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迦勒-去得那地,給我這地

講道內容

迦勒-去得那地V.S.給我那地
時間: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
經文:約書亞記十四章6-15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Ⅰ、引言:另一個心志
         一篇短文:
         「一旦置身於世上困苦的人們之中,你就永遠離不開了,你會和他們同行-他們的缺乏成為你的缺乏,他們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他們的難題也是你的難題,他們撫育子女的重擔也成為了你的重擔。你無法離開、忘記他們,也無法掉頭不顧。」
         不知道你看完這短文有什麼樣的感覺?這是孫理蓮傳教士所寫的一篇短文,這篇短文可以說是她的侍奉宣言,也可以說是她的生命宣言,對她來說,文中的「你會」其實表達的是「我會」;文中的「他們」指的是當上帝把「他們」擺在我生命中,我眼所見他們的缺乏,是我的缺乏,與之痛苦,難題共承,重擔共擔。然而,其中蘊含更深的含意是:耶穌與他們同行,是耶穌的缺乏,是耶穌的痛苦,是耶穌的難題,是耶穌的重擔,我們無法忘記,無法離開,因為我們與耶穌同行。這是她的生命宣言,也是她的侍奉宣言。
        孫理蓮宣教士,她的個子不高,但她完成了不凡的使命。關於孫理蓮,她的先生是孫雅各牧師,台灣神學院很早期的一個院長,1927年(民國16年)她與先生一同來到台灣宣教,那是他們剛結完婚正要搭船去度蜜月的時候,結果就這樣一路走著走著,來到了台灣,加拿大宣教協會就看為是好,所以就差遣他們到台灣來。這是他們的宣教宣言:「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一生只有一次。」他們說,一生只有一次,所以要擺在最對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而那地,對他們而言,是台灣。他們在台灣,從1927年開始侍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他們是外國人,所以就被驅逐回到美國,不過他們並沒有停滯在美國,他們輾轉到南美洲,繼續對當地的土著宣教,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7年夫妻兩繼續來到台灣,上帝讓他們領受異象,孫雅各牧師看見對原住民宣教的異象,所以夫妻兩就進到原住民的地區進行事工,可是,有一天,孫理蓮對丈夫說:「我不要只是一個宣教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士」。」她說的是:我不要做一個配搭者,我的裡面除了跟你有共同的異象外,我還另外有一個心志,上帝擺放在我裡面,還有一個desire,還有一個呼召。於是孫雅各牧師就支持她,說:「去做吧,做上帝要你做的事情」,從那個時候開始,1952年,孫理蓮傳教士就進入樂生院,因為有一天樂生院的人來找她說,痲瘋病患需要妳,從那一次的進入之後,就像她的侍奉宣言一般,再也離不開那地。她看見那些痲瘋病患的需要,就跟他們一起敬拜上帝,服侍他們,幫他們找資源,最後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教會,就是現在的聖光教會。1954年,她寫了很多信告訴加拿大和美國台灣的需要,後來她發現,光是這樣不行,應該在台灣有一個機構,來幫助這些她所看到的弱勢族群,是原住民也好,是重大疾病的也好,後來他們就設立了芥菜種會,做了很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事工。1956年,她到山區,發現有很多人得了肺病,可是沒有人照顧,她便建立了肺病的療養院,讓這些貧苦的邊緣人可以得到醫療。1960年,台南北門爆發嚴重的烏腳病,當時只有台灣有這樣奇怪的疾病,很多人沒有辦法得到好的治療,她就設立了免費的診所,讓人在這裡可以得到好的檢查跟治療。1961年,當她想起了之前所看見的:原住民地區沒有很好的接生設備,很多的原住民婦女,不是難產而死,就是孩子生不下來,於是她就到了各地蓋了原住民的產院,從那時候開始,很多原住民的婦女可以很順利的生產,為此,她內心感到欣慰,因為上帝的孩子可以順利地出生。不僅如此,她還在各地建立了職業訓練所,又寫信,回到加拿大和美國去募款,協助教堂的建立。這些都是在她中年的時期為台灣所做的,上帝放了這樣的心志-她自己要成為宣教士,做上帝要她做的事。1967年,當她邁入66歲,在我們想可以退休的時候,上帝放在她裡面的那份desire和心志並沒有停止,雖然這時候孫雅各牧師已經過世了,可是她想起孫雅各牧師告訴過她一個異象: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差派原住民的牧師成為宣教士,去到南洋的地方,跟南洋的土著傳福音?她就開始為這個異象禱告,那個desire 在她心裡面萌芽,隔年1968年的11月,她差派了4位原住民的牧師去馬來西亞,對土著區的人傳教,隔後了兩年,又再派了8位的宣教士出去,這可是台灣歷史上,首次有原住民牧師成為宣教士去到南洋與印尼等地,向當地的土著傳福音,過去是別人對我們傳福音,如今我們也有能力,儘管原住民的牧者,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可是在孫理蓮、孫雅各牧師的眼裡,他們是上帝的僕人,他們有上帝的呼召,上帝的旨意運行在他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會發現在孫理蓮宣教士的生命裡面,年輕的時候,她可以服侍上帝;中年的時候,她可以為主做更大的事工;到晚年的時候,上帝依然使用她,並且成就更大的工,這是很美的。這對傳教士夫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異象,就是要去到最需要的地方,然而,上帝也擺放另一個心志在孫理蓮傳教士的心中:上帝呼召她,要她在弱勢的群體當中,成就上帝愛人、充滿恩典的工作。此外,我們在這個婦人身上看見另一個心志,無論在她年輕,在她中年,在她年老的時候。
        當我們提到「另一個心志」,很快地,你們會想起一個人,就是迦勒,民數記二十四章24節說:「惟獨我僕人迦勒,因為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近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這是上帝在對他的僕人說的話,上帝對他的僕人有一個評論,對這人的生命下了一個註解,對他這個人有一個看法:這是「我的僕人」,他的名字叫迦勒,他「另有一個心志」,這個心志就是「專一跟從」我,接著上帝就應許他,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迦勒在上帝眼裡,有另一個心志,專一跟從上帝,因此,上帝就把應許與祝福賞賜給他。到底什麼是另一個心志?
        在原文裡面,心志有「ha」,是氣,是風,是靈。在英文的翻譯當中,有三種翻譯:「another spirit」(KJV, ASV)、「different spirit」(NIV, NRSV),以及Holy Bible裡面的「different attitude」。我們可以說,我們有固定習慣的生活型態,可是上帝在我們裡面擺放「another sprirt」,另一種屬靈生命;或是,上帝擺放了與眾不同的生命(different spirit)於我們之中;又或者說是一種「不同的生命態度」,儘管日子每天過,但我們可以過不一樣的生命型態,活出不一樣的生命。孫理蓮,她是一個宣教士的太太,可是上帝給她another spirit,different spirit在她裡面,立志成為一個「太太宣教士」,雖然是跟著她的先生來到台灣,可是同時完成上帝對她的呼召,在台灣,她找到她自己的使命。
Ⅱ、誰是迦勒
        然而,關於迦勒,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他:
    1. 以色列人的族長窺與探迦南的探子
        迦勒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狗」,一個是「小獅子」,神學家說,若意為「狗」,則此名代表「忠誠」、「信實」,若是「小獅子」,則意涵此人「勇猛」、「威勇」,然而,不管是忠誠、信實還是威勇,這個名字在迦勒的生命裡面,帶給了他祝福。迦勒出生的年代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的時期,換句話說,迦勒生長在埃及地為奴的時候,然後隨之經歷摩西帶領百姓走出埃及,也經過了曠野,甚至也見到了要進入的迦南地,迦勒就是生在這個時代的人。「探子事件」是發生在以色列百姓將進入迦南地前,當他們抵達「加抵斯巴尼亞」,上帝告訴摩西說:「你要派人去看那我應許的迦南地,從十二個支派當中各選一個首領,打發他們去」,這些人就是以色列的各族長,聖經當中列了一串族長的名字,其中就提到:「耶孚尼的兒子迦勒」「耶和華曉喻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中,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摩西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從巴蘭的曠野打發他們去,他們都是以色列人的族長。」(民13:1-3),這是第一次,我們在聖經裡面讀到的迦勒的名字,當時,他已是不惑之年,換句話說,在四十歲以前,他是生活在埃及,過著為奴的生活,在此聖經介紹他是猶大的族長,是以色列的族長,雖然不知道四十年前,青年時期的他為人如何,但要在一個族裡擔任一方領袖,他勢必受過訓練、有紀律,是堪為是典範的,如此才能成為族長,成為領袖,不僅如此,他被委予重任,在百萬人當中,成為十二個看迦南地的探子之一。
    2. 報喜訊的安慰者
        當這十二個探子被差派出去,勘查完四十天後,返回向大家回報的時,十個說:「不好,那裏的人長得很高大,城牆很堅固,我們就像蚱蜢一樣,會被他們吃掉,太恐怖了,我們速速逃跑吧,趕緊回到埃及地吧」,可是迦勒跟約書亞有不一樣的看法,迦勒看到百姓聽完這十個人的報告後非常的驚慌,於是,迦勒告訴摩西和百姓說:「沒有,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必然可以得勝」「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慰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接著他說:「我們看的那地是極美的地,而且是上帝要領我們進去的地,是上帝要賜給我們的地,千萬不要背叛耶和華,要記住上帝所說的話」並且接著他連續兩次說:「不要怕」「因為有耶和華同在,不要怕那個城牆高大,不要怕那個巨人威武,因為耶和華與我們同在。」「我們所窺探的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蔽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你是否發現,一個領袖除了有領導能力以外,上帝還給他一個特質:他會報好信息,口裡會說好話,他會安慰人,在百姓在聽了十個探子說的話,極其驚慌,急著要逃跑的時候,他用安慰話,來安慰這些百姓並且充滿著信心。
    3. 跟隨神的見證者
        迦勒同時也是跟隨上帝的見證者,他自己這麼說:「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書14:8),你會怎麼說你自己,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會如何定義自己?迦勒說:「我是一個跟從上帝的人」,那麼,我們呢?我們會這樣看我們的生命嗎?對迦勒來說「我是跟隨上帝的,所以我一生見證跟隨上帝,在我的生命裡,你們看到的皆是跟隨上帝的印證。」,但是自己說不算,事實上,別人也是這麼看他的,摩西說:「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書14:9),迦勒這個人,不僅活出,清楚知道自己的作為與生命經歷乃是跟隨上帝的,除此之外,言行一致,旁人都看得見,足以作證。可見不是只有在裡面宣告,他也行諸於外。你看他所說的話,都是正面積極的話,是鼓勵安慰的話,是不同於其他人說的話,這些,不僅他自己知道,別人也成為他的見證,更寶貴的是,連上帝都這麼說:「…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申1:36),自我認定,旁人見證,更得上帝讚美。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眼目觀看全地,他看見迦勒這個人從裡到外一致,是活出並見證上帝的人。保羅這樣講:「我們向你們信主的人,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有你們作見證,也有上帝作見證。」(帖前2:10),保羅在談論自己的時候,也說過,他的生命經過歷練之後,結出美好的果子,然後他說:「上帝為我作見證。」,反思自己,在我們的生命裡,我是怎麼看待自己?我要如何活出這樣的生命?別人如何提醒我?上帝會怎麼看我們?迦勒,無論從上帝,從人,他都是見證跟隨上帝的人。
    4. 進入迦南的元老
        迦納,因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惟有他跟約書亞進入迦南地,「…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申1:36)。
III、去得那地
         迦勒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這十二個探子進入迦南地,看到的都一樣:高大的城牆,巨大的巨人,豐富的果園,可是回報的時候,描述的卻完全不一樣,有十個探子形容那地的恐怖,擔憂無法戰勝敵人,堅信自己不可能進入那地。然而,迦勒說:「我們立刻上去,因為我們一定能夠得勝」,到底是什麼讓迦勒能夠看到不同於那十個人的景色?難道那十個人眼睛都花了嗎?這其實與他了解自己,以及他所領受的使命很有關係:
    1. 探子的使命
        第一個,他被呼召成為一個探子要去看那地,上帝怎麼說?上帝告訴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他們每支派要打發一個人,都要作首領的。」(民13:2),這裡上帝講地很清楚「打發人去到那地」,「那地」便是「迦南地」,是「我所賜給你們的」,在迦勒的裡面,對他來說,他聽到的是這個,那地不是我去「偷看」,那地是上帝已經說了要賜給我的,換句話說,對迦勒來講,我現在不是要去偷看,而是去查看,因為那地是將來我要居住的所在。就如同我們現在蓋教堂一樣,我們的禮拜堂現在正在蓋,我們四五百位的弟兄姊妹,沒有人會天天在那裡看,可是我們教會有長老,有特助,有牧師,這些人會去看,當他們去看的時候,不用偷偷地觀察,因為那是我們蓋的,將來我們要回去那裏敬拜神,所以我們可以大方的進去看,我們進去裡面看,不管工人有多健壯,有多少的工人在那裡,他們多會粉刷牆壁,我都不用怕,因為將來是我要在裡面生活的。對迦勒來說,他不是去偷看,「窺探」在原文的意思裡有「去察看、去察視」的意思,不是偷看,不是去看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是去查看上帝應許帝要給我的那地。對迦勒來說,他是以主人的身分去看,正如上帝自己所說:「你曉喻以色列說:你們到了我所賜給你們居住的地方。」(民15:2),所以迦勒的使命不是「畏縮地去偷看」,而是大大方方地去看,要去看上帝所要賜的迦南地;並且摩西吩咐他們:「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處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又要看那地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民13:17-20),在迦勒的裡面,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跟任務-「那是上帝所要賜給我們的」,所以他就去。

    2. 不同的見解
         同樣的情形當我們裡面戴上不一樣的眼鏡,看法就不一樣,因此迦勒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解讀。相同地,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當中,我們如何解讀所經歷的這一切:金融風暴、日本地震…,當全球頻頻經歷大災難後,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是上帝的咒詛?是世界末日來?還是這是上帝給我們機會,好讓我們積極地跟家人與朋友傳福音?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思考,當我們人類拼命建造這些所謂的好的核能電廠的時候,是真的好嗎?迦勒戴上的是上帝告訴他-「迦南是他的應許」的眼鏡,是上帝應許、同在的眼鏡,所以他看得完全不一樣,那十個探子,畏縮地去看,我們不知道他們戴上的是什麼樣的眼鏡,但是那肯定不是「上帝的應許」的眼鏡。十個探子是看那些巨人,環境的艱鉅,然後說自己像蚱蜢,他們這麼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4:7-9),其實亞衲族的人並沒有對探子作不同解釋,可是當他們裡面的思維不一樣時,看法就不一樣,儘著眼於自己的渺小與困境,然後認為別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可是迦勒他不一樣,他裡面帶著上帝的應許與祝福-這是迦南美地,是極美的地方,而且上帝會領我們進去,把那地賜給我們,是流奶與蜜的地方,不用怕,儘管敵人高大,他們才是我們的食物,而且他們的神離開他們了,不過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所以不用害怕。「我們所窺探的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蔽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這樣不一樣的眼光帶來不一樣的解讀,懇求上帝幫助我們在看許多事情的時候,有不一樣的眼鏡來看,來解讀-是正確的解讀,且是在耶穌基督裡面的解讀,是帶著上帝的應許的解讀,在上帝話語裡面的解讀,從下表可以看出兩種眼光的差距有多大:
        一個是仰望上帝,一個是定睛於巨人;一個是抓住上帝的應許,一個是順應環境;巨人很大,可是無法跟上帝相比,但是怯懦之人卻看自己像是蚱蜢成為別人的食物;可是就迦勒來看,敵人才是食物。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見解,最後帶來不同的影響力,十個探子影響了整個以色列人,顯而易見地,不論正面與負面的話,其影響力都是深遠的,十個探子的錯誤解讀,不但影響了自己,更影響了整個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人恐懼顫驚,開始抱怨,然後開始想念埃及,他們已經忘記在埃及地所受的苦了,僅僅是因為聽到探子的回報,甚至還沒有親眼看見,他們就害怕了。我們是否也是這樣,都還沒有真正經歷情事,只是聽到了一些狀況我們必須去面對,我們就先怕,忘記了我們有上帝。可是對迦勒來講「去得那地,我們可以得著那地,因為上帝已經說了」-這是迦勒的信心。結果是,他真的進入迦南地。
     3. 迦南或曠野
         在迦南或曠野,那些報惡信的探子,最後都死在瘟疫裡面,不僅如此,那些發怨言的以色列人,上帝說:「你們忘記我的話。探子去四十天,接下來,你們要有四十年在這曠野裡面」,迦勒也要在那曠野行走那四十年,但不一樣的是,上帝說:「惟有約書亞與迦勒依然存活。」,他們沒有死在瘟疫裡面,並且上帝也應許迦勒要跟他子孫得進那地-這成為另一個在迦勒裡面的應許。「摩西打發窺探那地的人回來,報那地的惡信,叫全會眾向摩西發怨言,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其中惟有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仍然存活。」(民14:36-38),儘管上帝要他們在曠野裡多走四十年,可是在迦勒的裡面又萌發了另一個應許,每一步每一步他都抓住上帝的應許,上帝說:「我要讓你進那地,雖然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帶著這個應許。約書亞在要進迦南地的時候,也曾經告訴過百姓說:「我們現在要進去迦南地了,那裡面有拜偶像,你們自己選擇,繼續仰望上帝,還是一進去看到他們高大,就拜他們的神,不管你們作的決定是什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亞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以色列百姓同時聽到十個探子的話和約書亞與迦勒的話,可是他們選擇的是聽那十個探子的話。至於我們呢?我們在平常生活到底選擇聽什麼樣的話?
 Ⅳ、給我這地
        四十年曠野經歷,約書亞成為領袖,即將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他們過了約旦河,攻打了耶利歌,靠著上帝節節得勝,可是當約書亞漸漸年老,上帝上帝對約書亞說:「可以了,雖然接下來,儘管你還沒有完全得著那地,但是我要你做一件事」,上帝要約書亞做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在取得地之前,先行分地,儘管有違常理,但約書亞順服地進行分地,他就把這些還沒有攻打的地,分給九個半的支派,另外兩支半的已經在約旦河的東邊已先分配,所以,所有的地都分配好了,包括猶大家族。當這些都抽籤分好了以後,迦勒前來,他跟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書14:12),迦勒等了四十多年,等到了這天,他記得上帝的應許,他來跟約書亞要,約書亞便給他祝福,並且給了他希伯崙,這時候迦勒八十五歲,從他去看迦南地到現在,經過了四十五年,現在八十五歲,是什麼讓他有這樣的信心說:「我要得著那地」?
     1. 不變的信心
         他不變的信心源於這裡-迦勒說:「照耶和華所應許的,使我在這地存活四十五年,期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上帝』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期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書14:9-10),此處經文特別的地方是,迦勒說,以色列人在曠野走了四十年,上帝使他活了四十五年,從曠野到攻打迦南地,這四十五年當中,每個人都在曠野中行走,可是他抱著不一樣的看法,他並不覺得這「只是在走而已」,他說:「上帝使我存活,照著他的應許」,也就是,迦勒他在走的時候,並沒有怨聲載道,沒有說:「我又沒有犯錯,為什麼要被連坐處罰?」,相反地,他的裡面是帶著上帝的應許的-「上帝要把那地賜給我」,所以這四十五年,千年如一日,很快就過了,他帶著「此地我走過了,將來就要得著那地」的想法,他與他人一樣,過著同樣的生活,可是他的生命不一樣,another spirit,一樣都在走曠野,卻總有一個different spirit在他裡面說:「這是上帝的應許」。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我們好像跟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路人沒有什麼兩樣,可是有沒有一點的不一樣是,在你我的裡面,我們有一個different spirit,我們有另一個心志,我們不僅是在過日子,更是活在上帝的應許裡面-那便是期待將來那更美好的家鄉。期待在自己的生活裡面,可以經歷上帝,經歷上帝應許我的禱告,經歷上帝給了我向其他人傳福音的機會,經歷上帝如何使用我,好讓我能夠祝福我的同事,祝福家人。我們有沒有一個another sprirt,另一個心志,是上帝使用我在一如平常的生活裡面,我的生命裡面還有另一個another spirit。保羅說:「原來我們所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得;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得是永遠的」(林後4:18),對迦勒來說是這樣,四十年行走於看得見的曠野之中,可是在他的裡面,有一個看不見的永恆的盼望,是上帝與他同在,要賜給他那更美的迦南地。
    2. 健康的身心
        不僅如此,對迦勒來講,在他不同的信念生命在裡面,他且有一個健康的身心。他說:「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14:10-11)-我不是老態龍鍾,坐在那邊要人來服侍我,正如孫理蓮,她也沒有在66歲之時,對自己說:「夠了,我可以退休了」,他問:「我還可以為上帝做些什麼,什麼是不一樣的生命力在我裡面?」,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生命在我們當中,迦勒說:「我一樣強壯,我那時的力量如何,現在還是如何。」,四十年如一日,上帝昔在、今在、永在,上帝那時候這樣的應許我,帶領我,現在上帝也是如此的帶領我,幫助我。以賽亞書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迦勒需不需要經歷等候?當然要,曠野四十年加上約書亞攻打迦南地,這些年要不要等,當然要等。我們禱告,等候上帝的應許,要不要等?當然要等。我17歲認識上帝,18歲受洗,我等了20年,等到我的家人洗禮,要不要等?當然要等。可是等的時候是怨聲載道嗎?不是,是相信聖經裡面有一句話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聖經裡面還有說:「一個人信主,就全家得救。」,這是上帝說的話,所以在那個等候的過程當中,是上帝使我們重新得力,期間會看到巨人與高牆,會看到困難,可是再回頭看,是等候耶和華要重新得力,使我們奔跑不困倦,行走不疲乏,所以,奔跑不困倦並不意指奔跑毫不疲憊,而是在我們困倦的時候能夠重新得力,是行走的時候,上帝使我們力上加力,恩上加恩,是在等候的過程中,上帝的應許在我們裡面的盼望。
    3. 求勝的雄心
        不僅如此,迦勒還有求勝的雄心,他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我不僅四十年前說要得那地,我四十年後依然要說「給我那地」,即使那裏有高大亞衲族人、城牆,但是耶和華與我同在,我就可以把他們趕出去。他有這樣的信心,我們呢?其實我們都有困難,對迦勒來說有年紀上的困難,以及亞衲族人和高大城牆這些困難,而且這些就在眼前,是可看見的,可想像的,這對我們來說,就像我們有主觀的限制,迦勒可能是年紀體力的限制,我們呢?我們對於上帝要給我們的應許,要差遣我們的呼召,我們有沒有一些主觀的限制?是年紀?是經驗?是家人的攔阻?還是我們自我的想像?還是過去挫敗的經驗?這些主觀的限制,會影響我們;也會有客觀的環境,對迦勒而言,客觀的環境是高城巨人,如何去攻打那樣厚的城牆,要如何戰勝那些巨人?重點在於「我們怎麼看」-不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而是我們以什麼眼鏡去看所見的。
        有一個美國教授在他的黑板上大大的寫下12個字:GODSISNOWHERE,然後問學生:「你看到什麼?」,「GOD IS NO WHOERE」或是「GOD IS NOW HERE」,當那個教授這樣寫的時候,有學生看到前者-上帝不在任何地方,有學生看到後者-上帝在這裡,同樣都是這十二個字,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景物,我們怎麼看,我們是看到「NO WHERE」(沒有在任何地方),還是「NOW HERE」(現在就在這裡),對那十個探子來講,是NO WHERE,對迦勒來說,是NOW HERE,上帝在這裡,上帝與我們同在,所以,向前走,去得那地;所以,四十多年後,依然有信心說,給我那地。迦勒說:「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除了他以外,大衛也有這樣的信心,他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17:45),神與我同在,盡管前方敵人高大。對迦勒來說,他看的是上帝與我同在。所以,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在約書亞記後面短短的記載:「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猶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亞巴(希伯崙),分給耶孚尼的兒子迦勒。迦勒就是從那裏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書14:12),迦勒把非常高大且強悍的三個族長趕了出去,憑著的是「GOD IS NOW HERE」。其實不是我們看見什麼(It’ is not what you see, it is how you see.),而是我們怎麼看;不是GOD IS NO WHERE,而是GOD IS NOW HERE,上帝在我們的生命裡面。
 V、結語:另一種人生 It is not what I see, it is how I see.
        對迦勒而言,「去吧,得那地」,多年後,他依然有信心的說,「給我這地」,這中間經歷了四十五年,很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四十歲以前,他從埃及到曠野,經歷了四十多年,又從曠野走到了迦南,人事全非,環境不同,他跟隨的人也改變了,一開始,跟著摩西走出埃及,後來跟著約書亞進入迦南,跟隨的人也改變了,他所經歷的事情也改變了:年輕的時候在埃及為奴,中年的時候在曠野行走,到老年的時候經歷了流浪與征戰。環境會改變,你跟隨的人會改變,你經歷的事情會不同,你的年歲也不同,可是有一個不變,上帝的恩典與應許永遠不改變,人會改變,但上帝的恩典與應許永遠不改變。
        此外,迦勒對上帝的心志與依靠,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迦勒說:「去那地吧,我們定要得勝!」對迦勒來說那是上帝應許的地,對我們呢?那個「那地」是哪裡?我在準備這個講道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青田社區,這是上帝要給我們教會的「那地」嗎?每當我想起我們教會旁邊的這些鄰居,我們裡面想到的是那個曾經站在我們教會門口怒罵我們的婦人嗎?還是我們想到的是,那是上帝要我們得到的青田美地?我們教會為什麼要蓋得這麼高大華美,只是為了讓我們舒服地在那裡敬拜上帝嗎?我想不是,我想是上帝要我們像迦勒一樣:「去得那地吧!」,我們教會在那裡,明年我們進駐的時候,我們要得著青田社區,這是我們的信心,雖然我們看到有巨人,雖然我們好像看到銅牆鐵壁,要敲個門進去傳福音,有它的困難,可是我們的上帝大過那裏,GOD IS NOW HERE,不是我看到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看。上帝讓我們的教會設立在社區當中,就是要我們成為光,成為鹽,我們有一份福音的責任,就像馬偕說的:「濁水溪以北是我的福音宣教區」我們可以這樣說嗎?大安區!我們可以這樣說嗎?青田社區!對於我們自己呢?在我年輕的時候,去得「那地」,指的是我的家,我是家裡第一個信主的,對我來說,那是我的迦南美地,我要看到有一天我要跟我的家人一起敬拜讚美上帝,你知道嗎?兩年前,經過了二十年,我們全家,包括第二代,我們一起敬拜讚美上帝,我的父親是坐著穩如泰山不動的人,在我們敬拜的時候,他流下眼淚,他舉起雙手敬拜上帝,那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等候,終於,我進去了那個迦南地了,那是我的一個小小的迦南地,現在對我而言,肯亞、泰國也許會是我的迦南地,對你們呢?你們的家庭,會不會是你的迦南地?你的職場,你的同事;你的婚中,這段關係會不會就是你的迦南地,我們有沒有可能說:「去得那地吧!」,並且經過一些時候的等候,能夠說:「給我那地吧!因為上帝要給我們了。」,願我們青年、中年、老年的時候,擁有上帝給我們another spirit,不是過日子而已,上帝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期待,上帝既呼召我們,就會給我們力量,並且與我們同在。迦勒還是在曠野走了四十年,但是他不認為他走在「曠野」,他說:「上帝使我存活,活在他的應許裡面」。
         親愛的弟兄姊妹,也讓我們活在上帝的應許裡面,我想不僅是another spirit而已,更是另一種人生。當我們認識上帝的時候,上帝要給我們的是另外一種人生,一個不同的人生,就像Holy Bible裡面說「another attitude」,我們要活出一個不同的生命型態,不同的人生的態度,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年老對孫理連來說不是問題,依然為主做工,張平宜她本來是希望成為有名的記者,但是當她去到了四川,看到了痲瘋病的孩子的時候,就如孫理蓮說:「看到困苦的孩子,就再也離不開了」,十一年過去,她在那個痲瘋村中為孩子蓋學校,去跟政府要水、要地,要身分證,你可以想像嗎?五十多年來,在一個地方,住著一群沒有身分的人,可是上帝卻帶了一個台灣的女子去到了中國四川,成為痲瘋村的台灣媽媽。有人遠從美國到台灣來做我們的阿嬤,上帝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上帝也要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做不同的事,那這個空格,特別留給你!你覺得呢?你的迦南美地在哪?你要怎麼寫下上帝在你生命裡的另一個註記?


禱告:
         對迦勒來說,的確有限制存在,有主觀的限制,有客觀的限制,我們恐怕也有,好不好,我們今天也跟上帝說,即使有這些,但是我有上帝你,所以我會有不一樣的看見。上帝的應許能給我們新的眼光,讓我們得以重新來看,重新來詮釋,GOD IS NOW HERE,因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可以得著那地,並且可以說,給我這地。
         天父我們謝謝你,雖然天地都在變動,但主你的應許慈愛永不改變,你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上帝你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上帝你是那當我們呼求你的時候,你就垂聽我們禱告,憐恤我們的上帝,上帝你說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寶座前,我們就可以蒙憐恤,得恩惠,主阿,我們就是你所應許的那人,主幫助我們有這樣的看見,主,我們有不同的那地,求你賜給我們信心去到那地,主幫助我們在這個等候、經歷的過程裡面,可能有巨人和高牆,但是主你與我們同在,我們就不害怕,主阿謝謝你,求你幫助我們,賜給我們another spirit,並給我們different attitude,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感謝主,幫助我們,我們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