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小組系列(六):神的朋友 God's Friend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2.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的小組系列中,我們提到:傳福音是大使命、大誡命、也是新的誡命;要傳福音,首先我們要來思考「究竟傳福音所奠基的根本為何」─那就是上帝的愛:我們要先與上帝建立愛的關係,才能夠進入傳福音的事工裡。因此,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神的朋友」。這個觀念很特別,因為很少人敢於想像「我是神的朋友、神是人的朋友」,而想著「我們與神之間有太大的差距,怎能夠成為祂的朋友呢?」

Ⅰ、引言:知心友誼很甜蜜(George Eliot 1819-1880)

我讀了一本英國的小說,該作者George Eliot寫到一段關於朋友的話:「知心的友誼很甜蜜,不管麥粒或糠秕;我儘管傾心吐意,他伸雙手全接去,輕篩分離留麥粒,再溫柔吹散糠秕。」耶穌曾說過,祂在最後審判之時,要收祂的禾稼,接著要把麥粒收在倉裡、把糠秕燒掉。然而這位詩人竟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友誼,他的意思是說:「在我要給朋友的東西當中,我不需小心翼翼的撿,而是可以整個給他,他也會整個接受;在接受以後,他會把有用的麥粒留下來,並溫柔的吹散沒有用的糠秕。」你是否認為這是一個親密的友誼關係?對於不是很熟稔的朋友,我們與其相處時,總是很小心挑著什麼話能講、什麼話不能講,因為怕說錯話、會得罪對方;但若朋友之間要好到一個程度,就不用在乎、不用這樣小心,因為朋友會聽得懂什麼是氣話、會知道其真正的意思,就聽進好的部分、讓不好的隨風而去。如詩人所說:「朋友將無意義的內容輕輕吹走,而我不需負責挑出麥粒或糠秕。」我們和上帝之間是這樣嗎?我們敢向上帝任意說話嗎?剛信主的弟兄姊妹會否認為「我不敢禱告,因為怕說錯話、怕不小心得罪上帝」;有人說,如果上帝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可以放心地什麼都講,因為上帝聽得出哪些才是我們要說的、哪些是氣話而已。這詩人的詩句正是描寫這樣的知心朋友。

今天的經文中談到與朋友的關係,我在這裡稍做個整理:耶穌基督對祂的學生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捨命和遵行是代表願意為朋友付出─付出你的時間、你擁有的好處,使你的朋友得到造就─這是朋友之間的第一個關係。第二點:「…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僕人並不知道主人所做的是何事,但朋友知道,因為其中一位肯說、另一位肯聽─願意好好的溝通內心的想法,這是朋友之間的第二個要素。第三:「…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揀選和分派的意思就是託付─好朋友之間才會把重要的事情交託給對方、請對方幫忙。所以在這段經文中,我看到有三個成為好朋友的要素:肯為朋友付出、彼此有好的溝通、並在必要時能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朋友。

Ⅱ、朋友之間重要因素

1、 信任託付(Confidence)

再來我們要用六個C思想何謂好朋友。在聖經裡有幾個關於朋友的記載,其中一個是提到百夫長:他的僕人生了病,但因為他自己是外邦人的身分而不敢去見耶穌,於是「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路7:3)。我們看見百夫長是他奴僕的好朋友,當他的僕人有困難時,他為對方去找耶穌來幫忙;同時他也是猶太長老的好朋友(他自己是外邦人的官,但跟猶太長老有交情),所以他請猶太長老向耶穌說:「請祢來幫助我的僕人」。我想這是一個好例子:朋友是可以託付(confidence)的。

2、 犧牲付出(Concession)

聖經中還有提到另一對好朋友,就是約拿單和大衛:約拿單把自己的戰爭裝備都送給了大衛,「約拿單從身上脫下外袍,給了大衛,又將戰衣、刀、弓、腰帶都給了他」(撒上18:4),這麼一來,約拿單自己就要冒生命的危險。朋友是能願意為對方付出(concession),把最好的給對方。

3、 傾聽傾訴(Communication)

聖經中的約伯也有三個好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當約伯遇到極大艱難時,這三個朋友來探訪他。約伯對他們說:「你們要細聽我的言語,就算是你們安慰我」(伯21:2)。好朋友是肯表達心思的,也肯聽對方遇到的困難或內心的痛苦。傾聽和傾訴(communication)在保持友誼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動作。

4、 陪伴共處(Companion)

不過,我認為傾聽比傾訴來的重要,也就是朋友要能願意聽對方說。我們常說好朋友是「知心」的朋友―知道對方的想法、肯聽其內心各種的感受。箴言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好的朋友之間,是會時常親愛、陪伴(companion)、共處、會花時間在一起的。

5、 照顧保護(Champion)

保羅在極艱難的景況中,遇到了一位叫猶流的官,是要帶保羅到羅馬受審的:「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徒27:3),雖然保羅已經變成了被告,但他還有一群朋友願意在那樣的情況下來照顧他,這是不容易的。耶穌在被告的時候,他的學生都離開祂,因為怕受到牽連。我還記得我在美國時,曾遇過一個事件:一個台灣孩子殺死另一個從新加坡來的少年。這孩子被控告,其父母隨之常進出法院。有個兄姐告訴我說:「他的母親都吃不下、睡不著,常在法院開庭時昏倒,您可以幫忙他們嗎?」其實那時我有些掙扎,因為是要站在殺人的這方。後來這孩子被判無期徒刑,我在禱告之後,感到其父母還是需要有人的支持,於是我就帶一些弟兄姐妹到法院,在開庭時我們一起坐在被告父母的旁邊陪伴他們。不知道你聽了後會不會覺得坐在那邊時一定很不舒服,因為所有旁觀的人都議論紛紛:「在被告那邊是些什麼人?他們難道不認為殺人是錯的嗎?」所以當保羅成為被告、落難的時候,有人願意來接待他,這真是很不容易的。這在英文是說champion,就是給予這朋友支持,特別是在他處於弱勢、艱困的情況下。

6、 接納爭執(Confrontation)

最後一個C,讓我們來看雅各,我認為他是上帝的好朋友,因為他敢跟上帝摔跤。朋友之間若能說「你這樣不對,我不同意」,這就是可以與對方爭執,英文是confrontation:有時為了朋友的好處,你甚至會挑戰他,對他說:「你這樣做不好」,孔子叫作「諫友」,是指朋友之間可以規勸,我想這也是關於好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27:6)

Ⅲ、亞伯拉罕信靠上帝

整本聖經中,以「上帝的朋友」來描述的有兩人―亞伯拉罕和摩西。有人說還有大衛,但在聖經中並沒有直接如此提及,只說他是合神心意的人。我們要來看,為什麼亞伯拉罕和摩西是上帝的朋友?上帝對沒有後嗣的亞伯拉罕說:「將來你的子孫要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他就相信上帝的話─朋友是可以信靠的:「…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雅2:23)所以,成為神的朋友的第一重點,就是「信」─相信、信靠。至於摩西,他被稱為上帝的朋友的記載是在出埃及記:「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11)因此第二重點就是「說話」,也就是溝通─摩西和神之間無話不說,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不過再仔細地讀聖經,會發現神與亞伯拉罕和摩西的互動並不只有這樣,我們還可以看到以下幾點,而了解神選他們作朋友是有著他們的問題:

1、 信靠神應許踏上信心之旅(Tursting Promise)

我們說亞伯拉罕相信上帝,首先我們發現的是他信靠上帝的應許,所以就踏上信心之旅:「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這樣的信靠,成為上帝和亞伯拉罕建立友誼的第一個互動。

2、 應許地遇飢荒避難下埃及(Compromising Integrity)

可是亞伯拉罕一旦照上帝所說的到了應許之地,立即就遇到困難。當遇到困難時,對上帝的信靠就受到了挑戰,而這次他是失敗了,因為他自行做了決定。「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創12:10)他遇到的問題是,他擔心到了異地他鄉,他的美麗妻子會被國王注意到,而後也真的事情就這樣發生,所以他向妻子說:「你可否對法老王說你是我的妹妹」,法老真以為如此,就將他的妻子帶到王宮裡去,但後來上帝出手干預,這事才沒有繼續演變下去。我想這是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的軟弱,他沒有辦法信到一個程度說:「遇到困難時上帝會處理」,他還是想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這是我的解讀。決定下埃及倒還可以,但之後為了自衛而說謊,我想這是不可取的。

3、 接待客旅為所多瑪城祈禱(Intercession Hospitality)

亞伯拉罕也向上帝討價還價。有天他看見三個出外人前來(神的化身),他就接待他們。接待完後,其中一位就對亞伯拉罕說:「將來我要毀滅所多瑪城」,亞伯拉罕因為姪子住在那裡,就不斷向上帝交涉:「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創18:23)上帝回應說不是,亞伯拉罕繼續說:「若城裡有五十個好人,祢可以不滅城嗎?」就這樣從五十個一直爭取到十個,而我認為他敢對上帝這樣說話、一再地討價還價,是亞伯拉罕跟神之間的一個很好的互動,而且,他是為了別人而與神爭執。

4、 甘心獻上以撒遵行神旨意(Sacrificing Obedience)

我們可以學習的最後一個是,亞伯拉罕慢慢地學會對神完全的信靠,且到了一個程度,上帝要他做什麼,他都願意去做。上帝對他說:「你把你唯一的兒子還給我」,亞伯拉罕就去做,後來上帝派天使來「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22:12)神預備了一隻羊,讓亞伯拉罕能用其來獻祭;神看見亞伯拉罕真的將祂的話視為最重要。在這裡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甘心奉獻,他遵行神的旨意。

Ⅳ、摩西與神關係親密

1、荊棘火前推辭神差遣(Reluctant Acceptance)

那摩西呢?摩西在一開始的時候與亞伯拉罕對神的反應並不同。上帝開始呼召摩西時,摩西推三阻四、不太甘願,因為他知道與法老王對立的危險性很高。他在埃及打死了一個埃及人,就從埃及逃出來,而上帝現在要他回到埃及去,且是為了要把以色列人救出來。摩西說:「我拙口笨舌,我有這困難、那困難…」,上帝都一一為他解決,直到最後,摩西說:「好吧,主啊,祢要打發誰就打發誰吧」(出4:13)他不是直接說「好」,上帝就生氣了─「我就是叫你!」摩西在一開始時並不是很心甘情願地回應神的呼召,可是神和這樣的人作朋友。

2、營外會幕與神面對面(Intimate Encounter)

後來摩西和上帝就建立了一個很親密的關係。摩西在營外設了一個會幕,常常去到那裡向上帝說話:「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9-11)帶領六十萬人在沙漠裡行進是很繁重的任務,摩西為了要與神有面對面的時間,就在營外設會幕,並找時間到那裡去。其餘百姓都不敢跟去,因為那是上帝臨在的地方,照聖經的說法,百姓是在自己的帳棚前遠遠地下拜。這提醒了我,忙碌的人需要營外的會幕:要成為好朋友,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時間來聽他說話、並與他說話,這也就是說,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需要有一個能好好聽對方說話的時間,因此我認為摩西最寶貴的就在於,他在忙碌當中還願意在營外造一個會幕,使他自己有一個地方、有一段時間不受干擾,可以和神說話的。所以,神就和他面對面說話,好像朋友一樣。

3、鑄金牛犢懇求神赦免(Interceding Forgiveness)

摩西與亞伯拉罕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為了軟弱的人來向神討價還價。當摩西在山上領受十誡時,亞倫因為受不了百姓的不斷要求,就幫他們造了金牛犢,上帝就要殺他們。摩西向神說:「倘或祢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祢從祢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2),這並不容易─摩西和亞伯拉罕都有一種為了別人而來到神面前向神求的心腸。我們傳福音,就是要為那些還沒有信主的朋友,來到主的面前迫切禱告祈求。你是否有這樣為了朋友的心,在神面前說:「神啊,請祢給他機會,讓他有機會來認識祢」。

4、怒打磐石違背神聖言(Infuriated Disobedience)

摩西開始時表現的不太好,結束時也做的有瑕疵。他一生都聽從神的話,但在最後一次當百姓吵著沒有水喝的時候,神說:「你拿著你的柺杖指著石頭命令水出來」,摩西卻拿起柺杖往石頭打下去─「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當會眾爭鬧的時候,違背了我的命,沒有在湧水之地、會眾眼前尊我為聖」(民27:14)因為這樣,摩西沒有辦法進到迦南地。當我看到這裡,我感觸很深,因為這樣的人竟還被稱為神的朋友;並不是要一個完美的人才能作神的朋友。上帝不是要求我們十全十美、言行舉止及手中所做的都完美無誤,祂也不是在我們做到這樣後祂才與我們作朋友。神知道我們、神知道亞伯拉罕、神知道摩西:神知道我們的心、知道我們有軟弱,神接納這樣的我們作祂的朋友。

Ⅴ、如何成為上帝朋友

1、 蒙主犧牲之愛終生常感恩(Receiving Grace)

我們要如何成為神的朋友?我們羨慕那成為神朋友的嗎?耶穌對學生說:「我為你們捨命」,這是當好朋友的第一步─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付上生命的代價,我們領受這樣的恩典才得以跟神和好、成為神的朋友。也就是說,作神的朋友的第一步是願意領受耶穌為我捨命的這件事,而後才能進到跟神和好的關係。羅馬書第五章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願意接受神的愛、回應神的愛,就能進到朋友的關係。

2、 以彼此相愛遵行主的命令(Loving Obedience)

耶穌說:「若你們是我的朋友,你們就會聽我的命令,而我的吩咐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耶穌的命令不是要我們替祂做什麼事,而是要我們互相能彼此相愛。當我們跟周圍的人能做好朋友時,耶穌說「你就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弟兄姊妹,我們是站在神和人之間的一個重要位份,我們願意作耶穌的朋友,我們就會願意彼此作朋友,這也就是耶穌給予學生的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3、每日讀經禱告與主常親近(Daily Devotion)

剛才我們提到,摩西成為神的朋友,是因為他在營外會幕中常與神說話。弟兄姊妹,我們常如此嗎?我們是否願意每天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地方,在那裡讀神的話、將神的話常記在心中、並常和神說話?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是神的朋友。教會新推出靈程日誌,有三年、兩年、一年讀完一次聖經的三種選擇。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設一個營外的會幕,在那與神親近、跟神說話、也聽神說話,這並不困難,只要肯下決心。摩西就是這樣成為神的朋友。你願意嗎?「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4、遭遇挫折困境敢與神相爭(Embracing Struggling)

最後一個,就是敢跟神相爭,英文叫作Embracing Struggling(擁抱掙扎)。我在美國唸神學院的時候,第一次學得這樣的觀念:在我們和神的關係中,我們可以跟神吵架。我以前從不敢這樣想。在福樂神學院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聖經中最美好的圖像就是雅各跟神摔跤─他在跟神摔跤以後,被稱為神的王子。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也是一樣,祂跟神摔跤,直到最後,流汗好像血一樣滴下來;祂跟神摔跤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神要祂上十字架:「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太26:39),好朋友之間若夠親密,是可以起爭執的。最後祂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這個順服,是在掙扎之後的順服,而非什麼意見都沒有就完全聽命去行。這個爭執,指的是我敢讓上帝知道我的害怕、我的不安、我的不願意。雅各就是跟神摔跤,而我認為最好的朋友之間也會有爭執,或許是跟神說:「神啊,我不喜歡祢這麼做,我喜歡的是那樣」,但最後我們願意順服。這個相爭,這樣的朋友關係,是我們敢跟神表達我們內心最深的想法。

Ⅵ、結論:操練神的同在(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 Brother Lawrence)

最後我要再次介紹勞倫斯兄弟(Brother Lawrence),他是十六、十七世紀修道院裡的一位廚師。他原本想當神父,但當神父的條件是大學畢業,修道院長就說:「這不行,你的學歷不符」,他說:「我真的很想到修道院裡修行」,院長後來想想說:「那麼你去廚房當廚師好了」,他就去當了廚師。但他在當廚師的時候,他和神之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關係。他什麼都不懂,他只知道「我做什麼事情,就是因為愛上帝而做的」,所以他在廚房掃地、烤麵包、做任何事都充滿著快樂。對我而言,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人與神的關係中,這是最難得的。最後他說:「看到每一個人,不管再怎麼樣的人,我都看到耶穌的榮美在那人身上」,所以待人處事就都成了與神親近,並不需要營外的會幕─他已經把營外會幕的關係搬到營內的生活裡去了,他隨時隨地都跟神有親密溝通的關係。他沒有寫書,但在他過世以後,修道院的院長因為受他的影響很大,就把他所講過的話、曾寫的信,集結成一本小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神的同在)。我把他說的話整理重點如下:「凡事謝恩、隨處讚美、時時禱告、步步跟隨」,這是指,我們在如意或不如意的事上都要能看到神的恩典,如此才會凡事謝恩;在周圍的環境能欣賞神的創造,才會隨處讚美;不論遇到何事,都能跟神保持親密的溝通,這樣才會時時禱告;跟神的關係中,能表達真正內心感受、會跟神爭執,但最後能願意順服,這樣才能步步跟隨祂。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當亞當犯罪躲起來的時候,聖經說,祢就到伊甸園裡行走,祢呼叫亞當,從那個時候開始,祢就一直希望跟人恢復親密的關係,可以跟人之間有好的互動、好的對話。這樣的恩典一直到啟示錄,我們就看見,祢就把祢的帳幕搭在人間,祢要在我們當中行走;祢要擦乾我們所有的眼淚;祢要作我們的朋友。神祢一直要尋找人來作祢的朋友,可是許多時候我們因為覺得自己不配、不敢,我們跟祢保持距離,或是我們為自己的事情忙碌,我們沒有時間留給祢,主啊,或許我們對祢不敢相信,所以我們對祢的旨意、對祢的要求,我們不願意去遵行。祢在聖經裡記載這兩個人─亞伯拉罕和摩西,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的榜樣,他們有很好的模範,他們也有他們的失敗,可是神祢都願意作他們的朋友,所以我們相信,我們不需要完美才能夠作神的朋友,我們只要學習亞伯拉罕那樣的信靠,學習摩西那樣的跟祢親近,我們就可以成為祢的朋友。求主幫助我們,從勞倫斯兄弟可以學習到,時時的禱告、隨地的讚美、步步的跟隨,幫助我們成為祢的好朋友,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