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紅葉教會

紅葉教會

報告人:Apin 傳道




一、 部落的形成及地理位置
紅葉村是屬於Isbubukun(郡社群)是花東區布農族最南端的布農族部落,位於鹿野溪上游溫泉帶上方,地處標高325-375公尺谷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便於管理,大部份的居民是由中央山脈祖居地:內本鹿將族人強迫遷移,移居下來至現址。「紅葉」部落按布農族的傳統命名為「dahdah」 所以紅葉村部落的命名為dahdah它的意思為溫泉。紅葉部落原本為卑南族人的領城,因當時布農人與卑南人互為仇敵,據口述歷史當時布農族人曾殺了一位名叫akangan 因此布農族人以vakangan的名稱為紅葉部落沿用至今。
二、 教會沿革
基督教福音在布農族的部落展開是在1948年2月開始,當時由漢人胡文池牧師和隨身翻譯木下先生(kinosita istanda)開始進入山區延平鄉傳道。 同年在台東縣延平鄉傳教時大都利用夜間傳道,到紅葉部落時,他們利用國民學校的教室作為傳道的地點,當時在紅葉佈道兩晚有四十人參與、當時當地青年邱德明牧師(Aziman Takisvilainan)感動於他們所傳的福音,回應呼召獻身前往玉里教會參加於1949年1月29日一連五天的「布農文字及基督教教理講習會」、講師是胡文池、駱先春、江天順、陳惠昌等四位牧師。學成回來後,天天向村民傳道。於1949年3月在紅葉部落初次設立茅草搭建而成的聚會所(位陳勝源長老(umas Isbabanaz)住家);而第二次建堂則是在1951年遷移同地點隔避入口處、改建為鐵皮屋教堂,至於教會第三次建堂,遷移至由邱德義長老(anu Takisvilainan)所奉獻的土地山坡上之小坪台,當時信徒以人工方式挖平擴大土地的活動空間,並且發動信徒到溪床取沙石徒步背負做為建堂材料,於1961年3月30日獻堂,沿用至今,已無法容納加增的信徒。於2007年1月21日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成立建堂事工委員會。來進行第四次建堂之計劃。
三、 教會現況
紅葉教會信徒是由老人、小孩子組成,每週平均聚會人數約為45-55人。由於我們信徒大部份是老人及在學生,信徒的工作不是作農,就是打臨工,因此教會的收入不穩定,再加上小會議決要建堂,所以沒有能力負擔二個牧者的基本謝禮。在外人的印象裡,通常會認為原住民部落的原住民若不是基督徒就是天主教徒,但是在紅葉村就不是如此。在總共有140戶548人,其中長老教會信徒只有26戶,大多數是無神論及民間傳統宗教信仰,是部落唯一的一間教會,沒有天主堂及其他教派的設立。這個情況與基督徒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徒的其它布農族部落相比實在是懸殊很大。由於本教會信徒老年化的比例很高,青壯年人口外流的也很嚴重,教會的宣教異象是要培養下一代基督徒,因此本教會在數年前開始跟總會申請「我愛台灣宣教營」(從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及少數的社青團契),期盼藉由這個營會讓國外的青年來到部落帶動部落的青年與孩子,願意進入教會認識上帝。感謝上帝每一年都會有3-5位慕道友開始固定參加禮拜。
四、 重建教會
首先由於本教會近年來慕道友有些增加,教會的座位已不夠使用。接著是因為本教會的建築已近五十年,且是以空心磚建造的,為安全考量,所以決心建堂(已請建築事務所,目前申請建築執照,等待動工)。不過,這幾十年來累積的建堂基金只有近四佰萬元,而最近第一階段的擋土牆工程就花了七十萬。我們要建的教堂不是華麗的,是要讓教會更多小組聚會空間;我們只要建比現有教會更寬、更長一點的二樓層的教會,樓下是各團契小組教窒、樓上為禮拜堂、總經費預算需七佰多萬元。當教會要建堂時,青少年團契共同想法,我們可以為教會做什麼?於是請牧師寫信給平地教會可否接納我們青少年團契,利用寒、暑假到平地教會為教會建堂獻唱(四部合唱)募款。感謝上帝今年暑假期間走訪了幾間平地教會、明年要繼續寫信給平地教會,希望接納我們過去,用募款的方式,建堂一定要完成的信心。
結論
感謝上帝、感謝和平教會,幫助我這二年來的勞建保的費用。雖然完全沒有謝禮,但讓我可以毫無顧慮的投入教會的服事,因為有勞建保。謝謝和平教會的愛心,特別是和平教會正值建堂中,你們的關懷、接納、幫助弱小教會的牧者仍然不變。謝謝和平教會、願上帝大大的賜福教會的事工。謝謝Uniang!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