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2日

在復活節之後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4.22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台語


國語


一、 前言:在復活節之後

尼采—一個攻擊基督教最猛烈的哲學家,在他的書上曾寫到:「有一群宣稱自己未來會經歷復活的人,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像是有救贖的。」言辭中諷刺著基督徒雖口裡宣稱所信仰的是復活主、是大有盼望的,但在整個生活樣式卻是一種毫無動力、帶著絕望的態度,一種沒有盼望、沒有救贖的的生命。他嘲唪這樣的信仰只是一個「口號」。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者馬丁路德,曾經因為改教而來的壓力太大,以致幾乎至全然灰心失望之境,很想放棄改教,他坐在家中不吃不睡,不與家人談話,他的太太凱撒琳見他如此沮喪、情緒低落,於是穿了一身黑色的喪服在馬丁路德的面前走來走去,馬丁路德見狀震驚地問太太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凱撒琳回答說「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天父上帝已經死了。」馬丁路德立即躍起身來駁斥,然凱撒琳說:「倘若天父仍然活著,你為何要這漾呢?」馬丁路德聽出太太的語意而會心微笑、重展歡顏不再繼續灰心失望下去,繼續改教運動,因為所信的主活著。

的確!「復活」不是一個信念,復活帶來的是一種新的態度、新的價值與新生命動力;是耶穌帶領我們衝破死亡,一起經歷祂的死與復活。是生命實在地經歷救贖。哥林多前書15:1-15 我們稱為「復活大憲章」,保羅先生說「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保羅進一步地解釋這福音就是:「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看」主顯現給人看的意義乃是主耶穌要與人相遇,咱攏要遇見主、經驗復活的主,信仰不僅僅是知道,信仰是可以親身體驗與經歷的。祂顯現給彼得看,使這個跟隨主的門徒從軟弱、跌倒中重新爬起為主傳揚,祂顯現在十一個使徒的小組裡、也顯現在大的聚會中,顯現給逼迫祂的保羅,光照呼召他,使他成為大有能力的宣教師。對保羅而言,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就是復活主向祂顯現,成為人一生的轉淚點,生命的動力源頭。

這樣「復活主」的福音氣力是不是在你每一日的生活中呢?是否時時記得有一位復活主在身邊呢?兩禮拜前我們在龍安國小舉辦復活節聯合禮拜,事實上我們很習慣性地在每年四月這個時候慶祝復活節,也很自然地在復活節前三天舉行受難日聖餐禮拜,和主相同坐桌,然後呢?明天這個時候,週而復始地慶祝著……然而在復活節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有何意義?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刺激?有什麼挑戰和使命?

配合復活節期台灣神學院與南與北文化聯合出版「活像耶穌」、「天天經歷復活喜悅」二書,是由德國天主教古倫神父所寫的。在其鼓勵信徒購買文宣中如此說:從復活節到聖靈降臨節50個信仰實踐、使你的人生改變,幫助你天天活像耶穌。試問我們現在活在的光景如何呢?求復活主幫助我們天天能經歷復活的喜悅。

本文:在以馬忤斯的路上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在路加24:13-36「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廿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以馬忤斯」是離耶路撒冷城西邊郊外25里(約15公里,至少需要3小時的路程)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地名原文的意思是『溫泉』與『熱心渴想』之意,原是一個不令人注意的小地方,但因裡面有溫泉之處,藉著人心熱切渴想而得之名。

談到洗溫泉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事,好像所有的憂愁都不見了,但這段經文中的這兩個人要到「以馬忤斯」(溫泉)去,卻是很憂愁,因為他們所盼望可以救他們的耶穌,死了,又聽說好像是復活了,可就是找不到身體,到底是真的還是神話?整個處境對他們二人來說,根本是無從解釋。他們的盼望和夢想經已破滅。他們說「我們素來所盼望」,用的是過去式!字裏行間,充滿失望,憂傷和昏亂,過去的盼望現在沒了(死了)。他們如此疑惑、過度的憂愁致使他們的眼睛迷糊,連耶穌在他們身邊他們都認不出來祂來,因為他們失去了盼望—這就是他們的態度,顯示了十字架事件對耶穌的門徒所產生的影響,雖然十字架事件沒有摧毀他們對耶穌的愛,卻是使他們的希望落空了。

你的盼望是什麼,是事業、成就、學業、感情、婚姻、還是孩子?但若這個盼望不見了,你會怎麼辦?是否想要用外在的一些方法來解除心裡的壓力與痛苦,這樣的景況往往使我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並且主動親近我們。

基督教的信仰不是無災無難的宗教教義,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 16:33)),生命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生活本來就有許多的問題與難關,但神應許「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必如何」(申 33:25)、「靠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我們凡事都能作」(腓 4:13 ),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應許。

以馬忤斯的路上正如我們人生的道路,這是一條充滿奇遇、生命轉彎改變的路,在耶穌復活後與門徒同行的這段路有些「信仰原則」我們一起來學習。

1. 愁苦路上你我他:要了解你的問題

在17節,當耶穌靠近這兩個門徒時,他問他們「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到了19節,耶穌又再問一次「什麼事呢?」難道耶穌真的不知道嗎?絕對不是的!耶穌要來幫助他們搞清楚,究竟是什麼、是什麼人事物使你如此沮喪憂愁;親愛的兄姐,耶穌也要問我們在你現況裡,究竟是怎麼了,說出來!說話是幫助你整理、幫助你發現問題在,但關鍵是,要說給「耶穌聽」,這兩個愁苦的人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一路談論的是絕望,他們唯一的盼望死了,好像有一點希望,但無法證實,所以他們談話顯得很消極、沒有出路,但是當他們說給耶穌聽時,一切就開始改變!

每一個人都有困難、都有生命難題,再有信心的人、再功成名就的人都有身陷窘態時;事實上,聖經裡面也有人如此,像以利亞(王上17—18章),前一天大有能力、大有信心大戰巴力先知才得勝,隔天就因皇后耶洗別的詭計,非常憂愁、軟弱的想要尋死,這就是一個憂鬱症的現象。但上帝的話臨到他「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王上19:9)。耶穌要我們先了解問題到底是什麼,來吧!將你的難題說給耶穌聽!這就是禱告,無論你的景況如何,來禱告吧!「心事誰人知,講給耶穌知」

2. 人生道上祂你我:在真理中找答案(路加24:25-27、32)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我們來看耶穌如何為他們解決問題?耶穌不是對他們說人生大道裡、也不是用理性分析…,更不是立即顯神蹟讓他們認出他們來。

試想他們為什麼與主同行並談論卻認不出他來?恐怕是因為他們以眼見為依據,單單看見十架上已死的耶穌、被埋葬的耶穌,忘記要以主耶穌曾親口說的預言和眾先知的教訓作為信仰的基礎;再加上外面諸多傳言,以為耶穌的身體被偷、又不見耶穌身體在哪裡的現實的環境所影響。使他們產生憂傷、心中煩惱和矛盾,對自己信仰的指望也產生了懷疑說: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已被釘死三天了。(路24:19—21),這證明他們對基督的認識建立在眼目上之淺薄。

這種的信仰是不牢靠的,唯有憑著聖經的見證才是穩固。所以25-27節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用聖經的話語來向他們解說「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這是耶穌要我們學會的方法—在真理中找答案。耶穌基督沒有行神蹟來使他們信服,乃要他們的信仰建立在神的話語中;這也是耶穌自己面對試探困難時的必勝秘訣「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在放蕩形骸痛苦生活中,在讀了羅馬書13:12-14「總要披帶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之後,真理激勵他、使他悔改、脫離醉酒淫亂浪蕩的生活,走在有盼望的人生路上。今天在以馬忤斯的這兩個門徒在真理中生命也被改變了,他們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嗎?」(路24:32)是的,他們從愁容失望轉為火熱了。

主耶穌清楚告訴我們,一切的答案都在真理中—聖經:約 5:39「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詩119:105節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神的道(聖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隨,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4:2)

一個小學生在寫數學習作參考書時,遇到難解的問題時,都能懂得翻到後面的解答來找難題的答案,親愛的兄姐,你呢?生命與生活種種難題的解答就在聖經中,你還在等什麼?翻開聖經來尋得上帝給你的啟示與答案,持續讀經生活與禱告,能使你的眼光不是看問題,注目看耶穌,活在盼望、有信心中。生命的建造是在上帝的話語中,領受真理、心裡火熱,重燃希望。主耶穌不是用什麼神蹟來建立門徒的信仰基礎,乃是在神口裡的一切話,求神幫助我們在真理中找答案。

3. 在轉角裡遇到愛:力邀耶穌介入你的生命與問題中(路加24:28-31)

當這兩人一路與主耶穌同行在以馬忤斯這路上、被真理話語不斷挑旺他們的心時,他們已經捨不得耶穌離開,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他們渴慕真理,他們邀請耶穌與他們同住,耶穌即刻與他們同住、同坐席、吃喝…為他們祝禱,瞬間他們的眼睛明亮了,認出祂來,原文的意思是,他們的眼睛就被打開,知道祂是復活的主,頃刻間他們得到答案—耶穌真的復活,他們所等候的是真有盼望的!

耶穌為何在他們強留坐席時,才使他們認出祂來?換句話說,如果這兩人沒有堅持邀請這位客人留下,就不知道一路相伴的就是復活的主。

是的!因為耶穌基督的愛與恩典從來不勉強人,他關心那些有需要的人、他樂意與罪人共進晚餐、到最簡陋的家裡,鼓舞最卑微的人,所有的事情耶穌願意、也已經為我們做了,在十架上完成了救恩與應許,但唯一一件事情他不能幫你做,是你自己要做的決定「是否要接受祂的愛」、是否要他與你作伴。耶穌說「看那!我在門外叩門,聽見我聲音的就開門,我就進到他那裡,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你這得勝的人」(啟3:20)他尊重我們的決定。這兩個人強留耶穌一同坐席時經歷了這一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許多人很可惜如此錯失了恩典。(請看蔡育芬的見證)

第三要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中、進入你的家庭成為你時刻的幫助。親愛的兄姐,我們不能只是有火熱的心,我們要有耶穌,要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你的問題之中,成為你的幫助、成為你一生的良友。

4. 從盼望中勇敢行:起身去面對問題
(路加24:33-36)

最後,你要起身去面對問題,耶穌要給你力量去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當這兩個憂愁的門徒知道耶穌已經復活了、得著答案,他們一刻也不停留在錯誤的地方、逃避的地方,而是立刻起來回到耶路撒冷,那才是耶穌要他們所在的地方,因著耶穌復活,那不再是傷心地,不再是挫敗所處,乃是神同在的地方,並且是神僕人聚集的地方;親愛的兄姐,無論你的景況如何,不要離開教會、不要離開信仰團體,如果你現在發現你的位置錯了、決定錯了、作錯了、想錯了、感覺錯了……,現在就起來,回到上帝要你在的地方,回到上帝的愛中。

當這兩人一回到門徒們聚集處,他們彼此說起遇見復活主的見證,我們看見耶穌就再一次親自就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就是上帝的心意!

但是,我們的生命僅僅是來得著力量與盼望去解決問題嗎?不是的,上帝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計畫與價值,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更豐盛的生命」約 20: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一個受差遣、領受使命與呼召的生命,是一個與神同工的生命,成為一個祝福的管道、有影響力的生命。

這兩個門徒遇見復活主,解決了他們心中愁苦疑惑的問題,更甚地是他們回到信仰團體成為復活主的見證,領受使命成為傳揚福音建造初代教會的參予者。

三、結論:活出復活的見證

1. 沙灘上的腳印:

不要讓問題與困難壓傷你的心、矇蔽你的眼,以致忘卻有主同行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沙灘上的腳印」:

「有一天晚上,我作了一個夢。在夢中,我和主正在沙灘上同行。這時天空浮現了我一生所渡過的光景,當每一幕景出現時,我都看到沙灘上有兩行腳印,一行是我的,一行是主的。當人生的最後一幕出現在我眼前時,我回顧沙灘上的腳印,我赫然發現在我人生中有許多時刻,沙灘上竟只有一行腳印,而那正是我最低潮﹑最哀傷的時刻。我問主說:「主啊!當我決定跟隨你的時候,你不是應許我,你要一路與我同行嗎?可是我發現,在我人生最難過的時刻,沙灘上竟然只有一行腳印。我不明白,為何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竟會離我遠去?」主回答我說:「我親愛的孩子,在你受試煉的時刻,我從未離開過你,你是所看見的那一行腳印,正是我抱著你走過。」

親愛的兄姊,不要讓你的問題、困難過度壓傷你的心、遮蔽你的眼,以致你感覺不到上帝,祂一直就在你身邊,並且應許會親自來就近你。讓神幫助你發現你的問題所在,向神禱告、持續讀經、在真理中遇見主、得著啟示,並且讓耶穌每時刻與你同住,你便要得著答案、釋放、醫治與平安,這是上帝的心意,這是屬靈的原則!要記得神一直與你同在,正如以馬忤斯的路上。

2. 慕迪的回答

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活著不再是我,乃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耶穌已經復活,在復活節之後,你的生命要有所不同!有人問大佈道家慕迪:「基督徒可以抽煙嗎」慕迪說:「可以,不過他是一個被煙污染的基督徒」,事實上,上帝不會因為某人吸煙就不承認他是祂的兒女,就好像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孩子 ,他的父母不會從此就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孩子,但是這總不如一個整潔乾乾淨淨的孩子那樣可樣。作一個馬馬虎虎的基督徒,也是基督徒,認認真真作一個基督徒,也是基督徒,但是,一個讓人失望、讓上帝憂心的基督徒,和一個讓人敬佩尊敬、讓上帝喜悅使用的基督徒,你要選擇作什麼樣的基督徒呢?

你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你選擇作怎樣的基督徒?這是你要每天思考的問題,因為耶穌基督為你的罪死,並且復活的生命要在你的身上工作,耶穌說:太 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恁是地上的鹽,鹽若失味,欲用什麼乎伊鹹,後來無路用,不過hiat佇外面,互人屯踏若定」(太 5:13)

3. 醫學之父梅森

從愁苦到火熱,領受使命去事奉,成為復活主的見證
在復活節之後,這位復活主是否影響了你的生命,上帝對你的生命有更高的計畫與價值。約 20: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耶穌復活顯現後,使門徒從愁苦到火熱、領受使命、成為見證。

一個對中國最重要的醫生,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中國人、改變中國人仇視西醫的態度、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西醫優秀的人才,他是近代醫學史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培特瑞克 梅森」(Patrick Manson1844-1922)他也是一位宣教士。

這是。從小他就自認「火熱 的心靈像是一匹難以駕馭的野馬,渴慕尋找天地間的一點共鳴。」從愛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醫學系畢業後,他接受一位老太太的資助,在二十二歲時來到台灣,他愛台灣的靈魂。當時台灣正流行著瘟疫─瘧疾、鼠疫、血吸蟲等病,他常看到綁著紅色頭巾的乩童或道士,胡亂開藥方給病人;因為迷信,他決定要在這片無知的曠野中,踩出一條別人所沒有走過的路。後來在1871年,台灣南部一些暴民攻擊醫院,梅森便轉移陣地到廈門,繼續他對中國靈魂的熱愛。

梅森對中國的使命與熱心的表現,甚至遠勝於他的婚姻大事,他寫給女友的信說:「親愛的依莎貝爾小姐,這也許是我給妳的最後一封信了。當倫敦午夜的霧笛響起,就是我要離開的時間,再度回到中國,我日夜夢迴的所在。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染著可怕致死的嗜血絲蟲、血吸蟲、瘧疾,在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奪去了他們的性命。中國需要我!親愛的伊莎貝爾,熱情如火的我,在短短與妳相聚的十個月裡,不是在圖書館裡苦讀,就是沉緬在顯微鏡前,很少對妳細語呢喃,情話深訴,真是滿心的歉疚。對中國人苦難的負擔,使我無法扮演一個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戰場,妳將發現,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戰士。親愛的,妳願意來中國嗎?」1875年12月21日,伊莎貝爾小姐搭船到中國的廈門與梅森先生結婚。因著這一對夫妻的努力,使得當時許多可怕的傳染病在太平洋沿海島嶼成為稀有疾病。
  
今天我們當學像這兩個門徒從愁容到火熱,或學像梅森一樣火熱的去事奉主,成為復活主的見證。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