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屏東服務中心主任) 抗拒安置的阿德 阿德(化名)從國小五年級下學期開始中輟,學校將他轉介給勵馨基金會進行中輟生追蹤輔導,社工開始與阿德及阿德媽媽接觸認識。阿德的媽媽在8年前與爸爸離婚,母親因為工作得搬家的關係,阿德已經讀過3間小學,家中經濟十分拮据;但卻不能申請低受收入戶,因為阿德有個繼父,實情是媽媽嫁給大陸人當人頭,以便讓他來台灣打工,阿德一家人的健保費已經多年未繳……。 社工發現:阿德流連網咖、家裡離學校頗遠、媽媽無力也無能督促就學,因為這種種的因素,使他沒意願復學。社工尋覓社會資源協助,終於有位教會的師母願意每天早上到家中載阿德上學。於是,阿德頗為穩定的就學了兩個月;但是,學期末阿德上學又很不穩定,學校老師認為,如果能夠送阿德到少年觀護所,或許可以改善他的輟學行為。就在大家都感到無力時,熱心的師母透過教會親友的幫助,爭取到某個育幼院願意接受阿德前往居住,媽媽也同意這樣的安排有利於阿德得到穩定良好的生活照顧與教育。但過去自由慣了的阿德,在育幼院住了4天,就在社工及媽媽一起去探視時,以激動的情緒表達要離開,如果硬是要求他留在這裡,恐怕讓他覺得被母親遺棄,也可能他會自己逃離育幼院,於是安置的安排只能作罷。 升上六年級,阿德如脫韁野馬般的更不受媽媽、社工及老師的管束勸導,一再中輟,鎮日待在網咖。過年後媽媽拋下一句:你們去找爸爸吧!之後就突然失蹤。於是,阿德與大他三歲的姊姊「流浪」到爸爸家…..,但爸爸對於阿德的行為十分氣憤,不能接受,加上「阿姨」對姊弟的排斥,家庭氣氛緊張,社工主動從中協調多次未有改善,最近阿德離家出走,爸爸嚷著說:沒用了!不用回來了!…… 一再錯過安置的小B 坐在眼前的女孩有著清秀美麗的雙眼,身上的衣服卻飄出異味,原本是烏黑漂亮的秀髮也因缺少打理而糾結在一起,她是小B,她說:因為這樣子身體比較不會被人侵犯…...,應該是高一的年紀,因著持續中輟而必須重讀國中二年級。 小B的父母已經離婚了,酗酒的父親,不僅是工作不穩定,還對自己及哥哥施暴,而離婚後的母親竟然也把男友帶回家裡同居。 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基本的生活條件及安全感都非常惡劣,連最起碼的三餐溫飽都是件困難的事情,甚至小B在家洗澡,都得請哥哥在門口守著,避免父母親在家裡進進出出的酒友闖入,因為浴室只有一個門簾區隔!而酒後的爭吵,往往使得小B隔天無法上學,甚至在大人發酒瘋時,必須逃離家中,以免被打;或是小B在母親被同居人毆打時,還必須堅強的協助母親報警及就醫,漸漸的小B選擇逃家逃學、流連於網咖,住進男友家中。 社工一直很擔心小B身心發展面臨的危機,想要為她找一個地方,可以讓她平安的成長,離開這個充滿暴力及性侵危機的環境,可是因為她沒有低收入戶的身份,公部門無法提供安置的資源,而且小B也不是那麼想被安置,直到有ㄧ次小B從男友家離開跑回家時,被住在家裡的媽媽的同居人性侵了,此後小B變很退縮,完全不願意去上學!此時在社工勸說下,終於取得小B的同意,再透過縣府社工協助被安置,但卻遭遇安置機構沒有床位得等待,接著又有幾個安置機構,都以不適合安置或認為小B沒有緊急危險,甚至是小B的年紀太大等理由而無法提供安置服務,一次一次的等候及回覆,讓社工一次又一次心痛……。 兒少保護工作中的安置議題 在兒少福利法中規範,學校老師、社工人員、司法人員、醫護人員等對於遭到疏忽、虐待、性侵害的兒少,必須立即通報主管機關,由社工人員或司法人員調查評估孩子的問題現況,並透過服務行動給予適當的保護照顧,此稱之為兒少保護工作。 前面兩個學生的故事,可能是需要接受安置服務兒少的縮影,當他們因為發生令人擔憂的問題危機、或是不幸的遭遇等因素,老師、社工、少年調查保護官,甚至家長都期待孩子需要一個地方,讓他們可以有比較理想的生活成長環境,這個地方可能是安置機構或是寄養家庭(另外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團體家庭」,內政部兒童局也在嘗試發展這種新的安置模式),大家都十分關注、希望這些地方能夠幫助孩子調整負面經驗想法、療癒過去的身心傷害;事實上,一個原本應該是在家中成長的孩子,如今可能需要轉換到另一個「新家」,這個歷程對孩子及所有關心他的人,是一個不容易的情境及抉擇,經常伴加隨著複雜強烈的情緒;這時,學校老師、社工,需要更加地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及家庭狀況,以及目前的資源、體制的脈絡,才能讓安置工作發揮更大的價值效益。以下分享幾個筆者的經驗及看法,供各界參考指教。 1.影響兒少安置與否的因素 雖然兒少福利法對於孩子需要安置的狀況有一套標準及規範,兒虐一類的案件也必須透過家事法庭的法官裁定才能進行安置,但是對於處於相關規範之中問題危機邊緣的家庭兒少,社工員、司法人員在評估是否需要安置的影響變項就更為複雜,牽涉到:社工員評估與服務的價值觀點、縣市政府財政狀況影響安置經費充足與否、安置機構屬性特質考量、司法安置與社福安置觀點的異同。 曾經有社工看到孩子已經處於相當的危機狀況中,與握有資源的社工協商期待能進行安置,得到的回答是,還有其他狀況更危急或弱勢的孩子都還在等待,因此還無法將安置資源用在這個孩子身上,社工不禁感嘆:難道是孩子的狀況還不夠惡劣、因此還輪不到他嗎?然而情感上的吶喊與訴求並不能解決問題,除了對系統及體制進行倡議及改善行動外,建立工作者有信心及能力投入在網絡間的共識與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2.網絡單位的合作與信任關係 安置工作牽涉到學校教育、司法矯治、福利資源等領域的專業團隊及體制,如何建立彼此認識與信任,展開合作行動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家長、社工、司法人員,對於孩子的需求、問題會有不同的解讀詮釋,當中的差異是造成意見分歧、合作困境,還是多元的理解、豐富的資源,對於孩子能夠得到幫助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身份代表的不同的觀點,更有不同的任務及優勢,透過真誠積極的對話會減少本位堅持及偏見成見,會更聚焦在孩子身上,甚至是在不同的助人領域中的工作人員會有熱情使命的互相感染激發及對於承諾承擔的堅持不輟。 幾次聽到老師與社工合作的負面經驗,社工對於保護性案件的處理讓老師覺得他們是獨斷獨行的,老師因為對學生平時的關心觀察,發現異狀通報113,於是社工立即以公權力介入,但帶走孩子的緊急安置動作未能體諒到老師與孩子、同學間的分離情緒,而當老師後續希望知道孩子的狀況及表達持續關懷的心意,也被社工拒絕。社工的工作任務是被期待要跨界溝通、整合資源,但如果社工本身專業的主體性及自信不足時,在與網絡伙伴互動時,面對不同的觀點及質疑,可能就會有抗拒及防衛的反應,造成溝通的負面因子,原本可以考量得到對孩子更周全的幫助因而可能有所缺憾,甚至周遭的資源因此選擇退場。其實網絡中有不管是那個任務角色,只要願意釋出更多的善意與接納,理解彼此的功能及限制,合作關係就會漸入佳境。 3.安置機構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發展 高品質的安置服務,需要兼顧家庭的溫暖支持及學校教育的紀律訓練,在多元的社會福利工作中是高難度的業務,工作人員必須有承諾堅持及注重專業發展,才能讓安置工作在兒少保護體系中發揮功能價值。 國內安置機構中因為工作負荷大、需要輪班等因素,有流動率偏高的狀況,然而除了工作性質本身所帶來的壓力之外,機構經營者的理念及管理是否能夠凝聚激發團隊的共識及生命力更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重要議題,如果工作者無法在其中感到信任安心、看見價值希望,如何能讓安置的孩子雖然因為不同的遺憾、失落來到這裡,卻能夠開始喜歡、融入機構的生活,在信任、安全感的環境中逐漸進步成長? 早年私人興辦的育幼院,其管教方式是一個外人難以瞭解參與的黑箱子,在民國80年後政府開始進行育幼院的評鑑工作,要將安置機構的服務標準及專業能力予以規範及提升,安置機構經營者要能充分理解這個領域的工作也是屬於公共事務,必須以透明公開及專業的態度來面對政府的主管單位及社會大眾。 社工、司法人員及學校老師,在尊重支持不同的專業領域的功能及發展的同時,當然也有責任瞭解我們將孩子送到一個怎麼樣的地方,必且持續關心參與這個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一起共同期待及幫助孩子來到的「新家」具有療育的能力,讓孩子能夠重新發展生命的潛力。 4.從兒少安置與返家的議題中討論社工專業的發展 兒少透過相關單位人員的安排從一個功能不佳的家庭離開,去到安置機構生活、接受照顧,安置時間的長短,會考量到每個兒少的家庭狀況及個別身心發展與適應能力,因此何時、或者是否適合重返回歸家庭是在服務工作中重要的事項,所牽涉的因素更是需要工作者更細緻及慎重的予以考量。 當時引起兒少安置的原因,是否經過相關單位工作者的努力後有所改善,讓孩子可以因此返家;相關機關或團體執行兒少福利法中的「家庭處遇計畫」服務模式,當中是以「家庭維繫」及「家庭重整」為工作目標。也有些家庭被評估為不適合孩子返家的,則進行孩子的「獨立生活方案」,給予離開安置機構的孩子持續的生活關懷,在給予支持輔導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在他們的在學費、生活費及租屋費用予以補助。 在返家與獨立之間,工作的任務與目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選擇題。家庭的維繫重整需要與孩子的父母(或是其中一方)或是主要照顧者有更細緻豐富的服務內容與歷程,其實服務一個家庭與服務一個孩子(獨立生活方案)當中的概念及方法,並不全然是服務一個孩子要比服務一群家人來得比較簡單容易的問題,或許在「獨立生活」與「家庭維繫重整」之間可能有如鐘擺的兩端,社工該怎麼做、服務的方向重點可能會經歷兩者間的擺盪與拉扯。社工的專業服務更必須去思考:是否在面臨家庭維繫重建的困難中,我們只能簡化為二擇一的的服務模式,對於創造出孩子與家人間關係復原重建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努力到何種程度? 以家庭為服務中心的工作取向在近年來得到社工界的重視,許多社工的專家與實務工作者都認為「與家庭工作」的能力是代表著社工專業的核心能力,因為我們相信對於家的渴望與需要是每個人生命的重要議題,社工透過專業服務要去幫助這個需要以不同形式的被滿足,是這份工作一個很有挑戰性與動人的目標與價值。雖然在筆者的經驗中,一直看到自己及伙伴們當中的挫敗,然而在挫敗中許多社工伙伴仍勇敢的向前邁進,擁有一份理想與熱情,社工才有機會突破許多的限制與困境。 目前政府相關單位及社工界的確對於國內保護性業務社工人員存在著普遍年輕化、流動率高的現況有著很大的擔憂,並試圖以增加社工人力及工作條件的改善來因應。探討30年來台灣社工專業的發展脈絡,看到這是一條艱辛的路程,也會真實的看到這些年來大家進步的軌跡與仍須努力之處。 需要工作伙伴的支持鼓勵 對於兒少福利工作中安置工作的探討,不能真空於台灣社會福利、教育及經濟的發展脈絡,對於弱勢家庭兒少的照顧工作其實是檢視一個已開發國家的良心良政的試金石,台灣面臨全球化、少子化、M型化的社會型態,如果不能透過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福利及教育政策來提升人力素質,將會造成社會凝聚力、信任感的割裂與流失。 身在實務界的第一線工作伙伴,我們對於身邊照顧的學生、個案都有一份感情與承擔,在這份熱情還未燃燒殆盡之前,我們真的需要彼此支持鼓勵,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及運用專業的理論技術,為孩子、環境的轉變多盡一份正向的力量,相信我們能為自己及孩子看到願景、創造值得期待的未來。 回本期目錄 |
0 意見:
張貼留言