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母親.愛與憐憫

講道內容
講題:母親.愛與憐憫
經文:詩篇廿二章9-10節
民數記十一章10-14節
主講:石素英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五月十一日


各位兄姊平安!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母親,愛與憐憫的主題。
這座雕像是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馬利亞內心那種失去兒子的痛楚,在這項作品中,被深入地刻畫。那麼母親和認識上帝的關聯是甚麼?
一、上帝超越性別角色
上帝是超越性別、階級和族群,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我們從聖經記載的三個方面可以看出:
1.馬利亞受到聖靈的感孕
上帝藉由少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藉此耶穌在這世界降生,為的是要將我們從罪的權勢下,釋放出來。因此我們明白上帝是超越性別的上帝。
2.從耶穌的族譜中,路得和喇合的例子
耶穌的族譜中,共記載五名女性,包括路得及喇合。路得和喇合倆人都不是以色列人,但是,上帝揀選她們,成為大衛家族的人,甚至是耶穌基督族譜中兩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她們也不是出身貴族,從中我們看見上帝超越種族和階級。
3.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的比喻、婦女失錢的比喻、迷羊的比喻)
四月初蔡牧師的講道中,用三個比喻來詮釋上帝失而復得的慶典,這三個比喻分別提到:慈愛的父親等待浪子回頭的故事,一個婦女失去一個錢,又找到的故事,還有第三個比喻,是講牧者有一百隻羊迷失一隻羊,牧者去尋回那隻迷羊的故事。這些故事中,上帝被比喻為慈愛的父親或者失錢的婦女。因此我們可以看見,當提到上帝的形像時,是有男性也有女性;上帝有父親的形像也有母親的形像。
二、藝術史上對馬利亞與耶穌之間的母子關係的描繪(略過)
三、上帝--母親的形象
二十世紀美國舊約聖經的神學家Phyllis Trible,在研究中,發現舊約許多的經文,是用母親的形像來描述上帝。所以Phyllis Trible在解經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提起上帝的母親形像。
Phyllis Trible 是宣教士的孩子,在日本長大,長大後回到美國讀書,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 “God and Rhetoric of Sexuality” 。書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經文用母親的形像來形容上帝。
舊約經文當中,常常提到上帝讓女人懷孕,使胎兒在她體內成形,並藉著母親,迎接一個新生兒進入世界,指出上帝的母親形象。我們看見在舊約經文當中,上帝不是只有父親的形象,也有母親的形象。
今天的經文詩篇22:9-10「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裏,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裏;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上帝。」這段經文中,上帝像產婆一樣,接生並迎接著嬰孩;同時也描寫上帝像母親一般,是人一出生的投靠之處。人投靠上帝,如同嬰孩投靠在母親的懷抱裡。
另一處的經文在創世紀49:25「是你父親的上帝幫助你;全能者上帝賜服給你,祂賜給你天上的甘霖地下的泉水,牛馬成群、子孫眾多。」(現代中文譯本) 上帝祝福人,牛馬成群,子孫眾多。子孫眾多,在原文裡是上帝祝福女人可以生育和乳養孩子,意指讓人可以有很多的子孫。在這節經文中,上帝好像是以父親的形像祝福人,但其中卻包含母親的特質、形像。和詩篇22章的意思一樣,都提及上帝在懷抱著孩子。
另一處經文申32:18「你輕忽生你的磐石,忘記產你的神。」(和合本)
上帝在以色列國家陷入混亂,亡國之際,上帝在以色列的苦難中承載以色列民族歷史的混沌。那個過程,就像一個婦女的生產陣痛一般。上帝對以色列承載的痛,如同婦女懷孕臨盆生子的痛。在台語文很能夠表達這種深刻的愛,台語文的「愛」和「痛」的發音是一樣的。表示當一個人很深地疼愛對方時,是可能含藏著很深的痛楚。因為愛一個人需要將自己完全投入,為對方設想和承擔。這種愛以母愛表達的最淋漓盡致,所以,經文形容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愛就像母親疼愛孩子一般。
在民數記11:12「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和合本) 這段經文其實是摩西對上帝說:「是你生了以色列人,是你創造以色列人,不是我。」。在摩西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見,摩西在提醒上帝,他才是以色列人的母親。在這段經文裡,上帝是以母親的形像來展現。
在以賽亞六十六章12-13節,我們可以從上帝安慰以色列人,祝福以色列人的過程中,看見上帝的母親形像。上帝在耶路撒冷安慰你們,就如同母親在安慰自己的孩子一樣。「耶和華如此說:我要使平安延及她,好像江河,使列國的榮耀延及她,如同漲溢的河。你們要從中享受;你們必蒙抱在肋旁,搖弄在膝上。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以賽亞66:12-13)
四、愛的精神和自我否定 VS. 人的自我保護傾向
從基督新教的歷史來看,我們會發現,將母親對待嬰孩的種種,形容得最深刻的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最著名的神學主張之一即是十架神學。他提醒說:「我們的上帝在天上充滿能力、榮耀,知道所有的事情。這樣全知全能全在的上帝,降生為人時,就是基督耶穌裡降生在馬槽中的情景。
馬丁路德說,嬰孩是多麼的脆弱,特別是兩千多年前,嬰兒是很容易就夭折的。所以,一個全能的神,降生成為一個嬰孩,那是一個無法測度的奧秘,我們無法完全的理解。上帝在耶穌基督裏,表明上帝將自己隱藏在馬槽的嬰兒身上,隱藏在嬰孩耶穌中,而這個嬰孩可能很容易就死去,很容易就受傷,是那麼的脆弱和沒有能力。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為何上帝要選擇成為一個嬰孩降生在這個世間,而且面對隨時可能會失去生命的危險? 馬丁路德說,這樣強列的對比,不單在耶穌基督的降生的事上,也在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受難的事上表明出來。
我們看見上帝應該是充滿能力,應該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當耶穌走上十字架的路,他看起來完全沒有能力,他受盡人的侮辱,非常的軟弱。然而全能的上帝選擇十字架來啟示祂自己。
由此我們看見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榮耀的上帝,和一個卑微脆弱的嬰兒,或是沒有能力且被釘死十字架的耶穌,形成很強烈的對比。天上那位大有能力的上帝選擇軟弱沒有能力的來啟示他自己。
馬丁路德的十架神學提到,在人許多卑微、無能力和脆弱的地方,上帝啟示他的大能。他也根據這個看法發展教會論。他提到說,基督徒應該是怎樣的呢?基督徒應該是進入有罪的人當中,跟他們分享,要為基督得著這些人,所以應該讓大能力的與軟弱的共享,讓有罪的與無罪的共同承擔,讓有能力和無能力的一起分享,在其中我們看見上帝的奧妙。這奧妙好像很難理解,但是看見媽媽在為嬰孩換尿布和清理時,在這些卑微的小事上,那個愛的力量就展現出來,是大有能力的。
上帝在十字架上啟示他的作為時,我們看見的是耶穌基督的死亡。但是在耶穌基督的死亡中,我們看見復活。復活已經在其死亡中準備要發動了,在那個極軟弱極卑微的情況下,復活的作為也正在開始。我們看見上帝弔詭的的憐憫和愛。
在近代的觧經和神學看法中,將上帝的憐憫和愛形容最徹底的,是新約中上帝國的比喻,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四十節所說的最突出,「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和合本)
接續馬丁路德的概念,這段經文是指上帝國的君王,對自己的百姓所說的話,這是指耶穌基督是基督徒的君王,以及祂對基督徒的呼召。換句話說,在上帝國裡耶穌基督君王的職分,他如此對我們說,身為上帝國的百姓,去照顧他人如同母親照顧孩子一樣,正是上帝國的呈現。耶穌說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他身上。上帝讓母親可以服侍她的孩子,為她的家庭奉獻,就是在服侍耶穌基督。母親也在孩子身上看見我們的上帝。
在上帝國的服侍當中,並不是只有母親在服侍著孩子,或者只是一個婦女在服侍一個家庭,或者是父親在服侍其孩子和家庭。其實在上帝國很多的服侍當中,已經可以展現上帝國的境界。
二十世紀,實踐上帝國的愛與憐憫,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德雷莎修女。德雷莎修女在印度服侍那些兒童和被遺棄的人時,她有一個很深很深的感受。當她服侍這些貧困、陷入絕望的人時,她在這些軟弱無能力的人們身上看見了耶穌基督。因此她說:「若你只看到窮人身上的傷害,而看不見基督的傷痕,你就無法去觸摸被蟲蠶食的軀體。」她的感受當時雖沒有解經的基礎,但是卻是馬太福音第25章40節的經文之最佳詮釋,這就是上帝國的呼召。這些都一再提醒我們,上帝的愛和憐憫,往往發生在不起眼的之處,帶著深刻的自我否定,與人天性的自我中心和自我保護形成對比。
在上帝國的倫理中,當我們服侍最小的,就是服侍耶穌基督,同時也是非暴力地挑戰一切破壞人性的力量。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不管是我們的職分,或者在我們工作當中,甚至在我們家庭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教會的歷史當中,我們也看見很多宣教師和傳道人的投入,成為上帝的器皿,使上帝國臨到。在這些服侍中,上帝透過很多人的努力和奉獻,使得破壞人性力量的世界,因著「非暴力」的愛與憐憫的介入,使上帝國進入其中,改變人的生活和社會。
圖片中右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謝緯牧師,他出生於南投,是一位醫師,因著呼召,他去讀神學院,也成為牧師。在當時,肺結核疾病還沒有辦法治療,很多人都因為這個病而絕望,家庭破碎。謝緯牧師為了這些人,興建療養院;同時也為當時的烏腳病執行外科手術。除了教會的服侍,醫療的服侍以外,也探訪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協助設立喜樂之家。就在繁重的服侍當中,因為過度疲憊和勞累,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他立下一個很好的典範,讓我們看見即使在台灣,上帝國也同樣臨到我們中間,上帝的奴僕甘心樂意的服侍。
圖片中間是孫理蓮宣教師,她也很特別,當她的小孩都長大以後,她開始跟著她的先生進入台灣原住民區域宣教。在宣教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只是向原住民傳福音是不夠的,於是她開始設立芥菜種會,在原住民區作醫療巡迴工作,成立保母學校、農業學校,幫助原住民進一步受教育。
圖片左一是蘭大衛醫師和連瑪玉醫師娘,他們的奉獻,真的讓人很感動。他們不只幫助人,醫師娘也願意捐出她的皮膚移植給需要的人,就是著名的切膚之愛。雖然手術沒有成功,但是她對台灣人的愛、和那一份心意,令人非常感動。他們的兒子藍大弼醫師後來也成為台灣的宣教師,兩代都在台灣服務。將他們的青春和醫術都貢獻給台灣。
蘭大衛醫師在台灣奉獻的歷史資料中,並不只是傳遞基督的愛而已,他也傳遞當時新的醫療觀念。蘭大衛醫師是早期用羊腸線縫合傷口的醫師。這在1930年代外科手術來說,是非常先進的醫療。另外,長老教會剛開始在台灣設立時,沒有所謂的合會和中會,於是宣教師要和信徒一起組合會。在組合會的過程當中,光是訓練人們議事的規則,就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讓台灣人能夠進行開會,慢慢訓練,從選舉執事和長老,一步一步的將民主代議的制度建立起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南部中會是台灣的一個民間自組的代議組織,當中蘭醫師身為長老,與當時巴克禮牧師等宣教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實現。因此,雖然在歷史中,我們常看到很多暴力破壞人性的地方,但是也會看到一些前輩和典範,透過非暴力挑戰破壞人性的力量,讓上帝國可以進入我們中間。
上帝透過他的憐憫和疼愛,一代一代的,在我們的社會當中,生活當中,藉由不管是母親、父親,還是社會上的社工、醫師、牧師…等角色,不斷使我們參與在這上帝國中的,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預備。從引領以色列人,直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讓我們可以敬拜上帝,看見上帝對我們的祝福。並且看見祝福的同時,也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禱告
主啊!我們感謝祢的恩典,呼召我們成為祢的子女,讓我們有份於祢的愛和憐憫,幫助我們在你的上帝國中,願意受你的呼召遵循祢的教誨。今天是母親節,求主特別記念天下所有的母親,祝福她們祂們身體健康,身心靈有你的保守,感謝你對我們的疼愛和呼召,我們這樣感恩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