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永生之道


講道內容
講題:永生之道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八年二月十八日

有人問耶穌說:「我該做甚麼才能得到永生?」如果是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怎麼答?想到約翰福音3章16節,我們應該會答:「信耶穌得永生。」但特別的是在今天這段經文中,耶穌沒有回答:「信我得永生。」不是信耶穌得永生這個答案不對,而是每次有人與耶穌對話時,耶穌總是揭露了問題背後的問題,從對話中他揭露了人對上帝國的誤解,並帶領人去關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剛剛我們所讀的路加福音10章25~37節,與耶穌談話的人是誰?是一位律法師。
[Oops] 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有一位律法師站起來問耶穌問題,這個起身的動作表示尊敬。然而,路加福音卻馬上接著說,他是來「試探」耶穌的。試探,或說試驗,英文譯本(NRSV)翻譯為test。這表明這個人不是一無所知來求教的。律法師是舊約聖經的專家,專門負責對猶太人解釋聖經、教導律法。換作今天的時空背景,是個神學院教授,而且在耶穌的時代,他的地位不只是聖經學者而已。當時猶太人雖然受羅馬帝國統治,但在羅馬皇帝的政策下,猶太人仍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凡不涉及死刑的民事訴訟,都交由祭司長、律法師(文士)及名間長老組成的公會來審理。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猶太社群,並沒有公民法律與宗教律法之分。因此,律法師不僅有解釋聖經的權威,還在百姓起衝突時,按著他們對聖經的詮釋來定奪誰對、誰錯,這權力非同小可。
所以,一位律法師來試探耶穌,是一位集學識和公權力於一身的公眾人物來給耶穌考試。他考耶穌甚麼?他說:「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和合本修訂版翻譯為「承受」永生,現代中文譯本則翻譯為「得到」永生。承受的原意是繼承,是「繼承產業,成為後嗣」。對於以色列百姓來說,他們知道上帝是與他們立約的上帝,他們是上帝的子民,並且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土地。新約以後,這個承受土地的應許則進一步用來展望上帝的施恩與拯救,也就是他們將在彌賽亞的救贖上有分。他們將進入上帝國、承受永生。(林前15:50「弟兄們,我要告訴你們的是: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朽壞的也不能承受不朽壞的。」路18:18「有一個官問耶穌說:「善良的老師,我該做甚麼事才能承受永生?」)無論是翻譯成「承受」,或是「得到」,都是指領受永生,領受活在上帝國中的生命。
律法師心裡有答案嗎?一定有,不然就不叫做試探了。他要來看看耶穌的回答是否跟他心裡認知的一樣,如果有偏差,那他就要採取行動。耶穌怎麼回答?對於這出於試探的問題,耶穌對律法師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不僅問律法怎麼說,耶穌還問律法師怎麼理解,怎麼詮釋上的的話。後面這個問題,是不是暗示著有所歧異的地方就在這裡?律法師毫無困難、熟練地引述了兩段舊約聖經,第一處出自申命記6章5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這句經文猶太人每天要背誦兩次,重要性不可言喻。第二處經文則來自利未記19章18節:「你要愛鄰如己。」做甚麼來承受永生,在上帝國中的生命?律法師的答案是愛上帝、然後愛人如己。
耶穌接著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咦?不是律法師要來試探耶穌,結果耶穌一個巧妙的提問,變成了耶穌誇獎律法師答得好,說答案就在你的口中,你知道的沒錯,你這樣做吧。聽起來,律法師的問題是知而不行?所以被耶穌突破盲點,律法師去做就對了?
[Ugh] 誰是我的鄰舍呢?
然而,這不是律法師來找耶穌的目的吧?他本來就不是來求教的。一來一往之下,他跟耶穌的對話絲毫沒佔到便宜,還像是被老師教了一課。這太難堪了吧?!不甘示弱的律法師再問一個問題,他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前個問題竟然被耶穌給逃掉了,變成律法師的自問自答。再來一個問題,律法師一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既然耶穌同意律法師說的愛鄰如己,那律法師問耶穌說:「那誰是我的鄰舍呢?」
等等,讓我們想一下,甚麼樣的人會問「誰是我的鄰舍」這樣的問題?是腦袋裡清楚將一些人分類為這是我的鄰舍,誰不算是鄰舍的人。意思是律法師心裡已經有一個用來分別誰是、誰不是鄰舍的標準了,而他要來驗證耶穌的回答是否與這標準相符,問題背後的問題愈來愈明顯了。
[Aha] 耶穌說了一個故事
「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要下耶利哥去。耶路撒冷城在山上,耶利哥位在耶路撒冷城東北方的約旦河谷,這一路往下,高低落差超過一千公尺的路不僅陡峭難行,還彎來彎去,路又狹窄。因為這樣的地形,常有搶匪躲在隱密處,出來搶劫路過的人。耶穌說,有一天有一個人經過這條路,不幸就遇上了強盜,不僅財物搶奪一空、扒掉他的衣服、還把他打個半死丟在路旁。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從服飾就可以輕易辨別這個人是不是猶太人。但這個人衣服被奪去了,所以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他的身分。他就是一個人,需要幫助的人,不屬於任何種族或信仰群體。會有人來救他嗎?將我們的目光定睛在這條荒涼的路上,終於有一個人走過來了。從他的穿著、打扮看得出來是個有身分地位的人。是個祭司!祭司是負責獻祭、敬拜、傳達上帝的旨意,並教導民眾的人。一個神職人員出現,太好了,表示這個落難之人有救了!可是,咦?他看了他一眼,然後從另一邊走開了。甚麼都沒做就走了?!之後,好不容易又出現另一個人,是個利未人。利未人是雅各的兒子利未的後代,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被上帝揀選出來,負責協助祭司進行宗教儀式,並管理會幕或聖殿內的一切事務。如果將祭司類比為牧師,那利未人的工作內容就像是協助處理教會事務的執事。這個利未人也看到了那個躺在路邊的人,但跟祭司的反應一樣,他也甚麼都沒做的從另一邊走開了。怎麼會這樣?查一查背景,根據律法,祭司若是不潔淨是不能主持任何宗教儀式的,連祭司袍都不能穿;而觸碰已死的屍體就是五種能玷汙人的其中一種。祭司和利未人之所以沒有採取行動,是因為無法判斷這個人死了沒,怕萬一碰到了屍體而使自己不潔淨嗎?有可能。但是耶穌講這個故事時完全沒有加上這些說明,一個原因是聖潔條例,律法師一定知道不需多說,另一個可能是耶穌故意省略這些背景。僅說有一個人無緣無故被搶了,被打個半死、躺在路邊。有兩個認識上帝,且是服事上帝的人分別走過,都看到了這個人,卻甚麼都沒有做。不管是否有甚麼其他的理由,這樣的故事安排,聽起來都讓人感到難過跟困窘啊!
還有別人嗎?如果讓聽眾抱著期待的人都沒有出手幫助這個落難之人,那還有人會出手相助嗎?耶穌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這個躺在路邊,不知是死是活的人,他動了慈心,上前走到他身邊,他拿出油和酒為這個人清洗、消毒傷口,然後包紮傷口,再扶他起來放在自己的座騎上,帶著他上路,直到有旅店的地方,在那裏照顧他。第二天,他顯然還有別的行程,於是拿出兩個銀幣,就是兩天的工資交給店主,請店主幫忙照顧這個受傷的人,並承諾他會回來,若有額外的費用,他會再補給店主。
一位撒瑪利亞人,不同於前面的祭司與利未人,他不僅心生憐憫,還以一連串的行動實際幫助這個陌生人。特別的是,耶穌選擇了撒瑪利亞人作為這個角色。撒瑪利亞人長久是被以色列人所鄙視的,因為他們是與異族通婚的後代,以色列人視他們為不潔的,瞧不起他們。結果耶穌卻把撒瑪利亞人放在故事中英雄的位置?!是的,助人者可不是律法師心中所想的「我」而已,那些被人所看輕的人搞不好比一般人眼中的義人還更有愛心。
[Whee] 是憐憫他的
故事講到這裡,耶穌又反問了律法師一個問題:「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注意到了嗎?耶穌的問題跟律法師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主詞。明明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如果按照律法師提問的邏輯,放在耶穌說的故事中,應該是問:「誰是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的鄰舍?」才對吧?答案呢?就是那個落難的人。可是耶穌為什麼不這樣問?因為當一個人真的懂愛上帝、愛鄰如己的意思,怎麼會問誰算是我的鄰舍?不管他的種族、信仰背景為何,一個遭遇意外、亟需援助的人就是鄰舍了啊。難怪耶穌在問律法師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後,還問他:「你是怎麼理解律法的?」不同的理解會帶出不同的結果。於是耶穌一步步將問題指向那真正重要的事,也是律法師弄錯的事。耶穌換了主詞問律法師:「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
從落難者的角度,誰是他的鄰舍?是甚麼種族、信仰的人決定了誰是他的鄰舍嗎?通通都不是。這個問題如此顯而易見,有學問的律法師完全無法迴避,可能不願意從他口中說出「撒瑪利亞人」那幾個字,所以他拐彎抹角的回答:「是憐憫他的。」沒有提到撒瑪利亞人,卻正好是正確的答案。沒錯,對那個落難的人來說,這個人是猶太人,還是撒瑪利亞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願意憐憫他,以實際行動來幫助他,這樣的人就是他的鄰舍!律法師在意的是去評價一個人算不算他的鄰舍,耶穌告訴他更重要的卻是一個人是否願意成為有需要的人的鄰舍。
[Yeah] 你去,照樣做吧!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律法師,一個猶太人,深知摩西律法,並教導人律法的上帝選民。他來試探耶穌,他想證明自己有理,他以為他知道答案,耶穌不知道,所以他想來糾正、抓耶穌把柄。結果耶穌透過兩個反問的問題,一個故事挑戰律法師:作為一個承受上帝的應許,要承受永生的人,到底是甚麼意思?是如他所想的,遵守一切的律法來得到這份應許嗎?所以律法師熟記律法,注意是否切實遵行這一切,以至於他要弄清楚鄰舍的定義是甚麼。弄清楚才能實行,不致疏漏了。問題是,當他開始將人分門別類,將某些人看作我的鄰舍,將另外一些完全排除在鄰舍之外時,這還是愛嗎?
然而更深的問題還在後頭,就算律法師可以打破這樣的成見,去愛撒瑪利亞人。這真的很難,請問我們心裡是不是多少都有覺得很難去愛的對象,就算他們在困難中,我們都還是會有所猶豫的。那按照律法師的標準還要做到完整,才能得到永生。請問誰做的到?做不到。是的,當我們發現做不到,就是耶穌要點醒律法師的。得到永生不是一件我現在做到甚麼,所以我將來可以換取的一份獎賞。不是的,這是一份人盡了一切努力都不足以換取的禮物,這是上帝賞賜的應許。當我們徹底明白這不是靠我們做甚麼可以得到的,那我們就會明白這恩典有多浩大。我們所能回應的,就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我們的上帝。
每次講到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上帝,總讓人一不小心又落入一種律法主義,就是不斷去衡量做到多少叫做盡心、盡性、盡力、盡意?這次在預備講章時,我在《The New Interpreter's Bible Commentary》這本註釋書裡看到一個很喜歡的詮釋。作者說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上帝意思是指一個人將全人的生命主權都朝向上帝,交在上帝手中,相信人的一切經驗、存有、力量、思想都屬於上帝。我喜歡這個解釋,不是我們做了甚麼好事,以至於我們可以憑這些跟上帝交換甚麼獎賞,而是我們已經領受了一位先愛我們的上帝,為了我們道成肉身、捨了自己的神,所以我們以愛回應。甚麼是愛上帝?就是承認我們所有一切的經驗、存有、力量、思想都屬於祂,我們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不斷向著愛我們的神走去。而當我們不斷先走向這個已經先愛我們的上帝時,那個愛鄰如己的能力也會隨之愈來愈多,從我們的生命分享出去。
律法師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問:「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律法師答:「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是的,律法沒有錯。但遵守愛上帝的誡命不是為了拿來交換永生的,如果是這樣,那愛上帝、愛鄰如己會被「當做一種方式來助長我們自己那種『與人有分別的安全感和潔淨感』。」(《路加福音真是這樣(上)》湯姆賴特N.T. Wright) 就是讓我們對自己已經做到的自滿,對於做不到的灰心失望;或是對別人做的比我們好的心生嫉妒,對別人做的比我們差的部份語多批評。所謂的承受永生,是一個人因為認識上帝、相信耶穌基督,而開始一種愛上帝的生命。這種每天、每天願意讓上帝來掌管自己生命的人就是愛上帝的人,也是開始進入永生的人。因著與上帝連結,憐憫不致斷絕,並且把愛上帝的誡命「看成是一種呼召和挑戰,要我們把那愛和恩典擴展至全世界。」(湯姆賴特N.T. Wright)也是耶穌所說的「你去,照樣做吧!」的具體實踐。



--
由 Blogger 於 3/17/2018 01:57: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