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本土神學研究室

報告人:莊信德傳道

一、研究計劃主旨
「本土神學研究室」隸屬於臺灣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的學術研究機制,致力針對臺灣教會的實況做出切合本土實際處境的神學反省。研究室計劃從2009年10月始至2012年9月止,為期三年,針對臺灣教會青年奮興運動現象作出神學的觀察與反省,用以切實回應今日多數教會正嚴峻面對的「青年流失問題」。為了讓研究能夠兼顧教會實際的需求與學術研究的深度,並且避免過於學術抽象或是流於讚揚複製的兩極化現象,本研究計劃分別從神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牧養經驗四個不同的領域出發,探討目前臺灣青年復興運動的信仰現象。以期讓教會從研究成果中,重新定位青年奮興現象的信仰意義,並提供建構青年牧養策略的實質建議。

二、研究計畫摘要

本研究嘗試從三個軸線出發對臺灣青年奮興運動進行宗教社會學分析,首先是臺灣社會運動史、其次是宗派/機構之發展史、最後則是該運動/活動發展史之間的相互關聯。以這三個軸線構成立體座標,將台灣青年奮興運動的進路體現三幅圖像,分別是「神學」、「宗教與社會學」、「實踐」,來作為我們認識青年奮興運動的內容,研究方法敘說如下:
1. 神學進路:以改革宗神學傳統為架構,深入研究歷代基督教奮興運動的個案,以及當代奮興運動的現象,提出具體的分析與評價。
2. 宗教社會學進路:計劃分別以齊美爾、彼得伯格與布爾迪厄之宗教社會學概念入手,佐以田野調查為參照,研究當代青年奮興運動的風潮現象。
3. 實踐:邀集實際從事青年奮興運動之牧者,從9個不同主題出發,提出青年奮興運動的策略與方法。

三、研究計劃執行階段總表
由於本研究計劃涉及層面較廣,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需要至少為期三年方能完成。2009年下半年度為計劃籌備階段,主要任務為確立各組之研究成員、研究焦點與研究策略,並且募集所需之75萬元經費。2010年至2012年之相關研究進度總表如下:

四、研究計劃執行說明與成果分享
本研究計畫每主題皆分為四個階段,說明如下:
(一)經典閱讀與禱告:三年三領域有三大主題:神學、社會心理、牧養,預計每月一場對神學概念進行核心討論,交換閱讀文本、分享訪談學者等經驗收穫,並彼此禱告代求。自2009學年起聚集校內神學生與校外牧者,從歷史時間與空間展開對奮興現象的探討。今年改規劃為「青年奮興新思潮講堂」,邀請具備媒體背景、出版文字背景、實踐神學背景等牧者前來分享,
(二)團體座談會:三年內所邀請與談的對象包含學界與教界,包含教授與實踐的牧者。目的是針對「出走青年」進行質性訪談以搜集更多深入的信仰經歷與心理反應現象。今年3月26日及4月30日兩次所舉辦的「青年牧養的藍海策略」系列座談中,邀請靈糧堂、行道會、長老教會的牧師,以及校園團契、學園團契、長老教會的大專工作者,分享青年牧養的領受與模式,發現各典範間的關係其實是共存卻非競爭的位置。
(三)年度研討會:研討會分三個主題—神學研究組、社會學/心理學研究組、牧養實踐組,將各發表人的研究成果,每年度以研討會形式向公眾發表與分享。延續3-4月青年奮興系列座談會的觀察與思考,今年8月28日於校園團契舉辦【青年奮興現象研究之神學視域】研討會,邀請來自不同宗派、神學傳統訓練的十三位學者牧長聚集,針對奮興現象進行神學反思的探討,從聖經、歷史的軸線展開,認識各宗派的神學傳統與思潮,盼能共同思想上帝對於各種典範所預備的心意。這是台灣基督教界首次針對該議題進行跨教派神學對話交流的嘗試。現場有神學生、大專生、牧者同工、青年輔導等約七十位共同關心與參與。
(四)研究出版:預定未來將三個主題之座談會對談記錄、研討會文章彙編成冊,共預計出版《從本土神學看青年奮興運動在台灣》系列三本書或雜誌、影音等形式,以寄能為現今的多元社會的牧養景況中。做些記錄與反省,並期待能與更多人深刻思想探索上帝對各時代青年牧養的心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