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吾人在上禮拜一參與「公共神學論壇」,這是由中華二十一世紀智庫主辦,邀請台灣神學院、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發表專文,並分別由靈糧堂教牧宣教神學院、衛理神學院院長擔任回應人。會中並邀請香港中國學院副院長江丕盛發表「基督、教會與公共神學—從太陽花學運到佔中行動」。藉此次牧函摘錄該文的部分段落跟大家分享,讓我們初步認識何謂公共神學,以及教會在公共領域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以開闊我們的信仰眼界,豐富信仰在生活上的實踐層面。
公共神學是什麼
1.簡單來說,公共神學是教會或信徒在公共語境中的信仰聲音和關注,嚐試其中探討、反思和表述基督信仰。就內涵來說,公共神學和傳統的教會神學沒有不同,仍講創造和終末、啟示和救贖、仁愛和公義、恩典和審判。但公共神學堅持公共論壇應該有信仰的聲音和視角,強調公共議題的協商不能忽視信仰的關注。教會既是公共的一份子,教會信仰對公共有何意義?信仰可否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和理據?在公共價值的塑造中,信仰的屬靈資源是否也可以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資源?
2.教會必須慎防把信仰聲音化約為在某一爭論議題上信仰應該持有的立場,或是把信仰思考化約為在某一爭議議題上,信仰可以提供的正反理據。要在公共空間發出獨特而清晰的信仰聲音,教會必須清楚並捍衛信仰與公共之間的正確關係。
3.公共神學既是神學,就不能被化約為時事(或政治)評論。換言之,公共神學家不等同於時事評論員,雖然公共神學和時事評論免不了有重疊處,但時事評論卻不是公共神學的核心。
4.公共神學或許不會讓我們立即發現在某一爭論議題上教會應持有的立場,卻或是持某一立場時可以有的神學理據,但卻可以幫助我們在爭議的噪音中,仍然聆聽信仰的微小聲音,嚴謹思考基督信仰今天在公共空間的意義,進而拉闊我們對談和參與的空間。
信仰在公共的意義
1.面對公共議題的分歧意見,教會不須因為信仰群體中彼此分歧的看法而擔憂,這正說明基督徒並沒有特別的高地或視角,他們並不因為是基督徒,所以政治觀點或判斷就一定比他人正確,或少犯一些政治錯誤。基督徒更不可因為要「行公義、好憐憫」,就一味自義地以為自己的一定正確。信仰在公共空間的正面而積極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先知的批判,更在於在真理面前謙卑地聆聽和學習。
2.信仰可以把道德勇氣和誠信帶入公共領域,政治不應是一場純粹權力的鬥爭或遊戲。就如學者把治學的嚴謹和誠信帶入公共領域,信仰論述在公共空間的重要意義,不在於基督徒最終會為了合一而彼此認同、觀點一致,而是他們可以把道德勇氣和誠信帶入公共領域。
3.基督徒投入社會參與時,不僅在開始時從信仰的角度檢視是否該投入,更應該在整個參與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換言之,透過基督徒在公共空間的積極參與,基督信仰的屬靈資源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系統,與社會各持份者共同塑造一個真誠、仁義和滿有恩慈的公共價值體系與生活方式。
4.最後,信仰資源可以抗衡社會撕裂文化,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社會慣常用標籤效應把人歸邊,人際關係非友即敵,對立瞬即轉為敵對。基督徒是否以對立為敵對,抑或願意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維護他發言的空間和權利,謙虛聆聽他的理據?甚至願意陪走第二里路、跨越鴻溝、真誠對話,共同嘗試探討共融共存的可能性。基督徒應該極力抗衡撕裂和敵對的文化,在堅持自己的立場時,同時堅持對人應有的尊重、寬容、和睦態度。當信仰進入一個撕裂和敵對的公共空間時,呈現在其中的生命不應該只是先知的聲音而已,而是祭司的溝通、調和、協調、紓解的服侍。
5.在撕裂中,我們很容易視對方為無知、無恥、病態、被綑綁、失去良心的,對方在我們眼中是思想貧乏、赤裸裸的無恥、心靈病重臥床的、良心被權勢、利益囚禁的。但當我們陪伴走第二里時,我們以為在服侍人,其實是基督在服侍我們。走第二里路,最令陪行者驚訝的,或許就是在這條所謂敵人的道路上遇見上帝,原來上帝也在他的道路上。這並不意味著他的道路或者我的道路就是上帝的道路,而是上帝自己才是真正的陪行者,在祂的仁愛和恩典中,祂在我們各自偏行已路的途中與我們相遇。
6.面對世界社會的快速變遷,信仰團體不應該忽視,也不能迴避,必須勇敢而有智慧地接受公共空間的嚴峻挑戰,在抗爭中真誠對話,在撕裂中縫補,在夾縫中給予救贖的盼望,這正是信仰進入公共空間的最重要意義,也唯有這樣,教會在公共領域仍有福音可傳。
--
由 Blogger 於 9/12/2015 05:12: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