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我要能看見

講道內容
我要能看見
經文:路加福音十八章: 35-43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前言:麥當勞之唐氏症事件
若留意上最近的新聞報導,我們會看到一則消息:高雄某間麥當勞餐廳,協商警力驅趕一名患有唐氏症的兒童。事件經報導後,許多唐氏症兒童的家長紛紛抗議,最後餐廳的營運副總裁出面道歉後,事件才平息。相信麥當勞公司不可能立有「驅趕唐氏症兒童」這一政策,這是內部一些員工認為,唐氏症兒童的動作較緩慢,或許會妨礙了在餐廳裡用餐的其他消費者。為了維持用餐空間的品質,請警察驅離孩子,結果反倒大大地損害了公司的聲譽,弄巧成拙。
在古代的中國,高級官員面前有專人拿著「肅靜」、「迴避」的牌子,告誡往來的百姓,有要員即將經過,要安靜、迴避,以免擋了路,影響大官的心情。類似如此,今日的經文也說道,耶穌身邊的人擔心他覺得吵,以致於自作主張,做出了一些奇怪的行為。「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路18:35)路加福音對此事的記載,與馬太和馬可兩卷福音書的有些出入。馬太福音描述,有「兩個」瞎子,在耶穌「出」耶利哥城時;馬可福音記載,有「一個」瞎子,在耶穌「出」耶利哥城時,瞎子名叫「巴底買」,就是「底買的兒子」之意。路加福音寫道,「將近」耶利哥城時,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小結大致上的幾處出入:是「出」或「入」耶利哥城?一位或兩位視障者?行乞的視障者有名字嗎?許多人不免認為,聖經的記載十分混亂。簡易的解釋是,這個故事以巴底買為主軸,另一位乞丐較為沈默,因此沒有被聖經其他經卷的作者記錄下來。另外,耶利哥城有新、舊兩座城門,兩者之間僅相差約一英哩,出了舊城門,就要準備進入新城門。故事發生在新舊城門的交會之處,如此記載,因為在當時看來,這並無太大分別。兄姊讀經時,一般大概不會留意這類枝微末節,因為一般信徒很少會並列福音書,平行閱讀。
視力不便在古代,是件很不幸的事,因為當時沒有完善充足的法律和機構,可以保障、幫助視障者。在當時,他們被視同放棄之人,沒有謀生能力,可做的事很有限,許多人最後流落街頭,以乞討維生。當時,巴底買坐在接近耶利哥城的路旁,與其他的乞討者,聰明地找一塊人潮眾多之地,並且時間上最好是接近宗教的節期,因為節期時,前往耶路撒冷的民眾格外絡繹不絕,通常也會帶著宗教情懷,對乞討者會特別地慷慨。
一、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
乞討者看見要去朝聖的群眾,會比平常賣力地說:「可憐我這瞎眼的人吧!」他會說:「上帝祝福那憐憫他人之人」。記得幼時隨家人到廟裡祭拜,節期時碰到乞討者,他們說話的態度非常地卑微。那時我才是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竟對我說:「好心的少爺,拜託可憐一下」。我非常不習慣,從沒人叫我「少爺」。可以想像,為了生活,巴底買必須放下自尊,極度卑微地活著。
那些日子裡,當巴底買在耶利哥城門口乞討時,人們不斷地傳講耶穌的消息,這消息傳遍整座耶利哥城。當耶穌終於親臨耶利哥時,滿城都騷動起來,人人出來,要親賭耶穌的風采,包括稅吏撒該。巴底買在城門口,一定聽過他人講述,耶穌如何醫治了長大痲瘋的病患,如何使瘸腿行走,瞎眼得看見。巴底買必然或多或少地,將這些消息放在心中。若注意讀經,會發現耶穌的行程,是一步步地往耶路撒冷的方向前進。所以,當耶穌越來越接近耶利哥時,巴底買心中可能也漸漸地產生期待。
這天,耶利哥城門口的喧囂不同以往,當巴底買知道,是耶穌到了耶利哥。他知道,這是他的關鍵時刻,一定要把握機會。於是他放開喉嚨,大聲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他的聲音必然讓耶穌身旁的人感到刺耳,有人來到巴底買面前,斥喝他安靜下來。但巴底買非但沒有因此而停止喊叫,反而叫得更大聲:「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可以想像,跟隨耶穌的人群聽見了這般地嘶吼,想必都會覺得厭煩。
聖經記載,耶穌便停下腳步,叫巴底買過去。人們就叫他,對他說「放心」。這「放心」很有意思,像是巴底買本該遭受懲戒一般,所以當耶穌叫他過去,旁邊的人都對他說「放心,沒事」。然後,從巴底買的行動可以看出他對耶穌的期待:他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巴底買用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顧不得自己重要的外衣,立刻搖搖擺擺地走向耶穌。
二、你要我為你做什麼?
正當所有人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走到耶穌跟前的巴底買時,耶穌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要我為你做甚麼?」(路18:41)這是非常特別的問話。耶穌不問巴底買「你要什麼?」,而是問他「你要我為你做什麼?」這句話,表明了耶穌的柔和謙卑。不管對方出身如何,有怎樣的社會地位,即便是卑微、受人輕視、被認為無用之人,主都用謙卑的態度來服侍,這就是主耶穌。
請留意「你要什麼」和「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二者的差別。耶穌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對那弱小卑微的人,他流露出謙卑柔和。可以想像,巴底買在耶利哥城門口,常遇到他人的兇惡斥喝:「走開!臭乞丐!你這瞎子!」他想必鮮少經歷像耶穌那般的溫柔態度:「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可能是巴底買一生所聽過最美、最柔和的一句話。
於是,他得到耶穌的一個應許,可以為他做一件事。巴底買所求的,不是很多的錢,漂亮的妻子,一份好工作等,他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於是他說:「主啊,我要能看見」(路18:41)如果查考希臘原文,這句話的原意是:「主啊!我要再次能看見」。由此可推論,巴底買並非先天性的視障,可能是後天發生意外,或因當時惡劣的醫療條件之故,以致失去了視力,所以他很渴望能再次看見,因為他知道「看見」的美好。他對耶穌說:「主啊!我要再次能看見」。巴底買知道自己人生的困境是什麼,不是金錢或社會地位;他真正的問題是看不見。所以他請求耶穌幫助他,能夠再次看見。
三、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
耶穌回答他說:「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路18:42)。巴底買得醫治的故事裡,重要的關鍵因素是他的信心。耶穌說,因為你的信心,你能看見,你的信救了你,根據聖經記載,巴底買便立刻能看見了。這是神奇而完全的醫治,因為人的眼睛若長期受損,很可能視神經早已萎縮,即便是移植視網膜,也未必能改善情況。巴底買不單視力得醫治,視神經也被醫治了,這真是神奇的奇蹟,他的疾病完全地康復。
而巴底買回應神蹟的方式,不是回家去過幸福快樂的人生,而是從此跟隨耶穌。當生命的問題得到解決,人該如何回應?巴底買起來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於上帝,這是很重要的記號,生命被改變的人,成為一個跟隨耶穌、讚美上帝的人,這是十分有意義的象徵。


回應
一、誰是真正看不見的人?
當巴底買遇見耶穌時,他宣稱耶穌是「大衛的子孫——耶穌」。這個稱謂之於猶太人,意味著那將要來的彌賽亞——基督。因此,巴底買如此稱呼耶穌,表明了他認為「你就是彌賽亞」。在此之前,當有人稱耶穌為上帝之子時,耶穌的反應都是「不可說,安靜」。但是這次,當巴底買稱呼他為「大衛的子孫」時,福音書裡記載,耶穌非但沒有禁止他,反倒頭一次地公開接納了這個稱謂。
反而是跟隨耶穌的門徒,禁止巴底買如此地宣告。門徒們或許沒有仔細聆聽內容,只是覺得他吵,所以企圖禁止他公開吵嚷。這件事反應了,隨著即將進入耶路撒冷,耶穌的身份將被揭露,但耶穌身邊的人卻無法接受,希望能禁止此事。
若細讀馬可福音,或許對門徒們會有一個印象:他們是一群沒有弄清狀況的人。他們沒有弄明白耶穌的真實身份,以致於當耶穌對他們說「我要被釘十架」時,門徒尚且兀自爭論,在耶穌國度裡的名分、高位。這些人如此地跟隨耶穌,令人不禁感慨,雖然巴底買眼睛看不見,但他內心卻看得十分清楚;許多人雖然視力良好,但內心的眼睛卻瞎了,不知道耶穌要往哪去,也不知道跟隨耶穌最重要的目的和意義。
這樣的光景,不僅發生在兩千年前;如今,許多人內心的眼睛也是暗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終其一生在黑暗中摸索,遇不見也找不到上帝。甚至當遇見耶穌,耶穌要走進他們那黑暗的世界裡時,問他們:「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卻往往錯失了寶貴的機會。
也有許多人認為,所謂跟隨耶穌,是要能夠獲得更多、變得更好。這不是不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打開心靈的眼睛,真正地看見,耶穌來到世上的意義,是謙卑地為眾人死;而我們也要學習耶穌的樣式,謙卑地跟隨他、服侍眾人。
一些研究聖經的學者認為,巴底買的故事,發生在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之後。特別在馬可福音裡,描述耶穌提及自己將要受難時,門徒尚且爭論,未來誰將為大,而巴底買謙卑地呼喊耶穌,正好與之前門徒多次為權位進行的爭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於門徒,耶穌提出與對巴底買相同的問題:「要我為你們做什麼?」不同的人答案不同,門徒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相同的問題,有些人表達出對自身權利、財富與地位擴張的渴望。這兩個人是雅各與約翰,他們期望能在耶穌的國度裡得到高位。但是,以同樣的問題問巴底買,結果卻是耶穌的恩典臨到他。門徒自認有眼光、擅計畫,但在上帝的國度裡,他們卻成了瞎眼的人,反倒是巴底買得到了真正的光。
因此,不得不說,有時候瞎眼的人反而擁有敏銳的視力,而耳聾的人有好的聽覺。屬靈的敏銳和洞察力,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取決於身體器官的好壞。經文的作者似乎想利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來嘲諷那些視力正常的人,竟看不清瞎眼的人所能看見的。
二、重點在於信心
這段經文強調的重點在於「信心」。聖經生動地描述巴底買:他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視障者跳起來,我認為那不太容易,因為他們走路尚且不穩,更何況是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這裡寫的衣服指的是外衣,猶太人的外衣與攸關生存,因為日夜溫差極大,白天當成外衣穿,晚上就作棉被蓋。聖經說,可以拿人的裡衣,不能拿人的外衣,因為人若失去了外衣,很可能就活不下去。由此可見,外衣對瞎眼行乞的巴底買而言,必定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很可能就是他的全副家當,他晚上可能沒有地方睡覺,全靠著外衣蓋在身上,來保存性命。當耶穌叫他時,巴底買丟下外衣,跑到耶穌面前。萬一耶穌說:「抱歉,你這病我無法醫治,回去吧!」時,很有可能巴底買走回去,已經忘記了外衣丟在哪裡,或者找不到,甚至可能很不幸地被別人拿走了,這該如何是好?但巴底買完全沒有考慮這些,這就是他信心的表現。
這段聖經的重點,其實並不是在於醫治的奇蹟,而是要強調巴底買的信心。耶穌跟巴底買說:「你的信救了你」,巴底買得醫治後,沒有去過隨心所欲的生活,而是跟隨耶穌。
這個跟隨,有象徵性的意義。相對於門徒計較權力和身份,巴底買憑著信心和屬靈的眼睛,就跟隨耶穌,成為耶穌的門徒。耶穌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了。」這句話,耶穌不僅對巴底買說過,對於那位觸摸他衣裳,血漏因此得醫治的無名婦女,他也如此說:「你的信救了你」(可5:34)。這兩人有些相同的特點:他們都沒有人幫助他們就近耶穌,都活在社會的邊緣,都靠著信心邁出了尋求耶穌的步伐,都同樣地得到了耶穌的稱讚。
聖經裡,有些人與耶穌相遇的情況告訴了世人,他們是如何得著耶穌的接納,並被賦予屬天的權利。這些人包括了在格拉森被鬼附的人、敘利亞非尼基的外邦婦女、伯賽大的瞎子、大有信心的外邦人百夫長、伸手摸耶穌的患血漏婦女、和瞎眼的巴底買。原本在上帝的國度裡,這些人無權無勢;但因為他們的信心,現在都在上帝國裡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你想被拯救了嗎?
最後來思考,你想被拯救嗎?有部電影的經典台詞,描述關於體制:「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你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作體制化。」
起初,人可能不喜歡某種身份、某個環境,但後來漸漸習慣,便麻痺了、接受了,最後甚至可能開始依賴這種身份、環境。
視障者在當時的社會裡,雖然身份地位卑微,但若已經適應了這樣的光景,萬一有天眼睛突然重見光明,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所以,一旦習慣了現狀,很有可能便不願意再改變。當巴底買向耶穌乞求憐憫時,耶穌問這位眼睛看不見的人一個問題,要知道他的信心到什麼程度,看他想要得到食物、金錢、或是得醫治,所以耶穌問他:「你要我為你做什麼。」
聖經另一處記載道,當耶穌問一位在畢士大池旁躺了三十八年的病患說,「你要痊癒嗎?」(約5:6)這人不是回答「我要!我要痊癒!」,也沒有說「不」,他的回答是向耶穌抱怨,池子動的時候,無人協助他下池。或許對他而言,「痊癒」已經是無法想像之事。
很多人或許不滿意他的身份、環境,但已經習慣了,進入了體制裡。生命中有些核心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處理,便會衍生出許多外圍的困難。人的軟弱讓人只關心外圍的問題,而不注意內心裡,那些沒有解決的核心問題。這就好比像是,有人成績不好,他認為可能是不夠聰明,所以就吃豬腦補腦,這是台灣人的觀念,吃什麼補什麼;或者認為是老師教不好,就去補習班找名師。其實,根本的問題,可能不是腦筋不好、或老師不會教,而是自己不認真努力。所以,再怎樣吃、怎樣補習,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又或者像是婚姻的失敗、職場的不順,歸咎於對象不好、工作條件差等,但實際上,很可能自己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往往人所遇見的難題,不僅只如表面所見,內裡還有更深的根源。如果那內在更深沈的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處理,讓上帝與聖靈在心中動工,甚至自己也不願意認真去面對的話,那麼,很可能所想的辦法都是枉然,徒勞無功。
青少年時期的我,常認為世界上沒有人愛我,直到信主後,慢慢接受聖靈的更新、變化,才漸漸看見,其實家人非常地愛我,為我做出了許多的犧牲,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人習慣把生命中的問題,歸咎於環境和周遭他人,甚至即便知道真正的問題,卻不願意改變。有些人可能沈迷於色情誘惑,或者是賭博的刺激、錯誤的依附關係、自憐自艾的情緒裡,明知錯誤,卻活在罪中之樂裡,無法自拔。
若耶穌問人:「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人是否有那份勇氣說:「主啊!我要能看見!」要能看見,生命要改變,不要繼續活在那些光景底下、活在生命的軟弱當中。親愛的兄姐,這就是福音。當主耶穌問人「要我為你做什麼?」時,人需要請求主,幫助面對生命中的真正問題,願意被改變。如果你尚未過著一種得勝喜樂的生活,如果你覺得生命還充滿著許多的挫折、軟弱,邀請你認真地面對主,像巴底買一樣,大聲地對主說,「我要能看見」。一起來禱告。

禱告
主我們在你面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是軟弱的,即使在遇見耶穌之後,生命中仍有許多的破口、軟弱。但我們相信,「遇見耶穌」會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改變。當我們處理生命中,那常常使自己跌倒、無法剛強、不喜樂、內心充滿幽暗的痛苦絕望時,主我們必須把它交托給你,跟你說:「主啊!我要被改變,我要經歷到你的恩典」。無論是已經在教會聚會很久、或者是剛剛加入教會的兄姊,主耶穌我們都懇求你,今天向我們發出這個邀請。向我們說:「你要我為你們做什麼?」主啊,你就幫助每位兄姊,認真向你說:「主啊,我要被改變」。無論是年輕人,或者是年長的人,主我們都需要你的改變,發生在我們身上。求你來使用我們。這樣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
由 Blogger 於 7/13/2013 04:0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