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

牧函-青年與兒童事工二三事

        最近與一些從事大專事工的工作者一起分享,他們分享到一個觀察,就是一個擁有比較高生活自主權大學生的信仰狀況。

        幾乎大家都同意一件事,就是不可否認,現在要找到所謂純粹長老教會的青年已經不容易了。在長老教會長大的青年,多少有接觸一些其他教派或是超教派的經驗,不論是參加學校的團契、或是自己在電視上看Good TV,年輕人對於信仰的看已不再是單純的限制在自己教會宗派的神學傳統中。他們對於教會體制、聖經的了解乃至於教會存在的目的,都有一些與傳統教會不同的了解與認同。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教會青年對於自己教會的認同度起了不少的變化,過往相互識別身份的宗派認同,例如「你是長老會的;我是浸信會的;他是信義會的」這種辨別認同的語言,已經漸漸被其他的方式所替換;例如他們會說,「我參加過第二屆的康希特會、我參加過天國文化特會、我參加過第三屆萬國敬拜讚美」。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擁有共同的記憶所帶來的群體認同,有其某種特殊的意義,當他們相互訴說自己曾經參加同樣特會的當下,也同時尋索對方與自己擁有的相同符號,這樣的認同,在無形中打破了宗派的距離與差異。
        加上年輕人通常有一種求新、求變、喜好活動與實踐。使得傳統教會的年輕人認同流失的現象越發明顯。大家的分享是,在認同模糊模的世代當中,教會當如何加強年輕人對教會的認識、認同與委身。    
        因為認同的模糊,年輕人在選擇教會,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教會,而不是以宗派為優先考量。這使得不少年輕人在大學時期選擇教會時,會離開自己的宗派,投入其他的教會。
        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一個從青年若沒有在學童時代養成上主日學、參加團契聚會的習慣,在其進入大學時代,當其自主權提高時,家長即使勸告、鼓勵甚至於命令,都很困難令學生回到教會參加聚會、禮拜。特別是離開家鄉到外地就學的年輕,以往的主日學、團契經驗,深深地影響他在大學時期的聚會狀況。
        這對教會提醒是,教會其實不是在大學時期才失去這個年輕人,而是在他更年幼的時期便流失了,成長過程中的信仰學習,其實深深影響一個人信仰的發展。若我們沒有在孩童、青少年培養起他們對參與教會的習慣,在他們自主性提高的狀況下,選擇不去教會,離開信仰的比例自然是會高出許多。
        孩童、青少年沒有養成穩定聚會的習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許是教會沒有能夠提供好品質的主日學、團契聚會,或是孩子參與教會聚會沒有得到好的關心、照顧,使其對參加聚會失去興趣。也有可能是家長對於學生參與聚會的不夠重視,而安排其他的活動,讓孩子去學習、參與。箇中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是共同的結果是孩子失去對信仰活動的興趣,這是傳統教會需要面對的難題。
        我們的教會需要更用心在青年的養育、栽培的過程,特別是他們還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就培養他們認識主,使他們到老也不會離開。這一點需要有更多的兄姐一同來投入兒童的教育、牧養工作;同時也需要父母一起來配合,願意與教會配合,一起來養成子女對信仰的重視與養成參與聚會的習慣,好在他們能夠自己抉擇的時候,會選擇持守這個信仰到一生。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