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5.12.18
作 者: 梁望惠 傳道
前言:
先代表聖經公會向弟兄姊妹請安。我們正在準備迎接主降生的日子。在主耶穌還沒降生以前,有一個人在媽媽的肚子裏就手足舞蹈地歡迎他的到來(路1:41)。當主耶穌開始傳道之前,也正是他,把耶穌介紹給猶太人。他的名字叫做約翰,由於當時很多人都名叫約翰,而他最特別的地方是以給人施洗的方式來事奉上帝,大家就稱他為施洗約翰。
約翰是為耶穌做見證的,我們要從四方面來看約翰的見證和事奉:
一、「我不是基督」的見證
約翰在曠野施洗,吸引了許多群眾。對於任何新興宗教,或有聚眾能力的人物,猶太當局不能不注意,一方面怕他們自己的領導地位受到威脅,一方面怕百姓暴動生亂引起羅馬政府鎮壓。約翰屬於祭司家族,所以猶太人派祭司利未人來詢問他。祭司本來職司聖殿獻祭事務,但是在公元前第二世紀馬加比革命之後,祭司開始參與國政,很多掌大權的祭司屬於撒都該人,重視現實。法利賽人看不慣這些作風,可以說是分別出來的虔誠派,他們重視遵守律法和傳統。在猶太人眼中,法利賽人才是真正的宗教領袖。但是猶太的議會由不同黨派的領袖所組成。所以在經文中的v24,我們也看到法利賽人對於這次的行動也有份。
他們派人來問,想要知道約翰的身分。「你是誰?」「你到底是誰?」如果約翰回答「我是約翰」,「我就是施洗約翰啊」,可能這段對話就結束了。但是約翰抓住機會,引出有關基督的話題。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受膏者」的音譯,基督是希臘文的音譯。舊約中分別出來從事特別事工的人都可以稱為受膏者(彌賽亞),通常為祭司、君王或先知。猶太人亡國以後由於屢受列強欺壓,期待特定的「一位彌賽亞」出現,能夠拯救他們脫離外族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國度。(最近台灣的政局混亂,大家在期待約書亞的出現,能夠帶領台灣人開創一個新的局面。約書亞這個名字和耶穌一樣,就是拯救的意思。猶太人這種期待的心情,我們台灣人一定能夠理解。)「百姓指望基督來的時候,人都心裏猜疑,或者約翰是基督。」(路3:15) 約翰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關心的是什麼,所以就明說「我不是基督」。福音書的作者記載約翰這句話的時候非常地慎重,繞了三次才道出答案:他就明說,並不隱瞞,明說:「我不是基督。」(約1:20)
約翰是透過「我不是基督」來見證耶穌基督。原來,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也可以做見證。約翰並未因為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許多人來就近他,就以為自己是彌賽亞,可以拯救世人。當眾人都靠近、大家都鼓掌的時候,人往往容易忘了自己是誰。有許多宗教的教主就是這樣。有時候週邊的人不切實際的期待,也會塑造我們,影響我們,使我們高抬自己。但約翰清楚地知道,並且謹記自己不是基督。
1. 對自己的認識
既然約翰表明了自己不是基督,差來的人接下來一連提出五個問題:「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嗎?」「是那先知嗎?」「你到底是誰?…你自己說,你是誰?」有關以利亞,猶太人相信彌賽亞來臨之前,以利亞會先來。瑪拉基書4:5記載「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約翰到底是不是以利亞?約翰出生以前,天使就對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會有以利亞的心志和能力(路1:17),耶穌後來也對門徒說,如果你們可以接受的話,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太11:14),因此約翰在這裡沒有承認自己是以利亞,有人認為這是約翰的錯,甚至說他因此只站在天國門口,沒有進入天國。如此評論,個人覺得有所不公。我們只是有後知之明而已。約翰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就是以利亞,也有可能想要儘快地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所見證的那一位,不希望他們還在他身上打轉,品頭論足。主角是耶穌,我約翰是誰並不重要。
除了以利亞,猶太人還相信,彌賽亞來臨之前會有許多先知出現,特別是會有像摩西離開人間以前所說的那位先知出現:「耶和華─你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 耶穌的門徒傳主復活好消息的時候,將摩西所說的這位先知等同於彌賽亞耶穌(徒3:22),但是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先知和基督還是有分別的。當他們在節期的時候看到耶穌,聽他講論活水的江河,對耶穌的身分議論紛紛。眾人聽見這話,有的說:「這真是那先知。」有的說:「這是基督。」(約7:40-41) 可見在猶太人的想法裡,二者不一樣。不論如何,約翰說,我都不是,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不是那先知,而是曠野的那個聲音,是為主預備道路的。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約1:23)
2. 對耶穌的認識
約翰表明了自己的「不是」,差來的人就說,「你什麼都不是,幹嘛幫人施洗,吸引一大堆人到你這裡來?」施洗這個禮儀並不是約翰的發明,這是一種入會或皈依的儀式。例如皈依猶太教的人除了男丁接受割禮之外,全家人都要受洗。將此禮儀用在已經是上帝子民的猶太人,約翰可能是第一個。約翰很會為人施洗,但是不會行神蹟,他連一件都沒行過(約10:41-42)。不過約翰施洗的重點是要將耶穌介紹給猶太人(約1:31)。
約翰福音1:19-51記載了四天發生的事情,剛剛司會所讀的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第一天,經文從v19一開始說「約翰所作的見證記在下面:」到v28「這些事發生在約旦河對岸的伯大尼,就是約翰正在施洗的地方。」(TCV)這一段的敘述就暫時停在這裡。接下去v29是隔天才發生的事情了。仔細地看vv26-27約翰為耶穌做見證所說的話,他提到另有一位:1. 站在你們中間,2. 是你們不認識的,3. 在我以後來的,4. 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其實這些話並沒有結束,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約翰所講的是誰,他連耶穌的名字都沒提起。約翰是故意在賣關子嗎?為什麼不明說呢?他前面不是明說了「我不是基督」,這裡為什麼不明說,「耶穌就是基督」?假設我們是當時的聽眾,可能就會追問約翰,你到底是在講誰啊?你想約翰會怎麼回答?約翰會這樣回答「我當然是在講耶穌」嗎?可能不會。這是我們這些有後知之明的人講的。可能約翰自己也不知道,因為他當時所理解的就是這麼多。你可能會問,這就奇怪了,他不是要見證主、預備主的道路嗎?怎麼會不知道所見證的是誰?這樣他還能做見證、還敢做見證呀?是的,這就是約翰的見證,他知道多少就講多少。
從約翰的以上的見證我們看到,「不是基督」,或者知道得不多,或者不會行神蹟,並非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能做,相反地,如果願意為主所用,即使所知不多,不完全,也都可以把人引到基督面前。弟兄姊妹,我不知道你會什麼,不會什麼。如果你一直看到你不會什麼,記得,不會什麼的人一樣可以為主作工,為主見證。像我,雖然很願意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就是很不會做個人談道。
二、曠野的見證
這段經文所記載的事情發生在曠野,離當時文化、政治、宗教的中心耶路撒冷有一段距離。約翰一直都生活在曠野,他的事奉也在曠野。可以想見這是一種比較孤單的生活。約翰可能屬於愛色尼人,就是當時對社會紛亂感到絕望,退出人群,重視讀經、靈修、禱告的團體。但約翰和他們不同,愛色尼人預備自己等候彌賽亞來臨,可以說只顧自己,約翰卻向群眾傳講信息,預備眾人的心,接待彌賽亞的來臨。雖然人在曠野,約翰做了很重要的見證。
1. 耶穌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前面說過,約翰是祭司出身,有關罪的事情祭司非常注意,由於罪阻隔了人與上帝的溝通,祭司的任務就是為百姓獻祭贖罪,好讓百姓可以跟上帝維持一個正常的、良好的關係。罪的問題解決了,人才可以「一生一世,坦然無懼地在他面前,以聖潔和正直事奉他。」(路1:75) 約翰為人施洗,也是要人悔罪歸向主。不過我們需要留意,耶穌作為上帝的羔羊是要除去世人罪孽,而不是為人加添罪孽。我在中學有個同學說:「我不要做基督徒,你們基督徒的罪特別多。」從某個角度來看,她說的話有道理,信主的人由於悔改接受耶穌基督,對罪開始敏感起來,但如果沒有同時從主領受赦罪的平安,有時會讓罪惡感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得了憂鬱症,這就不是整全的福音。「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7) 我觀察當事情出現了問題的時候,有兩類的人反應不同,第一類的人很容易責備自己,所思考的都是自己的錯,因此自責很深。第二類的人很快地就指責別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也沒錯。這樣的人需要聽施洗約翰率直的指責,領受上帝的話語,從心裡悔改,改正自己的行為。但是第一類的人需要留意,只讓聖靈的責備與赦罪的平安充滿,對於來自撒旦的控告則應該拒絕。
2. 耶穌是「用聖靈施洗的」,是「上帝的兒子」,具有神性。vv33-34約翰見證三位一體的上帝共同出現,有耶穌,聖靈,還有差約翰來施洗的上帝。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是什麼意思呢?「上帝的兒子」,意思就是「與上帝屬於同一類」。耶穌稱上帝為他的父,猶太人很生氣,因為他將自己和上帝當作平等(約5:17-18)。耶穌是人子,人的兒子,與人同一類,又是「上帝的兒子」,與上帝同類。這是不容易理解、不容易相信的真理,但由於施洗約翰的見證,讓人比較容易接受。事實上那些接受約翰洗禮的百姓和稅吏,很容易就接受了耶穌,而那些未接受約翰洗禮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就不相信(路7:29-30)。約翰的見證是十分有力的,因為他親自看見了。約1:33-34記載,施洗約翰這樣說: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上帝的兒子。(台漢:我平素m識伊,獨獨差我用水行洗禮的,給我講:『你看聖神降臨,歇佇伊頂面,伊就是用聖神行洗禮的。』 我曾看見,來干證此個是上帝的子。)
三、成功的事奉
約翰為耶穌做見證,他的事奉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這可以從底下兩件事情看得出來:(1) 眾人聽了他的勸誡,都悔改受洗。「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 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太3:5-6) (2) 門徒離開他跟隨了耶穌。(約1:37)
約1:19-34這一段的經文焦點,從「約翰」到「約翰和耶穌」共同出現,再到「耶穌」,從此,約翰就退到背後,福音書以後的記載就環繞在耶穌的身分與事工。當門徒離開約翰跟隨耶穌去了,有一些死忠的學生為約翰打抱不平,說:「老師,眾人都往他那裏去了。」約翰卻喜樂地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約3:20) 約翰的頭殼有沒有壞掉呢?以後就不會再有眾人前來受洗的榮景,也沒有學生來服事他了。約翰卻打比喻說他是伴郎,耶穌是新郎,新郎來了,他理當為新郎歡喜。這種邏輯值得深思。有沒有這樣的工作,做得越成功,自己卻不受重視?這樣的工作誰願意做?e.g. 父母、老師,把兒女養大、把學生教會了,自己就退到幕後。e.g. 公共衛生的防疫工作,做成功的時候都不顯眼。當自己不再被需要、自己顯得不重要時,我們的反應如何?最近思考到教會增長vs傳揚主名,想到如果和平教會大大增長,出了名,主的名卻沒有被傳開,或相反地,主的名傳開了,和平教會卻沒有增長,我們比較關心哪一項?當然我們希望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只不過有時候,一個成功的事奉是「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四、生死都做見證
施洗約翰因為責備希律娶他同父異母兄弟腓利的妻子希羅底而遭監禁,後來在希律王的生日宴會中遭斬頭。介紹新約的幾個希律王:大希律是耶穌降生時想要殺耶穌未果的(太1:16-18),希律安提帕是殺施洗約翰的(太14:1-12),希律亞基帕一世是殺耶穌的門徒雅各的(徒12:1-5, 20-23),希律亞基帕二世是保羅在他面前做見證,力勸他歸主的(徒25:13-26:32)。(看圖表)。
我們可能會問,一個忠心事主的上帝的僕人,怎會如此不得好死?像我個人膽子就很小,很擔心信主會遇到逼迫或患難。有時候我們抱怨:主啊,我比別人更忠心地事奉,怎麼會遭遇這樣的事?這種心理上的掙扎,也是一種寶貴的信仰歷程。我們要如何看待施洗約翰的死呢?
1. 上帝的意念
先知以賽亞傳達上帝的信息,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2. 死也做見證
福音書的作者將約翰之死放在希律王講論耶穌的背景底下,讓我們看到約翰之死仍然是見證基督,帶出基督來。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裏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裏面發出來。」(太14:1-2) 約翰死了以後,和舊約的亞伯一樣仍舊說話,做工的果效仍存:「亞伯因著信,獻祭與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上帝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
約10:41記載許多年以後,有許多人來到耶穌那裏。他們說:「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在那裏,信耶穌的人就多了。 (約10:41-42) 這些人強調,約翰不會行神蹟。會行神蹟的人通常會讓人認為他就是上帝差派來的,可能也比較屬靈,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力?可是約翰不會行神蹟,連一件也沒行過。不會行神蹟,還是可以做見證,而且是在他死了好幾年之後。
3. 上帝的安慰
年輕的拉撒路死了以後,耶穌對他的姊姊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 詩人也告訴我們:「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詩116:15)
4. 信靠順服
有很多事情我們不明白,但在這過程仍然可以求問上帝,倚靠上帝。就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22:42)
不過並不是每個主的僕人都如此殉道。耶穌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的結局就都不同,約翰(不是施洗約翰)就活到很老,仍然為主做見證。
以約翰的見證和事奉對照聖經翻譯事工:
耶穌曾經對猶太人說:「你們查考聖經(或譯: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可見聖經是見證主耶穌的,舊約由希伯來文寫成,新約由希臘文寫成。把聖經譯為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文字,也是見證主耶穌的一種工作。底下提到幾個例子,來和約翰的見證相搭配。
A. 「我不是基督」的見證→馬禮遜(1782-1834)
馬禮遜是英國倫敦傳道會的宣教師,來華之前即知滿清政府禁止傳教,因此決心投入聖經翻譯,為華人留下一本中文聖經。在英國時他先學中文,並在大英博物館請人逐字謄寫一位天主教傳教士巴設所翻譯的部分新約,於1807年攜帶來華,作為他翻譯聖經的參考。為了專心譯經,他謝絕一切社交,經過十五年,終於在1823年出版,稱為「神天聖書」。出版之後沒多久,修訂工作也就開始,修訂後的版本稱為「舊遺詔書」和「新遺詔書」。
剛剛我們講到約翰用「我不是基督」來為耶穌做見證。馬禮遜和約翰一樣,來華宣教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而這個使命也是用迂迴的方式來進行,他不能直接宣揚耶穌、建立教會,但他用翻譯聖經的方式來做見證。他知道他不能做的是什麼,可以做的是什麼。從「不是基督」、「不能做這個」到「是…」、「能做什麼」,這就是馬禮遜和施洗約翰留給我們的榜樣。
B. 曠野的見證→施約瑟(1831-1906)
施約瑟是美國聖公會的宣教師,出生在立陶宛的猶太家庭,父母早逝,親戚想栽培他成為拉比。他前往德國留學時讀到以希伯來文寫成的新約聖經,相信耶穌就是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後來移民美國,進入神學院就讀,並受差派來華宣教,受邀加入聖經翻譯事工。相較於馬禮遜一開始就知道他的使命在於聖經翻譯,施約瑟是在來華以後才投入此事工。由於其猶太背景,北京官話(白話)譯本舊約的翻譯就大大借重於他。
施約瑟從事中文聖經翻譯,可以說是相當孤單的,有點像施洗約翰在曠野的生涯。他居留北京十二年期間,由於專注於北京官話譯本的事工,教會增長僅限於「一個家庭和一個男孩子」。當他離開北京時,發現許多地區的人不懂官話,於是除了修訂北京官話譯本之外,同時也進行淺文理的翻譯工作。但他在1881年由於熱中風全身癱瘓,聖經公會考量他的健康狀況,要他休養,不再贊助他中文助手的經費,差會也要他返回美國。回到美國,他繼續翻譯,用一根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出漢語的拉丁字母拼音,1895年再次來華時才請人將這些拼音翻成漢字。他雖然生病,沒有想到上帝又讓他活了25年,這期間他都是用一根手指頭來工作。1908年聖經公會出版他的《北京官話譯本》修訂版,1902/1910年出版《淺文理串珠聖經》,後者被稱為二指版聖經。(應該是一個手指的工作成果)
C. 成功的事奉→和合本的翻譯者
我們一直在讀和合本聖經,可是我們都叫不出翻譯者的名字。和合本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因此能夠廣為各教派接受。這些人為華人教會留下寶貴的資產,名字卻被遺忘。就像施洗約翰一樣,他們的事奉是成功的,所翻譯出來的聖經見證了主耶穌,自己倒不留名。
十九世紀末,由於不同的中文譯本一再地出現,各國來華的宣教士覺得有必要出版一本共同譯本,於是在1890年上海的宣教士大會中決定進行和合譯本的翻譯,成立三個翻譯委員會,負責文言文(深文理)、淺文理、官話(白話)三種譯本(one Bible three versions)。十七年後,1907年紀念馬禮遜來華宣教一百週年時決定合併深、淺文理為同一個譯本。
值得注意的是,採用文言或是官話(白話)來翻譯,一直是宣教師從事中文聖經翻譯慎重考慮的問題。一開始官話委員會比較少人願意參與,因為這種文字略顯通俗,不夠高尚。其實要找尋合適的人來參與翻譯本來就很不容易,夠資格的人通常工作與事奉繁重。前面說過,馬禮遜因為滿清政府不准傳教,全力投入聖經翻譯。後來政府開放,容許宣教士傳教,大家都去開拓教會,聖經翻譯就比較少人參與。1891年底,官話譯本的委員會才正式組成,由狄考文擔任主席。新約完成之後由富善接任譯委會主席。1919年「官話和合本新舊約全書」面世,後改名為「國語和合譯本」,沿用至今。適逢五四運動及白話運動,此譯本比文理版還受歡迎,也是目前華語教會使用最多的聖經。大部分的人可能只知道中文聖經有一本,而不知道其實最初和合本的規劃是一本聖經三個版本,而出版的時候有文理和官話(白話)兩個版本,二者都是1919年出版的。
D. 生死都做見證→威克里夫和胡司
在中世紀的時候,也有許多以死做見證相關的例子。當時教會使用的聖經是拉丁譯本,只有受過特別訓練的神職人員能夠閱讀。又由於印刷術尚未發明,只能靠人手來謄寫,因此能夠讀到聖經的人不多。宗教改革的先驅威克里夫反對當時教會的腐敗與教皇的權威,首度將聖經翻譯成英文,方便平民閱讀。此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許多人接受聖經作為信仰與行為的準則。受他影響的布拉格學者/傳教士胡司則將聖經譯為捷克文。他們都因勇敢直言受到教皇的迫害,威克里夫生病死了以後遭到掘墳、焚骨、骨灰丟進河裡的懲罰,胡司則被燒死。
結論:
施洗約翰是新約中少數讓我們可以看到從生到死的人物,也是一個帶給別人祝福的人。他用「我不是基督」來見證主耶穌,他沒有行過任何一件神蹟,但是他為人施洗、指著耶穌所說的話,讓許多人信了耶穌。今日我們聽了施洗約翰的見證,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除去世人罪孽,讓我們可以親近上帝,又看見有許多的宣教師,為了把這麼寶貴的福音傳給我們,努力地翻譯聖經。我們可以思考反省,這樣的一位耶穌,我要不要信靠他,讓他來引導我的一生?如果我們領受了主赦罪的恩典,也要思考,我會的是什麼,不會的是什麼?在哪一方面可以讓別人因我的緣故而願意相信耶穌基督?如果主的福音興旺,自己卻不受重視,是否能夠處之泰然?而不論遇到何等遭遇,是否願意順服,信靠主?讓我們一起來禱告。「慈愛的天父,感謝你差你的兒子主耶穌來到世間,擔當我們眾人的罪孽,感謝你差派施洗約翰來為主耶穌做見證,讓我們比較容易接受,也感謝你差派許多宣教師來到中國和台灣,告訴我們主耶穌的愛。懇求你差聖靈在我們中間,賞賜我們力量和勇氣,繼續為主做見證,好讓你的國度早日降臨。
主的見證要繼續,在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各個族群。聖經翻譯做為主的一種見證方式也要繼續下去。弟兄姊妹如果有負擔,可以預備自己投入聖經翻譯,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支持這項聖工。個人目前參與的是和合本舊約的修訂工作,所以剛才講的例子跟和合本比較有相關,或許有人問,中文聖經有和合本一本就夠了,何必修訂?台語也一樣,有巴克禮幫我們翻譯的白話字,還有台漢版的聖經就好了,何必再有新的譯本?最主要的原因是翻譯當時,有關新約抄本的知識還不成熟,抄本鑑別學的發展讓我們知道有更好的經文可作為翻譯的依據。而且語言隨著時代在變遷,聖經翻譯其實是每一個時代都要進行的事工。
聖經公會還有其他許多重要的翻譯計劃在進行,每一個計劃都需要神國的人才,需要弟兄姊妹的支持。例如過去一直在推動的原住民聖經翻譯,原住民的十族當中,有完整新舊約的只有阿美語,還有最近剛出版的太魯閣語。其他有的只有新約,有的包含短舊約。最近進行中文研讀本聖經的編寫與出版,希望幫助信徒在讀聖經的時候,同時有一些可靠的資料可供參考。請關心代禱支持,謝謝大家。
使徒行傳17@台北濟南教會
-
*⭕台北處境查經班時間:2024.12.9(一)晚7:00 地點:濟南教會 B1資料:
http://contextualbiblestudy.blogspot.com視訊:
https://meet.google.com/jbv-adpp-tctChatGPT:
https://chatgp...
1 天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