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信望愛電子報】最短暫的時間、最遙遠的距離 2011.2.20

fhl
leftlogo

《信望愛電子報》 2011.2.20

 

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最短暫的時間、最遙遠的距離 ◎徐敏雄

   

前些時候看電視看到一則消息,說「宅經濟」是近兩年來值得投資的股票。確實,近年來無論是多元資訊查詢、購物消費、聊天交友,都可以透過網路達成。也因為 這樣,越來越多人已經進入沒有網路無法生活的狀態,「宅經濟」也因此成為許多業主投資的產業。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有仔細思考過,「宅經濟」過度發展可能對 「人」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會批評年輕族群缺乏耐性、沒有壓力承載度!倘若這樣的批評不假,那麼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哪些環境因素使得這個年輕世代缺少耐性和壓力承載度?

二、三十年前沒有快速便利的網路手機及四通八達的交通設備,一個學生想要跟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絡或購物消費,非得依靠家用電話、紙本信件傳遞訊息,或藉由火 車汽車長途奔波。也因為這樣,他們得有足夠的耐性等待資訊的收發。可是透過無所不在的手機和網路使用,現代的學生無論是要聯繫親朋好友、搜尋資訊或購物消 費,都可以快速完成。這時候,他們不再需要有耐性便可以滿足需求,又如何能習得「耐性」呢?

更細緻地去思考,原本網路手機的使用是希望透過縮短溝通時間,拉近人際互動的距離,加快人們各類需求的滿足。只是沒想到網路通訊設備發展到後來,卻只有縮 短溝通時間、滿足物質需求,卻無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內心被接納與關懷的需求。因為藉由網路手機的使用,人們不再需要龐雜的買辦中介者或訊息傳遞者協 助,便可以快速且直接地取得自己所需的物品或服務;可是也因為這種便利性,導致年輕世代不再有機會培養面對面人際互動的能力,連帶地也就無法從真實互動過 程中得到被接納的滿足。

記得社會學家Z. Bauman曾提到過,生活世界中的人總是遊走於「安全」和「自由」兩難之間:一方面,人們希望不受社會規範的束縛,充分享有自由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滿足 自己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又期盼能被親人朋友接納,以獲取內在的安全感。但問題是,當人們一股腦地往自由奔跑時,無可避免地會鬆脫既有人際網絡;當人們期盼 保有人際關懷時,也必然會陷入情感的複雜糾葛之中。虛擬世界中的人們原本寄望透過網路的使用,同時享有人際連結的充分「自由」與「安全」;只是沒想到「連 線—離線」的線上狀態設定,反倒使網路使用者陷入更複雜且無法確認的人際不確定感之中。因為這時候網路使用者已無法確認自認為好友的對方究竟是「離線」, 還是將自己設定為「拒絕往來戶」,亦即陷入更高度的人際不確定性之中。當前�! ��際互動所需花費的時間是最短暫的,但內心的距離卻是最遙遠的。

所以,我認為當前年輕世代所承載的不確定很高,但大環境能提供他們涵養耐性與壓力容忍力的條件又十分貧瘠。這時候,倘若我們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又使命地往 「宅經濟」上鑽,結果不但無法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生涯發展歷程中所需的耐性和壓力容忍力,反而會弱化他們面對面人際互動能力,折損其內在所需之基本安全 感。

也因為這樣,我除了希望大家重視「宅經濟」的負面衝擊,而非壓倒性地濫用網路媒體,也期盼自己能在課堂上陪伴學生涵養人際互動能力。以我在大學部開授的通 識課程為例,我都會在第二堂課委請大學部高年級或研究生擔任教學助理,帶領學生進行小組分享,希望藉此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傾聽、同理心、回饋、支持等人際互 動的能力。很感謝上帝,幾年下來每次在期末匿名回饋單中,修課同學對於這種小團體分享的課程進行模式都表示收穫很多,也讓我更堅信「人希望在面對面的團體 分享中被接納與成長」的教育理想。底下是這學期同學匿名教學意見的部分內容,一併附上,與大家一同勉勵:

---------------------------------------------------------------
1.團體分組討論的時間總是特別有趣,不單單是可以認識新朋友,更是可以讓我了解更多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令人開心的另外一件事是,在這堂課所認識的朋友,雖然不算交心,但是在路上見面了便會互相打招呼,讓人回到童年那種單純快樂的年代!

---------------------------------------------------------------

2.每週上課在小教室都能分享同學彼此之間的生活與觀點,看見事情的不同面很好。

---------------------------------------------------------------
3.老師在課堂中開放同學在紙條上不記名寫下困擾自己的生涯問題,盡可能的一一回答問題的答案讓同學們都得到不錯的省思,值得推薦!

---------------------------------------------------------------

4.很能發現自己的一門課程,老師及TA都能以引導式的方式讓我們思考,無論是問題還是深處的自己都是循循善誘,有愈懂自己的感覺,很幸運這學期可以參加這堂課,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來旁聽。

---------------------------------------------------------------

5.非常喜歡這個課程,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又對自己有了更多瞭解

---------------------------------------------------------------

6.課程中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一些方向

   
 

【上期電子報更正啟示】

上期電子報的編輯案頭《埃及、以色列、約旦三地,聖經資料順利採集 》文中誤植聖光神學院前前院長呂榮輝的學經歷為「University of Wisconsin,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地理學博士」。

呂博士發現錯誤,來信指正,他並不是三個學校的博士,他是University of Wisconsin, Ohio State University地理研究生,及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地理學博士。曾任美國加州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美國愛我華州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所撰論文,多與聖經地理有關。請詳全文

盼望不致於造成他人誤會與造成呂博士困擾。 陳小小敬上

 
【贊助方式】郵政劃撥帳號 22605871 戶名:財團法人信望愛資訊文化藝術基金會
信望愛作者群 技術公告 捐款方式 信望愛介紹 信望愛簡體版 信望愛繁體版 rss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