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大齋節期(Lent)



大齋節期 (Lent) ,是基督教年曆一個節期,英文「Lent」,是春天的意思,充滿新生與盼望。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旬、四十天,天主教會也稱「四旬期」,改革宗信義宗則稱為「預苦期」。

    大齋節期的時間是以復活節(Easter)前的四十天,中間會經過六個主日(但不計算在四十天內)。大齋節期開始的第一天不是在主日,而是從禮拜三開始,通常稱為「聖灰禮拜三」 (Ash Wednesday)或「撒灰日」,直到復活節前一日為止。傳統上從初代教會開始一直都有紀念大齋節期,在聖灰禮拜三當晚舉行特別的禮拜,有些教會會在禮拜堂門口安排同工捧著一盆灰,由牧師或長老塗灰在與會的兄姐額頭上或畫十字架記號,表示懺悔的意思,以此代表內心的悔改,預備進入這個節期,迎接耶穌基督的救恩與復活的盼望。從撒灰日這一天開始,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這段期間都稱為大齋節期,中間會扣掉六個主日,所以加起來一共四十天。第六個主日稱為棕樹主日 (Palm Sunday),這一天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看似榮光,但事實上祂是預備要走上十字架道路,擔負人的罪受難受死,因此從棕樹主日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的這一週稱為受難週 (Holy Week),禮拜五那天是受難日 (Good Friday)

為什麼要用四十天預備心來迎接復活節呢?是起源於耶穌在接受約翰洗禮之後,到曠野禁食禱告受試探之後出來傳道侍奉,完成所差的使命。以此期望我們通過為期四十日之久的屬靈操練,一方面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歷程,一方面激勵幫助信徒在復活節來臨前,省察、警醒、更新自己的信仰生活,並重新立志建立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大齋節期是上帝所賞賜的禮物,幫助我們發覺到基督徒的旅程乃是不斷接受改變,以進入主基督的生命和聖潔的過程。這個延續一生的過程,包括回轉、更新,也包括研讀聖經,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大齋節期也是禱告的時間,定睛為基督、教會、世界所作的服事和所擔負的使命,甚至是尋求生命的目標與計畫。大齋節期給我們機會重新委身、更新,更忠實地的活出基督徒愛神愛人的生命。

初代教會時期,基督徒在這段時間必須潔淨、齋戒,以懺悔的態度等待受難週的來臨,這個傳統如今仍保留在希臘正教、天主教裡。基督新教在近代也漸漸恢復這個節期的精神,天主教會在大齋節期裡,信徒會以齋戒、施捨、克苦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罪惡與認罪,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由復活的「逾越神蹟」。

在大齋節期中,傳統上教會聖壇的佈置會使用不同顏色來表達與提醒信徒信仰反省,整個節期裡會使用「紫色」,代表反省悔改的意思,提醒我們本是罪人,需要悔改,仰望主來拯救。在「棕樹枝主日」則使用「紅色」,象徵流血,表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預備要進入受難;紅色也象徵聖靈,因此在聖靈降臨節也使用紅色佈置。到了「受難日」那天則換成「黑色」,象徵憂傷、痛苦和懺悔。到了「復活節」則用「白色」或「金色」,表示真光和喜樂的色彩。 除了顏色,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標記就是十字架。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十架,使我們與神和好。 此外,荊棘、釘子等物也能幫助我們更深體會耶穌的受苦。復活節的象徵物還有百合花和蛋。百合花象徵神聖與純潔,代表耶穌的聖潔;狀似喇叭則有宣揚好消息之意。蛋象徵新生命,堅硬的蛋殼象徵墳墓。蛋殼無法限制裡面正孕育的新生命,墳墓無法阻擋復活的主。

分享
今天主日傳統上稱為「棕樹主日」,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受難週」,這一週五晚上是「受難日」。或許我們不是用大齋節期整整四十天來做靈修操練,也不習慣以此長時間來迎接復活節,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個禮拜的時間更多親近神,透過讀經、靈修和禱告來操練自己,除了一些傳統功克己身的方式:禁食禱告、避靜禁語...等之外,也可以選擇放棄一項自己所愛的美食或喜好:咖啡、甜點、酒、整天上網、連續劇…等,或是立志改變一項不良習慣:遲到、負面口頭禪、罵髒話、抽菸…等,或是暫停參與一些育樂活動,以此來體會主耶穌受苦的歷程、調整自己生命的舊我、迎接復活節的更新。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