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7.08.26
作者:曾昭瑞 牧師
以色列的王國制度是在贊成與反對兩股勢力中形成的。從撒母耳記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可以見到這兩種聲音交互出現。早期的批判研究認為這是作者把不同的資料來源,雜亂的放在一起所致。近來的編輯批判比較傾向它是經過有系統的編排:8:1-8:22反對\9:1-10:16贊成\10:17-10:27反對\11:1 - 11:15贊成\12:1-12:25反對,正因為不同的看法交互的出現,所以我們知道,立王在當時並沒有一致的看法。
照聖經所說,上帝的心意是反對百姓立王,因為百姓的動機是厭棄上帝做他們的王,才要另立一個國王。既然上帝反對,為什麼又吩咐撒母耳照百姓所要求的去做呢?因為當時百姓看到別的民族都有王,只有自己沒有,他們認為就是因為沒有王,所以才受到其他民族的入侵,所以強烈地向撒母耳要求立王。這裡我們看到上帝體貼人的軟弱,允許人所求。撒母耳為這件事也曾安慰百姓說,不必害怕,只要盡心事奉耶和華就好(撒上12:19-25)。其實任何一個新的制度出現,都會有贊成與反對兩種意見。掃羅就是在這種轉型時期出現的人物。
掃羅長得又健壯、又俊美,他的身高比平常人高過一個頭,教人看了無不讚嘆與欽佩。不過他所出身的便雅憫支派,在士師時代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差點兒娶不到女子為妻,而面臨滅種的危機(士19-21章)。難怪他被撒母耳選中時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撒上 9:21)
掃羅被立為王,經過許多步驟:首先,撒母耳用油膏他,這是在私底下進行的,除了撒母耳和掃羅,沒有別人在場。其次,上帝的靈感動掃羅,賜給他一個新心。接著,撒母耳聚集百姓在米斯巴,用抽籤的方式抽出掃羅來。然後,掃羅率領百姓擊敗亞捫人,揚名於基列雅比。這一戰證明他有從上帝來的能力。最後,撒母耳帶領百姓到吉甲立國,立掃羅為王。
掃羅王朝其實很簡單,他一直住在基比亞(撒下 10:25-26、15:34);有勇士跟隨他,而以押尼珥為元帥(撒上 14:49-52)。平常百姓各有自己的工作,只有遇到敵人侵擾,或有特別事故時,掃羅才招聚百姓和敵人打仗。以色列人在他的領導下,戰績輝煌,足以抵禦外患(撒上 14:47-48)。掃羅做王的確不負眾望。
掃羅受到撒母耳的提拔,被立為君王。在此之前,治理百姓之責由士師擔任。從士師到君王這個轉型時期,撒母耳和掃羅這兩個人的關係備受囑目。撒母耳把治理國事的責任交與掃羅,自己則專注於祭司的工作。沒想到掃羅做王才兩年,在與非利士人爭戰時,由於等不到撒母耳,擅自獻祭,而與撒母耳決裂。撒母耳在此預言掃羅的王位必不長久(撒上 13:8-15),這對掃羅的心理威脅很大。不過,他們仍然有一段相安無事的日子。掃羅也繼續帶領以色列人抵抗敵人。
掃羅對亞瑪力人之役,表面上看起來是大獲全勝,其實,對掃羅王朝而言,這是致命的一擊。這一戰是聖戰,不是平常的戰爭,不能以一般的觀點來看它。掃羅最大的問題是不順從撒母耳所傳達上帝的命令,沒有把亞瑪力人連同他們的牛羊牲畜全滅掉(撒上 15:22-23)。他在面對撒母耳質疑時,首先是掩飾(13 節),等到不能掩飾時就推託,說是百姓要求留下最好的牛羊要獻祭給上帝(15 節)。最後雖然他承認自己有罪,卻未能真心悔改,內心所盤算的是如何保全面子 (24-31節);以致撒母耳對他說,因為他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他做王。自此以後,直到撒母耳死時,撒母耳都沒有再去見掃羅(撒上 15:35)。
掃羅失去撒母耳的支持,仍然得到百姓的擁戴,繼續做王。但是他的精神狀態卻一落千丈。聖經描寫說有惡魔臨到他,甚至需要有人為他彈琴驅魔(撒上 16:14-23)。他在對非利士人最後一役時,突然發現他非常需要撒母耳。這時撒母耳已經去世了,掃羅甚至不惜違犯自己所下的禁令,找交鬼婦人來為他招魂,以徵詢撒母耳的意見(撒上28:3-25)。結果撒母耳重覆從前的指責,並告訴他明日即將戰亡的消息。掃羅的驚怕可想而知。果然第二天掃羅就陣亡了。
掃羅做為以色列第一任國王,卻未尊重前人撒母耳。他以為只要百姓擁戴他就好,凡事討好百姓,卻忘了一切其實出乎上帝、君王的權力也來自上帝、君王所作所為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撒母耳做先知這個角色,代表的是從上帝來的命令。掃羅忽略這一點,導致王權之喪失。
使徒行傳7:39-60@台北濟南教會
-
*台北處境查經班*
*時間:2024.9.30(一)晚7:00 *
*地點:濟南教會 B1*
*資料:http://contextualbiblestudy.blogspot.com*
*視訊:https://meet.google.com/jbv-adpp-tct*
*經文:使徒行傳7:39-60*
*7:3...
5 天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