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崇拜(網路同步直播)

第一堂 08:30(華語),第二堂 10:00(台語), 第三堂 11:30(敬拜讚美)

與主密契 ─ 禱告會

教會禱告會(週四 19:30)、早禱會(週五 8:40)

2006年12月31日

恢復信仰的想像力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6.12.31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少契主日,要跟我們的少年人一起配搭服事。今天要思想的信息,也是一段我們很熟悉的聖經故事,在還沒有進入信息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常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叫作歡笑一籮筐。它曾播出一段很有趣的影片,就是有一台車子,外觀看起來像一台郵局的郵車,在這台郵車的駕駛座把它很巧妙的隔了一半,在駕駛座上面放了一隻很大的狗,把那隻狗的兩隻手(腳)放在駕駛座上面,真正的駕駛是在巧妙隔起來的另外一邊,結果就把那台車子偷偷的開到公園的附近,有隱藏的攝影機在拍攝那些公園的人,大家看得目瞪口呆,「一隻隻狗會開車!?」然後那隻狗慢慢的開、慢慢的開,就停到路邊,電視公司的人就安排一位長者站在公園旁,然後狗狗就要跟老人家問路的樣子,哇,這個老人家也煞有其事的跟那隻狗講:「跟你講,前面和平東路右轉之後…」,那隻狗好像聽得懂似的,一直點頭點頭,就開車了,照著老人家所指的方向前進,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咦?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看完之後覺得美國人真是吃飽沒事做,為什麼盡想出一些有的沒有的節目,放在電視機的前面供大家欣賞。我發覺想像力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不僅想像力是幽默的來源,事實上,在今天要跟弟兄姊妹一起分享的是,「從想像力開始」和大家一起來思考。

一、 在神聖的想像中詮釋生命的歷史

對大衛與歌利亞這個很熟悉的故事來說,可能你已經沒有什麼想像的空間,是不是可以透過一些想像力重新恢復來思考看看,到底想像力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一對萊特兄弟,維爾伯•萊特Orville Wright和奧維爾•萊特Wilbur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這對兄弟照理說是世界上第一對發明飛機的人,因為他們率先發表,另外一個法國人就被隱藏起來,不過一般來說,萊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對被大家公認發明飛機的人,你可以想像以前的人一直想要在身上綁著一對翅膀,從高處跳下來,人定勝天,對不對?人就是在地上走,怎麼有可能會飛呢?其實發現想像力是造成我們整個人類科技文明、往前走非常重要的基礎,藉著這個想像力你會發現,其實整個人類的文明不斷的在往前推進。想像力其實不只是在科技文明上面是這個樣子,在其他很多的領域中,也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想像力的民族和沒有想像力的民族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是一位法國很有名的近代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這位年鑑學派的歷史學家,他有一部很重要三大冊的作品,這部作品主要是在探討整個人類世界城市化的過程,他特別用歐洲、荷蘭、英國、巴黎等等這些不相同的城市來分析說,為什麼每一個城市在一段時間會興起,掌握整個歐洲的經濟中心,藉著這個城市化的過程,來探討為什麼西方的城市會遠遠比東方的城市來的進步很多?其實想像的能力非常的重要。其中有一段的觀察我非常的有興趣,他提到說,其實股票市場在世界的發展、在1600年一開始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就已經發展出股票的概念,一直到東方開始正式有股票市場的交易,是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時候,整整慢了快要三百年的時間,那麼這當中其實表達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當中國還在玩那種很簡單的、具體的貨幣流通的概念的時候,因為東方對具體的東西過於重視,所以覺得貨幣能夠互相兌換就已經很高級了,沒有想到說,其實貨幣與貨幣的交換可以增加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在那個裡面,整個和各地貿易連結到經濟的規模,不只是一個國家的空間而已,其實在西方就已經能夠藉由貨品在世界各個地方不同的流動,預先設想每一個東西它即將要在多少個月或多少年之後會運回到我們這個地方,這有點像期貨的概念,在很早以前,藉著東印度公司在世界各個地方的旅行,帝國主義的發展,慢慢你會發現,其實東方的想像力,或者是被那個推向預見的想像力遠遠比不上西方。

那很多人就不服氣啦,說我們東方有鄭和下西洋(1405年),那西方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943年)其實整整晚了快要九十年的時間,雖然感覺比別人早了起步九十年(船隻也比哥倫布的船隻先進),不過鄭和先生結束了之後就結束了,他下西洋雖然很多次、有非常多的豐功偉業,其實我們的想像永遠無法脫離具體的政府權力遊戲當中,在鄭和那時候的皇帝開始面對很多宮廷的內鬥時,所有的想像都不可能再繼續往前走、繼續收縮在整個陸地空間當中,雖然比人家早了九十年,不過它的下場就是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當中(1840年),東方的勢力就輸給了西方的勢力。這當中的關鍵,歷史學家在分析說,因為東方的民族太過自滿,自滿於自己所擁有權力的結果,所以對於外在的空間沒有很大的好奇,不會想去探究外面世界的情況。所以當想像力這件事情,對空間的想像、對具體的東西抽象化的想像過程,基本上對整個人類世界的歷史也好,文明世界的累積也好,佔領了非常重要的關鍵。

今天我們就要從這個歷史的想像,慢慢回到故事的想像,說到故事、童話故事,對大家來說最熟悉的童話故事是什麼?有很多媽媽跟小朋友在床邊講的床邊故事,我想仙履奇緣(Cinderella)應該是點播率非常高的故事,這個灰姑娘的故事當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跟小朋友講的時候,你有沒有接到你的小朋友的檢舉電話?說這個童話故事有問題?有一次一位老師在問他的學生們說:「你們聽了這麼多有關仙履奇緣(Cinderella)的童話故事,有沒有什麼樣的問題呢?」有一個小朋友舉手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你知道Cinderella留了一隻高跟鞋子對不對?那個小朋友就說:「老師,為什麼十二點鐘到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來的樣子,為什麼只有那隻高跟鞋沒有變?」你所有的東西都變回了原形了,車子變回南瓜,馬匹變成老鼠,什麼都變回去了,「咦?怎麼那隻高跟鞋子沒有變?」你知道小朋友是擁有無盡的想像力,也許你會說:「故事這樣講就是這樣講,你聽就對了。」可是你知道在小朋友的心裡面:「這個故事寫的不對,這個鞋子怎麼…」,在我們很熟悉的故事裡面,都會出現一點點小小的瑕疵,這也是為什麼對我們來說,不能看見這個故事裡面的這種瑕疵,因為太習慣這個故事了。我們常常覺得說:「這個故事我早就知道了,就是在講說,雖然你現在很可憐,被人家糟蹋,但是因為你相信老天會善待你,有一天你會遇到白馬王子。」你可能覺得這個故事是這樣,可是你知道在小朋友的世界裡面,對於這個故事的理解,可能不只是這個樣子。

而今天我們要來理解一個我們很熟悉的聖經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基督教聖經裡面非常被世界的文學作品普遍的注視,就是大衛把歌利亞打倒了。那麼當你要跟小朋友說這個床邊故事你要怎麼說?就是「不要害怕,明天一定可以打倒巨人,故事就這樣。」如果只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一點,有一點可能像我們剛才提到的Cinderella一樣,就是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東西。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故事的一開端,這個故事的一開始,我給他一個名稱叫作「缺乏想像力的以拉山谷」。故事的一開始告訴我們說,大衛的爸爸有一天跟大衛說:「好不好,你拿十個餅,還有穗子送到軍營當中給你的哥哥們,他們在前面當兵。」你知道這個故事,當這個爸爸要這個兒子去請安、要拿這個餅的時候,就是我們在剛剛讀聖經第十七章1節的開始,聖經告訴我們,其實以拉山谷整個的氣氛是怎麼樣的一個氣氛?肅殺之氣。有一個巨人歌利亞正要對以色列人叫囂,所有的以色列人都非常的恐懼,而且聖經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說這個歌利亞身上穿的鎧甲重六十四公斤,他手上拿的那支槍的槍頭就重達五公斤,比我們當過兵的人拿的槍還要重,這個非常偉大的巨人站在以色列人的面前。你有沒有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諷刺,這些人看到巨人很恐怖,但是你知道在幾年前,甚至很可能只是在幾個月前,以色列人才因為巨人感到非常的快樂,以色列人的第一個國王叫作什麼?掃羅。聖經告訴我們掃羅被揀選的那一天,站在眾人的眼前,「…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上9:2)哇,所有的人看到他,好像看到姚明(NBA休士頓火箭隊的中國球員)一樣,「哇,好高挺的一個人,我們以色列的夢想和盼望全部都在這個人的身上。」所以所有的以色列人對掃羅是有無限的想像,這個英挺的男人即將要帶領以色列人走出現在的困境,沒過多久,他們以身高為想像的這個基礎,竟然發現另外一個身高更高的。按照說很可能歌利亞的身高差不多接近三公尺左右,掃羅大概兩公尺左右,足足的比他高了百分之五十出來。整體來看,掃羅很高大,現在看到另外一個更高大的,以前一直覺得看見一個非常高大的,已經代表了我們所有偉大的象徵,竟然來了一個更高的,聖經就在一個非常荒謬的開端繼續的發展下去。

當你看到17節之後,你想到的圖畫是什麼?爸爸要小孩拿著餅或家書之類的東西,就好像小朋友拿著乖乖要去遠足,「好棒好棒,我要去前線看我哥哥們打仗。」咦?發覺17節以前整個故事才是充滿著恐懼,可是到了17節之後,話鋒一轉,整個故事變成是大衛帶著他的餅,很單純的去到了前線,故事的一開始其實是在講述兩個非常大的反差和對比―很嚴肅的戰場和非常天真的小朋友。故事繼續再往前走,等這個小朋友來到以拉山谷,這個以拉山谷一邊是害怕的以色列人,另外一邊是非常驕傲的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有一個代表就是歌利亞,「眾人看見歌利亞極其的害怕」,那麼這個極其的害怕看在大衛的眼中是如何呢?在25到27節是大衛到處探聽大家為什麼那麼害怕,在28節:「大衛的長兄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們『所說的話』…」,這些『所說的話』就是大衛問大家說:「你們怎麼那麼害怕」,他們回答:「誰只要殺死歌利亞,國王就把女兒嫁給他。」他的哥哥看見大衛就很生氣的說:「你數學作業作了沒?幹嘛來這邊跟我們開長執會?你不是想要主持嗎?趕快去主持啊,這裡是我們大人的世界,我們大人在討論事情,你來作什麼?」他哥哥對大衛說:「你來幹什麼?你曠野那幾隻羊交給誰了?我們知道你的驕傲和心裡的惡意。」(28節)請問大衛有驕傲有惡意嗎?沒有。可是問題是十七章之前的十六章,是他的哥哥們很鬱卒的經驗,因為十六章是先知撒母耳揀選大衛,他的哥哥們每一個都在撒母耳的面前走過去,撒母耳一個都不揀選。好,聖經告訴我們說,所有的人都非常害怕歌利亞,他的哥哥就很生氣的說:「你幹嘛來這邊看我們的笑話。」他們本來想說弟弟來這邊是看到他們英勇的一面,沒想到戳破他們當兵是多偉大的牛皮,結果一去看,他的哥哥們全部都躲在一起,所以他的哥哥們就由羞轉怒,對大衛說:「你來這裡做什麼。」在這個經文當中你發現,對以色列百姓來說,他們看見了這個具體的歌利亞,已經使他們過去對於上帝的選民的這個身份,不再具有任何的一種想像的聯繫,他們已經不再覺得自己作一個上帝的選民這件事情,是能夠超越這個有限的困難,去到上帝那邊,眼前所見卻是這個大的困境立在山谷的僵局。

二、 在神聖的想像中肯定世俗的專業

聖經告訴我們,大衛去到了掃羅的面前,他們有一段非常特別的對話,大衛跟掃羅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撒上17:34),大衛開始講過去他在曠野當中的經驗,向掃羅說:「我過去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經驗,打獅子打熊…。」結果掃羅跟他說:「開玩笑,這個人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職業軍人,從小就當兵的,你打勝一隻熊就能解決問題嗎?」大衛和掃羅各有一番解釋,對大衛來說,那是一個很重要神聖的想像,為什麼那是一個很重要神聖的想像?因為你知道,剛剛在經文當中告訴我們說,大衛跟掃羅說:「我從小就在曠野裡牧放我爸爸的羊,遇到各樣的困難我都可以解決。」這個是大衛的版本,可是你知道真實的事件是怎麼樣呢?真實的事件恐怕不是這樣子,為什麼恐怕不是這樣?聖經在前一章告訴我們說,先知撒母耳來到大衛的家、耶西的家的時候,撒母耳就跟耶西說,叫你的兒子一個一個走台步,走在我的面前,我要看看耶和華上帝要揀選誰,聖經告訴我們:「耶西叫他七個兒子都從撒母耳面前經過,撒母耳說:這都不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撒上16:10)請注意11節,「撒母耳對耶西說:你的兒子都在這裡嗎?」忽然間這個爸爸想到說:「啊,沒有,對不起對不起,還有一個小的,還有一個小的去放羊。」弟兄姊妹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個意思是說,在這麼難得的場合,能夠跟先知吃飯是一個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這個爸爸想都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兒子叫回來一起吃飯,「你的兒子都到齊了嗎?」「啊,對啦,還有一個兒子!在外面放羊啦。」你知道這樣很可能大衛的名字應該叫作什麼?我們華人一直都想生兒子,都為孩子取一些「招弟、來弟、寶弟」這種名字,很可能大衛的華文名字叫作「招妹、來妹、寶妹」這種,因為前面都是生哥哥嘛,一直生都是生兒子,都沒有生女兒,「算了,你去放羊吧。」可是去放羊基本上在那個年代來說是一個危險的工作,也不會是一個有錢的人給他的兒子做的工作,不然就是給僕人去做的,所以對大衛來說,去放羊就放羊,這個爸爸已經忘記了還有這個兒子。弟兄姊妹,如果你是大衛,按照我們現在常常有人去看精神科醫生,說有什麼樣的障礙,醫生會跟病患說什麼?童年陰影。如果你是大衛會不會有童年陰影?如果我是大衛我會有童年陰影的,我爸爸不愛我,我哥哥不疼我,我整天都在曠野牧羊,這是大衛的生命經驗,從小在牧羊,他爸爸居然都忘記了他。但是你知道嗎?他在詮釋這段生命的經驗,這段經驗是一個「誰理你」,連最親近的爸爸都忘記的自卑經驗,大衛怎麼樣詮釋那段生命的故事?大衛說:「耶和華過去怎麼樣救我脫離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今天也必救我脫離這個非利士歌利亞人的手掌。」(撒上17:37)弟兄姊妹你看見什麼?我看見大衛有一個非常特別不同的眼光,過去他的閱讀是「為父親放羊(這是比較好聽)」,但事實上是被爸爸放棄,他的詮釋是「我為我爸爸工作」,那可能是被丟在外面看羊的,這段經驗,大衛又說:「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他可能把過去他在放羊當中靠著自己雙手萬能的力量這件事情詮釋成是耶和華拯救他,很明顯的,這個孩子從小就有一種神聖的想像力,他不會把他很努力的考上了第一名的事情,僅僅只是按著人的想像、按著人的推理經驗,就覺得說:「你很會讀書、你很聰明、你有很棒的DNA,所以你考第一名。」他有一種神聖的想像力,他將耶和華引進了這種很平凡的生活元素裡面真實的能力和經歷,他認為上帝拯救他。

三、 在神聖的想像中面對生命的挑戰

1、解析大衛的自我形象God’s Presence上帝的臨在or Goliath Phobia歌利亞恐慌症

當他和掃羅對話以後,掃羅對大衛說:「好吧,你可以去吧,耶和華必與你同在。」這也是一句非常諷刺的話,「耶和華與大衛同在」,難道耶和華不與你掃羅同在嗎?好像我們常常在教會裡面說:「弟兄姊妹平平安安的去吧、平安…」,你會覺得這個平安的語文,理論上是祝福我們的弟兄姊妹平安,當我們能夠說出「耶和華與你同在」的時候,我們未必自己經驗到那個平安跟耶和華與我的同在,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大衛有一個神聖的想像,因為他在看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中有耶和華神的工作。可是對掃羅來說,他的一生難道沒有耶和華上帝的工作嗎?有,當然有。但是為什麼他不能夠、沒有辦法把目前所看到的這個現象聯想到說:「耶和華過去拯救我,如今祂也要拯救我。」很簡單,因為掃羅的每一場打仗,他站出去都比別人高,玉樹臨風,而如今他所有的想像、建立在身高上的想像,被這個更高的人所破滅了,而聖經給我們一個小小的大衛、一個少年人,來分析我們這些成年人的眼光。在大衛和掃羅之間的差別,是大衛他明顯的發現,他的生命是有一個耶和華上帝臨在的概念,不過對掃羅和所有的以色列人來說,我給它一個症狀叫作「歌利亞恐慌症」,就是所有人,當我們的生命已經沒有辦法再從我們信仰的想像力出發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很可能會有一個「歌利亞恐慌症」,我們看見外在的環境比我們更大的時候,我們會立刻覺得,「唉呀,這件事情太難了。」當小時候感冒的時候你會很簡單的禱告,當小時候橡皮擦或鉛筆不見的時候你會禱告,可是當你長大以後,鑰匙圈丟了你會禱告嗎?不會,你會趕快罵人,對不對?「是哪個兒子偷了我的鑰匙圈?」你會想像說,你這個時候不需要禱告,因為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不斷在往前走的時候,上帝會越來越隨著我們理性的發展而缺席,「歌利亞恐慌症」就在越來越多的理性發展過程當中,逐漸的產生在我們的生命裡面。

2、掃羅行動的第一層次閱讀:

專業經驗的傳承 專業的否定VS.信仰

那麼當我們在談論到這個神聖的想像的時候,我們緊接著是要面對掃羅接下來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動作。當大衛要上戰場之前,掃羅就把他身上的戰衣給大衛穿,看看大衛能不能夠穿,結果大衛就把這個戰衣穿在身上,穿的不自在,好像給小學的小朋友戴著一頂大人的安全帽,所戴那頂帽子還會轉一圈,拿那把刀子掛在腰間,那個刀尖還會拖到地上,反正畫面就是覺得很不對稱。這個動作是掃羅嘗試著要把他過去的生命當中很重要的經驗傳承給大衛,對掃羅來說,他是要教大衛怎麼樣使用這些大人用的武器,「現在你要去打仗,我跟你講,去打仗的時候要這樣那樣…」,但是這是一個我們常常會很失望的年輕人他們的宗教的教育,甚至給他們一些什麼樣的勸勉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什麼?我們的開場白都是「想當年,想當年我在教會當輔導的時候,哪像你們現在吃香的喝辣的,作禮拜還有Power Point可以看,我們以前……你們這些年輕人要珍惜。」我們有很多我們過去經驗的累積,要告訴我們的年輕人說:「怎麼樣怎麼樣,我跟你講,應該要這樣要那樣…」,我們有很多的勸勉。當看見掃羅對大衛這樣勸勉的時候,我們似乎要有某一定程度的反省,說:「上帝給你掃羅的,未必適合給大衛。」上帝給你掃羅生命經驗那麼多美好的事情,未必這些事情都適合,或者是上帝要給這個年輕人、給我們的少年團契在這個時候面對生命的困境,所要給出的出路未必是如此。我想在掃羅的行動當中,我們得到第一個層次的反省是這樣,就是如果我們因此變成是對這個專業的否定,而面對一種好像那就變成是…大人歸大人、小朋友歸小朋友、專業歸專業、單純歸單純,這個故事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就不要教導我們的孩子,恐怕也是另外一個矛盾的對比。如果我們把專業和信仰當成是對立來思考的話,恐怕真的會出現另外一個危機,「啊,你看,原來這個聖經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都可以很白目的、不用準備的上戰場,然後就說耶和華要保護我,這樣就可以了。」如果你這樣子看聖經,恐怕又錯了,那如果不是這樣看聖經,那要怎麼看呢?你看大衛不是好像什麼都不懂,然後就這樣笨笨的上戰場嗎?很簡單啦,把小朋友這個二乘以二等於四的觀念,去對學微積分的哥哥說:「哥哥,微積分很簡單,二乘以二等於四這件事情你只要禱告就會了。」專業和信仰這兩個經驗不是對比,不是專業和單純的對比,也不是專業和信仰的對比。意思好像是說大衛很屬靈,沒有戰爭過,所以拿石頭就能夠打勝,所以不需要什麼專業啦,只要禱告就好,大人的世界每天有那麼多會議要開、有那麼多事情要辦,難道禱告就能夠解決事情嗎?不可能。好像很簡單的就可以解決,是這個樣子嗎?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會是什麼呢?那這樣的話,大衛的故事對我們這些大人來講應該是如何?「大衛的故事當然對我沒有意義啊,那是騙小孩才有可能,那麼單純,人生那麼複雜,怎麼可能只用大衛的石頭就能夠解決了呢?」弟兄姊妹,重點並不是用信仰來否定專業的意義,對大衛來講,其實大衛所拿的東西是他的專業,大衛在曠野中,大衛看見石頭,石頭對大衛來講,可以說是他生活的一部份,不過石頭對他來講,也是一種專業的能力,為什麼?因為大衛用石頭打死歌利亞,對大衛來講,他雖然在曠野當中,好像受到很多人的輕視,不過他把握那段過程中來成為鍛鍊他面對困難的能力,他用石頭來對付困難。

我們再從更深的一個層次來閱讀這個事件,事實上大衛和掃羅之間並不是單純和專業、或是信仰和你的專業之間的類比,也許這當中是有一種想像力的概念,對大衛和掃羅來說,聖經在介紹這兩個聖經人物出場的時候,其實他們都跟大自然和曠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衛從小在曠野當中牧羊,這個掃羅,有一次他的爸爸的驢子丟了,不見了,爸爸跟他的兒子掃羅說:「你去幫爸爸把驢子找回來」,這個掃羅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在曠野和他的僕人走了好多天就是要解決問題。我們都知道在巴勒斯坦的曠野,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石頭是在他們生活當中非常平凡的事物,每一個人都看見石頭,每一個人都知道石頭,唯獨大衛在面對這些生命經驗的時候,他把這個石頭的經驗聯想到對於歌利亞的攻擊。而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對掃羅來說,軍人拿刀打仗是他的專業,對大衛來說,他的專業是什麼?就是放羊。對大衛來說,他的專業就是拿這個機弦的甩子,好像我們拿這個彈弓的概念,他就把這個石頭綁在上面,然後甩甩甩的丟出去,這是對大衛來說,他手上所拿的這件事情就是他的專業。聖經其實從來都沒有要我們輕看上帝給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職業類別,然後讓我們放棄那些東西,只是在那邊禱告而已,當大衛所能夠運用的其實我們發現,也是他生命的歷程當中,上帝給他的專業,不管這個專業相對於掃羅的專業來說,是不是足夠專業(以他的那個平台來看不夠專業),但是事實上,上帝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當中,都放下非常重要的這個部分,但這個部分有沒有想像力,把這件事情跟上帝的工作聯想在一起,恐怕會是我們在面對上帝給我們託付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3、掃羅行動的第二層次閱讀:缺乏想像力的專業經驗

今天跟弟兄姊妹思想這個神聖的想像,我們發現整個的故事在最關鍵的時刻,就是以色列人面對歌利亞威脅的時刻。他的大哥以利押,二哥亞比拿達,三哥沙瑪,以色列王掃羅和眾以色列百姓,他們事實上正面對一個靈性上的困境,這個困境就是,不管過去歷史多輝煌,他們曾經打敗非利士人多少次,不管他們過去的教會現在多麼的興盛,有多麼棒的教會經驗,都沒有辦法面對消極的、當下的這個現實的壓力,當眾人都面對這個壓力的時候,大家苦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怎麼樣尋找出路。聖經的經文事實上要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回到上帝的面前,因為在以拉山谷的當中,所有的人面對困難,但卻沒有人回到上帝的面前,留心聽上帝在我們生命歷程當中,藉著我們曾經走過的路途,向我們所述說祂的工作。藉著大衛神聖的想像力,我想上帝從新要幫助我們,藉著大衛怎麼樣想像他的生命有上帝的參與,也讓我們從新回到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團契生活裡面,我們不再只是用「我是哪個同工、我是哪個角色、我是哪個服事」的這個表象的概論,來思考上帝與我們的關係,我們需要從新看見更多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在我們信仰團體當中的工作。所以我想我們今天從大衛的身上學習到的是,當我們回首生命的路徑的時候,詩篇六十五篇第11節說:「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大衛不只是回首他生命的過去,他也肯定他生命的現在。我們也要對年輕人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我想大衛解決問題並不是靠著很複雜的東西,就是那五顆石頭,他蹲在在那裡撿了五顆石頭,你不要以為那五顆石頭很簡單,你有打過水漂嗎?你知道撿的石頭要選圓的還是扁的?一定是撿扁的,一定要你的經驗告訴你怎麼撿扁的石頭。我要勉勵我們當中國高中生、少年團契的年輕人?不管你現在讀的是國文、數學、地理、歷史、英文,這每一個科目對你來說都是一顆小小的石頭,你怎麼樣好好的跟那些小小的石頭相處,有一天上帝要使用這顆小小的石頭,你怎麼樣認真的對待這顆石頭,有一天上帝要藉著你這個認真的態度,把祝福帶到你的信仰團體裡面。而我希望我們彼此勉勵,就好像上帝給我們這些大朋友現在的專業是什麼?現在你手上拿的石頭是什麼?有一天上帝都要使用我們生命當中的專業。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祢獻上感謝,藉著大衛生命用神聖的想像來詮釋上帝祢的工作,願祢將這樣的一個神聖的想像力,充滿在我們的弟兄姊妹的生命裡面,使我們常常從神的眼光來閱讀我們自己的生命,也願意從神的眼光來閱讀我們教會當中年輕一代的這一群弟弟妹妹們,特別是年輕的弟兄姊妹們,讓這群孩子們的生命,是在神聖的想像力當中來成長,而不是被許許多多教會的繁文縟節所限制住。親愛的上帝,願祢幫助我們年長的弟兄姊妹,願神聖的想像力,成為整個信仰的傳承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謝謝祢給我們這個早上,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恢復信仰的想像力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6.12.31
作者:莊信德 傳道

在哥倫布尚未發現新大陸之前,或許馬可波羅是西方世界唯一的東方想像。然而,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勝利一如戰前預期地來臨,東方終于在船堅炮利下,褪下西方想像的最後一片面紗。至此,現代世界觀徹底地取代了宗教世界觀對未知的想像發言權。因爲,一切空間與權力的未知,都在此達致決定性的消弭。果真如此,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宣稱:世界已經及齢(成熟)!便不是一種宗教的囈語,而是真真實實地道出人類世界喊得震天嘎響的自決意識!

回到我們熟悉的信仰語境,再一次陳述的話,我想問的是:還記得距離你上一次天真地分享大衛與歌利亞故事,至今隔了多久的時間?說實在的,你真地相信這個故事嗎?信仰在一個明晰確定的世界之中,還能擁有多少的戯份?當然,我們是不會讓祂下臺一鞠躬的,畢竟在時間領域中尚未發生的事物,我們儘管多少有把握,卻尚未全然掌握,在以這個以防萬一的安全評估中,我們還是需要祂的。果真如此,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上帝」,與保羅所提及雅典人在亞略巴古的「未識之神」間,是否有著本質的差異?抑或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宗教世界中,歌詞與旋律脫節的變調性常態?

那天,當大衛屈身在山谷溪澗撿取石頭之際,身患歌利亞症候群的上帝選民們,是否仍然對卸下掃羅戰甲的天真男孩,感到嘆息與焦慮?抑或者是在不忍猝睹的同時深陷無法自拔的選民自卑感之中?

* ** *** *** ***

啥,「選民自卑感」?不會吧?真的不會嗎?

嗯………那天他不穿戰甲似乎可惜了一點,不過歌利亞真的很強大不是嗎?而且那天他用了那麼多尖酸刻薄的言
語褻瀆我們,我們也是有礙于選民身份,不方便問候他的家人………

喏,絆手絆腳的,難道不是一種選民自卑感?

*** *** *** ***

試問那天戰場上的精神意向由誰決定?究竟哪個對象決定「真實」?我們在大衛的身上究竟看到到什麼?我們可以向大衛學習什麼?大衛單純的身影,奔跑的足跡,向我們述説了一個怎樣的真理?

如果,歌利亞真的倒下了,我們心中那攔阻想像的巨靈何以依然矗立?

2006年12月28日

創世紀(37) 061228

4:2農耕在畜牧之前或同時代
4:3人類有“宗教”(祭祀)本能
4:4素祭、燔祭傳統有人解釋燔祭比素祭討神喜悅,但素祭亦神所命定。

國語

台語

2006年12月24日

錯失聖誕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聖誕恭喜。每年從十一月底開始,只要進入百貨公司就可以感受到濃厚的聖誕節氣氛,他們用音樂、裝飾品、燈光,告訴我們聖誕節到了,他們不一定是基督徒,他們只是做生意,賣聖誕卡片、賣聖誕禮品,他們只是要讓我們知道聖誕節到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會有人Missing Christmas(錯失聖誕)?你有可能錯失聖誕節嗎?今年我還收到一首慶祝聖誕節的台語歌曲,圍繞著這些,難道你還會不知道聖誕節已經來了嗎?

「北風呼呼吹,啥人對遮過,聖誕老阿伯,禮物背一大袋,也有運動鞋,也有像尪仔冊, 也有糖仔佮番麥,實在有夠濟。緊來提、緊來提,一人有一個。樓頂樓跤厝邊頭尾,逐家歡喜做伙,也唱歌,也泡茶,也有講笑詼,上重要的就愛感謝聖誕老阿伯。」

Ⅰ、引言:鬼靈精偷聖誕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聖誕節大家很高興的慶祝,怎麼可能會有人錯失聖誕呢?可是有一個人在聖誕節很不高興,這個人叫鬼靈精(The Grinch),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是2000年上映的電影。劇情是一個鬼靈精,牠住在山上,每次到了聖誕節,牠總是被大家吵得無法睡覺,因為慶祝的聲音太大聲了,讓牠很生氣,牠想:「我一定要想個法子,讓大家過不了聖誕節」,後來牠想到一個點子,就是在聖誕節的前一個晚上,裝扮成聖誕老人的模樣,到每一戶人家裡面,把他們的聖誕燈、聖誕樹、聖誕禮物全部都收括起來,帶到牠在山上的家裡,於是牠想:「這回我應該可以安心的睡個好覺了,裝飾品、禮物------都不見了看你們怎麼過聖誕節?看你們聖誕節還會不會唱的了歌。」就在牠想要睡個好眠的時候,想不到到那一天,城內的人還是出來並且快樂的唱著聖誕歌曲,牠說:「奇怪?怎麼我脫離不了聖誕節呢?」這是兒童作家Dr. Seuss(蘇斯博士)寫的書,「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鬼靈精如何偷走聖誕節)」,最後牠發現,其實聖誕節的重點不在於那些禮物、裝飾,而是在於人從耶穌基督所獲得到的平安,這種彼此的平和與善意(Peace and Goodwill),是無法與聖誕節分開的,電影的結論就是,鬼靈精是無法將聖誕節偷走的。

Ⅱ、聖誕對你的意義

這次在準備講章的時候,我發覺有些人是會錯失聖誕的,到底聖誕節對你有什麼意義呢?昨天晚上教會有慶祝聖誕節的活動,你知道對小孩子來講,那是什麼意義嗎?可以表演還有糖果、禮物可拿。對家長來講,可以照相,我看到很多爸爸蹲在台前一直照相,這是我的孩子一年一次難得的表演留念;對主日學的老師來講,怕小孩子的表演出狀況,緊張的在一旁不斷的提示;對我來說,昨天是什麼意義呢?我怕投射的兩盞燈會把孩子打到,如果你昨夜在會場,你會發現我坐在地板上守著一盞投射燈,可是我又不能分身,同工找人把守另一盞投射燈,也告訴小孩子们不要靠過來,但是孩子们講不聽,一直跑過來,結果一不小心燈砸下來打破了,還好沒有人受傷,所以同樣的聖誕節,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角色,結果意義完全不一樣。你知道昨晚對顯榮幹事來說呢?「真慘,滿地的彩色紙片不知道要清理到什麼時候,明天早上還要作禮拜。」幸好,少年團契、青年團契、社青團契昨晚都留了下來,大家一起收拾,不然滿地都是大家興高采烈時丟的東西,今天早上作禮拜還會這麼整潔嗎?不可能嘛。所以看來,同一個聖誕節,對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1、 利市商機 (禮品商店)

對商店的人來說是發財的好機會,趁此佳節可以賺上一筆。

2、 糖果玩具(天真兒童)

若是對小孩來講,就是糖果玩具嘛,真是快樂。

3、 狂歡派對 (享樂縱慾)

對那些喜歡參加派對的人來說呢,可以趁這個機會大吃一頓、小酌一番,或是開個Party,大家一起高興一下,利用這個機會跳舞。昨天晚會我們青年團契也很會跳舞,跳的很精彩。

4、 卡片致意 (遠方好友)

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年一次和那些不常聯絡的朋友說:我還活的很好。你有沒有寫聖誕卡或是發E-mail?在這一天,你會藉著這個機會捎個信去,向朋友說聲:「平安,我今年怎麼樣,感謝上帝,我都很好。」這是寫卡片的用意。

5、 家族團聚 (父母子女)

對外國人來講,這就像是我們的新年,全家團圓的日子。這次美國Colorado(科羅拉多)下大雪,飛機停飛,很多人只好在機場大廳過聖誕節,大家很懊惱,他們是要趕回家人團圓,大家要團聚在一起慶祝,這是一個很好的意義。

6、 冬令救濟 (人道慈善)

對救世軍來說呢,聖誕節就是到處吹喇叭募款,他們將募款所得做冬令救濟。我們教會有一位姊妹,她在社區很活躍,她們的社區辦了一個慶祝會,所募到的款項作為慈濟冬令救濟之用,她想:「這樣好嗎,我是基督徒,他們是幫慈濟。」我說:「沒關係,救濟是不分任何宗教的,大家一起去募款,那些款項是要給那些貧窮的人,我覺得都好,不用計較是誰做的,我們也可以參與。」這也是有益的事,不是嗎?耶穌來到世界,祂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也可以把我們有的分給那些沒有的,這也是過聖誕節很好的方式。

6、聖樂佈道 (福音廣傳)

我今年聖誕節被音契邀請到“生命之美音樂會”短講,我們教會也辦了很多場,月底還要辦手鐘音樂會,我們利用聖誕節跟大家傳達:「耶穌降生,大家來信靠祂。」用這樣的方式來佈道也是很好的。

Ⅲ、錯失聖誕的真諦

但是要問大家的是,這些是否是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呢?Is the meaning of Christmas? 聖誕節主要是冬令救濟嗎?佈道嗎?糖果、玩具、禮物、派對嗎?這些都很好,這些都是大家在聖誕節會做、會享受的事情,只是我們可以再次來思想聖誕節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失去了過聖誕節真正的意義而錯失聖誕。

1、 希律王心裡不安

耶穌誕生的時候,至少我知道有三個人錯失聖誕,第一個人是一個很有名的人,他的名字叫作King Herod the Great,他是大希律,我們中文聖經把他翻譯作大希律王,事實上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二十五歲就作加利利的省長,他的父親被羅馬皇帝封為猶大地的國王(Judea Procurator),派他管理猶太人,之後不久,他的父親被人謀殺,他就被擢升管理整個猶大國,他有一些背景,讓他變成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耶穌的出生對他來講是一個威脅,因為他是國王,聖經上提到:「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太2:3)害怕不安,你知道他害怕什麼?因為在47BC的時候,他的父親Antipater被羅馬皇帝封作猶大地的國王,管理猶太人,他就封他二十五歲的兒子希律(Herod),作加利利的省長(Galilee Governor)。主前47年他就掌握權力,到了七年以後(40BC),有一個人叫作Antigonos的猶太人,帶領Parthians(就是今天的伊朗)的人攻進耶路撒冷,取下了猶大希律(Judea Herod)的統治權,所以希律王就逃亡到羅馬,去向羅馬皇帝哀哭求救,說自己的國位被人家佔去,所以他的王位曾經被人家趕下來過。希律的外交手腕很高明,所以羅馬皇帝喜歡他,於是就派兵幫助他再攻打回來,他有這樣的背景。37BC的時候,他靠著羅馬兵勢力的幫助,把那些搶了他王位的人趕出去,Antigonos被羅馬皇帝判死刑處決,於是他就用武力把猶大的王位搶奪回來。然後在那一次羅馬的議院(他們的立法院),就把希律封作King of Judea(猶太人的王),這是是羅馬皇帝給他的封號。

你記得耶穌降生的時候,東方的博士就是這樣說的:「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太2:2)這對希律來說,正好踩到他的神經敏感處,因為全世界只有他是用這個名字的封號,「怎麼會還有一個生下來就是要作『猶太人的王』呢?你要來作王,那我要作什麼?怎麼可能有兩個王呢?」他曾經被人家趕下台過,他知道如果有另外一個王要來,這叫作一山不容二猛虎,他有過這種創痛的經歷,所以他就要想辦法,來防止這個王真的被設立。他的背景很特別,因為他不是猶太人,被人家派任為猶太人的王,他是以掃的後裔(以東人Edomite),猶太人對那些不是猶太人的人不會尊重、不會接受,所以猶太人看不起他,完全反對希律作他們的統治者,但是因為希律有權,所以猶太人被他管理的很不甘願,常常私下要找他的麻煩,於是他就想辦法要討好猶太人,因此他娶了一個猶太老婆Mariamne,當時他已經是有婦之夫了,他聽說有機會娶一個猶太的公主,他就與他的原配離婚。所以這個人很現實,為了他的地位,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他離婚並且把小孩遺棄,為了能和這位猶太公主結婚,為了要讓猶太人認同他也是猶太人。他還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建造耶路撒冷的聖殿,,把聖殿蓋的美侖美奐,到他去世之前都尚未完工,他這樣做是為什麼?是為了討好猶太人的歡喜。

他也很會討好羅馬人和羅馬皇帝,他在該撒利亞(Caesarea)蓋了一座城,就是要紀念羅馬皇帝,另外蓋了撒馬利亞(Samaria)城,也是為了要紀念另一位羅馬皇帝,他擅長建築、大興土木,所蓋的建築都是很宏偉的,像是競技場(Amphitheatre希臘的戲院),或是公共的洗浴池,那些都是希臘的文化,他是大力倡導希臘文化,將它移植到猶大地的國王。他另外還蓋了一座防禦碉堡(Masada梅察達),蓋的固若金湯滴水不漏,主後(耶穌說聖殿會被拆毀之後)七十年,發生猶太人叛變羅馬,為了逃避羅馬人鎮壓的猶太義勇軍和家屬,就是逃到這個地方,最後被羅馬兵丁圍攻了整整三年才攻下來,這座碉堡就是希律王蓋的。他的目的是要討好羅馬,他要兩邊討好,他希望可以保住他的王位。他也擔心他家裡面的人,怕他的老婆會搶他的王位,所以把他的老婆Mariamne殺死,他老婆的媽媽和自己生的兩個小孩,也一併除掉,最後第三個孩子也是面臨這樣的悲慘結局,所以從他所生的小孩,還有他娶的老婆岳母,全都殺光了。他如果懷疑有人要下毒害他,懷疑有人要搶他的王位,就把他殺死,有時是向羅馬皇帝告狀被判死刑,有的自己處理不用報告。他的小舅子阿利多布淹死在他所辦的一場宴會當中,當時沒有人知道,後來有人得知他因懷疑他的弟弟,他的弟弟阿利多布被封作大祭司,大祭司也是擁有權柄,結果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他所辦的宴會裡面,因為調查局找不到證據,所以不能認定是希律殺的,只能說是死在他的宴會裡面,這是這個希律王的背景。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能夠了解今天所讀的經文。當東方的外國博士(有人說是從伊朗Parthians來的,Parthians精通星象學)從那邊跑來,現在又由他們的口中說出有一位將來要作猶太人之王的 (希律幾年前就是被Parthians人趕下台),哇!他嚇壞了,可是他不讀聖經,對聖經不熟悉,馬上就問他手下的參謀,「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太2:4)參謀馬上就背出來了:「在猶太的伯利恆。」伯利恆也是一座城,在哪裡他也不知道,所以他就交代博士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8節)你們快去,你們找到後,我也要去跟他打聲招呼,我應該跟祂致意一下,既然祂是要來作王的――那裡知道希律就是要殺小孩。然而博士被上帝指示不要回去報信,不然他會來殺小孩,結果希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你不讓我知道是誰」,他「寧可誤殺一千,也不要放走一個。」他的方法很簡單,他算一算時間差不多是兩歲,所以兩歲以下的,整個伯利恆的小嬰孩全都殺光,他真的是這樣子做,這就是他。總而言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他的王位,他的王位怎麼可以讓人家搶走呢?所以他錯失掉聖誕節。聖誕節大家在慶祝,他不可能慶祝,他怕的要命(皮皮挫),只顧著想辦法要把耶穌除掉。你可曾過作過希律王?「沒有啦,我也沒有那麼有權勢,我也不是要作王。」然而耶穌的誕生就是要來作王,是要作你的王,你能夠承受嗎?

你知道天使對伯利恆野地裡的牧羊人講的好消息是什麼嗎?「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1)在這句話裡呈現出耶穌為我们做的兩件事情,第一件事,耶穌是救主為我們而降生,「這個很好,感謝主。」可是第二件事就比較嚴肅了,耶穌要作主,要作你的主。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慶祝聖誕節,是有一個人要來作你生命的主,你不會不安嗎?你的時間讓祂作主,你做的到嗎?你的專業讓祂作主、你的婚姻讓祂作主、你的皮包讓祂作主,你做的到嗎?若是說:「耶穌啊,我的困難讓你作主就可以啦,我解決不來的,我頭痛的事情,小孩不乖的問題這部分交給你作主。但是什麼時候休假,什麼時候花錢,這部分我自己作主就可以了。」然而有一句話這樣講:「If Jesus is not Lord of all, He is not Lord at all. (耶穌若不全作主,就全不作主。)」祂要就全管,要不然就全不管,祂要的是全然做主,你不可能跟祂說:「我們來商量一下吧,祢管這部份、我管那部份,這樣好不好?我們稍微分一下,困難的祢管,容易的我管。」耶穌說:「不行,要嘛就全部我管,要嘛就全部你自己管。」所以你不要以為希律比較壞,自己沒有那麼壞,這是在主權方面,聖誕節的意義。如果是主耶穌要來作你生命的主,會對你構成威脅嗎?為什麼耶穌要來作我們的主?因為我們的生命不完全,需要被改變。若不讓耶穌作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不可能改變。這就是成聖的過程,你洗禮作了基督徒,只是你的生命沒有什麼改變,因為耶穌還沒有作你的主宰,作什麼決定都由自己決定,你不會去問上帝說:「主啊,我這樣做好嗎?」這樣做祢會喜悅嗎?所以怪不得你的生命活不出來基督的樣子,活不出讓人家羨慕的樣子。這是基督降生,聖誕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要作你的主,你願意嗎?

2、 祭司長背經朗朗

第二個錯失聖誕節的人就是唸很多經文的人,他是祭司長,他具有特別的宗教權威,因為大祭司,是所有祭司裡面第一大的,希律王因為沒有讀聖經,所以問他,他馬上背頌出來:「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太2:5~6)所以他很清楚有一位王將要降生在伯利恆,現在博士來尋問,可是他回答完之後,我們並未看到他有任何的動作,他還是留在耶路撒冷,如果伯利恆真的是彌賽亞降生之地,他應該第一個跑去啊,因為他是知道最清楚的人,可是他沒有任何動作,他覺得他不需要。

我們來談談大祭司,第一個大祭司是亞倫,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上帝對摩西交代說:「你要設立亞倫作大祭司」,「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亞倫一樣。」(來5:4)大祭司有三個主要的功能,第一個是,一年一次代表全部的百姓到至聖所贖罪,「至於第二層帳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獨自進去,沒有不帶著血為自己和百姓的過錯獻上。」(來9:7)而且他穿的衣服下面要有鈴鐺,走起路起來有聲音。聽說後來以色列人還幫他綁了一條繩子,萬一大祭司在至聖所裡面有個三長兩短,沒有人能夠進到至聖所,那就麻煩了,大家會注意聽還有沒有叮叮噹噹的響聲,如果還有響聲表示他還活著,還在那邊做事;如果沒有聲音了,大家就要拉繩子看看有沒有動靜,如果沒有動靜的話就可以拖出來,因為沒有人可以進到裡面去。大祭司是很重要的角色,一年一次代表全部的人到至聖所贖罪,代表我們全部的罪人,這是大祭司的第一個功能。第二個,他的胸牌裡面有兩個東西(台語是駁杯),一個叫作烏陵,一個叫作土明,「又要將烏陵和土明放在決斷的胸牌裡;亞倫進到耶和華面前的時候,要帶在胸前,在耶和華面前常將以色列人的決斷牌帶在胸前。」(出28:30),當有人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來求問大祭司,大祭司要用那個東西求問上帝,就是要讓上帝來作主,也就是剛才我們說到作王的意思,要尋問上帝的意思,這是大祭司第二個主要的功能。還有他每天早上起來要獻燔祭和平安祭,「壇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燒著,不可熄滅。祭司要每日早晨在上面燒柴,並要把燔祭擺在壇上,在其上燒平安祭牲的脂油。在壇上必有常常燒著的火,不可熄滅。」(利6:12~13)所以每一天要親近上帝,這是大祭司三個主要的功能。

很可惜耶穌降生的時候,大祭司這樣的功能喪失了,他把聖殿的外院劃分一格一格的,出租給那些兌換錢幣的、賣牛羊的,在那邊賺一點錢,他也拿一點租金吧。所以耶穌說這樣不對,因為上帝沒有要亞倫把聖殿出租,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呢?因為外院是不能進到內院的人可以禱告的地方,外院是給外邦人,也就是我們禱告的地方。外院成為方便猶太人做生意的地方,耶穌非常不高興,「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路19:46)祂進入聖殿翻倒桌子、趕出牛群,結果得罪大祭司,最後把耶穌判死刑的就是大祭司該亞法,「大祭司就撕開衣服,說:他說了僭妄的話,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太26:65)可是他沒有執行的權力,於是再把這個案子上呈到彼拉多,最後把耶穌判死刑,覺得耶穌該死的,就是這個大祭司,這個本來是代表全部的百姓每一年一次去到神的面前認罪,要求問神的心意、獻祭、等待彌賽亞來的人,當彌賽亞已經降生了,他也知道是在伯利恆,他居然不會去找這位彌賽亞。我在想,他是覺得:「神特別選召我做這樣的事情,這樣就很好了,神喜歡我才會讓我做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我還需要去找那個在伯利恆降生的嬰孩呢?」所以他雖然知道卻不會敬拜。

我想這個大祭司所代表的就是今天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基督徒,我們常以為「我已經沒有問題了」,耶穌降生再一次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祂」,是嗎?還是我們覺得:「夠了,我已經受洗了,已經拿到綠卡,將來沒有問題,我可以上天堂了…」,這是另外一個危險。在聖誕節期,我們忘記,這是再一次的機會讓我們承認自己是需要贖罪的,我們是有問題的,我們不是受洗以後就沒問題。請問基督徒會不會犯罪?會的。其實大祭司是預表,預表有一位真正的大祭司,就是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的第二個意義,祂要成為我們的贖罪者,祂不只是祭司,祂還成為那隻贖罪的羊羔,這是希伯來書告訴我們的,「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來9:11~12)所以基督才是真正的大祭司,地上的大祭司只是代表,「…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12節)不是一年一次,是全部一次就足夠了,成為永遠贖罪的事。所以聖誕節第二個意義,耶穌降生不只是一個禮物而已,是一個贖罪祭(為我們贖罪),讓我們可以到祂的施恩寶座前,得到神的憐恤、得到恩惠,「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所以在聖誕節,你可曾為你自己的罪作禱告,不論你是不是基督徒,在主的面前說:「主耶穌,感謝祢,感謝祢的降生,因為祢為我贖罪。」你要是沒有這個感覺,你就錯失了聖誕節第二個很重要的意義:耶穌來,是要作贖罪的羊羔,我們才可以因信稱義。

3、 店老板沒有空房

第三個錯失的人錯失的最冤枉,第一個人太兇狠了,他一心只想作王;第二個人太驕傲了,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大祭司了,不知道他其實還是個罪人;第三個人真的是冤枉,他也沒有做什麼錯事,只是顧著忙碌而已,因為生意太好。那個人連名字也沒有記載,我把那個人叫作店老闆,路加福音只簡單的寫了一句話,馬利亞「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路2:7)這麼一句話就帶過去了,如果你是馬利亞,你覺得這句話會很輕鬆嗎?曾牧師娘最近才生小孩,生小孩需要有人照顧,對不對?沒有醫院起碼有一個產婆吧?為什麼連一個助產士也沒有?真的旅館沒有房間嗎?難道沒有一個人願意把他的房間讓出來,看到這個已經是在陣痛的女人,讓出房間一個晚上,難道做不到嗎?竟然沒有。有張圖片很傳神,約瑟就在客店門口敲門,但是店老闆連門都沒有開,只在窗旁探出頭來說:「No Vacancy(客滿)」,他連門都不想開了,他也沒有看到馬利亞就在前面陣痛已經快生小孩了。好嘛,就算客滿,也可以打電話請個產婆來幫忙嘛,連電話也沒有打,完全沒有看到――因為他太忙了。

你知道猶太人不是這樣的。猶太人在出埃及的時候,上帝交代他們說,你們要注意,「不可欺壓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23:9)「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4)出外人你們要款待,變成是猶太人一個很好的傳統。你知道亞伯拉罕嗎?亞伯拉罕因為這樣接待到天使(創18:1~18),對於出外人,請他們吃住,那是猶太人一向的習慣,可是因為太忙了,連這點都忘記了。約伯在抱怨他為什麼遭遇到不幸的時候,他說:「(從來我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伯31:32)他這樣說他自己,這是猶太人的規矩。可是因為太忙了,忙到忘記馬利亞是個客人,而且是快要生產的客人,竟然把她忽略掉了。上帝特別在申命記吩咐他們說:「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10:19)寄居就是出外的人,約瑟和馬利亞正是這樣的人,可是店老闆沒有看到馬利亞身孕已經重了,他也沒有空打電話請產婆來幫忙。所以有一位神學家讀到這句經文就很難過,聖經是這樣說的:「馬利亞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路2:6~7)所有的主詞都是馬利亞,你知道那樣的感覺嗎?一個產婦,約瑟可能第一次作爸爸也不曉得怎麼幫忙,所以約瑟的角色也沒有了,在這裡,馬利亞自己一個人生孩子、自己剪臍帶、自己把嬰兒包好、自己洗嬰孩、自己把他放在馬槽,都是她自己來,一個幫忙的人也沒有,為什麼?因為忙。大家忙,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沒有空間(No space)。

忙碌是我們今天的問題嗎?我不知道這個禮拜你是不是為了聖誕節特別的忙?詩班有沒有特別忙?我想會比你們平常更忙吧,因為要準備聖誕獻詩、鐘聲音樂會,你們很忙,我也很忙,我們教會有很多活動,然後我們就沒有時間給耶穌了,對不對?沒有空間(No space)。耶穌降生的主要目的是要跟我們在一起,可是我們跟耶穌說:「對不起,請祢聖誕節以後再來,好嗎?因為我為了慶祝祢的降生所以很忙。」我最近就向好幾位要跟我見面的人說:「可不可以等到聖誕節以後再來找我」,如果這個要跟你見面的人是耶穌呢?你會不會像這間客店的老闆一樣,耶穌要到他家裡來出生,他因為忙,所以跟耶穌說:「Sorry,我沒有辦法。」這不是很諷刺嗎?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的時候,說:「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2:12)你有時間聽見這個聲音嗎?你有時間去看這位嬰孩嗎?你有空嗎?這句話我覺得很好,「Life is a facade, if it speeds past the lasting in pursuit of the transient.」,我試著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它是說:「追逐暫時而忽略永恆的生命,是虛有其表。」

我剛才講到的是聖誕節的意義,現代人在聖誕節有很多的活動,比如說:聖誕節家人、親朋團聚,寫卡片向朋友請安,舉行Party、佈道會,這些都很好,可是這些不一定都有永恆的意義。你知道嗎?耶穌基督降生,祂有三個主要的目的,第一,祂要來作我們生命的主宰,你願意嗎?第二,祂要來作我們生命的救贖主,你看見自己的罪,需要耶穌來救贖你嗎?第三,祂要來到我們當中、住在我們當中,你有時間給祂嗎?你有空嗎?耶穌甘願道成肉身,道成肉身的英文是Incarnation,讓我們可以享受「以馬內利」,「以馬內利」就是上帝在我們當中,既然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要有時間與祂在一起,還是你像馬大一樣忙到沒有時間陪耶穌,只有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呢?所以每一年聖誕節,你可以空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嗎?什麼事情也不做,只單單的與主親近。我再說,基督徒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天花一點時間親近主,靈修、禱告,「沒空啦,我太忙了,那裡有空,那裡有那樣的美國時間。」是嗎?如果聖誕節主要的意義是神要住在我們當中,要作我們的朋友,交朋友需要花時間培養感情啊,你有時間嗎?你會反省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請耶穌來救贖你嗎?你願意讓耶穌來作你生命的主宰嗎?我想這三點是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希律王由於他要作王,所以錯失了聖誕節第一個意義(讓神作主);祭司長由於他太自滿,覺得神特別挑選他,忘了自己也是個罪人,也需要耶穌的救贖,所以他錯失了聖誕節的第二個意義(反省認罪);店老闆太忙,他也錯失了聖誕節第三個意義(與主親近),那你呢?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歡喜、快樂,因為兩千多年前,祢為我們降生,因為祢的誕生,全世界每年都在慶祝,當然大家的動機各有不同,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耶穌我們知道,其實比較重要的是祢降生的目的。為了我們罪人,祢降生來到世上,祢願意做我們的朋友,可是我們卻太忙,沒有時間給祢。主為我們救贖,我們卻常常不會反省自己哪裡有錯,祢要來幫助我們、改變我們的生命,作我們生命的主宰,我們卻寧可自己來掌權,不願意把主權交給祢。我們雖然不像希律王那樣的殘暴,不像大祭司那麼傲慢,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不得不說,我們常是自己做主、常看不見自己的罪惡也沒有空位給祢、沒有時間給祢。主耶穌求祢幫助我們,在慶祝聖誕的時候,除了我們有快樂的慶祝會、佈道會、派對、寄聖誕卡之外,讓我們花一點時間跟祢相親近,花一點時間反省自己的罪,花一點時間再次把自己交在祢的手裡,讓祢來改變我們,希望這樣的聖誕節,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有真正的意義,也讓我們不要再錯失今年的聖誕節,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Ⅳ、結論:主在心門外叩門

兩千多年前嬰兒耶穌的父親約瑟,在客店的外面敲門,說:「有空嗎?有空位嗎?」老闆說:「對不起,Full(滿了),請你到別的地方去。」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主耶穌一直在敲門,並且是會一直敲到世界末了啟示錄的時候。不止約瑟在敲門,耶穌自己也敲門,祂說:你有空嗎?你有時間給我嗎?我願意進到你那裡去,我要跟你一同坐席。「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這是啟示錄一個很大的恩典,耶穌不會搶進來,也不會闖進來,祂是很客氣的,可是祂會不停的請問你:「你有空給我嗎?」。但願我们每一位兄姊能夠回應主耶穌的邀請,每天與主親近,讓主在我们生命中不但是我们的救主,也成為我们的主。

忙裡偷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科技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方面,科技帶給我們豐盛的饗宴,但是在我們的靈性生活方面,科技卻是帶給我們貧瘠的荒涼。

科技所帶來的改變之一就是速度的加快,機器讓我們生產的速度加快,交通工具讓我們行動的速度加快,網路讓我們溝通的速度加快,速食讓我們用餐的速度加快。我們整個生活步調在不知不覺之中彷彿被放入離心機,從靜止開始慢慢加速,然後是越轉越快,快到我們暈頭轉向,卻是欲罷不能。我們彷彿騎上一匹科技的快馬,從慢步開始,我們驅馬前奔,然後這匹科技快馬就越跑越快,甚至飛奔起來,我們卻找不到方法讓它放慢腳步。

上帝創造這個宇宙的時候,就設下有白天有晚上的節奏,人類的生理時鐘也是有清醒有安眠的循環。人類發明了電燈,延長了白天工作的時間,相對的也就縮短了晚上安眠的時間。我們的身體開始承受不了這種睡眠剝奪帶來的傷害而功能下降,甚至不支病倒。

當我們生活的步調是急速奔騰時,時間變成稀有的資源,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放慢腳步,去欣賞上帝所創造的一草一木;我們沒有時間可以全神貫注,去聆聽我們四周親人的心聲傾訴;我們沒有時間可以完全靜止,來與創造並救贖我們的主相處片時。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在我們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當中,要如何才能夠忙裡偷閒讓我們的靈命生活可以得到滋潤與成長?

一、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有限: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3) 我們並不是那麼重要,這個世界沒有我們還是會運轉如常。因此,我們是可以給自己一段靈命所需要的空檔。 

二、對上帝的恩典保持開放:保羅三次求主挪走他身上的刺,主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我們常常更喜歡使用自己的才幹去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不願意放心依靠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可能是透過周遭的人的幫忙來彰顯。我們要學習願意放下身段,接受別人好意的幫忙,才能忙裡偷閒。 

三、每天有安靜默想的操練:我們必須學會每天讓自己的大腦空閒下來一段時間,靜默 (meditation) 的操練讓我們的心靈可以得到所急需的休息,聆聽一段輕柔的音樂、閱讀幾行靈修的經文、向上帝傾吐我們內心深處的憂傷與嘆息、在安靜中聆聽上帝向我們心靈深處所發出無聲的安慰與鼓勵。(the voice of silence)

2006年12月21日

創世紀(36) 061221

3:22人類誤用其自由
3:23“打發出伊甸園”是刑罰之執行
3:24“伊甸園東”成為叛逆受審判之代表
4:1同房認識

國語

台語

2006年12月17日

愛的系列(十七):愛與懷怨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1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想要找一隻會懷怨的動物的圖片讓大家看卻找不到,再怎麼找都找不到,我發現只有人才會懷怨,動物似乎不會懷怨,看來牠們的記憶力比較差,上帝給我們的一個恩典就是可以記憶,可是我們沒有記住好的,常常只記住壞的。剛才司會幫我們讀了今天的經文,就是愛是「不計算人的惡」,這是和合本的翻譯,現代中文修訂本是「不記住別人的過錯」,把這個「惡」改成「過錯」,把「計算」改成「記住」。我們來看英文,他們也是很努力的想要把希臘文的意思翻譯出來,在三個版本中,新欽定本(NKJV)的翻譯是Love thinks no evil.,這個翻譯就有點不同,記住別人的過錯,thinks這個部分翻譯是一樣的,no evil在這裡就沒有指到別人,只說「愛是不思想惡」。NRSV現代英文修訂標準本是Love is not resentful.,resentful是懷怨,是對於對方的不高興,在這個翻譯中“惡”及“計算”並沒有翻出來,只把那樣的感覺表達出來,所以這個比較是採意譯法,意思是翻譯出來了,但是原來的字沒有翻譯出來。而我覺得翻譯最好的應該是現代美國標準版本(NASB),它的翻譯是Love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a wrong suffered.,這個wrong suffered,是表示你忍受別人給你的惡而受苦,多加一個suffered,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惡不是一般的惡,而是讓你受苦的惡, take into account,我覺得這裡翻譯的很好,是把希臘文翻譯的最貼切的部分,它本來是「記帳」的意思,台語說:「你給我記住,我要找你算帳。」這指的是帳目的帳,是會計名詞,當我们計算人家所積欠的錢時,我們一定要記錄下來,因為將來要討回債務。但是保羅卻是勉勵我们“愛是不把你所遭受別人對你的惡記在心裡”。

Ⅰ、引言: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Shakespeare)

講到記帳、講到懷怨,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莎士比亞(Shakespeare)所寫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莎士比亞所寫的這個故事其實很複雜,我就把它的主題跟計算有關的部分找出來,故事中描述威尼斯有一個猶太商人很會賺錢,猶太人到處被討厭,特別基督徒很討厭猶太人,在這個城市裡有另外一個基督徒的商人,他不屑於這個視財如命、放高利貸的猶太商人。這個猶太商人也很恨這個基督徒商人。這個基督徒商人有一個朋友,他的女朋友住的很遙遠,由於要到遠地去結婚,大約需要一筆錢三千元,但是他沒有,所以就跟這個基督徒商人借,「請你借我三千元,我要去找我女朋友,女朋友的爸爸很富有,如果我娶到她作老婆,我就可以把錢還給你。」這個基督徒朋友就說:「好,我借給你。」,他是做生意的人,可是他手邊一時不方便,因為他的船隻都在海外,預計一段時日後會到達,為了幫助他的朋友,迫於無奈沒辦法,他就跑去跟這個猶太商人借,「請借我三千元」,這個猶太商人本來就很恨這個基督徒商人,他心想:「很好,這回你栽在我手裡啦。」很奇怪,他想了一想卻說:「好,我借你,而且這一次不必利息,因為每一次你都罵我放高利貸,這次就不必算利息,但是我們要簽約。」基督徒商人問:「簽什麼約?」猶太商人說:「你什麼時候還我?你自己講。」基督徒商人給他一個還錢日期,猶太商人說:「好,沒有問題,寫下來。萬一不能照日期還錢怎麼辦?」基督徒商人就說:「若是不能準時還就隨便你,我一定可以還,沒有問題啦。」猶太商人說:「好,若是你沒有準時還,我就要割你身上一磅的肉」,兩個人就這樣約定了,這個基督徒商人心裡想:「這有什麼問題,我的船回來時就有很多錢可以還了。」而且他很高興這次不用算利息,馬上簽了約就走人。

那裡知道,他的那個朋友娶到了女朋友,可是基督徒商人的船卻沒有按照時間回來,你知道古代的船期是不一定的,而且聽說那艘預計回航的船遇到海難沈掉了,現在糟糕了,時間快到了,他想盡辦法趕在那個還錢日以前籌夠錢。到了所約定的日期,他還是籌不到錢。其實這個猶太商人就是要報復,所以就把基督徒商人抓到法院,說:「你看,他欠我錢,簽下這個借據,今天不能如期還錢,所以我要他身上一磅的肉。」那個借錢的朋友真的討到了老婆,而且有一大筆錢,聽到他的基督徒朋友有難,就在法院開庭的時候趕了回來,他跟那個猶太商人說:「我還你六千元,兩倍,請你放了他。」猶太商人說:「我要的不是利息,我要的是一磅肉。」怎麼跟他講他都不願意,「那你要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不行,我們一切照約定來。」法官沒有辦法就只好照約定行,於是猶太商人就拿一把刀子,並且把基督徒商人綁起來,然後就開始找看從哪裡可以割一磅肉下來,要割的時候,法官就開口說:「等一下!請你不要流一滴血。」猶太商人說:「這個怎麼可能嘛,割肉一定會滴血啊!」法官說:「對不起,我們要照規定來做,因為人家要還你錢你說不要,你堅持一定要照規定來,你們的約定上面沒有寫可以流血,所以你要割一磅的肉,而且不可以流一滴血。」猶太商人說:「不可能」,法官說:「如果你流一滴血,你的錢要被充公,你還要坐牢。」猶太商人說:「那我不要了」,法官說:「不行,你一定要,因為你說你一定要照約行,如果你不照約行,你就要受罰,財產一半充公,一半付給人,因為你不守約定。」後來辯護律師(原來是他那個去結婚的朋友太太假扮的),要求法官法外施恩,說:「好吧,那充公國家的那一半就還給他吧,至於另外一半財產,就等到他死的時候再付,現在先不用付。」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可是這個故事給人的感受是相當震撼的,這個威尼斯商人想要報仇,沒有想到最後卻被自己的怨恨害了。

Ⅱ、惡行入帳

1、 希臘文:入帳λογίζομαι(logizomai)

惡行κακό ς (kakos)

我們再把經文仔細來看一下,如果要把它用很簡單的字直接翻譯,應該叫作「惡行入帳」,就是把對方給你不好的行為,將它紀錄到你的帳簿上面,希臘文是λογίζομαι(logizomai),logizesdic就是從這個字來的,logizomai就是要記清楚,讓那件事情不要被忘記,要把它記錄下來。在聖經另外一個地方講到logizomai,就是在羅馬書第四章3節:「…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上帝就把這個帳記到亞伯拉罕的帳上說:「他這樣做是對的,記他一筆下來。」『算』就是記帳的意思。另外一個字就是κακό ς (kakos),kakos是這個惡行,在羅馬書另外一處提到說:「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羅1:30)「捏造惡事」就是kakos,所以這些都是會對別人不好,對別人會傷害的事情,把這個事情記下來歸到誰的頭上的意思,就是「這個算是你欠我的」這樣的意思。

2、 英 文:thinks no evil (NKJV)

is not resentful (NRSV)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a wrong suffered (NASB)

英文剛才講過了,我覺得NASB翻譯的意思和其中take into account的部分是翻譯的最好。

3、中 文:不計算人的惡(和合本) 不記住別人的過錯(現中修)

中文的現代中文修訂本「不記住別人的過錯」,可是這個別人的過錯是指讓你受傷的過錯---worng suffered,就是因為他讓我受傷,因此他欠我,所以我必須要把它記下來,問題是記下來要做什麼?記下來是將來要算帳啊,不然記下來就沒有用了,所以重點不在記,重點在算帳。不是說事情忘記就好,事情忘記叫作痴呆,然而記住卻把它一筆勾消,是這句「不去懷怨」的意思。並不是把那件事情當作沒有發生,或是把它忘掉,而是知道你有困難,我不要求你還,就拿一隻筆寫上:「錢已付清,不必還了。」所以重要的是帳怎麼清理的問題,所以我把它稱作「不懷怨」。

Ⅲ、聖經裡的懷怨

1、 以掃對雅各

聖經中有不少懷怨的故事,結局看起來都很悽慘,第一個懷怨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家庭裡,這個爸爸被媽媽和孩子聯手欺騙了,把應該給老大的祝福給了老二,這個老大很不高興,然後就記帳,其實他小時候曾經將自己長子的名份用一碗紅豆湯的代價把它賣掉了,可是他忘記了,於是說:「怎麼可以這樣呢」,這個老大叫作以掃,以掃因為他爸爸給弟弟雅各祝福,就懷恨在心,他心裡說:「為我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創27:41)懷怨的結果就是要報復、要算帳,這是聖經中第一個記帳的例子。可是還好,不知道是他原諒了弟弟雅各,或是他記憶力不好我們不曉得,二十幾年後,他弟弟雅各要回家的時候,雅各心裡想說:「哥哥是不是還要報復、還要算帳?」可是很意外的,卻沒有如他所想的一般,聖經說:「以掃跑來迎接他,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個人就哭了。」(創33:4)這是很好的結局,所以看起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好像比較Nice。本來弟弟雅各還以為哥哥以掃會記住、會算帳,因為以掃帶了四百個拿著卡賓槍的人來迎接他,把他嚇壞了,想不到見面以後,以掃把雅各抱起來,這個是愛就不記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2、 哥哥對約瑟

第二個是這個弟弟雅各的孩子出了問題,雅各對他最小的兒子約瑟偏心,給他一件漂亮的彩衣,沒想到引起哥哥們的不高興,約瑟又有一個特別的恩賜,喜歡作白日夢,作白日夢也就罷了,他還把他的夢跟哥哥們講,所以他的哥哥們就更恨他,恨爸爸偏心,也恨弟弟驕傲,「怎麼可以對我們講這樣子的話」,「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愛約瑟過於愛他們,就恨約瑟,不與他說和睦的話。」(創37:4)這是哥哥們對約瑟的懷怨,懷怨的結果,兩方的關係就斷絕了,就不講好話,或是不講話。約瑟之後又作了一個夢,更糟糕的是,還跟哥哥們講:「看哪,我又作了一夢,夢見太陽、月亮,與十一個星向我下拜。」(創37:9)這下不得了了,連爸爸媽媽都夢進去,這讓他哥哥們更加的憎恨他。當約瑟的哥哥們去放牧羊群的時候,他爸爸叫約瑟去看他的哥哥們好不好。這下被他的哥哥們逮到機會了,就說:「好,那個作夢的來了,把他殺了,丟在坑裡,然後跟爸爸說他被野獸吃了,看他的夢將來怎麼樣成就。」後來因為有商人經過那裡,他們為了要賺一點零用錢,就把約瑟從坑裡拉起來賣掉,沒有想到這一賣呢,讓約瑟的夢可以成就,他被賣到埃及,後來成為埃及的宰相。後來他的哥哥們和父親雅各在迦南地遇到飢荒沒有飯吃,到埃及去找他弟弟,他爸爸死了以後,那些哥哥們嚇壞了,「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的報復我們。」(創50:15)因為他們自己懷怨,所以就以為弟弟約瑟也會懷怨,況且他們行的惡是把他丟到坑裡面,又把他拉起來賣掉當奴隸,那是不得了的事,二十幾年以後,爸爸過世了,因為害怕約瑟報復,他們就跪下來求他說:「爸爸說過,萬一他走了,你不能對我們怎麼樣…」,在那邊嘀嘀咕估的講,約瑟說:「我知道你們真的是很壞,但是上帝的用意是好的,我怎麼可以取代上帝呢,因為我被賣到埃及,今天我們才得以存活,所以我應該感謝上帝。」(創50:19)這句話講的很棒,所以約瑟是記得,他沒有忘記,可是他把那個帳結清了,所以約瑟沒有懷怨、沒有報復,這是很好的。

3、 大衛對示每

開始我們講兩個好的例子,以掃把他的怨懷結清了,沒有去算帳,約瑟也是一樣,再來我們就講幾個不好的例子。聖經裡有一個人,這個人得罪了大衛王,他的名字叫作示每,這個故事短短的卻很有意思,大衛王做錯事落難的時候,他的大兒子押沙龍叛變要殺他,他就倉惶逃難,因為大衛的前一任王是掃羅,掃羅王家族的人對大衛很不諒解,認為是大衛害死了掃羅,當然事實不是這樣。其中有一個將軍叫作示每,他之前逮不到機會,現在大衛落難了,所以他就打落水狗,拿石頭砍大衛、拿土揚他、罵他咒詛他:「你該死,你就是這樣害死你的主人,所以今天你沒有好報。」大衛王被他罵的真的是很悽慘,本來已經是落難了,還雪上加霜,大衛王的將軍亞比篩說:「我去把他的頭砍下來」,大衛說:「我自己做錯事情,我親生的兒子尚且尋索我的性命,何況這便雅憫人呢?由他咒罵吧!搞不好因為他罵我,上帝就可憐我也說不定。」好啦,這個人得罪了大衛,後來大衛的兒子押沙龍的叛變止息,大衛回來復位的時候,示每知道自己這下子不好了,他很聰明,馬上拿很多的厚禮和僕人去迎接大衛,「大衛王你回來了,真是太好了,希望你大人不記小人過。」大衛是堂堂一國之君,為了在群眾面前表現寬宏大量,就說:「好,我保證你沒事,雖然你上一次對我很惡劣。」這個示每就好高興,哪裡知道,大衛嘴巴這樣講,但是他心裡面的那筆帳還沒有勾消,要是在當場解決示每會很難看,所以他不好意思報仇。一直等到大衛快要死的時候,跟他的兒子所羅門交代。這裡看出來大衛真的很厲害,他兩次殺人都不用自己,都是借刀殺人,這次也是一樣。大衛對他的兒子所羅門要接續他王位的時候說:「基拉的兒子示每;我往瑪哈念去的那日,他用狠毒的言語咒罵我,後來卻下約但河迎接我,我就指著耶和華向他起誓說:我必不用刀殺你。現在你不要以他為無罪。你是聰明人,必知道怎樣待他,使他白頭見殺,流血下到陰間。」(王上2:8~9)大衛的心裡面還是要殺他,只是大衛嘴巴已經講出來不殺他,這個帳還沒算,所以他就要兒子幫他算帳,這個可怕不可怕?所羅門是有大聰明的人,可是這次的聰明就被他爸爸誤導了,所羅門就跟示每說:「我告訴你,你就好好的給我住在耶路撒冷,沒事不要出去亂跑,你哪時候越過汲淪溪,你就得死。」這個叫作軟禁,不曉得是所羅門設計的還是怎樣,後來示每有一個僕人跑掉了,示每可能因為年老了就忘記所羅門王交代他不能亂跑,跑出汲淪溪外就有問題,示每為了找他的僕人,他跑出去把他的僕人找回來,結果他一出去,所羅門就派人把他殺掉,因為他違背了他們的約定,示每就這樣被殺了,可怕不可怕?這是一個爸爸懷怨不肯饒恕的情形,不只害了自己,也害了他的孩子。

4、 希羅底對約翰

下一個更可怕,這個故事你們記得吧,這是一個跳舞的故事,是一個媽媽的結婚有了一點問題,她被施洗約翰責備,就懷恨在心,「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有古卷:游移不定),並且樂意聽他。」(可6:19~20)這個媽媽叫作希羅底(Herodia),她懷怨卻找不到機會報仇,有一天她的先生希律王宴請賓客的時候,她的女兒撒羅米(Salmoe)出來跳肚皮舞,跳的很好看,這個國王就讚賞這個女兒,在酒後誇下海口說:「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這個女兒就跑去問媽媽,說:「媽媽,那我要什麼呢?」希羅底說:「要約翰的頭」,就是那個罵他的先知,這個女兒也真的是很天真的就跑去跟她爸爸說:「我要約翰的頭」,「嗑」的一聲,施洗約翰的頭就被砍下來,裝在盤子裡。這個懷怨是更可怕的,不只殺人,還借著女兒殺人。所以我們看到,懷怨不只是會傷害自己,甚至會遺禍後代,在這裡我們看到大衛王對所羅門王的影響,我們看到希羅底對她女兒的影響。

Ⅳ、懷怨心理學

1、 醜化對方道德優越感 (Superiorism)

報復有很奇怪的心理學,我們想一想,當一個人對他人真的構成傷害,而使對方懷怨的時候,他裡面有哪些邏輯、有哪些想法呢?第一個想法是「他壞、他壞、他很壞,所以顯得我好、我好、我很好。」就是使得對方越壞,來表示自己越好,這個叫作「抹黑心理」,也就是把對方醜化變黑,來表現自己越白,其實這兩者沒有必然的關連性,對方黑不黑跟你白不白一點關係也沒有,對不對?可是我們有很奇怪的想法,當我把對方說成是害我許多許多的時候,表現出自己就很好的樣子,這個叫作Superiorism,就是覺得我是比他高尚的,都是他不好,利用抹黑對方,想要漂白自己。這次的選舉你看到很多候選人都用這樣的方法,其實是很爛的方法,可是他們都以為,只要把對方抹的很黑,看起來自己就可以很白,有一點頭腦的就知道,這個不合邏輯,你黑不黑是你的事情,他黑不黑是他的事情,可是我們希望用這種比較的方式,來表現出自己的好。保羅說:「難道我們說別人不好,我們自己就比較好嗎?」他說其實不是,大家都一樣黑、大家都不好,所以不要以為你把對方抹黑了,你自己就比較白。

2、 自己喝毒藥報復對方 (Irrationalism)

第二個是更奇怪的方法,就是「我恨對方,對方就會完蛋。」這叫作「自己飲毒盼望對方會死」,我把它叫作不合理。有一個女演員叫作Susan Saint James,她的先生和兩個兒子坐同一架飛機,後來發生空難墜機,她的一個兒子死了,先生和另外一個兒子受了重傷,人家就去訪問她,對她說:「發生這種事情,難道你不對那個開飛機的駕駛和航空公司懷怨或是想要報復嗎?」她講了一句話,那句話很有名,她說:「Resentment is like drinking poison and expecting the other person to die.」,她說:「你以為你懷怨,對方就會受害,其實是你自己受害。」除非你採取肢體動作讓對方受害,不然如果你只是懷怨的話,對方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是你自己把自己氣壞身子,根本一點好處也沒有,可是懷怨的人很奇怪,他會以為自己越恨對方,對方就會越痛苦、對方就會越難過,這個根本沒有關係,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是不合理性的想法,聖經說:「…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31:30)所以你不要以為我一直吃葡萄,對方的牙齒就會酸倒。

3、 無辜受害者放棄成長 (Victimization)

另一個心理是,「我很乖,可是我先生把我打傷,所以我是很可憐的人。」這是我們常常會有的心理,叫作無辜的受害者,英文是Victimization,今天對方對我做不好的事讓我受苦,完全是對方的責任,換句話講,我是無辜的;萬一你是有辜呢?那你是白白受苦,你不會從這一次的苦難當中學到你可以學的功課,所以這個注意力都在對方身上。我現在講的不是對方都沒有錯喔,對方是有錯,但是你在這次事件當中,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自己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問題,那這一次就冤枉了,你有這次可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機會,你把它放棄掉,所以就忘記自省,詩篇的作者這樣講:「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詩109:3)我們常常會覺得無緣無故,真的是無緣無故嗎?還是每一次的受害,自己也有一部份的叛逆、責任,如果這一部份你沒有去找出來、這部分你沒有去改善,那你真的是冤枉受苦,把自己本來可以改的更好的機會放棄掉了。

4、 假正義之名作惡多端 (Justification)

最後一個是美國布希總統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因為對方不對,所以對方就可以任由我打,因為現在我的力量比較大。」假正義之名作惡多端,我們報復的心態常常是「我要維護公義」,只要對方已經是欺負我讓我受苦,發生不公義的情形,我也不要求什麼,我只要求擺平就好(Get even),所以有人說:「I did no get mad, I get even.」,我沒有發脾氣,我只是要公平,我們的心裡面有一個很奇怪公義的心態,在要求公義的藉口下面,什麼壞事都變成對的,這點很奇怪,這個叫作「懷怨以致於作惡」。自己已經失去自己做這件事情是對或不對的判斷能力了,只要是對方不對,我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這個叫作Justification,好像威尼斯商人一樣,寧可割肉也不要賠償,惡就被公義化了,我們稱作「報復性的公義(Retributive justice)」,這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所以聖經一直勸告說:「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詩37:7)我們要等候耶和華上帝,不然我們可能會作惡,這是懷怨的心理學。

Ⅴ、聖經的教導

1、 弟兄向你懷怨

聖經給我們一些教導,第一個就是,關於讓人家懷怨的人,我們常有意無意的會讓我們周圍的人受傷,這個時候如果你知道,你有沒有責任?聖經說你有責任。你可以幫忙對方把這個事情處理好,這個道理在禮拜天講最好,聖經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裡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裡出來。」(太5:23~26)當你禮拜天來作禮拜的時候,如果想起來自己傷害到某人,你先不要禮拜,先趕快向對方道歉,然後再來作禮拜,不知道我們當中有沒有要跑出去的,如果大家都跑光了也可以,我會在這邊等大家。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的宗教行為一定要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好,我們在日常生活對別人有傷害的要一併處理,不是我只要禮拜天到上帝的面前來好好的禮拜、禱告求神赦免就沒事了,所造成的傷害就不管它,我們很多人有這樣錯誤的想法,耶穌在這裡講的很清楚,你到神面前來敬拜,如果你在生活上有得罪別人,先跟人家說對不起,那樣對方就不會懷怨,這是從讓人家受傷這一邊的角度來講。

2、 弟兄若得罪你

反過來,如果這個人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你,或是他一定要作禮拜,不去跟你道歉那怎麼辦?受到傷害那邊的人,耶穌也講的很清楚,「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聖經說,你不要在禮拜堂登週報,你要等禮拜完的時候,私下去跟他說:「弟兄,你得罪我了。」如果他不聽,你再請長老;如果還不聽,你就跟小會講,這是有一定的過程,這個過程看起來有點麻煩,意思是說,至少要讓對方也同意這件事情是他不對,你要經過一個比較小心的過程去處理除掉這個懷怨,這裡面有追求真相的意思在當中,也有請求第三者中介介入幫忙的意思,比較多人大家一起來決定,而不是我說你不對你就不對,有那個意思,最終是希望能夠處理好。

3、要愛你的仇敵

如果都不能處理的時候怎麼辦?你這些都做了,對方還是不跟你認錯、還是不跟你賠償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這個人就是死不認錯,你也要愛他,這就有一點困難了,對不對?講一個小故事給你們聽:有一對夫妻吵架到要鬧離婚了,真的是很不好的情況,先生就跑去跟牧師說:「我太太對我如此諸般的不好,你應該可以准我離婚吧?」通常牧師都是勸合不勸離,牧師就說:「不要啦」,先生說:「不行,她真的是很糟糕」,牧師說:「你是基督徒,你應該照聖經說的來做。」先生說:「聖經怎麼說?」牧師說:「丈夫要愛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先生說:「做不到、做不到,像她這麼壞,我沒有辦法像基督愛教會那樣來愛她,我不是基督,我只是人。」牧師說:「好吧,既然你是人,把你的老婆當成鄰舍嘛,愛鄰舍如同自己。」先生說:「哇,她比鄰舍還糟糕,根本不像鄰舍,我不能像鄰舍愛她。」牧師最後說:「那不然把她當作敵人,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先生再也講不下去了,因為老婆已經變成是敵人了,可是牧師說:「聖經說要愛你的敵人」,好吧,如果到這個程度你說:「我只能愛敵人,就替她禱告。好,幫她禱告可以,求上帝讓她趕快悔改,讓她趕快向我道歉吧。」是這樣子嗎?

4、炭火堆他頭上

保羅說過要愛如何你的敵人,很有趣,你有沒有讀過這句話,保羅說怎麼樣說,他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12:20)我讀了這句話就想:「把炭火堆在對方的頭上就是愛敵人嗎?」你想一想,如果你的頭上被放了炭火,你覺得這樣是愛嗎(把我的頭都燒成光頭了)?這一次準備講道的時候,我才發現意思不是這樣,什麼東西會放到頭上呢?這張圖片中的小姐是把一盤胡蘿蔔頂在頭上,中東、印度、非洲還有這樣的習慣,因為這樣的好處是她的兩隻手還可以拿別的東西,我們台灣沒有人有這樣的鐵頭功,他們可以頂好重又好大的東西。於是我再找看看有什麼東西會放在頭上的,找到一個人把稻穀放在頭上,我再找找找,也找到一個人把水缸放在頭上的圖片,可是這個炭火……,昨天晚上找到十一點多的時候,感謝主!終於找到一張了,現在還是有人把炭火頂在頭上,不是炭,是炭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人,火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不小心家裡面的火熄滅了,怎麼辦呢?就拿一個盆子墊布放在頭上,跑去隔壁說:「拜託拜託,借個火。」火怎麼給他呢?要連炭一起給他,火是在炭裡面燒著的,所以如果你是好鄰居,知道對方現在已經斷炊了,沒有辦法煮飯,你就把你火爐裡面已經點著的炭和火,一起放在盆子裡面,,對方就可以放在頭上,很高興的回家去了,所以把炭火放在對方的頭上,就是滿足他最基本、最急迫的需要的意思,並不是說要把她的頭髮燒掉,感謝主,這個解釋很好。「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餓了給他吃,渴了給他喝,斷炊了就給他炭火,那這個意思就和「愛你的敵人」是完全一致的意思,就是說,雖然他是你的敵人,你還是要照顧他的需要,這樣叫作「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敵人不能消滅,只能消滅敵意,你對敵人好,敵意才會消失,敵人也就這樣被消除了。

Ⅵ、結論:同心禱告 求主釋放

你知道懷怨是一種綑綁嗎?它綁住誰你知道嗎?它綁住得罪的人和懷怨的人,用恨把他们綁在一起,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這個釋放可以是雙方面的,得罪的人可以去道歉得到釋放,被得罪的人可以用饒恕來得到釋放,上帝給了我們一把鑰匙,可以把這個綑綁釋放開來,但是如果你說:「他真是太可惡了,要我把他消帳,實在是做不到,怎麼辦呢?」那就用禱告。如果你自己禱告不來,可以請一個人陪你禱告,聖經說:如果請人跟你一起同心的禱告,主耶穌可以幫助你得著釋放,這是耶穌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恩典,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這句話的前面是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15節)講完之後,耶穌就講到綑綁和釋放,耶穌告訴我们,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可以禱告。藉著同心禱告,求主釋放我们心中的懷怨。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得罪人的事情是免不了,有時候我們得罪我們的家人,有時候我們被我們的家人所得罪,主,祢告訴我們說,我們在得罪的事情上需要得到釋放。主,可是多少時候,我們不願意認錯,我們也不願意饒恕,以致於我們被綑綁,我們多麼希望這個綑綁不要從地上一直綑綁到天上,我們多麼希望主耶穌十字架上的愛,可以來幫助我們得著釋放、是榮耀的釋放,求主賜給我們不懷怨及饒恕的恩典。我們在祢面前同心的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愛恨交加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1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愛是很奇妙的正面感情,恨則是和愛相反的負面感情。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渴望與他更常親近、與他坦誠分享我們內心深處的思想與感情,我們欣賞、讚美、保護、照顧他,我們也期待他會更快樂、強壯、成熟。當我們恨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討厭見到他的面,我們不想和他交談,我們鄙視、批判他,我們甚至會在內心咒詛他,或在言語與行為上讓他受苦。這樣兩種似乎完全對立的關係與感情應該是不共戴天,誓不兩立的。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說:狗會愛其同類,咬其敵人,人卻不然,人類無法擁有單純的愛,人類常常是愛恨交加。歐浮比 (Mark Overby) 說:愛就像一朵美麗的野玫瑰,不惜以令人流血的刺來自我防衛。我們常常對於我們所深愛的人懷有很深的恨意。精神分析學將這種愛恨交加的心理現象稱作“矛盾感情”(ambivalence)。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剛出生的幼兒心目中的世界是愛恨兩分明的對立情況(either/or)。當嬰兒的生存基本需求被滿足時他就經驗到愛,當嬰兒的生存基本需求被忽略或拖延被滿足時他就體會到恨。佛洛伊德認為人類一出生就擁有這兩方面的本能。他稱愛的本能為利必多(libido),表現與所愛對象的渴望親近、溫暖與柔情。他稱恨的本能為殺那多(thanatos),表現在與所恨對象的敵意、攻擊與自衛。當幼兒開始學習站立走路時,他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就陷入這種愛恨交加的矛盾感情。這位每天養育照顧他的母親也是最常約束他行動自由的人 (出於保護他免於受傷害的善意動機)。三歲到五歲間的幼兒開始對異性的雙親產生孺慕之情,同時對於同性的雙親則產生愛恨交加的複雜感情 (奧底帕斯情結Oedipus-Complex)。青春期的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因為歸屬與獨立(belongin-and-independence)之爭扎也會再度產生很嚴重的愛恨交加的矛盾感情。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對於怨恨這個負面感情逐漸產生害怕與排斥,因此,我們漸漸的把這個負面的感情潛抑進入潛意識,我們無法承認我們對於我們所深愛的對象同時也會存有怨恨之負面感情,尤其是父母對於子女的負面感情,更是成為一般社會中的禁忌話題(taboo)。當我們與所摯愛的情人終於成為眷屬之後,在我們的婚姻關係中也一樣會由於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有意或無意的冷落、溝通與親暱的阻隔而產生負面感情。

當我們願意公開承認並接納在我們愛的互動關係與正面感情的同時,我們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恨的負面感情陰影,我們便更能夠正視這個負面感情並且給予適當的表達與處置。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有關愛的真諦的詩篇中說到愛是不懷怨。主耶穌也告訴我們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主耶穌並且勸告我們要愛我們的敵人,為那逼迫我們的禱告。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更有詳細的教導我們要如何去愛那些傷害我們的敵人。保羅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9-21)

親愛的兄姊,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坦然承認埋藏在我們心底的深處那些對我們所深愛的人也懷有的怨恨與敵意,同時讓我們禱告祈求我們的上帝賜下聖靈將那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犧牲的主耶穌基督那種饒恕的愛充滿在我們的心裡,來化解那些怨恨。

2006年12月14日

創世紀(35) 061214

3:17亞當的罪過不在“聽妻言”,乃在“不聽神命令”。
3:19“必死”之審判在此執行?
3:20亞當首次執行其“管轄”:給妻子取名“夏娃”。
3:21再一次顯明上帝在公益審判中所彰顯之慈愛恩典。



2006年12月10日

受洗系列 (一) 渴與喝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今天有八位弟兄姊妹要接受洗禮和堅信禮,有六位兄姊由其他教派轉入我們教會,還有從本宗其他教會轉過來的五位兄姊,今天我要證道的題目是「渴與喝」,希望藉此再次來思想洗禮的意義。「渴、喝」這兩個字有同樣的邊,一個是水字旁,另一個是口字旁,用嘴巴把水喝進去,這樣才會止渴。我們都有渴過的經驗吧?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耶穌在撒馬利亞敘加城的井旁遇到一位婦女,她是在正午到井邊打水,耶穌向她要水喝,這當中有一些對話,我們今天只講其中的一句,耶穌回答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所以耶穌從這個井裡面的水,引到另外一種水,耶穌利用這個婦人口渴想喝水,講到人因為乾渴而內心裡面也有同樣的欠缺、需要和期盼。祂說:「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所講的意思是什麼呢?

Ⅰ、引言:愛呆西非連加恩

首先讓我想到的,是我們長老教會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年青人,名叫連加恩,他到西非作替代役,後來出了一本書叫作「愛呆西非連加恩」,這個「呆」,可以說是要留在那邊,或是愛到別人看他為呆子、為傻子。他是駐留在布吉納法索服醫官替代役,看病之餘,他發現那地方除了貧窮和疾病的問題之外,還有缺水的問題,整個村莊只有一口井,但是那口井的水不多,大人打水,就輪不到小孩子,等到大人把水打完了之後,小孩要打已經沒有什麼水了。為什麼有大人小孩之分呢?因為那裡是全世界愛滋病患最多的國家,有很多父母都病死了,留下孩子,他們往往打不到水喝,連加恩想要為這些孩子打井,他回台灣募款,希望能籌足夠的錢為這些孩子们打井。結果打的第一口井,是一位姊妹奉獻的,當她生日時,她先生問她:「你要什麼禮物」,她說:「我要一口井」,她先生說:「台灣自來水很多,為什麼你還要打井?」她說:「不,我要到非洲打井。」她知道連加恩在那邊需要打一口井,她就奉獻一口井的錢,井打完以後,當地人用他們的文字及法文寫了一塊牌子,Expression D’ Amour Eglise de Taiwan(從台灣來的教會愛的表達)豎在井旁,紀念從台灣教會來的愛。台灣的基督徒以這樣的愛送到非洲去,讓那裡的孩子有一口井,有水可以喝、有水可以洗澡。這個跟我們今天要講的聖經有關係,耶穌說,就算喝了那口井的水還會再渴,我們知道,喝水之後不久,水份會慢慢不夠,你還是會再口渴想要喝水,我們需要不斷的喝,其實耶穌要講的是另外一個道理,水是世界上能夠給我們的,但卻沒有辦法滿足我們內心裡渴的需要,還是會再渴。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祂是在講什麼呢?

Ⅱ、有限的存在追求無限的滿足 (喝了再渴)

所羅門王(Solomon)在他年老的時候就想過這一點,他的一生所想要的東西都得到了,可是仍不能滿足。他試過什麼呢?

1、追求智慧、加添愁煩

他年輕的時候向上帝要智慧,他得到了智慧卻發現,智慧只是加添愁煩和憂傷。「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傳1:18)

2、小丑歡顏、淚流心田

後來他試著以歡笑來滿足,看看會不會比較好。其實我们知道小丑的背後有淚水,而淚水是不容易擦去的。「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傳2:2)

3、借酒澆愁、愁更愁

後來他又嘗試喝酒取樂,酒是很好喝,喝的時候好像暫時忘掉憂愁,可是我們知道,藉酒澆愁愁更愁。「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傳2:3)

4、豐功偉業、過眼雲煙

之後他說:「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傳2:4),為了顯成就、大功勞,於是蓋起全世界最大的宮殿,蓋人面獅身像和金字塔,試圖留給社會豐功偉業。可是再偉大的豐功偉業,都是過眼雲煙,後代的人只看到剩下的斷垣殘壁,連是誰蓋的都忘掉了,所以它也沒有永恆的價值。

5、雕欄玉砌在、只是朱顏改

他也試著「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傳2:5~6)。把自家的花園蓋的很漂亮,把自己住的環境弄的很好。」可是你知道嗎?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人並不能永遠住在所修造的很漂亮的房子裡

6、賺得世界、賠上自己

後來他說,那我就賺錢好了,把最多的財富累積起來,「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傳2:8a)耶穌卻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

7、放縱情慾、沾辱自己

於是他又說:「好,那什麼都不要,我就快快樂樂的享受一切神給我的東西好了。」「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傳2:8b)可是聖經提到放縱情慾,只會玷污自己。

8、操權管束、謙卑服侍

不然作國王就好了,坐在寶座上可以掌權,管理一切,「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傳2:9)可是耶穌說:「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加福音 22:26) 如果有為首的人,他應該要謙卑的服事。

在追求這些之後,所羅門王終於想通了,他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神造萬物都是很好,但是在人的心裡面放一個空缺,叫作永生,唯一能填補這個空缺的就是上帝祂自己,我們在世上所找到的任何東西,都沒有辦法填補我們內心裡對永生的渴望。把這個詮釋的最好的是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裡面第一章就寫了這麼一句話:「Thou hast formed us for Thyself, and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till they find rest in Thee.(上帝啊,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永不得安息,一直到安息於你。)」我們只有在神裡面才能夠找到一個永恆的滿足,這個我用一句話來詮釋:「有限的存在(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能找到的都是有限的,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無限的追求。」所以耶穌說:「世上的事物,你再怎麼樣的擁有,你還是會再飢渴,只有我所給你的,你可以滿足到永生。」有一首詩歌「永恆的答問」,剛好可以表達這樣的意涵,不曉得你聽過嗎?歌詞如下:

「在世上有多少歡笑,能使你快樂永久?試問誰能支配將來,永遠不必擔憂?名和利那天才足够,能使你滿足永久?試問就算擁有一切,誰能守住眼前的所有?人世間變幻,無窮變幻,今朝多少光彩,在明日轉眼消逝離開;不朽的生命永存在,在耶穌基督裏面,在跟隨他的人心間。耶穌基督他是永恒的主宰。」我想這首歌把我要講的表達的很貼切。

Ⅲ、無限的上帝賜下永生的泉源

1. 摩西擊打磐石水流給百姓喝

耶穌基督怎麼樣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其實這個故事在出埃及的時候,神已經向我們說過。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可是在曠野裡面找不到水喝,他們向摩西抱怨,上帝跟摩西說:「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出17:6)請注意,這是很特別的,神要叫水出來,必須先擊打磐石,磐石擊打之後,才有水出來,祂特別吩咐摩西說:「你拿杖擊打磐石,這個磐石就有活水讓百姓可以喝。」

2. 基督就是那靈磐石供應靈水

保羅說,這個磐石就是基督,「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基督在十字架被上帝擊打、被打傷,讓那活水流出來,好讓我們心中永遠的渴可以得到滿足。

3. 離棄活水泉源鑿出破裂池子

可是耶利米卻說,很多人寧可不要這個上帝所賜從磐石流出來的活水,他寧可自己想辦法自己鑿池子來儲水,「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剛才我講到,所羅門王想盡一切辦法,為的是要要滿足永恆的需求,可是他發現所有地上的東西都不能永遠滿足這個永生的渴,只有耶穌基督能夠滿足。如聖奧古斯丁所說,上帝創造人的時候,在人的心裡面放了一個空缺的地方,只有上帝才能夠滿足,其他的事物,都放不進去。

4. 一切乾渴不用銀錢來就近水

以賽亞就這樣邀請,「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賽55:1),他要我們就近活水,而這個活水是可以白白領受的。

5. 聖靈邀請口渴且願意的來喝

一直到啟示錄聖經結束的時候,上帝還在邀請,「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新婦就是代表教會,這裡有兩點我們要注意:第一點,你要知道你是口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口渴的話,你當然不會來喝;第二點,你是口渴,但是你還要願意來喝才行,這是一個邀請。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傷受死,祂被神擊打苦待,祂把這個活水釋放出來,祂邀請我們,只要你口渴,只要你願意,你可以來到祂這裡喝。這就是撒馬利亞的婦人跟耶穌對話的時候,耶穌跟她講這句話的意思,「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這個水是指雅各挖的井。「…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就是指耶穌基督被擊打以後所釋放出來生命的活水,喝主所賜的生命活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這裡有提到三點,第一點,你要喝耶穌為我們受傷受死所賜下的水;第二點,這個水在我們裡面會成為泉源。泉源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如果是泉源,就不是只有你止渴,還可能藉著你讓別人喝到這個水,如果你只是一壺水,那只能自己喝,如果你是泉源,泉源會一直湧流出來。第三點,你喝夠了以後,這個泉源還可以分享給周圍的人。所以到耶穌這裡喝祂所賜的水的人,不但可以不渴,他也要成為泉源,是從他的心裡面不斷的湧出來的,這活水是跟永生有關係的,是能夠滿足我們永恆的需要的。

Ⅳ、結論:信主的人要領受聖靈

在巴西的Rio de Janeiro,有一個耶穌的大石像,我很喜歡這個石像,耶穌的手張的很開,祂要向全世界發出邀請,歡迎所有的人來到祂的面前。耶穌在節期末日的時候,在耶路撒冷聖殿發出這個邀請,「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約7:37~39)這個「喝」,就是信、就是接受,接受耶穌基督的人,就好像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聖靈就是那股活水,耶穌是那座磐石,把聖靈賜給所有相信祂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聖靈跟我們的渴有什麼關係呢?如何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呢?為什麼會成為泉源呢?聖經說:「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所以這個水就是聖靈,聖靈要把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得到滿足。神永恆的愛,藉著耶穌基督賜給我們,我們也用神的愛來愛我們周圍的人,神的愛,不只可以領受,還可以分享,就像連加恩一樣,把上帝的愛分享到非洲。我想今天我們有很多弟兄姊妹要受洗,他們就是願意用他們的信心,來接受神的愛,盼望他們以及我們每一位兄弟姊妹也能成為分享神的愛的人。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在這個世上,常常覺得飢渴,我們一直在尋找,有什麼東西能夠滿足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主,祢為我們在十字架上被擊打,賜下生命的水,給所有口渴的、給所有願意的,可以到祢這裡來喝。不只喝,這個水還要成為泉源,神的愛是源源不絕的,我們不只領受,我們還可以分享。我們多麼渴望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成為一個領受神的愛,以及分享神的愛的人,一直到永生。我們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生命活水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2/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啟示錄所描述的新天新地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 生命水。“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1-2) “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7)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從上帝施恩寶座下的泉源所流出來的生命水匯集成為生命河,兩旁有生命樹。在那裡我們會得到生命的供應與醫治,我們將不再乾渴、不再流淚,不再死亡。

在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當中,到目前為止人類只在太陽系中這個藍色的小行星—地球上面找到生命。我們也發現讓這個小行星會呈現那美麗神秘的藍色以及多采多姿的生命的也就是一個特別的元素 — 水 (H2O)。覆蓋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水面讓地球成為藍色的行星,在生物體內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讓生命得以保持與繁衍。

在地球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團快速往外擴張的灰塵與熱氣,彼此擠壓之下慢慢冷卻凝結成為星球,奇妙的是這個星球的質量所產生的地心引力剛好足夠吸住夠厚的大氣層,大氣層中的水氣與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effect) 保持地球表面的恆溫狀態,使得地球的水能夠呈現固態、液態、氣態三態並存的平衡,這是地球要形成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除了地球質量的大小以外,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重要,地球只要比目前的位智稍微貼近或遠離太陽,三態並存的水就會立刻被破壞,生命也就完全消失無蹤。

水在生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水是普世性溶劑(universal-solvent),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養分與氧氣都是溶在水中運送到每個細胞。水也是新陳代謝作用(metabolism)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合成作用 (anabolism)時,水分被釋出才形成生命組成所須要的較大分子(像澱粉、脂肪、蛋白質等),在分解作用 (catabolism) 時,水分被加入來形成產生能量所須要的較小分子(像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水分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與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光合作用的細胞用太陽的能量將水分子分解成為氫與氧,氫與二氧化碳結合形成葡萄糖而將太陽能量貯存其中,並且將氧氣釋放入大氣層。生命的細胞在細胞呼吸作用(cellular-respiration) 時用氧氣來分解葡萄糖,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且產生二氧化碳與水分。水分的酸鹼值(acid-base-neutrality)是維持在中性的7(Ph=7.0),並且在環境帶入大量的酸性或鹼性物質時,水分可以很快的分解成為 H+與OH-來平衡其酸鹼值回到接近中性,這種緩衝作用(buffer-mechanism)讓細胞中許多新陳代謝作用所須要的酵素(enzymes)可以正常的運轉。

死寂不動的水很快就會溶解周遭的物質 (由其是二氧化碳) 而變質,因此水須要在三態之間互變與流轉才能保持其清新與乾淨,也才能維持生命的持續與旺盛。因此地球上的水必須在洋海、雲層、雨雪、泉源、溪流之間不停的蒸發、凝聚、下流而形成生態中的水循環(water-cycle)。

主耶穌在猶太人住棚節的最後一天在聖殿中站起來,向會眾大聲發出邀請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7:37-39) 讓我們大家都到主耶穌面前去領受這生命活水的恩典。

2006年12月7日

創世紀(34) 061207

3:16祝福成為痛苦,但是神的恩典仍保守生命之延續,神所祝福之生命起源扭曲成為生死存亡之痛苦掙扎。

國語

台語

2006年12月3日

哪一本聖經最好? -- 賴俊明 牧師

寫作於2006.12.03
作  者: 賴俊明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非常感謝我們貴會蔡牧師的安排,讓弟兄能夠今天早上代表台灣聖經公會來向各位請安,也向各位致謝,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們和平教會弟兄姊妹對於台灣聖經公會的事工非常致力於奉獻、關心和代禱,有關於聖經公會的報告,在我們教會週報的最後一頁的牧函裡面已經有詳細記載,所以我就不再重複的報告。我今天來,特地是要喚起各位弟兄姊妹大家一起來關心,當我們有了中文聖經、有了台語聖經的時候,請我們也一起來關心還沒有聖經的客家人,還沒有聖經的原住民十三個族群、十三種語言的這些原住民的教會,他們所有的聖經,都是由我們台灣聖經公會現在正在努力認真的為他們翻譯中,期望帶給台灣各族群都有上帝的話可以使用。每翻譯一本聖經,最起碼都要十五年,甚至也有五十年的,就像我們已經完成了阿美族的聖經;阿美族的聖經用了五十年,才在四五年前完成了翻譯的工作,當然其中也有政治的因素讓翻譯聖經的工作受到阻礙,但是卻不能阻擋那些渴慕上帝話語的族群,可見翻譯聖經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我們聖經公會負擔這個很重的責任,我們可以印聖經但是不能夠印鈔票,鈔票是要來自於各位弟兄姊妹甘心樂意為著那些還沒有聖經的族群奉獻,我們來協助他們,讓他們有聖經。就像早期我們沒有聖經,歐美的教會奉獻幫助我們,請記得,當翻譯羅馬字聖經時,我們台灣教會的信徒,沒有奉獻一毛錢,什麼人幫我們奉獻?完全是由歐美的教會拿錢出來奉獻翻譯羅馬字聖經;華語的聖經也是一樣,華語的教會沒有奉獻一塊錢,是歐美的教會出錢,所以我們才有今天的羅馬字聖經、和合本聖經。當這個時刻,請我們能夠做到的教會弟兄姊妹,我們伸出我們的手,讓阿美族、平埔族、魯凱族,在我們台灣看的到的族群裡,讓各位弟兄姊妹可以來幫助他們,我就在此代表聖經公會這樣呼籲,今天利用這個聖經紀念主日,請大家來關心和奉獻。

我也要感謝和平教會有抄寫白話字的聖經,也已經抄寫完畢,感謝我們教會有抄寫歷代志上,抄寫聖經要做什麼?因為以色列國他們要蓋一間全世界母語的大會館,各國所抄寫的聖經要放在以色列的地方,要讓世界來觀光訪問以色列的人,能夠看見聖經以前就是在以色列抄寫,現在傳到全世界,再由全世界傳回來,放在以色列讓大家來看。我要跟大家報告一下,我們台灣所抄寫的這本聖經,是首先要送去以色列展覽的第一本聖經,原因就是這個工作,以色列要我作負責人,所以我趕快在台灣發起這個抄寫白話字聖經的活動,感謝大家的配合,差不多我們只剩下兩三本還沒有抄寫好,等完成後,明年我們就能夠送到以色列。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哪一本聖經最好?」「哪一本聖經是最好的?」弟兄從事聖經公會的工作已經十六年,我到處去演講或者去講道,問最多的問題就是大家都曉得我在負責出版各種不同版本的聖經,所以人家會問:「到底哪一本聖經最好?」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講到最後的時候,會很適當的提出向各位報告。首先我在這裡要講一個故事,這個不是撰寫的故事,而是事實的故事。兩年前,我們全世界的聖經公會(UBS)慶祝成立兩百週年的紀念,因為聖經公會原來是從英國倫敦開始,所以兩百週年的紀念感恩禮拜就在英國倫敦的Westminster Cathedral(西敏寺大教堂)舉行,當天來了三千多位賓客,在那座教堂裡面擠了滿滿的人,包括各國的政要、各國的重要人士都出席了,在大會上,當然有許多人演講,其中也有英國女皇,因為她是聖經公會的名譽董事長,她也來作了演講,但是在會場裡面三千多人,最受感動和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就是有一位七十二歲的老農夫,還有一位九十二歲的老醫生,他們兩個人一起作了一個見證,什麼見證呢?是關於聖經的見證。當蘇俄還是在共產國家的時候,他們沒收聖經,不准聖經出版印刷,當時有一位老醫生,他有一天晚上坐著夜行車;我們都曉得在蘇俄的火車,假如是晚上開的,大部分都有臥舖。這個老人家就睡在臥舖裡面,但是因為火車在走的時候,吭吭叩叩的聲音讓他睡不著覺,於是三更半夜爬起來,看一看沒有人,他想這裡很安全,於是就從他的大衣裡面拿出了一本不很大的聖經,就在那裡唸聖經。因為在當時讀經也是被禁止的,他讀來讀去,結果讀到真的是非常入神,都忘記前面有一個人站著,那個人用腳踢了他,大聲問說:「你在讀什麼?」他當然很誠實的在回答:「我是在讀一本聖經」,原來問他的人就是蘇俄的秘密警察KGB,於是就把他的聖經搶走,然後將火車的窗戶打開來,就把聖經往外面一扔、丟掉,結果這一位醫生被關了三個月――因為他讀聖經。

過了不久,有一位老農夫在巡視自己的田,他走到田徑上的時候,看到有一本很奇怪的東西,就從田裡面撿起來,因為他不太識字,也不曉得這本是什麼,但是他覺得這本應該是不錯的書,為什麼?因為封面是皮製的,裡面是用聖經紙,當時蘇俄很少有這樣的書,看起來非常精美,所以就把它帶回家放著,但是因為這本聖經已經浸了水,所以他慢慢一頁一頁的把它清乾淨;我們都曉得如果一本書浸過水以後,一本差不多就會變成兩本那麼厚。他就把它擺在家裡,過了不久,人家來傳福音給他,經過了一陣子,他信了耶穌,當時他們是要秘密去參加聚會的,然後他在晚上參加聚會的時候,有看到傳道人一直翻著一本書、唸來唸去,咦?他自己就想:「這本書好像我家的那本?」於是他就帶著這位傳道人到他家裡,傳道人跟他講:「這是一本聖經啊!你怎麼會有這本?現在蘇俄已經幾乎沒有這種聖經了。」他就說明了原委,後來因為他信主了,聖靈感動他充滿著愛,於是他就把每一次晚上聽的道理,第二天早上現賣,他就到各個村莊裡面,一一的向人家傳福音,把傳道人昨天講的,今天搬出來就講。弟兄姊妹,我曉得很多時候牧師都勸我們大家要去服事、要去作見證,我當了四十一年的牧師,很多人都跟我說:「我們哪有像你們牧師有那麼好的口才,我們的口才不好。」口才是上帝給你的,不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只要你方法對,什麼方法?很簡單,就把昨天牧師講的,今天你就講給人家聽,這個有困難嗎?一點都沒有困難嘛,對不對?只是大家不想這麼做而已。我告訴各位,這位老農夫就是這麼做,他從村莊的前面傳到後面,從這村傳到那村,結果在那個地區就很多人來信了耶穌。

到了有一天人家教他,「你既然到處去傳福音,那就應該唸唸聖經給人家聽。」於是他真的自己就很用心,每一天都把聖經翻開來,他不認識很多的字,但是他勉強的想把幾節重要的聖經記下來,結果他一翻那本聖經就發現,每一個地方他想要的,都早已經註記好了,可見前面那一個人讀了很多的聖經。一直到有一天,他翻到聖經的最後一頁、打開來,但是黏住了,他用心的把它慢慢撥開,他發現下面有一個名字,某某人…贈送這本聖經給某某人,結果他一看,是一個太太送給她丈夫的聖經,最下面有一行他們的住址,但是已經被水浸的模糊了,他按著那個住址去找,因為他曉得,這本聖經是屬於他的,結果他到那個都市裡面去的時候,人家告訴他,這位老醫生已經搬走了,他問:「搬到什麼地方?」人家說:「說不曉得,只聽說他去Moscow(莫斯科)。」於是他經過了一番的努力,終於在莫斯科找到這位醫生,他要還這本聖經給醫生的時候,醫生跟他說:「你怎麼有我這本書?失去它之後我很傷心,這本是我太太送給我的聖經,她送給我過不久就得了癌症過世了,所以我每次拿著這本聖經就想到她,自從我的聖經被丟掉以後,我常常患得患失,沒有想到還能再次的看到它,而且讓你也信了耶穌。」羅馬書第八章28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老醫生也聽了他到處去傳福音的見證,所以這位醫生跟他說:「你現在既然這麼用心的到處傳福音,使用這本聖經,那我們兩個人就一起工作好了。」這位醫生就又回到村莊來,跟這位老農夫在蘇俄的地方,一一的去傳福音,一直到蘇俄開放。

2004年(就是兩年前),我們聖經公會舉行兩百週年感恩禮拜,聖經公會特地請了這兩位,一位已經九十二歲,另一位七十二歲,在會場上作見證,我告訴各位,當他們兩個人作見證完的時候,大家都站起來鼓掌,那個掌聲比先前英國女皇伊莉莎白皇后的演講還要響亮、還要多的掌聲,大家非常感激他們兩位,因為他們一共在白俄羅斯帶領了兩萬個人來信耶穌了。我去年到蘇俄去開會,我專程從莫斯科買了機票要到白俄羅斯,我想去拜訪看看這兩位老人家,結果我一去才曉得,他們兩位才在幾週前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父上帝那裡去了,雖然是這樣,我還是看到了他們所用的那一本聖經。弟兄姊妹,偉大的佈道家葛理翰(Billy Graham)他曾經說,有一些書是Inform,是給我們信息的,告訴我們這個常識那個常識;有一些書是Reform,是改革的,改革我們政治、改革我們社會制度等等,但是葛理翰牧師說,唯有聖經是Transform,是改變我們人心的,只有聖經能夠改變我們的人心。願我們大家都來用這本能夠改變人心的聖經,來改變我們台灣在這樣亂七八糟當中的社會。

一、 感謝神今日可人手一冊(或多冊)聖經

我們今天作為基督徒,我們非常感謝上帝,讓我們很容易就擁有一本聖經,只要你有一百元兩百元,你就可以買到不同版本的聖經,不但這樣,看你想要買幾本都可以。今天聖經公會出了很多款比較特殊的聖經,有牛仔聖經(一本聖經穿牛仔褲),我去到韓國聖經公會拜託他們幫我們印這本聖經的時候,韓國聖經公會副總幹事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你沒有弄錯吧?」我回答:「有困難嗎?」他說:「怎麼會有聖經穿牛仔衣褲的,沒有這個印象的吧。」後來這本聖經拿回到台灣之後,就鼓勵我們年輕人參加我們舉辦的「牛仔聖經大會串」,結果報告給你們知道,下個禮拜再過去的16日,要在高雄舉辦青少年的牛仔聖經大會,已經有兩千五百名年輕人報名參加。這本聖經在台灣一年半的時間,賣出兩萬多本,是所有聖經當中銷售第一名的。之後我們又做了一本聖經,也不太一樣,大家很少見,你們當中如果有男朋友在當兵的,你可以買給他,它是穿軍裝的聖經,我們叫作「迷彩聖經」,特別適合男朋友去當兵的一本聖經。為了特別考慮一些女生愛漂亮,我們也有出LV的聖經。這些聖經從一百元到一千元,你要哪一種聖經就有哪一種聖經,跟各位弟兄姊妹報告這個消息。

二、古代的信徒就沒有那麼幸運

1、耶穌帶哪一本聖經去禮拜

但是我要告訴各位,以前的信徒並沒有那麼幸運。我們剛才讀的聖經,路加福音第四章16~20節,耶穌回到祂的故鄉拿撒勒,在會堂裡祂站起來要讀聖經,大家都定睛看祂,有人拿一卷聖經給祂,就是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耶穌就在那裡讀那段聖經。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辦法詳細說明那段聖經,但是在題目的默想裡面,我特別將耶穌所讀的那段聖經有五個使命寫出來,請大家來思考默想,我的教會、我自己,對耶穌給的使命,我們有沒有一起努力去做到呢?我想問問各位,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耶穌去作禮拜的時候,認為耶穌是帶新舊約聖經去作禮拜的信徒有幾位?沒有。認為耶穌只帶新約的人有幾位?也沒人敢舉手。那最起碼,耶穌有帶舊約吧?也沒有幾位敢舉手。你們很聰明,都答對了,耶穌沒有帶聖經去作禮拜。不是因為耶穌的家裡窮、買不起,是因為當初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個人擁有聖經,甚至於我告訴各位,猶太人聚會的會堂裡面,也都沒有全本的舊約,有些這個會堂有以賽亞書或以西結書,那個會堂有摩西的五經,然後大家互相交換一下,因為在古代,聖經並沒有那麼普遍,為什麼?因為當初所有聖經都是用抄寫的,用什麼抄?第一個用蒲草紙。就是在埃及尼羅河旁邊,他們有長一種好像蘆葦,但是比蘆葦更高的植物,你們有去埃及旅行過的人,大概都有去參觀過這樣的工廠,用蒲草紙把它削了、曬乾、貼起來,然後做成一本像書,之後在其上才抄寫,這是比較便宜的,後來有更貴的,用什麼?用羊皮。用羊皮在上面整理之後,在上面抄寫聖經。我給各位一個Information(資訊),你曉得要抄寫一本新約聖經(先不要談舊約)要用幾隻羊呢?你們有沒有想過?要用幾隻羊才能夠抄一本新約聖經?要三百六十隻以上。而且這些羊不是小羊或中羊喔,必須是大隻羊的皮,要三百六十隻才能夠把一本新約聖經勉強的填寫在其上,這就是古代的一個情形,所以耶穌不可能自己帶聖經去作禮拜。假如耶穌的時代大家都需要帶聖經去作禮拜,那麼我告訴各位,現在的信徒很方便,你們都不必帶聖經來,座位上就有了,但是我記得我小時候去教會作禮拜,教會裡沒有共用聖經,是大家自己帶來。像耶穌的時代,假如一個人他要帶聖經去作禮拜,他必須要有三部牛車,然後上面才可以載舊約聖經,你想,一個人三部牛車把舊約帶過來,那像和平教會如果有四五百人作禮拜,我告訴各位,你從家裡出發的時候,假如想參加八點半的聚會,你大概清晨四點就要過來了,為什麼?因為大家要排排隊,三部牛車、三部牛車…,這樣一直排到外面,我看最後一個人進來禮拜堂的時候,牧師已經在祝禱了,禮拜也結束了。

2、蔡仁理牧師的故事

蔡仁理牧師就是我前一任聖經公會的總幹事,他曾經到以色列去讀書,他告訴我一個故事,希伯來大學的教授有一天要帶領他到沙漠去看一個古蹟,就是以前挖掘過、考古聖經的地方,他們坐著吉普車去,由教授駕車,然後教授帶一個十歲的女兒在身邊,蔡牧師就坐在後面。在風塵僕僕的沙漠上有很多灰塵,但是他看到那位教授的女兒坐在爸爸的旁邊,然後嘴巴一直喃喃的唸著,蔡牧師心裡想:「這個女孩大概頭腦有點問題,不然坐在車子裡面好好的,怎麼嘴巴一直在不停的唸?」有時候這個女兒就在他爸爸耳朵旁邊咬一咬,不曉得講什麼,爸爸就告訴她,然後又走上前唸著。後來蔡牧師問了這位教授:「你好像跟你女兒很親密、很親近,那她在你耳朵旁邊講什麼?」教授告訴他:「不是啦,她是在背聖經。」「她在背聖經?」「是啊!」「是背哪一本?」「不是背哪一本?是從舊約創世紀一直背下來。」然後這位教授告訴蔡牧師:「她已經背到路得記了。」各位弟兄姊妹,你去翻一下聖經看看,舊約一共有一千零六十七頁,路得記大概是兩百七十頁左右(四分之一的舊約),這個小女孩能夠從創世紀一直背、背到路得記。假如你們有讀過一本叫作「猶太人的父母」這本書,你們就可以了解,猶太人很聰明,我們常常說我們華人很會背,但是我告訴你,猶太人比我們更會背,聖經以前他們就是這樣背下來的。為什麼耶穌、施洗約翰能夠在這些法利賽人、經學士問他們的時候,他們都能夠很流暢的把聖經說出來?因為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一定教導耶穌怎麼唸,施洗約翰的母親也教導他怎麼唸這些聖經。猶太人當時的一個規定,要教導子女會七百句的聖經(我沒說七百節),因為你們要知道,聖經是從十三到十五世紀才開始有分經節,以前是沒有分節的,而是只有算句的,要教導子女會七百句的聖經,因為希伯來人有一個數目字的概念,「七」就是一個完全數,所以這是他們教導子女讀書、背誦聖經的方式。

三、 美國聖經公會圖書館的聖經

我在1991年從美國回來要擔任聖經公會總幹事的時候,我有去New York(紐約)接觸聖經公會總幹事的訓練,想說New York有一個聖經公會的Library(圖書館)是全世界有名的,裡面收藏了各種版本的聖經,所以我拜託圖書館的館長,可否讓我看以賽亞的聖經,他問我說:「那你要看哪一章?」我心裡是想說:「你把以賽亞書給我看就好,為什麼還要問哪一章呢?」他說:「不是啦,要知道哪一章我才可以拿。」我問為什麼,他說:「你知道拿以賽亞書總共要抱三趟,這樣才能夠將整本以賽亞書拿完。」因為以前的聖經是羊皮卷,所以是很大的一本,六十六章是要抄寫很大一卷的。

四、 1456年Johann Gutenberg(C1397-1468)發明活版印刷的聖經

聖經一直都是很困難得到的一本書,一直到中世紀1456年,德國一位大家都曉得他名字的約翰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了活版印刷術,那時候才開始第一次全世界的聖經不是用抄的了,是用印刷的,當然古騰堡所印的是四十二行的拉丁文聖經(每一頁有四十二行),他的媽媽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徒,他的媽媽告訴他:「既然你發明了這樣的一個東西,你第一本必須要印的就是聖經。」真的他印了聖經,印了幾本沒有人曉得,但是到今天為止,1456年所印的聖經,剩下不到二十八本,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裡面有一本,然後在西海岸這邊,如果你們有搭美西團去旅遊的,基督徒你們一定要去看它,在西海岸洛杉磯Huntington這個地方,那裡有日本公園,也有沙漠公園,但是還有一個更寶貴的,叫作Huntington Library(杭廷頓圖書館),圖書館裡面就有一本約翰古騰堡所印的原件聖經展覽在那裡,希望我們信徒都有機會去看這本聖經。在我們亞洲有一本,在哪裡呢?在日本。日本有一間很出名的印刷公司(不是教會人開的),公司的名字叫作マルゼン(Maruzen),它的標誌是一個圓圈裡面寫著一個「善」字,這間公司用很多的錢去買了一本古騰堡聖經,後來這間公司的老闆因為感念他的兒子孫子都到慶應大學被栽培,還幫他栽培作國會議員,所以他將這本聖經送到慶應大學的圖書館,以前是不讓人家看,現在可以讓人看,這是在日本的古騰堡聖經。

五、歐洲中世紀教堂的聖經Chained Bible

古代歐洲的教會,假如你們有去歐洲旅遊就曉得,歐洲去旅遊一定是看教堂的,形形色色不同的教堂,其中教堂裡面很大的特色,跟我們都不一樣,有Stained Glass(彩色玻璃),也有那些圖像畫在壁面上,還有更奇怪的,整座禮拜堂裡面都有棺材,當然那個是石棺啦,地下室也有棺材,那個是特色,但是更大的特色導遊都不曉得,因為導遊若不是基督徒的話,根本不會去注意,但是我們基督徒可以注意,在禮拜堂前方角落的地方,你們可以發現有一個講台,然後上面放了一本聖經,那本聖經封面是鐵皮的,不但如此,那本聖經是由鐵鍊把它鍊起來的,然後鍊在講台上面,讓人家搬不走,英文叫作Chained Bible(掛鎖鍊的聖經),因為怕被人家偷去,在歐洲的大城市,也不見得每一間教堂都有全本的聖經,所以為了防止被偷,他們就把它用鐵鍊鍊起來,可見當時聖經非常的稀少,因為這樣,我們可以曉得,聖經是多麼寶貴。

六、1804年英國Wales:Mary Jones的故事

我們今天能夠大家都有聖經,我們要感謝一位女孩子,她的名字叫作Mary Jones,英國人,她的父母是很虔誠的基督徒,爸爸媽媽因為在做紡織工人,所以很早就出門,很晚才回來,媽媽覺得很虧欠這個女兒,所以媽媽常常回來以後,煮飯給她吃,要上床以前,媽媽一定講一個聖經故事給這個女兒聽,這位媽媽非常會講聖經故事,講的很生動。比方說,她講大衛和歌利亞兩個人在作戰的時候,大衛就用甩石頭的機弦,猛力的旋轉,一、二、三射出去…,然後她媽媽就說:「好,今天講到這裡,明天再講結果。」所以這個女兒就非常想讀聖經,她就問媽媽:「我們可不可以買一本聖經」,媽媽說:「傻孩子,聖經很貴耶,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不但這樣,聖經幾乎你也不可以隨便買,因為買聖經的人都是貴族、主教那些人,哪裡有平常人在買聖經的。」但是這位小女孩告訴媽媽:「既然很貴,那我來幫你分擔工作,你給我一些零用金,節省下來的錢,我就可以買了。」媽媽說:「那你也不識字啊」,她說:「那我去讀書」。結果你曉得嗎?她每一天要走兩哩半的路去讀書,然後等了六年,她才節省夠了錢(從十歲存到十六歲)。不曉得你以前有沒有存過錢?我是東部的孩子,小時候我也存過錢,怎麼存呢?用竹筒,把竹竿頭尾鋸掉,中間鋸一個洞。記得印象很深刻,第一次我媽媽給我錢,我早上存進去,到下午學校放學回家時,就急著把竹筒搖一搖,覺得很奇怪:「早上我不是才存一角錢,怎麼現在好像有兩角錢在裡面?」我以為錢會生孩子,其實錢不會生。才不過一個禮拜,竹筒撲滿就被我剖開,把錢花用完了。

Mary Jones她存了六年,然後她跑到二十五哩路外的一個地方,快要靠近英國的倫敦,她去向一位叫作Thomas Charles的牧師要買聖經,這位牧師說:「開玩笑,你這個小女孩要什麼聖經?人家都是大主教、大貴族在買。那你有錢嗎?」她說:「有啊,我有這些錢。」Charles牧師告訴她:「對不起,我沒有聖經可以賣給你了,因為聖經很少。」結果這個女孩子走了二十五哩路想買一本聖經都買不到,她哭著出去,牧師看著她很可憐,就把她叫回來,告訴她說:「我這裡有一本,其實人家已經付錢了,等一下他從倫敦駕馬車回來的時候,就要來拿這本聖經,我現在就先把它給你。」結果這個女孩子帶著那本聖經,三步當一步的方式就跑回家了,然後去告訴全村的人:「我有一本聖經了!你們大家來聽我講聖經故事!」這個事蹟感動了Thomas Charles這位牧師,這位牧師於是到英國倫敦向各皇親貴族、向所有有能力的大教堂呼籲:「你們大家應該出錢來組成聖經公會」。這就是1804年在倫敦,世界第一個聖經公會成立,也就是我們台灣聖經公會的母會,從那個時候兩百年一直到今天,全世界已經有一百三十五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正式的聖經公會,代表全世界大家聯合的組織,負責在這個國家出版、翻譯、研究聖經的機構。我們非常感謝神,台灣聖經公會今年剛好是五十週年慶,下一個禮拜下午兩點半在雙連教會,我們要舉行慶祝五十週年紀念,我們歡迎各位來參加,凡是參加的人,我們會贈送一本和合本修訂版的新約聖經,希望大家能夠來鼓勵鼓勵我們。我們現在也幫原住民翻譯聖經,原住民有八種語言要翻譯,加上我們台灣話也要重新翻譯了,因為以前的用語現代人可能很少聽過,所以也要重新翻譯,新約的部分明年就要出版。客語聖經當然是由客家人來翻譯,包括我自己在內,因為我是客家人,只是我們主要的翻譯者並不是客家人,是真正的加拿大客家人,是加拿大的宣教士,他來台灣學客家話,學到能夠翻譯聖經,實在是不簡單,上帝使用的人常常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

七、結論:哪一本聖經最好?

最後我要跟大家分享哪一本聖經最好。有一位牧師他非常會帶領查經,當他帶領查經的時候,他告訴這些弟兄姊妹,你們盡量要買不同版本的聖經來看,為什麼?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一種聖經,能夠等於希伯來文、等於希臘文,所以你們盡量要買不同版本的聖經來查考、來看、來研究,因為這本聖經有這本聖經翻譯美的地方、好的地方,另外一種版本也有它好的地方,綜合起來我們就能夠更了解聖經。聚會完了以後,三五個姊妹大家就坐在一起喝咖啡,她們就各自發表:「我最喜歡現代中文譯本」,另外一個說:「我最喜歡和合本」,另外一個也說:「那本翻譯的很有詩意,這本翻譯的文學非常好。」大家都在互相道出自己的心聲,但是她們發現,其中有一位姊妹,在她們教會當中是最認真傳福音、最會講解聖經的一位姊妹,她都不講話,所以大家就請教她:「請問你最喜歡哪一本的翻譯本?」這位姊妹就說:「我最喜歡我媽媽翻譯的那一本」,大家嚇一跳,「噢,你媽媽那麼有學問,你媽媽居然翻譯了一本聖經,我們居然大家都不知道,跟你一起在這間教會作信徒,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很好奇,就問她:「是哪一本呢?」她就說:「我從小所讀的那本聖經,就是從我媽媽的言行舉止、她的為人、她的處事,我從她的身上讀到的那本,就是最好的一本聖經。」

各位弟兄姊妹,可能你很熱心傳道,可能你很愛你的親友、鄰居、同事,你不曉得送他們幾本的聖經了,但是我要告訴各位,按照我所了解的,其實很少外面的人,還沒有信主的人,因為你送他一本聖經,他就很認真的去讀那本聖經,其實很多人都束之高閣、放在那裡,大概從你送給他那天開始他第一次摸到,一直到你再問他「你有沒有讀聖經」,他都沒有再去摸過它。但是我要說,他們眼睛是雪亮的,不是在讀那本聖經,而是在讀你這位基督徒身上所寫出那個上帝的話語。「那一本聖經最好?」就是這本聖經是最好的一本聖經。請我們一起禱告。

「謝謝天父,祢特別設立了這個主日讓我們來到祢的面前讚美、敬拜父神,然後我們也可以跟弟兄姊妹大家一起交誼,來互相增進我們當中的友情、愛心和信心,願主祢幫助我們今天在這裡的敬拜,因著祢聖靈的感動,在我們心裡有三十倍、六十倍,甚至於一百倍的結實,來榮耀歸父神,這樣禱告靠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敬愛的和平教會眾兄姐平安!-- 賴俊明 牧師

寫作於2006.12.03
作者:賴俊明 牧師

敬愛的和平教會眾兄姐平安!

 首先感謝各位,在過去四年對聖經事工的奉獻(2005年74,950元,2004年66,240元,2003年65,800元,2002年9,000元)使本會因得到你們的支持奉獻,在翻譯原住民各族群語言聖經、台語和客語聖經上得以順利進行並出版。在此謹代表聖經公會敬致十二萬分謝忱。

 聖經公會在台成立已正好五十年(1956開始),主要職責在從事聖經的翻譯、出版、推廣和研究工作。

 中國時報曾報導:聖經公會是只賣一本書,但卻是賣全世界最暢銷書的機構。

我們2005年的全球報告是:
銷售:三億八仟玖佰萬册聖經
全球已譯成:2,403種語言聖經(台灣有10種)
中文聖經銷售約48萬本(新舊約)
台灣銷售:約10萬本

 聖經公會除出版聖經之外,也從事
1、 自2001年開始發起全球華人神學家、牧長、學者、教授編寫製作第一本「中文和合本研讀本」聖經,預定2009年完成初稿。
2、 現正為全球華人教會、威克里夫翻譯員、華人聖經學者、神學院教授編寫「中文聖經翻譯手册」。
3、 翻譯:現代台語聖經(新約2007年將出版)
現代客語新舊約聖經(預定2009年出版)
原住民語言聖經(太魯閣語、阿美語、達悟語、排灣語、布農語、魯凱語、泰雅爾語、鄒語)
這些譯本每年約需500萬元之經費。

我們誠懇的呼籲全國信徒為台灣聖經公會的各類聖經事工來代禱、奉獻。
謝謝您們的支持與奉獻
微僕 賴俊明 敬上
台灣聖經公會總幹事
2006.12.3

2006年11月30日

創世紀(33) 061130

3:15公義審判中恩典曙光,女人與蛇結盟背逆神,神必須先對付此結盟,才能將人從“罪之綑綁中”搶救出來。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26日

愛與癲狂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11.26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一、前言:

各位兄姊大家平安,今天主日禮拜我們特別要來關心台灣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會總會共設有四所神學院: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玉山神學院,以及新竹聖經書院;總會並且分別訂定紀念主日來使地方教會關心支持並能以禱告和奉獻參與神學教育。

每一個蒙召獻身讀神學院的神學生背後,都有一個為主顛狂的神奇故事。事實上神學院的本身就是一個瘋狂的故事。許多神學生,在蒙召獻身前,各有其夢想、專長。夢想一展長才成為科技新貴領袖、成為音樂家、藝術家、成為富商名人…,有的原是醫生、教授、呼風喚雨的老闆主管、時尚設計師,也有叱剎風雲的神射手、演奏者,但當他們獻身傳道,放下這一切時,不免要被問「為什麼?」「你想清楚了嗎?」「你頭殼壞掉了」「你瘋了嗎?」這真是一個瘋狂的舉動!
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呢?

到底什麼是瘋狂?什麼是瘋狂的作為?

1. 食衣住行都有可以令我們瘋狂之處

2. 最近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空懸吊兩天,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驚險表演使觀眾心驚肉跳。

3. 保羅在大馬色傳福音,地方首長(大馬色革亞里達王手下的提督)要來捉拿他,於是保羅要從窗戶逃跑,坐在筐中從城牆上被人鎚下去。大馬色是他生命翻轉的地方。過去他特地來到這裡逼迫基督徒,現在他在這裡為了福音的緣故而逃跑。過去的瘋狂熱切是為了追捕人,現在的顛狂是為了上帝愛世人的旨意;生命的改變使得為之瘋狂的對象與內容全然不同。

二、保羅的顛狂

今天我們所讀的兩段經文

1. 第一段經文是保羅回答歌林多教會的人『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由於保羅臨時改變去哥林多教會的行程,使哥林多教會的人質疑保羅的動機有問題。因為保羅原來的計畫是先到馬其頓,再拜訪哥林多教會。後來他改變心意,先到哥林多教會,再到馬其頓。這種突然的改變使哥林多的弟兄姐妹顯得措手 不及,引起騷動與議論,認為保羅說話不算話,不是一個使徒的模範,質疑他所傳的道。

  但保羅向他們娓娓道明之所以改變行程的動機,不是要突擊檢查、去驚嚇或審問他們,而是為了他們好,希望能早點解決你們的問題。從過去幾個月在蔡牧師的講道中我們深知歌林多教會的諸多問題,故此保羅承明其心意與熱切實在是為了弟兄姐妹的緣故。同時也解釋有人認為他的顛狂是因為說方言、見異象等行為,他認為若然如此,他真的是顛狂,但那是在神的面前的親密關係與表達。

2. 第二段經文是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申辯,敘述歸主經過,向猶太和外邦人作見證,並懇請亞基帕信主。要亞基帕承認先知預言的可信,接受耶穌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然而一旁的「非斯都大人」從保羅的言詞中聽出他是個有學問的人,但不是猶太人的他無法領會保羅所說的充滿宗教色彩的辯詞。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
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保羅回答:「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在新約聖經中保羅兩次回答解釋他的「顛狂」:

三、顛狂與謹守—兩種生活

1. 在原文裡,「顛狂」,有交出、出奇、驚動等意思,out of mind失去理智;「謹守」( in right mind)就是頭腦清楚,有理性,中文翻譯是「清醒」,台語翻譯是「自在」。這兩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卻是十分「弔詭」的同時出現在保羅的身上。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有兩面的生活,這兩面有明顯的對比,是顛狂又是謹守:若顛狂,是向著神;若謹守,是為著你們。

2. 保羅自己見證,他是個時而顛狂、時而頭腦清楚的人;但無論是顛狂、是清醒,都是有意義的:若果顛狂是向著神,若是謹守自在是為著人。他的生活就是這兩面:

一方面在神的面前會情不自禁,渾然忘我,盡情表達對神的愛慕與渴望;另一面是在面對人的時候,他頭腦清楚,循循善誘與規勸,知道如何來傳福音與建造教會。

他的顛狂,是為了神:他對自己克制謹守,是為人。按顛狂來說,是屬其個人私下的事;按謹守來說,卻是團體公眾的事。

3. 倪柝聲的解釋很好:「謹守的意思就是又謹慎,又自守,有禮貌,規規矩矩。我們在人的中間,要竭力顧念到別人。」

在神面前,我們可以頂自由,顛狂的或跳或唱或躺或滾、說方言唱靈歌,或是流淚吶喊、或是安靜、默想都可以,但在神面前能作的,在人的面前不一定能作,還得為著人來謹守。如同保羅在神面前尋求異象指引,但為弟兄姐妹緣故,按著真理分解規勸、讓人明白清楚。我們在教會中為了未信的朋友亦是如此,不使用習慣性宗教語言,以一般能明白的字詞來分享上帝的愛。這也就是謹守。

4. 保羅在神前『顛狂』,在人前『謹守』,這正是基督徒持平的生活。可惜我們有時在神前顛狂不夠,不冷不熱;在人的面前的謹守也欠缺,過於放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保羅為何能在這兩方面的生活持守呢?

四、保羅的顛狂—領受從那上頭來的異象

1. 保羅為主瘋狂的第一個因素是Vision。他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大光,領受了屬天的異象。耶穌向他顯現:「我差你到猶太人和外邦人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徒26:18)。保羅原本也有自己屬世的理想,從上頭來的呼召與異象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保羅對審問他的亞基帕王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保羅如此分訴,表明了他之所以能這樣的生活的動力來自神。

2. 【見證】Robert Raikes雷克斯(1735-1811)是一位雜誌社的編輯記者,在英國衛斯理大復興時信主的,信主後,有一次前往一個貧民區,在路上被一群魯莽的孩子們,在野蠻地互相以石頭、雞蛋攻擊中,打到他身上;怒氣洶洶的他,正想還擊時,被神改變了,一個異象進入他心中:「你瞧,這群孩子的父母親正因為工業革命緣故,日夜於工廠不停地工作著,沒有機會教育他們,你是否願意,在這個街道上,讓神智慧的道被聽見嗎?」,雷克斯被改變了,每週日下午2:30-5:00他到這條街道來說聖經故事給孩子們聽,將這批小孩帶去教會,成立教英文與聖經的主日學,那群魯莽的孩子們生命改變了.....,在雷克斯死前,英國有四十萬人在教會裏受主日學教育。一個異象的進入改變一個人,一個領受異象的人帶來一個地方的轉化。他的內裡的熱與狂轉向神;為主顛狂獻身在孩子們身上,為孩子謹守,以真理教導帶領。

五、保羅的顛狂—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

1.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14說到「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人,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

2. 激勵,原文的意思是「抓住」、「約束」、「控制」的意思。這個字,照著當時希臘文的通用法,乃是指一個限制的路。只有一條路是你非走不可,別無選擇。消極面,就是你好似被一個東西限制住了,你只能如此一直向前。積極面,其實是指你看見了一個目標,就沒有別的目標了,你再不用左顧右盼,整個人活在這個目標裡。保羅的意思是,他被上帝的愛抓住了,看到了人生真正的方向與目標,有了這個目標,在他裡面就產生了動力,使他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使他向著目標直奔。

「原來基督的愛約束我們」,「原來基督的愛帶領著我們」。

3. 邊雲波,一位甫自中央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峰連天,戰鼓頻催的時刻,遠赴雲南山區傳福音。臨行寫下一首長詩「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他說: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選中這條不自由的道路並非出於無奈,相反地卻正是大膽的使用了自己的自由。

4. 【見證】親岑多夫是十八世紀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創辦人。一七一九年他在美術館看到一幅畫,畫名為「你們看這個人」,畫著頭帶荊棘冠冕的基督。那天親岑多夫深受感動,特別是畫上的題辭這樣寫著:「我曾為你捨命,你捨何事為我?」就在這時,基督的愛抓住他,激勵他活出生命的熱情。他辭去政府的工作,立志向全世界
傳福音,創立了莫拉維亞弟兄會。他非常看重情感在信仰中的表達,創作了許多讚美詩。此種情感是被基督的愛所激發出來的熱情,不是五分鐘的熱度,而是一生之久,甚至是世代相傳的熱情。

六、馬偕的顛狂—最後的住所

「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這份愛激勵馬偕,將他從遙遠的加拿大抓到台灣這陌生的國家、在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的土地上,忍受潑糞被殺的危險定意要將福音傳給台灣人,徒步走遍北台灣、拔牙傳福音、召門徒教學生、募款建學校…,說「這是我福音的責任區」,在台灣這個福音沙漠開啟了恩典的江河;在馬偕牧師人生的末了時他寫下「最後的住家」這首詩歌,令人最感動的是,他毫不保留地說出對台灣的熱愛—就是期盼在他人生「最後的住家」就是台灣。

通過他對台灣的疼惜與熱愛,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在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因為上帝的愛,使他如此瘋狂的愛著台灣,台灣神學院接續馬偕精神,繼續培育工人將耶穌基督的愛傳揚,讓人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生命真正的「最後的住家」。

(1)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2)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一世的快樂攏在此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海的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找到我一生最後的住家為了愛(華語)

1.為了愛,祂來到世界上,離開尊貴天,變成人一樣。為了愛,猶太為故鄉,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為了愛,耶穌來到這地方,給我新生命,自由和理想。為了愛,祂被釘十字架,祂的愛,使我心有盼望。

2.為了愛,祂住在我心裡,你若相信祂,祂也看見你。為了愛,擔當我的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跟隨。為了愛,耶穌向我走過來,生命的花蕊,朵朵為祂開。為了愛,祂永遠在徘徊,祂的愛,人永遠不明白。

七、耶穌基督的顛狂—為了愛背負十字架

  從保羅到歷世歷代如此瘋狂的基督徒,原來是仿效我們的神,他開啟了瘋狂史,瘋狂的愛上我們罪人,甚至為此犧牲他的獨生愛子道成肉身成為贖罪祭(約翰福音三16),使我們有新生盼望。 

而耶穌是史上最瘋狂的人,本來住在尊貴的高天,卻降生在卑微的馬槽;本來是偉大的教師,卻為門徒洗腳;本來是神的獨生愛子,卻成為木匠的兒子;本來是審判全地的君王,卻成了受人審判的囚犯;本來是賜生命氣息給人的神,卻斷氣死在十字架上。

八、結語:

你做過瘋狂的是嗎?你的人生與生活為何而瘋狂追求或捨下?你是否被耶穌基督的愛抓住了?曾否為神而顛狂?曾否為人為福音緣故而謹言慎行?「原來耶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

為愛顛狂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6.11.26
作者:李晶晶牧師

許多年前一部影片「上帝也瘋狂」(The God must be Crazed),影片中的主角非洲土人歷蘇,他天真無邪、活潑逗趣的思考方式與舉動帶給當年許多人一段歡樂的回憶。

影片中敘述一架銀色大鳥(小客機)從天飛過,駕駛將一罐喝完的可口可樂玻璃瓶從飛機丟出,正好落在歷蘇的部落,土人們從未看過這種東西,沒有人知道這個怪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大家研究了半天起了爭執,一氣之下隨手將它一拋,卻剛好砸破了一個人的頭。於是大家一致覺得這是個對全村不祥之物,一定是上帝丟下來的。

於是,歷蘇決定要走到世界的盡頭,把這個玻璃瓶還給上帝。在經歷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原始與文明的對抗之旅後,歷蘇終於來到了一個他自認為是世界盡頭的峭壁,他奮力將玻璃瓶丟回給上帝,並且心滿意足快樂的回家。

一個不知名的外來物介入原始部落的生活與土人歷蘇的生命中,帶來了衝擊與改變,也豐富了歷蘇的生命,使他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經歷。是的!上帝也瘋狂!God must be crazed! 兩千年前,祂從天也投擲了一個震撼力—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帶來了衝擊直到如今,改變了歷世歷代許許多多人的生命與生活,祂瘋狂地愛罪人到一個地步,用祂的愛子做替贖……

有一首詩歌「為了愛」

(1) 為了愛,祂來到世界上,離開尊貴天,變成人樣。
為了愛,猶太為故鄉,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
為了愛,耶穌來到這地方,給我新生命,自由和理想。
為了愛,祂被釘十字架,祂的愛,使我心有盼望。

(2) 為了愛,祂住在我心裡,你若相信祂,祂也看見你。
為了愛,擔當我的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跟隨。
為了愛,耶穌向我走過來,生命的花蕊,朵朵為祂開。
為了愛,祂永遠在徘徊,祂的愛,人永遠不明白。

這瘋狂的愛的行動由上帝先發動「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

這份愛,光照保羅的生命使他成為外邦的宣教士,福音得以擴展至歐亞地區。

這份愛,介入奧古斯丁糜爛的生活,使他成為最有力的護教者、見證上帝的大能。

這份愛,除去馬丁路德對罪的重擔,堅守因信稱義勇敢抗辯,推動改革運動。

這份愛,激勵馬偕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忍受潑糞生命威脅,宣揚福音建立教會。

這份愛,呼召每一個獻身者,讓這愛繼續在人心間啟動流竄奔騰著,在每一角落。

聖誕節將至,這份愛的禮物早已為你預備,你收到了沒有?你的回應是什麼?身邊誰需要這份愛的禮物?他們聽到了嗎?看見了嗎?讓神的愛激勵我們的心,愛神愛人,熱切地去分享與邀約,勇敢地活出這份愛的生命與影響力。

2006年11月23日

創世紀(32) 061123

3:13亞當不 發一言口吞下時,是否已存此心?
3:14上帝似乎不給蛇答辯機會,立刻宣判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19日

愛的系列(十六):愛與暴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個禮拜我們看到的是一隻很自私的貓,牠只自己吃不讓其他的貓有機會吃,我們今天看到的圖片是一隻生氣的猴子。生氣和愛有關係嗎?情緒不好的時候,怎麼處理它呢?今天的經文我把它翻譯成「愛是不暴怒」,在中文翻譯上,並沒有把突然引爆生氣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就變成好像「愛是不可以生氣」似的。如果你仔細查看聖經的話,會發現我們的上帝是會生氣的上帝,也沒有提到不可以生氣。聖經倒是說:「生氣卻不要犯罪…」(弗4:26),所以生氣是可以的,生氣是上帝賜給人的禮物,這樣當我們看到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情時,才可以處理。希臘人對生氣的看法有好幾種,我們中文用的字,生氣就是生氣,只是有幾種不同描述的生氣。剛才司會幫我們唸的:「不輕易發怒(和合本)、不輕易動怒(現中修)」,這是翻譯聖經的人,對於希臘文原文:愛是不「生氣ου παροξυνεται(ou paroxunetai)」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所以就把它加上「輕易」兩個字,這兩個字在1611年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翻譯時第一次出現,在希臘原文是沒有的,其實它本來的意思是「愛是不被激怒」。欽定本聖經是Love is not easily provoked.,“easily”這個字原本沒有,是翻譯者加上去的,他們認為「愛是不生氣」有點奇怪,所以就把「輕易」兩個字加上去,原來的意思直接翻譯是Love is not provoked.,「愛是不被激怒」,這是NAS現代的美國版本的翻譯。還有新欽定本(New King James Version)也把它糾正回來,把之前加上去的“easily”拿走,可是我們的中文譯本還是照欽定本來翻譯,現代中文修訂本也仍留著,只是把發怒改成動怒。NRSV英文修訂本是Love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把provoked用不同的字來讓我們了解,irritable和resentful這兩個字不完全一樣,resentful已經含有一點敵意在裡面,irritable我覺得和provoked意思比較相近,就是「不容易被激怒」的意思。

Ⅰ、引言:發義怒不易 (亞里士多德)

生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我們中間有沒有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生氣過的,請舉手?看來每個人都生氣過。生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教,小孩子一出生就會生氣,這是本能,但是亞里士多德說:「發怒容易,義怒難。」生氣是簡單的事,可是要生對的氣,就不是那麼簡單,生氣是好的事,不是不好的事,問題是我們常常生錯氣。聖經提到生對的氣―「義怒όργή(orge)」則是不容易的,亞里士多德說:「Anybody can become angry―─that is easy, but to be angry with the right person and to the right degree and at the right time and for the right purpose, and in the right way. That is not within everybody's power and is not easy.」,翻譯起來就是:生氣是容易的事,但是要在對的對象、對的時機、對的目標、用對的方式,那就有一點難度了。由於我們常常都做不對,所以我們的生氣常造成傷害,突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冷靜思想這些事情,所以哥林多前書是說:「不突然的生氣」,παροξύνω(paroxuno)就是暴怒的意思。

Ⅱ、兩種憤怒 (義怒όργή與暴怒παροξύνω)

1、希臘文:義怒όργή(orge)

暴怒παροξύνω(paroxuno)

希臘文的生氣實際上不只是兩個,我今天提兩個讓大家看看。第一個生氣的字是法官的生氣,法官看見一個壞人真的那麼壞,他會生氣說:「你該受到懲罰」,這種生氣是經過檢察官仔細了解所有證據以後,他覺得應該這樣做才公道的時候,當法官手上的槌敲下去時,所表達的就是義怒,這個字也表達上帝的生氣,叫作όργή(orge),中文我把它翻譯成「義怒」;其實沒有這個「義」的意思,但是όργή(orge)生氣的重點是為了公義,看到不公義的事情覺得火大,認為不可以這樣,這件事情要有人處理。聖經裡講到上帝的生氣,大部分是用這個字,就是όργή(orge)。聖經說:「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羅1:18)所以對不義所產生的怒氣,我把它叫作「義怒」。但是哥林多前書講的不是這個「義怒」,而是「震怒」,或是氣炸了就把電腦一搥打爛。有些家庭,小孩子太愛玩電動,父母怎麼講都不聽,一氣之下就把它砸爛了,管它是幾千元,砸爛再說,這就是暴怒,突然被激怒的生氣,這樣子就是哥林多前書的「παροξύνω(paroxuno) 暴怒」這個字,在醫學的英文裡現在還有這個paroxysm,就是突然發作的意思,它的重點是「突然的(paroxuno)」,完全不考慮後果。「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徒17:16),我們中文很客氣,是用「著急」,其實就是這個字paroxuno,就是被激動「唉呀,這該怎麼辦!」這種生氣本身並不代表不對,只是他的反應時間太短,突然的就發作,重點在於paroxuno本身,不在於所發的怒氣是義的或不義的,它的重點是被激動以後,沒有時間去作很多的考慮,突然就把憤怒發出來的意思。所以希臘文在哥林多前書是說:「不ου παροξυνεται(ou paroxunetai)」,這個意思就是,不要被激怒以後就突然的發作起來。

2、英 文:is not easily provoked (KJV)
is not provoked (NAS, NKJV)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NRSV)

剛才我們已經講過英文的意思了,上帝會生氣,翻譯的人擔心上帝生氣會壞了神的形象,所以翻譯的人加上easily這個字,其實paroxuno provoked這個字的本身就是突然的發作,上帝不會突然的發作,上帝一定是像法官一樣把所有的事情都釐清楚之後,覺得應該生氣的時候才生氣,而我們卻是常常忘了做冷靜考慮的動作。我們突然被激動或刺激以後就暴跳起來了,是反射性的生氣,就是irritable的意思。

3、中 文:不輕易發怒 (和合本) 不輕易動怒 (現中修)

前面已經講過了,中文的「輕易」這兩個字在和合本或現代中文修訂版都還被保留著。較接近原意應該是說‘不暴怒’。

Ⅲ、哥林多的暴怒

1、結黨紛爭

哥林多教會面對很多真的是會暴跳起來的事情,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講愛的時候,需要把暴怒放進去。教會裡面為了比較喜歡聽保羅講道,或是喜歡亞波羅講道,或是喜歡聽那一個人講道,形成結黨的情形。昨天教會舉辦2007年事工研討會,我們談到小組的事工,教會要如何推行,其中有一件事情被提了出來,小組如果推動的好,教會就成長;小組如果推動的不好,教會就跌倒,所以小組事工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危機在其中。如果以為「我們幾個比較好、我們這組比較好…」,結果就跟所有的人都沒有關係,甚至有的人會競爭,看哪一組比較好,這樣就變成是結黨,保羅在這裡說:「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使那些經得起考驗的人顯明出來。」(林前11:19)暴怒的人就容易挑起爭端,「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箴15:18)結黨常常會造成暴怒的情形。

2、讒謗論斷

另一種容易引起暴怒的情形就是互相批評。被批評的人常常會暴跳起來,而生氣的人也常常會隨便罵別人、隨便批評別人、隨便指責別人,保羅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林前4:3)這句有修養的話是不容易講的,一般的人(包括牧師在內)被人家批評,並且是有失公平的時候,常常會暴跳起來,然後就馬上防衛自己或是攻擊對方。論斷常常是造成暴怒的一個原因,箴言說:「北風生雨,讒謗人的舌頭也生怒容。」(箴25:23)隨便講人家的閒話,會引起暴怒。

3、欺壓虧負

第三種是欺壓虧負。當被人家欺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暴跳起來,或是我們生氣的時候,就會用我們全部的力氣去把對方打倒,「你們倒是欺壓人、虧負人,況且所欺壓所虧負的就是弟兄。」(林前6:8)暴怒的人常常會欺壓人,被欺壓的人也會暴怒,所以欺壓和暴怒是有相當的關係、是互動的關係。在社會上要欺負人家比較不容易,因為對方不會讓你欺負,有人說要欺負人,最好到教會去,因為教會的人好像麻糬一般好欺負,若是被欺壓也報復回去,常會被說成是沒有愛心,在教會中常常發生這種互相欺負的事情。

4、滿口怨言

也許我们比較不會犯欺壓的罪,但是我们常常使用抱怨,台語是「碎碎唸」,就是不滿這個批評那個。以色列人在沙漠曠野裡也是這樣做,結果上帝不高興,「你們怎麼這個樣子,不知感恩。」保羅勸他們說:「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10:10)以色列人在沙漠曠野裡就常常發怨言,結果惹上帝不高興,「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耶和華聽見了就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民11:1)你有沒有被你的伴侶唸到發怒呢?對方並沒有欺負你,只是會在你的耳邊一直囉哩囉唆的抱怨,好像蚊子一樣在你旁邊嗡嗡叫激怒你。

5、插嘴搶話

另外一個容易激怒對方的就是搶話。別人講話講到一半,你就插嘴,生氣的時候你不能等對方把話講完,或是當你在講話被人家插話進去,你大概就會暴跳起來,所以搶話和暴怒也有關係。哥林多教會在聚會的時候常常搶著講不輪流說,兩三個人同時講,不知道要聽誰的,大家彼此插話的結果,問題也沒有解決,而且越說越氣,因為你說的人家不聽,人家說的你不聽,「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林前14:27)所以教會就產生很多不高興的事情,聖經說這是愚昧:「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我們常常在生氣的當下做出笨的、後悔的事情,不會好好的讓對方把話講完,當然也就不知道對方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15:1)

Ⅳ、聖經裡的暴怒

1、該隱暴怒殺亞伯

聖經裡面有很多神所重用的僕人,可惜在脾氣上被人激怒而失敗了,可見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第一件謀殺案,該隱殺他弟弟亞伯,就是因為生氣,為什麼他生氣呢?因為他所獻的祭物上帝沒有看中,上帝看中亞伯和他的祭物,聖經裡還描述該隱生氣的時候,氣到印堂發黑,「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創4:5~7)結果該隱聽不進上帝的話,第二天就把他弟弟亞伯殺掉了,「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8節)所以生氣是會殺人的,聽過這句話嗎?失手(Lost control),原本你是要管教孩子,結果因為在氣頭上用力過度,把小孩打傷。我們在暴怒的時候,常常做很多令人後悔的事情。

3、摩西暴怒打石頭

聖經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可是有一句話沒有講:「他的脾氣也不太好」。摩西被以色列人惹煩了,神要他吩咐石頭流水出來,但是他拿起棍子就把石頭打下去,水是出來了,可是上帝說:「我跟你說用嘴巴講就好,這次不必用棍子打,結果你還打兩次,這樣你就只能看見迦南,但是不能進到迦南。」(民20:10~12)哇,這下代價可就大了,一生服事主,一生帶領六十萬的人出埃及,結果卻是功虧一簣,就是為了暴怒。詩篇一百零六篇32~33節說:「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原文是他)用嘴說了急躁的話。」所以摩西在這裡生氣,其實他做的事情不是太大的錯誤,就是把石頭擊打兩下,但是因為耶和華上帝說:「我吩咐你的不是這樣,為什麼你一氣之下,就不管我對你說的話呢?你沒有在百姓面前尊我為大,所以你進不了迦南地。」所以看起來生一點小脾氣沒有什麼嚴重,可是有時候影響是蠻大的。

4、乃縵暴怒掉頭走

還有一個是大將軍,他的國家有很寬大的河流,而以色列中有一位先知是會醫病的,所以在這個大將軍得了痲瘋病不曉得怎麼辦時,正好他的家有一個外勞,是從以色列被抓去的,這個外勞還不錯,消息靈通,他對將軍說:「以色列有秘方,你可以去找那位先知。」後來將軍就帶著禮物和大陣仗去了,結果那位先知醫生卻連將軍的臉都不見一面,就派個代表去跟將軍說:「我們這裡有一條小水溝(約旦河),你去那裡洗七次就會好了。」哇,將軍大為光火,「豈有此理!我這樣盛大的來到,你連見我都不見,還叫我到水溝裡去洗一洗,我們國家的水溝比你們多的是,而且還大的多,你們國家的小水溝,又臭又小條,還要我去洗七次,你是什麼意思!」將軍掉頭就走,還好他的外勞還蠻有智慧的,說:「將軍你那麼遠到來此,飛機票也不少錢啊,你現在就跑回家,那不是就白跑一趟了嗎?再怎麼樣,洗七次也不難啊,你就隨便搓洗個七次,若是因此得痊癒,你不就賺到了嗎?如果沒痊癒,再回去也不遲,你何必氣成這個樣子呢?」這個將軍還不錯,比摩西、該隱好一點,他氣歸氣,但是聽進去了,氣完後就去洗,洗完就真的得痊癒了,這是很有意思的故事(王下5:11~14)。這個將軍叫作乃縵,先知以利沙根本看也不看他,只是派一個人去跟他講:「你去約旦河裡洗七次,就可以痊癒。」結果他掉頭就想走,他自己是有一些想法:「先知應該出來看一下我的狀況啊,至少給我診斷一下嘛,看病都不看就開藥,這是什麼樣的醫生嘛。或者也應該幫我禱告吧,聽說他禱告很厲害啊,他也沒有幫我禱告,這就不對啊。」所以乃縵他有既定的想法:「醫生看病應該怎麼樣,他都沒有這樣做,這樣不對吧,這樣不道德嘛。」所以他就不高興了,「那我怎麼可以隨便聽他的話呢?」我們是否常常有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裡面常常有既定的想法,當你的太太或孩子不照你的牌裡出牌、不照你的期待去做時,你是不是就暴跳起來了呢?「怎麼可以這樣子胡搞亂搞」,乃縵就是這樣子,結果他氣憤憤的轉身要回去,還好那個外勞好好的勸他,後來他聽了外勞的勸告留下來洗澡,所以他的病得到了醫治。

5、門徒暴怒降天火

聖經中 有兩個門徒實在不怎麼樣,只因為人家不請他們吃飯,居然要把人家燒死。耶穌來到撒馬利亞,祂以前也在那邊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因為撒馬利亞人看到祂禱告的方向不對,因為祂面向耶路撒冷禱告,表示祂是猶太人,他們既知道耶穌不是本地人,而是外地人,所以就不請祂吃飯,耶穌和門徒們是到各個城鄉隨處傳道的,或許人家不請他們吃飯,他們當天就要禁食禱告啦。可是那兩個學生不高興,說:「怎麼可以這樣呢,太無理…」他們就跟耶穌說:「…我們像以利亞一樣,叫火從天降下,把他們全村都燒光,看他們以後還敢不敢這樣放肆,天地的主來到這裡,你們居然不招待。」耶穌說:「不要這樣,少吃一頓有什麼關係,用不著氣成這個樣子嘛,你們的心怎麼樣,你們都不知道。」(路9:55)這是耶穌的學生喔,跟耶穌學了半天都沒有學到這一點,人家只不過是不接待他們而已,結果他們就不高興,「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作的」字)嗎?」(54節)可是耶穌轉身責備這兩個門徒,隨後他們往別的村莊去了。

6、保羅暴怒就拆夥

最後這個是寫哥林多前書告訴教會說不要隨便生氣的人,咦?他自己也生氣,這個人就是保羅。他生氣跟巴拿巴吵架,「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這段經文如果你去看聖經原文,共有兩次paroxuno的發作,可能是巴拿巴或保羅發作我不知道,他們真的是很生氣,生氣到最後就拆夥,沒有辦法一起同工。在這個解釋上面,有很多神學家想要替保羅抹白,於是說保羅沒有不對,講了很多的理由,「保羅生氣是有道理的,都是巴拿巴不好。」但是我们知道巴拿巴是勸慰子,是很溫柔的,他是把保羅栽培起來的人,所以到底是誰比較兇,這點我們還有待商榷。聖經沒有明白講是誰引起的,只知道他們兩個人意見不同,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就彼此拆夥了,我不喜歡把它說成是巴拿巴不對或是保羅不對。很明顯的,我們在教會也常常是這樣,教會的事情怎麼做,大家意見不一樣時,就火冒三丈的拆夥,基督教變成這麼多宗派,常常因神學觀的不同,或是方法的不同,彼此生氣到不能在一起,最後變成道不同不相為謀。保羅和巴拿巴也是這樣,可是後來結局還好,巴拿巴有把落跑的馬可,帶在身旁盡力栽培,到了保羅年老在監獄裡面的時候,他說馬可在傳道(或作: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摩太後書 4:11)。以前是永不錄用把他開除掉的,後來好像情況有改善,感謝主。

Ⅴ、聖經的教導

1、慢慢動怒

聖經勸勉我們要慢慢的動怒,起碼我们可以向圖片中的小孩學習,你有沒有看到他想要生氣,卻一直忍的樣子,真的是不輕易發怒,「慢一點嘛,不要一下就暴怒發作。」那種要發不發、卡在那裡的樣子,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要很有毅力,不然做不到咧,聖經說:「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1:19),也許因為有這句經文,所以就把哥林多前書的經文加上easily(輕易),但是我覺得這有一點勉強把這段落的經文加到那句的經文內,paroxuno provoked本身就有突然發作的意思,不一定要加上「輕易」兩個字。在這裡指的是不要急躁,台語是「吃緊弄破碗」,你越快,就越辦不了事情。

2、避免犯罪

人在生氣的時候往往會傷害到別人,像該隱殺了人,生氣時講的話、做的動作,要嘛把東西破壞,要嘛把對方傷害,大部分是這樣子。生氣時講不出好話,也做不出愉快的事,所以聖經很明白的說:「生氣卻不要犯罪…」(弗4:26a),生氣不要做錯的事情,這是亞里士多德講的:「你用對的方式,以對的程度,向對的對象,在對的時機,來生對的生氣。」這並不容易,我們常常是在生氣的時候犯罪。所以生氣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生氣的時候說錯話,做錯事,那才是問題。

3、不要久怒

就算你在生氣時沒有做出不對的事情,但是氣太久了也會出問題,聖經說不要氣太久,太久是多久?白天生的氣不能隔夜,隔夜會發酸,「…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b)如果你說:「不行,我一定要氣到日落。」那你的頭就會爆炸(氣炸了)。

4、效法上帝

我們要學上帝的樣子,上帝也會生氣,可是「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30:5)上帝的生氣好像閃電一閃即過。祂會生氣,也會處罰人,但是祂的恩典跟憤怒比起來,恩典是比較長久的。其實整個基督教聖經講到,上帝不是沒有公義,可是祂的恩典常常跨越公義,所以我們還有盼望,如果上帝的公義超過恩典的話,那我們大概只有死路一條,連機會都沒有。

Ⅵ、愛與暴怒

1、親暱常易激怒 (齒咬舌)

愛和生氣其實是很複雜的關係,保羅說:「愛是不暴怒」,其實我們問自己,我們所愛的人讓我們暴怒的機會比我們不愛的人還要多很多,這樣講對嗎?激怒你的人常常是你最愛的人。在今天週報的牧函上我也提到這點,為什麼是這樣呢?保羅為什麼要逆著講?為什麼說「愛是不暴怒」呢?因為暴怒會傷害愛,因為在愛的情況下會被激怒,激怒常常是在愛的情況中。你有沒有遇過牙齒咬到舌頭的情形?為什麼牙齒不咬腳的大姆指,要咬舌頭?他真的比較恨舌頭嗎?其實都沒有關係,因為腳的大拇指離牙齒比較遠,如果你要咬到它,要像嬰兒一樣骨頭很軟,不然就要練軟骨功,想盡辦法拉半天,才能夠咬到腳的大拇指,可是要咬舌頭卻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吃飯不乖乖吃,還想講話的話,「嗑」的一下就咬到了。愛就是親近,親近就容易受傷。

2、暴怒阻斷親暱 (冷或熱)

一旦生氣了,為什麼會出問題呢?因為生氣會讓兩個人之間產生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處理生氣的方式不分兩種,第一種方法就是「冷法」;第二種方法叫作「熱法」。一般來講,過去傳統的社會,女性大部分採用冷法,男性大部分採用熱法,這跟文化和性別歧視是有關係的。什麼叫作「冷」呢?就是用冷戰來對付,簡單講就是台語的「吞忍」,不高興但是不能發作,就只好硬吞(Hold in)下去,硬吞下去就變成冰凍三尺,兩個人之間就變成一道冰河。有的人認為這樣對身體健康不好,會得心身症,所以就把它發洩(Vent out)出來,發洩出來就是「熱」,熱就熱戰發火,就火冒三丈,所以很明白的,熱比冷還厲害,冷才「三尺」,熱已經是「三丈」了,當然就築起一道防火牆,兩個人也不通了。所以不管是冷也好、熱也好,都會讓愛受到虧損,親暱會被冰河或是火牆隔開。所以保羅說,如果你一旦失控,你應該跟神要一個更大的愛,可以把傷害的阻隔修補起來,否則你們的愛就完了。愛就不暴怒,就是不被暴怒勝過的意思。

3、溝通加上饒恕 (牆與橋)

剛才講的冰河和火牆,需要工具才能處理,而我們知道冰河需要搭橋,火牆需要拆牆。很多時候由於溝通不良導致誤會、彼此生氣、甚而怨恨。如何才能夠不被暴怒破壞了我們之間的愛?我们可以用溝通搭橋,跨越誤會的冰河,可以用饒恕當槌,拆毀怨恨的火牆。

Ⅶ、結論:搖牛奶勿扭鼻子

我的結論是從聖經出來的,這個結論你們一定會覺得很幽默,看了之後就生氣不了,結論是說:「搖牛奶勿扭鼻子」,不曉得你們聖經熟不熟悉,這是聖經中的話,聖經有時候有很有趣的話,聖經說:「搖牛奶必成奶油;扭鼻子必出血。」(箴30:33)為什麼呢?因為搖牛奶會產生奶油,扭鼻子會流鼻血,如果對方一直激動、刺激你,一定會吵架的,所以不要被激動,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在愛的關係裡面,避免去激動對方,牛奶一直搖至少還有奶油,一直扭鼻子就會流鼻血,人與人之間,你一直激怒、激怒、激怒對方,他的修養再好也會暴跳起來,所以這是雙方的,不是只說愛就不被激怒,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你知道對方在什麼上面容易被激怒的話,你也不要去激怒對方,所以愛是要互相體諒的。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看見不對的事情我們會生氣,這是祢給我們的恩典,由於有這樣的恩典,我們才能夠處理這世上很多不公義的事情。可是很遺憾的,我們常常無法像祢一樣作很正確的判斷,處理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處理的程度,也常常與實際的情況有所出入,以致於我們的生氣常常不是帶來公義,而是帶來更多的傷害和痛苦。特別在我們所愛的關係裡面,不管是我們的婚姻、我們的親子,甚至是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同事,我們由於常常被激動,我們覺得不對,我們就發怒,結果帶來我們關係的受損。主耶穌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怎麼樣像祢一樣,是不容易生氣的,而且在生氣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向祢支取饒恕的力量來恢復原來的關係。主,特別幫助我們,在愛的關係裡面,也知道如何了解對方敏感的地方,不要故意的去激惹對方生氣。主,讓我們在這個功課上面,學習怎麼樣彼此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愛與憤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憤怒的關係是相當複雜與互動的 (complex and interactive)。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有關愛的詩篇中提到“愛是不輕易發怒”(中文和合本)。我們查考聖經希臘文版本與其他古代譯本就會發現在希臘文版本的聖經中所用的是 ( ou paroxunetai),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愛就不被激怒”。“輕易”這個詞是在1611年英文欽定譯本 (King James Version) 中首度出現 (Love is not easily provoked),可以說是英文欽定本的翻譯者所加上的。重新翻譯近代英文欽定本 (New King James Version) 的聖經學者已經從善如流,把這個多加進去的詞刪除,又恢復遵照希臘原文的英譯 Love is not provoked. 相對來看,中文和合本譯本有受到英文欽定譯本的影響而譯為 “愛是不輕易發怒”。現代中文修定譯本仍然沿用和合本的譯法,只把發怒改為動怒,但是輕易一詞仍被保留。

我們的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有關愛與憤怒關係的另外一個事實:我們最常發怒的場合往往是在相愛的親暱關係之中。因為在愛的親暱關係中,我們對所愛的對象會有所期待,當對方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時,我們便會產生失望,甚至因而發怒。在愛的親暱互動中,我們也比較容易在無意中發生磨擦或碰撞的意外,如果我們誤以為對方是故意找碴來惹我麻煩,我們也會怒目而視、惡言相向而起爭端。在愛的親暱接觸中,我們會暫時卸下保護自我的防衛外殼,與所愛的對象分享自己內心最深處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感受與思想,如此將自己的軟弱赤裸呈現在對方的眼前,這種罩門 (vulnerability) 在兩人間因為其他事故起衝突時,也很容易被對方拿來對付自己。在愛的親暱生活中,由於同處一個屋簷下,同睡一張臥床上,三餐也常同鍋同桌,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與價值優序的出入都可能造成生活細節上的磨擦與爭執。這四種原因使得最親近的人往往卻變成最可怕的敵人。耶穌也說過“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10:36)

過去傳統的階級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對於在愛的親暱關係中產生憤怒情況時有兩種標準的處理方法。居上位的男性丈夫或父親可以很理所當然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發洩出來 (vent out),處下風的女性妻子或小孩則只能忍氣吞聲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硬吞下去 (hold in)。任意發洩怒氣的過程往往對彼此愛的親暱關係帶來二度的傷害,忍氣吞聲的無奈常常在彼此愛的親暱關係築起隔斷的圍牆。

今天已經是走到平等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contemporary horizont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如果我們還是採取過去的發洩法 (vent out) 或硬吞法 (hold in),對於我們的婚姻與家庭關係會產生很嚴重的傷害,離婚率與離家率也不斷升高。就身體健康而言,有人在發洩暴怒時腦血管破裂或心臟病發作而一命嗚呼哀哉,有人因長期忍氣吞聲而氣壞身體產生醫藥難治的長期心身症而終生受苦無窮。我們應當尋找更好的彼此溝通與傾聽來減少彼此誤會所產生的憤怒,我們也要學習更寬廣的互相討論與妥協來處理彼此差異所帶來的緊張,我們還要培養更柔和的接納與寬恕來修復彼此憤怒所帶來的傷害。

主耶穌邀請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讓我們多多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與謙卑以減少婚姻與家庭中的憤怒與傷害。

2006年11月16日

創世紀(31) 061116

3:10“罪惡感”有三層次
3:11耶和華再給亞當一次悔改認罪之機會,而問兩個問題
3:12亞當“顧左右而言他”自衛機轉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12日

愛的系列(十五):愛與自私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台語

國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圖片中是一隻自私貓,當牠要吃東西的時候,牠把脖子伸得很長,讓旁邊的那隻貓連吃的機會都沒有,為的是自己可以吃得很高興。「不求自己的益處」,照原文聖經,並沒有「益處」這兩個字,這是中文在翻譯的時候把它加上去的,這個加或不加就會引起一些解釋上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經文是「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什麼是益處呢?英文NAS新美國標準版,翻譯為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愛就不求它自己),後面就沒有「益處」兩個字,NRS新標準修訂譯本,則翻譯為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修訂版試著要把這個空缺的部分是什麼意思填進去――「不求自己的『什麼』」,它翻譯成:「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與中譯本的「不求自己的益處」又有出入,是意志的問題,是要照我的方法,「愛就不堅持自己的方法」,這是修訂版的翻譯。中文和合本加上的“益處”或NRS的“its own way”都試圖要將原文表達的更清楚,結果反而限制了原文較寬廣的本意。

Ⅰ、引言:地獄與天堂

先講一個「地獄與天堂」的故事,什麼是地獄?什麼是天堂?一般來講,我們的觀念是這樣:天堂是有冷氣的地方,地獄是沒有冷氣的地方,那裡很熱;天堂是每天吃飯、跳舞、唱歌很快樂的地方,地獄是每天做工,還被鐵鍊綁起來,很可憐很辛苦的地方。這是一般我們印象中地獄與天堂的情景,是這樣子嗎?有一個人在夢中夢見耶穌,他向耶穌說:「主耶穌,天堂是這樣子嗎?我希望你帶我去看看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在哪裡?」耶穌說:「好啊,我帶你去看。」結果一看呢,他發現有兩個大房間,一間是地獄,另一間是天堂,可是兩個房間的擺設完全一樣,都是一間餐廳,大家都坐在那邊吃飯。在地獄裡面,上帝給他們預備了一鍋很好吃的火鍋,天堂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吃一樣的火鍋,上帝也給他們每一個人預備了一支湯匙,湯匙的柄是很長的,比他們的手還要長的湯匙,並且是黏在他們的手上,不能拔起來的,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支長湯匙。地獄裡面的人都只想到自己,該如何用長湯匙,把食物放到自己嘴巴吃,可是都吃不到,因為湯匙的柄實在太長了,所以吃的很辛苦,大家在那邊搶半天,每個人都氣得要命,互相罵來罵去,誰也不讓誰;天堂的人跟地獄的人卻不一樣,大家學會把東西放到對方的嘴巴裡面,這樣就很輕鬆了,我選一個長柄剛好距離的對方,舀一匙給他吃,別人也舀給我吃。同樣是吃火鍋,一邊是大家吃得很高興,另一邊是大家都沒得吃。所以地獄與天堂的不同,不在於那裡有沒有火,不在於那裡有沒有冷氣,上帝在地獄與天堂都預備了火鍋,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邊是學會了自私,另一邊是學會了照顧別人,這是地獄與天堂的不同。這很有意思,這與“關係神學”有關,有愛就有天堂,如果每一個人只顧自己,那就是地獄了。

Ⅱ、追求自我 (zhtew:zeteo)

1、 希臘文:ou zhtei ta eauthv 不追求自我

我們再把文字稍微分析一下,如果照希臘文「愛是不追求自我」的話,它的希臘文是(ou zhtei ta eauthv) ou zhtei ta eauthv,我們中文的意思直接翻譯起來就是「不追求自我」,很明顯的,和合本在翻譯的時候就加上「益處」兩個字,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曉得「不追求自我的『什麼』」,「益處」是另外加上去的,那就有可能會扭曲了原意。

2、 英 文: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 (NAS)

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NRS)

英文剛才我們看過了,NAS是Love does not seek its own.,這句英文是比較忠於原文,它是原文字譯過來的,意思是「愛就不追求他自己」;修訂本NRS就是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把自我的「意志」加上去了,看起來好像更清楚,其實有可能更狹隘。

3、 中 文:不求自己的益處(和合本) 不自私(現中修)

中文的翻譯,我們的和合本是加上「益處」兩個字,英文修訂版NRS是加上「意志」,這個「益處」和「意志」都不是原來聖經有的,聖經只是說「不追求自我」,後面可以加很多東西的,可是他們加上去以後,意思就有一點被限制了。現在的中文修訂本,我覺得跟NAS一樣比較接近原文,就是「不自私」,這個自私可以指的方面就很多了,你是自私自己的什麼,等一下我們會講,不自私和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同,不自私比較廣,不求自己的利益比較窄,「益處」和「意志」,這兩個都可以包含在“不求自己”的裡面。

Ⅲ、哥林多的自私

1、 自己自由他人絆腳

為什麼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保羅特別要講這些,就是因為這個教會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多,當我們看哥林多教會的自私時,我們同時也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在和平教會,我們有類似的表現嗎?香蕉吃完,香蕉皮要不要丟是我的自由,對不對?我要把它丟在哪裡是我的自由,但是如果我所丟的地方不對的話,別人會因為我的香蕉皮跌倒的時候,我就不使用隨便丟香蕉皮的自由。自己自由他人絆腳這是哥林多教會第一個自私。你若說:「那是我的事情啊,我買了香蕉吃,香蕉皮要怎麼丟隨我高興。」可是你丟的地方如果會造成別人踩到滑跤的時候,你就不用那個自由,你要丟在不讓別人踩到的地方,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要怎樣就怎樣那是我的高興」,這是哥林多的第一個自私,聖經說:「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9)你們要小心,你的自由若是變成別人的絆腳石的時候,你就不要用這個自由。

2、 有的酒醉無的羞愧

上帝給我很多的恩典,讓我賺了很多錢,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這是你的高興,但是如果你吃的讓那沒有得吃的人加增痛苦,那你就不要在他面前吃,哥林多教會有這種情形――有的就酒醉,無的就羞愧。神給我們恩典,當我們享受恩典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我們的享受有沒有對別人帶來傷害,如果有的話,你就小心一點,不是不能享受,是不需要給別人羞愧、是不需要給別人傷害,這個也是一個愛的表現。他們那時候的愛餐(pot luck)是各自帶自己的餐食,「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林前11:21~22)我們主日中午也有愛餐,目前是由教會準備食物,所以大概沒有這種問題,大家都帶自己擁有的來愛餐時,就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因為神給我們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完全一樣,所以如果大家稍微小心一點,就不需要在這種場合之下,讓沒有的人覺得難過。

3、 分門別類排斥弱肢 (林前12:25)

這點是我們教會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分門別類。我們教會分了好多類,有社青、少契、青契、婦女會、成人團契、松年班、各個詩班等等,大大小小的加起來共有十五六個分門別類,再加上小組就更多。分門別類不是問題、不是不好,但是我們只顧自己團契的人,其他的人就不管了,把不在同一團契裡的人排除掉,這就是問題。圖片中的這個人很可憐,他被排除,他不被接受,「很抱歉,你不是我們這組的,請待在旁邊。」如果你說:「我什麼團契都沒有參加,沒有問題」,但是請你記得,禮拜天禮拜完的時候,你跟誰講話?我們在中午吃愛餐的時候,你是不是找與你熟悉的人「嘰嘰喳喳」講得很高興,然後今天第一次來的人就很可憐的站在那邊,你有沒有排擠他?「沒有啊」,但是你所做的就是這樣,你們談得很高興,他卻被忽略了,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卻帶來對別人的影響。教會為了這點,我們還特別請一位執事,找一群同工成立了新朋友招待組,因為弟兄姊妹不會主動招呼那些新來的朋友、不熟悉的人,新朋友招待組還在頭痛「該怎麼辦,每個禮拜新來的人那麼多,可是我們的會友還是習慣找自己熟悉的人講話,不會刻意的找一個不熟悉的人,跟他請安、跟他講話。」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可是你知道嗎?這會讓來到我們教會的人,感到有溫暖,覺得教會是接納我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這點應該是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

4、 造就自己造就教會

在教會裡面,我如何才能親近上帝?怎麼樣我才能進步?哥林多教會有的會說方言,就覺得自己跟神很親近,有的會說地區的方言,就是為了造就教會;有的要講道,有的要說方言,重點不在於要講什麼話,而是在於,是為了造就自己,還是造就教會,「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14:4)有時候我們在崇拜的方式上面,也常常發生這樣的爭執,就是我在那種方式裡面,我可以敬拜上帝的,我就堅持一定要這樣,不管別人怎麼樣,在這一點我們教會是有進步,可是並未能完全的接受不同崇拜的方法,我們是以分堂的隔離法來處理。在教會崇拜時用什麼樂器,也是個問題,有一些聲音我們聽到就無法敬拜,喜歡打鼓的一堂,不喜歡打鼓的一堂,我們並沒有堅持禮拜不可以打鼓,因為打鼓我會受不了,所以和平教會絕對不許打鼓。你知道我們這個鼓,是好久的時間才被允許放到台上的,以前只能放在一旁不能拿上台。我要講的是,你有沒有像新修訂本所寫的,「堅持自己的方式(Insist on its own way)」,「我沒有欺負別人啊,我只是堅持我自己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對我最好。」這是一種自私,哥林多教會有這樣的自私,我們教會是否也還有這樣的自私呢?

Ⅳ、生活中的自私

1、 貪得無厭

教會我們不談,我們來談一般日常生活中,有自私嗎?第一個自私就是錢賺越多越好。原諒我這樣講,如果你是老闆,如果你給員工越多,你自己就賺得越少,對不對?因為公司賺的錢就這麼多嘛,作為一個老闆,他要決定,所賺的錢多少是歸自己,多少是歸員工。如果你說我拿越多越好,當然你的員工就拿的越少,因為公司營收是一定的,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在一般生活當中,你的原則是不是「我能夠拿最多最好」?那樣的話,你會變成貪得無厭,這是一種自私,一定會影響到別人,不可能不影響別人的。在生意場上的托拉斯(Trust),我的公司想盡辦法把你打倒,然後全部的市場都是我的,這也是一種貪得無厭,有一些國家不得不立法,要限制這種托拉斯的行為,因為他們壟斷市場,想辦法把所有其他的企業都打死,剩下的我全都要賺,背後的動機就是自私,「這是自由競爭的世界,大家各憑本事嘛。」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有一個人叫作亞干(Achan),他就是自私,因為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攻進耶利哥城以後,什麼東西都不可拿,結果他拿了,害以色列戰輸,死了好多人,後來他們全家人都因為他被連累,以色列眾人用石頭打死他。這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結果不只自己受神審判,還連累全以色列人和自己的家人,「我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現今藏在我帳棚內的地裡,銀子在衣服底下。」(書7:21)我不過是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還有一些銀子,還有一條金鍊子,我只是拿去藏在我的帳棚地裡下,這個一點點的貪心,卻帶來別人很多的傷害。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教會背過這句台語,叫作「亞干心貪鑽雞籠」,那是主日學的老師為了增加我們的印象所構思的句子。這是一個警告,如果我們貪,很可能會害到別人。

2、 好逸惡勞

圖片中的這個小姐有沒有自私?她不一起抬沙發也就算了,卻還坐沙發上面讓人抬著,並且指揮這指揮那的,有很多人在教會裡面是這樣子的,在日常生活上也是這樣的好逸物勞,勞務不平均,「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法利賽人一根指頭也不動。弟兄們,想想看在你們家裡下班以後,家裡面的事是叫作「家事」還是「媽事」?這個你們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一根指頭也不動,然後還會嫌東嫌西的好逸惡勞,這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家事,我們卻常常把「家事」改成「媽事」,所有家裡面的事都由媽媽做,爸爸就專門負責看電視,電視很重要對不對?一根指頭也不動。你說你有愛心卻只顧自己的利益,只顧自己的享受,這是自私,不是嗎?。

3、 奢華宴樂

上帝給我的,我就盡情享受,盡量的把它花掉,奢華宴樂,「別人貧窮是別人家的事,誰叫他們不會賺錢。」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財主,穿著漂亮的衣服,穿的吃的都是很高檔的,可是有一個討飯的人,名叫拉撒路,「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路16:19~20)你說台灣沒有拉撒路?現在是整個地球都是鄰居,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嗎?有的。非洲骨瘦如材的人群,這是我們現在的真實情況,全世界貧富不均,真的是很可怕。當你每一次快樂享受時,你要記得,你只要少享受一點,就可以多幫那些人一點,你有這個意願嗎?我們可以過的儉樸一點,上帝給我們有餘的部分,我們可以分給別人,若只求自己的享受,那就是自私。

4、 虛榮空名

要名聲,要所有的鎂光燈都照在自己了臉上,所有的麥克風都放在自己的面前,就是希望大家都注意你。聖經的掃羅王,他就有這個問題,他其實做錯了一件大事情,上帝要他殺盡一切亞瑪力人所有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把好的牲畜留下來,把不好的殺盡了,先知撒母耳就跑來跟他說:「掃羅,你有沒有做錯事情?」掃羅說:「沒有啊,我都殺盡啦。」撒母耳說:「我怎麼聞到有羊臊味?還聽到動物在叫?旁邊那些牛羊是什麼?」掃羅說:「沒有啦,那些牛羊是我要把最好的留下來獻給上帝用的。」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撒母耳說完後就要回去了,掃羅急忙說:「不行,你就這樣走了,那我的面子往哪裡掛?我們要去獻祭,你是祭司啊,你要陪我到那邊去,這樣我在老百姓面前才有面子,不然我怎麼獻祭呢?」撒母耳一定要走,結果掃羅王就扯住他外袍的袖子,袖子就被拉斷了。後來撒母耳說:「好,我跟你去。」掃羅王他不在意跟上帝的關係,他在意的是自己在百姓面前的面子如何。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子嗎?我們所做的事情在神面前對不對我們不太在意,我們在意的是我們在教會、在弟兄姊妹的面前,我們的面子怎麼樣,人家覺得我怎麼樣。掃羅王要撒母耳在百姓的面前抬舉他,同他一起去,「掃羅說:我有罪了,雖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擡舉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華─你的神。」(撒上15:30)

5、 一意孤行

這個是NRS翻譯的Insist on its own way,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一意孤行,聖經最有名的就是法老王。「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聽從摩西、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出7:13)摩西跟亞倫一再地跟他說:「你要讓我和我的百姓去到三天遠的地方,我們要在那邊敬拜上帝。」可是法老王堅持不要,一定要照他自己的意思做,絕不改變,聖經說:「心裡剛硬,不肯聽從。」在我們家裡有沒有這種情形,我的意見就是絕對,這點我再講一遍,都是因為誤解以弗所書第五章23節所說的,「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丈夫既然是頭,就要做決定,而這個決定就是絕對的決定,這就變成是一種自私,這種自私不是貪錢,不是貪享受,他也很認真,但是他貪的只有一個,就是我的意見是絕對的,別的人都不可以。

Ⅴ、化妝過的自私 (Enlightened Selfishness)

1、 投桃報李

也許我們會說:「前面那些我都沒有,我沒有貪得無厭、好逸惡勞、一意孤行----------。」可是有時候我們有一些私下的、比較善良的自私,它是被化妝過的,表面上看起來是愛別人,可是骨子裡是有一點自私的,這個不是罪,卻是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的,到底是動作的問題?還是動機的問題?你把一顆蘋果給對方吃,可是如果對方也同樣的回以一顆蘋果,這就變成是互相的禮尚往來。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愛心,就是常常請人家吃飯,「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路14:12) 耶穌說,不久對方就回請你了,那這不就擺平了嗎?所以如果你愛別人、如果你幫助別人,你期待的是不久對方就會給你回饋的話,那這個背後就不是真正的愛心了,這算是社交禮數(Social),大家可以快快樂樂的互相報答,這個不是罪、這個不是不對,只是說這種投桃報李的心態不能把它歸類為愛心,因為是互相互惠的。

2、 長線大魚

如果說:「沒有啊,我並不期待對方回報我,可是我希望將來在天堂,上帝給我的火鍋比別人大一點。」如果你現在給人家,而人家不能回請你,將來上帝會回報,這樣好不好?其實耶穌也這樣講過:「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4)這種叫作放長線釣大魚,這個不是不好,因為耶穌也這樣講過,將來上帝會報答你更多,「我現在不要求回報,我希望將來上帝會紀念回報我。」他的主要動機不是因為你沒有,我有我願意分給你,而是存著長期投資的動機,「我不要你回報,但是希望將來得到上帝的回報。」以得到上帝回報為主要動機的,其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愛心也是有瑕疵。

3、 沽名釣譽

捐錢給慈善機構,這看起來很好,可是我希望報紙一定要刊登,如果我捐給寺廟,希望廟的柱子上刻上我的名字;我捐給教會,希望教堂的椅子後面要貼一張牌子,上面寫著:這是某某人奉獻的。你捐了錢,但是你期待留下名聲,這是你主要的動機嗎?如果不貼那張牌子你獻不獻?如果不貼你就不獻,那很明顯的,你不是為了愛上帝,也不是為了愛他人,而是為了愛名聲,為了讓人家知道你捐了錢,堅持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記下來。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勸募專家,大部分是非曲直利用這種心理,他知道人是自私的,所以給你一點好處、給你一點名譽,這樣你就會捐獻,「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6:2) 所以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吹喇叭」,讓大家都知道了,你就很滿意。這種沽名釣譽也是自私的表現。

4、 沾沾自喜

圖片中是一隻狗在攬鏡自照,覺得自己很不錯,這種比前面那種還進步一點,他沒有沽名釣譽,可是在他心裡面會讚賞自己說:「我今天很不錯,我在路上幫助了一個人。」他的主要動機是要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好,這個我把它稱作沾沾自喜。自己看自己越看越美麗,「還不錯嘛,我做的很好。」在聖經裡,耶穌曾經對一個有錢的少年人說:「…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太19:19~20)不曉得這個少年人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不是正想著:「耶穌啊,我不錯吧,我都做了。」耶穌說:「很好,那你把你所有的房地產都賣掉,然後再來跟從我。」那個少年人的臉色就變了,因為他其實以為,他這樣做已經很不錯了,對不對?他沾沾自喜。

5、 輸人輸陣

有一種人他捐錢,不是為了沾沾自喜,而是不甘被人家比下去,台語叫作「輸人不輸陣」;你穿漂亮衣服,我會穿,你捐獻,我也可以捐,我不輸給別人。初代教會就發生這個問題,因為那時候教會有很多人很窮,所以就有一些人把房地產賣掉,拿來教會幫助窮人,亞拿尼亞他就是:「大家都拿來,我也有一棟房子要拿出來,不賣會不好意思。」這叫作群體壓力,所以為了不要被人家知道,他也賣掉房子,「但是要是我老的時候,萬一教會這個制度取消了,那我怎麼辦?」所以他自己就留下一點,可能在給與不給之間,自己有一點掙扎,不幸的是,他就裝作全部給,「彼得對他說:你告訴我,你們賣田地的價銀就是這些嗎?他說:就是這些。」(徒5:8)這是他的不幸,可是基本上讓他要拿出來的動機,就是他不要在別人面前輸給人。我想不久之後我們教會可能會建堂,希望各位弟兄姊妹在這點上面不要作難、不要勉強,不要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奉獻多少錢,大家都要奉獻,那我不獻不好意思吧。」不要有與人家相比的動機,你自己覺得神給你多少,你自己覺得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參與,那時再拿出來,那就會獻的很心甘情願,不會是滴滴咕咕不甘心的奉獻。很多牧師在建堂完要走路,就是因為很多弟兄姊妹是在這種心態下奉獻的,奉獻完不甘心,不曉得罵誰,就罵牧師,「都是你啦,你不建堂都沒事情,現在建堂害我變成這樣,誰叫你要讓我日子難過,不建也不行,獻又難過,那我也讓你日子難過。」建堂就是這樣,田產房屋賣了,才能夠建的起來,不是像每個月奉獻那樣,那樣建堂怎麼蓋的起來,而是要幾億幾千萬的,大家都要拿很多出來才蓋的起來的,那時如果你不是真的愛上帝,存著「感謝主,我有機會參與建堂」時,絕對是奉獻也難過,不奉獻也難過,不然你回去想想看。剛從美國回來時,教會提議要建堂,我說且慢,當我們的教會弟兄姊妹還有這種心態的時候,我不敢建堂,我寧可還是只叫作「茂堂」會比較好,我還想在和平服事,我不想,像一些牧師一樣,建堂完就得走路。我想等到大家都覺得參與建堂是上帝給的恩典,自己甘心樂意參與獻堂的時候,我們再來建堂,不然這種輸人不輸陣的動機,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Ⅵ、愛與自我

愛跟自我的關係是很微妙的,當聖經說:「愛就不追求自己」的時候,我們說追求自己是自私,為了不追求自己,那我們就完全無私嗎?完全沒有自己,從Selfish變成Selfless,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是自私,就是無私,把它二分法(Dualistic dichotomy),一個不自私的人就是一個無私的人嗎?這樣的觀點正確嗎?我覺得不是。正確的是在這兩者中間,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我把它叫作Self care(自愛),因為找不出合適的英文字,所以就用Self care,這三種的不同在哪邊呢?我們來稍微來了解一下:

1、 自私 (Selfish) :只愛自己 (自戀) (Narcissism)

2、 自愛 (Self care):知愛自己 (自愛) (Self Esteem)

3、 無私 (Selfless) :不愛自己 (自棄) (Codependence)

自私的人,他只受不施,他就是「我我我」越多越好,絕對不會給予;無私是只施不受,人家要給,他都不接受,我一拿就自私了;自愛則是有施有受,他也拿,他也給,它是一個平衡雙向的。自私是愛己忘人,只有記得愛自己;無私是愛人忘己;自愛是愛人如己。在「愛人如己」裡面有‘己’也有‘人’,自愛的人是己和人都愛。自私在精神科的專有名詞,我們叫作Narcissism(自戀);無私也是一個病態,在精神科叫作Codependence(共賴現象);自愛就叫作Reciprocity(互相互惠)。這個部份,在今天週報的牧函上我作了稍微的解說。自戀的人,因為只愛自己不愛別人,所以他的自己不會成長,這個我們叫作Stagnation(停滯);無私是一直給,自己都沒有接受,把自己弄得很悽慘,我們叫作Burnout(耗竭),兩種都會使自己垮掉;只有自愛在我給你、你也給我,這樣互動的情況下,這個己是會成長的(Growth)。自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就是「我」;無私只有一個代名詞,叫作「他」;自愛的人的代名詞,叫作「咱」,包含了我與他人。因為神造我們是一個有限的個體,我們需要給,我們也需要領受,我覺得自愛是對自己比較平衡的看法。

Ⅶ、結論:勿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

其實聖經也有這樣的教導,如果你看腓立比書第二章4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用這句經文來解釋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我覺得最好,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5b節是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好像是不能求,其實應該是不「只」求自己的益處,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看來聖經不是說不要顧自己的事,自己的事當然要顧啊,但是不要「只」顧,你把這個「只」拿掉,就會變成Codependence(共賴),害了對方也害了自己。所以不要「單」顧,「也要」顧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顧完,也要顧別人的事。所以不要單顧自己,也要顧別人。那怎麼去照顧別人呢?這其中另有文章,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這句是顧別人的事,因為對方擔子很重,你就幫他分擔,可是「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5節),我以前講過,重擔和擔子是不一樣的,互相擔當重擔,叫作Burden(重擔);擔自己的擔子,叫作Load(負載),這兩種如果你分的清楚,你就能夠知道如何適當的不自私、適當的愛別人。擔了自己的擔子,然後再幫別人分擔他的重擔;重擔就是超過擔子的部分叫作重擔。所以當你要愛別人的時候,不能愛到對方的擔子也把它拿過來擔,這樣就是Codependence(共賴),讓對方沒有擔他該擔的擔子。可是當你把自己的擔子擔的很好的時候,別人那個擔子太重,擔不了的時候,你願不願意幫他一把,所幫的部分就是超過對方能夠擔的部分,那樣就是愛別人。所以在自己要負責和大家互相幫助的認知上,那樣的愛人如己,不要只顧自己的定義,在這裡就有一個很好的詮釋。

耶穌基督在這裡有更進一步的教導,當祂快要被賣,要上十字架以前,祂覺得對門徒來講,最重要的學習彼此相愛,祂向學生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記得嗎?當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太22:36)耶穌說:就是「盡心愛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9節)愛人如己就夠了嗎?可是耶穌又說不夠,「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這就是對舊命令來講,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新命令是彼此相愛。這個新命令是新在哪裡?有兩個‘新’,第一個是從「愛人如己」變成「彼此相愛」,這是愛的方向的轉變,愛的方向從單向變成雙向、從單行道變成雙向道;第二個是「怎樣」的問題,本來在舊命令是愛人如己,所以我怎麼愛自己,就怎麼愛別人,所以愛自己變成是標準,這是方式的問題,可是耶穌來了,祂說:「不是,你不能以愛自己的方法去愛別人,如果你不愛自己,你虐待自己,你就虐待別人嗎?」不是。標準改變了,是以耶穌為標準,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所以這個新的命令中有兩個新,一個是方向的問題(不是單行道);另一個是方式的問題(不是以我們怎麼愛自己作絕對,而是照耶穌怎麼愛學生的方式。)耶穌說這話是耶穌蹲下來,拿毛巾幫門徒洗腳之後,這是一個謙卑侍奉別人的愛。這正是主耶穌要我們學習的,所以主怎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的彼此相愛。在‘愛是不求自己’中學習不單顧自己的事,也顧別人的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要承認在我們的生活上,雖然我們的口裡常常說要彼此相愛,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的自我在當中,我們常常是只愛自己,只愛自己的孩子、只愛自己的教會、只愛自己的…而忽略別人,主,祢曉得,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問題。可是有時候,我們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變成只愛別人,卻不知道怎麼好好的愛自己,因此我們對別人的愛也是扭曲的,因為我們不曉得什麼是『愛』。主,在這個兩難的功課裡面,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謙卑、讓我們願意付出、讓我們也願意領受、讓我們學會彼此幫助,不是只聽道而已,而是能行出來,求主幫助我們,在愛是不自私中,學習怎樣彼此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愛與自我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自我的關係相當複雜。如果只唸到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記載保羅有關愛之真諦的教導: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我們對愛會有一種嚴苛的標準:真愛必須完全無我。

“不求自己的益處”的希臘原文為ou-zhtei-ta-eauthv,直譯為中文則是“不追求自我”。和合本加上“益處”,似乎是想要將其含意表達得更清楚,但是可能反而限制縮小了原文可能包含的範圍。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直接譯為“愛不自私”,可能會比和合本更接近原文含意。

如果我們將追求自我解釋為自私(Selfish),那麼不追求自我就是不自私,傳統上把不自私解釋成為無私(Selfless)。愛與自我的關係就這樣被自私與無私分割成二元對立的狀況(dualistic-dichotomy)我們只能在自私與無私的兩極端中間作抉擇。

近年來在有關上癮家庭的諮商輔導(counseling-for-addiction-family)中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上癮者自私的上癮行為(selfish addiction)常會帶來愛他的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可惜的是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不但沒有幫助上癮者戒癮,反而促成上癮者陷入更深的自私上癮行為 (selfish addiction)。如此的家庭互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vicious-cycle),讓整個家庭被這樣的漩渦捲入一個彷彿無底洞的深淵中而同歸於盡。這個家庭互動漩渦被稱為“共賴現象”(codependency)。自私上癮者依賴無私幫助者的幫助而得以繼續其自私上癮行為,無私幫助者則依賴自私上癮者的依賴來滿足其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the-need-to-be-needed)。要打斷這個惡性循環則必須在自私(selfish)與無私(selfless)的兩極端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那就是自愛(self-love)。一個自愛的人既不會陷入只顧自己的自私極端,也不會陷入不顧自己的無私極端。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耶穌回答法利賽人有關最大誡命問題的答案: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在這個答案之中耶穌主張最大的誡命應該包含兩大愛心,也就是盡心愛神與愛人如己。其中第二個愛人如己的愛心其實也隱含了愛自己這個所謂第三個愛心。有的神學家主張愛自己是人類的天生本性,因此耶穌並不須要教導我們如何去愛自己,只是接受這個既有事實,並且用這個對自己的愛心來作為愛鄰舍的標準與目標。但是有的神學家則進一步認為,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學習如何真正的愛自己。不管是那一種解釋,聖經並不譴責愛自己。

如果愛是將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奉獻或是分享給對方的行動,那麼愛的前提是一個健全且豐盛的自己,否則一個不健全或貧瘠的自己成為一個自身難保的過江泥菩薩,又如何能夠有力量去愛鄰舍呢?又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好好愛自己的人,又如何知道如何去愛鄰舍呢?所以就從愛的能力與方法來看,我們也須要先學習如何好好愛自己。

腓立比書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由此可見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說的不求自己的益處並不是要我們完全忽略自己或是禁止我們愛自己,而是要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自私自利,也要照顧別人的事。也就是從照顧自己的小我之愛開始,逐漸擴大到也會照顧鄰舍的大我之愛。

2006年11月9日

創世紀(30) 061109

3:8上帝與人類黃昏的約會
3:9耶和華“呼喚”人

國語

台語

2006年11月5日

成為我的異象 -- 陳文逸 牧師

寫作於2006.11.05
作  者: 陳文逸 牧師

天下雜誌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是兩位美國很有名的企業學者,他們針對了大約一百家的企業,這些企業有些成立了很久,大概有十八家是超過一百年的企業,這兩位學者就用了六年的時間好好的去研究,為什麼有些企業很快就消失,有些企業卻可以存在一百年那麼久的歷史,在當中他們不斷的整理,用六年的時間去研究,後來他們發現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通點,當然每一家企業都有它們的特色,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企業對於它們核心的價值,什麼是它們企業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為什麼它們存在的核心價值,他們掌握得很清楚,所以在整個社會的變動當中,在有些削價競爭的過程當中,因為他們很清楚的掌握本身的核心價值,所以他們可以越過很多的挑戰。企業界稱這個核心價值是「願景」,我們基督徒則說是「異象」,有時候我們一談到異象,都覺得那個太屬靈了,只有像保羅那種人有,只有像以賽亞那種人有,但是我想我們從簡單一點來想,如果你有一天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在上帝的手中,在他比較叛逆的時候,或者你覺得你沒有辦法掌握他的時候,你不會為他擔心,因為你覺得他真的是在上帝的手中,那個是一個異象,那個是一個遠遠的看見,就是你相信你的孩子在上帝的手中。我們說,如果你知道某一支股票很不錯,它絕對是一家很信實的企業,很穩定成長的一個企業,突然911來了、突然921來了、突然紅衫軍出現了,你大概不會太緊張,因為前面它還是正常的在成長,我們可以遠遠的看到那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一、 看見神的榮耀

保羅是一位偉大的使徒,我們也知道他實在是受了很多的苦,他遇到沈船,被石頭打的半死,但是其實他生命裡面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直在支持著他,他在使徒行傳第二十六章19節說:「我一生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就是在他苦難的當中,總是有一個方向在帶領著他,總是有一個深深的看見在那裡帶領著他,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實在需要看見異象,需要從神領受異象,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就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就在我們教會當中、就在神在我們生命當中。今天的經文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段經文,以賽亞第六章,其實以賽亞是一位很年輕的先知,他非常的優秀,他有一天就在聖殿裡面尋求,他的一位英明的國王過世了,整個國家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那個時候還帶來一個緊張的局勢,不只是一位英明的國王去世而已,還有很多的問題,特別一個更危險的問題是,他們旁邊的一個國家亞述,不斷的在興起,虎視眈眈的想要來吞吃南國的猶大,那時整個國家在風雨飄搖當中,一位英明的國王過世了,以賽亞非常愛他的國家、非常愛他的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他的心裡面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感,他到聖殿裡面去尋求神,神就讓他看到異象,神就讓他看見原來這位他所信靠的神,還高高的坐在寶座上。我們實在不太能夠去描述當時候的情況,但是這樣的一個經歷,更新了以賽亞他對神的認識,他以前就認識神,他也在服事,他也常常在禱告,但是這樣的一個經歷,把很多即將要脫序的狀況,拉回到正軌上,讓以賽亞重新領受使命,繼續奔跑前面的道路。

我想我們從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以賽亞看到神是又真又活的神坐在寶座上;第二個層面是,他很真實的看到罪是在他的生命裡面;第三個層面是,他看到一個時代的需要。我想以賽亞他出入聖殿的次數應該不只是這次,應該以前就有很多次,但是這次的經歷他看到榮耀的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門檻的根基在震動,聖殿充滿了煙雲,天使撒拉弗就在那裡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賽6:3)從理性上,我們實在不知道如何描述這樣的一個現象,但是以賽亞他真的看到了,我覺得有時候人的言語所能描述的有它的限制,我覺得基督徒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真實的要來經歷神,在我們的信仰裡面,可能沒有辦法每一天都像以賽亞一樣,我們沒有辦法每一天像保羅一樣,在路上就被一個大光照住了他,但是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真的要有幾次那麼真實的來經驗到神是又真又活的,神是那樣真實的、高高的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生命真實的在祂的手中,而且不只我們的生命,我們整個人類的歷史也是在祂的手中。

我太太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就跟她很好,她這個朋友後來到美國去唸書,就在美西成為傳道人。這位傳道人說她小時候就不知道什麼叫作家庭的愛,她的父親在學術上有一點地位,她父親年輕時在美國拿學位的那段期間,大概她的母親在台灣就因為過度辛苦(還是怎樣的情況),所以很早就過世了,然後我太太的這個朋友說,從小她就必須在這邊的親戚家住一年,在那邊的親戚家住兩年,就這樣不斷的換地方居住。後來她的父親要續弦,對方開出了一個條件說:「她不要有孩子」,所以她就只好更長的時間待在親戚家住,她說她從小就不知道何謂家庭的愛。後來她當了傳道人,她之前跟我太太很好,我和我太太結婚以後,我們的孩子相繼出生,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跟那些以前的閨房密友打電話聯絡,於是就有蠻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後來我太太想到她,就從台灣寄了一個小包裹到美國給她,我想這個包裹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收到,我太太就錄了一卷錄音帶,把最近的情況用錄音帶錄下來,最後還錄了一首歌,就寄了過去,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那時候她的情況。原來她當時在教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有一天晚上,她就開著車在高速公路(High way)上,在深夜裡,就從這邊開到那邊,從那邊開到這邊,就這樣來來回回的開,不知道開了多久,也不知道時候多晚了,她就跟神禱告說:「主啊,祢一定要給我答案,不然我不要當傳道人了,我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去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真的是夜深了,她也疲倦了,突然間她有一個意念,突然間她隱約聽到一個模糊的聲音,神說:「我以永遠的愛來愛你…」(耶31:3),大概真的也晚了、也累了,她就回家去小睡一下,隔天又到教會去上班。從教會下班回家以後,就收到我太太寄給她的包裹,她就打開包裹一面聽一面吃飯,聽到最後那首歌的時候,她說她嘴裡的水果就掉了出來,那首歌是我太太錄的,是台灣一位音樂家金希文所作的一首歌,歌名叫作「我以永遠的愛來愛你」,靈糧詩選有這首歌,她突然有一個很深的經歷,「是啊,神呼召她就要負責。」她真的覺得神用這麼奇妙的方式來回應她的禱告,雖然她的問題沒有馬上解決,但是她知道,無論她在什麼樣的景況裡面,神依然知道她的光景,然後她就繼續在她原來的崗位上服事。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真的要有一種經驗是,我們的神真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我們來教會如果不是要來經歷這位又真又活的神,我們來教會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教會如果真的能夠讓人家來這裡經歷神,如果真的有愛,再遠人家都要來,我只要在教會可以經歷神,再遠都有人要來,我們如果真的相信我們的神是永恆的主,我們在人生很多的挑戰裡面,我們可以克服的,因為祂正坐在高高的寶座上。我真的盼望我們當中,如果還有一些人還在考慮、還在思考要不要接受耶穌,你就勇敢接受,因為那太寶貴了。以賽亞他看到這樣的一位永恆的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的國家雖然在一個危機當中、在一個飄搖當中,但是他堅定不搖擺,繼續領受使命、繼續往前邁進。

二、 看見深沉的罪

以賽亞看到第二個層面,他看到罪原來是那麼真實的在他生命裡面,以賽亞是一位很年輕的先知,一個愛國的年輕人,我覺得從外在的條件來看,這樣的年輕人太優秀了,沒有什麼可以挑剔了,太優秀太完美了,但是他在神極大榮光的光照裡面,他看到罪原來是這麼真實的在他生命裡,他說:「完了,完了,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賽6:5),其實我不曉得他犯了什麼罪,他可能就講幾句閒話吧,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說:「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那是一個很深沈的呼喊:「完了,完了,禍哉!我滅亡了!」有時候我們都還覺得自己還好、還不錯啦,有時候我們在神的榮光裡面,才能夠看到自己內在真實的情況。彼得在打漁的時候,他整夜勞力,那裡是他很熟習的地方,那個是他的職業、那個是他的專業,哪裡有魚他都知道,但是很奇怪,那天晚上他就是打不到魚,黎明的時候主耶穌就上他的船去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就對彼得說:「你往水深之處打魚」(路5:4),他一下網,那個漁網幾乎拉不上來,魚多到船都快沈了,他就在船半浮半沈中,也不管他的衣服會濕,他就趴在船上說:「主啊,離開我,我是一個罪人。」(路5:8)他就發現眼前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神更深的光照我們。

有一個希伯來的文士,他負責在抄寫聖經,當他第五次抄到利未記第十八章16節時,那一節聖經和合本是說:「不可露你弟兄妻子的下體」,新譯本是說:「不可和你弟兄的妻子亂倫」,他抄寫到這段聖經的時候,他就想到他跟他弟弟的太太發生關係,然後他就非常的痛苦,他禱告了很久,認罪、獻上贖罪祭,他就下一個決心,一定要結束這段感情,然後他繼續的抄寫聖經。不久之後彼此又慢慢的恢復一點感情,等到他第六次抄寫到這段聖經的時候,又發生事情了,他還是很痛苦,但是這次痛苦沒有像以前那麼的強烈,他還是認罪禱告,但是沒有像以前那麼長久,這一次就沒有獻上贖罪祭了,然後他還是想要離開這段感情,但是他內心想說:「不知道能否做得到」,然後他又再抄寫聖經。等到他第七次再抄寫到這節聖經的時候,他就沒有太多的感覺了,他就說:「好吧,抄寫聖經歸抄寫聖經,感情的事歸感情的事。」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內在很深層的一些生命的問題,我們是不是真的很敬畏上帝?我們是不是常常要有一個聖潔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覺得這個也是對我自己講的,有時候我們講這些事情好像都很容易,當我們真實的面對上帝的時候,我們生命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我自己有一個很深的經歷,我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我也花了一些時間修了一些語文的課程,特別花不少時間修一些希臘文讀經的課,我們老師有一次考試,他人很好,考卷發完了他就離開教室,他想說:「反正你們是神學生嘛」。我們的題目有三個大題,最後一個大題是說你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你看你平時用不用功,如果你覺得自己用功,你最少就有三十分;如果你整張考卷都不會寫,你至少因為平時用功還有三十分。我在那次的考試當中,突然有一個單字忘了,是昨天晚上有背,今天出門又背,一個很熟悉的單字,但是不曉得怎麼樣,就是突然忘記寫不出來,我在那裡等了很久,就是要把那個字想出來。後來我不想等了就交卷,剛好我們班有一個姊妹就同時站起來也要交考卷,她大概覺得好玩,她就稍微給我看了一下她給自己打平時成績的那部分,在她給我看的時候,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眼睛的餘光就瞄到那個我想不出來的單字,不是故意的,但是因為很熟,所以只要有一點點線索,我就很快的可以想起來。我們那個姊妹的考卷就放在我的前面,她已經走了,但是我在她的考卷前面掙扎了一段時間,我就想說:「怎麼辦呢?差一個字可能我就可以滿分了。」我就在那邊想,後來我就把它合理化,「嗯,這個字我本來是會的,只是一下子忘記而已,我也不是真的要去看別人的,只是突然的想起來。」後來我就把它補寫上去,之後的一節課,我實在是如坐針氈,後來一下課,我就衝到我們那位教希臘文老師的辦公室,我就跟他說我發生了什麼事情,請他把考卷拿出來,我要把那個字擦掉。但是我覺得在這一件事情當中,我發現其實我們生命裡很多的事情,平常你沒有遇到機會它是不會顯露出來的,它好好的在那個角落,但是一有機會,試探一來就跑出來了。我就想說,一個神學生,我們說我們與耶穌同釘十字架,但是你說你為了要考高分,竟然還這樣有作弊的行為,我就想說,真的是我們在十字架上還左顧右盼,看看下面有沒有什麼掌聲,我覺得那是一個很深的驕傲,我們需要常常在神的光照裡面來看自己。

我覺得如果我們要服事,我們必須有一個聖潔的生命,必須有一個聖潔的生活,我們才有屬靈的能力。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服事有果效?有些人服事沒有什麼果效呢?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帶人信主?有些人就很難?一生結不出什麼果子,這有很多原因。在鄉下我是最不喜歡談事工的果效,但是我慢慢開始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聖潔的生活,如果我們沒有真的讓神在我們生命中有一個寶座,我們很難有什麼屬靈的能力。有一次我讀到所羅門在列王記和歷代志裡,我從所羅門的身上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醒,所羅門當他年輕的時候,他承接王位,神主動向他顯現,說:「所羅門,你要什麼儘管求。」(王上3:5, 代下1:7)所羅門完全沒有去向耶和華求 (就從聖經我們這樣看到),神主動向他顯現,說:「所羅門,你要什麼儘管求。」神就賜福給他,他的國家就強盛了,後來他把聖殿建好的時候,他在那裡獻殿,獻上了一個很長的禱告,聖經很清楚的說,上帝第二次向他顯現。到了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心就慢慢的偏離了,擁有很多嬪妃,接著拜偶像去了,上帝當初怎樣陪所羅門很堅定的走向以色列的王位,當所羅門的心慢慢偏離出去的時候,上帝也很堅定的從以色列的寶座慢慢的走下來,後來以色列的國家就分裂了。以賽亞的聖潔是上帝用炭火潔淨他、潔淨他、潔淨他,所以他才有能力去服事。

三、 看見時代的需要

以賽亞看到異象的第三個層面,是他看到一個時代的需要,他不只是看到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他也看到自己活在嘴唇不潔的百姓當中;他不只是看到自己,他也看到百姓的光景,以賽亞的時代,在以賽亞第一章3節說:「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那時候的百姓的手是沾滿了血腥,對以賽亞來講,上帝呼召揀選他,把他放在那個時代,不是說他自己好就好了,國家百姓的前途,不能跟他沒有什麼關係,他就是看到原來百姓的光景,他們不只是說可以吃喝,不只是說好像生活過的不錯,他看到他們原來他們是嘴唇不潔的人,他看到他們的生命是走向一個滅亡的光景,我覺得這是一個看見、這是一個異象。我們生活在現在台灣這個時代,當神把我們放在二十一世紀這當中,我想我們社會國家的光景,不能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百姓生命的光景也不能跟我們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有沒有什麼看見?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他們工作的成就可能比我們好,他們的能力比我們強,他們的社會地位都比我們高,他們常常喝紅酒、吃魚子醬,他們都很富有安逸,但是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的生命是真的沒有盼望?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的生命是沒有盼望的?我們看到他們的生命真的是在一個滅亡的光景當中。主耶穌祂走遍各城各鄉,祂看到許多人像羊沒有牧人,祂就動了憐憫的心,祂看到他們,憐憫的心就生出來,我真的是求神把這樣子的心腸賜給我們。我實在發現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有太多的人生命破碎,你不要只看到你的同事好像在工作上都很順遂,我覺得越來越多人在社會上承受太多的壓力、人際關係破碎、在暗夜裡面哭泣,我們真的是需要把他們帶到神的面前,不然他們的生命是走向滅亡的。

我們在鄉下這十多年來,真的看到,我們如果沒有去,他們沒有什麼選擇啦,他們就是在民間宗教信仰的綑綁底下,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我真的是鼓勵我們弟兄姊妹,更勇敢的傳福音,我沒有太多的時間談這個。前幾天我在台南,我們的辦公室在四樓,我們在六樓搭了一座鐵皮屋,我就在上面安靜,突然就有一個電鈴響,對方就說:「可不可以開門?」我聽那個聲音是講外國腔的中文,我就再跟他聊一下,問他說:「你有什麼用意嗎?」對方說:「我可不可以跟你聊幾句?」「我是耶和華見證人」,一樓一樓這樣的按電鈴咧。有一次我去松山機場搭飛機,上飛機的時間還沒有到,我就在那裡拿我的記事本出來整理一些資料,突然有一個大概五十幾歲的人,就突然坐在我的旁邊,他說:「請你看,這是我寫的東西。」我看了一下,他是在寫禪學的書,一個看起來五十幾歲很有氣質的人,我跟他說:「我是基督徒,是傳道人,我對這個沒有什麼興趣。」然後他就到後面去了,那裡有一排的人,我回頭一看,他沒有帶什麼行李,手上就只有那本書,完全沒有帶行李,他就在看下一個誰是他的對象,我突然發現,竟然有人專門去機場宣教,可能他覺得在機場的人大概都是什麼大企業家,釣幾條大魚就夠了。

我有一次還帶我們教會去到嘉義番路鄉的仁義潭,大概禮拜天的下午,我們開著幾部車子到那裡去郊遊,我車子一停,就看到一群人從車子下來,然後「叮叮噹噹」的從車子搬出液晶螢幕,裝上車子裡的直流電瓶,就在那邊播放節目,我以為是有什麼人要來賣什麼推銷的東西,然後慢慢有一群人就開始在那邊打坐靜坐,原來是法輪功的人,法輪功的人就去那裡宣教呢,然後他們放影片介紹,有人就發傳單,一群人就坐在那裡練功 (練功要到觀光地區去練功),練功還要拉一張大布條,上面寫說:「讓幾億人身體健康的法輪大法」,我覺得我們基督徒要更勇敢的傳福音。我看到摩門教徒,遠遠的兩個人來,鼻子尖尖的,你都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如果是我,我真的會跑開,我沒有什麼興趣,我想我們大概都是這樣,但是最起碼的,你會不會覺得他們對他們的信仰很認真、很執著,我覺得我們勇敢的跟人家傳福音,人家拒絕,那就沒有什麼問題,總是有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很多人就勇敢的傳、勇敢的傳,當然更多是需要用愛心,我覺得一定有果效,真的是求神把這樣一個愛人靈魂的心放在我們裡面。

四、 請差遣我

最後我用一個比喻來結束今天的分享。有一位哲學家他作了一個比喻,他說有一群鵝(大概是那種加拿大大雁),那個英文也是鵝(Canadian goose),牠們就從北方要往南方飛去過冬,然後牠們就飛飛飛,飛到中途的時候,發現一個地方的水草豐盛,牠們就停留下來,想說短時間在那裡居住,補充糧食體力,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往目的地出發。但是那個地方實在是太美啦,實在是水草豐盛,然後一天天的過去了,他們越來越喜歡那個地方,真的有一點捨不得走,然後他們又很屬靈,就每個禮拜按排雄的鵝講道,每個禮拜都是如此,他們講道的內容又都很好,每一次講到造物主的偉大,他們就震動翅膀說:「阿門!阿門!」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的過去了,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他們每個禮拜回去以後,都還在等下個禮拜的聚會和很好的講道,然後變得越來越肥胖,一段時間以後,有幾隻鵝就覺得「這樣不對啊,我們要繼續飛啊,這裡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要繼續飛啊。」然後他們就有點飛不起來了,他們就很努力的去飛,然後就衝啊、撞啊,撞倒水塘裡面去,於是羽毛掉了,弄髒了,身體還受一點點傷,大部分的鵝就私下竊竊私語:「唉呦,我們不可以像他們那個樣子,那幾隻不安分守己,把自己羽毛弄掉了,身體弄髒了、弄醜了、弄傷了,不像我們的羽毛光潤、體態豐滿,來見證上帝的榮耀。」弟兄姊妹,我們要飛,我們要真的看見神在我們生命當中的異象,我們要往那裡飛去,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我們把自己都交在祢的手中,求祢開啟我們的心眼,求祢常常提升我們的看見,讓我們看見祢的心意,讓我們看見祢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旨意,主啊,以致於我們願意回應:『主啊,我在這裡,請祢差遣我。』主,求祢也更多的祝福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門!」

重新看重鄉村福音事工 -- 陳文逸 牧師

寫作於2006.11.05
作者:陳文逸牧師

台灣在1960年,有基督徒22萬人。基督徒佔當時人口的2.5%〔杳時傑教授,<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4年推動倍加運動,盼望在來台宣教百週年時,信徒人數及教會都能倍加,那是一個達到目標的成功運動,照常理推算當時基督徒比例應多於2.5%。

史文森牧師在探討80年代台灣教會增長與信徒流失的書──[補網]中提到:〔80年代中期台灣教會,基督徒人數約為50萬,佔總人口2.5~3%〕。

許多資料顯示,40年前就2.5~3%,現在還是一樣,這個數字經常刺痛許多人。

問題在那裡?問題有很多,不過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忽略了鄉鎮的福音工作,過去三~四十年整個產業結構從農業社會轉成工商社會。鄉村產業凋零,靠著傳統的農業,栽培子女教育,存錢買土地的時代,已經遠遠的消逝。許多鄉鎮的居民,為了生活、子女教育,紛紛搬遷到都市,鄉村實在失血過多。鄉的衰微造就了耀眼的大都會,基層教會的凋零,成就了都市中產教會的興盛。鄉村的失血,卻成了都市教會成長的養料。

福音到台灣已經140年了,基督徒的比例還是2.5~3%。如果我們再繼續忽略鄉村的福音工作,可以斷言台灣的復興之路將遙遙無期。福音工作的展望在那裡?路又在那裡呢?

過去許多基督徒搬到都市,在都市重新尋找合適的教會,恢復火熱的信仰,參與教會的建造。在大環境的變遷中,沒有失去祭壇的生活,實在很完美,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不過,整體而言,基督徒還是順著社會的大潮流前進,為了孩子教育,為了更好的生活。鄉村教會的需要,好像抵不過環境的變遷。

當我們因探討台灣基督徒沒有什麼增長的原由,知道需要對鄉鎮基層的福音事工再宣教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這個時代的基督徒,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宣教的負擔,像鮭魚逆流返鄉?

的確,幫助鄉村教會的方式有很多種,奉獻金錢,獻上策略,每個星期派幾個人輪流去參與禮拜……等。這些都很重要,也很需要,但是金錢會用完;社會一直在變,策略也隨時要調整;短期主日參與的人會一批換過一批。鄉村教會建立最根本的需要還是長期人力的投入,而只有基督徒重拾宣教的負擔與屬靈的能力,才能抵擋大環境的潮流,再一次為福音移民到鄉村,用信心看見遠遠的異象。不是說到鄉下就比較屬靈,其實鄉村生活步調較慢,要混日子也很容易。只是,一個有負擔、成熟的基督徒家庭,堅持下去,會讓一間將要死去的教會再活過來。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的子粒。

盼望在下一個台灣宣教的豐收的年代中,有更多的人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行囊,把牛羊趕到鄉下.然後我們就可以用信心眺望,曠野將變為肥田,肥田要看如樹林(以賽亞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