。建造方舟是為了什麼?為了保護挪亞一家人還有船裡面的動物,不要被大洪水淹死,所以方舟就要忍受大雨風浪,它忍受的目的是要保護裡面的,免於他們死亡,它的目的是擋風避雨,保護免於環境的侵害,聖經說:「挪亞就同他的妻和兒子兒婦都進入方舟,躲避洪水。」(創7:7)為什麼可以躲避洪水?就是受到方舟的保護。

3、 好友的包容:遮掩過錯

第三個保護是我們今天要強調的,我想前面兩種保護我們都可以了解,就是免於受到外面的攻擊。第三種保護是最難的,攻擊不是來自於外面,而是來自裡面,你要保護攻擊你的人,你不要讓他受到傷害,這是很困難的,我想這是今天的重點,也是保羅在哥林多講的重點,我把它稱作「好朋友的包容 (遮掩過錯)」。你要保護的人正是讓你受傷、攻擊你的人,可是你還是要保護他,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一起來學習的。「遮掩人過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箴17:9)如果你能遮掩人過,人家會喜歡你,每一次挑人家的錯誤的,好朋友都變成不是朋友了,所以這個包容的意思是要把對方保護起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人不好,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人不對,這個我覺得是包容最高層次的意思,也是我覺得最難的。保護弱小大家比較能了解,要保護不對的人、要保護犯錯的人,實在不可思議,到底要怎麼做呢?

Ⅳ、爆料文化

1、 打擊政治對手

台灣的文化,最近幾年剛好和這個觀念相反,如果對方有錯,不只不保護,還要爆料、把它暴露出來。我們知道台灣最會爆料的是誰呢?大家應該認識他吧,你們認識他我就不講了,他在國外小有名氣,香港和國外的報紙都說他是爆料天王,他很厲害,他不是保護人家的錯誤,他是專門掀人家的錯誤,有時候給他掀對了,有時候掀的沒什麼道理,可是他還是繼續掀。其實台灣不只他,差不多每次選舉,你都會聽到不管對方真的假的、對的不對的,所謂傳聞也好,什麼都好,就是把它爆料曝光,這背後是有一些動機和心理因素的。候選人在選舉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他們很多互相爆料的報導,我想很明白的,他們只是要打擊政治對手,希望選舉會贏。可是你知道嗎?在選舉的時候,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把對方醜化的很難看,而是要讓選民知道當選後,我會為人民做什麼事,對不對?因為候選人出來競選是要服務大家的,應該提到他對服務選民的想法和願景,但是我們聽不到這些,只聽到對方以前做了什麼壞事,連對方的爸爸媽媽兒子都可以拿出來談,目的只是為了要讓大家對他印象不好,那我就贏了,結果老百姓聽不到政見要怎麼選呢?你看到的都是口水戰,對於選舉一點幫助也沒有.就算把對方講的真的很爛,當選人要怎麼執政我們也不知道啊?我們是憑什麼選他呢?可是台灣目前的文化就是這樣子,不是包容,而是盡量的把它曝光、盡量的把它醜化。喜歡爆料的人要小心了,上帝並不喜歡人的毀謗,摩西的哥哥姊姊都很有恩賜,上帝也使用他們,一位是祭司、一位是先知,姊姊米利暗因為嫉妒心中不高興,她認為上帝偏愛摩西,後來她就發現摩西有一個錯,就是他娶錯了老婆,他沒有娶希伯來人,而是娶一位非洲的外國老婆,所以她就開始講摩西的壞話:「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說: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這話耶和華聽見了。」(民12:1),結果耶和華上帝都聽見了,耶和華上帝不只聽見了,耶和華上帝還不高興,然後說:「好,你說你很乾淨,那我就讓你長最髒的病。」結果米利暗就長了大麻瘋,這時候你就看到摩西真的很棒,你要知道什麼叫作包容嗎?摩西就是這樣,他跑來向上帝求情,「上帝啊,對不起啦,她如果有什麼不對,請祢原諒他,祢不要讓她這麼可憐。」摩西替他的姊姊禱告,希望上帝能夠原諒他的姊姊,不要跟她計較,讓她可以好起來,摩西真的是很會包容,姊姊是爆料他的人,他反過來幫她禱告,上帝就應允摩西的禱告,所以聖經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在這個故事裡面讓我們看到,雖然姊姊毀謗他,摩西受到傷害,他還是包容她,這是一個明顯的對比,這也是為什麼神會挑選摩西並且使用他,因為他有包容的愛。

2、 塑造公義形象

第二種台灣爆料文化的想法更是奇怪,就是把對方說是貪瀆,那麼自己就是清廉,這個差不多是台灣的政黨在另一個政黨被暴料,顯出有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他們會拼命的說:「你看他們多貪多爛」,還有一句話沒有講,「那我們呢?我們還不錯。」這是邏輯上的錯誤,對方的貪瀆和你的清廉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清廉不清廉是你的事,這是想要利用爆料別人的不好來凸顯自己的好,我覺得這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這叫作自欺欺人,輪到你自己被爆料,原來自己也半斤八兩。對方不管是清廉也好、貪瀆也好,跟你本身清廉與否一點關係也沒有,約伯記說:「…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為義嗎?」(伯40:8)我有沒有罪跟你有沒有罪是獨立事件,絕對不可能因為你是大壞人我就變成是大好人,這是不可能的,你好不好大家自有公斷,這是第二個種爆料文化的心理。

3、 滿足偷窺心理

以上這些都還是為了政治的目的大家明爭暗鬥,第三種是我們大家都容易犯的錯誤,我們喜歡偷看別人的隱私(Peeping Tom)。這種爆料文化有時候爆料的對象不只是政治人物,還有知名人物,比如說電影明星等等一些有名的人,其中最可憐的就是英國的戴安娜王妃,為了躲避媒體狗仔隊(Paparazzi)的追逐,最後出車禍死在巴黎的隧道裡面。為什麼那些人要冒那麼多危險,騎那麼快的摩托車,只為了照一張相片呢?因為一張相片可以賣很多錢。為什麼一張照片可以賣很多錢呢?因為很多人想要看。看什麼?看人家的隱私。偷窺別人的隱私是我們每一個人易犯的錯誤,我们會以為看這些報導沒什麼不對,如果我們大家都不看那些八卦日報、爆料週刊,他們根本就會倒店無法經營,因為他們是靠這類的消息賺錢的。而我們每一個人卻是在這裡面的讀者和觀眾,我們沒有包容,我們喜歡看笑話,一點小道風聲都好,只要他是有名的人,「咦?他哪裡有出什麼狀況?她哪裡有出什麼紕漏?」這個叫作偷窺,我想我們不要笑別人,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這種侵犯他人隱私的這種衝動。聖經講到一個個案,「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創9:22)他是挪亞的孩子含,他不小心看到父親喝醉酒,褲子沒有穿好就睡覺,他看到不去講就好,他還跑去跟兩個哥哥講:「你們來看看,爸爸沒有穿褲子就睡覺咧。」結果這個人的兒子被神咒詛,因為他沒有包容。別人做錯事情,我们不需要嚷嚷,把對方弄得那麼難看。以上是爆料文化的三種動機。

Ⅴ、包容倫理

1、 保護隱私不張揚

在聖經裡面教導我們一些包容的倫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個是醫學上很重要的倫理,叫作病人的隱私權,再怎麼樣,除非有法律上的規定一定要向權責單位報告的事件以外,醫生絕對不可以暴露有關病患當事人不願別人知道其個人的事,對象也包括病人的配偶子女。你們應該還記得不久以前選舉台中市長的時候,有十二個醫生為了選舉,居然把對方參選人的病歷暴露出來,結果就受到處分。這是很不應該的,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倫理,就是別人的隱私,你不應該因為其他的目的把人家爆料曝光出來,「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20:19)把人家的隱私傳開是不好的,不可與他結交朋友。

2、 擔代軟弱免跌傷

第二個包容的倫理,當你在某方面比較強、比較對的時候,對那些比較弱的、比較不是那麼對的人,你有沒有包容?還是你堅持你的對,讓對方跌倒,這是保羅所講的包容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他們提到祭拜過的肉能不能吃?保羅說:「東西都是上帝所賜的,祭偶像跟我們沒有關係,你可以吃。」可是有一些人會怕,「拜過的那些食物已經跟神明沾上邊了,吃了會不會怎麼樣?」保羅說那是信心軟弱的,對一個信心比較堅定的人來講,吃或不吃其實無所謂,他都可以吃,可是若是他吃了就會讓另外一個人跌倒,保羅說:「你為了對方,你既然吃與不吃都無所謂,你為什麼一定要吃讓對方跌倒、讓對方難過的要命呢?何必這樣做?」這是第二種包容,就是擔代軟弱,免得他跌倒受傷。保羅勸羅馬的教會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15:1~2)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的人,不要只求自己的喜悅,重要的是能不能讓對方得到益處,讓對方能夠被建立,建立軟弱的人,這是第二種包容,保護他,不要讓他因為你的自由、你的堅持而讓對方跌倒。在這裡我應該要悔改,因為我走路很快,這是在台大當醫生時訓練出來的,當醫院有急診、病房有緊急事件時,需要用廣播馬上找到醫生,通常院方會播放一個一般人聽不懂的代號語音,正逢在中央走廊走路的醫生,只要聽到這個代號語音,不管是哪一科的醫生,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那個病房去急救。院方規定我們不能用跑步的,因為怕病患或一般人在台大的中央走廊看到穿白衣服的醫生跑了起來,以為出了什麼大狀況也跟著跑起來,這下子就大亂了,所以我們就要鍛鍊腳下功夫,不能跑但要走很快,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後來我就忘記了,追女朋友的時候,我也走很快,然後又不習慣牽她的手,所以有一次跟她出去,走到她走丟了我都不知道,「咦?她怎麼不見了?」然後再回去找她,因為她追的很累,後來乾脆就不走了。比較強壯的人,有沒有體諒比較軟弱的,或是依然故我,或是你可以體諒對方,這是一種保護、是一種包容。

3、 忍受頂撞等成長

第三個包容我想我們作父母的都會心有戚戚焉,成熟的人要包容不成熟的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所帶給你的傷害。好比父親忍受他的孩子對他的大吼大叫,所有作父母的都知道這叫作忍受頂撞,因為小孩子還不完全懂事、還在長大的過程,可是他已經大到會罵你了,他還不會大到能夠諒解你的苦衷,所有的父母都要經過這個痛苦的階段,你是馬上把他打回去、罵回去呢?還是你就是閉口不言的讓他罵?在心裡面禱告說:「神啊,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會長大、會了解作父母有作父母的為難和考量,孩子不一定完全懂。」這種成熟的來忍受不成熟的頂撞,是很難的,這包容、等待、忍受,目的是為了保護他,不馬上讓他難堪、受傷。「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3)

4、 私下指錯防曝光

最後一個包容是耶穌自己講的,包容不是包庇,我們常常以為包容就是既然對方做錯,為了要保護他,就不講了,不對!應該是要講但不向不相關的人講。相關的人做錯了,如果我们不講是包容嗎?我說這個不叫作包容,這個叫作包庇。所以翻譯成忍受有時候會誤導,以為說什麼都不講,忍耐就是了,可是做錯的那件事情要處理嗎?我認為還是需要處理。怎麼處理?私下處理。所以包容是要處理錯誤,但是不公開處理。不暴露給不相關的人知道,盡量讓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我們要把傷害程度減到最低,為什麼?因為我們需要處理這個不對的事情,不能夠就因此當作沒有看到,不處理所犯的錯那是包庇。「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這是包容的重點,就是要指出他的錯來,若不指出來,那就是包庇,希望大家能夠分清楚這兩者的不同。很多人,特別是我們華人,沒有勇氣指出對方的錯誤,為了不影響兩人的關係,我們就把事情掩蓋起來,說:「啊,凡事包容。」我們用包容來包庇,這是我們華人比較容易犯的錯誤,西方人比較會當面跟你挑戰,可是他們就犯了不會包容,我們常是包庇,然後告訴自己:「唉呀,我很包容。」其實不對,包容不應該包庇,包容的目的是要得著你的弟兄,因為你要保護他,不只是讓他有面子,還要讓他在錯誤的事上學習長進。誰向他講,最好是你自己,這是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智慧,這點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清楚。包容不是包庇,英文包容是bear,或是forbear(克制忍耐),包庇是condone,所以我說Bear is not condone.,不應該將錯誤以包容的美名,把它包裝起來,我想這個不是聖經中包容的意思。

Ⅵ、上帝的包容

1、 保護該隱免被殺

上帝對我們是無限的包容。第一個出現的包容就在創世紀第四章,最近我們創世紀查經查到第四章,講到該隱把他的弟弟亞伯殺掉。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奇怪的一點,當該隱要殺他弟弟亞伯的時候,上帝沒有出面保護這個弟弟,可是在該隱把弟弟亞伯殺掉以後,上帝出面保護這個哥哥,哥哥說看見我的人要殺我,上帝說:「沒關係,我保護你。」你不覺得很奇怪嗎?上帝應該保護好人嘛,警察應該保護好人,怎麼保護壞人呢?創世紀第四章就讓我們看到神對惡人的一個很大的包容。很明白的,上帝保護該隱,給他一個記號,William Blake畫了一張圖圖中該隱挖一個洞把亞伯埋在地裡,亞當夏娃挖到了屍體在旁哭泣,亞伯被殺掉了,上帝好像太陽出現要審判該隱,而該隱像似要逃跑,可是很奇怪的是,「耶和華上帝就給該隱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創4:15)為什麼上帝要保護壞人?這是我前面說到包容的第三個意思(遮掩過錯)。

2、 為義人恕所多瑪

第二個包容是亞伯拉罕接待三個人,神是其中一人,吃完飯以後,上帝講了一句話,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18:17)他對我那麼好,我要做的事情應該讓他知道,上帝就跟亞伯拉罕說:「這裡有兩座城,已經惡貫滿盈,我要來察看,如果真的如同傳我耳中的聲音一樣,我就要天火焚城,要把這兩座城燒毀。」亞伯拉罕很好心,因為他的姪子住在其中的一座城,亞伯拉罕就跟上帝說:「上帝啊,不好意思,我拜託你一件事,如果有五十個好人,你可不可以就不要滅那兩座城?」上帝很阿莎力,祂說:「好,五十個好人,就可以容讓整城的壞蛋。」亞伯拉罕想一想:「糟糕,萬一沒有五十個人就糟了,我太急於開口了。」他又說:「上帝啊,對不起,我剛才估計錯了,四十個好不好?」上帝說:「好,四十,打八折。」亞伯拉罕心想:「搞不好整座城找不到四十個怎麼辦?」就說:「三十可以嗎?」亞伯拉罕很會討價還價,上帝說:「三十就三十,這樣可以了吧?」「不好意思,二十好嗎?」這個厲害喔,上帝說:「OK,二十。」最後亞伯拉罕很勉強的說:「上帝啊,十個可以嗎?」上帝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創18:32)這是包容,為了那十個義人。然後亞伯拉罕不敢再講下去,因為剩下五分之一了,從五十減到十,他如果繼續減,減到一,上帝會不會答應?上帝還是會答應。這個叫作福音,全世界只有一個義人,就是耶穌基督,因一個義人,上帝就願意赦免所有的罪人,上帝保護壞人保護到這般程度,祂讓祂的獨生子為我們犧牲,就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悔改,這是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看見的。亞伯拉罕的信心,讓他一直請求下去,直到十,很可惜的,這兩座城裡居然找不到十個義人,整座城就被審判、被毀滅了,可是在這裡就看出神包容的愛,上帝為了十個義人,可以包容整座城的罪人。

3、 世人蒙昧不監察

保羅傳福音到了雅典,他向雅典人說:「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為什麼不監察?因為上帝希望給他們一個機會可以悔改,「…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如今機會來了,那個義人已經出現,就是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保羅說:「你們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悔改」。在這裡我就要指出來,從該隱到亞伯拉罕再到保羅,你看得出來神的目的嗎?上帝包容壞人的目的不是要讓壞人繼續壞下去,是不忍他們馬上被滅絕,希望他們有機會回頭。包容不是包庇,包容不是容讓壞的、錯的而且不處理,包容還是要處理惡的,怎麼處理?要給對方時間、空間,去處理那個不對、能夠悔改,那是包容的目的。上帝的包容不是只有忍耐忍受而已,祂有一個很積極的目的,希望給你機會悔改。

4、 麥子稗子齊容納

不只這樣,甚至是在教會混的人,上帝還包容,在我們當中多少是混混?應該有吧?到教會不是為了要敬拜上帝,而是為了別的目的,魚目混珠就混進來了,不管是為了想聽牧師講道的也好,聽牧師講道和敬拜上帝不一樣,如果今天我不講道你還來禮拜堂,你是敬拜上帝;如果我講道你才來,那你是來拜我,你來聽我講道,「蔡牧師講的很好聽,我就喜歡聽他講。今天不是他講,那我也放假。」有這樣的人咧,有的是為了詩班唱的歌很好聽、氣氛很好,有的是因為會友很有愛心,這些人並不是真的為了神來的,但神都包容,神說不管怎麼樣,通通可以,你要混就混吧,可是上帝的目的是什麼?希望有一天你能夠混出名堂,不會就這樣子一直混下去,有一天你真的被神的靈感動,說:「唉呀,我應該來敬拜上帝才對。」不管講道怎麼樣、不管詩班怎麼樣、不管其他怎麼樣,認為應該有一段時間跟弟兄姊妹們一同到神的面前來敬拜上帝,那就是玩真的啦。耶穌曾經說過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故事中的僕人對田主說:「這個是麥子,那個是稗子,兩種植物長的很像,可是稗子將來結不出什麼東西來,它只是白佔地方、污染田地,跟麥子搶營養,所以我去把它摳出來、薅出來、拔起來。」上帝說:「不要,我寧可讓他們一起長。」「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太13:30)上帝希望有一天稗子會混成麥子,這是包容,可是包容不是不處理,包容是給你機會改變,如果不改變,上帝還是會處理,收割的時候就會處理。所以大家要了解,神是無限的包容,可是包容有很積極的目的,不是包庇,是給你機會,最後上帝還是要處理,善惡還是要分明,公義還是要彰顯的,在公義彰顯的延遲當中,留下來的就是包容這兩個字,是保護你,給你機會。

Ⅶ、結論: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此相愛遮掩多罪

所以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7~8)日子不多了,上帝的包容不等於包庇,總有一天要算帳,在上帝算帳以前,我們要抓住機會來改變,那樣才達到包容的目的,保護才有意義。彼得給我們四個建議,第一,要謹慎自守;第二,要警醒禱告;第三,要彼此相愛;第四,要遮掩許多的罪。其中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包容。讓我们不以包庇來代替包容,也在愛中學習包容。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祢是一位包容的上帝,從該隱開始到所多瑪到雅典到教會,一直到今天我們每一個人,主,祢知道我們的內心,主,祢是一直的等待,一直的保護,希望我們有一天可以回轉過來,祢給我們這個時間,祢給我們這個空間,讓我們長大成熟,主,謝謝祢。主,不只這樣,我們期望向祢學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人是得罪我們的,有一些人是傷害我們的,有一些是我們所愛的子女他們還在頂撞我們,主啊,幫助我們學習包容的功課,知道什麼是包容,什麼是包庇,幫助我們有智慧和勇氣,來作適當的抉擇和處理,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爆料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爆料是台灣這幾年來方興未艾的社會現象。爆料與揭弊並不完全相同。揭弊者在西方被稱為whistleblower (鳴笛者),這個名詞源自十九世紀英國警官於巡邏時如果發現有不法之事正在進行就會立刻鳴笛以喚起執法人員與一般民眾的警覺與注意。鳴笛者通常是一個公司或機構的現任或前任雇員或成員。他們將職務上所獲知該公司或機構中所發生的犯法或危害公眾安全的情節告知相關人員或大眾媒體。體制內鳴笛者 (internal whistleblower) 是向同一公司或機構的上級主管或監察單位檢舉,體制外鳴笛者則會向律師、司法單位、監督機構、或大眾媒體檢舉。鳴笛者往往會遭遇該相關公司或機構的迫害。傑弗瑞 (Jeffrey Wigand) 就是美國舉發大煙草公司刻意隱瞞煙草有上癮與致癌危險而成為舉世聞名的鳴笛者。鳴笛者有時為了避免因為揭弊而遭遇迫害,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只將相關資訊透漏給媒體公諸大眾,他就被稱為深喉嚨 (deep throat)。深喉嚨這個名詞最初是被用來隱藏那位於1972年提供給美國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 兩位記者武德瓦與伯恩斯坦 (Bob Woodward and Carl Bernstein) 秘密資訊讓他們在報紙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揭發尼克森總統政府涉及非法監聽在野黨開會的水門案件 (Watergate Scandal) 的真實身份所使用的假名。一直到2005年5月31日菲爾特先生 (William Mark Felt) 才向浮華雜誌 (Vanity Fair) 透露他自己的真實身份。

最近在台灣興起的爆料文化往往是政黨之間為了奪取政權而互相利用媒體平台控訴對方貪腐的現象。爆料文化的背後可能存在一般民眾對於社會知名公眾人物私生活真相好奇的偷窺心理以及普羅大眾對於執政掌權者可能會被權利腐化而政府組織卻缺乏有效監督並維護公義的架構的懷疑心態。 前者造成狗仔文化 (paparazzi culture),常會干擾侵犯個人隱私,甚至可能與1997年英國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 (Diana and Dodi) 巴黎車禍死亡的悲劇有關後者形成媒體審判 (media judge),常會導致族群意識對立,甚至可能惡化淪入社會動亂與失序 (social chaos)。爆料與揭弊之差異在於揭弊者通常是一個公司或機構的現任或前任職員或成員,因此對於揭弊事項的內容是從內行專業的角度提出批判檢討,精確度較高;爆料者卻是一個政治人物或媒體名嘴,因此對於爆料事項的內容是從外行耳聞的角度提出猜測質疑,誤傳性偏高。揭弊者常要擔心受到被揭弊公司或機構的逼迫或報復而掩姓埋名;爆料者常會自詡為社會公義鬥士而成為媒體追逐對象而成為輿論爭議人士。揭弊案常是針對公司或機構對社會大眾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事件;爆料案卻常是針對某特定政治人物或社會知名人士的人身攻擊。

主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當有人得罪他們的時候,首先要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私下場合與對方就此事件進行溝通懇談以促進彼此對此事件看法的互相瞭解並希望能取得共識以解決此爭議。如果當事者雙方無法就此爭議事件取得共識,則可能須要邀請一位雙方都能夠尊重的中介者 (mediator) 來加入進行協調,希望經由此公正第三者的介入能夠幫助雙方減少誤會與歧見,並且能夠尋出一個雙方雖不完全滿意卻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中介者也無法幫助雙方解決此爭議,則可能要訴諸較為公開的爭議處置機構來作妥善的處理。這就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提到愛是凡事包容的精神,也就是避免將對方的錯誤向不相關的第三者或大眾曝光而造成不必要且過度的傷害。從這個精神來看,揭弊者如果可能應該盡量先從體制內鳴笛,其次才向司法機構撿舉,向媒體揭露應該保留為最後的不得已的手段。爆料者如果沒有先私下與對方溝通或是向司法機構撿舉而直接向媒體爆料,就是沒有愛心的表現。如果爆料內容的消息來源完全沒有經過詳細的求證或是根本是誇張或抹黑對方,則更是不足取的行為。

2007年1月25日

創世紀(40) 070125

4:9 公義的上帝審問該穩:你的兄弟何在?


2007年1月21日

扎根於主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1.21
作  者:曾昭瑞 牧師

許多人都有種盆栽,在種盆栽的時候,有一些人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而忘記澆水。過了一陣子之後才發現,盆栽裡的葉子有不少變得枯乾,甚至開始在掉落。當發現的時候,就一直開始拼命的澆水。雖然很認真澆水,卻沒有用。為什麼?因為盆栽裡的葉子雖然看起來還是像活著的,但是根已經枯乾了,根枯乾了,澆再多的水也沒有用。盆栽與種在土裡的植物不一樣,它的根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的伸展,一但沒有澆水,很容易就枯乾、死亡。

前言:先知與我們的經驗 

弟兄姊妹們,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遇見困難、傷痛的時候,你很認真的禱告上帝,但是上帝好像沒有垂聽,也沒有醫治。所以在那個時刻,我們不明白上帝在那裡?祂是否看顧著我們?所以在面對困難的當下,我們有時候會問上帝,你是否是真實的?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樣的事?你是否聽見我們的呼求?許多人有這種經驗,先知耶利米也有。

先知的經驗:(耶利米面對自己所遇到的遭遇,被人攻擊、棄絕,面對生命的痛苦、傷痛,卻沒有的到上帝的拯救醫治,所以他在那裡質問上帝,「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嗎?」耶利米問上帝是否欺騙他,讓他好似活在乾的河道旁,沒有得著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針對耶利米這些質問上帝的發言,上帝卻要他「歸回」,當耶利米悔改、歸回的時,上帝就讓他站在神的面前來使用他,成為傳講上帝話語的出口。上帝要先知先轉向祂、才蒙光明他才知道怎麼勸導以色列人歸向神,先知若悔改,不再懷疑與困惑,神就使他站在神的面前。)「耶和華如此說: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耶十五18-19) 

先知耶利米,曾經感覺,自己在乾旱的經驗中,得不到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要他歸向他。面對國家所遭遇到的困境與罪惡時,上帝對他說話,上帝告訴他,有兩種人,有兩種不同的結局。 

一、兩種人: 

1、有禍的人:(受詛咒的cursed) (耶十一3-5) 

第一種人是有禍的人,他們其實是受詛咒的人,為什麼他們是受詛咒的人呢?「以色列人受到上帝的責罰,因為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上帝就與他們立約,告訴他們,不聽從上帝立約話語的人,就必受咒詛。」(耶十一3-5) 「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聽從這約之話的人必受咒詛。這約是我將你們列祖從埃及地領出來、脫離鐵爐的那日所吩咐他們的,說:『你們要聽從我的話,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行。』這樣,你們就作我的子民,我也作你們的神;我好堅定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正如今日一樣。」我就回答說:「耶和華啊,阿們!」

雖然上帝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但是以色列人卻沒有從這當中學會信靠上帝的功課,當耶利米所處的時代,猶太人是變來變去的,他們曾經依附在亞述帝國底下以求得生存,又曾經看著巴比倫日漸強盛,而臣服在巴比倫腳下。後來心中有所不甘願,猶太人又設法與埃及人立約,去投靠埃及。所以在那個時代的猶大人他們投靠的對像很多,看到那個勢力強大,他們不論是被迫的或是自願地,就與對方結盟。以色列人所依靠的很多,但卻不是上帝,他們相信政治上的聯盟,與埃及人立約結盟,希望能夠靠著埃及人的幫助,好讓他們能夠免於巴比倫人的攻擊。先知以賽亞也曾經這樣警告以色列人說:「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上帝。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賽三十一3)想要依靠埃及人來抵擋巴比倫,不但沒有辦法解決困境,反而引來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依靠人帶來咒詛,但是依靠上帝的就不是這樣「出6:6『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但是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在這裡卻選擇不倚靠耶和華,依靠埃及,離棄上帝。

當以色列人選擇與別人建立軍事同盟的時候,不單單在軍事上選擇依靠對方,也在他們的信仰上,選擇了依靠外邦人的偶像,敬拜他們的神明。上帝對他們發出警告,這就是他們的罪,因著敬拜偶像,因著依靠大國,「並且你因自己的罪必失去我所賜給你的產業」(耶十七4) 

上帝這樣宣告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他是有禍的(該受詛咒condemn受責難) 

2、有福的人:(被祝福)(耶十七7)  

另外有一種人,是被祝福的人。什麼是是被祝福的人呢?就是那些依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的人。他們不論世代的變遷、或者外界環境如何的起伏變化,這些人就是單單專心的依靠上帝,拒絕跟從其他人去敬拜偶像、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仍然仰望神,而非依靠其他的力量,耶利米說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這樣的人是有福的。」 

二、三種對比 

1、扎根的不同(詩一2-3)(trusts in man or trusts in the Lord)(依靠人或信靠主) 

被咒宜的人與被祝福的人這兩種人有尖銳的對比。這樣的差別來自於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依靠」就如同一個植物的根,是扎根在那裡,受咒誼的的依靠的是人血肉的膀臂,他們像是根淺扎根在無水之處,蒙祝福的人是依靠耶和華,他們是扎根在溪水之濱。

那些離棄上帝的人,就像沙漠裡的杜松(灌木),它們的根很淺,在雨季的時候,發芽很快,長得很茂盛,但是因為根淺,容易枯乾。當乾旱臨到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抵擋炎熱,等候不到雨水的到來,就枯乾了。耶利米形容他們的的處境,就好像在炙熱太陽中被爆曬,並且生長無法生長植物的鹽地之中,其結果就是枯乾、死亡。那些不依靠上帝的人,就是這樣,他們把依靠建立在不可靠的事物上,當困難發生,災害臨到,他們還等候不到上帝的拯救、恩典來臨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先滅亡了,而得不著上帝的拯救。 

什麼是有福的人,他們就像是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樹與杜松有很大的不同,杜松的根散開而淺的,但是樹的根卻是蔓延深長,當乾旱來臨的時候,他們不受影響,即使炎熱來到的時候,也不用懼怕。更重要的是信靠耶和華的人如同樹栽在水旁,在河邊扎根,即使乾旱嚴重,他們仍然可以安然渡過,照常結果,直等到春雨、秋雨再次降下。 

那些依靠上帝的人,就是承認上帝是他們的拯救,完全相信順服,以耶和華為可信靠的對像。 

那什麼樣的人是栽在溪水旁的人呢?就如同詩篇第一篇2-3所說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要扎根在溪水旁,就是指一個人愛神的話、思想神的話,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泉水,使我們在乾旱中能夠得著供應,讓我們的生命能夠活出豐盛,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 

2、供應的不同(詩三十七19)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我們要一同來思考,許多人誤以為這段經文是指信靠上帝的人不會遇見困難,挫折。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我們所會遇見的困難都是相同,如同不論是不是栽在溪水旁的樹木或杜松,他們都一樣會有遇到下雨的時候,也會有遇到乾旱的時候。上帝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祂降雨給那些信靠祂的人,也降雨給那些不信靠祂的人。同樣的,生命中的困難,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就可以不用面對。是的,我們都會遇見困境,我們在生命中都會遇到沒有想像到的打擊,親人的死亡、身體的疾病、經濟的不景氣、災害的臨到,意外的發生,這一切我們都會遇到,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的人。但是我們在這一切的困難、挫折中,卻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我們沒有在困境中被擊倒,我們也沒有在乾旱中死亡,相反的,當乾旱臨到,我們仍然有供應,我們仍然沒有枯乾,因為我們是被種在溪邊的樹,上帝的話語,如同源源不斷的溪水成為我們生命中及時的幫助。這就是我們的保證,我們不該天真的以為信靠上帝就沒有災難,信靠耶穌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知道在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枯乾,因為有上帝供應我們,幫助我們。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幫助,在上帝裡面我們有平安,「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致羞愧,在饑荒的日子必得飽足」詩三十七19依靠神,就是讓我們在困難的日子,仍然可以靠著上帝語語的供應,過信心、得勝的生活。

3、結果的不同(詩一3) 

因著上帝的供應,讓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畫面,一個是在乾旱中枯乾死亡的景像,他們不能面對生命中的難關,因為沒有連接在供應生命的源頭,所以在困境當下其結果就是死亡。但是另一個畫面是那些依靠耶和華的人,成了一副美麗圖畫,那是一個真實信靠上帝之人的寫真。就是在乾旱的時候,雖然萬物蕭條,但是我們有上帝的供應,所以枝葉沒有枯萎,依然青翠,甚至在這個時刻依然能夠結果子不止。親愛的兄姊,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的生命遇到了打擊、挫折,失敗困難,但是我們沒有枯乾,反而成為見證。依靠上帝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結果子累累,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上帝滿滿的恩典。

生活回應 

一、 你的根扎得夠深嗎?太十三5-6 

當耶穌講到撒種的故事時,他說:「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想要耐住乾旱、烈日,就先要扎根,沒有根,就無法抵擋乾旱。耶利米書十七7-8「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要結果子,就必須我們的根扎得深、扎在溪水旁,如果我們的根扎得不夠深,就結不出果子。 

為什麼要有根?這段聖經給我們一個好理由,我們需要根,好應付艱難的時刻----炎熱與乾旱的時刻。根是整棵植物或樹養分供應的來源,當我們經歷生命中的炎熱,重擔壓在心頭的時刻,那正是你需要根的時刻。 

箴言十二3「義人的根必不動搖。」義人受得了高溫炎熱,他也耐得住久旱不雨,在乾旱不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枯乾了,沒有任何資源了,義人卻仍不動搖,因為他的根穩固。也許你正處於乾旱之中,或是缺乏情感上的支持。或是失去朋友、健康、工作或財務。或是只有有限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你正處在乾旱中,你如何面對生命的這場乾旱苦難呢?你會枯萎嗎?還是被風吹散呢? 

「扎根」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耐得住一天的乾旱,但能否長期忍受壓力就另當別論了。一次的失敗、挫折不一定打擊的了一個人,但若是連不斷的失敗挫折你是否能夠經歷住住呢?詩篇一2-3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作者在這裡教導我們要靠研讀、思想上帝的話語。若我們每天花時時間研讀、默想、背誦與順服上帝的話語,這是我們可以在上帝話語土壤上扎下穩固屬靈根基的方法。 

二、 什麼是我們的依靠?賽三十三2 

許多人在他順利成功的時候活得很快樂,很滿足,看起來非常的風光,結果子累累。是的,當人們成順境的時候,許多人從表面上看來沒有問題,因為雨水供應充足,不用擔心害怕。但是在成功當中生活的很好的人,不一定能面對困難,當雨水停止乾旱臨到時,人們要去面對自己的困境。這個世上許多人在教導我們追求成功,追求成功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成功,每件事情都順利。事實上,我們都會遇見困難、挫折,上帝要幫助我們的乃是,當挫折、困難來到,我們還能枝葉青翠、結果不止,這真的是學校沒有教,老師沒有講的事。而這就是信仰要我們經歷的事,在困境當中,活出結果子的生命,使我們在順境能感謝,困境能讚美。賽三十三2「耶和華啊,求你施恩於我們,我們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 

我們的當中,不論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三四代的基督徒,這表示,我們都是從民間信仰中的許多習俗中被釋放出來,讓我們單單依靠上帝,不再依靠世上的小學,遵守許多的禁忌、迷信。只是我們雖然身為基督徒,但是有時候,有一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免受試探,特別是在台灣這個特有的民間習俗當中,有一些基督徒,也會和別人一樣去算命、也會有人試著去看風水,擇日,雖然信了主,但是卻仍然回過頭去依靠這些民間的風俗。這樣真的很可惜,上帝是後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幫助。當我們這樣相信,也要這樣作,我們深信上帝勝過這一切,在祂裡面,我們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因為祂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 

三、 我們能抵擋住乾旱嗎?珥二23 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正面對環境更嚴苛的考驗,不單是我們內部自己的問題,也不單單是中國快速堀起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都在快速改變之中,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的浪潮正一波一波地向台灣襲來,當這個社會開始變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產業不斷的外移、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收入的減少,日漸老化的社會,加上政治的對立,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乾旱的時刻,而且越來越乾旱,弟兄姊妹,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的根扎在那裡呢?什麼是我們的依靠?在乾旱的時代裡,我們是否葉子依然青翠,甚至仍然結果子累累? 

當社會面對巨大變遷的時刻,往往正是人心不安的時刻,甚至是痛苦的時刻,而教會在這個不安的時刻,正是幫助人們能夠來認識上帝,使他們可以御下重擔,得著安息。我們不單是自己得著溪水的供應,自己得到祝福。我們更期望,更多的人在這變遷的世代中,面對乾旱、無水的時刻,更多人扎根於溪水旁,更多人得著上帝的祝福,這就是教會對這個世代人的使命,也是上帝讓我們在這裡聚集的意義。願意我們每一個人都領受到從上帝那裡而來的祝福,也讓更多的人,得以得著這樣的祝福。

珥2:23 錫安的民哪,你們要快樂,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歡喜;因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

杜松與聖經中的植物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1.21
作者:曾昭瑞牧師

杜松(heath)這是泛指杜鵑花科歐石楠屬(Erica sp.)的矮小灌木,不過學者認為聖經中的杜松可能是輪生歐石楠(Erica verticillata),因這一種杜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都可以找到。杜松的葉小型,狹窄而硬,樹枝上長滿軟刺,在春天開一簇簇的小花,它通常在空曠而貧瘠的土地中生長(耶十七:6;48:6)杜松這個字,在詩篇102篇17節中,也當作「窮人」解釋。

由於杜松是矮小的灌木,所以它的根比較不發達而長得比較淺,所以在沙漠地區,當旱季來臨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成群的杜松枯死,在熱風底下,被吹來吹去。

聖經當中用來形容無用的植物有許多種,除了我們在這段經文當中所看到的杜松以外,比較常看到的還有糠粃(詩一4)、麥稭(約十三25)、荊棘(可四7)、蒺藜(彌四7)等,這些植物在聖經中常表示是無用或是不重要的。但是聖經對植物的看法除了本身是不是重要的以外,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來看植物是不重要的,也就是看這個植物(樹)所結的果子。在果子的部分又可分成兩類的角度來看,一個是所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以及能不能結果子。

耶穌曾說:(太7:16-18)「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在這裡耶穌強調用所結出來的果子,來判斷一個植物是不是有價值的。用以來比喻一個人他的所言所行是不是能夠產生真正的果效。

另外一方面,聖經也提到耶穌和門徒的對話中(路13:6-9)曾經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他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一個不能結果子的植物,是沒有價值的,用來比喻信徒的生命如果不能活出真正有益他人或榮耀神的生命,那這個不過是如同白佔土地一般,是沒有用處的。這樣的人其結果就是被神所砍伐。

從聖經的這些植物來看,人們不能自仗自己是貴重的植物(如無花果、葡萄樹)就自己自高自傲,重要的是能不能結出果子,而且是結出好果子,因為若是「無用的」其下場就是被砍掉、剪去。

2007年1月18日

創世紀(39) 070118

4:6 耶威之雙問句是給予該穩反躬自省之機會
4:7 耶威向該隱指出癥結所在,並且給予善意警告
4:8 兩兄弟會談可能內容?

國語

台語

2007年1月14日

愛的系列(十九):愛與真理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愛與公義,這週我們要講愛與真理,在中文合和本,這句經文是愛「只喜歡真理」。不知道我们中間有沒有人看過圖片中的這塊石頭呢?如果你曾經到羅馬旅遊,通常導遊會帶你去觀賞,這塊石頭以前是做什麼用的沒有人知道,後來被人家拿去放在一間房子前面,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La Bocca della Verita,Bocca是嘴,Verita是真,就是「真理的嘴(The Mouth of truth)」,很多人很喜歡去那裡,因為傳說,如果你是說真話,當你把手從牠的口中伸進去、再伸出來以後,你的那隻手還會在;如果你說的話是假的,那你把手放進牠的嘴裡再伸出來,你的手就會被它咬掉,那就知道你講的是假話,所以戀愛中的情侶,很喜歡帶情人到那兒,要確定對方說:「我愛你」的真假,當要確認對方是不是真的說我愛你的時候,「好,沒關係,把你的手伸進去證明一下。」有的人就開始冒冷汗,那就知道對方說的話有問題,這個傳說很有趣,以後你有機會到羅馬可以去那邊看看。到底愛和真理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的聖經節很短,就是「只喜歡真理」,中文修訂版翻譯為「只喜愛真理」,「喜歡」改成「喜愛」,我想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英文就有顯著的不同,不是字的不同,而是介系詞的不同,欽訂本(NKJ)和英文的修訂版(NRS)是「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可是新美國標準版(NAS)就翻譯成「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這次為了講這篇道,我再去查了一下希臘文,那個字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也就是rejoices with,有時候台語比國語傳神,在這裡台語翻譯的比較好,台語是怎麼翻譯的?「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有兩個「及(與)」。華語的翻譯和NKJ、NRS是一樣的,都是「只喜歡真理」。而「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和「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的不同在哪邊呢?「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中rejoices是主體,truth是客體(被喜歡的對象),可是在「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裡就沒有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體的分別,就是「愛喜歡真理、真理喜歡愛」,它們是互為主體、是互動的。我個人覺得「愛和真理一同快樂」,這個翻譯比較接近原意。

Ⅰ、引言:彼拉多曠世巨問  

問「真理是什麼?」這個問題,最有名的人是彼拉多,彼拉多問了一句令全世界印象深刻的話,當耶穌被抓到最高法庭要被審判死刑的時候,猶太人控告祂的是犯內亂罪,所以彼拉多就把耶穌拉到會堂內(因為外面亂糟糟的),私下問他,說:「祢是王嗎?」結果耶穌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18:37)咦?耶穌把真理提了出來,「…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就問祂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然後問完就到屋外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38節),這句話成了很有名的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到底彼拉多是在請問耶穌?還是在嘲笑耶穌?我們不知道。他說這句話的後面,會是個問號嗎?若是個問號,就是一個虔誠的態度,想要請問耶穌:「祢剛才講什麼真理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樣的話他是個慕道者,若句子是後面是感嘆號,那他就不是慕道者,這是個輕蔑的應答,英文叫作Rhetoric sarcasm (嘲諷的修詞),他根本不是想知道答案,只是要嘲笑耶穌:「祢都快要被判死刑了,現在還在講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值幾毛錢!」所以他是嘲諷者,聖經並沒有確定的說明,但如果根據聖經的描述,彼拉多問完後馬上就到外面跟猶太人講話,我會傾向說這是個感嘆號,一個真正發問的人,會等一下聽聽耶穌的回答,耶穌都還來不及回答、都還沒有講話,彼拉多就跑出去跟猶太人說:「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來」。很可惜的,彼拉多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真理是什麼?」,而全宇宙的真理就站在他面前,可是他沒有等耶穌回答。我們是不是彼拉多?我們每個禮拜來作禮拜,希望對神的話、對神的真理有所了解,我們會不會也是一樣,問題是問了,可是我們沒有時間聆聽上帝要給我们的答案。聖經的翻譯,台語是「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是英文rejoices with這兩個字。

Ⅱ、只喜歡真理 

希臘文:真理άλήθεια(aletheia)  

希臘文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άλήθεια(aletheia)其實就是「真」,但是我們加上「理」的時候,我們就會被理性主義誤導,以為真理是真的道理,其實它的意思 就是「真」而已。

英 文: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KJ)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RS)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NAS) 

英文翻譯,新欽訂版(NKJ)及新修訂標準版(NRS)是用介係詞in,新美國標準版(NAS)是用with,剛才我們已經稍微解釋過了。

中 文:只喜歡真理 (和合本)

只喜愛真理 (現中修)

中文和合本的「喜歡真理」和現代中文修訂本的「喜愛真理」,沒有太大的差別。

台 語:是及真理相及歡喜
(台語漢字本)  

台語的翻譯就很棒,「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愛會與真理一起歡喜,所以「真理和愛」它們兩個是同樣重要,是兩者一起高興、一起歡喜這樣的一個狀況。

Ⅲ、三種真理 

那麼真理是什麼呢?這個「真」,我用一句聖經的話讓你們了解 (其實不該加上「理」),它有兩個意思:耶穌在最後被抓到法院以前,在聖殿裡面,法利賽人就跟希律黨的人一起來假裝巴結祂,希望從祂的話抓到把柄可以來控告祂,就問祂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太22:16~17)當他們要抓耶穌的把柄以前,他們用「真」這個字來混淆耶穌,就是來套祂的話,讓祂不敢隨便講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 answer(政客式安全答案),就是講一個不會給他們自己找麻煩的回答,就是要祂講真話,逼祂要回答這個問題,這一句聖經裡面共出現兩次άλήθεια(aletheia) 這個字,「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You are man of truth、Preach God’s word in truth,)所以如果我們直接把它翻譯就是:「我們知道你是真人,真人不說假話。」這是第一個意思,你是真人(Personal truth);第二個意思,你講的道是真道(Propositional truth),什麼是真道?就是你講的內容是對的。所以一個是指「真道」,另一個是指「這個人是真的」,這兩個有點不一樣,可是這兩個都是真。

真相:觀察性真理 Correspondence
(客觀觀察、科學實證) 

在哲學家談論真理的時候,他們提到了很多種真理,我就提其中的三個。第一個,科學家講「真」,這個「真」,也許我們把它稱作「觀察性的真理(Observation truth)」,這個觀察性的真理如果我們把它翻譯出來叫作「真相」,你看到的是真相,還是看錯、看走了眼,他們強調的方法就是要用客觀的觀察,然後再加上科學的驗證(Empiricism),然後確定你看到的是真的,所以這是很科學的方法。這樣的真,是強調你所看到的,或是你所描述的和那個東西本身要對應很好,他們叫作Correspondence theory(對應理論),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Plato and Aristotle)的時候就強調的,所謂真理就是你所講的話,跟你所要講的對象要對應(The correspondence),不對應的話就不真,我想這是「觀察性的真理」。聖經在詩篇裡也提到:「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詩8:3)這個「觀看」,我們希望不是看到假象,我們希望是看到真相,就是求真,我們說科學求真,大概講的是這樣的真,就是真相。

真確:邏輯性真理 Coherence
(嚴密演繹、理性分析) 

第二個真呢?就跟觀察沒有關係,是指當你看到一個現象以後,你有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本身不應該自我矛盾,就是真本身不可以發生矛盾,就像骨牌排好的時候,你推倒第一片,後頭的骨牌就應該會一個接著一個全部的倒下來,這個叫作邏輯,就是If A, then B, if B, then C…,就是前後連貫的很一致的連帶關係,這樣的真叫作「邏輯性的真理」,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叫作真確,不能自我矛盾,要嚴密的演譯、要理性的分析,這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強調的真。所以它的重點不在Correspondence(對應符合),它的重點在Coherence(統一連貫),就是整個串連起來是一致的,你不能前面講A,到最後是講B,這是第二種真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我指著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林後1:18)不能「是而又非」不能說這時候講這樣對,到那時候又講說這樣不對,那就是自己相矛盾,總有一個不對吧?不會兩個都對吧?這是第二個真,我把它叫作真確,應該是前後一致,是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自相矛盾的。 

真誠:倫理性真理 Candidness
(坦誠表達、同理瞭解)

第三種真,就像是兩個小孩子彼此之間的真,沒有虛偽,「唉唷,你好醜唷。」「唉呀,你好漂亮。」就直接講出來,這個我們叫作「倫理性的真理」,或是「關係性的真理(Relational truth)」。我覺得這是耶穌所講的最重要的真,應該把它叫作真誠。坦誠的表達、同理的瞭解,人與人要進入愛的關係裡面,一定要用真,一旦是用假的,那你所愛到的不是我,而是我裝出來的一個假象,所以真誠和愛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真叫作Candidness(真誠)。我不戴面具,我在所愛的人面前,不給對方一個假象,我讓你他看到真正的我,就是我裡面的真我,而不是另一個理想的我。耶穌在這裡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或作:就是從惡裡出來的)。」(太5:37)表裡一致是真我,這種真的表現,就是真誠。

Ⅳ、兩種認識 

對於這三個真(真相、真確、真誠),我們怎麼去知道呢?如果沒有人能夠知道的話,那這些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上帝給我們一個很寶貴的禮物,叫作大腦,我們是藉著大腦去觀察、去了解、去認識剛才所講的那三個真,這個我們叫作「知識論(Epistemology)」。認識的對象分為兩類,我用一張圖片來表示、來讓大家了解,這張圖片是德國浪漫派的畫家Friedrich畫的,他的畫作叫作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在霧海上的流浪者),畫一個人站在高山上,看到前面有霧有山。這張圖片很有趣,它有許多抽象的意義,我只講其中的一個意義,圖畫裡面有被看的山,有看山的人,可是畫裡的這個人又是被我們看的對象,畫裡的人有雙重的角色,他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畫家有點要表示這樣的意思。我今天將以這個人為觀察者、山石雲霧為被觀察者來看:被觀察的山石雲霧都是物,我們稱之為客體(Object),看著這些東西的這個人,我們叫作主體(Subject),那我們人呢,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我們會想要認識別人或物這個客體(Object),又想要認識自己這個主體(Subject),在中文我們把客體稱作「物」,主體稱作「心」,你如何分辨「心」與「物」呢?

客體 (物):客觀觀察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自然律
主體 (心):主觀溝通 (卡揚格集體潛意識) 道德律 

如果你要了解「物」,就要用客觀的觀察,才能夠看到客體的真相,透過眼睛的觀察,你能夠看到自然律,看到物與物之間有著很巧妙的關係。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宇宙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真的很有秩序,祂把東西造的很巧妙,聖經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所以神讓我們用眼睛去觀察宇宙的真相,可以去揣摩上帝,所以客體是藉由眼睛客觀的觀察而了解。另外對人呢、對這個心呢,我們還是可以去了解它,可是因為心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等對方願意表達,就是要主觀的溝通,所以對主體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而主觀的溝通必須要對方願意表明他的心聲,他的嘴巴要打開,你的耳朵也要打開,一個願講、一個願聽,「心」彼此是互動的,「物」就不需要互動;「物」根本就不需要互動,只要你仔細的看,你就會看到一些東西,而「心」沒有辦法看到,一直要等對方(我們叫作啟示),等他願意自己把心裡面的事掏出來,而且你也願意聽,你才可以進入對方的世界去了解他,這種互相了解的關係,我們叫作「道德律」,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我們覺得應該這樣、那樣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神是一位有規律的神,聖經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所以神有兩個顯明,一個是在「物」,一個是在「心」,我們對神所造世界的認識,包括了客體和主體這兩方面。但是一些學者告訴我們說,我們雖然了解,但我們沒有辦法全部了解,這是物理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告訴我們的,他發表了「測不準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我們對物的了解,到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沒有辦法絕對的了解,因為那裡有一個跨不過去的鴻溝。那麼對人呢,就更不容易了,心理學家Karl Jung(卡揚格)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集體潛意識,裡面有一個東西叫作Shadow,就是陰影或是黑暗的地方,連自己都不知道,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讓別人知道呢?那一部份就是我們不容易了解的部分。所以不管是對客體的了解,或是對主體的了解,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有限的,而且會扭曲,特別是在主體「心」的了解上。

保羅的知識論:所知有限、模糊不清。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到認識的問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林前13:9)包括我今天所講的也有限(Limit),我們不可能講明全部,因著我們的有限,認知受到限制。第二個,不止有限,還不清楚,就是會扭曲、失焦,我們沒有辦法講的那麼清楚,「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林前13:12)所以我們在認知上面對兩個困境,一個是有限,一個是模糊不清楚。

Ⅴ、耶穌是真理

聖靈參透萬事(林前2:10 ) 

耶穌來了,祂說:「我就是真理」,祂大膽的向世人宣告,祂不只說「我是真理」,祂還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如果我們要了解世界的真相,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上帝的靈看透萬事,祂可以參透所有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真相,不會被欺騙,「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約16:13)特別對基督徒來講,就是要讀聖經。但你如何明白聖經的教訓?這個真的意思你看的出來嗎?還是你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就是要藉由聖靈的幫助。「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林前2:10)耶穌是差派聖靈到我們當中的,聖靈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進入真理。

耶穌深知人心  

第二個是人心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自己內心的黑暗面,我們偽裝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或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假裝的太好了,自欺欺人,這個偽裝的部分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耶穌可以識透、耶穌可以知道你裡面有什麼東西,耶穌的愛也可以幫助我們願意去面對這些,我們才能夠活出一個真誠的真我,「也用不著誰來證明人是怎麼樣的,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2:25)。耶穌是恩典和真理的來源,祂把神表明出來,「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聖經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1:17)恩典我認為就是愛,真理當然就是真,剛才哥林多前書不是說:「愛和真理一起歡喜」嗎?這裡是「恩典和真理一起歡喜」,恩典和真理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在愛的裡面,我們才敢把自己的真顯露出來,在真的關係中,我們的愛才可以越來越真、越來越親,所以愛與真理是要一起互動才可以實現的。

Ⅵ、我們的回應 

追求真理的謙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第一個,我們在「真」的面前,我們必須要降服、我們必須要謙卑,我們承認自己所知道的有限,也可能模糊,包括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常常我們在講耶穌是真理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所了解的耶穌就是耶穌,這是問題的所在,我們也常以為基督教有真理,所有其它宗教都沒有真理,我不覺得是這樣,我相信其他宗教也有神所賜的真理在其中。追求真理的基督徒,只能說我「所了解」的耶穌,一旦加上「所了解」這三個字,就會加上我們的有限和模糊不明,這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所以我们在追求真理上要謙卑。

敬拜上帝的誠實 

第二個,到上帝面前敬拜祂的人是裝不了的,因為上帝什麼都知道,所以到上帝面前來敬拜,最好是坦誠的到上帝面前來,「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4)所以重點不在唱什麼歌、聚會的地方在哪裡、用什麼樣的儀式,重點是你在神的面前還有掩蓋嗎?你還有假裝嗎?還是你說:「神,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麼窩囊,我這個禮拜就是活的很差勁,但是我到祢的面前來。」耶穌告訴井邊撒馬利亞的婦人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23節)我们敬拜神,要用「真」,以誠實來到神的面前,才能夠真的敬拜。

彼此相愛的落實

第三個,我們在與人的關係裡面,神要我们愛人如己,不要掛在嘴巴上面,所謂真,就是做出來,「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所以這個誠實和真就是行為,就是去做,不是只說,我們叫作言行一致,這是另外一個真,在生活上的真。

愛心裡說誠實話  

最後一個,當你要跟對方講真話的時候,要記得,要把愛放在裡面,有一些話是真的,可是若沒有愛,那會很傷人的,若所講的話只是讓對方受傷,那根本就不是幫助他,所以聖經上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恩典和真理、愛心和真話一定要配合,這樣大家才會長進,才可能進步。有人說:「用愛所講的真話不會被拒絕」,講真話有時候會被拒絕,是因為對方覺得受到傷害,他不感覺到你是在愛他,他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所以哥林多前書說:「愛和真是一起歡喜」,愛與真無法區分哪一個是主體,哪一個是客體的,二者是密切不可分的。

Ⅶ、結論:坦然無懼到施恩座前  

主耶穌基督把愛帶到我們當中,讓我們敢面對自己的真,讓我們自己不需要再虛偽、再偽裝,我們在耶穌基督的愛裡面,才敢用我們的真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幫助,也可以坦誠的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來,「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常常活在虛假裡面,或者我們沒有小心的觀察,或者我們頭腦不清楚、糊里糊塗,以致於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假象,我們的思想常常自我矛盾,可是我們覺得最可怕的是,我們連自己都欺騙自己,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心中的黑暗面,我們在別人面前,甚至到上帝祢的面前,我們也用各種偽裝把自己包裹起來。主,當祢到世上來的時候,祢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主,我們多麼渴望祢那樣的愛來釋放我們,讓我們不需要活在虛偽的綑綁裡面,讓我們可以到祢的面前來,甚至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能夠敢於面對自己的真,在我們顯示自己的真的時候,我們用愛來包容,我們用愛來接納,自由的來表現自己,自由的來表達我們彼此的關係,自由說出我們對彼此的失望和鼓勵,讓我們在愛和真的當中一起成長,讓我們真的體驗到「愛與真一起歡喜」的喜樂,求祢的聖靈來釋放我們,讓我們得以自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真理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的在追求對真理的探索與瞭解。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Plato and Aristotle) 在形上學 (Metaphysics) 一書中就提出他們對真理的看法。他們主張人類語言命題 (proposition) 的真理性是源自於該命題與其所描述對象之事實狀況 (fact) 是否具有對應關係 (correspondence)。這個理論被稱為真理對應論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 “雪是白色” 這句命題是真理,因為我們在現實世界所觀察到的雪的確是白色的。對應理論建立在三個前設 (presupposition) 的信念:其一為宇宙乃一真正存在的實存,此乃實體論 (realism) 之本體論 (ontology),其二為人類對該外在實存實體具有真確觀察的能力,此乃經驗論 (empiricism) 之知識論 (epistemology),其三為人類能夠找到語言符號 (linguistic symbol) 去與所觀察的現象產生單一且精確的對應關係。後來的學者對這三個前設都有提出各種不同的質疑與挑戰。

另外一派學者則強調某命題與其他所有相關真確命題之間必須存有邏輯上的一致性 (coherence),該命題才具備有真理性。這個理論被稱為真理一致論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如果人會死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孔子是人也是一個正確的命題,那麼經由邏輯推理的演繹過程,我們便可以得到孔子一定會死的命題的絕對真確性。一致論之前設為邏輯的一致性 (logical coherence),這些學者確信邏輯推理的普世有效性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logical deduction)。邏輯的一致性有三個最基本的定理 (theorem):其一為中性排除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每一個命題,必然是正確或是錯誤,而不可能有中性的狀況存在。其二為不可自我矛頓律 (Law of non-contradiction),每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具有正確性與錯誤性併存的情況。其三為真偽的普世律 (Law of universalism),每個命題的真確性或錯誤性不應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而改變。

還有一派的學者強調命題的實用性,凡是有用的命題就是正確的命題。這個理論被成為真理實用論 (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毛澤東主張,白貓、黑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這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實用主義者 (utilitarianism) 的真理觀。但是由於相同的命題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實用價值,就像一句諺語所說的:某人的美食是他人的毒藥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實用論的真理觀比較缺乏普世性。

以上三種理論都是在討論命題性真理 (propositional truth)。但是在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真理,是個人性真理 (personal truth),或是關係性真理 (relational truth)。這也是主耶穌基督所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約14:6) 中的真理。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世上,充充滿滿的有真理,有恩典 (約1:14)。在主耶穌的真理與恩典的挑戰與鼓勵中,我們可以逐漸的從自我的偽裝與欺瞞中被釋放出來,照我本相坦然無懼的走到救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主耶穌還會差遣真理的聖靈 (約14:17) 來住在我們的心裡,祂要引導我們進入明白一切的真理 (約16:13),這真理也會叫我們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約17:17)。各位兄姊,讓我們共同攜手來到主耶穌的面前,向祂坦誠謙卑的承認我們的錯誤與不足,並且讓我們用信心與感恩的心來領受聖靈的帶領,享受聖靈的釋放與自由。

2007年1月11日

創世紀(38) 070111

4:5該隱獻供物不蒙悅納,大怒變臉

國語

台語

2007年1月7日

愛的系列(十八):愛與公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看到我們教會有什麼新的現象嗎?週報的尺寸變大了,色彩不見了,這是一個新的改變。今天我們還是要延續去年我們愛的系列講道,在我們信仰當中一個最重要的認識,就是愛與公義的關係,愛與公義有什麼關係呢?一般來講,當我們講到公義的時候,我們常會想到司法,也常會用一個蒙住眼睛的女人手拿著天平圖片來說明,也是公義的一個代表,為什麼用天平來表示呢?因為公義與公平是有關係的。剛剛司會幫我們讀了今天的聖經,和合本跟現代中文修訂本完全一樣,就是愛是「不喜歡不義」,這個翻譯大概是我所看到的翻譯裡頭意思最廣的,我覺得翻譯的不錯,英文我就有一些掙扎,至於不義這兩個字要怎麼把它翻譯會比較好呢?新欽定本聖經(NKJ)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新修訂標準版(NRSV)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新美國標準版(NAS)是 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我想中文本的翻譯和新美國標準版的翻譯最接近,這是涵括最廣的一個解釋。

Ⅰ、引言: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送孟東野序」)

如果春天到了,你到山上去,會不會看到一幅流水潺潺的景象呢?山上溪流的水有聲音,為什麼我們茶杯裡面的水沒有聲音呢?有一句話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因為山上不平,而我們的茶杯是平的,平面的水就沒有聲音,一旦有高有低有不平的時候,就會有聲音。「物不得其平則鳴」是誰說的?它是唐朝文臣韓愈寫的一篇文章叫作「送孟東野序」,孟東野是他的好朋友,被貶到一個小城,心中悶悶不樂,為了鼓勵他的朋友孟東野所寫的文章,第一句話就是「物不得其平則鳴」,,我們現在把它簡化為「不平則鳴」,意思就是人會不高興、會發怒、會發出聲音,就是因為不公平,這是上帝給每個人天生的一種感覺本能。當家裡面有一片餅乾,父母要把餅乾擘成兩半分給兩個幼兒的時候,其中一個會看對方的餅乾,說:「不對,他的為什麼比較大片?」但是你又不能用刀切的剛剛好大小,用手一擘,總是會差一點,我們會要求公平,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要求,今天講道的重點就在這個不義不平,“不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Ⅱ、不喜不義

1、 希臘文:不義άδικίά (adikia)

希臘文叫作άδικίά(adikia),就是不公道、不公平,這個άδικίά英文打出來是adikia。

2、 英 文: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NKJ)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NR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 (NAS)

剛才我說過,英文的三個版本有不相同的意思,這個iniquity就是公平,wrongdoing就是有人做錯事情產生的不公平,代表一個動作,因為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使得原本公平的變成不公平了,可是我覺得unrighteousness的意思最廣,不管有沒有動作,有時候什麼動作都沒有也是會有不公平、也是會有不對的,所以這裡有道德的意思(不對、不正確、不道德、不公義)。

3、 中 文:不喜歡不義 (和合本、現中修)

中文把希臘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了,我想翻譯的不錯,不義代表的比較廣,不公平的狀況,不一定有不公平的動作。

Ⅲ、不義的種類

什麼叫作不義呢?羅馬書告訴我們很多不義的內容,羅馬書第一章29~31節說:「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咦?不憐憫人也是不義啊,等一下我會更詳細的講。所以包括很多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總括來講就是會讓別人受到傷害的事。為什麼愛就不喜歡不義呢?因為聖經說:「愛是不會讓人家受傷害,愛是不加害於人的。」所以在愛的狀況下就不會“喜歡不義”,因為不義會讓別人受到傷害,「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到底有哪些不義會讓人家受到傷害呢?

1、 行為不義:

a、 暴力攻擊 (Attack)

第一個是我們的動作、我們所做的事情,會讓人家受到傷害的就是暴力攻擊,聖經裡面暴力攻擊最有名的是掃羅王,大衛服事他,為他彈琴作音樂治療,可是掃羅王心裡面不高興,他的手裡剛好有武器,拿起手上的槍就想要把大衛釘在牆上,「掃羅把槍一掄,心裡說,我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大衛躲避他兩次。」(撒上18:11)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是這樣子的,當心裡不高興,手裡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時,就用攻擊對方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對方就受傷啦,當然還好大衛他年輕躲的快,躲了兩次都跑掉了,所以沒有被掃羅王釘在牆上。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哪一個國家軍力比較強勢,看哪個小國不順眼,就想了一個名目把軍隊派了過去,這個叫作preenptive strike,這是美國總統布希講的,意思就是「我不等你來打我,我先打你了。」為什麼?因為我看見你的臉色不對,好像要打我的樣子。所以當人手上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或是拳頭、刀子、槍,任何東西,當你讓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他就拿這個來攻擊無辜的對方,我想這就是不義,因為對方會受傷,這是第一個不義。我們叫作Sin of Commission(犯錯的罪),犯了一個不對的事情。

b、 見危不救 (Neglect)

第二種不義是行為上的乏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0~33),強盜把一個路人打的很慘,經過的人共有三個,前面兩個看了一眼受傷的路人就走了,這兩個人有沒有不義?這兩個人什麼壞事都沒有做,他們只是沒有做好事而已,這個叫作「見危不救」,那個路人因為遇到強盜被打的半死,雖然你並沒有害他,但遇到這位落難急需要幫助的人,你沒有幫他,這算是不義嗎?耶穌說有一個祭司繞過去了,一個利未人也走過去了,最後我們知道故事的焦點是這位好撒馬利亞人,他去幫助這個可憐的路人,可是今天我覺得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利未人,還有祭司,有張圖片裡的雕像很有意思,圖中的利未人看來還有一點良心,他的頭還轉過頭來,手托著下巴在思索,一副到底要不要幫助這個路人的樣子,祭司真的是掉頭就走,根本連看也不看一眼,祭司代表牧師,利未人代表長老,所以你就知道教會多糟糕,好撒馬利亞人代表未信主之人,是異教徒、是外族人,耶穌所講的比喻是很諷刺的,祂說:「祭師、利未人應該是最有愛心的人,居然表現的最沒有愛心。」那這樣算是不義嗎?是的。這個叫作Sin of Omission(乏善的罪),該幫助別人卻沒有做,聖經也看這個是不義,聖經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2、 言語不義:

a、 陷害騙欺 Cheat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是否在嘴巴上可能出問題,有沒有人因為言語讓人受傷害的?有的。這個人叫作inocchio(小木偶),他是言語的問題,言語的不義。當講不該講的話、不對的話、不誠實的話,作假見證,讓人家受害,還有誤導別人,小木偶的鼻子就會長出來,越變越長,聖經說:「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箴24:28)這是嘴巴犯的不義,說謊,我們常常為了很多動機,就說很多不誠實的話。

b、 咒詛惡語 Curse

有的人沒有說謊,但是說髒話,說一些你連打字都不好意思打出來的話,這個叫作咒詛惡語,就是要咒詛對方,就是要讓對方的心裡不舒服或是害怕,聖經說:「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雅3:9)說咒詛或惡毒的話也是不義。

3、 經濟不義:

a、 矇混巧取 (Fraud)

另外有一個很大的不義是關於財物上的不義、經濟上的不義,我想這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不義,這是有關於錢的問題,為了要賺錢,就用一些假的東西當作真的賣給人家,不管是假鈔、假酒等等之類假的東西,來得到他要得的利益,這也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你應該多少就用多少跟人家換,但是為了要佔便宜、為了要多賺一點,就偷金減兩,矇混取巧,「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攙對。」(賽1:22)把不是銀子的東西摻在銀子裡面,酒裡加水,這也是一種不義,經濟上的不義。

b、 剝削榨取 Exploit

剛才所說經濟上的不義,是指拿了不應該拿的錢,而經濟上另外一種不義,就是應該給的沒有給,有一圖片,老闆坐在車裡把錢綁在釣竿上,告訴在前面努力拉車的員工說:「你再多走一點就有錢拿喔」,可是員工再怎麼往前走,錢都還是垂吊在前方拿不到,而老闆的車子卻能夠很高興的向前推進,這是剝削榨取,很多資本社會之所以能夠累積財富,就是用這個機制,讓人家替我做工作,幫我賺得越多越好,薪水卻是給付的越少越好,已經到剝削榨取的程度,應該給的沒有給,這是一個經濟上的不義,「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5:4)。

4、 制度不義:

更可怕的是,有一種不義,是找不到誰是不義的,這是在立法院造成的不義,就是制度上的不公義。我這次有機會帶我的孩子到牡丹鄉的排灣族原住民那裡去看了一下,聽他們說才知道,我們漢人(政府)在訂一些制度的時候,並未考慮到原住民的立場,他們說:「我們山上的土地規定是不可以買賣的,也不能夠抵押,因此銀行不願貸款給我們,什麼都不可以,我們沒有所有權,可是你們平地人都可以,我們要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只有到平地去做工。」所以他們有一陣子發起「還我土地」的運動。這些都是政府制訂的。這是我們原住民的弟兄的困境,他說:「我們根本走不出來嘛,你們在平地什麼都可以,這是你們漢人訂的法律,讓我們活不下去,我們有資源但是不能使用。」誰做錯?沒有人做錯。你要罵誰?不知道要罵誰。這是在制度上的不義,我覺得制度上的不義是今天世界上最可怕的不義,我們要求神幫助世界各國的立法機構在訂定任何制度的時候,會考慮到所有的人,避免因為這樣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形。

a、 受賄枉屈 Bribe

有的人得到好處,然後就把制度扭曲了,這個叫作賄賂,「…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摩5:12)

b、 岐視異己 Bias

有一圖片,圖片中的這些魚群什麼都對,就是顏色不對,因為別人是藍色的魚,牠是紅色的魚,所以所有的魚就把牠擠到一邊去,我們叫作bias或是Discrimination(歧視)。所有的少數民族(弱勢團體)在主要族群的面前都面臨這樣的不義,整個制度都一樣,只要你是少數,就會被邊緣化。整個社會的主要族群,應該要特別留意,在制度上,有沒有對那些比較少數的、被欺負的、被壓制的這些外國人(Foreign)、邊緣人 制定不義的規定,「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利19:33) 岐視異己是另外一種不義。

5、 別人不義:

a、 沾沾自喜 Gloat

這個不義更特別,這個不義跟我沒有關係,這是別人的不義,也不是制度、也不是經濟、也不是行為,是別人的不義。當別人做了不義的事情時,我也會不義嗎?會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和一個稅吏,他們都到聖殿去禱告,他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你禱告自己的問題就好,為什麼要把別人的不對拿來禱告呢,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禱告,每次司會說:「我們大家有幾分鐘先為自己禱告」,你就開始為你的太太禱告:「希望她對我好一點,希望她以後更溫柔一點…」,太太就開始為先生禱告:「我的先生上個禮拜對我不好,我的孩子怎樣不好…」,我們都很會替人家禱告,禱告的都是人家的不好,都是把人家的不好拿來數落一番,「希望上帝能夠好好教導他,讓他乖一點。」這種禱告就是法利賽人的禱告,你講的不是誣告,你說的是事實,對方真的做了不對的事,可是你拿來把對方比下去,自己對自己講,或是對上帝講,別人的不義會變成你的不義,英文叫作Gloat,就是在那邊說:「哼,我比他好,他那麼糟糕,我還不錯。」這是法利賽人的不義,可是耶穌說,其實這個稅吏回家的時候,比法利賽人還要有義,因為至少他知道自己的不對而認錯,台語說:「生眼睛看別人」,他只會看別人的不對,忘了反省自己,因別人的不義沾沾自喜是一種不義。

b、 讒謗耳語 Slander

有的人不止把這樣的事情跟自己說、跟上帝說,他還去跟別人說,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情?跟你的好朋友說別人的是非,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讒謗耳語,英文叫作Slander。你不是捏造,那個人真的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可是你很四處的去跟你的好朋友說,「那個人怎麼怎麼不對」,這也是一個不義,「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詩101:5)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著別人做錯事情沾沾自喜,甚至還傳講給別人聽,聖經說:「…愛能遮掩許多的過錯」(彼前4:8),希望我們了解這一點,別人做不對的事情,不管是誰,我們不需要去告訴無關的第三者,這個會變成你的不義,本來是那個人的不對,由於你這樣去講,就變成你的不對,因為上帝不喜歡我們說傳耳的話,在背後批評人、讒謗人。

Ⅳ、上帝的公義

1、 分配性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祂很注意公義的事情,上帝有三種公義,第一種公義我們稱作「分配性的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上帝對於分配人類活下去的資源,上帝是很公平的,祂不分你是好人壞人,同樣都給,聖經說:「…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是很公平的,你沒有看過說,出太陽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家有陽光,隔壁都沒有,或是下雨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農夫的田地有雨水,隔壁的田裡都乾巴巴的,如果上帝下雨,全部都下雨,這個叫作「分配性的公義」。,上帝是這樣的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人運用制度把它弄成很大的分配性不公義,成為今天世界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2、 報應性公義 (Retributive justice)

若有人做錯事情、欺負別人,上帝會把它重新公平處理,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Retributive justice)」,這是佛教很強調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因果律,基督教不是不講因果律,基督教不止是講因果律,上帝的公義除了把祂所創造的萬物公平的給所有的人可以享受以外,對於那些做不對事情傷害別人的人,祂要他們負責,讓他們有一天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代價,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所有的法院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希望這樣可以讓欺負別人的人減少,希望這樣可以讓彼此之間因傷害造成的不公平能夠減少。「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2:5~6)「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這叫作「報應性的公義」。

3、 挽回性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

其實我們的福音最重要的不是這個報應性的公義,如果是報應性的公義,讓那些做壞事的人得到報應也就完了,上帝更進一步的是要把那些做不對事情、行不義的人挽回過來,這個我們稱作「挽回性的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這是最特殊的,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既然要報應性的公義,又要把他们挽回,所以最後上帝就讓耶穌基督自己上了十字架,我們的福音的重點就在此,祂的目的既不是再分配上帝所造的資源,或是報應那些做不對的人,祂是希望那些做不對的人、那些行不義的人有機會能夠回頭,怎麼做呢?上帝讓耶穌基督幫我們付了這個代價,就是報應性的公義由耶穌基督承擔,讓我們有機會回頭,讓那些不義的人可以不再做那些不對的事情,是由於上帝替我們做了這樣的犧牲,使我們能夠改變自己,聖經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5)所以耶穌為我們作挽回祭,就是祂為我們承受了報應性公義的審判,如果我們願意相信祂的話,這叫作「顯明神的義」,也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這個義是很特別的,這個義裡面包含了許多的愛,如果上帝只在意公義的話,那就跟佛教一樣,誰做錯事情誰就被處罰,那就好了;如果上帝只是講慈愛的話,那麼所有做錯事情的人都不要受處罰,那樣報應性的公義就虧損了、就不存在了,人就可以隨便亂來,反正大家都不會被處罰,一方面上帝又要有報應,另外一方面上帝又要對我們這些犯罪的人表示慈愛,最後祂做所出來的就是十字架,為什麼我們把十字架放在我們信仰的中心,因為那是上帝的慈愛和上帝的公義所顯示出來一個最高的表現。

Ⅴ、我們的回應

1、 恢復資源公平分配機制

我們面對上帝這三種公義,應該怎麼回應呢?有個人叫作Bono你認識他嗎?,他是愛爾蘭人,是U2合唱團的一位主唱,他最近在全世界推行了一個運動,就是倡導經濟上分配性公義的恢復,他要求G8的成員國對那些非洲貧窮國家的債務必須給予某種程度的處理,不然世界上資源的不公道會越來越嚴重。上帝把大地的資源給所有的人類,我們把它搞成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沒錢,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怎麼樣讓它恢復呢?他講的其實就是聖經所講的話,也就是「禧年」的觀念,怎麼樣把資源公平的分配讓它恢復呢?怎麼樣把貧窮國家負債的鎖鍊打開(Breaking the chains of debt.)呢?聖經說:「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利25:10)聖年就是禧年,讓所有的人不必再背負債務,能夠得到自由,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這是最近在世界推動的一個很厲害的運動,回復上帝第一個公義――分配性的公義。其實我們是可以多少參與這樣的事情。

2、 建立司法公義審判體系

第二個就是報應性的公義,上帝再來以前,我希望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公義。我們台灣最近都在懷疑司法有沒有公正,難免大家會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司法有沒有獨立於政治?真的可以讓我們信任它是公正的審判、公正的恢復那個公義。我們希望台灣,聯合國、全世界,都有這樣的一個系統,那樣我們在受虧損時就不需要使用強力的手段來報仇、來要求回到公義,這個是我們可以努力去達到的,就是司法體系不被政治體系來控制、來影響,「你要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各城裡,按著各支派設立審判官和官長。他們必按公義的審判判斷百姓。」(申16:18)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這樣的公義體系,才能維持社會的公平與和平。

3、 宣揚基督十架救贖消息

最後我們基督徒怎麼樣讓那些真的是不義的人能夠認錯,而能夠接受耶穌愛的恩典,被耶穌的愛所改變,我覺得挽回性的公義是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怎麼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恩典能夠宣揚出去,彼得前書第二章9節說:「…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個是真的能夠改變人心,只有制度沒有辦法,如果法官也是一個徇私的法官,如果那些有才幹的,或是那些有資源的,他還是只考慮自己的話,你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改變,除了人的心被上帝的愛改變,才有可能改變。

Ⅵ、結論:十字架是上帝公義與慈愛所激發出來永恆的光輝

所以要達到那個目的,最重要的是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來影響我們。慈愛和公義的關係,一直是很多人的心裡面不能解開的一個問題,因為若講絕對的公義,慈愛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只講慈愛,公義可能就受虧損,我想來想去,只有主耶穌的十字架能夠幫我們解開這個問題。其實真正的公義應該包含慈愛,不是只有報應,只有報應的公義是很冷酷的,如果你讓人家受傷你也會受傷,所以有人說:「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讓人受傷是不對的事情,你使那個讓人家受傷的人受傷,兩個人都受傷,不可能變成一個沒有受傷的,所以重點是你怎麼讓那個傷害能夠復原,所以Retributive justice(報應性的公義)是不夠的,我們需要Transformative justice(恢復性的公義)。我們更需要的是讓那個開始造成傷害的人,能夠被耶穌的愛摸著,而且被改變,我想這個是最根本的,這就是慈愛,這樣的公義其實是愛最高的表現,我們的信仰所講的正是這樣的一個愛,「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希望我們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立志,能夠跟神說:主,在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幫助我,減少讓周圍的人受到傷害,不管是Sin of Omission或是Sin of Commission,在言語、行為、經濟或是制度各方面幫助我們。也許我們沒有在朝,也許我們並沒有可以建立制度這樣的一個權力,可是現在已經是民主時代,基督徒在這方面應該多一點點的參與,我們關心、我們禱告、我們要發出聲音,希望在朝掌權的人,在制訂所有制度的時候,能夠注意到那些弱勢的團體,那些在不對的制度下面受害的人,我們為這樣的事情禱告:「上帝我們感謝你,你是公義的上帝,為我們造出所有我們生活所需要的資源,公平的分給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我們人類的貪婪,把它造成資源極度不公義的情況,就是在全世界嚴重的貧富差距,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那些G8的國家,跟那些未開發或是正在開發的國家之間的落差,求上帝幫助,讓這個落差能夠盡量的減少,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來享用上帝所造的事物。也幫助我們,當我們台灣從幾十年前,處在很貧窮的國家,現在因著祢的恩待,我們已經成為比較富足的時候,讓我們也能夠紀念那些還在貧窮國家的人,讓我們自己也能夠過比較儉樸的生活。在經濟上我們能夠在意,怎麼樣恢復神祢創造宇宙的時候,所給的分配性的公義。也幫助每一個國家,特別是執政掌權的,在司法上,真的能夠建立一個讓大家都可以信服和公正的司法體系,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全世界,不是暴力、不是武力就能夠解決問題,是真正的公義。也願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因為自私會傷害周圍的人這樣的心,能夠被你的愛所改變,讓挽回性的公義,能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來起作用、來轉化我們,謝謝主,讓我們今天以這樣的一個信息,開始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在新的年度開始的時候,祢告訴我們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的說話、我們的行為,如果有讓我們周圍的人受傷的地方,求上帝幫助我們,減少這樣的事情。特別在大的制度上面,不管是經濟或是司法的制度,幫助我們、幫助全世界的領導者,真的是有公義的心,也有慈悲的心,能夠讓公平好像大水、好像江河一樣滾滾不停的遍佈在這個地面上,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公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人類社會當中人與人的互動若發生了不該有的傷害時,會設立一個 “報應性公義” (retributive justice) 機制來處理這種情況。報應性公義的主要精神是處罰的程度應該與傷害的程度成正比。責任論 (deontologist) 學者強調報應性公義的主要功能乃是回溯性處理既往傷害並恢復公平狀態。功利論 (utilitarian) 學者強調報應性公義的主要功能乃是前瞻性預防將來傷害並促進公平狀態。責任論強調種瓜得瓜的因果報應、功利論則強調殺雞儆猴的嚇阻效益。

報應性公義最早出現於米索波大米 (Mesopotamia) 古巴比倫帝國的漢摩拉比法典 (Codex Hammurabi),其主要精神表達於聖經舊約摩西五經中的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利24:20)。傷人者必須接受受害者傷害程度相同的傷害,這樣的法律被稱為 “報應性法律” ( lex talionis:the law of retaliation)。這條法律對傷人者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是要求傷人者為其傷害負起相當的刑責,其二是保護傷人者免受過度的報復傷害。

所有的人類社會為了要維持公義與和平,都會設立刑罰體系 (punitive system) (包括審判與執行) 來維持 “報應性公義”。此體系的主要精神為程序 (process) 與公平 (fairness)。程序幫助我們發現事實的真相,公平幫助我們恢復社會的秩序。報應性公義所追求的乃是公平原則。

反對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的報應性公義的法律學者主張 “兩惡無法成一善” ( 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因此處罰的方法逐漸的改為對傷人者的驅逐出境 (exile) 或牢籠監禁 (incarceration),再加上對受害者的實質賠償 (substantial compensation)。無能力實質賠償者則加重其監禁期限。

另外有法律學者主張應該推動 “復和性公義” (restorative justice) 來取代殘酷無效的 “報應性公義”。復和性公義的重點不在於傷人者必須接受的刑罰,而是強調如何降低受害者的傷害與痛苦、如何恢復傷人者與受害者的關係。因此,“復和性公義”會設立仲裁體系 (mediation system) (包括中保與協商) 來促進溝通並形成共識。此體系的主要精神是復原 (restoration) 與復和 (reconciliation)。復原幫助受害者盡可能恢復受害前的身心狀態,復和幫助傷人者與受害者之間恢復傷害發生前的和平關係 (peaceful relationship)。 “復和性公義” 是近年來推動全世界國際間和平共存共榮的主要力量。
主耶穌基督有關公義的教導更進一步主張 “挽回性公義” (transformative justice),除了報應性公義以及復和性公義以外,我們也要考慮如何挽回並轉化傷人者,使他的生命整個被扭轉過來,從傷人者的角色轉化為助人者的角色。馬太福音五章38-44節主耶穌教導我們說: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那些釘他上十字架要置祂於死地的人向上帝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保羅也勸告我們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 這就是挽回性公義的榜樣與教導。

我們須要公義的司法體系來維持報應性公義,我們須要慈悲體恤與協談溝通來推動復和性公義,我們更須要主耶穌十字架那犧牲救贖的愛來領受並分享挽回性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