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史話 作者:董倫賢牧師(路加傳道會總幹事) 中國醫藥傳道會的創辦人郭雷樞醫生(Thomas Richardson Colledge, MD, FRCP, FRCS, 1796∼1879),英國人,在Rugby學校畢業後,繼續在萊斯特醫院(Leicester Infirmary)和聖多馬(St.Thomas)醫院學醫。1819年,他先受聘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醫,1826年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辦事處的外科助理醫生。1827年,他在澳門開設了一所眼科醫院,1832年,郭雷樞遷廣州,另設廣州診所,以治療眼疾,腳病及其他疾病。後來,又任皇家要職於海員醫院。1836年提出《任用醫生在華傳教商榷書》(Suggestions with Regard to Employing Medical Practitioners as Missionaries to China),主張宣教醫師是宣教事工不可缺少的同工。 1838年在廣州成立中國醫藥傳道會(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郭雷樞擔任會長。副會長有四位:伯駕(Peter Parker, 1804-1888)、宣教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William Jardine (外科醫生、怡和洋行股東,1784-1843)和 George Tradescant Lay(自然學者、宣教師、外交官,1800-1845)。郭雷樞在1841年即返英國定居,會務主要由伯駕推展,伯駕奔走各地,喚起歐美教會及醫療人員認識醫療宣教的重要。 中國醫藥傳道會首要的任務是結合醫療與傳道以彰顯基督教信仰的實際價值,同時協助在中國發展西方醫學,促進中國醫療現代化,支持屬於該會在廣州的眼科醫院(中山醫大孫逸仙紀念醫院前身),該醫院由伯駕負責作外科手術及主持院務,病人則來自中國各省份。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銜命到廣州辦理查禁鴉片煙時,求診於伯駕醫生治癒其疝氣病。而當年不少富商和官員受惠於該醫院,故其中多有捐款支持該醫院的善工。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伯駕被迫返國,他在各地和大學醫學院及醫院傳遞醫療傳道的必要性,鼓勵醫療人員到中國從事醫療宣教的服侍,使自己成為祝福眾人的管道。1841年,他到英國和歐陸傳遞醫療傳道的異象,對西方差會影響深遠,後來有許多優秀的年輕醫生相繼挺身而出,接受差會的差遣,如: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 1811-1897)、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麥嘉締(Divie Bethune McCartee, 1820-1890)、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等等知名的宣教醫生。他們分別在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北京、天津、漢口、漢中府、滿州和台灣各地作醫療傳道。這些醫學精英並從事醫學教育,1866年首創教會醫學教育機構—廣州博濟醫學堂,也是中國第一所西醫醫學校。1887年,英國倫敦會在香港成立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前身),孫中山先後就讀於這兩家醫學校,是香港西醫書院第一屆畢業生。 中國醫藥傳道會最興旺的時期,在歐美募集經費,並且獲得各教會和慈善機構的贊助,使醫療宣教事業不虞匱乏。他們協助招募醫療人員,藉以支援廣州、廣東、香港、澳門、廈門、寧波及上海的宣教醫院,這些醫院除了以醫術濟世外,也見證福音,拯救靈魂,這些宣教醫院的醫生主要來自英美兩國。1845年,中國醫藥傳道會分裂為二,部份會員在香港成立香港醫藥傳道會。中國醫藥傳道會以後改名為廣東醫藥傳道會(Canton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直到1925年。 1859年,美國長老會宣教醫師嘉約翰(John Glasgow Kerr, 1824-1901)接掌廣東醫藥傳道會所屬的廣州眼科醫院,當年,正式定名為博濟醫院。1866年,該醫院又開辦博濟醫學堂,招收學生,培養醫學人才,嘉約翰擔任校長,他也親自編譯教材,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南華醫學校;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1898年,嘉約翰又在廣州成立中國第一所精神病院—惠愛醫院。博濟醫院後來由廣東醫療宣教協會(Canton Medical Missionary Union)管理,該協會代表廣東醫藥傳道會、紐西蘭長老會國外宣教委員會、美國長老會國外宣教董事會、聯合弟兄會國外宣教會、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總會國外宣教董事會、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和中國當地的社團。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之後,許多差會蜂擁而至,中國醫藥傳道會擔任全國各地宣教醫院的協調及後勤的責任,對中國教會醫院的設立影響深遠,到1937年,中國一共有254家宣教醫院,不少醫院毀於抗戰及內戰的戰火,倖存的醫院於1949年,中共建政後由人民政府接管,目前大陸許多知名的教學醫院其前身皆為教會醫院。 1886年,中國醫藥傳道會的專業重要性被在上海成立的中華醫學傳教會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所取代,由廣州博濟醫院嘉約翰院長擔任會長,上海同仁醫院院長文�理(Henry Williams Boone, 1839-1952)為副會長,早期會員均為外籍或華僑醫師,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才逐漸吸收中國本地醫師入會。他們翻譯醫學書籍,統一中文醫學專有名詞,出版醫學期刊,推廣醫學教育及公共衛生教育,貢獻心力推動中國醫藥現代化。 1923年,馬雅各醫生的次子馬雅各二世,由台南新樓醫院應聘到上海擔任中華醫學傳教會的執行幹事及研究委員會主席。1925年中華醫學傳教會改名為中國博醫會(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1932年,中國博醫會與中華醫學會合併為中華醫學會(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重要職務推舉華人擔任,由哈佛大學畢業的牛惠生教授擔任會長。《中華醫學雜誌》與《博醫會報》合併後稱《中華醫學雜誌》,分中英文刊兩種,前者仍為雙月刊,後者改為月刊。
| ||
財團法人中華基督教路加傳道會 中部辦公室╱台中市西屯區福雅路166號14樓之1(非報名處) 電話:04-2465-4936 傳真:04-2462-9325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劃撥帳號:07350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