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來自天國的邀請

講道內容
講題:來自天國的邀請
經文:馬太福音廿一章28-32節
主講:石素英牧師
時間:二0一五年三月八日

一、開場的話
弟兄姊妹平安!
剛剛的影片中,母親指著剩下半罐的糖果罐子,數次問小男孩是否偷吃了罐子裡的糖果,小男孩一再否認,即使母親指出其臉上還沾著糖果碎屑,小男孩摸摸自己的臉,並沒有感覺到有糖的碎屑,還是堅持自己沒有偷吃糖。
相信大家看這段影片都是會心一笑,當媽媽一直問孩子是否偷吃糖,孩子一直說「我沒有,我真的沒有」,明明嘴邊都沾了糖,他還是自欺欺人的說「我沒有」。這個影片讓我非常感動,上帝對我們就像那個媽媽一樣,不斷的、很有耐心的給我們機會,同時也讓我們明白,父母對子女是有權柄的,當耶穌在講這個比喻(太21:28-32)的時候,他以上帝來的權柄來質問自認為是相信上帝的人,因為這些人可能做了上帝不喜悅的事情。
在這段經文之前,耶穌潔淨聖殿,並咒詛無花果樹,而祭司長跟法利賽人非常質疑耶穌為什麼有權柄行其事,就像母親對小男孩有權柄一般,耶穌對相信上帝的人也有權柄,耶穌的權柄是從上帝來的。為什麼耶穌要用比喻在新約福音書裡面來說故事,而不是像在舊約當中,用非常多的律法或是教訓來教導會眾?
二、耶穌的比喻
福音書中耶穌的比喻基本上有三種形態,包括隱喻(metaphor)、寓意(allegory)和明諭(simile)。今天的經文比喻屬於「明喻」(simile)的範圍,明諭是指人們可以很容易理解比喻的內容和意思,並立刻聯想到其意所指。福音書中只有三個比喻屬於「明喻」,一個就是今天經文「兩個兒子的比喻」,另外一個是「壞園戶的比喻」(太21:33-45),第三個則是只記載於路加福音十三章6-9節「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的比喻。這三段比喻寓意鮮明,用比較負面性角度思考,例如「兩個兒子」比喻中不成熟的子女、或是壞園戶殺了葡萄園主人的兒子、或是耶穌使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枯萎等,都是用比較直接、負面性的比喻方式,這是明喻型的比喻之特色。
三、耶穌在聖殿教導時,被宗教領袖質疑
耶穌在聖殿教導時,被宗教領袖質疑,表示耶穌是在聖殿裡用這個比喻教導眾人,在此之前耶穌和門徒已經在聖殿裡,耶穌潔淨了聖殿。在聖殿中,許多人認為耶穌怎麼可以如此做呢? 特別是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因為耶穌對當時的人來說,就是一個普通人,相對於整個猶太宗教的系統來說,耶穌不具宗教系統中的身份,也不像經學教師,可以在聖殿教導。耶穌的教導和行動,吸引許多人,讓宗教領袖感到受威脅,也質疑耶穌的權柄,雖然耶穌有從上帝來的權柄。當時許多人在聖殿裡聽見耶穌的教導,以及耶穌和宗教領袖的對話,感受到對話很突兀,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祭司長、法利賽人、或經學教師,他們才是有權的,就猶太法律來說,耶穌在當時的情境是沒有權的。所以當宗教領袖質疑耶穌的權柄,當時大家都在聽、都在看,耶穌就連續說了兩個比喻。他的比喻引發兩極反應,站在宗教領袖立場的人認為耶穌沒有權利「講」,宗教領袖對耶穌的質疑是對的,而且耶穌的比喻太過明顯是在指責宗教領袖。但那些對於宗教領袖們褻瀆聖殿、在聖殿做生意或是賣祭品行為深惡痛絕的人來說,便覺得耶穌講的真是一針見血,整個宗教系統的墮落是該整頓了。
耶穌為什麼用比喻來講?比喻就是不直接針對當事人或事情,耶穌不直接指責祭司長、法利賽人、或者是經學教師,而用自然界的現象、或是生活中的情況來做比喻。當面對群眾或者在聖殿,耶穌用比喻可以讓門徒從群眾當中抽離。門徒身處群眾或是聖殿中時,需要關注群眾的回應與想法,當耶穌開始講故事或講比喻時,可以讓門徒們更容易從群眾當中抽離出來聽耶穌的教導,因為耶穌的比喻都跟天國的奧秘相關,所以門徒可以了解(太13:11-16)。
四、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28-32節
今天的經文「兩個兒子」的比喻當中有三個角色,其中一個角色是「某人」,某人有兩個兒子,某人是誰?一定是父母,不管是父親或母親,他有兩個孩子。對門徒來說,某人在比喻當中應該會聯想到天上的父。比喻當中還有一個大兒子與一個小兒子,耶穌的比喻,雖然很簡短,卻帶有戲劇性的張力,比喻中兩個兒子對父母的話有不同的反應,便產生了戲劇性的張力。小兒子答應了父母要去做,可是他沒有去做;大兒子說不去做,之後卻去做了。戲劇性的張力對聽眾有吸引力,因為這引導聽眾,尋求比喻所要指出的重點。
五、比喻和天國的關係
門徒知道比喻中「聽父母的話」與天國相關,是指向「聽上帝的話」。聽上帝的話不僅僅只是「跟上帝說好」,而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在行動上實踐。在聖經裡面,「聽話」不僅是聽到了,而是「行出來」的意思,行出聖經教導我們的內涵。耶穌在講這個比喻的時候,門徒很快就瞭解耶穌的意思。
六、耶穌的教導回應上帝藉著摩西所頒的律法
耶穌的比喻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於用一個故事同時連接了舊約與新約。申命記第六章1至3節:
6:1 「這是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教訓你們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們在所要過去得為業的地上遵行,
6:2 好叫你和你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謹守他的一切律例誡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
6:3 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正如耶和華-你列祖的上帝所應許你的。
申命記第六章1至5節的經文,幾乎每一個猶太小孩都背得滾瓜爛熟,勉勵他們要遵行上的的話。從這段經文中,我們了解到上帝給了摩西律法以後,並不是叫他們要常常讀律法書而已,而是說你要行出律法書所教導的內容。所以當耶穌在教導門徒的時候,門徒心裡很清楚舊約申命記的教導,耶穌所說的就是猶太傳統當中最核心部分。由此可見,耶穌的教導和比喻,回應了上帝藉著摩西所頒的律法。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出埃及,並頒佈律法,建立以色列,在整個以色列的歷史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耶穌選擇了跟以色列認同當中最重要的時刻連結,因為他是成全律法的上帝。
七、耶穌用比喻來說明、誡命簡短
耶穌用比喻來說明及教導,因為大家已經明白舊約所要求的,耶穌講的誡命言簡意賅,精簡的告訴大家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就是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到39節:
22:37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
22:38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22:39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八、祭司長和經學教師
耶穌在聖殿講比喻,其中有群眾、祭司長、經學教師、及法利賽人,很明顯的,群眾對宗教領袖已經感到厭煩,因為他們表面上遵行上帝旨意,實質上是假冒偽善(指當時大部分的聖殿文化與情況,但並不是人人如此),這些祭司長、經學教師、或是法利賽人,他們雖然掌握聖殿崇拜,自詡為上帝的兒女,可是在一般人眼中,真是把聖殿當做賊窩了(太21:12-13)。所以當耶穌這樣做(潔淨聖殿,講比喻)時,群眾心裡一方面擔心耶穌安危,但另一方面也覺得,耶穌所行才是上帝的旨意。這些祭司長跟經學教師更是不處理如何看待施洗約翰,施洗約翰出來傳講悔改的信息,為耶穌施洗,很多人因他的信息而悔改,由他施行洗禮。但祭司長跟經學教師們卻不願意接受施洗約翰所傳悔改的道和天國近了的事,由此可以見到耶穌的比喻持續產生張力,對當時的人來說,真是一語中的。
九、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耶穌會在比喻中帶入施洗約翰?正如前述,藉由施洗約翰來連結舊約,不同於先前連結摩西他所傳的律法最深的核心,施洗約翰是來為耶穌鋪陳道路的,所以施洗約翰傳講「天國近了」,而「天國近了,彌賽亞要來了」的信息,正是延續了以賽亞書及馬拉基書「有童女要生子,然後彌賽亞要來」的先知傳統。施洗約翰一樣有從上帝來的權柄,很多人信了施洗約翰所傳講的話,包括有罪的稅吏和娼妓。在這樣的對比中,可以看見耶穌所講的故事雖然很短,其實都有脈絡鋪陳,這對當時猶太宗教領袖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耶穌所說的已經撼動了當時在教會裡面、或是聖殿裡面的宗教權勢。
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
耶穌所講「兩個兒子」的比喻,對於經學教師或祭司長並不友善,但對窮人或在聖殿獻祭的一般民眾而言,就會覺得耶穌真是針砭入裡。耶穌在鋪陳比喻時,大兒子本來是不做,但後來去做;小兒子是答應了卻沒有去做。當耶穌在指責「不去做」的小兒子時,接續「壞園戶的比喻」(太21:33-45),葡萄園主人把葡萄園租給園戶後便到外國去,他派僕人去收果子,壞園戶卻把僕人趕走,後來主人又派兒子去,這些園戶竟把他兒子殺了。耶穌藉由這兩個比喻,把祭司長及經學教師的地位,從「兒子」降到「只是承租的葡萄園的園戶」位置,並且預言猶太宗教領袖想殺人的意念,所以祭司長跟法利賽人都非常生氣。
十一、說比喻的耶穌
這個比喻中,說比喻的耶穌就是實現上帝主權的人,天國藉著耶穌進入了這個世界。當群眾聽到耶穌的教導時,對於竟有人敢挑戰並抵制當時的宗教權威感到震撼莫名,對於社會底層無能為力的人民,或是為了獻祭而被祭司長與法利賽人剝削的人來說,真是高興與興奮,但同時他們也替耶穌感到擔心。當耶穌帶著門徒(潔淨聖殿、挑戰並抵制當時墮落的宗教權威時),他們正在建造上帝國,而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民,甚至是被祭司長與法利賽人視為罪人的稅吏與娼妓,當他們悔改跟隨耶穌的時候,他們也一起加入了天國的行列。在當時的情境裡,有很多不同的群眾或是不同的群體,他們聽到耶穌的比喻時,反應都不一樣。
我們總在禱告中跟上帝說「我順服你」,但我們有時候並沒有做到,在「聽話」與「不聽話」間搖擺不定,從祭司長與經學教師及稅吏與娼妓這兩個對比,耶穌在這個教導中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社會的身份,而是有沒有信上帝的話。也就就是說當法利賽人、祭司長、經學教師們遵行上帝的話語時,他們原也是在上帝的旨意裡面。但當整個社會文化走向世俗時,他們開始在聖殿裡做生意,開始讓聖殿成為賊窩時,注重自己的聲望和權威,過於信仰的實質,耶穌的比喻挑戰了世俗價值。從過去到現在,宗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為什麼人們對宗教有所期待?因為宗教關乎永恆、關乎永遠的生命,如果我們看不破今世的錢財、今世短暫的生命、今世短暫的生活,那我們就很難看見永恆的價值,更難看見上帝國,因為上帝國往往對世俗的價值觀做出一些反省跟挑戰。
十二、誰是大兒子?誰是小兒子?
從這個比喻來反省自己,到底我們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其實我們有時是大兒子,有時是小兒子,我們時而答應了上帝卻沒有去做,時而不想做,拒絕上帝,但思考後仍是去做。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是葡萄園,葡萄園的主人是上帝,上帝邀請我們一起來栽種葡萄園,我們到底是去栽種、還是不去栽種?我們是否一開始抗拒不依,後來還是栽種了,或是表面上說好,實際上任其荒廢?天國在這個地上已經實現,但還沒完成,當我們遵行上帝旨意去行,我們跟上帝說「好!我去做」而真的去做、或是說「我不要做」但後來仍去做時,上帝國已經降臨、上帝的主權已經進入我門的生活中。
十三、來自天國的邀請
最後要再次強調,耶穌這個比喻雖然是用負面方式,但這其實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在一個現實且充滿功利的台灣社會,再一次檢視我們的心田,我們的葡萄園是上帝邀請我們在這裡栽種,上帝邀請我們作他的兒女,而不僅僅只是作上帝的園戶。這個比喻的開頭,耶穌說「某人有兩個兒子」,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上帝不斷的給我們機會、不斷的詢問我們、也不斷的邀請我們。
當門徒在面對祭司長及經學教師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對比,當時的羅馬皇帝非常殘忍,當人們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面對那樣的屠殺、那樣的暴力統治時,人們衷心期待上帝國降臨,在上帝的國度,有權勢者與弱勢者得以平起平坐,和平共處。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罪惡時,不免覺得自己不配領受恩典,我們確實不配,但上帝已經知道我們不配,因為他愛我們,即使我們有許多罪性本質,不斷地否認過錯,上帝仍會不斷輕輕敲我們的門,再次的問我們,一再的詢問我們,讓我們回到上帝的面前。
天國的入門票並不困難取得,唯一條件就是「相信」,相信天國的主人擁有一切、相信天父是擁有一切,他真的不要求我們付出什麼,只要相信。在我們許多的不足與罪性當中,他用恩典邀請我們,當我們跟隨耶穌,天國就在我們當中,直到我們離開短暫的此世人生,在天上承受永恆的產業。
我們又如何接受耶穌的邀請進入天國?天國在哪裡?其實天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參與教會生活,活在上帝的話語裡面,透過大家一起禱告及分享,彼此激勵,不斷的跟上帝在一起,不斷的感受到上帝國降臨在我們當中,上帝邀請我們在他的愛裡面,這個愛就在於我們認識上帝的話語,我們一起跟門徒一樣來跟隨耶穌,一起在教會裡、在生活中讓上帝的主權實現。上帝國就像芥菜種子,許多過去的宣教師、過去的教會前輩,都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面,結出許多果粒來。上帝國不需要很偉大的成就,上帝國就在我們當中,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要相信耶穌已經為我們預備了一個上等的葡萄園在我們心裡,耶穌邀請我們來栽種,無論現在自己的處境是像比喻中的大兒子或小兒子,耶穌都邀請我們一起來栽培我們心中的葡萄園,期待未來結實纍纍。
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上帝我們謝謝你,你用兩個兒子的比喻來教導我們,謝謝你知道我們真的是罪人,我們常常被罪所纏絆,稍有不慎就會怠惰軟弱,求你用你的愛再次激勵我們,知道你是我們的天父,知道你常常不斷的敲我們的門,要我們開門。讓我們在教會裡,不管在哪一個團契、小組,或是在各部門,主我們一起實現你上帝主權在我們的當中,願你自己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金句】
「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                                                                               馬太福音廿一章32節



--
由 Blogger 於 4/12/2015 03:3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