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講道內容
講題:以受造界為念的門徒
經文:羅馬書8:17-22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六年六月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六月的第一個主日,是總會所訂的環境主日。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環保的議題很多,在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影響,不管是食安問題、空氣PM2.5、水汙染、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衝突等。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一本叫做「窗戶」的繪本,整本書中沒有文字,卻有很多線索。作者透過一戶人家的窗戶,畫出一個家庭和周圍環境變化的關係。人和環境間的關係,從自然到都市化,在開發後失去和大自然的連結,最後只能搬到新的地方重新開始。這真的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處境嗎?或對我們住在台灣的人來說,也不見得能搬到新的地方。
大家可曾想過,我們是一位基督徒的身分,和環保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我在準備今天的信息時曾花一些時間想過,作為一個牧師,需要對聖經有深度的認識,要認真面對自己內心的屬靈狀況,要在意和人之間的互動及關懷,要關心、拯救世人靈魂等重要的事情,但是否要對於大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投入心力和關切?這似乎沒有直接關係,好像不是必要的選項。究竟基督徒身分和環境保護的關聯強不強?我自己也反思,的確很少在主日講道中談到關於環境保護的主題。因此,今天的信息對大家和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提醒和挑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今天要以羅馬書第8章17至22節這段經文,和大家分享「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的主題,首先從幾段聖經的解釋談起,讓我們從信仰觀念上做些釐清,再來看怎樣叫做「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最後,也要讓我們省思和行動時,有所依據。
二、從對幾段聖經解釋的探討來開始
在我們的信仰中,隱藏著對世界未來的看法,也跟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有關。究竟這個世界只是我們的資源,還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從信仰來說,基督徒常說我們在世上只是客旅、寄居者,有一天要回去更美好的鄉園,地球只是暫住的棲身之地,而這真的是聖經所教導的嗎?將來有一天這世界所有都要毀滅,我們盼望另一個新天新地的到來,若是如此,那基督徒真的不必要太認真看待世界的環境惡化,因為這正顯明末日即將到來的信息。以下讓我們從幾段經文,一起來看聖經的教導。
1.馬太福音第24章1至35節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受難週時告訴門徒,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其中包括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打,聖殿被拆毀,以及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時所要發生的事情。耶穌說在末日將看見到處有戰亂、飢荒、地震,有假先知出來迷惑人。第29節「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
這些毀滅性的事件,太陽和月亮變為昏暗、星辰墜落和天體震動,看似整個天地宇宙都要毀滅。但這段經文是引自舊約以賽亞書第13章10至13節,以及以賽亞書第34章第4節,從前後文來看,都是指上帝要審判惡人,帶來審判的潔淨之火,為了要除去這些邪惡的人,之後便得到更新,這並不是指完全毀滅之火,來滅掉一切。因此我們從以賽亞書第34章的後半段,作者還提到這事之後還有貓頭鷹、烏鴉住在其中,將永遠得地為業,世世代代住在其間,顯然不是世界的完全毀滅,而是除去惡人的淨化和更新。
而馬太福音第24章第35節耶穌說「天地都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並非指天地真的將廢去,而是為著說明耶穌話語和話語的能力將永在,就算天地都要過去,我的話卻絕不廢掉。而且在這樣的對比語句中,要拿出來和上帝話語的永久性相比的,也是那個不那麼容易被毀滅的「天地」。
2.彼得後書第3章5至7節、10節、13節
這段彼得教導信徒關於主將再來的應許,第5至7節「從太古憑著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藉著水而成的地。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上帝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在挪亞時代,上帝用水淹沒世界,消滅了當時的惡人。而在末日,上帝要用火來審判不敬虔的人,被火燒毀的是那些違背神、阻礙神公義統治的邪惡力量。同樣的,在第10至13節「那日,天必在轟然一聲中消失,天體都要被烈火融化,地和地上的萬物都要燒盡。既然這一切都要如此消失,你們處事為人必須聖潔敬虔,等候並催促上帝的日子來到。因為在那日,天要被火燒而消滅,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但照他的應許,我們等候新天新地,其中有公義常住。」這第10節中的燒盡,更好的翻譯是「顯露」或「公開」。換言之,這節的翻譯可以理解為「在那日,天必轟然一聲地消失,所有旁門左道的勢力都將因烈火而除滅,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將顯露出來。」在第5至7節提到挪亞的毀滅,其實經過洪水並沒有徹底毀滅世界,而是洗淨大地,露出原本的面貌,使新的世界可以重新開始,將來也將透過火除盡世界的惡,而將世界「再次更新」。
3.啟示錄第6章12至14節、第21章1至5節、第22章1至5節
啟示錄中第6章12至14節:「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 。」這處和以賽亞書34所記載的類似,指的是除去邪惡的勢力。而啟示錄第21章1至5節,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和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看哪,上帝的帳篷在人間,要和他們同住。第五節,他說「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是更新,而非全新,就如同被破壞的藝術品,除掉因邪惡和罪而腐化的部分,讓這一切都更新了。
在第22章1至2節進一步說明,從伊甸園到新耶路撒冷城的花園城市,兩者呈現細緻的對比。創世時裡面曾有伊甸園的樹,將來在新耶路撒冷中,將有每月結果的生命樹。在那裏耶穌也將成為生命活水,取代伊甸園的四條河流。在啟示錄中,呈現神、人、土地的和諧關係,上帝要親自住在我們中間。
雖然對於主再來的日子,我們從聖經中所得的啟示,相信是無法完全的表達,但是剛才所看的幾段經文,適切的解釋,也將幫助我們看見,基督徒面對世界的終結,並非是要搭著「屬靈的太空船」逃離這罪惡滿貫沒有救的舊世界,而是在耶穌再來時,當人類的罪惡被除滅時,這個世界將會更新,上帝將「要在此」和我們同住。也從這裡,我們要一起來看「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是什麼意思。
三、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
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為什麼以受造物為念?當我們從耶穌在世的吩咐,每一位跟隨主耶穌腳蹤行的門徒,都需去實踐耶穌吩咐的大使命和大誡命。除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在舊約,可以說是人類領受的第一個召命,就是具有神的形象的園丁。在創世記的經文(第1章26至28節、第2章15節),指出人類所領受的第一個召命,是有神的形象,歷代神學家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想要解釋神的形象是指什麼?例如是我們外表、自我意識、良心等。但聖經中具體的基礎寫在創世紀第1章26至28節,按著神的形象受造,為要成為受造萬物的照顧者,目的是去治理地球和其他受造物。
在創世紀第2章第15節,當亞當受派在伊甸園中,負責耕種和看守園子,園丁要使園子不致荒廢,使其茂盛。在馬太福音第25章14至30節,耶穌所說忠心管家的比喻中,要我們善盡各樣的恩賜,我們也將科學、工藝、藝術、商業等,都是讓人類能善盡好管家的恩賜。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是回應創世記最初,神創造人,以神形象的治理。
2.其次,耶穌吩咐我們的大使命(馬太福音第28章19至20節)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如果參照馬可福音第16章15節所寫的「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換言之,神給我們的大使命,不僅關乎人類,還包含整個受造界。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說要向動植物傳福音,而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消息,也將醫治、改變這個因汙染而被破壞的世界,當福音更新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不僅關注於內在的心靈,也會讓外在的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得以改變。以賽亞書第65章25節所描述的新天新地,描述人和動物之間的和平關係,「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圖像。
3.在今天所讀這段羅馬書第8章17至22節的經文
保羅更如此具體地表達「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萬物正等待人類重新發現上帝賦予我們的角色,成為大地的管家和守護者。從聖經中我們看到,當初第一個亞當失敗了,人陷入罪中,受造界也因此受苦。但藉由第二個亞當耶穌基督,世界有了新的盼望,我們也受呼召,在這個破碎窮乏的世界中,要把神的好消息帶給整個受造界。
這也讓我想到幾年前的一部電影「阿凡達」當中所要表達的,在一個被貪婪的人類視為資源開發的世界中,人類看到的,和阿凡達星球中看見阿凡達星球人和自然間的關係是如此的不同。
四、結論
最後,我們也說一些行動的方向,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要和大家一起共同來學習。
1. 首先,在行動前先有觀念上的思辨和調整。有人曾說過這段話:「當基督徒認真對待地球,人們也會認真對待福音」。當我們真的更認清所相信福音的內涵,並真的去實踐的時候,會讓人認真的看待我們所信的福音。福音內涵的展現,人們會看見基督徒所說的,都是真實的—愛人、愛地球。
2.傳福音和拯救地球不是兩個對立的事,兩者都是救恩的好消息,也是受造界的好消息,透過對聖經的理解,會不會上帝所認為需要拯救的對象,會比我們所想的還要更為寬廣?或許在場的人可能會想,與其去關心動物,不是更該去關心窮苦的人嗎?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正是世界上的窮人,因為他們的生存最直接依賴周圍的自然生態,關注弱勢和關注生態並非相排斥的兩種選項,彼此是相關聯的,都需要基督徒去參與。
3.感覺有關環保的問題實在太大,我們真能做出什麼改變嗎?
從本地開始,我們不孤單,我們不是單獨面對,但如果少了你,就很可惜。我們可以把大問題分解為許多細小的問題,每人每天都做一點點的改變,不要灰心,終究會看到成果的。但也不要變成另一種律法主義,用自己已經做到的標準去檢視別人,批評別人,就成為另一種自以為義,反而會讓人因此抗拒的。
【默想與行動】
1.透過主日信息,您認為基督徒的身分和環保的關係有多密切?
2.在本週找出一段時間,先讓自己在神所創造的美好大自然中享受讚嘆和安息,為自己禱告將如何回應本週信息。
3.找人一起討論,分享您們在目前日常生活中可開始的改變,您可願意用「以受造者為念的門徒」之角色,關注並投入環境保護?
先前介紹的那本繪本,作者後來出版續集,叫做「家園」。同樣是一扇家庭的窗,這次的主角換成小女生,我們來看後來發生什麼事?當有人開始在現在的都市環境中做些改變,漸漸地影響周圍的人,而產生正向的影響,最後不需要搬家,這樣的地方就成為永久的家園。
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這時代中成為先知、祭司、君王的基督徒角色,來回應以受造物為念的門徒。在人類未善盡管理角色的世界上,需要有先知角色的人,宣告讓人不舒服的真理。成為祭司,是帶領人來敬拜神,在現代可透過創意的方式,表達對上帝的敬拜,而這些創意,不管是藝術、戲劇、雕塑、音樂、舞蹈,很多都是神所創造的大自然裡學習的,值得我們繼續去探索。成為君王,讓我們學習「以受造者為念的門徒」,成為神的代表,以神的慈愛憐憫來管理這世界。你願意嗎?我們一起來禱告。



--
由 Blogger 於 7/09/2016 03:4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主日講道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