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講題:有和沒有
經文:路加16:19-3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
幾年前,當我還在神學院的時候,有一位學長在他的畢業講道中,開頭就說了一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說:「一篇好的講道,是給不平安的人聽了得到平安,給平安的人聽了感受到不平安。如果你的會友時常感到生活很平安,你有責任讓他們感受到不平安。」這是他引用一位講道學老師的話,之後他接續說,「然而,在現在的禮拜中,很少聽到會使人覺得沒平安的講道,可能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講道沒有市場,也可能是現在聽眾的口味已改變,他們只期待牧師今天要變出什麼把戲,要是沒說幾個笑話、沒有什麼梗,可能就沒有什麼看頭。」我自己也在想,這段時間所傳講的信息,是否有將耶穌基督的平安,傳達給我們來聽到和領受。同時,或曾有說過怎樣信息,使原本平安的人感到不平安,讓基督耶穌來挑戰我們的生命。在每次禮拜裡,當我們一同敬拜上帝,也讓上帝有機會來改變你我的生命。
耶穌是一個很會用比喻來說故事的老師,在路加福音書中記載好幾個。作者路加特別收集到的耶穌比喻,像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以及感動人的浪子跟他父親的故事等。在路加的記載中,耶穌常用很生動的描述,帶領我們聽眾進到故事中,去思考故事背後的意義。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稱為「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是屬於一個有很大「對比」的故事。故事中有兩個人,一個是財主,另為一個是乞丐。這個財主身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這在當時是大祭司在穿的尊貴衣服。他每天奢華宴樂,吃著大魚大肉,跟一般人每天勞碌,只能在特別日子才有機會吃到一點肉的人來說,財主是一個放縱自己,很會享受生活的人。跟財主對比的,是那個叫做拉撒路的乞丐。這個拉撒路雖然會使我們聯想到,在約翰福音書中記載的另外一位拉撒路,他是馬大跟馬利亞的兄弟,耶穌讓他從死人中復活,但是這兩位中間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個拉撒路,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是四福音書耶穌所有的比喻中,唯一一位有提到名字的角色,而拉撒路在原文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幫助」,來表達他對上帝的信心。這位拉撒路渾身長瘡,別人將他放在財主家的門口,要得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吃飯是不用刀叉的,直接就用手來拿食物,在有錢人的家裡,他們會準備一些麵包來擦手,擦過之後就丟掉,這些就是拉撒路每一天、每一餐在等候的麵包。不只是這樣,還會有狗來舔拉撒路的瘡,這也表明他是一個不潔淨的人,而且他身體虛弱,無力將這些狗趕走。如此看來,財主跟拉撒路真是完完全全對比的兩個人,不過,這兩個人卻有一個同樣的經歷,就是他們後來都死了。
耶穌所講的故事,說到這裡還算是開始,真正故事的對比才正要開始,當這兩個人都死了之後,好像鏡頭一轉,來到另外一個世界中。在那裡,那個翻轉更大。這位拉撒路在榮耀中,天使將他接到亞伯拉罕的胸前,表明那是一個特別受關心和照顧的位置。同時,那個反轉,也在於這位財主,卻落到陰間中受痛苦。當他舉目遠遠看見祖先亞伯拉罕,以及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胸前,就喊著,對他的祖先亞伯拉罕有兩個請求,第一個是請他差遣拉撒路,用指尖蘸點水來涼他的舌頭,因為他在火焰中,極其痛苦。然而這個請求,卻被亞伯拉罕來拒絕,因為這件事也不是亞伯拉罕能夠當家做主的。亞伯拉罕告訴他說,在他們所在的地方,跟這位財主所在的地方,中間隔著一個極大得深淵,無人可以從那邊過來,也無人可以從這邊過去。
這位財主,就說起第二個請求,就是請亞伯拉罕差拉撒路復活,顯現給財主的五個兄弟看,免得他們也同樣來到這個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已經有摩西跟那些先知了。但是財主說,那是不同的,要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去做見證,他們就要悔改。但是亞伯拉罕跟財主卻有不同的看法,亞伯拉罕認為,他們要是不聽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故事就停在這裡,留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去想耶穌所講這個關於反轉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我們文化中會較西方人來得容易理解,有關於因果報應,我們會將民間宗教中,關於十八層地獄中的種種,讀入這段經文中,為的是要「勸人為善」。但是,如果這樣直接的套用,我們也可能失落一些耶穌所要傳達的真理。
請我們再去想想看,為什麼耶穌要說這樣的故事呢?耶穌用這麼大的反轉,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我們會問,照這樣講的話,有錢難道是一件錯誤的事嗎?有錢難道不是從上帝來的祝福嗎?還是,有些窮人是因為外在環境所造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懶惰。那麼,為什麼在地面受痛苦的,就能夠上天堂?而且,這位財主,老實說他也算是不錯的,至少他還沒有趕走拉撒路,也沒是拒絕他,至少財主還有將他的麵包留給拉撒路吃啊。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問問題,就有很多是我們想要去理解、去問清楚的問題,更可以將此延伸為神學上的討論。如果我們只根據經文中所記載的理解,有些是無法完全得到解釋的。但是,耶穌確實留一些線索在經文中,來解釋這個比喻中,為什麼這兩個人在今生跟來世的處境會完全的反轉。
耶穌所講這比喻中的兩個人,他們在今生跟來生所產生的反轉,的確跟他們彼此的互動是有關係的。在耶穌比喻中這位財主,是等到當他死了之後,才發現他的問題。在第22節中,這個財主到那個時才第一次「看見」拉撒路,當他們兩個人都在世的時候,這位財主知道有這個人,每一天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並沒有喊叫要拉撒路離開他的家門口,他也沒有阻止拉撒路去撿他所丟下來的麵包,甚至他也沒有踢過拉撒路,或是去作什麼虐待過他的事。但是,財主的過失,或是他罪就在於──財主從來沒有注意過拉撒路,沒有正眼看見他。耶穌是用很諷刺的方式表達,那位會影響這位財主在來世生活那麼重要的人,他竟然「有看見」卻如同「沒有看見」,他所犯的並不是他作了什麼,卻是因為他「什麼都沒有作」。這,可能會成為這位財主所怨恨的「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那個「早知道」。
那麼,耶穌說起這的比喻,他的對象是誰呢?當我們從經文往前看,就會發現對象是法利賽人。在十六章14節說,那些法利賽人聽見耶穌的教訓,在嗤笑他,耶穌就續接說起這些話。那麼,法利賽人又是為了什麼在嗤笑呢?從第十六章一開始,是關於「不義管家」的比喻,耶穌說有一位不義的管家,要被主人炒魷魚的時,當他還在做管家時,他先為自己作打算,就叫那些欠主人債的叫過來,替他們改欠據,欠一百桶油的,改寫欠五十桶,欠麥子一百石的,改寫欠八十石。耶穌說,這位主人雖然知道這管家的不義,卻不禁要稱讚他的聰明,因為他會為了自己在生的日子來圖謀。說完後法利賽人嗤笑耶穌,耶穌便繼續對他們說起這位財主跟拉撒路的比喻,耶穌要講的是,世人都會要為自己將來的日子來圖謀,更需要為未來世來做預備。
兄弟姊妹,透過了解這個比喻的前後文和比喻的聽眾,是否能幫助我們了解經文。然而讀聖經到這裡還不夠,因為還少走一步,就是這段經文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這就好像在打棒球,如果只有跑到三壘,打出外野高飛球卻被接殺,只留下殘壘而沒有得分,就實在很可惜。關於這段經文的應用,我們將面對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對我們現代的信徒來說,會去問誰才是那位財主?誰又是那位拉撒路?因為,對我們大多數的信徒來說,我們會認為自己既不像那位財主那麼有錢,也不像拉撒路那麼窮,我們好像不屬於這兩邊的極端,而是介於兩者中間,那裡正好是耶穌所沒有講到的。
當我在準備的時,我有讀到一本書,名叫做「財主跟窮人」,是一位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博士,神學院的教授,用將近三百頁的內容,來說明這個比喻中的兩個主角和主題。這本書在40年前(1977年)出版了後,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討論,他有一半的內容,引用很多的統計數字來說明,當時那些在西方跟已經開發國家中的人,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有錢人」。那些統計的數字,也使我看了嚇一跳,例如:
■當有人生病就去看醫生,我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卻不是世界上所有地方的人都可以如此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只要每年增加七角五分美金的預算(新台幣20元),在第三世界的人身上,這些錢每年可以救活五百萬人,這些所需要不會超過三十億美金,但是單單在美國,每一年花在減肥的費用,超過五十億。
■聯合國1974年報告,富裕國家牲畜所吃的糧食,跟印度和中國大陸所有的人口所吃的穀物一樣多。
我也上網查到一些較新的資料,是關於世界兒童現在的處境:
■缺乏醫療關顧的機會
根據2010年數字,每年有76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超過三分之二的早期兒童死亡是由一些通過負擔得起的簡單措施就可以預防或治療的病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腹瀉、瘧疾,以及生命第一個月中的健康問題,所有兒童死亡中三分之一以上與營養不良有關。
■無法接受初等教育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2000年全球有將近1億學齡兒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平均每6個就有1位兒童被剝奪受教育機會,其中約有4,403萬人在南非洲,3,241萬人在南亞及西亞,合計占7成。女性佔全世界文盲人口近2/3(不能閱讀或寫字)。
■童工從事危險工作
2012年全球統計約有1億6800萬童工,占世界兒童人口總數的11%,其中約有8500萬兒童從事可能對健康、安全或身心發展有危害的危險工作,包括礦場、農藥、殺蟲劑、或危險的機具。
大家覺得怎樣?是不是跟我們平時所感覺的不同?我們都同意,對於有錢跟沒錢的界定,原本就是一種相對的,就看是和誰比較。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受到媒體消費強力推銷的環境中,我們的自我形象,往往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欠缺的,永遠欠一個更大的衣櫥、欠一個夠用的儲藏室、欠一個新的手機、欠一個更快的筆電等。而且,也會感受到,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的人是比我還有錢的。當然,這樣的經驗和感受也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將眼光更向外打開,就會發現我們跟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比起來,實在已經是排在很前面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已經有一些機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一個富有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在暑假金華國中服務隊去花蓮原住民部落,或是去緬甸的醫療團宣教,透過實際接觸的經驗,看見他們和我們的對比,或是聽見短宣隊隊員回來的分享,他們如何在那樣欠缺的環境中,繼續所活信仰的美好見證,我們的確是這世代中「富有」的人。
在那本書中的第二部分,有具體的一些建議,包括個人關懷和群體參與在社會經濟結構的倡議改變等。在此,牧師先不要進入那樣的討論,但是我要分享幾個故事,使我們可以來想想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大家有聽過台灣世界展望會,這個基督教的機構,除了我們較常聽見他們持續舉辦「飢餓三十」的活動以外,在它的網站上,還有很多發生在台灣,那些在別人需要中看到自己責任的故事。我看見一則報導,有一位八十歲的陳味奶奶,五年前他和小女兒一起加入資助兒童計劃。陳奶奶說,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兒女們已經長大,而且都事業有成,已經沒有什麼可顧慮的了,就應該幫助世界有需要的人!因為小女兒知道母親的心願,特別留意各種助人的管道和訊息,當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劃的報導,立刻和母親分享,母女倆便一同資助了三名國外兒童(分別在羅馬尼亞、薩爾瓦多、蒙古)。陳味奶奶最高興的,就是每一年都會收到兒童所寄來的聖誕卡及兒童成長報告,從照片和信件中看到自己所幫助的孩子一年年長大,這份對生命成長的喜悅,以及從付出、給予所得到的滿足感,是無以形容的快樂與真實。2007年4月初,當陳味奶奶獲知他資助的羅馬尼亞男孩弗羅林的畫作入選「世界聽我說!」小畫家聯合畫展,且將來台接受頒獎,平日需拄著柺杖、並以輪椅代步的陳味奶奶告訴小女兒:「不管怎樣,都要去看看我的國外孫子!」在相見歡會場上,當羅馬尼亞的弗羅林推著陳味奶奶的輪椅一起欣賞她的畫作時,祖孫倆雖然受限於語言而沒有太多話語,但是連小女兒都感受到母親神情的變化,在慈祥的面容透露著一份喜悅滿足的光彩、活力。白髮遇上童顏,愛,走進了彼此的生命之中,這對異國祖孫,跨越時空距離、文化語言,共譜了一曲美麗心靈交流的春暉樂章。這樣的關懷,每個月幾百元的經費,卻是使在世界上另外一個角落的小孩得到幫助,是我們可以作的。
當然,這麼世界有這麼多的需要,太多的需要有時也會讓人反而不知做能什麼。今年我們北二區牧師長老代表開過會,討論要將今年世界聖餐主日的主日奉獻,收集起來幫助「基督徒醫學協會」,他們正協助88風災後,南投鄒族的醫療關懷,以及「芥菜種會」在偏鄉的兒童自我成長營。我要大家一起來想想看,如果,如果我們已經是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那麼,我有什麼是有可能需要改變的。使人來看見別人的需要,同時,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我的責任。
第二個故事,是我自己的經驗。幾年前當我還住淡水,那時候我還是一個上班族。有一年中秋節早上放假,我從家裡出去,看到常常在我們巷子收紙箱的老阿伯,我過去跟他說,請他等我一下,我上去拿一些東西給他,他就繼續在忙。我上樓把整理舊書籍的回收舊紙搬下來,總共搬了兩趟,當他打開那個黑色的塑膠袋,看了一下,就對我笑了,我還看見他沒有什麼牙齒的嘴,笑得很快樂。我在想,我其實還可以多做一些,因此我再問他:「阿伯,請問要怎樣稱呼你?」(因為那個比喻中,拉撒路是有名的,我至少要知道這個人是誰,這是一種關心跟關係)。如果還有機會,可以再聊上幾句,像是住哪裡之類,當然也不是要做戶口調查,因為他可能有防衛心,該尊重他想要說和不想說的意願,這些是我可以作得到的。因為他的身份,不是叫做撿垃圾或資源回收的人,他也是有上帝形象的兒女,跟我一樣,或是在中秋節,正好可以跟他分享一顆柚子也不錯。弟兄姊妹,這樣的人就出現在你我的周圍,或許在你所居住的巷子中,每個禮拜都會看見,他們在撿你家裡所不要的東西,他們是有欠缺的人。
從新約整全的福音來看,我們要去看到他們的身心靈上面的需要,試著去認識他們,當有機會來到時,預備好自己去分享福音、關懷幫助,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沒做會受到處罰。我們去關懷貧窮人的動機,不是出於那種對死後報應的恐懼,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我們領受恩典後,更願意來回應上帝的愛,在別人的欠缺中看到我們的責任,也看到福音的需要。
當然,我不知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在幫助貧窮人的經驗中,或多或少會有那種在車站附近被強迫要我們買口香糖,還是面紙之類的經驗,還有那些媒體報導當中,有些利用人的善心,使一些殘障的小孩去吸引眾人同情心的事件,這些都有,也都是真實的。然而,有時也因為這樣,當我們面對這些人的時,我們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真正的,成為我們什麼事也沒有做的理由。然而,讓我們重新來想一個基本的重點,如果我們真正屬於這個世界中的有錢人,我們的確要去想,有什麼是需要做的,是我們做得到的,而這些甚至是上帝已經交託給我們的。
當聽見有人發揮他們的創意,將生日慶祝餐會的費用,轉去作幫助貧苦小孩讀書的錢,或許那張薄薄的感謝狀,跟滿桌的大魚大肉實在是沒得比。但是,當生日那天晚上躺下來作睡前禱告的時候,哪種比較滿足?或許兩種都去作會最滿足,這也給我們能有新的想法來慶祝生日。還是像我們教會,每年宣道部都用許多方式,幫助我們看見宣教機構的需要,不管是青少年、工業福音、原住民、偏鄉教會等,雖然每年募款都很有壓力、很辛苦。但作為一個基督耶穌的教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金錢的,非金錢的,怎樣可以讓我們更看見他們的需要。我們要感謝主,我們的教會有份在這些需要上,出去服事需要的人,那種沒有回報的服事。
因為,就像這段經文中的最後31節,亞伯拉罕講的,「若是不聽從摩西跟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對死人中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這句話對我們的提醒是,對於那些已經接受真理、擁有真理的人,如果還沒有去看見別人的需要,這樣的人耶穌真知道,需要用一個這麼大對比的比喻,來點醒這些已領受上帝恩典的人來回應。因為耶穌真知道,這是這個不公義的世界所需要的,這也是這些領受恩典的人所需要的。
我不知道,今天的信息,是給大家平安還是不平安,我也在想,講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從平安到沒平安的挑戰,再到在主內得到平安的確據。我們同心來祈禱,願在上帝聖神的光照下,以及耶穌基督的恩典,將所領受的化成行動,來回應上帝啟示的話語。成為萬民的祝福,就是先從看見別人的需要開始。而每次的聖餐禮拜,主耶穌邀請我們一同坐席,領受他的身體和寶血,同樣讓我們如此省思,特別是在今天普世聖餐紀念主日時,更是讓我們有開闊的眼光,看見我們所領受的恩典和責任。弟兄姊妹們,你看見了嗎?求主讓我們一同看見,一起來回應,同心來祈禱。
--
由 Blogger 於 10/28/2017 04:20: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