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Ⅰ、引言:十字架的重量(The weight of the cross)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再一次來思想十字架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十字架多重?很重嗎?還是不太重?到底重的十字架是好還是不好?在Mil Gibson導演的The Passion of Christ電影裡,耶穌的十字架重到讓祂扛不住、祂跌倒,所以羅馬兵丁就強迫一個在旁邊看熱鬧的人幫祂扛十字架,那個人叫作什麼名字?西門。西門是哪裡的人?古利奈人。古利奈是位於哪裡?在北非的利比亞(Libya)。他是利比亞的非洲人來耶路撒冷看熱鬧,結果被羅馬兵丁抓去當公差,幫耶穌背那個很重的十字架,古利奈人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真的是背起主的十字架的人。對於所背的十字架,有的人覺得太重了,因此向神討價還價說:「耶穌啊,這個十字架可不可以弄輕一點?」有一個人很聰明,他會跟耶穌討價還價,他想:「我的十字架有一點重耶,想點辦法吧?」於是他把十字架鋸短一點,「這樣好一點了」,大家都背得很辛苦,他看起輕鬆多了,過了一會,他還是覺得有點重,「看來可以再鋸短一點」,於是他又鋸掉一些。並且心中暗暗的高興著:「感謝主,耶穌並沒有說不可以呢」,他真是越走越輕鬆,終於走到路的盡頭了,喔喔,盡頭的前面有斷崖需要靠十字架才能橫跨過去,眼看到別人紛紛用自己所背的十字架走過去了,而他的十字架因為太短跨不過去,他覺得非常的懊悔和難過。十字架的英文是Cross,Cross太短的時候就無法cross(跨過)。耶穌說:「好吧,我再給你一個比較長和重的十字架,讓你可以跨過去。」十字架太重好嗎?還是輕一點比較好?太輕如果到時候過不去,那就很冤枉了,背了半天的十字架,結果卻過不去,不是白背了嗎。這是今天的經節:「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有一個地方,他們每年都表演復活節的戲碼,飾演耶穌的那個人,就扛著十字架演出,每一年都是如此,演完後十字架就被放在後台,有一天一對夫婦到後台參觀,丈夫以為那個十字架必定是看起來很重、裡面是空心的,所以他請妻子幫忙照一張他扛著十字架的照片」,當他走到十字架旁邊一扛,發現連扛都扛不起來,他訝異的說:「這個十字架怎麼那麼重!」他的朋友是飾演耶穌的,他跑去跟那個朋友說:「你要演耶穌何必把十字架弄的那麼重呢?」那個朋友講一了句話:「If I didn’t feel the weight, I couldn’t play the role.(我如果沒有感受到十字架的重量,我就演不好耶穌的角色。)」

Ⅱ、基督為咱捨命

1、 ύπέ ρ(huper)為benefit

2、 ά ντί(anti)替 substitute

耶穌基督為我們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復活節最重要的一句話,聖經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這個「為」是什麼意思?英文叫作for,事實上有兩個意思,在聖經希臘文有兩個「為」字,第一個字叫作ύπέ ρ(huper),第二個字叫作ά ντί(anti),這兩個字的英文都翻譯成for;ύπέ ρ(huper)在聖經裡用的比較多,差不多有兩百遍,ά ντί(anti)差不多有二十遍,當說到耶穌基督為我們死的時候,有時候用ύπέ ρ(huper),有時候用ά ντί(anti)。到底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呢?ύπέ ρ(huper)翻譯成英文是on behalf of,ά ντί(anti) 翻譯成英文是instead of。on behalf of是我為了你的好處替你做,instead of是我代替、取代你做,你不必做,on behalf of沒有取代的意思,而是為了你的好處我替你做。用中文來講,ύπέ ρ(huper)是「為」,ά ντί(anti)是「替」,「為」和「替」是不一樣的,「為」是圖謀你的好處,與你做、不做沒有關係,「替」是我做,你不必做,就是取代,所以取代和為你的利益二者是不同的。現今很多人把耶穌的十字架解釋成取代,主為我受苦,所以我就不必受苦;主替我死,所以我就不必死;主替我做,所以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領受福氣就好,然而聖經有時不是用ά ντί(anti),而是用ύπέ ρ(huper)。今天的經文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在這裡應我们看到主“為”ύπέ ρ(huper)我们背十架,而不是“替”ά ντί(anti) 我们背十架,祂也邀請我们來為祂背十架。在聖經提摩太前書第二章6節:「祂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這裡是用ύπέ ρ(huper),同樣的一句話,在馬太福音第二十章28節:「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是用ά ντί(anti),所以換句話說,耶穌替我們受死,所以在來世我們不用死;耶穌替我們受死,所以我們今生就要為主來死,聖經在這兩處是相同的意思,可是一個是用“為”ύπέ ρ(huper),一個用“替”ά ντί(anti)。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5節說:「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這裡的「替」應該是「為」,本來應該是「…乃為為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所以主為我們死,我們也為主活,這兩個都是ύπέ ρ(huper)的意思。路加福音第十一章11節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snake for fish,你要是給他蛇就不會給他魚,你要是給他魚就不會給他蛇,這就是取代ά ντί(anti)的意思,你不會兩樣都給他,你也不會拿蛇換成魚給孩子,因為神也不會拿蛇當作魚給我們。

Ⅲ、十字架的對比

1、公義與恩典 (Justice vs. Grace)

在十字架我們看到很多神學上很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我們看到神對罪公義的審判,另一方面是主耶穌為我們死,這對罪人來講,成為我們最大的恩典。公義和恩典是一個很大的對比,一般說來若是公義就沒有恩典,才叫作公義,若是恩典就沒有公義,才叫作恩典,可是在十字架上因為耶穌基督為我們死,上帝同時完成了公義和恩典,聖經這樣說:「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4~25)所以十字架對罪人來講是恩典,對罪來說是公義,要是上帝只赦免罪人,這樣叫作不公義,因為罪的問題並沒有處理,上帝要是只處理罪的問題,這樣就沒恩典。因為耶穌基督替我們接受上帝的審判,這樣罪被處理彰顯出公義,罪人被拯救蒙受恩典,所以十字架是把公義和恩典同時呈現。

2、愚拙與智慧 (Folly vs. Wisdom)

然而這種要拯救人,結果卻被人釘死的情形,在一般人的認知上是無法了解的,認為那樣做是愚拙的,因為連自己都死了,但是他們不知道耶穌基督的能力是勝過死亡可以復活的,若沒有看見復活的話,只會看到愚拙而已。可是對於相信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人來講,認為這不是愚拙,而是上帝極大的智慧,因為耶穌若沒有死,我們就沒有恩典,因為耶穌死了,公義完成了,我們才能夠得到永生的恩典,這是上帝極大的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得救相信的人),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1:23~24)

3、軟弱與大能 (Weak vs. Power)

對耶穌基督來講,當要被釘十字架時,祂實在是可以顯出祂的權能,可是祂選擇被人抓、被人打、被人釘死,看起來好像很軟弱無能的樣子,但是在祂復活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事實上祂並不是軟弱無能的,祂是有極大權能的,聖經這樣說:「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祂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祂同活。」(林後13:4)

3、 卑微與尊榮 (Humility vs. Majesty)

釘在十字架上是最羞恥的事情、是最卑微的事情,因為是全身赤裸被脫光,吊在十字架上,當眾讓人譏笑和侮辱,並且不會馬上死去,是慢慢折騰至死,是死的非常難看,這對一般人來講,是極卑微的事。可是上帝讓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變成至高的尊榮,從humility變作majesty,聖經這樣說:「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8~9)從卑微到至高,這是十架受死,然後死裡復活,在十架的意義當中另一個強烈的對比。

5、羞辱與喜樂 (Shame vs. Joy)

釘十字架是極羞辱的事,但是擺在前面的是極大的喜悅,聖經這樣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羞辱之後有喜樂,所以祂願意忍受這樣的羞辱。我們是否能夠看見,當我們背十字架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有這樣的掙扎,我们要是沒有信心的眼睛看見未來的榮耀和喜樂時,我們只能看到愚拙軟弱卑微羞辱的一面,那樣我们可能不會想要背十字架,「我為何要背十字架?」英文這樣說:「No Cross No Crown(沒有十架沒有冠冕)」。很多人信了耶穌之後,他希望馬上享受冠冕,但是他不知道,沒有經過十字架的痛苦,就沒有辦法得到冠冕的快樂,這是必經的過程。

Ⅳ、十字架的意義

到底十字架對每個不同的人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呢?有一位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畫了一幅很有名的作品,這幅作品是銅版畫,是畫了以後可以再一直印刷的銅版畫作,畫家想要把當時與耶穌被釘十架有關的人都予以入畫,我們來看這幅畫作中的幾種人物,十字架對他們的意義。這位畫家叫作Rembrandt林布蘭(1606-1669),就是畫浪子回頭故事的那位,他大概算是與米開朗基羅和達文奇並列三大出名的藝術家,他們的畫各有其獨特處,通常他們在畫作上只簽名字,不必簽姓,因為大家一看到他們的畫,就認得出來,這是很特別的。他也畫了很多彩色的名畫,只是這張畫是黑白的銅版作品。我們一起來仔細看這幅作品,畫中左側的人群裡好像有一個人就是Rembrandt本人,因為他畫過很多自畫像,只是都是不同年紀時畫的,而畫中的這個人就長的很像Rembrandt本人。大家覺得奇怪,「為什麼他要把自己畫在畫裡,他不是十七世紀的人嗎?」有人說:「因為他是基督徒,他知道因著自己的罪,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也在其中。」如果你參加了這禮拜五的受難聯合禱告會,你會記得我們唱了一首詩歌,歌名是「你是否也在那裡?」(Were you there?) Rembrandt的回答是:「我在場,我在那裡領受主的恩典。」在這幅銅版畫裡面我們看到主要的角色,就是耶穌。這幅畫的周圍都是灰暗的,只有中間被天上光照到的地方才是明亮的,除了耶穌以外,這當中有一些人是在光明中,也有一些人是在黑暗裡,一左一右的兩個強盜,一個在光中,另一個在暗裡。Rembrandt用這樣來表示,雖然黑暗看似掌權,但是上帝還是在那裡,上帝還是關心祂的兒子為世人贖罪。右邊的強盜在死前最後一分鐘悔改,他向耶穌認錯,左邊的強盜還是不悔改,所以最後的命運就在這裡決定,一個在光明中,另一個在黑暗裡,這是Rembrandt用他的畫來表示當時不同的人,對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關係。對耶穌基督來講,祂是為了世人捨棄自己,完全順服上帝,聖經這樣說:「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1:4)這是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最大的意義。

1、 羅馬兵丁:執勤照例

對那些釘死耶穌的羅馬兵丁來說,他們不過是上班值勤。他們把耶穌釘十字架,和把這兩個強盜釘十字架,就如同過去他們把其他許多壞人釘十字架一樣,「那是我的工作」,所以他們只是照著命令去做,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其他的意義。他們做些什麼事?就是當十字架上的人口渴的時候,他們就用苦膽調和的酒給他們解渴,當釘十字架的人的衣服被剝下來,這些兵丁就抽籤分他的衣服,並且在那裡看守著,「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就不肯喝。他們既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鬮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裡看守他。」(太27:34~36)所以他們就只是照他們工作上的本分去做而已,沒有其他的意義,這是羅馬兵丁。我很怕我們每年過復活節時,會不會我們也變成像那些羅馬兵丁一樣,就是「復活節又到了」,詩班要唱有關慶祝復活節的詩歌,牧師要準備一篇復活節的講道,久而久之,每年時間到了我們就這樣做,根本不再去思想十字架是什麼意義,我們就像羅馬兵丁一樣,十字架對我們而言慢慢失去了感動,反正就是辦個慶祝復活節的活動,變成是例行公事,羅馬兵丁就是這樣,對他們來說只是照例值勤而已。

2、 宗教領袖:去除異己

對那些祭司長和宗教領袖來說,十字架是利用它來把他們不喜歡的人解決掉最好的手段,因為耶穌基督的出現,讓他們的地位受到威脅,耶穌說了一些與他們不太相同的道理,而且耶穌吸引的人比他們還要多,跟隨他們的人一直在減少,於是他們就開始找耶穌的麻煩和漏洞,並不直接殺耶穌,而是利用羅馬的政權和眾人的聲勢來剷除耶穌,到時候如果有人問他們為何處死耶穌,他們可以回答:「我們又沒有殺害耶穌」,對這些宗教領袖而言,這是他們最聰明的計謀,可以把他們的眼中釘去除。祭司長本來就知道,這些人把耶穌送到他那裡是因為嫉妒、因為不喜歡祂,所以十字架對這些宗教領袖來講,是讓他們能夠達到目的的工具,「他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可15:10)要耶穌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

3、 旁觀路人:搖頭誚譏

對那些看熱鬧的人來說,他們是來看「叫他不要隨便說話他就是不聽,今天才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有夠愚蠢。」聖經這樣說:「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祂,搖著頭,說:祢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祢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27:39~40),他們不了解十字架的意義,對他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講話不小心、被抓釘在上面的人。耶穌是被羅馬政府當作內亂罪逮捕,因為祂說祂是猶太人的王,這可不得了,所以耶穌被掛在那邊。對那些不了解整個事情旁觀的人來講,只是這樣的意義。

4、 十位門徒:失望恐懼

對耶穌的學生來說,可能會認為自己跟錯人了,跟了耶穌三年半,落得這個下場,「本來以為耶穌要是作總統,我也可以作官員,或是什麼委員的,地位可以越來越高,結果耶穌被人家抓去判了死刑,搞不好連我們也會被連累,還是先溜為妙吧。」有十個學生對耶穌很失望,而且也怕自己會被牽連,所以「當下,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太26:56)「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20:19)所以十個門徒的反應是失望和害怕。

5、 母親約翰:跟隨到底

但是有一個學生不怕死,他是約翰,是唯一的門徒,跟隨到十字架下。他是怎麼樣?他是要照顧馬利亞。馬利亞是耶穌的媽媽,不忍心最後不在耶穌身邊,所以馬利亞和一些陪伴她的婦人們,她們一直跟,跟到十字架的下面。馬利亞的年紀應該也大了,約翰扶著馬利亞,。耶穌看見祂的母親和祂所愛的門徒約翰站在十字架旁,就跟她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約19:26)在這裡,耶穌把祂的媽媽交代給約翰,約翰可以說是盡忠到底跟隨耶穌的人。

6、 悔改強盜:認罪皈依

對那個掛在十字架上的強盜,他在最後一分鐘向耶穌說:「耶穌啊,對不起,我實在是有罪了。」對他來講,他是悔改的強盜,在最後的時刻把握機會向主認罪,他得了救,另一個十字架上的強盜的反應卻是:「祢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祢得國降臨的時候,求祢記念我!」(路23:39~42)所以這個悔改的強盜是把握這個最後的機會,領受十字架恩典的第一個人。

7、 尼哥底慕:公開勇氣

尼哥底慕是要來跟隨耶穌,但是礙於自己的身份地位比較高,白天怕不方便,所以他就夜裡來找耶穌。但是到了耶穌死的時候,他勇敢的站出來,實際上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亞利馬太人約瑟,另一個則是尼哥底慕,耶穌被釘十字架,他們就這樣現身,「這些事以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的作門徒。他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又有尼哥底慕,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約19:38~39)所以他就把自己曝光了,他勇敢出來承認自己是跟耶穌的人,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底慕都是議員,是當時有頭有臉、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耶穌釘上十字架,他們終於得到勇氣,「耶穌都敢這樣,為什麼我還不敢承認?」所以他們就勇敢的站出來,公開承認與主的關係。

8、 鄉下西門: 生命轉機

對看熱鬧的古利奈人西門來說,他是看熱鬧時,被羅馬兵丁抓去背耶穌的十字架,但是他跟著耶穌走上那條受難的路(Via Dolorosa維亞多勒羅沙),整條受苦的路他都跟在耶穌旁邊,一直到耶穌被釘死,他整個生命被改變,他後來不只成為基督徒,連他的兩個兒子也變成基督徒,這個人叫作鄉下的西門,十字架對他來說是一個大轉變,因為他親身背了耶穌的十字架。「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你可以在羅馬書看到,亞力山大和魯孚就是羅馬教會重要的領袖,他們的爸爸就是非洲的鄉下人西門,他們從鄉下來經過那個地方,被羅馬兵丁勉強背耶穌的十字架,這是個特別的經歷,這個人開始是被逼的,但是沒有想到,這一趟路讓他看見耶穌,受到感動,整個人被改變。耶穌曾跟祂的學生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西門可以說是實踐耶穌所說這句話的第一個人,也是實在背耶穌十字架唯一的人。

Ⅴ、天天背十字架 (不是項上裝飾或年度演出)

對我們來說,雖然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去背耶穌的十字架,可是我們還是可以背十字架,在我們的生活中「背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背十字架嗎?西門是背一次就解決了,耶穌在這裡卻是說天天背,所以這不是一次就好了,而是一輩子,到底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什麼叫作天天背十字架?有的姊妹就是這樣天天背十字架(掛十架項鍊),不要笑,至少她還敢把十字架掛在脖子上,這樣的背十字架還算輕鬆,就是幾兩重的項鍊裝飾,英文這樣講:「It’s easy to hang a cross on your neck, but tough to hang your neck on a cross.(十架掛頸項容易,頸項掛十架艱難。)」要把你的身體掛在十字架上不容易,那個十字架不是小小的,是大大的,你先要扛那個十字架,到最後你自己要掛在十字架上,那就不是那麼容易。其實除了西門以外,在菲律賓有一個人,每年都背十字架,甚至讓人家釘上十字架,現在變成菲律賓的觀光賣點,從1961年開始,這個人是一個靠信心祈禱、為人醫病的人(a faith-healer),他為了要得到更強的能力,所以他們每年復活節都會演這齣戲碼,之後,他說這些只是演戲不算真的,要真正的把我釘十字架,真的用釘子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並且公開演出,這變成全世界都知道的表演,每年到了復活節的時候(到今年還是照常這樣做)他们必定演出,那個地方是San Pedro Cutud,是在菲律賓的Pampanga省裡面一個鄉下的地方,每年都有這樣背十字架、釘十字架的演出。第一個人叫作Arsenio Añoza,從1961年開始被釘,這個人到1993年才過世,很奇怪,他每年都被人家釘十字架,但是後來都沒有事。他們說釘子要先用酒精浸泡才不會感染,真的把釘子釘穿過手骨,當然還要用繩子綁,腳下有一塊支撐踏板,他真的每年都背/釘十字架。總之這是一個演出,對我們基督徒來講,既不是帶個項鍊掛在脖子上,也不是像這個菲律賓人每年表演一次,是要天天背十字架,到底天天背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從聖經找出一些跟這個有關的經文。背十字架有兩個意義,一個意義是,一定要釘上去的人才要背十字架,所以釘十字架和背十字架是相同的意思,背是過程,釘是結局,背十字架的目的是要讓人釘十字架。在聖經裡有時會說釘十字架,有時候會說背十字架,這兩個意思不太一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 拒作罪的奴僕

第一就是我們信耶穌的時候,就要把我們過去犯罪的老我釘在十字架上,換句話來講就是不再犯罪的意思,這是一個決心,願意跟老我作一個斷絕的決定,聖經這樣講:「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6:6)你要和祂同釘十字架,就需要先背十字架,背完才釘,這是羅馬帝國的規定,所以這個舊人要釘十字架,讓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所以背十字架第一個意義就是說,我們從今天開始,不要再作罪的奴僕。

2、 脫離邪情私慾

第二就是脫離我們的自私,也就是那些邪情私慾,只顧自己快樂就好的態度,聖經這樣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以上兩項就是要釘在十字架上,就是讓我們的罪和我們的自私(自己快樂就好,不管別人)的這種態度,要釘在十字架上,這是自我的一個改變。

3、 棄絕世界模式

對外在的世界來講,也有一個改變。聖經這樣講:「…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所以一方面我被釘十字架,另一方面,則是世界被釘十字架,英文叫作dare to be different,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會因為別人怎樣做我也照著做,我會分辨什麼是上帝要我做的樣子,敢跟別人不同。所以對我而言,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對世界來講,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我要先對世界死心,經過一段時間世界才會對我死心,因為世界會一直邀請我們參與我們本來參與的活動,就是本來我們還沒信耶穌以前的各種活動,但是當你跟隨耶穌之後,因為你要脫離原有的舊人,所以你開始改變,對你來講,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你已經不再做了,世界已經死了,但是世界對你還不死心,還會向你招手邀約,還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世界才會對你死心,到他們開始連找你都不找的時候,那才是「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已前是打麻將的,現在你信了耶穌,你感受到這樣賭博不好,所以對你來講,你把麻將釘十字架,跟它說:「從今天開始我不賭博,我不打麻將。」但是那些牌友,他們還不知道你已經不打了,所以又打電話來約你:「三缺一耶,來參一腳吧。」他們還會再找你,找到每次你都不去,人家才會覺得「那個人找他沒有用啦,他不打麻將了。」到那個時候,就麻將來講,你已經死了,所以「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會比較慢出來,「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會先出來,你對某一個不好的習慣先死了心,然後慢慢那些習慣的人,才會對你死了這條心,而且是死透了,連找你都不找了,那麼世界對你的影響就棄絕了,所以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是開始;「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是末了,到那個時候,那個引誘的力量就消失了,因為已經對你不感興趣了,放你去了。

4、 察驗善良神旨

那之後我們要做什麼呢?你要是能把你過去的種種壞習慣拋棄,並且不讓世界再次的引誘你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這就叫作「活祭」,因為你的老我已經當作祭獻給神,新的我開始照耶穌的榜樣來活,這就是活在上帝聖潔的、所喜悅的旨意裡面,「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察驗善良神旨」也是釘十字架,不過是離開世界的影響,「棄絕世界模式」是離開原先你那些不好的本質。

5、 不以福音為恥

然而背十字架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對我們所得到的這個福音,我們不會只讓自己好就好,我們會想和別人分享,但是在你的家族裡面可能會引起一些艱難。今天我們有一些人要受洗,是他們家族中第一個受洗的,可能他會遇到家裡面人的關心或是某些負面的反應,或是阻擋,或是「你為什麼要信耶穌?你這樣做,那以後我們的祖先公媽誰來拜他們?」等等很多的影響,為了要接受這個福音,會遇到一些家裡面人的關心或是艱難,你可有這樣的勇氣?這個是另一個背十字架的意思,「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1:16)

6、 為主見證受苦

不只這樣,你不只敢接受福音,你也喜悅向你的家人分享福音,你要分享給他們的時候,他們不見得會高興的接受,有可能他們會問你很多問題,有可能他們會譏笑你,這時候你還敢繼續分享嗎?保羅為了傳福音受了許多的苦,他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提後11:8)我們禮拜五受難聯合禱告會時,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禱告中所紀念的伯理和心瑜嗎?這對夫婦,先生是美國人,太太是台灣人,他們可以在美國過很優渥的生活,但是他們選擇去立陶宛,既然在立陶宛也就好,已經三年適應了,為何還要再去非洲,去沒水沒電的地區傳福音呢?要去Tanzania(坦尚尼亞),要去Ethiopia(伊索比亞),他們夫婦為何要作基督徒做到這個程度呢?作個普通的基督徒就好,為何還要到那裡去呢?心瑜是我們和平的姊妹,和她比起來,今天我們在龍安國小聚會,搬椅子整理場地只是一次辛苦一點算不得什麼。他們到那樣的地方,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不以給主作見證為恥,高興來為主受苦。」有一些人真的是這樣,所以福音才有辦法傳到那些比較不容易進去的地方,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福音背起福音的十字架。

7、 謙卑落地服侍

背十字架最後一個意思不是傳福音,而是服事,「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我喜歡這四個字「落在地裡」,就是去到最基層的地方,不是把麥子高高的放在博物館的展覽箱內,那樣仍舊是一粒麥子,他是高興落入土裡,我們台灣人說:「不怕蕃薯落土」,就是願意到最鄉下的地方、最基層的地方去服事,這是我對這四個字的了解,這也是一種十字架。我想德蕾莎修女是我們看得見的一個好例子,她落在土裡的目的是要擔當別人的痛苦。今天週報的牧函裡,我提到一位作家C.M. Clowe,他思考十字架的意義,他說人生裡有三樣東西,一個叫作荊棘(Thorn),一個叫作重擔(Burden),一個叫作十字架(Cross),有很多人把自己的重擔當作十字架,有很多人把自己的荊棘當作十字架,他說都不是,他說重擔是人從出生到成人一輩子會經過的苦難和痛苦,比如說我們的小孩到十幾歲的時候,會經過成為大人的痛苦,我們作父母的,在小孩子要轉變成大人的階段,也一同經歷這個痛苦,男人要退休時會經過退休的痛苦,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會經歷過的苦楚(Suffering),這是重擔。可是有些人一出生就是蒙古症,有些人出生就是殘障,有的人不巧被車撞斷腳,需要截肢,這是少數人會遇到的,對他們來講,這些是他們的荊棘,好像保羅身上的一根刺,有的人真的很痛苦。C.M. Clowe說十字架就是為了愛的緣故,把別人的重擔和荊棘拿來自己擔,那叫作十字架,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十字架是自己去拿的、自找的,本來是別人的,可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愛,你願意服侍人,所以去分擔別人的重擔和荊棘,你和他一起受苦,或是替他受苦,讓他可以減輕,不管是for,或是instead of,還是on behalf of,你高興這樣做,他說那才叫作十字架,就是自找的苦,是因為愛的緣故,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

8、 背負別人痛苦

盧雲(Henri J.M. Nouwen) 他本來是哈佛教授,大家很喜歡上他的課,他的心理學很厲害,但是後來他決定把哈佛教授的工作辭掉,到加拿大的一個收容心智障礙的黎明之家,去服侍那些根本就不能進大學讀書、一輩子都在殘障收容所的孩子,他到那裡跟那些孩子们一起生活、照顧他們,我想那是盧雲他背的十字架,那是他本來不用去受的,但是因為愛的緣故,他去體會那些殘障的孩子所受的是什麼樣的痛苦,他去幫忙,去減輕他們的痛苦,這就是背負別人痛苦的十字架。「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賽53:4)
前面提到「拒作罪的奴僕、脫離邪情私慾」就是指老我,特別是老脾氣、老習慣。特別今天要受洗的人,我鼓勵你們,至少我們背這樣的十字架,我們向主說:「主啊,我今天要受洗,請祢改變我,不管老我有什麼不好的個性或習慣,主,祢幫我拿走,我今天要把這個壞習慣釘在十字架上。」我想這是第一個背十字架的意思。心理學家Carl Jung(楊格)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這個黑暗面我們願意拿到主的面前讓主來對付、來改變,我想這是第一個十字架。第二個是「棄絕世界模式、察驗善良神旨」,這是指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我們能夠分辨世界上的人所做的,有那些是上帝不喜悅的,你願意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嗎?第三個是「不以福音為恥、為主見證受苦」,就是作見證,我相信今天要受洗的弟兄姊妹、初信受洗的人會很樂意去跟別人作見證,我要鼓勵我們當中受洗許久的兄姐,不管是五年或十年的人,久了我們就變成習以為常 (Routine),好像羅馬兵丁一般,耶穌的愛對我們來說越來越沒有感動,變成是應該做的事情就去做就是了,失去那份傳福音的熱情。伯理和心瑜他們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甘心受苦,我們沒有辦法像他們一樣,但至少我們要為他們禱告,至少在禱告的時候紀念他們,至少我們在經濟上跟他們一起分擔,這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也可以參加背負福音的十字架上。最後一個是「謙卑落地服侍、背負別人痛苦」,我想這是不論你到哪裡都能夠做的,你看社會哪裡有需要,願意去服侍嗎?有時只是掃我們社區的環境,那也是一種服事,這也是背十字架,把謙卑服事活出來。耶穌基督最後拿水幫學生洗腳,這是謙卑服侍最大的表現。

Ⅵ、結論:學主樣式,負主的軛。

耶穌基督邀請我們,就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我現在把這句經文解釋成,我們每天學主的樣式,我們每天背主的十字架,因為主的愛激勵我們,我們願意棄絕的不好老我,我們願意在世界裡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我們願意分享福音給人,我們也願意謙卑服侍有需要的人。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在兩前年前為我們背十字架、為我們釘十字架、為我們捨己。主,我們這些人有時候基督徒做久了,我們慢慢的忘了十字架的意義,我們把十字架當作ά ντί(anti),認為主祢替我們背,所以我們今生就可以享福,我們忘記了十字架其實也是ύπέ ρ(huper),祂是為我們受死,祂也邀請我們能夠為祂而活,能夠在祢的愛裡面,生活有根本的改變,能夠跟附近的人分享福音的好處,能夠謙卑服侍周圍需要的人。幫助我們對世界的影響有抵抗力,幫助我們在福音的分享上有愛心和勇氣,幫助我們在痛苦的世界當中,願意謙卑的分擔和扶助。主,如果這是十字架,幫助我們,給我們力量,好讓我們可以天天背十字架來跟隨祢。主,謝謝祢,因為你不是讓我們自己一個人來背十字架,祢為我們背了,祢也要陪我們背十字架,就好像祢邀請祢的學生說:『來負我的軛』,其實我們是跟主一同負軛,謝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外展宣道組 台灣神學院簡介

台灣神學院位址於陽明山區仰德大道的路段上,走進校園內,瞬間感受到彷彿來到世外桃源,五官六感隨即接收大自然的薰陶。雙腳一落地,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上可感受到被濕氣滋潤的大地,她是辛苦孕育台神之美的母體。當站在台神籃球場的正前方眺望整個大台北地區時,目光的極處所見是觀音山與淡水河,讓人不禁聯想到1872年馬偕博士在船上舉目觀看淡水週遭的清翠山巒時,上帝用比任何聲音都更加清晰地聲音,對他的靈魂深處輕聲地說:「此地就是了!」這是上帝對馬偕博士的呼召,祂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呼召每一位台神學子,來到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上帝國宣揚福音的基督精兵。

一、為宣教而設立的神學院

1872年加拿大人馬偕,爲了基督福音的緣故,他跨越邊界成為台灣人,一一克服國家、種族、語言、文化等障礙,在北台灣順利的讓福音進入百姓的生活當中。三十年來,他設立了六十餘所教會,為三千多名信徒施洗,並致力於教育事工,興建了牛津學堂教授神學、醫學,創辦醫院,編印「中西字典」等,如此努力,為的就是能夠培育更多當地的宣教人才投入宣教事工,使福音的薪火能代代相傳。
牛津學堂於1882年7月落成於現今真理大學校園內,後為順應1911年北部教士會決議將傳教中心由淡水遷移到當時的首邑台北,隨即在台北牛埔庄(現在的雙連)購買一宏大地皮,擬建設醫院、神學校、及宣教師住宅。所以,1914年在淡水的神學校,由牛津學堂移轉來台北的雙連,暫時在馬偕醫院對面的臨時校舍上課,先後有三、四年之久。1917年夏天在台北雙連舉行神學校新校舍奠基典禮,任命吳威廉牧師設計,經十個月之久的工程,於1918年春季完成堂皇的紅磚造「台北神學校」。主後一九四五年戰後福音事工方興未艾,教會快速成長,急需宣教人才,坐落於雙連的舊校舍及設備已漸不敷使用。加之都市繁榮發展,吵雜喧嘩影響靜修研讀。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吳威廉紀念館及男生宿舍竣工落成,神學院遂從雙連遷移到陽明山嶺頭現址開始上課。

二、為宣教而存在的神學院

台灣神學院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在培養多元宣教人才的使命中,學院設有「神學研究所」、「教會與社會系」、「教會音樂系」,以及裝備地方教會信徒的「神學系」。在「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的教育理念基礎上,台灣神學院努力將西方的基督教傳統,加入亞洲的文化反省、多元開放的普世觀點,並致力於本土與海外宣教。

在學院裡,所有接受上帝呼召的神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學習,也透過禮拜、靈性小組、團契生活、營會活動、教會實習與寒暑假國內外短宣隊宣教操練,將自己裝備好,成為身、心、靈健全的服事者。

三、邀請您加入上帝國宣教的行列

近幾年,台灣神學院努力培養更多師資、邁向宣教與國際化,也於今年有許多改善學校軟、硬體設備的計畫,目前已經完成的有行政中心、圖書館擴建工程,以及學生餐廳的整修,正在進行的有神研中心的整修工程,未來將繼續有學院立案,以及史料中心與校史、二二八展示館的興建工程需要繼續努力。過程中,我們對上帝的帶領與長期為神學院代禱與奉獻的弟兄姊妹充滿許多的感謝,沒有你們也就沒有今日的神學院,未來的神學院也將因為有你們的持續代禱與奉獻,使神學院創造更多更美好的宣教故事。

在馬偕的傳記中《台灣遙寄》結束之前,馬偕形容這是一本未完成的書:「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才正要開始。」這句話代表著馬偕知道上帝國宣教需要不斷的興起宣教工人,才能不斷的創造新的宣教故事。我們非常高興神學院在得到宣教伙伴教會的支持下,得以在去年差派一位宣教師前往蘇門達臘宣教,在海外宣教的行列中,我們開始學習馬偕跨越邊界的宣教事工,我們誠摯邀請您繼續關心與代禱,與全體師生共同編織感動人心的宣教故事,我們深信故事中有您,一定會更美好!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